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28-14b)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云何增相。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陕小。所思惟相。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陕小故。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谓所缘相。具摄一切。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诸染污相。唯应远离。所余诸相。唯应修习。于彼彼时应修习故。”(十一卷)

  ……看嘛,青一块,烂一块,这里扯一块,那里弄一块,哎呀,我的妈妈,那已经够受了。这是不净相,白骨观等等。所以说,再三地提出(对于)修声闻道的出家比丘,这是第一法门,非修成功不可。那么,由不净观、白骨观上来……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什么是“止相”? 一切“思维”到达了无思维,不分别,空了。这还不叫真的空,是普通讲的空,意识不起“分别影像”,连影子都没有,宁静了,这叫做止。光止,得止得定,你还是属于外道啊。要起观,得慧,(是)贤善法中的比丘法,声闻道。

  “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昏沉的时候就掉举。你打坐时昏沉,头低下瞌睡,这是你脑里的氧气不够了,所以心要提高,就是举起来。我跟你讲明吧,这是个秘法。不然,只给你讲文字啊:“举者,掉举也,掉举者非散乱也。散乱者取粗相也,掉举者细之散乱也。”我们当年听法师们讲经就是这样,他东一个“也”,西一个“也”,两腿盘坐在上面,然后,我们也慢慢地进入昏沉定中……就这样一座听三四个钟头。我大概听了七八分钟:“去你的吧!再也不听这一套了!搞些什么名堂?”讲了一个月,题目在哪里还不知道。《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乘”两个字就讲了四个礼拜。“大,这个字何以谓之大?大字者……”从写字教起的,叫我们听这个?我的妈啊,我的外婆啊,我还来听啊?“举相”的“举”有这个作用——高举。“策心”,“策”就是一条鞭子,你把心提一下,“所取随一净妙”,或者顶上起“光明相”或者是“光明相”,(如)日光照下来,(就)不昏沉了。天亮了,该醒了。但是你举久了会血压高,散乱心起来了,就要把它放下。

  “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这就是“观”。“闻”是听经典,你要去研究经典,看经;看后要回到身上修;修了以后得定、得慧,开悟了。

  “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怎么叫“舍相”呢?做工夫,走一步就(要)丢一步。你今天到了光明(境界),赶快丢光明,就进步;若贪着光明,“我在光明里舒服啊。”你去光明去吧,你就去吃光明,玩光明,你将来变成光而已,被摄影机一下就照到了。光有什么了不起啊,所以(要)舍,(即)儒家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经常告诉你们:今天的进步不算数。只有明天,没有今天,(要)永无止境地前进。这是“舍相”,你若是住在一个境界上就完了。

  “云何入定相?”这是你们想要知道的,对不对?你们入定了没有啊?入昏沉的有过,入定的没有过。

  “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怎么叫“入定相”?(由于)因缘法,各种因缘凑合(而入定)。你说:“那要财、法、侣、地,这些啊?”不是这个因缘,(是)你自己的生理调顺了,四大今天无病,无痛,心静,心路的历程,就是心走的这条大路,或者再用一个名词:心心随到(?),走对了,撞进去了(入定了)。刚刚碰到身体正常,身心两个因缘一凑合,我称之为瞎猫撞到死老鼠,因缘凑合了,所缘的境界一下刚好:“诶,我本来要观明点,观不起来,偏偏想起张同学开了一家店,晃了一下,光明又来了,定住了。”——瞎猫撞到死老鼠。“因缘所缘应修习”,正是我要进入的境界,到达了。

  所以,一般人认为入定是有个东西进入,像灌香肠一样进去(那不对),入定是说你要的(处境?)。比如我要入光明定,结果我身心一片光明(就)到了,就进入这个状况了,就叫做“入”。比如我们现在要上课,有个人希望进来听《瑜伽师地论》,门给他打开,因缘凑合:“请进。”“有没有位置?”“有位置坐。”坐下来后听得很入港,这就是因缘所缘,他要求听《瑜伽师地论》,现在因缘跟所缘凑合了:“啊,这个道理对!”他入了听《瑜伽师地论》的定,就是这个道理。

  认为入定就是进去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不就变猪了吗,那何必入定呢?定者就是定啊。所以大家学佛很笨,像我们当年学入定,(先)翻翻经典(看)什么是入定,四禅八定讲了半天都没有入定。我是怎么理解的呢?我读佛经是在哪里读啊?我就站在那里看小孩子玩陀螺,绳子一打,那个陀螺“嗡嗡”一转,它就定在中心了,看起来不动了——哦,入定!动不动呢,动得太快了,所以不动;不动吗,在动,它在中心点立住了,此所谓定住了,定在中心。等转不动时,(陀螺)倒下来就是昏沉了;摇摇摆摆的时候,那个陀螺就是散乱了,懂了吧?你们靠佛经才懂道啊,哎呀,太笨了。入定相就是入那个中心点进去,插头插对了。你今天上坐觉得身体很舒服,两腿一盘,眼睛闭也好,不闭也好,哎,已经很安祥了,你所求的这个安详就是入定相。(但是,)你们的安详境界来了(不就此定住,反而):“我要入定,怎么想法入定呢?哎呀,我入了好几天还不入定……”你在那里害入定的相思病,怎么能入定呢?你说我说得对不对?不相信就问他老人家(佛),说错了,他会打我;说对了,请他下来,我要上去坐了(众笑)。所以,进“入三摩地”静修,“或复已得而现在前。”就是你真正经历的那个定境界随时可以在前面,站着也好,坐着也好,随时到达这个我所要的境界。

  “云何住定相?”入定是初步入门啊,入了定要定住了,就叫“住定”。

  “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我要的这个境界,上坐也好,站着也好,心境一宁静,一回来就进入这个境界。“善取”,即随时随地可以进入这个境界,这就叫做“住定”。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出定就出定,我不想住在这个境界了,也不是你的分别心所能达到的,不包含分别心。“不定地相”就是散开了,这个就叫“出定”,我不在这个境界里了。比如我今天进入这个讲堂来上课,上课就是上课,完了就走了嘛,我就不在你这个境界了,就是“出定相”。

  “云何增相?”我们知道了入定、住定、出定的这个理论。(然后,)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定力增加呢?

  “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那身心非要得轻安(不可,否则)不能入定,也不能住定。轻安的相反就是粗重,我们凡夫一切众生心也粗,身体也粗,骨头也粗。所以“相法”上讲:这个人的身体轻盈,步履轻盈……我从前跟我的袁(焕仙)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先生跟我说:“怀瑾啊,你过来,我告诉你:今天下午有一个人来,你注意。”

  我说:“什么人啊?”

  (袁太老师:)“姓肖的,叫肖**。

  “干嘛的?”

  (袁太老师:)“你不晓得,他医道很高明,武功也很高的,你不是喜欢武功嘛?”

  我说:“我现在对武功高的没有兴趣。”

  (袁太老师:)“你先看,我叫你了解一下,这个人将来非成道不可。”

  我说:“怎么说?”

  (袁太老师:)“你等一下看,他走路啊,那个走姿啊真叫做行云流水啊。那个步履啊是蜻蜓点水,但是步步很踏实的。”

  若是看到有人走路如风把他飘过去一样,这样的人是会短命的,脚跟不落地。但是,他是脚跟落地的。

  我说:“哎呀,这样啊,有这样的人?”

  (袁太老师:)“有啊,下午你不说话,你看,看了后我给你介绍,让他知道你。”

  “好啊。”我下午就坐在那里等,结果来了,是不同,别有风韵,骨骼轻灵。他在峨眉山跟赵**学拳,又学密宗,又修道。他们师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女师兄,五个人在山上没有事,跟猴子们两个玩的,在树上跟猴子比赛,看哪个爬得快,轻功就修到这个程度。赵**后来学密宗,是满清时代最后的一位镖师、武侠。他住在峨眉山那个万丈悬崖上,没有路通上去,他们几个师兄弟就是蹦上蹦下,就上去了。经常跟猴子在一起玩,猴子跟他们是朋友。所以,他的武功练到那个轻灵啊……后来我跟袁先生讲:“现在读书读懂了一件事:骨骼珊然。”那个骨骼之轻灵啊,没得话讲。你看许多人走路啊笨笨地,那个水泥地都给他“墩啊墩啊”地响,粗笨,一身都是业力,轻安是重要。

  “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陕小,所思惟相。”轻安并不是究竟啊,修定初得轻安,轻安会减退的,不用功就会减退;或者饮食调节的不好;或者不晓得调整四大地水火风;或者是心散乱了;或者是心起烦恼了,起妄想了,轻安立刻退去。这是靠不住的,不是究竟定相。

  “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陕小故。”“二道”即大乘上道,小乘声闻。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怎么叫“引发相”呢?修定的心理,三十二相讲完了。就是说真得了定,一切学问智慧都懂,佛经统统懂。“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就是这个道理,可以得无诤三昧,一切无障碍的智慧。一切愿力也发起,一切智慧也发起,然后依照这个引发定的定境界,“诸余力”,其它的力量,力大波罗密,乃至那个武功,一样也都到了。要用武功,一个指头就可以变成大力金刚。“无畏等”(布施?)法,做到了“最胜功德”,都是从定发的。“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统统具足。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谓所缘相,具摄一切,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总而言之,三十二个入定的心相就是前面所讲的“根本四相所摄”,所包含。分析起来那么多,归纳起来是“四相”,“四相”再归纳起来就是一念,一念再归纳起来就是空。总而言之,就是“所缘相”,有分别影像所缘,“具摄一切”,包括了一切。“因缘相”也是这个道理。“前与后为因缘故”,前后互相为因果,前面动一个善念,为善最乐,你心中无烦恼,无妄想,动一个善念心(就)更和平,你上坐就安详,就容易得定。你若有烦恼妄想,前后互相为因果,“为令后后得明净。”前念是善,后念就容易清净;前面是烦恼,后面就容易染污,这就是简单一念之间的三世轮回因果。

  “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外道法、魔道法它念念做坏事啊,它念念那个坏的功力就成就。

  “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白品相”是善法,“黑品相”是恶法。

  “诸染污相,唯应远离。”学佛修道的人,一切恶业,染污心里烦恼等等妄念都应该“远离”。

  “所余诸相,唯应修习。”善法品好好去修持。

  “于彼彼时应修习故。”对于出家修行的比丘(来说),修声闻道的时候,在任何、任何、任何的时间都应该这样修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