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前257年),芈姓,为楚白公胜之后,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秦昭襄王时,经宣太后同母弟穰候魏冉举荐,任用白起为将。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37年,攻城九十余座,歼敌上百万,未尝一败绩,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不世之功。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长平之战杀人四十五万,(其中四十万降兵被活埋。)历史上的死亡人数或有夸大,不过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秦昭襄王想让白起接替王陵攻打赵国。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开示:白起,其未生之时,阎王曾召其入冥府,告知前缘并诸事宜,其便言,既云讨还宿债,便须有百胜之兵,亦莫累及他人。阎王许之,言此本是劫中应有之事矣。其于冥府留驻一年七个月,于前生后世之诸事皆有所了知。故其于后诸缘将毕之时,便生退心,后以身病,神魂分离,其本神入于冥府,缴还前令。此病便是报缘将毕之兆,其心亦有所觉。)
秦昭襄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后,就对人说:“大王不听我的建议,今天如何呢!”昭襄王闻之大怒,一定要征调白起回朝,白起干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昭襄王一怒,将白起贬成士兵。
又过了三个月,秦军又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昭襄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下来后,群臣均对昭襄王说:白起被贬,其很不服气,有很多怨言。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白起的作战特点。历史评价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又说他:是善用兵,又有天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天命的人。他自身的命运又是如何呢?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杀神之名和赫赫战功,最多感慨一下其因不善权谋而被迫自杀的晚景。但是白起自身真正负担的,是他自己的造作。
《重刊感应汇编叙》中记载:“潘从先曰。子友阮见田。见屠人宰一猪。皮有秦白起三字。此沉沦鬼狱中。偶遣一方作猪。以彰业报。其千余年来。除受生屠戮外。必不绝刀山剑树之苦。未知何年。可结长平一案也。”
《法苑珠林》中记载:“隋开皇十一年。内太府寺丞赵文昌身忽暴死。于数日唯心上暖。家人不敢入殓……昌受嘱辞行。少时出南门外。见一大粪坑中有一人。头发片出。昌问引人。此是何人。引人答云。此是秦将白起。坑赵卒。寄禁此中。罪犹未了。”
《群谈采余》云:“洪武初吴山三茅观。雷击白蜈蚣。身长尺许。背有白起二字。”
《释氏资鉴》云:“唐高宗咸亨二年,西京法海寺英禅师(道英禅师),有异人来谒曰:‘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殁后,因循不行,今大觉寺吴僧义济藏此仪文,愿师往求,以来月十五日于山北寺如法修设。苟释狌牢,敢不知报。’英公寻诣济处,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设。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弟子即秦庄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阴府,大夜冥冥,无能救护。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设此斋时,前代弑纣之臣皆免所苦,弟子尔时亦暂息苦,然以狱情未决,不得出离。今蒙吾师设斋,弟子与此辈并列国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言讫遂灭,自是仪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南宋笔记小说集《夷坚志》中记载:“江南民陈氏女。年十七。素不知书。得病。临绝。忽语人曰。我秦将军白起也。生时杀人七八十万。在地狱受无量苦。近始得复人身。然世世作女子。寿不过二十岁。今日之死。亦命也。夫言毕而殁。”白起在世人眼中一世的功业,最终成就他自己无边的痛苦。而他为何会背负百万人命的杀业呢?
在久远劫前,那时没有佛出世宣讲佛法,所以当时世人多不知因果。有位教授历史学的学者在讲课,讲的是当时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王的事迹。一位平时很爱发言,深得学者喜爱的学生却一语不发。学者于是问他为什么。那个学生回答,这样的君主固然伟大,然而他还是觉得能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国君才会令人心折。这样的想法也是他后来成为末代君王的远因。
很久以后又有一世。这个学生转世成了一个败军之将。带着伤躲避敌军,无意中来到一尊佛塔前。懊恼、不甘、怨愤、恐惧、委屈……诸多情绪起伏,他向佛塔礼拜,将自己的有黄金手柄、还带着敌人鲜血的刀献给佛塔。然后就随前来寻找他的部属匆匆离去。因为以主杀之器供奉佛塔,并且心中诸多染着的缘故,此后他很多世都感得带兵领将、征战四方的果报,常常生在刀兵劫中。然后又会因为杀业堕落三恶道受苦。
又一世到了人寿七百多岁的时候,有一个国家,音译作:拘罗那,都城名“树”。这个国家民风很彪悍,人民好勇。那位以带着敌人鲜血的刀供奉佛塔的败军之将投生于此国,作了国王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出生在月圆之日,所以取名“妙满月”。
昭襄王前世与白起之前世为父子,生于人寿七百余岁之时,其国名拘罗那,王城名树,昭襄王时为拘罗那国王,白起时为王四子,名妙满月,因生于月圆之日故有此名。时拘罗那国为南方诸国所侵,国力耗损,臣民尽献己财以助王势,共抗诸敌于国境之中,28年乃近王城,其国诸人皆奋勇向前,与敌拼杀。妙满月之父兄皆死,为诸臣民共推为王。其王皆无诸号。据守王城70年之久,王城破时与诸臣民共死。故诸人发愿,必报此灭国之仇。故而之后互相杀啖,而共遇刀兵劫。其诸人等皆应劫而来,然于受报之时,复生殃咎,自感自果。轮回之苦,皆如此也。
在后来长久的岁月中,敌对的双方总是你杀我,我吃你。杀业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爆发大小不定的战争。在这期间,又卷入许多本来与妙满月那一世的仇怨不相干的人们。而且即使是当初的亲人族人,也会因为轮转中的琐碎之事而结下仇怨。例如妙满月和他的父王。所有人都被业网紧紧缠缚,无法逃离。直到他们中有谁终于无法忍受,终于肯放弃仇怨,受报之后,不再报复,慢慢就能从中脱身。
春秋战国时期,是又一次大的业力清算。妙满月及其国人的仇怨将在此时了结。白起的前身报尽,被引入冥府,开始他一年七个月的驻留,遍阅相关档案,于前生后世之诸事皆有所了知。在他看来,来世不过是还报前缘,始终是要走这么一趟的,反正也不打算多杀无辜。未来似乎十分安全。然而待到自己身在局中,哪里还记得前尘往事,不过随习性而为。杀心既起,如何约束不造恶业呢?而既然造下恶业,也只好去尝恶果。
开示:然其于劫中,杀心炽然,故而报尽堕于地狱之中,复受诸苦。其受报之时,亦有因先善业故,而从畜道出,别生为人。报缘一毕,复受前殃。其曾于汉代,为一译经师,东汉之时,为溧阳候之母,唐代曾为右军都尉,镇守河西。其轮转之时,常短命夭寿,然数亦好出家,乐静守闲。故而亦有长寿之时。实则轮回之中,皆无有自主,诸众生等,为自业所困,诸般造作,皆是作茧自缚。故应明了此中之虚妄,将自身心导入正法之途,以正修习而得解脱。
到如今白起之魂神,一些仍然在地狱受苦,一些因为轮回之中的因缘而可以继续修行,然而因为杀业的缘故,仍然受世世短命夭折之报。常生于不信佛法之处,而又以前所造善业故能遇到佛法。今世24岁起进入佛门,又因前所造恶业之余报,时不时狐疑而怠惰,虽知因果,也不能精进。能否今生了生脱死,一举摆脱业力之缠缚,尚需看今世之努力程度。
历史上曾传说秦昭襄王推翻宣太后的统治后就杀了自己的母亲宣太后。
秦昭襄王并将白起等,皆因杀业而堕地狱,(秦昭襄王)
其并未有杀母之事,地狱报满转入畜生,畜生道尽复更为人,亦有修行,民国时亦为孙中山捐资。因恶战乱,便修佛法,曾经听闻弘一大师说法,皈依印光大师,修念佛法门得生净土。其人亦有修。初为昭襄王时,乃是应劫,其国民众与他国之民众了却前世相吃相杀之业矣!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从前,长者的儿子刚结婚不久。这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一些酒来,你我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显现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这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女人藏在酒瓮中,还娶我做什么!”丈夫听了感到奇怪,就去厨房开瓮看,当然他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南梁的皇帝,姓萧,名衍。武帝最初研究儒学,后来信奉道教,502年即皇帝位,称帝不久,就宣布舍道归佛。在位期间,对佛教非常重视,国家因而特别兴盛。因为武帝笃信佛教,所以历史上有“皇帝菩萨”的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他是叶波国涩波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拏。叶波国非常富强。须达拏太子性情仁慈善良,广修布施。有一次,他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拿出来让他布施给全国的苦人。国王只有这一个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太子一连举行了七天的无遮大会(无遮,无阻拦也),要求施捨的,都有求必应,满其所愿。大家感恩戴德,欢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多绿色的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四真道行』,即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为苦圣谛;二为集圣谛;三为灭圣谛;四为道圣谛。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苦有如病,应该遍知
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左右,卒于嘉定二年(1209)。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原名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十八岁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出家,师从该寺住持佛海法师,法号“道济”,后移住净慈寺。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