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30-15b)

  “勇猛精进。自策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云何爱上静虑者。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爱味。云何见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十二卷)

  ……对自己原谅,对自己马虎,就叫放逸。“等一下下总没什么了不起吧?……啊哈,我喝杯茶,抽支烟,下个钟头我就开始。”这就叫放逸,对自己原谅一下,宽恕、饶恕一下,就是放逸。

  所谓“勇猛精进”就更难,勇猛是要拿出勇气来对付自己。拿出勇气来对付人家容易,对付自己很难。“精进”做不到,精进跟放逸相反。勇猛就是精进啊,勇猛是一股勇气,而精进是常流水,永远前进,不断地前进,每一句(我们)都做不到。第四句更做不到:

  “自策励”,对自己拿个鞭子来抽。我们对自己原谅得很,拿鞭子抽人家可以,批评人家很容易,对自己非常原谅。所以,每一句话(我们)都做不到,(若)做到了嘛,不成功也叫功成一半了。

  “住法随法行”,“住法”,你修的这个法门,这条路,一条大路一直地去,“随法行”。行住坐卧,做人、做事,任何起心动念没有不依佛法的……都依佛法的正思维之路去修为。

  “由此能入静虑等定”,“由此”,能入一切禅定境界。这是第三点,这叫说力。第四点: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怎么叫“教授力”呢?就是要善知识,要明师。“亲、教、轨范师”这是三种老师的名称。“亲”教师就是自己的本师,比如说,释伽牟尼佛是燃灯佛给他授记,(燃灯佛)就是(他的)亲教师。他对一切诸佛都供养,那都是教“授”师。“轨范”师,(就是)榜样,跟他一起生活起居。亲教师、教授师、轨范师这些是善知识的各种名称,等于我们说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们,或者训导处、教务处,或者什么处等等。依止这些善知识、明师去修。

  “或于随一余尊长所”,或者,不一定依后世佛教的规范制度,比如,亲教师是你出家的师父(剃度师);你去受戒,跟善知识参学,那个师父就是教授师;你说:“我跟哪个同参,或者师兄、师叔,比我年纪大一点的,一路跟着他出去参学。”这位就是轨范师。或者,不是这个路线,听到日本、美国,或者中国大陆的峨眉山、青城山……菩陀山、五台山上有一位大禅师,(是虚云老和尚了,云虚太老和尚了,或者哪一位都可以了。)找一位真有道的,依止他修,在他那里得法,“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难了,我们也不晓得他颠倒不颠倒。要“无倒”,不颠倒的教授,真正的善知识,他教我们正修行路,就是一条捷路,他的经验传授给你,教(传)下来,这最难。

  所以照密宗的戒律,师父不选徒弟(而)随便传法,犯根本大戒;徒弟找老师(而)不认清楚是不是善知识,随便拜师,犯根本大戒。很难。我们(想)要找到(明师),可是我们又没有法眼清明,你晓得他有没有法?看看每个和尚头上都光光的,都好像没发(法),这个怎么办呢?哪个和尚、哪个居士对呢?都看到乱发(法)蓬蓬的,真很难办。所以呀,要自己审察了,要自己的智慧,要得到不颠倒的教授法,教你修持之路。那么你得了正法以后,法财侣地等等(有了),找地方去修行。“从此审谛作意思惟”,正思维去修。“审”就是禅宗讲的“参”,自己好好参究。“谛”,仔细地参究,要研究,正思维修,才能够证到定的境界。乃至入到初禅定,乃至超过了四禅八定,“余定”,一切定的法门都可以到达。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度人之法,换句话,也有八万四千定慧的境界。所以,得“无倒教授”,不但能够入初“静虑”,也能够入一切“定”境。

  下面是这一节的小结论。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由上面所讲的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即四种观行之力。这个观也是修止观的观,也就是说,做上师的/老师的(要)观来学(习的人)的观,同时,也是自己观察自己的观。先要观察自己或者对方有没有前因,有没有宿根,即过去世的修持之根,有没有得方便的方法,这个人是利根还是钝根。老师们不但要观察学生,自己也要观察自己(是)利根/钝根。

  “复次”,再其次。

  “有四得静虑者。”得定的道理有四个条件:

  “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四种条件。拿佛学的立场来讲,就是要发心,发一种什么心?这个时候劝你发骄慢心,傲慢心来了。用心理学来说,就是向上(好强)的心。第一种“爱上静虑者”,(是说)有人追求修定的境界,天生就会追求这个。我们同学中,有没有真正追求得定境界的?当然也有,是少数。大部分呢,两个腿也降服不下来,想想:“算掉了,马马虎虎吧,至少我休息一年吧,年纪大点再盘腿吧。”哼,连盘腿都困难。所以(要)贪爱这个(静虑)。第“二见上静虑者”,理解上,知见上到了,现在要努力发心求证。第“三慢上静虑者”,哎,看看人家入定,古人入定证果:“格老子,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不行!他能证果,我就不能证果啊?!我就拼条命给你看看!”也好。再不然:“哎,这个定是什么东西啊?做科学性的研究,我就要求证一下。盘腿打坐会得定?我试试看。”(即第“四疑上静虑者”)这是我随便那么分析,这四种的解释很详细:

  “云何爱上静虑者?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爱味。”所以,我经常劝你们(要)多读古人的传记。你们出家的比丘尼多看《比丘尼传》;和尚们多看《神僧传》。你们买的佛学书……我请他们印这两本,我叫***去做功德……用我的原本去印……要看了古人的修行(后),(想自己)如何去努力,这是“爱上静虑”,贪爱。先听到修定有那么多好的功德:可以得神通,可以飞得起来。飞得起来就是身通嘛,神足通,愣要两个脚的气脉打通了。你们打坐通到哪里?通到屁股那里,最后放屁了就完事了,两个脚的气脉打不通啊,是真话哦。我问你们,讲真话,是不是这样?实际境界嘛,不过你们不好意思讲出来。气脉通了,咕噜咕噜,最后通到肠,肠“噗——”屁一放,两个腿子酸的要命,气脉通不过去。粗气都通不过去,还不要说精(细)气了。所以说,神足通在理上的解释:足者,功德具足。那是文字解释啊。老实讲,你两只脚的气脉打通,那是个事相,不是理上。你说我的两个脚可以盘上三个钟头,算不算是半足通呢?那还不是,那只能说你的腿可以盘到三个钟头,你气脉没有来,若气脉来了,你两只脚、两条腿及色身都化了,色身化了可以变成气球一样的飘起来,那是真事哦,不是理论。所以这些等等,都属于“静虑”的“诸定功德”。功,即辛苦来的功劳;德,得到这个境界,功德。(**,你们后面有风不行啊,窗子关好。)

  “而不闻彼出离方便。”比如说,像你们青年人看了密宗的《米拉日巴传》,你们看得都掉眼泪,很难过,都很欣赏,对不对?你做得到吗?我骂你几声,多骂你两句,你就想跟我发火了,你有米拉日巴的功德吗?行吗?还要恭维你,还要将就你,你才觉得这个老师好。看米拉日巴,他为什么做“巴”?你不能做“巴”?哼,你想想看。你们好几个同学,多受了点(批评)就说:“老师,我要请假。”你请假?你请你的!对不对?不自己审察自己的功德啊。功,修行要功;德,要多大的德行才做到啊。你光看了《憨山大师传》,憨山大师是怎样修行的?人家对老师(是怎样的?)当然我不想做那个老师,我不是善知识啊。至少跟你们讲,人家依师的精神你做到了吗?人家求法的精神你做到了吗?你们那个翘头翘脑的(样子),我有道也不传给你,我的道不怕放在肠子里烂了,对不对?所以啊,要修功德,自己要反省。因为你看了修定的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他何以能够达到这个的方法没有告诉你。告诉上你一点,然后你又傲慢,得少为足,下面懒得跟你讲。跟你讲了也没有用,你没有那个功德,不是这个法器,你承不起。你不是那个杯子,怎么拿来倒东西嘛?你是个纸杯子,我是滚开水倒下去,有用吗?没有用。所以啊,听到静虑诸定的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

  “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只看到他修成功的果位,

  看见他的“胜功德”,就“勇猛精进”,拚命地干,“勇猛精进”也可以做到。“由此因缘”,可以进“入初”定,或者“余定”。

  “如是入已”,依此(而)尝过定的味道。

  “后生爱味”,后来叫你不修定,不做功夫,(你还)不干了,非钻进去不可,的确尝到过味道。所以现在也难怪你们(不用功),因为(你们)没有尝到定的味道,坐在那里何其苦也,只有苦。这个道理叫“爱上静虑”,这是一点一点的解释。

  我看下一段可以(自己)看下去了吧,念下去就懂了,不需要解释了,困难的地方再解释。我念着看啊,你们说要解释就举手。不要我说“对”,你们不响;说“不对”,你们也不响,那我怎么办?

  “云何见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人),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执不舍,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这一段懂不懂?懂了?哎,你说懂,我反倒要讲了。你真不懂,我原以为好懂,你还点头,猛点头,点不得啊。本来我不想讲,我这一读啊……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啊:“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这句是什么意思啊?佛说一切无常,这里说常。有同学答得出来吗?我拿钱,答出来的200块,随堂发奖金。文字答出来不算哦,要(讲)道理。我本来不想讲,一念了以后,怕你们搞错了,那不得了的,所以必须要讲。这(句话)怎么讲呢?这200块你们拿不走,那我自己拿了。

  怎么叫“见上”?见到上层,比我们高的?(是“见解”)。就是说有一个人,或者从自己的老师,或者从其他老师那里听到:说世间法,宇宙万有的一切是永远存在的,不是无常,外道见了。印度的瑜伽术、婆罗门教法,或者西方的教义:上帝可以得永生,永生也是常见。道家(讲)长生不老,我们的生命是长在的。所以有许多法师们、学者们认为《楞严经》、《涅磐经》都不是正式佛法,都认为还是常见,常见是一个东西啊。常见在思想上是落于“断常见”,是外道的观念思想。所以外道认为的修定理论是:得了定人就永远不生死了。这个不生不死,不是法身之体,是现在的肉身可以常在,定境界可以长在,这是常见的理论。能不能得定呢?可以得定,不是不可以得定。晓得无常也可以得定,(晓得)常见也可以得定,这个思想同工夫不相干的。所以,修定的人可以活一万年,可以活十万年,做不做得到?做得到,你有信心就做得到,可以得定修到,但是见解上是外道见。讲工夫,修定是外道与佛法的共法,所以这个是关键。你们说读懂了,(若是,别说)200块,2000块奖金我都愿意发,那我很高兴,这个地方是关键。所以听到常见,就专门去修定,就修到了,就叫做“见上”这个“静虑”。 的确有人做到,比如《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十种仙道,并没有讲仙道是外道哦;外道是外道,声闻、缘觉,反而(被)佛归到外道里了,仙道他不归在外道里。归纳起来,有十种仙道,修神仙境界的,寿亿万劫,亿万岁,可以活到很长很长了,与天地同寿。不得证入,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悟道,所以啊也属于外道。那么换句话,佛只说了一半,他在仙道(中)寿亿万劫,如果证得了菩提呢?那当然叫做佛陀了,那就叫佛,一样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