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33-17a)

  “复次。云何超越入诸等至。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故。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乃至广说。逆超亦尔。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

  复次。云何薰修静虑。谓如有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种静虑。为于等至得自在故。为受等至自在果故。长时相续入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薰修成就。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等至自在果者。谓于现法乐住。转更明净。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净修治解脱胜处及遍处等胜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终者。”(十二卷)

  ……四禅八定,(是)声闻众的修法,出世间法,(是)必定要经过/要修习的定境;即使释伽牟尼佛本身的修持,(也)都是经过这个工夫的修证才证得菩提。后世的佛学、佛教反而把四禅八定变成空话,甚至打入小乘不相干的范围。因此,学佛者(虽然)非常多,(但是)修证的很少,证果的更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真正审慎的心情来研究它,了解它,乃至于自己去修证。无论如何,(要得到)世间、出世间的成就,四禅八定是必经之路,现在我们继续……

  “复次,云何超越入诸等至?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故,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乃至广说,逆超亦尔,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

  (这段是)讲修行(中)修定、做工夫的重要,不是口头的一个信仰,或者搞搞学理思想。怎么样“超越”世间,进入“等至”呢?即四禅八定大小的境界都到达,(就)必须对禅定的工夫已经做到“圆满”清净,白净念。那么,这里如果我们只看文字,做佛学研究,“圆满清白故”很容易懂,就是说圆满了,圆满什么了呢?清净面,心性的清净面做到了 “白”,白业,只有至善,没有起恶念,起心动念处,没有一点杂污、杂染,没有一点恶念。所以要特别注意“白”是白业,“清”是代表清净,因为上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简单地翻译了。假定,我们自己不做工夫去求证,看到这一句文字,就以为自己懂了,过去了,那就很可惜,很糟糕了。那么,何以做到如此的解说呢?因为下面它本身就有,你看了就懂了,这也是告诉年轻的同学们,读古书,尤其读经典,不可以马虎。假定你精神不好,刚好读到这一句,就停止了,以为懂了,下面再接下去,以为是下一段了,那就完了。所以啊,古人讲“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书不能讨厌,不能厌恶,不能不耐烦,读一百遍还不完全懂。比如你们有人看白话的六祖《坛经》,或者许多白话的经书,你读一百次,一百次的感受不同,读书是这样。不像现在白话的作品,只有五分钟的寿命;报纸的文章是一分钟寿命,看过去就没有了,都晓得了,而且那些都是废话,重要的只一两句。古书固不然,相反的。这是在这里特别向大家,年青的同学们叮咛的地方。

  “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就是说你由“初”禅定,“无间”断地更求出离进步,进入了“第三”禅;由第三禅,再更求无间断的进步,超过去,跳进“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不间断地再进一步超越,进入“无所有处”定。这是顺着次序来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色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等。但是,这还是普通的修法,有程序的修法,钝根的修法,老实的修法。不要认为钝根(就不行)……利根人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钝根。越是利根人,做工夫(越是)走最老实最笨的路,这个人非成就不可。我常常告诉大家,世间、出世间法有一个不可变更的原则:第一流聪明的人,在修持求学上,做最笨的工夫,一定成功的;自己本身是最笨的,但是在思想、理想境界,做的事情都是做最聪明的事,没有不失败的。世间法、出世间法同样,第一流聪明的人要走最笨、最老实、最严谨的路。所以我常常骂你们同学(讲骂已经很(客气),实际上是太慈悲了)都是假聪明做聪明事。笨嘛笨得要死,思想啊、动作啊、做事啊聪明的要命,说话啊,那个嘴巴才会说呢,有什么用?要走老实的路子。所以现在讲的四禅八定是老实的路子。翻过来说,“广说”的话,“逆超亦是”。有第一流的根基,也许刚刚学佛,一上来就到了四禅境界,乃至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但是,虽然如此,凡是这样利根的人,他必然会再回转来,宁可从第一禅开始再来试一下,求证果。据我几十年的经验下来,世法、出世法成功的人多半是如此,就怕假聪明,千万要注意。

  “逆超”就是说四禅八定不从成熟的路子来,他先证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再转回来证入哪一种定境,由最低的开始。同时我也经常告诉大家,学佛,其实世间法也是这样,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一个人基础打不好,什么都没有用。没有用的人怎么办?回转来赶快打好基础,这个是聪明人走的老实路。因为“逆超”这句话,所以引出来这么多话。??????????????????

  “以极远故,”因为太高远了,就要从基本脚踏实地做起。总而言之,最高远的禅定工夫 “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即)第三禅的定慧境界,第三禅已经到了色界的有顶天;到第四禅舍念清净,那是证无漏果,接近出世间法了,那是另一问(题)。

  所以世间、出世间由初禅修到三禅的境界,离喜得乐,无觉有观的境界。这个时候,得乐的时候……密宗、道家这些气脉(等)种种(修法),乃至单修、双修种种的目的,在到达二禅、三禅这个境界的时候(就)已经不需要了,那已经变成(余累)了;除非他还要利生,再起用,不利生不用。因为离喜得乐的时候,所有的气脉统统转化了,色身四大转化了,不然不能得乐。这个乐不是你们所能想像的。你们少数同学现在打坐也有点小轻安呐,或有点小乐的境界,不要认为这个已经就是禅了,不要嘴巴“馋”(禅)吧。

  “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唯有成了佛的人,乃至一切“菩萨“,修行已经到了“第二阿僧祇劫”。以教理来说,像我们一个凡夫,学佛从开步走(开始),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证果成佛。“第二阿僧祗劫”(是)快要到第八地,六、七地的菩萨。第七地是远行地,第八地是不动地……现在我们在十二层楼,是已经超过了金刚喻定,是等妙二觉,文殊、普贤的境界。所以,要注意啊,假使考试,一问你,不要答不出来啊?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这个都要背来,至少住过佛学院嘛,哪一地都不晓得(怎么行)?第八层楼是什么?第九层是老古出版社,第十层楼是什么佛堂,都要报出来。所以“唯除如来”,“及出”超过了“第二阿僧祇劫诸大菩萨”第七地第八地的菩萨等等,才能够说“彼随所欲入诸定”,要入哪一种定就入哪一种定,所以普通不要随便吹牛了。也有同学向我吹过牛,说他现在可以随便想入哪种定就入哪种定,我说:“对,你好像在这里坐电梯一样,要到哪一楼就到哪一楼。”这可不是电梯哦,是工夫来的。

  “复次,云何薰修静虑?”怎么样修定呢?

  “谓如有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种静虑。为于等至得自在故。为受等至自在果故。长时相续入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薰修成就。”

  注意,后世有些讲禅宗的,(认为)“一悟便休。”悟了就不修了?没有这回事。诸佛菩萨都还在不断地进修,小心翼翼的进修。所以法门无量,修行也无量,功德无量。你看《观佛三昧海经》,乃至看戒律……看佛他老人家领导大众的时候,有一个瞎眼比丘要缝衣服,没有人(给他)穿针线,在叫,同学们,一千二百五十罗汉都在管自己打坐入定,没有理(他)。佛听到了,赶快出定,下座,给他穿好了针线,拿到他手上,教他怎么缝。他问“你是谁啊?”佛说:“我是##。”他自己报名字,他不会称自己是“世尊”了。佛假如说:“我是世尊。”那就不能当我们老师了。然后这个比丘说:“哎呀,世尊啊,你怎么亲自来给我穿针线?”佛说:“你不要难过啊,你修你的,我修我的,我在培养功德。”这个比丘说“你成了佛还要培养功德啊?”佛说“为善,培养功德哪有止境啊!”千万注意啊,这就是修行。所以啊,悟后正好起修,正好“熏修静虑”,更好做工夫,况且还没有悟。

  那么怎么样“薰修静虑”呢?假定“有一”个人“已得有漏”,得到有漏果,什么是有漏果?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有些罗汉?罗汉分两种:一种罗汉是得了道没有神通;一种罗汉是得了道也有神通。至于有漏果乃至鬼神都有神通,但是不明道。所以已经证得有漏果……有漏果还是再来的,不是究境,乃至得四果无漏果位。这“四种静虑”,对四(种)禅的境界,“为于等至得自在故”,还要修习,(要)样样都到达,而且还要随心所欲,能够自在。“为受等至自在果故”能够证得解脱自在,这是你证得道;能不能做到随时证得自在的果位呢?那又是一个问题。比如《楞严经》告诉你“理需顿悟”,你悟了道,明了理,但是你事上没有证到,身心都没有转化。比如你讲空,空的思想、理你都到了,但你空不了,性空也好……缘起也好……中道也好……你中到哪里去呀,一天到黑都在烦恼、妄念中,都在七情六欲的变化中,你中到哪里去,空到哪里了(liao)呢?自在都不能得;得了自在还要证得自在果,有所成果。那么,因此要“长时相续入诸静虑”要长期地练习,无间断性地。

  “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工夫都要做,互相更相间杂地练习。

  “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在世间法的有漏果当中,随时修出世法的无漏果现前。

  “无漏无间还入有漏,”能够跳出世间得无漏果,还进入世间来练习、折磨自己,薰修自己,考验自己。

  “当知齐此薰修成就。”我们要“齐此薰修成就”,世间、出世间并重,有漏、无漏并修,才能够成就。

  “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什么叫“得自在”的定境呢?修道的人“是处”,这个地方;“是时”,这个时间;“是事”,这一件事,我若想进入某个定境,那么马上可以在这个地方、这个时间、这件事上进入这个定境,这个样子才叫做“得自在”。比如我们大家现在要打坐,坐在那里,然后前面有个人走走路啊,讲讲话啊,或者放个屁啊,然后就受不了了,你的这个禅座就摇摆起来了。“是处”,这个地方不对,你定不了,乃至自己座位没有铺好也定不了。那生死到来的时候,不等你的哦,说“我的位置不对,我慢点死。”行不行?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地方,怕凄凉,怕寂寞,你告诉阎王:“现在我太凄凉太寂寞了,你把我送到**路那里死,好不好?”行吗?!所以呀,要注意,定要“是处” 随处可定;“是时”,随时可定;“是事”,任何一件事情上我要定就定,说丢就丢掉了,进入定境。

  像你们打坐还谈不到修定,在昏沉境界,然后下了座向我报告,说“他在入定。”(众笑),我一笑了之。不过也是定,昏沉定,真的哦,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法门,不过,是凡夫定的无记果而已。进入这个定,将来智慧会越来越差,脑子越来越笨,会如此的,你们要注意啊!并不是这个境界,坐起来,以为是坦然而住,实际上是大昏沉一个。结果记忆力越来越差,智慧越来越差,身体嘛越来越分泌,肚子越来越胖起来,如此而已,告诉你,注意哦,千万千万注意啊!

  所以,定是“是处是时是事”,随时要入哪种定我就入哪种定。一个和尚在深山苦庙,屋顶不能遮住雨,门窗不能挡住风,我反正可以证入光明热闹之定:噢,无数无边的美妙境界,那才可以自在;天冷了,我要进入火光三昧,自己(就)发暧了;天热了,我要进入雪山里入定一样,马上自己得清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七十岁才敢讲这个话,才可以得自在。

  “等至自在果者,谓于现法乐住,转更明净。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净修治解脱胜处及遍处等胜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终者,(由此因缘,便入净居,由软、中、上品修诸静虑有差别故,于一切处受三地果。)”怎么样叫“等至自在果”?可以证果位。我们刚才讲“是处是时是事”,可以随意自在入任一种定,(但)你还不一定得果,得什么果?就是你这个肉体,父母所生我们现在这个寿命终结的时候,你究竟往生即迁识,户口迁移、搬家了,你还不晓得是搬到普通的国民住宅,还是搬到贫民窟去,还是搬到巴黎最好的花园房子或者纽约的摩天大厦去住,还不知道呢,你果位没有把握。(有把握的,)天上人间任意寄居,(要)往生西方,一念就去了,有把握地去,有证据地去,(或者)是往生色界天、净居天(等)那里住,这个叫得果。等于说我们普通人有了国际上的公民证,打个电话说我有一种特殊的护照,不要申请出境证就可以随便走,乃至上飞机也不要等。我们普通买飞机票,要提前登记,因为大家没有钱嘛,要等便宜票。我若是要头等舱的票,那随时可以走。所以,我假设要走,就随时买头等的,你们一万两万,我四万行吧?立刻就走。若没有钱,穷嘛,你只好等。一样道理,你得自在,不一定得自在果,证果。就是说“现法乐住,”你现在的现行,昼夜六时,不管你在家、出家,做事不做事,你(是)在法乐的境界里,这个乐不是说你心里觉得快乐就是乐,是身心两方面都发乐。

  “转更明净,”天天进步,只有光明清净,只有清净,连满身的气脉,每一个细胞都是明、净,有一点不净,自己都知道,非常明净。所以我讲他们做工夫的,你看那脸色即不明,不发亮光,又不干净,那个工夫有什么用?至少外形要明净,内在更要明净。由于这个道理,工夫到这个境界,可以得到小乘果位的“不退道”,不退转,不下堕。因此“又净修治解脱胜处”,随时可以得解脱,心理上任何烦恼来,乃至说一切烦恼摆脱不了的,到这里一定,解脱了。

  那又产生问题了:“那些业报啊,我欠人家的帐啊,父母、子女的情啊,没有还的(怎么办?)”那业果还是在啊,只是暂时解脱,暂时请假了,还要还账的。将来再来还嘛,没有关系,随时可以度他,乃至加倍的还。可是这个时候,得解脱处的时候,随时可以解脱。你虽然(是)得了道的人,真到业果来的时候,你还解脱不了呢。自在都做不到,还能解脱?所以要“解脱处及遍处等”,“遍处”是任何定境界,任何环境,说到无量就无量,说无边就无边,说空就空。这一切的“胜品”,“胜”即超越三界,超胜的,对各品、各个阶层的“功德能引之道”,一切都是善识、善行的功德来引发菩提道。那么,你都要进一步修行。虽然得了定,工夫到此,你不修善行(不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啊,“万法门中不舍一法。”起心动念,做人做事,只有反省自己,忏悔自己。乃至忏悔反省还是消极的,积极的(是)要为他,要利世,“功德能引之道”,引发菩提证道。

  那么,在这样薰修的过程中,“若有余取而命终者,”怎么是“余取”呢?你还有业果没有完。我们随便举一个人,或者三个人、四个人,多得很。第一个,大家熟悉的六祖,你们都认识他,你看,六祖有一天晚上打坐,赶快叫徒弟拿二十吊钱放着,夜里打坐窗子门都打开,有个人被派来行刺他。那人一跳进来,六祖说:“哎呀,你何必杀我,前生我欠你二十吊钱,钱摆在这里,我没有欠你命债。”然后那人皈依了他。这些我们所结的多生业债都要还的,连佛成了佛都要还好几次债。所以永嘉大师告诉你“了即业债本来空,未了还需偿宿债。”六祖到了最后,你看,肉体还要被人家杀一刀,脖子上被砍一刀。达磨祖师也是受人家毒药,吃进去马上会毒死的,不过他说:“我已经中毒了,我要走了,不过我可以不受毒。”“哗”吐出来……

  (注)菩萨十地:初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