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交际篇

孝亲尊师故事 | 作者:陈海量 [投稿]

  交际篇

  一、彼此的称呼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学习对人交际的礼节,是必须的。所以世尊在各种经里,谆谆地训诲我们,要善行礼节。称呼是礼节中重要的一部份,所以要最先注意。

  (1)对于一般人

  问人姓氏说:“贵姓”或“尊姓”。自称“敝姓”。

  问人名号说:“台甫”。自称“小名”或“草名”。

  问人的本乡说:“贵处”或“贵县”“贵省”。自称“敝处”“敝县”或“敝省”。

  问人的家说:“府上”或“贵府”。自称“舍下”或“敝舍”。

  称人的学校说:“贵校”。自称“敝校”。

  称人的商店说:“宝号”或“贵公司”。自称“敝号”或“敝公司”。

  称人的父亲说:“令尊”。自称“家父”或“家严”。

  称人的母亲说:“令堂”。自称“家母”或“家慈”。

  称人的妻说:“尊夫人”。自称“内子”或“内人”。

  称人的儿子说:“令郎”;女儿说:“令媛”。自称“小儿”或“小女”。

  称呼他人家族中的人,都可以加一个“令”字。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兄”,“令嫂”,“令姊”,“令侄”,“令侄女”等。

  自称家中长辈的人加一“家”字。如“家祖父”,“家祖母”,“家兄”,“家姊”等。幼辈的人加一“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令侄女”等。要注意“令”“家”“舍”三字不可用错”。至于父母已逝世的,自称“先父”或“先母”。

  问人年岁说:“贵庚”。自称“虚度”。或不用虚度二字,迳称多少岁。倘问老年人年纪,应说:“高寿”。男人对于女子不可轻易问她的年纪。

  (2)对于僧尼

  对出家僧尼不可问姓,因为一切僧尼都是姓释。这是根据佛说:“一切水入海,皆同碱味”的话,所以出家僧尼都是姓释的。

  问僧尼的法名说:“请问上下”。

  在家的佛徒对于出家的僧尼,都要称他们做“师傅”。能讲经的称他“法师”或“老法帅”。习禅的称“禅师”或“老禅师”。至于“大师”二字,不可随便称呼,只有对于博通经律论三藏而能广行教化的,才可称他为“大师”。

  二、说话的礼貌

  四自侵经,佛说:“谛观一切扰扰纭纭,但诤咽喉不急之事。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世间的一切纠纷都是从口而出。话说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话说得不好,就会无事生事,小事也成大事了。这关键就在“粗言”和“善语”上。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要“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啊!

  语言的运用是有艺术的,我们虽不必做演说家或外交家,然而一般的常识是应知道,应学习的。下面是我们应注意的几点:

  (1)语言的常识

  和人说话应该先招呼他的名称,然后发言。

  他人的话没有说完,不可截断他的话,自己抢著说。更不可没有听完,就加批评。

  请别人给你作事,要先说一个“请”字,如“请你开门”,“请转交某人”,“请告诉我”,“请你代办”以及“请问尊姓”,“请教台甫”等类的话。

  别人为你作事,或送甚么东西给你,不论事的大小,或东西的多少,都应该说“谢谢”。

  问人而人不愿回答的话,不可再问,免得使人为难。

  不可轻易问人每月得多少薪金。

  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记得薛瑄居士说:“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我们说话能够注意这四个条件,那末说话的礼貌,可算是中节的了。薛居士又说:“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

  (2)说话的修养

  那末我们怎样来改进我们说话的技巧呢?石天基居士所编的传家宝一书里的嘉言很可作我们的参考,他说: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与人相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扬其阴事。此祸关杀身,非独有伤厚道已也。”

  “一座之中有好弹射人者,切不可形之于口舌争论;惟当端坐沉默以消之。此之谓不言之教。”

  “人能不笑人穷,不鄙人俭,便为长者。要知世界每多缺陷,如贫贱、残疾、聋瞽、痴呆之类,不可悉数。是皆前生恶业所致。若以尖利之言,纵口讥诮,不独大伤我之长厚,且又是敛怨取祸之道。笑人者常不如人,焉知异日自己又不被人讥诮耶?

  “听人说话,俱要包容。譬如人说一事,有朝代记错的,有姓名不真的,有字认识讹舛的,有语句读得颠倒改换的,有荒唐虚谬的,有鄙俗不堪入耳的;要知其人,或愚或拙,或无才学,所以如此。切不可将他坏处,随口说出,代他改正。亦不可笑他鄙他。在我解说教他,虽是好意,但恐彼人羞愧没趣,岂不反惹怨恨。前人有言,当面证人,惹恨最大,是与不是,随他说罢。至于见人文字书画,衣冠器物房屋,以及行正动静,面目身体,有缺点处,俱要存心包容。积许多福,免许多祸,不可忽也。”

  “以言劝人说人,要先顾自己行止何如。果能自立于正,然后举以示人,彼人未有不服从者。倘以己所不能者,以之说人,不但人不服从,且将得谤矣。譬如戒人赌博、以及教子孙不可赌博,乃极正之事也;倘若自己好赌不止,惟以空言劝戒他人,彼必曰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乃将何辞以应之。凡事皆然,不独赌博一事。华严经说:‘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此之谓也。”

  “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每有高人,过举不自觉,而寻常人皆知其非者。诗文亦然,读者未必皆当;若指我失,即浅学者之所论,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人以诗文质我,批驳过直,往往致嫌。若一概从谀,又非古道。嘉者极力赞扬,谬者指其疵病,瑕瑜不掩,常寓鼓舞之意。至诚待人,必不我怨。嘉者逢人称说,谬者绝口勿言,其人闻之,必自感奋。”

  “他人共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让我长短,闻之未免动意;且令其人惭愧无地自容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许多意味,又有许多受用。”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应直告。切勿含糊,致误其事。”

  “与人言,须要和气从容。如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对富人诉贫,起彼借贷之疑;对势家夸富,动彼贪得之谋。”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不说人非,厚道也。不辨己非,高见也。”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便是大功德。”

  “说亲友过失,不如述前人嘉言懿行。既可示人以模范,且可以免我之口过。”

  “凡说话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虽能得十分,止当谦应五分。到后行出多来,彼人自加敬悦。切莫预先满口允诺。倘若行不践言,非独自己惭愧。且又贻笑招怨。”

  “当面件人,惹祸招尤,莫过于此。即不可为之事,亦当婉辞。”

  “以言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容人,集福之要术。”

  “面谀之辞,知之者未必感情。背后之议,衔之者每至刻骨。”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厚道,虽闲谈酒谑。慎勿出言。”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吾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迟则冰消雾释,过而不留。不得遂轻嗤骂,亦不必逢人愬说。恐怒过意回,无颜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自寒心耳。”

  “我有冤苦事,他人问及,始陈颠末。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听者虽貌为咨嗟,其实未尝入耳。言之何益”。

  佛说须摩提经里有四条关于说话方面的训词:“何等为四?一者、不传恶说,斗乱彼此。二者、导愚痴者,使入佛道。三者、若有毁败正法,护使不绝。四者、劝勉诸人,教使求佛,令坚不动。是为四法。菩萨用是四事故,不为他人所别离(别离,指为人所舍别离弃)佛于是说偈言:不传说,斗彼此。导愚冥,护正法。劝进人,使求佛。终无能,别离者”。

  三、庆吊与约会

  佛说:“凡有忧喜,与人共之”。这是说,关于他人有忧喜的事,一概要表示同情。对忧愁的人,自己勿作欢乐的表情;对有喜庆的人,自己勿作忧愁的表情。不是这样的对待人家,别人或以为你是幸灾乐祸的呢。

  (1)忧喜与人同情

  当我们去庆贺亲友的婚姻、寿诞、生子一类的喜庆事情,或是偶然遇著这类的客座筵席,须要代为欣喜欢乐。即使自己怀著忧愁的事,也不可愁眉蹙额。而且说话之间要加以注意。有关于死丧灾病等等的事情不可随便谈论。恐别人误会,以为你在妒忌不乐呢。倘亲友家有疾病、官讼、火盗、死丧诸事,前往慰问,须要代为忧虑悲叹。应以因果业报的道理,开示他们。自己不可有欢喜欣笑的态度,免得引起他人的恶感。这种对人的举动,都是属于菩萨行四摄法之中的“爱语摄”。所以关于庆吊的事,我们要记住佛所说的:“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这八个字。

  (2)访问须知

  和人约会,一定要准时前往,最好写一纸条预置案上,某日某时须访问某人,以防临时遗忘。

  去访问亲友要顾著对方时间的便利:1、不可太早太晚。早则他人尚未起床,迟则耽误他人寝息。2、不可久坐。除特别事故外,以不过三十分钟为宜,以免耽误他人的事。倘有时谈话须延长,必须先问对方现在是不是有事要办理。在主人的方面,倘有事要办的,当用诚恳的态度直告来宾,请他下次再谈。

  叩人家的门或电铃,不可声音太大太急。使屋内的人听了惊恐不安。

  人家的门倘虚掩著,不可迳自贸然的推进去。应站在门口喊主人的姓名,并轻叩他的门。待主人来开,才进入室内。这样是防室内若有秘密的事,使人有所掩避。

  倘下雨的时候到他人家里去,雨伞不可带进室内,应该放在室外,以免地上淋湿。并要除去鞋底的泥泞,以免污了人家的客室。

  他人案上的信札、文件、日记、账簿等不可随手翻阅。这是不合理的举动。

  在他人家中不可随处吐痰。吐痰必须入盂。

  (3)怎样招待宾客

  招待来宾:1、要和蔼。使来宾起欢乐的、和亲近的感觉。2、要尊敬。每个人的心理都喜欢他人称赞自己,欢迎他人对自己有尊敬的态度。所以招待客人,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3、要真心实意。心是无形的,但可以由人的面貌表现出来。对人态度的真实和虚伪,这是很容易被对方所窥察出来的。待人真诚能使人衷心感激,愿意和我们亲近。倘若我们虚伪地待人,这就要使人不相信我们,那就得不到真实的友情了。我们以虚伪对待别人,别人也用虚伪来报答我们,那末我们前途的危险,也就可想而知了。4、谨慎。在谈话当中,不可随便乱说,或是任意批评他人的短处。往往你是无心的说,一传出去,很容易因此得罪人,有伤亲友间的感情。倘他人来告诉你,某人怎样的待他不好,某人怎样的恶劣,你须先对他表示同情,然后劝他对某人要原谅。切不可随声附和,批评某人的不好。

  来访的客人倘是陌生的,从未见过面的,彼此应该交换名片。并应该记载他的住址。

  和客人谈话应须投其所好。和他接谈,不可只顾自己所喜好的话。

  在同一时间,有很多客人来访,谈话和应付切不可偏于一两个有财势的人,使人有趋炎附势的讥诮。平等是佛徒的本色,所以我们招待客人应该面面顾到,不使客人中有感到太冷淡的。虽然不能和每个人长谈,但总当对每个人周旋几句,以免他人感觉不快。

  来宾中如有彼此不相识的,应当给他们介绍姓名,并略述他们的职业。

  对许多客人聚谈的时候,不可对一人耳语,使其他的人感到不快。

  四、良莠的鉴别

  送客出门,对他点头示别的时候,不可眼看他处。

  要测度对方是怎样的人格,须看他平时的行动。如举止是轻浮的,还是稳重的,言语是夸大的,还是谦和的。在平时观察人有时或许不十分准确。识别人要在缓急的时候,利害的关头。佛说:“缓急别友,战斗见勇”。佛又指示四种因缘,可以测知对方的良莠。三慧经说:“欲得人相,有四因缘:一者与共居。二者共居当久。三者共语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1)怎样分别善恶

  佛在尸迦罗越经里,对分别人的善恶,诏示我们很详细。佛说:

  “善知识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校。三者、日往消息之(探报人事的顺逆吉凶叫做消息)。四者、坐起常相念。”

  “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佛道,教令信喜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情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2)这是恶友

  善生经载:“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如用饵钓鱼)。二者、与少望多(给你微少物品,希望得大利益)。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如以前骗过你,加以种种巧言解释,想再来欺骗你)。二者、后诳(对于未来的事,说得如何美妙,使你上当)。三者、现诳(如见说不见,不见说见等类的话)。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你有小错误,便乘机害你)。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佚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3)这是良友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利人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劝阻他不可犯不良的嗜好)。二者、护彼放逸失财(这人已经犯了恶嗜好,劝他戒绝)。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他做错事,不当看别人的面前说出,免损他的名誉,等到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才纠正他)。”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

  (4)四种朋友

  佛在孛经里批评四种朋友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我们对待人,爱憎的心不可太显然。要浑厚涵蓄些。须知人们的品性行为,万有不齐,虽有所短,但是也各有其所长。和人们交际,倘只看见他的短处,那末一天也不可和他同处了。倘念他的长处,尽地球上的人,都是可亲可爱的。然而“四怨如亲”的朋友,对待他总要特别谨慎些,以免后患。

  五、怎样对待人

  人生不能离群独存,像鲁宾逊在孤岛上所过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忍受的。我们既然得和群众共处,那末,应该把怎样对待人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相对的,是交感回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我们拿诚恳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诚恳来酬答我们的,倘使我们用诈术待人,人们也会拿诈术来对待我们的。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慢他人就是慢自己。就使是地位微贱的人,我们也应该以诚敬的态度待他,不可对他慢忽。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辅助,互相敬爱,而不应该互相利用的。互相辅助敬爱,相处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关系终尽以后,就不能继续相处了。总之,待人接物,应该根据佛的“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1)以诚待人

  三慧经佛说:“有地则有万物。人有至诚乃有道”。宝女所问经载:“佛告宝女,菩萨有三法,常怀至诚。何谓为三?(一)未曾欺佛。(二)不自欺身。(三)亦不欺诳一切众生”。所以印光大师教人最注重诚敬。这实在是学佛做人的要道啊!

  (2)人各有所长

  佛在孛经里说:“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又如说:“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耳,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尽其量耳。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尽所长而已”。我们碰著对方有一件使我们不如意的事情,应该自己反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个人都满意”?如果只是一味看见别人的不是,那末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仆、鸡犬,无一而非可憎。到处只觉得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里、针刺上,精神必将大受痛苦的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出曜经里佛说的:“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的四句话。

  (3)从自己做起

  家庭中的口舌,都从多讲多话中来的。无论训子女,教小辈,以及勖勉家人,与其唠唠叨叨,惹人生气,不如做一个榜样给人看。“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认为当做的事,从自家做起。不当做的事,从自家戒起。如出曜经里佛说:“当自克修,随其教训。己不被训,焉能训彼”。

  (4)对待亲友

  怎样的对待亲属朋友呢?尸迦罗越经里佛说:“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趋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5)对待仆人

  世尊并指示我们怎样的待仆人:“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瘐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关于仆人事主,佛也曾说明:“一者、当早起,勿令主人呼。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主人物,不得捐弃乞丐人”。并说:“当称誉主人善,不得说其恶”。

  仆役有错误过失,不妨善意劝告矫正,不可盛气凌人。对仆役应该体恤,不可刻薄。否则,日久生怨,暗中被他作弄起来,就得受无形的损失。所以用人要用到能驱使那个人的心,才说得上能“用人”。

  如果用人不能用他的心,那末他随时可以倒戈,可以反脸。仆人的管理方法,若是慰勉激励多于斥责讥骂,他们自然甘心服务了。

  (6)送礼要替对方著想

  送礼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讲经济,要替对方设想,使他可得实用。同时还要顾到自己的力量。能够这样去做,可说是“能善行礼节”了。

  (7)是我错

  倘遇发生人事争执的时候,只要自己回心转意,肯认错,对方决没有不谅解、不言归于好的。能够这样做,彼此就相安无事了。天下决没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够诚心罢了。

  我们处世倘能抱定“是我错”的宗旨去应付人,时时观照自己的错处,同时也就没有去找他人的缺点或残疾当作笑话,或作谈话的资料的余暇了。指责他人的缺点或残疾,是刻薄的行为,是犯了十恶业中恶口兼绮语的罪过的。

  (8)处世的嘉言

  怎样对待人,真是一言难尽的,现在引用大德们的嘉言来做个结束。

  王自强居士说:“家庭中许多烦恼,许多闲气,若在小节上用些工夫,以后都可以避免。例如看见尊长招呼一声,是多么亲切。看见丈夫或夫人说几句慰劳的话,笑他几笑,是多么的要好。世间许多纠纷,都从小节上忽略而来。惟其不注意小节,朋友从此失和,亲族因此不睦,夫妇竟致勃溪。所以尽管是细事小节,要十分注意”。

  魏禧居士说:“人于横逆来时,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情燥气涣然冰消。乃知自反二字,真是省事,讨便宜,求快乐之法门。”

  “人做事切不可迂滞,不可反覆,不可烦碎。但代人做事又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烦碎。”

  “性情苛刻者能使骨肉不相亲,况远者乎。慈和者能使仇家忘其怨,况平人乎。可见人之亲疏,全在自己,不可专责人也”。

  唐彪居士说:“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者常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忠厚,亦且免怨。”

  “人固不可多事,然亲友有义不容辞者,以事重托,理宜委婉力行,行至必不能行,我心已尽,而亲朋亦自见谅。有一种自了汉,止知自吃饭,自穿衣,若人稍有所托,即沉吟推诿,生平未尝代人挑一担,解一事。及到有事,未必不求人,若人似我,又当何如?”

  “事系幽隐,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局外而訾人短长,吹毛索垢,不留些子余地;诚以己当其局,未必能及其万一”。

  余忘我居士说:“他人之信不可私拆。他人在写信时或看信时,不可偷看”。

  蔡梁村居士说:“待人最要从厚。人待我不以理,我以薄施之,是我无以异于彼也”。

  史典居士说:“凡待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晓,外面须要浑厚”。

  “凡亲友中有家庭之变,或有词讼不测之事,当设身处地为之谋虑,不可膜视。”

  “我施有恩,不求他报。他结有怨,不与他较。这个中间宽了多少怀抱,忍不过时,著力再忍。受不得时,耐心再受。这个中间除了多少烦恼。”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人即我信,何济于贫”?

  袁氏世范载:“处己接物,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唇于人也。”

  “慢心者,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既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其身,则愧汗浃背矣。”

  “伪心者,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弃矣。”

  “妒心者。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不以为然。闻人有不如己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

  “疑心者,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覆思绎曰: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与人缔怨,常萌于此”。

  唐彪居士说:“只一个耐烦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可处。”

  “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耻莫大于不恩人,而作恩人之状态”。

  江衡居士说:“与人相处,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人有恩于我,终身不忘。人有怨于我,即时丢过。见人善,称扬不已。闻人过,绝口不谈。久久行之,到处受人爱戴”。

  石天基居士传家宝载:“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仇人背后之诽论,皆足供我箴规。盖寻常亲友当面言既不尽,背后亦多包荒;惟与我有嫌者,揭我之过,不遗余力,我乃得知一向所行之非。反躬自省,则仇者皆恩矣。”

  “无义之人不得已而与之居,须要外和吾色,内平吾心,庶几不及于祸。”

  “待人,一切贤愚好歹都要包容和蔼。明知某人是恶人、小人、奸人、佞人,亦要自己心中明白晓得。却不可在脸面言语上,露一些憎嫌厌恶之意。”

  “心内要极其精明,外面要极其浑厚。精明则我不受人之欺,浑厚则人不怨我之刻。所以人之黑白,只宜在心,不宜在口。乃涉世妙法。”

  “凡朋友亲族中如有行狡、刻毒、险恶的,我曾同他做过事,或曾与其交往,虽然知得十分真确,总要存在心里,外面却要和颜悦色,低声下气,推事远他。切不可显然顿绝他,致令结冤。切不可将他的坏处向人诉说,恐传说闻知,彼不自悔,反生怨恨、仇隙、排陷,意外灾祸每每由此而起。所以与人绝交,不可出恶言也。”

  “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与人谈话不可故意张扬自己的长处,和自己所作之好事。此乃取辱之道。”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横逆之来,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得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动气徒为自损。”

  “责人善者,隐恶而扬善,则与人同归于善。倘责人善者,是己而非人,则与人皆陷于非。”

  “隐人之恶,扬人之善,不独自己留存厚道,亦是免祸消愆妙法。”

  “遇诡诈之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人有操之不从,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地步。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令其可从。”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真是妙人。”

  “高傲自大者,人皆憎恶,乃量小福薄之人也。”

  “受小人侵侮,不必与他计较。”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理相干,可以理遣。”

  “以言感人,不若以行感人,言虚而行实也。欲使人见吾之善,不若使人不见吾之善,见则恐招人之忌也。”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对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富于无过中求有过。”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待下固当和,但和而无节,反生其侮。惟和而庄,则人自爱而畏。”

  “治小人宽平自在,从容以处之,事完绝口不言,则小人无所闻以发其怒。”

  “买卖贸易皆是各人生活之计,在开店之家,因有赀本坐而获利,不必言矣。惟是本少贫人,设措微赀,肩挑步担,遍历街坊,忍饥奔驰,求活家口,最为苦楚。所赚甚微,一家父母妻子衣食仰望,倘若刻薄,彼何以度日。于此辈上,宽厚存心,真是功德。”

  “田野小民,斗粟尺布,入市营求,一家讥寒所望,我却要在他身上去讨便宜,能有几何,于心安乎?其对于肩挑步担,贩卖菜物,小本贫民,脚夫轿夫,汗力苦人等,亦复如是。”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能自持者两得之。见善人则效之,见不善人则改之,善与不善皆吾师也”。

  熊居士说:“佛必与外道或怨家同处,此佛法之所以成其无上。毒草生处,必有良药。大智慧人必不因邪宗竞煽,异论嚣张,而为避人、避世、避地之计,如隐逸者之所为。隐逸者存退怯心,将孤陋自甘,其道不广”。

  六、通信的常识

  随著交通的发展,邮电的传递是非常迅速便利了。我们要和远地的亲友交际,可以应用通信的方式来联络感情。

  得著亲友的馈赠,应当随即写信致谢。收到别人的汇款、包裹或其他物件,也应当随即写信通知寄件人,免他挂念。听到亲友遭遇灾难、疾病等,要写信劝慰他,并乘机劝导他信佛。

  信札的措词要简明谦敬。不应用艰深的字句和古典,要使收信的人容易了解。上下款称呼要合行辈的身份。

  (1)上下款的称呼

  和非亲属的人通信,倘关系较深、交谊较近的,老年人可用“伯父”,“伯母”。

  倘对于没有很深交谊的老年人,可用“某老先生”,“某老太太”。

  倘对于关系较深、交谊较近、年龄相差不甚多的人,可用“某某兄”,“某某嫂”,“某某姊”,“某某弟”,“某某妹”等。

  对于没有很深交谊的人,可用“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倘是佛教徒,不拘男女,可称“某某居士”。年长有德的,称“某某大德”。

  称出家僧尼,任住持(即一寺之主)的称“某某大和尚”。能讲经的称“某某法师”,或“某某老法师”。参禅的称“某某禅师”,或“某某老禅师”。对年长的僧尼,可称“某某长老”,或称“某某大德”。

  少年人对老年人可自称:“晚”或“晚生”。年龄相差不甚多的,男人对男人彼此都可自称做“弟”。女人对女人,彼此可以自称做“妹”。

  男女间若不是交谊较深的,彼此通信称弟称妹不甚适宜,应从自己名字取下一字相称呼,较为合宜。例如述者号海量,取“量”字。信末署名可以不必加称呼,只写自己的姓名就是了。

  对同教的前辈,信末署名上可加“后学”。倘亲受教诲的,应称“弟子”。对于出家僧尼,不论对方年龄大小,应一律自称“弟子”。因为我们在家佛徒对于一切僧尼,不论他是持戒的或是毁戒的,我们都要尊他为僧宝,所以一律自称“弟子”。

  信末署名下,不论对于在家和出家的人,都可用“上”,“敬上”,“谨白”,“谨启”等字样。

  (2)寄信须知

  信封上必须写明寄信人地址姓名。一则无法投递时,邮局可按地址退还。二则倘收信人遗忘寄信人的地址,当他看见信封上的地址,就易于答覆。

  信札写完后,要从头至尾细阅一遍。以防错误。

  交邮局递寄的信有过重的,要贴足邮票,以免收信人加倍受罚。

  邮票要贴在信封正面的左上角,便于邮局打戳。

  信内不可封寄钞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