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我们的错误

宗门故事 | 作者:明眸尼 [投稿]

我们的错误

严格来说,愤怒也是一种错误,尤其是向他人发泄自己的愤怒。但是,谁都会以错为对,以善为恶,就连圣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肆意愤怒的借口。

无恶意的犯错固然不是罪,但有一些道理还是应该注意的。比如说“虚心”,很多人善恶不分,也不考虑事情的因果关系,至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就更不用提了。可是,圣贤却不会这样。就连圣人贤士都这么虚心,我们难道可以自满吗?

一个中年人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却突然退出了商场,他说他已经厌倦了商场。后来,他专程到一座寺庙去要求出家,他向师父说:“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中年人又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禅师说:“慢慢再说吧!”

中年人没办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拜佛。禅师一见到他便说:“你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这个中年人说:“我为了灭除心头的火,特意一大早就来拜见你。”

禅师就说:“你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子背着你和别人偷情吗?”

这个中年人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他终于忍不住说:“你讲话太伤人!”

禅师这时说:“你看,我只是稍微试探你一下,你就生气了,你怎么可能消得了内心的火气?又怎么可能放得下一切来出家呢?”

对自己的错误,人们多少都会有些迟钝,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地超越了某一条修持之线,却只在别人的一个小小测试中败下阵来。

做错了事情,就应该被人谴责,掩饰自己的错误。只能错上加错。当你蛮横地向别人发泄愤怒,你就应该遭到别人的谴责,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候你绝不应该为自己开脱过错。你应该认真地对待别人的谴责,并接受别人的批评。

当然,人的本能是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可是,能够及时认错的人,却会展现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气质。如果人们都能以恕己之心待人,则别人的毛病过错自然显得微小,不再不可原谅,而对方对自己的感激和赞赏也就相应增加,彼此有了宽容和欣赏的心态作支撑,这份交情自然牢不可破。

也许你会说,愤怒只是一种情绪,难道人们连表露这种情绪的权利都没有吗?人确实有权利表露自己的情绪,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别人也有权利反感你的愤怒,更何况,你是在蛮横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相应的,用责备别人的心态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过错便处处皆是,这样,自己的悔改之志立刻萌生,以此为诫,过错自然日少。

从前,一个官员去拜访一位师父,他看见师父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师父住在树上,太危险了!”师父回答说:“先生!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这个官员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现在好好地当着官,有什么危险呢?”

师父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这个人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义?”

师父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官员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小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师父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八十岁的老人未必做得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说来容易,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强调的是同时性,既要行善,又要不做恶,而且,尽管你知道你应该怎样做,却不一定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行善的同时也作恶,就好比一个人扫地的时候,边扫边扔东西,想必在生活中,你是不会看见这么愚笨的主妇的。

我认识一位老人,他从二十岁时起,就开始反省,花了很大的功夫,他发现自己每天都有缺点应该改进,可是当他到了五十岁时,仍然还发现了自己四十九岁时的缺点和过失。可见,一个人的错,是很难改完的。可是,不做恶、不犯错、不断行善——这些是改造命运的前提条件,所以,那些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人,应该努力去做。

也有一些人认为,没什么过失可以改,这样想的人,大多没有思考过,什么叫做错误。由此一来,明辨善恶就显得很重要了。

人们都知道,种地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叫做锄草。新苗长出来了,杂草也长出来了,我们要的是农作物,而不是杂草,因此我们需要去除杂草。人们心中的恶就像农田里的杂草,是一定不能忽视的,不认真锄草的农夫,到了收获的时节,会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收成。而不认真发现并纠正自己错误的人,正好就像这样的农夫,他们也会在生命终止的时候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品质是值得称道的。

很多为人师长的人都会教导别人检察自己的心念、行为和语言,他们不仅教别人这样做,他们自己也坚持这样做。比如,我就认识一位教师,他每天反省三次,还有另外一位老先生,每天晚上都要点三炷香,把自己这一天所做的事情说出来,凡是不敢禀告菩萨的事情,他就绝不敢做。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有点麻烦,但坚持下去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经常反省自己的内心,才能及时制止恶行,发现善举。哪些是善的,就努力保持,这可以叫做锦上添花;哪些是恶行和错误的做法,就坚决不做,这可以转祸为福。

我们经常说夜长梦多,纠正自己的过错也一样,改得越及时越好。就算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也要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期限,这是在鞭策自己。否则,拖拖拉拉会使人的意志慢慢被消磨掉,想要纠正错误就变得困难了。

另一个时间问题是,纠正自己的错误永远不会晚,所以,即便你曾经犯下非常可怕的错误,或是做了一些极为罪恶的事情,你也不应当放弃改过。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仍然有改过的机会。

忏悔就好比把你心中有毒的东西都挖出来,放到太阳下,难道,在阳光的暴晒之下,你的“恶”还能存活吗?所谓放到太阳下,也就是指忏悔时要勇于公开,这样会更有效果。私自忏悔虽然也是忏悔,但由于你面对的是自己,就总是会有所放松,可能在你还没有发现的时候,就有一些恶的余根留下了,那么,不管你哭着颤抖着,叫着神灵的名字,又或是喊着自己的祖先,你也不会收到忏悔的最佳效果,罪恶之根在你的心里向下钻,长得越来越紧,直到你用尽吃奶的力气也拔不出它。这不是在吓唬人,而是在呼吁一种公开的忏悔。

你没有必要专门开设一个会场,或是找一个广场,来作为自己忏悔的场地,只有公众人物才需要这样的忏悔场地,普通人的公开忏悔,主要指的是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忏悔。有个年轻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跟着一群朋友沉迷于享乐。后来他反悔了,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他就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他的父亲什么也没说,无言地原谅了他,这使他更加自责,也更加想要改过自新。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很正确的,他没有盲目地苛责自己孩子,这表现出了他对孩子的信任,因为他知道,孩子已经有心要忏悔了,那么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就应该积极地作出反应,而他不加责备的反应,正是一种最好的反应,这可以帮助他的孩子进一步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要想不再做恶事,就必须学会忏悔,因为忏悔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恶行到底有多坏?对此,你应该有所认识,当你产生了对恶行的憎恶,你就会萌发改正它们的欲望了。

伐木工坎树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顺序,比如,先把一棵树砍倒,再接着砍下树的枝叶;也可以先把树的枝叶砍下,再把整棵树砍倒。怎样砍一棵树,就看实际情况的需要是怎样的。纠正自己的过错也一样,你可以先从每一件事抓起,也可以从自己态度抓起。

怎样才能改掉坏习惯呢?首先要将道理搞明白。例如,一个人要改掉杀生的习惯,就应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杀生不好?怎样才能避免杀生?生命是多么珍贵,我为什么要扼杀生命?想通了就不会再杀生了,免得今天宰羊、明天屠狗、后天杀鸡……一日一日在滥杀中变得麻木。

当你不执着于争辩的时候,你的心自会慢慢地变得明了,而如果你争辩不休,那么事情只会更严重。话语的交锋只会使人的怒气再度升级,而这原本是你想避免的。如果你有得罪他人的地方,你理应心生愧疚,此外还需用实际行动来表示自己的悔过,这时候,根本就不应该再考虑会不会没有面子,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过失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的过失大都是由不良的习惯引起的。坏习惯人人都有,若不加以改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根深蒂固。而当他人认识到他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又应该对他们保持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反映接物待人的最高境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因为意见不同或者立场敌对而发生龃龉,有时甚至是细节的问题,也会导致很要好的朋友误会对方。懂得以涵养包容别人,宽恕别人的错失,甚至包括别人存心为难而故意犯下的过错,那么对方自然能够体会到关怀而放弃戒备与敌对,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一个坏习惯往往会带来另一个坏习惯,坏习惯由此日渐增多,积重难返。比如,一个人会为他的懒惰找借口,把没有完成某项工作归于外在的原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办事拖拉,甚至只说不做的性格。受这种性格的影响,他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不会顺利,前途令人担忧。

一个人不仅要正视自己的坏习惯,更要不断反省,这对改掉坏习惯很重要。反省其实就是要求人们回到自己的内心,仔细思考自己一天的行为和言谈,从而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

为检点自己的行为,有的人想了一个办法:每做一件好事就在缸里放一颗红豆,每做一件坏事或起了一个坏念头就在缸里放一颗黑豆,以此来反省自己。随着缸里的红豆变得比黑豆越来越多,他反省的效果便达到了。

在现代,心理医生们也常采用类似“反省”的方式来引导、改善病人的行为。曾经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二十三个犯有贪食、咬指甲、讲话粗鲁、爱吃零食等坏习惯的高中生。

首先,医生为这二十三名实验对象量身定制了一套行为目标,如规定一周最多吃多少钱的零食,每天把自己的行为改变情况写在纸条上等,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自己一周中哪天吃的零食最多,一天中什么时间最馋,为什么以及最爱吃什么零食等平时根本觉察不到的情况。

然后让他们定期聚会总结经验、交换意见。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和不良行为矫正方面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这一实验的成功,正是“反省”方法的成功应用。

善于觉察和不断反省,可使坏习惯不医而治。有位男士爱用脚打拍子,特别是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但是他自己并不觉得,别人也从没跟他说过。所以这个坏习惯一直没改。

有一次,同事跟这位男士聊天,看到他的脚一直在动,就开玩笑地对他说:“您的脚还会随说话的节奏打拍子,很有韵律感呢。”男士尴尬地笑了笑,没说什么。

从那以后,大家发现这位男士用脚打拍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因为同事的一句玩笑让他觉察到了自己的这个坏习惯,以后也就有意识地进行了改正。人们的不良习惯一旦被察觉,第二天出现的机率就会明显降低,如果有意识地进行改正的话,一个星期就可以改掉了。

有个姑娘胆小而又很内向,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连续强奸杀人案的报导,于是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个人跟在她背后,或者躲在她们宿舍窗外,经常一晚上要起来检查门窗好几回。她这种疑神疑鬼导致的无意识行为让她的舍友有些受不了,终于忍不住提醒她今晚门窗已经检查许多遍了,不会有问题的,如果还不放心就陪她彻底再检查一遍。这个姑娘经舍友一说,再加上彻底检查后一无所获,终于让她释然。以后她也再没无故检查过门窗。

所以,觉察并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将陋习的害处罗列清楚并充分了解。了解得越多,改起来越容易。关于吸烟这个习惯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在美国就有一间可供学生参观的开放教室,这间教室有项很有趣的规定,欢迎学生在教室里吸烟,但是敢在这间教室吸烟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原因是教室里的仪器设备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吸烟时,自己身体里的各种脏器对烟的反应和受到的伤害。

借助于精密仪器,用事实来说话,这对让人们正确认识吸烟的害处是最直接有效并且印象深刻的。

根除一种陋习,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对其产生厌恶情绪,只有认识到它的诸多坏处才会对它深恶痛绝,因此充分了解陋习的害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个人曾就个人健康问题征询一位医生的意见。医生建议他戒掉烟酒,然后说:“这次看诊收费三元钱。”这个人回答:“我不付钱,因为我不接受你的建议。”

根据过去的经验,你可以发现大多数人也和上面那人一样不听别人的忠告,无论那建议有多好。如果有人愿意听从你的建议,这建议才能发挥用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接受将来会给他们制造麻烦的意见。因此,给人忠告不但白费时间和力气,还可能吃力不讨好。

许多人犯了过错或染有不好的陋习羞于启齿,但放在心里只会让它生根发芽,越发茁壮,这对改掉坏习惯是很不利的。如果抛开世俗,鼓足勇气说出来,便会觉得豁然开朗,并且以后也不会轻易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还要时常忏悔和自省。在有些人看来,这种行为似乎愚不可及,岂知我们的人格却可在每天的忏悔和自省中日臻完美。

对不同的人做忏悔,其效果也各有差异。总的来说,听你忏悔的人越多,与你的关系越亲密、越受你尊敬,效果就越好。因为话已经说出口,这么多你在乎的人看着你、监督你,你便很难重蹈覆辙,再犯以前的错误了。

我们不妨来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烟民,你为了达到三个月戒烟的目的,向父母、朋友、老师、同学都表了态。这些人几乎每天都与你生活在一起,时刻监督你,如果哪天烟瘾上来了,被他们发现你又吸上了烟,那你在他们眼里将变成一个失信的人,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我相信每个人一想到这里,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未及点燃的烟坚决地扔到垃圾箱里,不会去再看一眼。

采用逐步改进的方法,好处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会让人有压力感和自虐感。但它也有缺点,就是时间长、见效慢,对于那些急于达到目的的人来说容易因长时间未有明显成效半途而废。所以想用这种办法改掉坏习惯的人,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如果你觉得改习惯太难,那不妨变成培养好习惯,用一种良好的习惯取代陋习。

改坏习惯要选好时机,说改就改,培养好习惯也同样要说做就做。

针对一些想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来说,选择适宜的时机容易事半功倍。比如要养成冬泳的习惯,从冬天开始是不行的,一是会对突然的环境改变不适应,容易打退堂鼓,二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应该从夏天就开始坚持游泳,如果坚持不间断的话,你的冬泳目标就很容易实现了。

有的好习惯是无需选择时机来培养的,但需要说做就做。如:想学英语,马上订制学习计划开始学;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现在就动笔……

同样,根除陋习,也要说改就改,只要脑中有这个念头出现,马上付诸于行动,光想不做是什么都改不了的。

有一种说法是:“一有了革除坏习惯的决心就应马上付诸行动。因为有了决心和好的情感而任它消逝,不产生实际行动,远比失去一次机会还糟糕。这会妨碍到将来决心的强度和情绪的正常发泄。”这样说还是很有道理的,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只是指出孩子的错误,并没有督促孩子立刻改正,实际上,这就给了孩子继续犯错的机会。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样,应该珍惜自己改正错误的决心。

把“生气”当作一种过错来加以改正,这说起来挺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所以很多人屡改屡犯。这就需要人们保持虔敬的态度,始终把转化愤怒当作一件大事,并认真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自己给自己找到一些启示,从而有所改变。

可以说,当你诚心要转化自己的愤怒时,你会感到自己的行动像是如有神助一般,变得容易起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