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26-13b)

  “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云何作意相。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云何心起相。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云何安住相。谓四识住。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此所思惟。名安住相。”(十一卷)

  ……你在这个世界,在欲界里的南阎浮提这个世界上,就叫做“莫法做了。”(东北话:没办法了)你讲话我听不见,我讲话他听不见;我们讲话,那些非人,没有这个肉体的,在旁边都听得见,站在那里。就这里(师示桌子?讲台?),就是这个上面,就可以站几千万亿,几百万人都站在这里,非人的境界,没有这个色阴就不行。所以啊,“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

  所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所谓求证佛法,(是)以身证,这个肉体就是这一生证果,不然佛法是空话,空话有什么用?那我们何必学佛学呢?搞了半天,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干啊?以此身求证。所以我们此身啊,是我们的所依相,所依相懂了吧?换句话,此身是属于我们的暂时的财产,不是我们的究竟;还不算是财产,暂时借来用,用了几十年以后,没有了。所以趁这个房子还没有倒以前,你要修,快修,不然来不及了。妈妈生你那一天已经开始在死亡,死亡到一百岁,最后死光。所以庄子说“即生即死”,生下来的那一天,你以为是活着?是不断地在死亡,慢慢在死亡而已。

  “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怎么样叫“所行相”?以古人来解释“所行相”,麻烦了,一大堆的名词。我们现在科学发展了,就是心理行为,行为心理。什么是行为的心理?心理的行为呢?就是你的思想,你能够“思”想各种“境界”。“色”是物理的;“乃至法”,精神的、意识,“分别体相”,分别各种体,各种相,这个就是“所行相”。

  当然讲一下好了,我想若你们(自己)读啊,未必有我读得那么仔细。

  “云何作意相?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我们修行不是讲到要去作意嘛?现在是解释。你们如果要研究唯识五遍行,什么叫“作意相”呢?你不要拿这一段去解释了全部的作意。修止观的作意不同,做人的、造地狱业的作意又不同。现在解释的这一段作意(是)讲比丘们修声闻道,在自修程度的作意相。什么叫“作意”?“谓有能生作意故”,因为我们这个生命,心的状况,“有”一个“能”够“生”出来“作意”,能够使我们的意识起一个境界。“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对外界一切的“境界”,“所生”,所生出来,意“识”所变,这意识所变的是什么?“作是思维”,能够思想。

  那么,现在时代又不同了,你晓得西方的哲学,乃至产生唯物思想的哲学,(就是)恩格斯那段逻辑哲学,翻译成日文、中文就是意识形态。我们每个人思想习惯性的,那个意识变成一个固定的形态相。比如我们中国人,假如出去上街买衣服,一定想买中国样子的,因为我们意识形态里头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每个中国人跟外国人站在一起,同样看一个东西,两个人讲话都不同。中国人说:“好看呐,真好看。”外国人讲:“哇、哇!”两个意识形态不同,表情也不同,这是思维、思想的习惯。你看西方来的朋友们,或者受西方影响、欧美文化影响来的人,一讲:“嗨!你了不起!哈!好伟大!”中国人就讲:“哎呀,你真好哦——,好了不起哦——。”三哦两哦的,讲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吐的。但是你要晓得为什么表情不同?是他的意识形态形成的。你不要看西方哲学(不怎么样),因为你们没有研究西方哲学,它也很迷人的,看起来几乎接近了佛法,但是差别太远了。这个就是作意思维所生。

  “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这个就是唯物哲学,如共产党的思想,可惜(他们)没有真正研究佛法,不然就不会走入……共产党认为一切心是假的,没有什么心,一切是唯物的,唯物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是偏向唯物的哲学。有些青年反对我这个论调,我叫它还是属于机械的心理学。比如拿狗来试验,那个狗吃东西的时候,拿个盆子一敲,“叮叮叮”一响,狗就来吃饭,有东西吃,这个狗就知道了。(这样)吃了一百天或者一个月,然后,你到吃饭的时候拿个盆子“叮叮叮” 一敲,狗就来了,一看盘子里没有东西,狗站在那里口水都滴出来了,心理作用。他们说这一切心理作用,都是凭唯物的指挥,受环境影响。当然不只这一个例子了,所有人的思想,拿唯识来讲,都是依他起。心,没得这个东西,骗人的。他忘记了心能转环境,环境也能转心。不过,天理良心,唯心哲学,包括佛法,真要把唯物哲学完全打破了,那就要靠你们修行了,不靠修行,你很难破它!

  比如说,过去我们二十几岁的时候,大陆上有个名气很大,学问好,思想完全唯物的(学者),他说,“是啊,你这个佛学我也很相信啊,唯心理论讲得很好。好,一切唯心造。”他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拿开:“来,请你帮我……闭着眼睛,开着也行,在桌上造一只鸡,这个鸡每天还能生一个金蛋,你会造啊?你造出来我就向你投降,我就拜你为师。”一切唯心造嘛,真的唯心你能为吗?他的理论是真的唯物:今天冷了,没有衣服穿就冻死你。你说我不冷、不冷,我(想)都是火,火也没的用。你看,我们说:“是啊,证道的人心能转物。”“可以啊,你找来嘛,你把他找来!”嗨,真要命啊!所以啊,这个时代,你要看到,你们是没有碰到,坐在这里打坐啊、念佛啊,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碰到这些,你碰到这些时怎么谈啊?你理论上把我服气了,我就相信;或者你事实上拿出证明来我就相信。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出去弘扬佛法,碰到的都是善(散)男子、善(散)女人,当然我讲的“善”字口音不同了,散开的“散”,马马虎虎散在那里,不相干的,那当然容易(说服)啊。你若是碰到他们这些真有学问的:“我们谈谈事实嘛,你求证了给我看。”暂时还不要你生个鸡,每天生个金蛋,你现在唯心,先把鼻子倒转来长,把鼻了扭过来长,而且自己出门还不要(带包),这个牙刷、筷子往里头一插,你看看,你把它变一个过来嘛(众笑);你把嘴巴长歪了,把嘴巴长到头顶上,吃饭的时候,一倒,免的麻烦(众笑)。他说:“你想想看,哎,你怎么讲啊?”(有答:诡辩。)你叫他诡辩,那是你的主观,不是他的错啊。怎么叫做诡辩呢?他说这是你的主观嘛,那我也可以说你是诡辩啊。是啊,两个不同的观念嘛,对不对?所以,你不能说:“你肯定是诡辩,我的是神辩啊?”没有用啊,所以啊,要知道。

  那么,现在佛法的理由是“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比如,假定碰到一位唯物论者:“不错,你认为一切唯心转。我问你:你睡着了的时候,外面境界还在转的时候,你会不会流口水啊?”这个假定的“你”一定答复说:“没有。”可见你所说的:一切心理都是受外界的影响是作意来的;不作意,你没有这个事。那么既然(有)作意,你(就)不能认为主观的一切是唯物的。当然了,你对唯心的证明是不够,(但是)你认为一切皆是唯物所转,在逻辑上,你这个主观(的认为)还是作意来的。那么问题要退回来,研究这个作意的作用,思想内在的这个东西,就是哲学讲的认识论。你这个认识,(即)确定这个(是)主观,这个作用是什么东西引起的?先(把这个)研究清楚,再来谈唯物唯心。

  你们要出去,将来未来的时代,我告诉你,你以为还是这个时代啊?现在时代变起来快的很哦,二十一世纪一到,学术还要昌明。像现在世界上医学的论文,每三分钟五万多篇就出来了,你拿电脑都看不完,知识不断地增加。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是医学一门。你看每个大学,各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各个研究的(专业),五分钟以内,全世界的知识,马上就增加了几十万份新的意见,新的理论。你还在这里五蕴啊,十八界啊,能空啊,作意啊,所转啊……安娜多了、安娜多了……多了个什么,安娜不出来的。要注意,是要以身求证。

  “非无作意。”他说,一切境界,你认为唯物也好,唯心也好,比方讲,这个也就是你的意识作意所成;并不是说,离开意识思想境界,你(能)找得到一个东西,没有。这个能够“思维”的就叫做“作意相”。比如,我们打坐坐起来,你说:“哎呀,我今天坐得很好啊,一念不生,好清净啊!”你说你清净吗?“清净。”你知不知道呢?“知道。”——作意,这叫好的作意,清净作意。没有错,是要以清净作意修止。

  “云何心起相?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怎么样叫心起来?这个“心起相”是古文了。你们现在想想看,用现在的名字怎么说?十二因缘就是这个“心起相”。你们想想看,哪个同学想出个好名字?你们现在出去讲经说法,弘扬佛法,要跟着时代跑啊,随时不要离开原经原论,但是,你要拿现在的观念能够接受的,你就(能)使他了解。什么叫“心起相”?就是前面所讲的一种现象,作意起来的。“心起相”的第“一”个是作意,“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十二因缘,一个链锁连续的关系,这个就是“心起相”。你普通讲佛学,这样人家就解决了嘛?那么善(散)男子、善(散)女人听了,就“好啊,好啊,这个居士/这个法师讲的真好啊!”怎么好?“很好听哎。”我听到这个话啊,从心脏里头发毛啊,原来是我讲的不够好,听而已,起不了作用。你说拿现在的话应该怎么讲?(有答:联想相。)联想相?你太学问化了,你是大学里出来的?再想想看,将来你们出去弘扬佛法,我告诉你,光只晓得佛法不行,晓得学术也不行,要变成一个演讲家,要变成一个宗教演讲家,演讲跟上课是完全两样。所以,我们有许多同学,许多朋友很能上课,不一定能演讲;能演讲的不一定能够讲学术。真正一个将来的弘扬佛法的,要能演讲,能讲学术,还要懂佛学,还要懂一切。这是附带告诉你们,不要拿一行(只用佛法来解释佛法)来解释。

  你们想想看,这个讲不出来啊?十二因缘就是讲心路的历程,思想的历程、过程。无明过了这一段,就到了行,前面一段过了以后,无明缘行,行就……再前面……一个心路的历程;不过,你要说这个心路的历程是回旋性的。现代人就觉得:“诶哟,你说得对啊,好听啊。”你若说十二因缘啊,这个缘那个,那个缘那个。我口袋里摸摸,有一个打火机,有盒香烟,一点都不圆啊?十二因缘要用现代的话表达。“云何心起相”,就是这个。

  “云何安住相?谓四识住,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此所思惟,名安住相。”这个比较深了,怎么叫“安住相”?比如我们这个世界的地球,今天存在不存在?存在,“安住”。这个地球将来会不会灭呢?会灭的,坏掉。可是这一段是在“安住”阶段,这是“安住”的道理,叫做“四识住”,四个识在住。就是说,“识”,就是精神、心意识,同这个物理……所以,你看西方哲学,像柏拉图表达这个世界分为两层,二元:精神世界、物理世界。那么,也懂了这一点点东西,这个世界是由精神、物理两个扭结拢来,好像油条那样扭拢,油条还不紧,它是很紧的,等于白糖放进面粉里。比如,我们修行是干什么呢?我们这个身体一有了以后,我们的自性光明就在这个肉体里。你怎么样把它们(重新)凝结回来?把白糖从面粉里揪出来?所以,你的腿麻了,你就觉得痛,因为你那个白糖在里头。如果这个肉体细胞里,没有你那个灵知之性在里头,你腿麻了晓不晓得痛啊?修行就是如此解脱。“识随色住,如经广说”,这个道理佛经说的很多了。这种思想的范围,“此所思惟”,然后,能够修到了定“住”。为什么要打坐修定?定就是把你那个生命,原来散开的,再把它凝结回来,凝结回来后,就可以同肉体分化开了,拉开了,解脱了,回到我自己家了,回到原来那个地方去了,这属于小乘的修。大乘的修法,就是晓得:这个肉体同那个灵知之性,这两个东西都是一个东西变的,不但要把这一个灵知之性拉出来这个肉体,回转来,还要把这个肉体重新转化,这是大乘的修法。

  讲得蛮好听啊,休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