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
又: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十恶”,又称“十恶业”。在佛学里,“十恶业”是招致各种“苦报”、“恶报”的十种最根本的恶业,简称“十恶”。
“十恶”中,身恶有三种。一是杀人夺命,二是不与而取,包括盗窃、抢窃,三是邪淫,指于家室之外发生两性关系,这三种都是行为,故称为“身恶”。
“口恶”有四种,一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二是两舌,即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谣中伤等;三是恶口,指恶言恶语、粗暴语、出口伤人之语等;四是绮语,指脏话、杂秽语、粗话等。由于这四种都是出自口的语言行为,故称为“口恶”。
“意恶”有三种,一是贪欲,指贪财、贪色、贪名、贪图享受等各种贪欲;二是嗔恚(读音:hui),指的是憎恶、愠怒、仇恨和记恨等;三是邪见,指不信佛法,不信因果,并宣扬之。
所谓“八邪”、指的是,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
以上十恶八邪,是凡夫常犯的恶业;其中每一样发出来都可种下恶因,也都必将招致苦报。对人对己、对社会对众生,都是有害无利的。
《观经》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造了这样的重罪了,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些话说出来,大家觉得不敢相信,“啊?这样能往生啊?这怎么回事?这是佛说的吗?”哎,佛在经中有明文说明。《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谤法罪就行。”所谓“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部经看起来就有矛盾了,第十八愿说:“你造作五逆谤法罪我不救。”《观经》里边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这个怎么解释?
善导大师就从两种角度来说明,叫“抑止门”和“摄取门”。
什么叫“抑止门”呢?就是佛以大悲本心,观察众生恶业很深重,这两种罪过是一切罪恶当中最重的,如果造了五逆罪、谤法罪,你可能来不及忏悔──这叫定业,这是决定要堕落无间地狱的罪业,可能直接就堕落了。所以,在我们众生还没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这两个罪很重,你造这两个罪我就不救你哦。”给我们打一个预防针,使我们产生警惕心,让我们不要造。
那为什么不拿十恶罪来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恶罪!你造十恶罪我不救你!”或者说标准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贪嗔痴的妄念,你起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为什么不拿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祂知道如果要求得太高了,就等于这种抑止没有效果,因为我们实在做不到。
但是,这两种罪恶你还要犯,你基本的人伦都失去了,这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标准了,按世间来讲,杀父杀母,你说还能有比这个罪恶更低的标准吗?按佛法来说,你谤佛谤法谤僧,还能比这个标准更低吗?“只要这两个最低的标准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话讲回来,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其它的罪恶你就可以犯”,大家也不要这样错误理解,“你看,佛讲的嘛,‘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嘛,所以我犯十恶罪有什么关系?”
这个是显示佛的一种慈悲心,五逆谤法最重的恶业举出来,一方面显示佛的深重无底的慈悲,另一方面显示:即使你十恶罪,佛也不希望你犯这种过错,即使你小小的罪业,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们没有犯之前,从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们犯,这个叫“抑止门”。就是在没有犯之前,抑止你说:“哎!你不能做!”
那么,《观经》为什么又说他能往生呢?这就是佛慈悲到顶点了。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你这个时候再把他抑止,说:“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远被抛弃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转了。所以,佛不忍心他再去流转,大悲不舍,还要摄取。已经造了这个罪过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说:“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无所谓,我就这么胡来。”那仍然不在佛的本愿摄取之内,你回心念佛,忏悔了,知道“我邪见,错误了,我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佛还要摄取。
我们以这样的心来体谅佛的慈悲,我们就知道:任何小的过失没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们犯,佛都希望我们不要犯,因为犯了以后,对我们身心的健康也好、对我们现世的安乐也好、对我们未来的解脱也好,都有障碍。一方面这样,另一方面呢,即使我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也不要担心说:“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彻底被抛弃了……”
佛决不会彻底抛弃你,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所以,这样来体验佛的慈悲,我们心中就会感动。
我想还是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像父母对儿女,也是有两个手段,叫做“恩威并施”,“恩”就是给你好处,怎样爱护你、关心你、慈悲你;“威”就是对你有所要求,“告诉你,好好上学啊!你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调皮,上学迟到、调皮,回来你看我不把你屁股揍烂!”我们会这么讲,对不对?为什么父母这样讲?知道孩子就喜欢调皮,知道他调皮,就要抑止他。为什么抑止他?正是因为知道孩子调皮,所以事先给他讲。
如果你这个儿子很孝顺,从来都守规矩,你就不用跟他说:“上学不要迟到,迟到我揍烂你……”
“哎,妈妈,我从来不迟到,你怎么说我要迟到?好像鼓励我迟到……”
就知道:他老调皮。“哎!迟到回来揍烂你的屁股!”
好了,讲完之后,孩子还是调皮,他今天又迟到了,你果然把他屁股揍烂吗?你还不是说:“哎!怎么回事?又迟到了!”打下去,还不舍得打,“我告诉你啊,明天再不可以迟到了!”
所以,没有犯过失之前,父母都希望他好;但是犯了之后呢,还要有方法能够关爱到他。
如果这个小孩子,他误解了──两种误解:一种误解,“完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不敢回去了,我回去之后,我爸爸要把我屁股打烂了”,晚上不回来,躲在外面。你说他爸爸伤心不伤心?就要到处去找他,还要到公安局去报案,“我的儿啊,你在哪里?我不该说打烂你的屁股啊,吓得你不敢回来啊,被人家抢走啦”,爸爸是不是会难过?结果他自己在外面躲着,越想越觉得:“对啊!我不能回去啊,一回去我爸打烂我”,这样,父子的心就背离了。
爸爸讲这个话,不是真的把你打烂,你要能够理解,“爸爸,我错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保证明天不迟到了,求你原谅!”这样不是父子就团圆了吗?不是一团和气吗?改正了,父亲就原谅你,你还照样回到你的小卧室,睡在你那个温暖的小床上。这是第一个误解的孩子。
第二个误解的孩子,“反正我爸爸很慈爱我,所以,他的话,我听到当没有听到,叫我不迟到,我偏偏迟到,叫我不调皮,我偏偏调皮”,这样爸爸能高兴吗?可能真的有一天揍烂你了,因为你确实太不听话了,你太不了解父母的慈悲心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佛弟子啊,对于阿弥陀佛无有条件、彻底的慈悲,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可以放逸懈怠,也不可以自局其分,担心、恐惧、害怕,离开……脱离了父子关系,成为两家人一样,分为两片。
这两种人都是不能体会父母的心肠,不是那么很孝顺。
真正孝顺的人,就是说,“我虽然有过恶,但是父子关系不改变,我尽量改,我改不了的,请父亲原谅,我尽力做”。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明白吗?我深怕大家听不明白。听不明白之后,我个人被误解倒没有关系,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如果阿弥陀佛这样慈悲救度的法门被世间人所误解,这个是我心中最难过的事情。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