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尘行类。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或复正修现观方便。彼先所由诸行状相。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今于此行此状此相。不复思惟。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心生厌恶。怖畏制伏。于甘露界。系念思惟。如是方能入无漏定。复次。云何顺退分定。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云何顺住分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闻诸定功德。广说如前。爱味相应。于所得定。唯生爱味。不能上进。亦不退下。云何顺胜分定。谓有亦闻出离方便。于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于彼不生爱味。更求胜位。由此因缘。便得胜进。云何顺决择分定。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由此因缘。能入无漏。又诸无漏名决择分。极究竟故。犹如世间珠瓶等物。已善简者名为决择。自此已后。无可择故。此亦如是。过此更无可简择故。名决择分。
复次。云何无间入诸等至。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然未圆满清净鲜白。先顺次入乃至有顶。后逆次入至初静虑。”(十二卷)
……(由)四念处的一个法门进入,(其它)的统统进入,后来的三十七菩提道品,你把它归纳一下,就是身心两样,对不对?因为四念处,(才)得生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等,都是身心两样。身心两样正思维立刻(一念之间)可以证果,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听佛讲法,当下证果,证无漏果得阿罗汉是真的。那是“随法行”,那才叫声闻。所谓声闻就是听佛讲了后,当下就证道,因听音声而得道,所谓声闻众。不是自力来的,这就是他力的加被,佛力的加被,世尊正法在世。所以啊,你们佛学讲得很好,经典也讲得来,你这个“随法行”的行做得到吗?
“薄尘行类。”对世间的留恋一点都没有,你说:“我对世间看得很多了,早不留恋了。”哎,少吹牛了,你好像是开牛肉店的,谁能做到“薄尘行”?世俗尘劳的“行”(能)马上丢掉?一刀两断?这一“类”的人……
“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或者,过去“于四圣谛”的法门已经证入“现观”之道。每一个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人生经历中都有苦集灭道的许多烦恼,许多痛苦,乃至现在跟同学怄气的烦恼。于任何一个现境上证到现慧境界,就已经证道了,这就是“现观”。 进入现量庄严,现观庄严的境界,那么马上进入“四圣谛”。所以弥勒菩萨的另一部著作《现观庄严论》我好多年前在‘佛光便院’给你们提过,提到过要点,统统注重在这个四加行上,所以不做工夫不行,非做工夫不可。
“或复正修现观方便。”或者是正修现观的方便法门。总而言之,一开始就从这五个法门入手,自然就空了,“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一门深入,就直接到达。
“(彼先所由诸行状相,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今于此行此状此相,不复思惟,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心生厌恶,”对于一切“有为法,心生厌恶”。一切有为法不修了,只修无为。
“怖畏制伏,”起心动念处,自己起一个心念,不管它是善念、恶念,有一点心念开动,自己就害怕死了,认为自己修行不得力。
“于甘露界,系念思惟,”“于”清净法门,“系念思惟”。应该有念还是没有念呢?念念是正思维,八正道之念。
“如是方能入无漏定。”“如是”才“能”证“入无漏定”,得阿罗汉道。注意,“四圣谛”法门就是这个道理。
“复次,云何顺退分定?”就是修定做工夫是有退进的。有进步,有退步,退步又进步,爬楼梯一样的。这是弥勒菩萨的慈悲,再三地给我们讲清楚。
“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怎么样会退道呢?修道的工夫很好,还会退啊。(这是)因为(是)定,不是慧啊,慧是一悟千悟,一悟永悟;定是(从)做工夫来,没有工夫就不来。怎么叫做“顺退分定”呢?是说下等的钝根,笨根器“欲解勤精进故”,因为开始时勇猛精进,打坐想得个道,进入一个定的境界,但是,“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这怎么讲?你不要认为容易啊,进入这个工夫(境界)会发生无比的喜欢,你们(有些人)不是经历过吗:坐在那里“哈……哈……”神经病发了,高兴地不得了。现在的人更容易(想现代的医学常识):“哎呀,老师,我大概神经了,我笑个不停啊。”有些人是哭:“哎呀,我哭个没完啊,我神经了!”那你只好去打镇静剂,去神经病院了。倒是古代好一点,没有那么多的医学常识,他也搞不清楚,现在更难。其实啊,你进入那个定境界,忽然心中发起无比的喜欢,是气脉的关系,我现在给你们说明;没有关系,过一阵子就好了,或者认识了就没有事。“于乐”,身上发起大乐,快感,无比的快感,(对此)一沉溺,一贪,不行了,乐死了。
换句话说,这些人穷的富不得,一辈子只能做个穷光蛋,你给他赚一点钱啊,他就抖起来了,就抖光了;或者“于胜功德”,忽然看到佛啊,菩萨啊,然后就拽起来了,自己昏了头了,“不堪忍故”,他受不了。穷小子就是一辈子该穷,你不能送他钱,你送他钱,他就发疯了,就是这样,穷惯了。我看到很多同学就经常骂:“穷的富不得。”他就抖起来,好像自己开悟了,证得菩提了,就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都是这个样子。“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因此,定境界到此画了一个界限,慢慢退缩,定不下了,进步不了,后面的胜进定没有。这就叫“顺退分定”,注意这个(“顺”)字啊,这种退步是自然有这个境界的,只要你一得定,这个魔障就会来,自然的,“顺退分”。
“云何顺住分定?”相反的,住。
“谓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闻诸定功德,广说如前,爱味相应,于所得定,唯生爱味。”贪这个快乐的定境界。
“不能上进,”得少为足,因此永远上不去了。
“亦不退下。”等于电梯停电了,插在中间,也不上进,也不停下。这个叫做住定境界,顺分,(“顺住分定”)。
“云何顺胜分定?谓有亦闻出离方便,于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于彼不生爱味,更求胜位,由此因缘,便得胜进。”不断地努力上进,初禅得了再修二禅、三禅,一路上进。
“云何顺决择分定?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由此因缘,能入无漏,又诸无漏名决择分,极究竟故,犹如世间珠瓶等物,已善简者名为决择,自此已后,无可择故,此亦如是,过此更无可简择故,名决择分。”真正修道出离证声闻果的人叫做“决择分”,即智慧的决定,选择。“萨迦耶”即一切我见、我相、众生相,看众生轮回,苦恼,实在没有道理,即使升天,即使做帝王,即使成仙,又有什么意思?一切彻底的无我境界,觉得一切众生都在我中,于我相、我见、轮回之道看通了,“深见过患”,都是毛病。只有出离证得菩提、证道。“由此因缘,能入无漏”果,这个无漏是智慧“抉择”来的。抉择就是选东西,等于你进百货公司挑东西一样,一大堆东西摆在那里……等于你去买“珠瓶等物”,你自己凭自己的智慧:“这是真的金刚钻;这是真的一块玉,多少钱?我买了。”买了就决定买了,其它的泥巴玻璃看都不看,这个就叫抉择。决定性的选择,智慧的认定,换句话说,就是智慧的认定。就是这个路,正道,证得无漏果,大阿罗汉为究竟;一切外道,一切魔道,一切方便在所不顾。就是我再三引用夹山禅师答复洛浦禅师的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一切世间的环境不能左右,就是修道,证道,智慧的抉择分。
“复次,云何无间入诸等至?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然未圆满清净鲜白,先顺次入乃至有顶,后逆次入至初静虑。”“无间”即中间没有阻碍,没有间隔。怎么样可以“无间”地入到“等至”定的境界,即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中,如(在)游泳池里一样随便地游玩。我现在刚刚盘上腿入初禅定,等一下我到二禅、三禅出定;或者我一上坐就证得四禅定,在空定的境界里,但是等一下,我就反转到初定,自由自在,“入诸等至”。就是说,一个初得到定境的人,“乃至”工夫达到“有顶”天的境界,但是晓得,自己的善行功德,心理的行为没有“圆满”,没有“清净”,没有“清净鲜白”,还有污点。有时候一念不生,清净,清净里头还有不清净,贪嗔痴慢的轻微的污点自己检查不出来。
我不是给你们讲过:一个人是非善恶太分明,(按照)世间法讲起来是对,(但依)佛法来讲那是嗔念;一些人慈悲度众生,愿力宏大,(按照)佛法讲起来是对,(但是)依菩提正道来讲是痴业,这些不到圆满洁白的时候分析不出来。白纸上的一点灰尘,一点污垢……一芥遮天,即一个(小)芥子,若摆在眼前就看不见整个的天。所以,你说:“我没有,我很少有贪嗔痴慢疑。”那你是开牛肉店的,我都有,你还没有?哼,对不对?谈何容易啊,所以啊,不要自满啊,乃至修到“有顶”天的境界,“未圆满清净鲜白”啊,还有微瑕就不对。“先顺次入乃至有顶,”(对于)四禅八定的境界还(需)要各级各级地历练,历练透了以后,才能(于)一切定,一切三昧,自由出入……你们同学们好好注意,说不定就考试这一段……
三十七菩提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
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
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
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
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
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
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
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以正当方式生活。(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四念处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
我们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时不知行,坐时不知坐,打个比方说:刚才站起来时,你哪一只脚先走?刚才你走进庙宇时,哪一只脚先踏进来,你知道吗?在修身念处时,我们要知道身体在做些什么?我们的心念很微细,不容易观察到,而这四念处中,身体的行动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处时,不作任何事物,每天从行、住、坐、卧中去观察。经过一段时日,对于自己行住坐卧的身体行动就会很清楚,了了分明。
受念处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乐、舍受;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身念处中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对受念处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觉的。这个受不止是感受到现在是快乐或是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比如风吹来,皮肤感受到凉爽;坐在那儿脚痒,感受到哪一部分痒,痒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欢拍照的人,在拍照时闪光灯照到眼睛,强烈的灯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欢拍照--心喜。
对于受我们要去知道它,觉察它。如果一个人对于观察身体还不清楚,他观这个受一定没办法完成。我们必须对于身体的行、住、坐、卧的行为很清楚之后,才进一步观察身心的感受,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感受是从六根而来,如风吹来身体感受之;听到声音是从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禅时,听到公鸡啼,耳根感受到,如果当时观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乐受。若他想:“真是岂有此理,我坐禅,你来吵我。”那他就生起贪瞋痴,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声,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声音,好像人声,耳根听惯了,听了很舒服,那就是乐受;反之噪声使我们耳朵与心受苦;有时寂静无声,那我们的耳朵就没有感受了。此受会生起,当然也会消失,所以当我们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或眼睛来,它怎样的灭掉,都要知道。接下来我们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缘故。当我们可以很细微的观察受后,就可以继续观察心。
心念处
当我们感受到外境时,心在作用,这个知觉的心,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往往会在知觉的心上加入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我们也要觉知;乃至这个心念是否专注在禅定或散乱等,我们也都要念念觉知这个心识所在之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耳识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们要观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想,我们要觉知它。这样的慢慢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间上生灭最神速的是我们的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在四念处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心无常!
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尘。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一”;念“二”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没念“五”时,心识不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五盖。五盖是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五盖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故观法念处时,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五盖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的原因?我们应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盖的方法,它就会消除掉,那我们就不会再怀疑佛法,对它深信不疑了。
观察五盖后,接下来是观察五蕴。我们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五蕴当中。法念处不止指法尘,它还包括一切法。五蕴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世间的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在生灭,所以观察法尘时是要观察它的生灭,从中发现一些事实。
在观法念处时,除了观察五蕴外,还要观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接触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静坐时,心念集中在耳朵,我们就去听声音,要觉知这个过程。过一会儿,我们的心念又去观察景物,对于这些心念转移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们要注意六根与六尘为我们产生了一种结缚,既是我们的烦恼从六根与六尘中源源不断的生起;十二因缘中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六根,他就没有“受”,所以我们的“受”时从六根而来。观察这个受后,接着观察心,再观察受的来源是从六根与六尘接触而来,我们要了了分明这个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灭掉,那么我们的贪瞋痴很快就会消灭。为什么这么讲呢?打个比喻:以声音来说,有人骂你一句“他妈的”粗话,你闹起烦恼,骂人、打人、与人过意不去等,如果你当时很冷静,以智慧观察,听后就会发现:因为我的耳朵与声音接触后,就产生
“他”、“妈”、“的”这些声音的分别心。你也会发现原来外面有声音,你里面有耳根,它们接触后生起受,生起心识;然后你就会发现到,原来是法尘这个罪魁祸首添加一些烦恼进去,使你做出反应或反击。当你发现到这一点时,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来。我们凡夫听声音后,闹起烦恼来,就只会怪外面的人,绝不会怪自己内心有这个烦恼。
如果有人说:“you are stupid”对听不懂这句话的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个声音罢了,但是听的懂的人的法尘中就有“stupid”的意义存在,他的耳朵与声音接触后,感觉到这个语言,法尘中生起分别、然后比较,那他的烦恼就来了。他不责怪自己过去业中有这些“废物”,就只会责怪别人骂他“stupid”。如果一个人观察法念处中的六根与六尘,到了了分明时,就知道烦恼从何处来?烦恼如何灭?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烦恼,使它不生起。
修学法念处进一步要观察一切法是生灭无常,我们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在故是苦、无我。我们凡夫深深的执著这一念一念会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却说它只不过是法尘罢了,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法尘与外境的色尘是同样一回事,只是不同东西,同样的作用,而我们把色尘当成外在的身体与世界,法尘当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们观法无我,而且要观一切法都无我。法尘是内在的,但这法念处不止是指法尘,它还包括五蕴及世间的一切,里面都没有一个我。
四念处要完成的观行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虽然如此,但是在做观行的过程,并不是永远去观想不净、无常、观苦、观无我,而是要把我们的心念、行为、举动等觉察到了了分明。
总相念处
四念处除了这四个不同的观行外,还有一个总相念处,既是在这四念处中观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苦、无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处是无常、苦、无我;受念处是无常、苦、无我;心念处是无常、苦、无我;法念处是无常、苦、无我。无常、苦、无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话来总括它,既是所谓的“性空”。一切法都无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观空。
《俱舍论》中说:“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叫做别相念处。”既是各别的观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称为别相念处。如果以法的总体来看,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无我性,这称为一切法的共相。我们可以一切法的共相来观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来观察四念处,这样的观察称为总相念处。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暂无简介
瑜伽师地论原文
瑜伽师地论讲解
瑜伽师地论白话解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