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31-16a)

  “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执不舍。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云何慢上静虑者。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当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余不能得。彼依此慢。复于后时。于诸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云何疑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尝乐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入诸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为得未得。于四圣谛。勤修现观。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复次。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多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著坚住。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云何清净静虑等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烦恼行或薄尘行。彼从他闻初静虑等爱味过患及上出离。勇猛精进。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诸定过患。于上出离。亦能了知。不生爱味。云何无漏静虑等定。谓如有一是随信行。或随法行。”(十二卷)

  这一节是讲到,外道知见认为修定会得此身常在,因此而入定。也可以,不是不可以。这是指限于入定的范围来讲,不讲慧,不讲见到,只讲工夫。

  也可以由此方便而进入禅定状态,乃至到有顶天。不过虽然身为天人,还是凡夫天人,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悟道。工夫到了,不一定是悟道;有很多悟了道的人工夫还没有到这个程度。所以,能够工夫到,见地到,才是圆满成就的一种。那么,即使只讲禅定,工夫里又有好多种。禅定到了,并不一定是法身、身报、化身三身的成就,也有差别。所以,修持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

  得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充其量不过是把一个东西打一层蜡,挂在那里几千万年不坏而已。大阿罗汉入定八万四千大劫,看了也很平常,平常的很;因为他是在定中的人,到了八万四千大劫出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睡觉一样:“我刚睡了一下下啊,过了几千万亿年啊?”“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就是这个境界。所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如不入定,入定醒来之后,找找你们都不在了,要想骂人都没有对象了,那个味道你说怎么办?真不是滋味。

  但是,在这个里头,由外道而转入声闻道,能得清净解脱出离。也可以,一转也可以得到清净解脱出离。你要晓得,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得到出离,跳出欲界(乃至)到达了色界有顶天,跳出欲界并没有跳出三界啊。所以,即使你几个月永远在清净的境界里一念不生,管你全体现、半体现都没有关系,反正你清净,没有妄念了,也解脱了,也出离欲界了,不过是声闻道而已啊,这只是声闻境界而已啊。用禅宗来讲是:担板汉(里)的小担板汉啊;以菩提道来讲,是刚刚开门,入门的。

  “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依”这样的“见”解,“勇猛精进”,“由”于这种“因缘”证到“初”禅或者一切“定”境。那么,他观念上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常”,地球(本)是生住异灭,(但他认为)地球转三个五个十个冰河期没有关系,地球还是地球,不过是换一个地球境界而已,永远是常,永远存在的。

  “从定起已,即于此见。”那么,“从定”起已,“即于此见”,见解上转不过来。所以啊,贪嗔痴慢疑的后面有五个见,见思惑解脱不了。

  “复于后时,”并且在出定之后,即平常的时候……

  “审思审虑,审谛观察,”加上一个“审”字,就是非常仔细,仔细地思考,仔细地观察,仔细地讲究,慢慢地参,参通了以后……

  “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还是声闻道,得阿罗汉(果)。所以阿罗汉是离欲之尊,离欲尊并不一定是离色啊,所以叫你们将三界天人表要研究清楚啊。你们一般搞佛学的,什么大乘啊、般若啊、唯识啊,唯识炒菠菜(般若)啊,菠菜(般若)炒真如啊,炒来炒去的,基本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连他自己都没有相信,他也不晓得如何求证,这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样的佛法思想存在是没有用的,我们研究佛法是为了求证,弥勒佛在下面再三提出:要以身证,用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求证。这是第二点。

  “云何慢上静虑者?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当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余不能得。彼依此慢,复于后时,于诸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骄慢心,看了前辈的“长老”,乃至看了《米拉日巴传记》:“他能成佛,我做不到啊?”非要做到,拼了两条腿也要把它坐到,那个样子,一种傲慢心,好胜心求道。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做工夫的。但是,这种人基本上是以傲慢心修道,所以入定、得定、出定以后,始终不离傲慢。然后看一切人看不起:“我能够得道,你们不行,怎么能得道?”起一种傲慢心。这就是所谓达摩祖师始终告诉我们的:“不可轻视后学。”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所以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讲: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道家、密宗的人,工夫越高的傲慢越大,目空一切。因为真的啊,我做工夫才有的,你们这些家伙没有做工夫就想得道啊?是看不起。工夫是一天一天累积来的,赚钱一样慢慢累积起来的。(而)佛法正是讲空,你也空,我也空,你活了十万亿年,最后还是一场空,大家都是空,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都是狗屁事,都没有心,两个基本(点)就不同。所以,佛家因空入手,看一切众生同等,平等之慈容易发起来。你若觉得我有学问,我有工夫,我有道,你们没有,那当然傲慢起来了。(靠)傲慢可以去做工夫,(但是)永远脱离不了傲慢障碍。所以,声闻众的许多罗汉有傲慢障,就是这个道理。

  “云何疑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尝乐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入诸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为得未得,于四圣谛,勤修现观,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这是说怀疑,禅宗到了宋元明朝以后,就是靠参话头的疑心来,“不起疑情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走这个路子,利用贪嗔痴慢疑的疑心理,集中天下之大疑为一疑,然后可以开悟。现在讲做工夫的“疑上静虑”就是说,某人根器钝得不得了,像一把破柴刀一样,砍木头都砍不断的,破柴刀还生锈,(有)很多缺口,自己还认为了不起:“我是柴刀啊,(是)当年关老爷拿过的,你算什么?”这种就是暗,自己没有聪明,无明,根器又钝。本来也学过打坐,修过定“本尝乐习奢摩他”,很喜欢修道,“由此因缘”,对于这个“定”境界有一点影子,没有真得到“上定”的境界。努力嘛也很努力,做工夫嘛也很做工夫,这个境界好像跟我们差不多啊。“为得未得”,你说不精进吧,蛮精进的,你说自己没有(得到)一点吧,好像也晃过一下,蛮有一点道理,看你们外面来的都是凡夫,自己差不多挨到圣人边上了,这样,又暗又钝又傲慢,又加上疑。至于说佛法里讲的“四圣谛”法门,苦集灭道都会讲,但是,你证到“现观”境界没有?没有。

  苦集灭道,世间的一切苦我们都会讲,苦到什么程度?你本身都没有苦的经历,没有生过病,你不晓得病是怎么的苦。你现在没有感冒过,没有头痛,又流鼻水,上面呕下面吐,你说那个苦啊?你说:“真的啊,好苦啊!我熬点稀饭给你吃吧。”你还是不晓得那苦的味道,就是这样。苦集灭道理论上很容易讲,现观现证很难。

  (对于)苦集灭道,我们现在还只是讲文字,真正的“四圣谛”,你们看看是怎么讲的?念动就是苦集,要灭一切烦恼,一切身心之苦,只有得道才能灭。所以道是灭一切苦之因,集就是大家众生心里爱抓,集中的,念头停不了。这个集就是一切苦之因,苦是集之果。所以,四圣谛法门要在一念之间修“现观”求证的,不是光讲佛学理论的。

  因为你的性质暗钝,钝根,所以不能证得“圣谛”的四“现观”。怎么叫圣谛?我打七的时候曾给你们讲故事,一个笨法师叫几声“苦啊!”就使人悟道了。苦怎么会使人悟道呢?叫叫苦就使人悟道了?(是)下面的人已经进入“圣谛”境界,阿罗汉境界。断了心念,(到)一切起心动念不动处,达到寂然不动,就是“四圣谛”的“现观”证到了。

  那么,由于这个因缘,因为 “于四圣谛”证不到,“于余所证,便生疑惑”:“格老子的,佛法证道真有这回事吗?还是骗人呢?不相信,老子非要把它搞清楚!”因疑而进入研究,这叫做“疑上静虑”,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禅宗后世参话头就是走这个路线,在教理上你们要晓得,参话头没有什么了不起。像我学禅,上去我就不参,各自有各自的……也参了两个钟头,“无……无……无……”自己也在叫,“狗子有无……”“无……”去你的,无嘛,那我还参什么?对不对?“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我去睡觉去了。那么怎么参呢?你们去研究研究怎么参。要“审谛观察”,“审思审虑。”弥勒菩萨再解释:

  “复次,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多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著坚住,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爱味”就是爱禅定的那个味道,爱禅定所得的功德(而)修道,这叫“爱味”,也可以得定,这些都属于钝根。你说打坐修道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了,你若真得到初禅定啊,你死后,即肉身解脱,或者你工夫高一点,不等到寿命完,你就可以走了,往生欲界天。不管是男人女人,(若)修道证到欲界天人,一个人有五百个太太,吃的穿的不讲了,而且都是天女美女啊。而且当你跟某一个太太在一起的时候,那四百九十九个太太都看不见啊,所以也不会吃醋啊,你不必化身去应付那四百九十九个太太啊。然后,各种各样都漂亮啊,哎呀,一身都有光啊,功德无量啊。所以(佛带)难陀看到天上的五百天女在那里玩,一个男人都没有,难陀一问:“你这个地方怎么没有(天主)啊?”

  “有啊,我们老板没有来呢。”

  “你们老板是谁啊?”

  “叫难陀,释迦摩尼佛(的表弟),现在正在打坐修道,将来往生就到这里来啊。现在我们在等他。”所以,难陀下了天就拼命到十一楼打坐,这个境界(众笑)。

  佛问他:“你看那些天女比你的太太如何?”因为难陀的太太是印度第一美人啊。

  难陀说:“哥哥啊,我太太实在不能更天女比了,那是真漂亮。”哦,打坐很用功啊,禅定也快要得了。

  有一天佛说:“哎,你想不想下地狱看看?”

  他说:“可以啊。”

  佛说:“你抓住我的衣服。”带他到了地狱,看了以后,哎呦,那个惨啊!看到有一个受刑的地方,一个大油锅烧起,那些鬼啊都在等着,犯人还没有来。难陀吓死了,偷偷打听那个刑警(鬼):“你这个地方究竟是哪一个犯人犯了那么重的罪?”下油条一样要下油锅去炸!

  他说:“有一个人叫难陀,现在是世尊的兄弟,他被佛骗去出家,出家没有真发心,哥哥叫他出家,他没有办法,出家后不好好修道,也没有受戒。然后佛带他到上天看,看到美女他动心了,想为了这个目而修道。那么也会修成功,(但是)到福报享完了后,就要下这个油锅,我们在等着,所以烧得烫烫地在这里等。”难陀吓死了,抓住释迦摩尼佛:“哥哥,带我回去吧。”这一下真修道了。

  所以,由修道禅定的圣功德,可以转天人生,也可以转罗刹生。罗刹是天里的魔,所谓魔并不是坏啊,脾气坏、暴躁的就是魔,魔也是天人啊。但是,罗刹里的男罗刹都很丑陋,女的罗刹是漂亮到极点,所以啊,罗刹是这个情形,都有禅定的工夫啊。所以你们修禅定啊,在十一楼打坐是打坐,(但是)十一楼的路道很多,你看帖了很多路标,不要走错了禅定之路。不是笑话啊,(莫认为)给你们讲轻松的,就当笑话听。佛法要研究清楚,所谓修定、打坐、做工夫那么容易啊?气脉通了?!看你通到哪一条路上去!你通到罗刹就是罗刹路,通到哪一条路就是哪一条路。

  所以啊,这种定是钝根人。弥勒菩萨在经典上讲:“爱味相应静虑等定”,相应就是瑜伽,不是讲现在教的瑜伽了,就是身心两个相应,进入定境界。因为他是钝根,“贪行故”,贪心,贪欲很多,广义的贪欲:为了修道贪长寿,为了成仙成佛,这是广义的贪;狭义的贪,乃至修密宗、道家、走南派的、双修的,男女饮食之欲又不放弃,又可以成道,多好啊,对不对?所以啊,世界上密宗就流行了,其实啊,他一入定就是贪欲入定,(这样)一入,不晓得(在)这个里头就不能解脱了,就走人这个定境界,还是属于钝根级的,钝根的这种定境界修成功的果报是升天,天道中,高一点的(到)欲界的上层。但是,若干千万年之后,天人头上自然的花冠萎谢,天人就是死亡,照样下来在轮回中。所以,天道是什么功德、什么见地、什么工夫(而)往生的,你们要研究清楚啊。你们这些都没有研究,中国的佛学动辄就大乘,大个什么乘?那还是中央菜场的那个磅秤呢,那才是大秤(乘)。什么大乘小乘的,空话。基本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界天人要搞清楚啊。所以说……

  “或烦恼多故。”修定要清净,烦恼多的人能修定吗?你看道家人修定,画符念咒:“哄啊……”念一大堆,然后茶杯可以转动,坐在这里一定下去,催眠术,念头一想:“那个桌子过来。”那张桌子不用人抬就可以过来,这是真功夫啊。玩魔术的,玩瑜伽的都做得到啊,玩西藏苯教(乌教)的都做得到,这些属于以“烦恼”心而修定。但是你们听了后就知道我们的心力有这样大,菩萨有神通,凡夫也有神通啊。你说凡夫没有神通啊?你看高楼造的那么漂亮,人还到月球上去,凡夫的神通,但是“烦恼多故”。

  所以,“得闻”,即听说因修定,因这个境界能使人升华,“上”升天道而“出离”,“便生爱味,恋著坚住。” “其所爱味”就是贪恋,“当言已出”,“ 其能爱味,当言正入”。这种定教理的名称叫做“爱味”定,由“爱味”相应进入。诸定,还不只一个境界,严格分析很多。所以,佛经的三藏十二部,每一句话再写都是重新的一部书。“爱味”的这些诸定啊,你若知道的多,把世界上的各种定法都收罗起来,都把它们写出来,(就是)一本大书,现在很卖钱的,现在人喜欢学这一套。

  “云何清净静虑等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烦恼行或薄尘行。彼从他闻初静虑等爱味过患及上出离,勇猛精进,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诸定过患,于上出离,亦能了知,不生爱味。”中等根器的人一念清净入定,不走贪欲之路,因为他本身的烦恼就很“薄”,天生的烦恼清明,当然是过去有修过的。那么,一听到修定,(就)出家到山林里清净打坐入定,这是中等根器,是中等的什么根器?中等的利根器,不是上根器。所以六祖讲:禅宗是接引上上根器的。所以,我们同学们不要自己标榜了:“哎呀,跟着大乘学社 南老师那里学禅宗。”你不要给我脸上搽粉,好不好?我都没有禅,你还有禅?!有“馋”啊,吃素菜、荤菜的“馋”。禅谈何容易啊!真拿禅定力来讲,一味清净;在密宗来讲,达到一味清净已经了不起了,不过是中等根器。

  “云何无漏静虑等定?”“无漏静虑”(是)大阿罗汉,到达声闻果了。

  “谓如有一是随信行,或随法行,(薄尘行类,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或复正修现观方便,彼先所由诸行状相,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今于此行此状此相,不复思惟,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心生厌恶,怖畏制伏,于甘露界,系念思惟,如是方能入无漏定。)”大阿罗汉的境界,一切无漏,声闻果,中乘道的极果,得大阿罗汉(果)。那么,怎么得呢?“一是随信行”,正信。所谓达摩祖师讲的:一个信入,一个行入。正信是一念来的,正信佛法,就是《金刚经》开始的偈子:“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亡人法解真空。”《华严经》的“信为道源”,一信就过来了。信自心就是道,就是佛,这就是“信”字。你看《华严经》的信心,《大乘起信论》的信心,这一切关于信心方面的经典多得很。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看下来,包括真正学佛的人,好像没有一个(是)真正信的,我还没有看见过半个。多半是功利思想来追求佛法,包括你们诸位啊,当然,把我也搭进去了,跟着你们一路了。所以,真正能够信:确有此事!这样正信(的人)还没有看到,有如此严重!你以为(你)信佛啊?没有。不但对佛法的教理与修习一切没有通达,信不过,自心也信不过,自力也信(不过),非常严重,所以(要)“随信行”。研究《华严经》,研究《瑜伽师地论》上面都有,将来讲到菩萨道的时候,信心提得很多。

  “或随法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你们随时背得出来吗?先不讲内容。四念处、四正勤……还有什么?……什么是四念处?……观心怎么无常?心怎么无常?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