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净诸业障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

  ■第四十五次修学

  师父:大家修学过弥陀要解、圆觉经,应该逐渐知道佛法的道理、佛法是什么东西 。不要像一些人,盲修瞎练,其实不知佛法,假说自己学问高。现在修学几 部经,我想大家逐渐逐渐入佛法了。各位要知道,你不知佛法的时候,你不 要认为你念佛,其实没念佛。很多古德讲,净土法门大慈大悲,非常方便, 可是真正往生的,寥寥无几。这么方便的法门都这个样,何况其它甚深法门 ?

  希望大家要逐渐逐渐真正入佛法,佛法不是学问啊!真正认识佛法以后,要 真正起修行。不管修什么法门,它根本是在清净自心。清净自心它不起贪瞋 痴,增进道德,这样才是修习佛法,绝对不是空谈理论。你要是慢慢会入清 净心,不生贪瞋痴,你会得益处。

  你们天天起贪瞋痴,天天心不清净,怎么能得佛法益处?那等于是缘木求鱼 。所以千经万论不离清净一心啊!这个话谁说的呢?不是我说的,六祖永明 大师说的。你们不会清净心,妄起贪瞋痴,背道而驰。

  唉!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嘛!清净心植众德本嘛!清净心是众德之本,都不 外乎清净心。你如果真的修到天天心清净,也知道如何念佛,知道如何修行 ,有很多不思议境界。你们现在不会知道的,不真正起修,天天随着生死流 转,你怎么会知道呢?希望大家至诚恳切,认真地修练自己的道心,修清净 心,莫生贪瞋痴。要知道今生出家,实在难得,不要袈裟下失掉人身。出家 能听闻正法更是难得,可不要听闻正法,如过耳不闻,那就很可惜了。两眼 一闭的时候,没有客气的,你造什么业,随什么业走,那毫不打折扣。

  希望大家千万提高警觉!你睁着两只眼,你强我胜,那都是假的,到最后都 是一律看待。千万不要到那一天,哭天无路,哭地无门啊!现在看经文。

  净诸业障章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 诸大众得未曾有。?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 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 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 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我们知道「一切如来因地行相」,因地是菩萨地,一切如来都从这个因地修 行而来的。谁知道如来因地修行是什么?如来因地行相是什么?谁知道?慧 平讲是什么?(答:菩萨的六度万行。)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二十五 种方便,这是因地行相嘛!你说的对是对,不过含糊笼统。

  「?见调御历恒沙劫」,调御是佛,调御丈夫嘛!经历恒沙劫,恒河沙劫那 么长的时间,勤苦修行,修行什么?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二十五种定 轮。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就是佛一念不动。好 比念佛法门,一念念到底,一声佛号念到底,叫做一念。虽然修行恒河沙劫 ,犹如一念,一念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了。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现在修学经 文了,以上我们都不管它。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 我等开悟法性。」什么是法性?我找个人问,慧庶你告诉我什么是法性?

  庶师:自性清净。

  师父:慧策!

  策师:实相。

  师父:慧洵!

  洵师:圆觉。

  师父:慧陌!

  陌师:自性清净心。

  师父:慧观!

  观师:跟他一样。

  师父:慧悦!

  悦师:无性。

  师父:法性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切法因缘而起,随缘嘛!一切法随缘者, 无性。无性要是定无性,落入断灭空,无性能随缘;要是落入随缘,定性有 。一切法随缘而有,而不常;一切法性空,而不断。这就是一切法性。随缘 无性叫心真如门,无性随缘叫心生灭门,一切法不外乎这样。所以佛说,一 切法以无性为性嘛!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这段文连贯下面 的回答啊!「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将来眼」,末法时期众生叫将来, 眼是法眼,知道佛法。眼有五种,盲而不见,众生之眼;法眼,是菩萨之眼 ;佛眼,是佛之眼;慧眼是二乘之眼;天眼,凡圣都有。

  这是净诸业障菩萨问的,以下佛答的。我们要记住他提出的问题,看佛怎么 答。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 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

  这也是方便,为什么?凡是世俗谛皆是方便,第一义谛无修无证,凡是修证 都是方便。下面开始修学经文了。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 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 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我们修学到这个地方。大家初看经文,茫无头绪,你经过修学就慢慢入了, 可以体会出我们修学经法的功德。不要说各位茫无头绪,不知头绪,无量无 边众生也不知头绪。希望大家经过修学,知道以后,把此法告诉其它众生。

  你们现在开始,看到经文,要用心地入啊!不要茫茫然:「你读经文随你读 ,你能发表,我不能发表,我是凡夫,我睡我大觉。」那就辜负你人身了! 此身一失百千万劫难以恢复。谁讲?

  悦师:为什么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不能断烦恼?因为众生他 不能会入法性。法性,我们知道它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这是一切法的法 性。众生不会其法性的缘故,「妄认四颠倒为实我体」,本来这个法是无性 随缘的万法而已,我们执着四颠倒,四颠倒我是想成地水火风,认为实在有 我的身。因此「便生憎爱二境」,执着有我,对我所产生憎爱二心。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地水火风五阴身本来是无性随缘,缘起的空性之法 ,我们执着这身体为我身,就是虚妄的,又从一切环境起憎爱二心,又重执 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二妄相依就是本来没有实在我,又依我起憎 爱,二妄相依生起虚妄造业。由于妄业的缘故,「妄见流转」,还认为实在 于生死当中流转。对自己的生死流转产生厌离,不知道这是虚妄法。再由虚 妄当中另取涅槃,妄见涅槃。假如当下能会入法性,缘起本身是无性的,我 们执着五阴身也是无性随缘的万法缘起而已,本没有实在体性,这样当下就 是涅槃。如果你要另取一个涅槃,要厌离这个生死,这样就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什么是无始?我们一点点地先解开,谁讲?

  策师:「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就是一切众生一念妄动,妄见生死,起心动念就是 生死。妄动一念,又住着我人众寿相,就是住着四相起颠倒。起颠倒都是由 我起众惑,所以妄认四大为实我体,如慧悦师所讲的,妄认地水火风为实在 的我体,其实这四大是因缘而有的。「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憎爱二境就是 憎爱二心,因为众生于憎起瞋恚心,于爱起染着心。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本来这四大本虚妄的,没有实在的,因为众生落入 遍计执很厉害了,而且又贪爱我,因为贪爱我而造一切恶业。「二妄相依」 ,因为有憎爱二心,所以沦落生死,妄见六道,本来没有六道轮回。因为有 憎爱二心,有这种业就受生,所以有这样妄业的缘故,流浪生死,六道轮回 。

  「厌流转者」,在这里可以讲指二乘人。二乘人厌离生死,知道一切法都是 缘起,但是他没有究竟,妄见有涅槃可得。所以二乘人也没有见法性。「由 此不能入清净觉」,由此不能和圆觉妙性相应。

  师父:现在大家一点点慢慢分析开了。「无始」,虚妄无始。不要认为无始有开始 ,很久很久以前,那是错误观念。一切法毕竟空,那有始那有终呢?没有始 没有终,那有生那有灭呢?要是认为无始劫来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你的错 ,又落入生死了,那是妄想。

  再看,「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什么道理?谁讲?

  秀师:「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认为四大都是实在的 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由于实在的我体又产生憎爱。「于虚妄体重执 虚妄」,虚妄体就是人我执,重执虚妄就是法我执。「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在虚妄体上又虚妄执着,头上安头。「有妄业妄见流转」,就是凡夫。「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就是二乘人,二乘人已经破人我执,但是还有法我执 。他知道流转六道,他讨厌流转,但是他不晓得这个法也是不可得的,所以 他会入有余涅槃。这样都是执着有,所以不能入清净圆觉海。

  师父:这里面有我、我所,他底下讲的都是我、我所,慢慢地入!谁讲?

  闻师:净诸业障菩萨请如来世尊,为我们广说,让我们开悟法性。「善男子。一切 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妄认四 大为自身相,也就是慧秀师所讲的,生出两种执,法我执、人我执,也就是 迷于二谛之理。因为我们知道,法性可以从两种名相来解释,一是真谛,二 是俗谛。事实上是以随缘故无性,无性而成随缘。既然无性能随缘,随缘起 的诸法,都是无性,都是无相的。无相的法都是随缘而成,所以相即无相, 不能落入相边;无相即相,不能落入无相边。这种法,非有非空,而当下妙 有就是真空,这种法你不能起心动念,一生心动念,从依他起落入遍计执。

  所以从无始劫来,法本不生,可是我们众生不会,迷理无明。就是我们众生 的所知障,取相,取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就是从依他起落 入遍计执,如此便生「憎爱二境」落入烦恼障,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 相依生妄业道」,二妄就是惑,惑生业,「有妄业故妄见流转」,我们都在 四大假合的因缘法里面,认为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在十二 因缘流转里面,无我无法无人,只是惑业苦而已。 其实流转是虚妄的,是「妄见流转」, 所以我们众生认为实有生死。我们 不会谛理的缘故,要求入涅槃,所以厌流转者,不能从生灭当下会它的体本 无生,所以有厌流转者。厌流转的缘故,所以「妄见涅槃」,因为他有生死 涅槃的迷惑。「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也就是佛陀开示我们法性根本的地方 ,因为前面讲说「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我讲的很没有层次,只 是和大家共勉。

  师父:这个「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大家不知道吧!慧闻提出来了,它 怎么染污呢?回答说他根本没有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虚妄的 ,对不对?一念妄心无始,对不对?解释是妄想执着我人众生寿命,就是这 么染污,虚妄染污,实在没有染污。染污它不秽,不染污它不净,觉性本来 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嘛!

  大家再看,都要了解,它一开始就讲妄。众生从无始来,就是妄念刚一起, 起无初相,没有开始的时候,要是认为有开始,就是有初相,初始之相,那 就不对了。从无始来一念妄念起,妄想执着我,这个人、众生、寿命好象是 我所吧?好象这儿讲到「我」,人、众生、寿者好象都是「我所」,大家看 一看,道理是不是这个样子?五阴法讲色受想行识,你们都讲四颠倒为体, 地水火风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叫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和这个意思差不 多的。谁讲?

  妄心起就是能所分别,能所是虚妄的,怎么是虚妄的?没有能所,佛说能所 是空的。我过去时常和大家讲,大家不用心啊!假如能所是有法的话,讲不 通!先有能,先有所,能所一起有,都讲不通,因为什么?对能而立所,要 是没有能怎么立所呢?对所而立能,没有所没有能啊!好比说,对丈夫才叫 妻子,对妻子才叫丈夫。要是人没结婚,也不叫丈夫,也不叫妻子。这么说 起来,我们就知道,能所是空的。因为先有能,不对所怎么有能?先有所, 不对能怎么有所?如果能所一起有,不必相对待就有了,怎么会有能所?佛 说能所者,是空义。所以心经才说五阴皆空。谁发表?

  悦师:刚才讲「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以前有人问师父,蚯蚓断成两截,佛性在头 呢?还是在尾边?师父说,先问你到底有没有蚯蚓?这是当下让他会归法性 。在众生叫佛性,在一切法叫法性,这种法性是不生不灭的。蚯蚓是缘起生 灭现象,好比我们妄认有实我体,认为实在有我。这我本来毕竟空,你还对 我所产生爱憎,所以说「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你还认为实在有蚯蚓,还问 蚯蚓的佛性在头、在尾,就好比我们认为虚妄的我,还在我所产生爱憎,所 以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因二妄相依生妄业道,妄见流转,妄取涅槃,这样不能入清净觉。他不知道 缘起生灭,他不会把蚯蚓会归自己的法性。他如果知道生灭必有不生不灭, 就能更深一层会到无生灭的法性,才是自己的本性,这样才是清净觉性。

  师父:大家要知道深入法性,不入法性有很多邪说。譬如有人说,刚才慧悦也说过 ,蚯蚓断成两边都活,佛性在那一边?佛对这个问题不答,你虚妄说嘛!十 四难佛不答,这个在大智度论就说过,为什么佛不答?根本无道理嘛!不回 答。最近还有居士问我,说妇人怀胎,命终往生否?我问你们,他既然怀胎 往生,婴儿活不活?有谁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都是虚妄问啊!佛呵责非为正 问,虚妄说嘛!婴儿、妇人,是不是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自性没有? 没有自性,那有婴儿、妇人。佛说过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所以我就问他,居士你拿什么法来问我,既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拿 什么法来问我?这都是颠倒执着啊!所以蚯蚓断成两边,佛性在那一端?我 们先问,蚯蚓有没有?因缘生法,没有嘛!皆是空的,你怎么问我呢?所以 佛遇到这种问题,连答都不答。所以大家要知道,深入佛性,他一问就问这 个「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讲吧!

  闻师:师父提到这个,我有点感慨!因为虽然是修学圆觉经,可是觉得自己在生活 上一直没有办法证到实德。可是我知道,如果因为没有证到实德,就舍弃这 个不求的话,永远都在颠倒之中。所以虽然还没有到增进道德的地步,可是 我舍不得放下这个,为什么?因为这是成佛的根基。

  这里提到「妄想执有我人众生」,事实上如果从无生去破尽,我没有这个能 力。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体会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法。有一次和慧观师回去他 俗家,处理丧事回来,师父问一句话:「慧观师的祖父死掉了吗?」我吓一 跳!我们常常取相,妄想执着,却常常向别人劝说,事实上并不如实体会妄 想和取相的涵义,所谓妄想就是颠倒,就是你取相,在生活中取相。

  譬如说师父讲言语相,哦!有一个妇人,有一个小孩子。事实上你一认为有 一妇人、小孩子,这就是取相,取相本身就是颠倒。缘生无性这种道理,只 是在言语相去体会而已,真正在生活上没有办法衔接,是因为我们本身迷惑 在言语相里面,这是在日常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一句好话来的时候,我们会 心动;一句不好话来,我们就取相,这样就是颠倒,这样体会比较实际。人 家讲你不好,脸马上拉下来,认为实在有,人家赞叹你的时候就开心。这种 就是妄想,无始劫来根本轮回之处,我们很少从这里用功,所以现在道理虽 然懂得很多,却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增进道德。可是这是正见的建立,我 一直舍不得不去学习它。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着。」妄想就是取相,事实上我们每天 都在言语相打转,在心缘相上打转,求经法也在经法上执着,因为执着起种 种的烦恼。所以妄想执有,你一念动就是我相,我相建立起来就是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所以后面就讲,什么是妄想?就是颠倒。这种颠倒用佛纲讲 ,就是身受心法,也可讲是五阴法。事实上,我们就是在五阴法颠倒执着。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憎爱二境就是所。你放在憎爱境一定有能,所以能 所是相依无性,互相缘藉。以互相缘借故,当体就是无性,如果无法一念不 生的时候,那我们就在念佛时,让它溶化。可是我们不晓得到底那时能够溶 化,这也是我们用功之处。戒体上讲到重缘,是指后面那个念头生,就是犯 戒,这就是我们用功不用功的问题,已经不是道理的问题了。所以「于虚妄 体」,我们烦恼所依就是虚妄之体,没有所谓的烦恼,也没有所谓的惑、业 。可是我们无量劫来,就认为我们有烦恼,有业,这是我,这是我所,所以 重执虚妄。无始劫来未闻如来正法,所以常轮转六道,重执虚妄。

  「二妄相依」,就是能所相依,能所就是我们众生的分别心,分别心一念妄 动就执着取相。取相才叫妄动,你取相就是轮回的根本,取相原因是无始劫 来不闻正法,不入正法,不明佛的二谛,所以才妄落业道。虚妄的造作,虚 妄的贪瞋痴,像刚才师父讲的,在道德上没有办法增进。所以有妄业,身口 意业的造作,譬如我们到外面去办事情,你就认为这个事情是很实在的,不 出能所,不知所知烦恼,所以妄见流转。我们总认为生灭里面,就是生死凡 夫。我们以不会法性的缘故,所以厌流转,不能当下会入自性清净心。

  本来佛开的方便法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要会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而我们 妄见涅槃,常常要舍离一切的常住事,不敢担当,要躲起来。涅槃是不生不 灭,我们要取一个清净心,离生灭要会清净,是缘木求鱼,不可能的。「由 此不能入清净觉」,为什么说有能有所,不能入清净觉?我们知道,大道不 远,随缘而常无性,不碍诸法;无性而常随缘,不碍清净。讲到这里,很感 谢常住给我们这个法。

  师父:慧闻提出来,妄认四颠倒,他提出来身受心法。待会我们查注疏,就知道到 底怎么说。

  大家要深入法性,其实你是迷惑,不能怪人。人家说,一条蚯蚓断成两边, 佛性在那一端?你就迷惑了。其实很简单,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就是 那个解释。好比说,我这串念珠,我截成两个,是不是变成两串念珠啊?你 一定想,一串念珠把它截成两个,一定是两串念珠。那我问你,念珠有没有 啊?要深入觉性才知道。念珠本来没有的,怎么会有一个或两个?它本来没 有,毕竟空的,非一非异,非来非去,非生非灭,非常非断啊!谁再讲?

  观师:刚刚慧闻师提到那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还有讨论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往生 ?往生怎么看出来?如果是我们回答,怎么答都不圆融;师父回答,什么问 题都是从二谛回答,也就是说师父的生活就是二谛的生活。以前师父跟我们 讲,我们念佛,念佛就是我们的生活,念阿弥陀佛已经变成我们的生命。我 们也可以讲,二谛就是师父的生命,所以我们很有福报,能够和师父一起来 修学,一起生活。譬如说生病,师父也在生病,而且师父为众生受苦的病比 我们更苦,可是师父说可以身受心不受。因为师父已经会到法性,所以可以 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觉得苦。

  我想讲的是「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轮回 ?就是妄想执着,有我、我所,就会一直造业,轮转不停。所以念佛要从无 我契入。师父在佛七讲话讲到,我们起妄想造业,一定会受苦报,所以叫我 们不要打妄想。可是我们不打妄想,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提起佛号。这妄想 就是因为我的缘故,佛号是仗佛力的缘故,所以我们遇到病缘的时候,就要 靠佛力加被,才能够有福报和师父学习正法,带业往生。

  师父:我和大家讲,「妄想执我」,我没有,妄想执我、人、众生、寿者,也没有 。外道执着有,他立二十五冥谛,他说有我叫神我。简单说,我所,人众生 寿命,就是我所,就是色受想行识,外道执着。我们学佛,深入二谛,要知 道他的错误地方。没有我,也没有五阴,由于因缘起,才有五阴和我的分别 。可是我和五阴皆是因缘生法,皆无自性,就是空的。要知道这样,这样才 入觉性。我们刚才一开始我就问了,清净觉性是什么性啊?就是这个道理。 讲吧!

  甫师:净诸业障菩萨提出的问题:「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 不入。」后面佛回答,众生一念不觉,起妄想执着我,对待于我所起憎爱心 ,因憎爱心妄执造业,然后妄见流转。我想到有一次有人打佛七出来请问师 父,为什么佛七期间可以一直念佛,可是回去以后佛号提不起来?师父回答 ,这是业力。确实,我们都是被业力所转,为什么被业力所转?因为妄想心 。其实业障是自己虚妄起的,比如我们在打佛七时,也是用这个心念佛,平 常也可以用这个心念佛。为什么平时不能念佛?因为陷入妄想里面,被自己 的业所转。

  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虚妄随业流转,其实本性清净。为什么虚妄流转? 因为对缘起虚妄执着,不能会其法性。

  师父:慧甫提出业,业是虚妄的,虚妄而有的。业虚妄而有,为什么众生堕入六道 轮回,受苦报,受乐报呢?那也是虚妄的,怎么虚妄的?因缘而生。不相信 我们看,假使业不是虚妄的,一定有业,就讲不通了。如果业一定有的话, 你不造业也受报,是不是?换句话说,你不杀人也要偿命,你不行善也应该 生天,你不念佛也得往生,因为什么?业一定有的嘛!业是随缘而生的,所 以它是虚妄的。不但业如此,烦恼也如此,烦恼、业要是了解以后,就脱离 苦道了,所以惑业苦三虚妄流转。

  憎爱二心,心是由我、我所而生的,我对我所,这我所并不是人众生寿者, 他是总说啊!详细分别,无量无边。顺我者,就产生贪爱;违背我者,就发 生憎恨,都是虚妄生。大家想想,你是不是天天都在虚妄中生活,我们大家 都在虚妄中生活,你不是憎恨,就是贪爱,都是虚妄,所以你怎么能见觉性 呢?好了!现在时间到了,查注疏。查到注疏,写在黑板上。

  确实要注重实德,真要是有修行有实德的话,冥冥中佛力加被。……要是有 间隔,先有我,后有我所,那不对了,不对我所怎么有我?没有间隔。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五上?七)「此正答染污所以也」,所 以是原因。「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出所云。妄认四大为 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最初一 念不觉就是无始。「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展转趣 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哀(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 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一切法无我,执 妄为真故为颠倒。

  「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没有我,执着有我,已经是颠倒。「且于此 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起憎爱心,他解释是无我而执我,第 一重颠倒,从我上更起憎爱二心,叫虚妄加虚妄。「此起惑也」,惑还有一 个名词,就是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他讲二妄 ,我们修学没讲到。心和境虚妄相依,心就是我,也叫心。境就是我所,也 叫心所,二妄相依造种种业。以我我所故,造种种业,以心心所故,造种种 业,「故云生妄业道」。

  「此造业也。故有妄业。」惑业苦,看出没有?憨山大师解释出来,这段文 讲出惑业苦三,前面提出惑,造种种业就是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这 是苦,「此苦果也」。他是由惑业苦三解释的。「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 。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这是分段生死。惑业苦 三有两种人,那两种呢?惑业苦有变易死,惑是无明,业是行,苦是识名色 六入触受。分段死,也是惑业苦,惑是爱取,业是有,苦是生老死。

  「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粗细之分。」他说有迷识迷智之分,「粗者迷识。 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这是迷识。「细者迷智。乃一切圣 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这是指二乘了,对不对?「妄有证得」, 证法,证菩提,得果位,小乘有四得四向,初果向、初果,一向一得,二果 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叫八圣贤。

  「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憨山大师说这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很 细,俱生我执再浅的有分别我执,分别我执小菩萨就断了。阿罗汉断俱生我 执、分别我执,一旦到登地菩萨,断俱生法执。「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 先举凡夫之四相。」他说这个经里面,他所谓的众生啊!该九界,包含九界 。九界是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地狱、饿鬼、 畜生界──九界。从菩萨一直到地狱饿鬼畜生,九界包含。

  「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先举凡夫的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这是两 重颠倒。「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由证取而有。」他们也是颠倒 ,虽然凡夫是颠倒,他们也是颠倒。没有涅槃嘛!他认为有涅槃可得,所以 是增上慢人。「以证取发于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这是凡夫、圣人双举 。今天大家修学的,没修学得很杰出。

  (太虚大师全书?二一七三?二)「四相均是颠倒之见」,我人众寿相皆是 颠倒之见,我相者无我,人相者无人,众生相寿者相,无众生无寿者,所以 一切法随缘无性,随缘有四相,四相随缘皆无自性。

  「今不知颠倒而认为实我」,这个人他的意思是说,四颠倒之见,我人众寿 四相都是颠倒之见,他认为四颠倒就是我人众寿相。「以执有我体之故,是 以顺我者爱。」解释得很好。「违我者憎,故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我体是 虚妄,……于虚妄之我体上更加虚妄之憎爱。」这两位大师都说,由虚妄我 执有憎爱,叫虚妄加虚妄。「是于虚妄体重执虚妄。如是固执实我而起憎爱 ;因有憎爱而更执实有我体,故云二妄相依。」我是虚妄的,憎爱也是虚妄 的,因为憎爱而有我,因为我而有憎爱,这二者相待,所以才二妄相依。

  「妄体妄境相依,则生种种造作之妄业,而妄招善恶之六道。是以有妄业之 凡夫,则妄见六道之流转生死;厌流转之二乘小圣。」你们大家也都讲过了 ,一个是指凡夫,一个是指二乘,二乘是小圣。「妄见了生死之涅槃」,其 实没有生死,没有涅槃。你们时常讲,生死即涅槃,什么道理?涅槃随缘现 生死,生死无性即涅槃,还是不出二谛嘛!「见有涅槃,仍由我证,我相宛 在。」见有涅槃,就是我相,有我相自然就有人、众生、寿者相。「故名妄 也。盖二乘见有涅槃,即是法爱,亦即迷智之我相。」「迷智之我相」,什 么是迷智啊?迷智是不破无明。这两位大师解释都很好!

  看看人家,衡量自己,自己想到了没有?自己办到这个地步了没有?以人家 印证自己。这两位讲的都很好!修学到此地。

  ■第四十六次修学

  师父:大家学佛不求名相,求法。外道都知道,有一仙人指头一指,石头可以变成 黄金,外道不要。仙人说,你怎么不要黄金啊?外道说,我不要黄金,我要 你的指头。外道都这样,何况佛道?

  大家修学经法,一定使自己道德增进,领导众生,度化众生,仅凭嘴巴说, 不行的!要靠真正的实德。希望我们逐渐逐渐地增进实德,作人天师表。 入经法,我和你们讲过,全凭谛理,谛理是你的性。要是入谛理以后,叫销 归自性。戒律是行,戒律所说的都是世俗谛说,最后也入第一义谛,要不然 就是遍计执。希望大家各自努力,熏修自己,在实德方面渐渐地入理。我们 净苑修行以持戒念佛为主。现在看经文,上一次我讲话太多,影响大家发挥 ,还是尽量由大家发挥,能发挥得出来,很好!发挥不出来的,也跟大家一 起修学。

  我讲太多不好,打闲岔,障碍大家。虽然我把道理讲出来了,反而没有用, 这个法要从你性上出。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 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 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师父:修学到这一段文。「非觉违拒诸能入者」,相信你们一看经文就迷迷糊糊, 经过修学就慢慢入了。看不懂的,更要精进,赶紧跟上。别人精进,你如果 不精进的话,慢慢地就落后了。只要你突破这一关,那顺水推舟。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我先帮大家的忙,觉是什么呢?圆成实性、无上道 、中道义、清净心,这个觉没有能所吧?懂了吧?

  我和大家讲,觉就是你的性,心是名字,不是性。唯有觉,唯有知,才是真 正本性。我们所说的心,不过仅仅是假名。为什么觉和知不是心呢?觉和知 是用啊!用全归体,名不归体。

  悦师:自性清净的觉性并不是能违拒诸能入者,为什么?因为「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而是在你认为有能入的话,这就落入能入所入,有能入、所入,就不是 真正的觉性,就不是自性清净心。就好比说般若无知才一切知,般若有知的 话就不能一切知了。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动念我们把它会是缘起,息念就是你认 为有个无性,你落入缘起,或是你落入息念有个涅槃,都不是清净觉性。因 为清净觉性本来是无性随缘,既然无性随缘,你怎么可以执着在随缘边呢? 这种清净觉本来是随缘无性,你怎么可以执着在无性边呢?如果落入随缘或 是无性,都是迷闷。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因为你一念妄动,认为有一个主宰的我。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 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遇到爱我的人,我就随顺 他生贪爱心;遇到不喜欢的,就起憎怨心。「由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 皆不成就。」憎爱二心滋养无明的缘故,所以纵然相续不断的求道也不成就 。

  师父:要抓住要点,好象一开始「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这里面说出有能入、所入 来对不对?要是有能入就非觉悟,以下这段文好象都不离能所吧?慧策讲!

  策师:这段文是接上面来的。上文讲「二妄相依」,有这种迷惑就不能入清净觉。 下面讲「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这种觉它本来就横遍竖穷,遍满十方,本来 就没有能入、所入,遍一切时,一切处。若有能入、所入,就违背觉性,所 以「非觉入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动念是凡夫,住着一切法实在有。息念是二乘, 知道一切法是缘起,偏空。「皆归迷闷」,没有究竟,都是不能和清净觉相 应。「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众生为什么不能和清净觉性 相应呢?因为有根本无明、迷理无明,住着一切法实在有,凡夫住着一切法 实在有,二乘住着一切法空,所以与清净平等觉性不能相应。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就是说一切众生没有智慧,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无 性,无性能随缘,随缘成就一切法,一切法都没有自己的自性。这样没有智 慧的缘故,「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正因为住着实在有、实在空,有所得 心,所以身心都是无明。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师父!「不自断命」,要怎么讲?

  师父:这个人啊!自己要是能断自己的命,好比有第二个头,这个头砍掉那个头, 好象有能有所嘛!人有两个头,断那个头的人命,有能有所。人只有一个头 ,怎么有能有所呢?

  策师:谢谢师父!「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这是众生的执着,众生落入生死,因为 有憎爱二心。爱我的,就起贪心。「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就起憎恨心。 由憎爱二心,所以是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长养无明,无明就是生死的 根本,一念不觉叫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若有无明,不知道一切法 无自性,相续求道就不得成就。

  师父:慧策不错!他会到动念是凡夫,息念是二乘,这是他的见地。他又引前段文 ,前段文你看,「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好象我就是能吧?人众生 寿命是不是所啊?根据上文来的。引申涵义,我们就知道,有能、有所皆是 无明啊!对不对?谁讲?

  你要突破这一关啊!从谛理突破,突破以后就知道,哦!原来如此啊!

  乘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非觉就是迷,迷缘起无性,无 性本来就是无能无所。清净觉性本来是平等如如不动,分别就是迷,众生都 是迷,依他起落入遍计执,所以落入生死。其实法本来清净,有能有所就是 有对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起心动念都是违背法体,因此流转,所 以能所不是我们的清净觉性,因为清净觉性本来是平等不动的。「何以故。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无始不是说很久以前,因为法本来清净的, 现前一念本来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因为众生落入有我相,于依 他起执着有我,有我就有我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会 归圆成实性,起贪瞋痴。「身心等性」,本来是清净平等的,因为无明,所 以起妄想烦恼不能入清净觉性。这是法说,以下举譬喻说。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 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事实上,贪瞋痴也是无自性 ,只是迷惑而已。顺境时,我们会起执着,逆境时会起瞋心,憎爱二心一起 ,不是我们的清净觉性。事实上,心佛众生没有差别,只是迷惑而已,这样 憎爱二心就是假名无明,假名贪瞋痴。如果落入有所得心,就不清净,以有 所得心求佛道,就不能和觉性随顺,所以皆不得成就。

  师父:这个「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大家不要把「非觉」两个字,解释非觉就是不 觉,不是的。这个觉性平等清净,前面不是讲了,觉性清净平等不动吗?这 样他不分能所,没有能所了。所以并不是觉性违拒能入。要是违拒能入,就 有能有所。好比一个人自己能断命,自己要是有两个头,用这个头砍那个头 ,有能有所了。他只有一个头啊!不分能所。所以有能入就有所入嘛!这都 不是觉入,不是清净平等觉性入。谁讲?

  闻师:前面那段,净诸业障菩萨请问如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这是 一点。第二点,如来开示,众生妄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讲到我执,因为有我 执的缘故,就有人众生寿者的分别,落入有能有所,所以起憎爱二心。其实 佛陀开示的这段话,是开悟法性,开悟法性也就是开悟一真法界,或是说圆 觉妙心。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这一段我们把它扣上前文,事 实上这段文是开悟众生清净的圆觉自性,也就是一真法界性。众生的心性事 实上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我们清净的圆觉自性也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 。随缘无性,随缘不可得;无性随缘,无性不可得。

  「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众生因为不入二谛理,才会迷闷,以迷闷的缘 故,不能入净圆觉法性。所谓动念是不知道随缘无性,于缘起边起遍计执; 息念是二乘会到缘起无性,可是不知道无性不可得,不会一真法界性的缘故 。不会一真法界性,就落入能所,这能所有好几种讲法,众生妄认四大为自 身相的我,及迷于众生、人、寿者的我所,产生憎爱二心。

  事实上,不离一真法界性,所以说「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我们知道自性清 净心非有非无,不是有法,也不是无法,你在里面生心动念的话,就失去这 清净义。

  后面接着讲,「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如果从上面讲下来,不会一真法界性 ,动念息念皆归迷闷,迷闷就是不识二谛义,所以在里面有取有舍。因为不 知依他起无性的缘故,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所以说「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 宰」,由无明就有我相,由我才立所,有取有舍皆归迷闷。

  下面讲「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不知一真法界性本自清净平等。「身心等性 。皆是无明。」为什么?身心本身当下就是一真法界性,因为它是缘起之法 ,可是我们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这时候身心等性皆 是无明。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有我就有人随顺、 不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产生憎爱二心,都是长养无明,相续求 道皆不成就。

  师父:慧闻他会到一真法界性,这是他的见地。一真法界性有能有所没有?没有能 ,没有所。「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他这是譬喻,人要是把头砍下来就死了 ,这是一个啊!他没有能,没有所啊!除非长第二个头,把第二个头砍下来 ,第一个头还活着。他没有能,没有所嘛!所断就是能断,能断就是所断, 无能无所。

  动念、息念,动念就是有能动、所动,息念是有能息、所息,「皆归迷闷」 ,都是迷惑不解。迷闷是迷惑不解的意思。「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 己主宰。」看它的前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我们修学过就知道,我是能,人众生寿命是所,都是为自己主宰,所以一 念我心起就是无明。怎么知道?佛不是说过,一切法无我嘛!谁讲?

  融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觉性本是随缘无性,本是清净平等,本是如如。「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圆觉性没有能所,如果有诸能入或非觉入,都不对。 「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如果有动念、息念,都不会圆觉性,因为他不 会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所以有动念、息念。「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 为己主宰。」这是法说。一切众生都是有我,有人、众生、寿命,所以不会 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圆觉性。

  一切众生为什么叫众生呢?因为「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下面 譬喻说。「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师父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就是说,如果有 断命,就是有能有所。所以下面讲「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 怨。」落入无明。这些都是「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落 入有能有所,不会圆成实性。

  师父:「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念不觉叫本起无明,一念不觉,分别能 所叫本起无明,对不对?「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有能有所了,什么叫慧目 ?不见一切法叫慧目,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不见一切法,叫慧目。慧 目是入空理,要是见有为法、无为法,那叫天眼了。

  「身心等性」,你们都讲过了,我不再讲了。都误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 影为自心相,四大为自身相,有能有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有能有所,那 都是无明啊!所以才「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有能杀的、所杀的分别,你杀 了张三,你还活着,一个人怎么能杀死自己还活着呢?无能无所。它这个不 自断命,很费解,要会入无能无所。人自断命啊!如果你以为自己自杀叫自 断命,那不是的!自己自杀,无能无所,能断就是所断,所断就是能断,它 这个比喻很巧妙。两种中道,能断就是所断,所断就是能断,俗谛中道。能 断就是所断,就没有能断;所断就是能断,就没有所断,真谛中道。大家看 不懂,你于能所而起分别。谁讲?有一点明白你就讲,有好处,你要是不讲 ,它只入一分,一晃眼就忘了。你讲出来,它入七八分。

  观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不是清净觉违拒能修学入清净觉者。因为「有诸能 入非觉入故」,假如有能入就不是清净觉,意思就是说,没有能入所入,这 样才是入清净觉。「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所以起心动念或息念都 是迷闷。因为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息念。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我们主要就是因为有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就是前面讲的,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我就是能,人 众生寿者就是所,意思就是说有能有所,所以我们才会「归于迷闷」。「一 切众生生无慧目」,一切众生没有慧眼,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我, 没有慧目就有所得、有我。「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假如有所得、有我的 话,我们身心就不空,就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意思是说譬如有 人没有办法自己断自己的命,因为自己断命以后,自己也命绝。断人家的命 的话,有能断、所断才叫断命。意思是说,能断、所断同一个人,所以「有 人不自断命」,没有自断命的人。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因为有所得、有 我的缘故,假如有爱我者,就和他随顺,起贪着。「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对没有随顺我的人,就起憎恶。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知道,有爱我者,我 们就和他结清净缘,不要贪着,当作善知识的因缘来念佛,帮我们往生。假 如不随顺我们的人,我们不要起憎恶的心,想他是我们的善知识现前,让我 们好好念佛,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念佛,才有这样的业障,所以要非常地感激 。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以憎爱心要来成就佛道,皆无 法成就,所以我们不要起憎爱心,要以无所得、无我来念佛。

  师父:「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大家还不懂,此法清净平等不动。我过去不是和大 家讲过了吗?你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它不是非觉违拒诸能入 者吗?你未成佛时本是佛,成佛以后还是佛,不动啊!所以海水起浪,千重 浪、万重浪还是水啊!慧经讲!

  经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我想是当初译者的文字有点重 覆了,如果我们能反过来看,文句可能通顺一点。「违拒诸能入者即是非觉 」,和下一句意思有点相同。如果有能有所,就是非觉,这里所讲的觉是圆 成实性,实相法。「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这一句在反扣前文。 依天台来讲,动念就是观,息念就是止,就是有所止,有所观,有所得,想 要放下,这些总归都是无明。

  下面解释。「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因为无始劫来,众生 因为无明的缘故,本来真本具、妄本空,众生不觉,所以「一切众生生无慧 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众生为什么会无明?因为他没有悟到身心的慧 目,没有悟到自己的清净心,不见法性。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这一句好象不能够……

  师父:不自断命,张三断李四的命,李四断张三的命,有能有所。要是自断命的话 ,能断就是所断,所断就是能断,就没有能断,没有所断。

  经师:这句话可以体会出来,是说众生的慧命本来无能无所的,可是我们都把它会 成有所得,有能有所,所以不能入清净的法性。「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 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我们迷于无明,所以起憎爱二心,顺我则喜 ,逆我则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因为众生具无明,想要真正求 这个法,怎么能成就呢?

  师父:大家知道,憎爱二心是生死根啊!所以你们大家,我看出来,皆有憎爱二心 。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啊!「有爱我者我与随顺」,发生感情了;「非随 顺者。便生憎怨。」感情不和了,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不是圣者之流。所 以才说「道人无亲,以法为亲」啊!

  觉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觉可以说是一心,一心出二门,就是真如门、生灭 门,真如是体,生灭是用。「有诸能入非觉入故」,他认为实有体,有能入 就有取相,他不知体即虚妄,认为实有体,这样就不能入一心。「是故动念 及与息念皆归迷闷」,认为实有,所以有动念、息念,动念是指凡夫众生, 息念是指二乘,都是虚妄执着。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因为众生于一心中虚妄执着有体 有用,体用实有,所以不能会入一心。「一切众生生无慧目」,因为一切众 生不能深深入理,不能了达,所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认为实有,就 是无明。好比「有人不自断命」,他不知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所以要知道,众生都是我执,爱我者我 与随顺,不顺我心的,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以憎爱二心再增 长无明,就是再熏习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以这种心要想成就佛道 是不可能的。

  师父:「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慧眼所见,一切诸法以无性为性,所以不见有为, 不见无为,不见一切法。众生以能所性相为性,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 暖性,风是动性,都无慧目,无能无所是什么?清净平等是,于一切人、一 切事清净平等。所以古德说,老僧学佛数十年,没学到别的法,只学到一法 ,不用心机,用心机就有能有所。这老祖师真要学到不用心机,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清净平等就是清净觉。你们大家是不是天天用心机啊?用心机 一定有能有所,远离清净心。我忘了是那位老祖师说的,老僧学佛数十年, 没学别的法,就学到一法,不用心机就是了。那不得了了!比较起来,我们 天天用心机,那怎么是学佛呢?谁还讲?

  憎爱二心是生死根本啊!就是这么来的。憎爱二心皆是养无明。「相续求道 皆不成就」,相续是心王、心所相续不断。你这么求道,有能求有所求,不 得成就。一念清净平等不动,就是了。好!最后一个发言。

  甫师:上一段是讲惑业苦,这一段是解释惑。这里是因为净诸业障菩萨问「若此觉 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我们知道迷和觉是不二的,本来一切法无性,就 是实相、中道,众生迷惑,所以佛才方便开示。觉,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本来 清净,可是我们起心动念,即乖法体,这起心动念就是妄想,能够成为业障 。所以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觉心本来清净,我们自己起妄念,还 要起息妄的心,这都是迷惑。而妄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无始无明作主宰 。

  下面说「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身 心世界皆是妄见,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不自断命是譬喻不是有能动念的, 有所动的念,无能无所,只是因为我们执着,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有爱憎 的境,起爱憎的心,更增长无明。以这种迷惑心相续求道当然不成就,因为 它是与道相违背的。

  师父:慧甫提出来,他回复到前文,我们看前文就了解了。净诸业障菩萨问「若此 觉心本自清净。因何染污。」佛回答,第一个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妄想有我。无始来一念妄心动,先产生我,然后由我才产生人、众生、寿 者,是不是?这就是染污了。再往下分析,有我人众生寿者,是分别能所, 有能所就有染污了,不能入清净平等觉。由能所再分别,有憎爱二心,它不 能入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段文,我们最后把它归到修行方面,如果你要想修 行佛法得成就者,第一个不生憎爱二心。再往细的讲,不分别能所,就是人 我是非皆不分别。

  再往细的讲,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入清净平等觉了。最后讲,我念不生 。由粗到细,大家应该了解这段经文了吧?这是答复菩萨所问的,本自清净 ,为什么还有染污呢?就是这么染污。你先产生妄念,一念妄心动,接着产 生我念。愈来愈深,有我念,我为能,产生所,就是人众生寿者,愈来愈深 了。分别能所,人我是非,由于这个分别,产生憎爱二心,愈来愈深。憎爱 二心再往下追求,产生贪瞋痴,贪瞋痴生十恶业,十恶业入生死,不得出离 。

  大家应该了解了吧?你要想了生死,怎么了法?先断十恶业,微细处断贪瞋 痴。再微细,不起憎爱二心,对一切人事都不用心机。再一步,不分别人我 是非、能所,不取我人众寿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起我,不起我念, 不执着我,天天清净了,妄心不动,不叫无始无明起。

  你们现在了解这段文了,你在没修学以前,你看这段文,迷迷糊糊。修学以 后才知道,这对修行有大帮助啊!大家就知道了,不要起憎爱心,不要动人 我是非心,不生能所,不取着我人众寿相,不起我念,妄心不动,欸!这是 清净平等觉,对不对啊?入这个法有很多修行法,禅宗也是入这个东西,密 宗也是入这个东西,律宗也是入这个东西。当然我们以念佛方便,也是入这 个东西。

  修行要不用心机,用心机迟早要用到自己身上。这有一句笑话说:「木匠戴 枷啊!自作自受。」木枷就是木匠做的嘛!像那老祖师讲的,不用心机,这 是最方便的路线,这是谁都能做到的。坏就坏在谁都不做,你们不做的原因 ,不外乎憎爱二心,顺自己的则爱,不顺自己的,就瞋恨,对不对?那都是 从人我是非分别来的嘛!不出我人众寿相,讲得究竟,不出一个「我」字, 再讲微细的,都是妄念动啊!这个法本来是清净平等的,妄念动,无明起。 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赶紧地用心修行,以后学不用心机。如果你用心机,有 一句话,聪明还被聪明误啊!

  你用心机,你能用啊!所受的,还是你自己。你们想一想,阎罗王大殿业镜 台前都是用心机的人,你不用心机就不到他那里去了。有个广老的弟子和我 讲,台湾有一个住山的法师,他没有神通,也没有特别的能力,他有一个什 么特点呢?蜻蜓飞过来,他说:「欸!来来!」欸!那个蜻蜓就站在手指尖 了,他就问他:「你是不是有神通啊?」他说:「那儿的话?我不过是不害 一切众生,习惯了,来来,它就来了。」改天你们试一试,蚊子咬你的时候 ,你不打牠。慢慢地,牠不怕你。你们现在是蚊子一靠到,就赶紧飞了。

  修学过以后多少明白一点了吧!没修学以前简直是入于迷闷啊!修学经法的 时候,有一点点了解,赶紧讲出来。因为什么原因?你不讲,了不起只在意 根,它有一种隐没作用,很快隐没。你讲出来,用意根、舌根、耳根,甚而 言之,其它诸根皆用,种入深;讲熟以后,种入更深;初讲的时候,种入不 太深。不相信,你们试一试,大家第一次发言,或第二次发言,自己怎么讲 ,自己不知道,有这种感觉没有?所以说种入不深。你讲熟以后,我要怎么 讲就怎么讲,所以种得深。你们不讲啊!永远不会讲,唯识作用就是这个作 用。你们不肯用它,把它埋没了。

  你不相信,我们看,这个小孩子看他没有什么维持生活的能力,弱得很,可 是等到他爸爸妈妈死掉了,他自己就挺出来。你不相信观察,他有这个能力 ,他不用它就埋没了。爸爸妈妈去世了,一逼,所有能力发挥出来,不相信 ,你们观察。你们依赖心!现在有什么缺点,仰仗我、仰仗慧修帮你们解决 。等到你自己挺出来的时候,就能办!你们相信吧?依赖心理太重。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五?一九四上?一七)「先总明四相。妄想即指 六七二识。……」这个人偏向唯识说法,四相就是我人众寿相。「妄想即指 六七二识」,第六识和第七识。不错,经上说出来了,第一个,一念妄心动 先起我念,我念是什么?第七末那识,接着再来的是什么?分别了,分别能 所、我人众寿,那就是第六意识分别了,第八识不分别,第七识也不分别, 第六识分别了。我们引证楞伽经,相名妄想,相是外面的境──所,名是心 ,要再总说起来,相、名皆是所,由「我」来分别。这个分别,不要问,还 是第六识,可是它离不开第八识,你们知道不知道?妄想离不开第八识,第 八识以外没有法。怎么知道呢?相是相分,第八识以自己见分执着相分,我 是见分,相分、见分皆是第八识。这在唯识宗古德就说出有三分有四分,后 来护法菩萨在相分、见分、自证分(第八识自证分嘛!)之外,又另立证自 证分。所以「妄想即指六七二识」,不错!楞伽经讲相名妄想,六七识,真 智如如,会归自性。

  「由诸众生认此四种颠倒我相以为实体。由执我故。便于已(己)生爱。于 他生憎。顺我者爱。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蕴本无有我。今执为我已是虚妄。 」这个人讲出重点了。「今于虚妄我体复起爱憎。则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 由此二妄相依遂兴妄业。」前面是业、惑,后面可能是苦,惑业苦三嘛!「 既造妄业妄有果报轮转生死」,讲出来了!这个人对唯识很通达。「至于厌 生死而欣灭道者则妄见涅槃」,这好象是上次修学的部分。

  「由此我相不除欣厌未尽。所以不能入清净觉。非是清净觉心拒人而不容入 也。」这才是这段文啊!清净觉心它没有能所嘛!「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觉路 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动念者堕于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 动念者不入固矣。」一定不入,动念有能所,一定不入。「何故息念者亦不 得入。良以无明有二。一根本。二枝叶。」根本无明是指那一个无明讲?无 明行;枝叶无明指那一个讲?爱取有。他都是根据唯识讲。

  「二乘但断枝叶无明。尚有根本无明为已(己)主宰故也。……」二乘断枝 叶无明断什么?断分段死。分段死仅仅断爱取有生老死,不破无明,我不是 和你们讲过了吗?所以他断枝叶无明,不断根本无明。

  「岂知此无明者即是众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修行人不肯 命根下手,好象漏了字吧?(答:不肯从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断 其命处处护惜」,这是他的见地。人不自断其命,他说是护惜,所以不肯自 断其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而爱之」,这明明说出来,并不是爱自己啊! 「而爱之」,爱其它人。所以我们参考,他解释说「于己生爱」,可以那么 说。「有逆我者便相违拂以憎之。由此憎爱二心长养根本无明不觉不知。故 二乘者虽名息念」你们谁说出来息念是二乘,他也是这个说法,「而无明未 断……」。

  「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贤十圣未断生相无明已前皆四相中摄。除佛 一人四相方尽。」三贤十圣是指菩萨位,三贤是住行向三位叫三贤,十圣是 初地到十地。唯识宗说,初地到十地,初地以上就破无明,十地还有一分生 相无明。他这是引证唯识宗的说法。一分生相无明断尽,转身成佛。根据唯 识宗这个说法,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要不然他不能下生人间,降生 人间成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五下?一三)「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 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下文顺这个路解释,第一个原因妄执 有我,由我产生我人众寿相。「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 。」觉性清净平等,不是它违拒不容入,它无能无所嘛!「以执我能入觉故 。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有能入、所入觉性就不入,觉性无能无所嘛 !你把能入当作我,所入当作觉,那就有能入所入了嘛!那不是清净觉性。

  「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憨山大师讲得很好!它是一个法嘛!这就说 出不是断灭了。你要是说能入觉,你是以觉入觉,以空入空。「又何拒之有 」,它是一真法界嘛!那有违拒?有违拒,那就分别能所了。「以我执未忘 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

  「此征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憨山大 师说出来了,最初一念不觉就叫发业无明,也叫根本无明,这就是生相无明 。一开始,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始,它初开始。初开始,没有生相,没有 初相,你执着虚妄有生相,有初相。「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 成陀那识。」阿陀那识,就是执着了。「为我相根本」,执着为我相根本。 「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已(己)主宰。我者主宰义。」所以第一念产 生我相啊!主宰。「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 已还。未破生相无明。」憨山大师说的,生相无明从等觉已还,等觉是十地 ,其实密宗讲,十地就是佛,不立等觉。其它各宗立等觉,十地以后是等觉 。「异熟未空。皆属我相。……」异熟识未空,异熟识是世俗谛,虚妄的。 不要执着异熟识有,要是定有的话,它不是异熟识了,异熟识有变,决定有 性它怎么会变?决定无性它更不变了。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无始无明 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无明行的无明,无明行也不是开始根本无始无明,初一开 始叫生相无明。「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 不能破。」根本智是什么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实智。「以诸众生从来未 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慧眼是根本智,不见一切法嘛!见一切法是法眼。 「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无明怎么能断呢?你要是得根本智就知道, 原来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所以憨山大师讲的有 特别的地方,无能无所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怎么有能断、所断呢?要是 一个人有能断,有所断,那一个人断两个人头两条命嘛!那不对的。

  古德注疏,有高有下,你们现在看不出来,凡有注疏都是对的,看不出来。 久久用功才能看出高下来。

  ■第四十七次修学

  师父:圆觉经的文很深啊!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 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 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师父:先看我相。这四相,我和大家讲,大家不入二谛的话,你根本不知道它讲什 么东西,大家要知道我们修学的根本。这段文你看了,可能是迷迷糊糊,不 知所云。修学以后,你就知道它讲什么东西了。不入谛理,天大的学问都不 知道,世间圣人都不知道。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这个「忘」字应该读「ㄨㄤˊ」。「四支弦缓摄养乖方」,下面是另一段, 另一个意思。「微加针艾」,「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微加针艾」的副词 ,大家要搞清楚。形容名词的叫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叫副词。

  闻师:「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谓众生心所证,应该说是有所 得心,他不懂得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也就是不懂一真法界性。因为有我证 者,有我相的缘故,不能入圆觉。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前面有讲到动念和息念,这里譬喻什么是我相,这是缘起边讲的。因为 一真法界性不假缘起,没有办法体会到无性。「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 这里用譬喻来讲,「百骸调适」这是形容词,「忽忘我身」就是息念 。忘了我,就是「息念」的缘故,事实上,我们知道忘我就是因为有我。「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这是动念的缘故,这是颠倒的执着 ,因为在一真法界之中,息念和生心动念都是有我的关系,都是违乎法性的 。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一真法界当中有所证,有所得,这时候都是有我相 ,所以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我相是因为有所得的缘故,有我相不能入清净涅槃。

  师父:慧闻提出来了,「皆是我相」是有所得心,这是要点。四相皆是有所得。这 个我相,我提醒大家,一切法有我没有我?你往这里会。讲吧!

  悦师:「众生心所证者」,就是你心认为有所取证的话,那就是有所得、有我相。 怎么样心所取证,它下面就作个譬喻:「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你 认为没有我,我空了,还是我相,或者你认为「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 即知有我」,这好象讲身体不舒服,才认为有我。这样不管有我、无我,都 叫有所取证,「是故证取方现我体」。「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 是我相」,我们知道一切法……

  师父:大家注意到一点,这个我是由身来的,大家看中论就知道了。什么人破我见 呢?初果,破三种,身见戒取疑,身见就是我见。这身是五阴,外道执着我 是神我,他在五阴之外有神我,这是不对的。五阴身以外要是有神我,那神 我因何而知?五阴也非神我,神我不生不灭,五阴生灭,皆不对。所以佛说 一切法无我。谁再讲?

  「百骸调适忽忘我身」,没有病的时候,不计着有我,这就说明他从五阴身 心当中体会有我。五阴身心有我,不对啊!我是不生不灭,五阴身心身坏命 终,我去投生,我不灭。五阴要是灭,是败坏法。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形容「微加针艾」,针艾就是针灸,因为灸是用 艾草灸嘛!谁讲?

  其实这个法毕竟空,无修无证。要是有我的话,怎么成佛啊?现在我是众生 ,一定有我的话,那一定是众生,众生不能成佛。如果还能成佛,众生无我 。……它的涵义,也叫一乘,也叫一心,也叫无上菩提,也叫中道,也叫第 一义谛,也叫毕竟空,也叫毕竟净。这是涅槃经说的。

  「众生心所证者」,众生心是什么心啊?一心分二门,大乘起信论说,心真 如门,还有一个叫心生灭门。众生心是生灭门所生的,生灭门要是不证,不 执着,是什么东西啊?就从依他起入圆成实。一执着就是什么?遍计执。既 然这么说的话,众生心就是遍计执吧?谁讲?

  悦师:我再重讲。「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什么叫我相呢?众 生心有所取证者叫我相,因为我们知道,众生计着有个五阴身,在五阴身计 着有我。

  下面是佛的譬喻,「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本来五阴身缘起无自性 ,不可得,你还在五阴身计着调适,身体很舒服,就认为证到我没有了,我 真空了,所以心所取证。「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五阴身 本来是没有的,在五阴身当中计着我不舒服。「摄养乖方」,然后去针灸, 针灸有痛或麻麻的感受,哦!我认为有我了。这样都是一种取证,不管你取 证有我,还是取证无我,「方现我体」,这样都是所谓「心所证者」,都是 有能证的我与所证的法。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你认为证到如 来的毕竟清净觉,那种涅槃也是我相。

  师父:我提醒大家,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 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它这个话本来应该这么讲,「譬如有人百骸调 适」,这是一个意思。下面应该是「微加针艾则知有我」,「百骸调适忽忘 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他的意思是这样。「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形容 「微加针艾」,所以它是副词,你直接会是这么会:「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 加针艾则知有我」。

  你没有病痛的时候,没想起我来;有病痛了,欸!就知道有我了。所以「四 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副词。讲吧!

  明师:净诸业障菩萨问世尊,为什么很多众生经历恒河沙劫,勤苦境界,而不能入 圆觉境界?原因就是佛所说的,因为有妄想及我人众寿相。这里说「云何我 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是说他执取有所证的相貌。云何为我?就是执着 一切法自性为我。一切法本来不可得,可是众生认为有可证的法可得,所以 不能究竟得解脱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这是讲到二乘人认为我是五阴和 合而成,所以我是空,还是有五阴和合。「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 有我」,二乘虽然知道我是由五阴和合而成,可是还执着有一个五阴,所以 他还有一个法我执。「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认为有一个涅槃可得,所以方 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他认为有一个 清净的涅槃可证,乃至有身心可解脱,就是我相。其实一切法都无自性。

  师父:慧明提出有两点,第一点他提出我,为什么有我呢?他执着法有自性。第二 点他提出凡夫二乘的分别。这个我,无我是大乘说,和小乘不同。我举个例 子,小乘人说无我,譬如我这个身生病了,我不要生病,它要生病,我作不 了主。因为我作不了主的关系,无我,这是小乘说。他这个说法不究竟,为 什么不究竟?他说无我,我身生老病死苦集灭道,我不作主,就知道五阴身 里没有我,我不作主。我要是作主的话,我应该叫它病,它就病;不叫它病 它就不病。它要病,我作不了主,所以这个无我,可是还是有法啊!这就是 小乘的有法无我宗。

  大乘人的无我就不同了,他无自性才无我,法皆缘起,无有自性。无有自性 ,此法就空,那有我呢?空也无自性,所以空也无我,有无我,空无我,所 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乘初入的时候,就这么入 。讲吧!

  闻师:「善男子。云何我相。」其实我相是因缘所生法,既然因缘所生法,所以无 取无证,无生就没有我相可得。忘我也是我相,知道有我,也是我相,这都 是不会因缘所生法。不会因缘所生法,就不会世俗谛,不得世俗谛的缘故, 不得第一义谛。所以他在修行证道的时候,就是一种罣碍,因为不了解一切 法无性的缘故。

  下面是约譬喻来讲,就是说忘我是属于我相。众生如果心有证,是落能所, 就像我见一样落在遍计执,迷于缘起的假名。如果在遍计所执中翻然知道, ……「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金刚经有一句话,若有 人谓得须陀洹果、阿那含果,乃至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得故,都 是违于法性。

  师父:「云何我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不对啊?「谓诸众生心所证者」,有 所证就有能证,一切法,因缘法,怎么有能证所证?凡所有相为什么都是虚 妄的?凡所有相不是一真法界,有分别,有能证所证,不是一真法界,有分 别。那都是二法,所以佛说过,一法是佛说,二法是魔说。

  本来无我,你非要执着这边没有我,那边有我,那就错了。「百骸调适」无 我,「微加针艾」有我。那么说,百骸调适就没有我,微加针艾应该有我, 那就错了,一切法无我。这个「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它是一种影射的说法。影射就是一般众生心执五阴身心为我。外道就这 么分别了,他说五阴身心以外有神我,那五阴以外有神我,神我以外有五阴 。换句话说,神我不是五阴,五阴不是神我。那么分别来说的话,五阴造罪 ,我不受报,五阴去受报去。五阴念佛,我不往生,五阴去往生去。五阴修 佛道,我不成佛,五阴成佛去。所以五阴以外有神我,不对!

  如果你执着五阴就是神我,神我就是五阴,也不对啊!刚才说过,这个我不 生不灭,五阴有生有灭,要是我是五阴生灭的话,没有六道轮回了。人道一 死,我就灭了,谁去受六道轮回去?谁去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二边见。讲吧 !

  甫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清楚了,我是想到,一切法无我,是要告诉我们不是有所 证的才无我,本来就是无我。所以假如有人认为有我、无我,都是有所得, 都是我相。

  师父:我坐在这里安安稳稳地,不执着有我。有人骂我一句,我马上强烈地有我了 ,执着有我了。你们看我很舒服,安安静静地,不知道有我;有人打我一下 ,就知道有我了。这就是那个「百骸调适」,很好的时候,不知道有我;「 微加针艾」,一被针灸,就知道有我了。这个不对啊!如果我安安静静地, 不知道有我;有人骂我了,我就知道有我,那这个我应该从骂产生啊!既然 骂产生我的话,我在骂上啊!

  大家想通这个道理了吧?如果我平平安安地不知道有我,别人打我了,才知 道有我,那这个我好象在打产生的,要是打生我,打就是我。打就是我,那 不对了,我打我嘛!「百骸调适」的时候,不知道有我;「微加针艾」的时 候,才知道有我,那好象这个我是从针艾产生的。如果从针艾产生,应该铁 针和艾草就是我啊!要不然它怎么能生我呢?谁还要发挥?总而言之,要你 会一切法无我,千万不要执着:「这里没有我,我在何处呢?」那你就糟糕 了,法无自性,那有我?

  既然一切法无我,那有能证、所证?没有能所,那有分别?没有分别,那有 相?一切诸法分别,仅仅分别名相就是了。谁讲?

  庶师:这里所谓的我相,如果从前面连贯到这边,以四颠倒为实我体,就是以地水 火风为实我体。这边讲我相,是不是指众生从无始来根深蒂固,执着实在有 一个我的情况?另外以六根攀缘六尘来讲,你一一住着,会感受到一一都是 我相的成份。所以这边提出「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你不住着的时 候,可能没有感受到我相的存在,「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当你有 所住着的时候,我相又会浮现出来。

  所以「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以有我之 心,也就是妄想之心,你想要求一个清净涅槃,还是一个我相。如果会到实 际生活,我们的心性本像是流水一样,可长可短,可方可圆,不能住着在一 个定点上。这个地方不行,我们可以转到别的地方去,一定不能住着,一住 着的话,还是不清净。

  师父:慧庶讲四颠倒,地水火风为我,这是四种颠倒。四大皆空,五阴无常,那里 是我啊?这段文很重要啊!你如果能彻底会到,有很大的受用,我讲一讲。

  「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不假针艾不知道有我,所 以我讲过,我们不可能说,我是从针艾产生的。本来无我,既然你会到无我 ,谁受到针艾?既然不受针艾,谁受生?谁受老?谁受病?谁受死?谁受爱 别离?谁受怨憎会?谁受五阴?谁受求不得?是不是大受用了?生死,谁生 死啊?大家总认为我生死吧?一切法无我,生死是谁啊?如果有人能证到的 话,能获得解脱。

  所以这句话,大家迷惑就迷惑在「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把它摆开,不管它 。直接会就是「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就是这个道理。慧 明你不是要讲吗?

  明师:「善男子。云何我相。」我相就是执着相,众生心所执着的就是我相。「譬 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这是后页所讲的「以己微证为自清净」,就是 他稍微证到我是很清净的,也就是二乘人证到人我空,可是不能得究竟解脱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这是说调适没有方法,要用药针灸医治,针艾就 是譬喻法,佛所说的法,「则知有我」,虽然他证到人空,可是他还有法可 得,所以他法未空。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所以他证取的时候,这个我就产生了。后面有讲到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末法的众生分别法, 虽然精进的修行,可是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这是说,你认 为一切法可得可证的话,这都是执著名相。

  师父:谁讲?大家应该知道,我相是执着。

  闻师:凡是落在生灭中执着,都是我相。我们知道,生灭都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众生执着生灭,都是颠倒。「二妄相依」,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凡是落在生灭中,都是我相,遍计所执都是我相 。事实上,一切法本来不可得。

  师父:一切法本来不可得,为什么有众生老病死呢?谁会到?

  悦师:因为有我相。

  师父:为什么有我相呢?(答:众生虚妄。)为什么有众生呢?谁知道这个原因啊 ?唉呀!迷惑迷惑!不知缘起嘛!无性随缘有万法,这个没有妨碍啊!为什 么没有妨碍?万法缘起还是无性,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谁知道?分别能所 、执着证取,是不是?那就落入什么了?(答:遍计执。)

  你们突破这一关啊!好比说,由暗入明,了然万物。如果你不能突破这一关 啊!愈积多生多劫,不能突破。那好比由暗入暗,没有出头之日。你不懂, 就是不懂,所以你不要说有什么巧门可以让你懂的,没有的。万生万劫,你 不懂,还在生死之中。不假佛力,那得超生呢?

  空师:我有问题想请问师父。「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我觉得这是不是指 凡夫?凡夫在舍受中就不觉得有我;「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在苦受中才知 有我,就是他有所执取。

  师父:可以这么说,这是你的见地,不错!

  空师:师父!在大圆满觉中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那么有所知有所觉就是 遍计执。这个我,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 明。」就是根本无明。

  师父:对的,你要是知道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那会到真正法性了。有所 知有所见,它一定有四相──我人众寿。

  空师:那下面「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本来清 净涅槃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没有法可以生,没有法可以灭,清净寂 静。他有所证的话,就是有能证取的我,有所证取的空,就是二法,就是对 待。而佛法是不二法门,所以这是根本的我相无明。

  师父:对的!涅槃不生不灭,他证入的时候,不是有生有灭吗?证入第一剎那就生 了,第二剎那就灭了,这是生灭。楞严经也说过,知见立知,知见是你的性 。再另立知,无明本。僧肇大师也说过「般若无知」,就是知而无知,无知 而知。如果你了了知,有所知,那糟糕了!了了见,有所见,那都是遍计执 。如果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那叫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

  大家各自努力,突破这一关,你如果不突破,等到两眼一闭就来不及了。如 果突破这一关,就算你不求往生,到那一道都是聪明的众生,它不舍离嘛! 生生世世它不舍离你,直到你成佛,除非你再被五阴所迷。

  如果有人知道这个法了,他要是能断除淫欲,得清净梵行,直到成佛。他可 以从初果、二果、三果,一直上去。大家有没有人讲的啊?

  观师:这边提到我相,就是众生心所证者,众生心是生灭心,这个心不是佛心,有 能证所证。「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身体调适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等到「 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有病的时候,才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证 取的时候,才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我们不要以众 生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这都是我相。刚才师父提到二谛, 从缘起来看,我相不可得,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我们很有福报,像师父让 我们这么讲,也是没有我相,我们非常感激佛菩萨能让我们有这么好的师父 。

  师父:你们大家不懂的,出于一个毛病,永明大师说过的那句话一点不错。「义不 在文」,理不是文啊!「文以显理」,这个文字显这个理就是了,为什么执 文为理呢?你们都是执文为理,障住了。好吧!快吃饭了,大家查注疏吧!

  你们从小到现在执文为理,甚而言之,无量劫来,执文为理。你不知道,文 不是理啊!如果执着它为理,叫什么?戏论!你们都被障住了。查到注疏上 来写。

  ……同时进一步要不执理为理,如果你入名相出名相,不执文为理;入理出 理,不执理为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往生得上品生。查到注疏的,上来 写!

  佛说过,我百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以付嘱汝等 。佛就是以这个法付嘱菩萨,这个法不付嘱二乘,二乘不能承当。如果你能 承当的话,那叫承当如来家业。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 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要发这个心啊!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 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你可不要不解如来真实义,那就白费了!

  悦师:怎么样是执理为理?

  师父:执理为理是大乘执着,不要拘泥不落窠臼,了了知,无所知;了了知,有所 知,就糟糕了。了了见,无所见;了了见,有所见,就糟糕了。怎么不执理 为理呢?第一义是理吧?第一义以俗谛为理,俗谛以第一义为理,第一义有 自性没有自性啊?可得不可得?不执理为理。俗谛有自性没自性?无自性, 不执俗谛为俗谛,这样才二谛融通三昧印。

  悦师:以前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法?他自然就讲出来,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不是 不执着理了?

  师父:不错!这个人接近,他在什么地位?什么果位?我们还是凡夫,不知道。这 个有千差万别,譬如老祖师都可以不执理为理,可是他有高低差别,那就千 差万别。云在青天水在瓶,毫无执着,不错了!可是他本人证到什么地步? 我们不知道。比如说,「雁过长空,影落寒潭」,不执理为理啊!可是说这 个话的人,他证到什么果位,不清楚了。永嘉大师也证到,六祖也证到,永 嘉大师是不是和六祖相同了?我们根本不知道。甚而言之,初地菩萨不知二 地菩萨之事。

  不执名相,运用自如,要是根据楞严经讲的,不执着理的,可以算他是圆通 ,二十五圆通都是这样的。这里就分别出阿难在楞严经里是高是低了,其实 讲,阿难是不是执著名相啊?他低了。可是阿难低是不错,我们比阿难低上 千万亿倍啊!我们还不知道啊!阿难名相说得对嘛!执取名相,皆是我见。

  藏通别圆,藏教就是这样,他认为佛得到这个究竟道理要三大阿僧祇劫。圆 教就知道,无量阿僧祇劫,甚而言之,一念就得到,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嘛 !

  我们平时听说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是藏教说, 藏教人认为佛是这样。你看无量寿经就知道了,佛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 。

  观师:讲到我相,有一句话我看得很欢喜,就是在师父着疏一百一十七页:「凡有 所得皆是我相」,这也是很受用。假如我们无所得,这样念佛的话,就可以 往生。

  师父:慧闻、慧悦第一个就提出来了,他们也说无所得。实在我和大家讲,我没有 自私心,现在我领导你们大家修学的,比我注疏本还高。所以我不叫你们看 注疏,怕障住你们。实在和大家讲,我领导大家修学,我也进步啊!哈!

  你们大家不用功,不知道精进,愚痴、懈怠、懒惰,我现在可以和大家讲, 我比注疏圆觉经那个阶段,又有点进步了。因为我们凡夫嘛!什么人就满足 了呢?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有人认为佛还有进步,那错了!他无上正等正觉 嘛!

  修学圆觉经、华严经,毫无保留地领导大家修学,你能得几分就得几分,我 一点自私都没有。

  你们看注疏,看注疏障住你,你永不得利,那完蛋了。入理以后,如果有机 缘,众生请问,可以和他说,不忘度众生。佛说过嘛!菩萨有二法,魔不能 害,一切魔不能害。一是观一切法空,第二个是不舍众生,一切魔不能害。 要不然的话,很危险!很容易被魔所害,什么原因呢?魔在你的心里面!太 危险了。

  实在说起来,大家天天修佛道、念佛,若一念不正,为魔作使。一念正,佛 在舍;一念不正,魔在堂。佛与魔不是别的法啊!皆是你的心。

  我们都很占便宜啊!有一法,一切白衣不得,我们丢掉这个法宝的话,完蛋 了。那一法我们得到,他们没有得到呢?戒体。你如果不破戒,迟早你会得 到这个法,因为什么?戒生定,定生慧。大家都有戒定慧,如果你不小心把 这个功德失掉了,好象渡海,浮囊破掉了,那就完蛋了。得到这个法的,就 叫见性啊!还没得这个法,赶紧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你硬是 突不破,没有办法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六下?九)「此正示我相之体也。…… 指无始无明。为己主宰。是为我体。」无始无明就是生相无明,刚一开始生 相无明。「是则四相单约生相无明」,无始无明也叫根本无明,也叫生相无 明,也叫迷理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因为观照研其极穷之理, 对待之心未忘。「展转有四。原非粗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本无 能所。」妙性圆明没有能所,妙性圆明就是一真法界。「良由最初一念障此 妙性。失其本明。故名无明。」他是从根本无明来说,大家记住,这都是名 相啊!十地菩萨有一分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是什么?根本无明。「自尔以来 。一向皆是无明为己主宰。而为我体。」执着于我,认为我体。「今以始觉 观照。欲证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 即此所对所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觉性圆明没有分别。「故云心所 证者乃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任运而已故。如人调适忘身 。今以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故。」

  「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他用观照功夫,才知道无明之体,我是无明之体。 「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取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证方 现我体。」观心所证者也是无明,非是觉性,觉性是一真法界,无能证所证 。「前佛明言。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有很多名字:无始无明、根本无明、 生相无明、迷理无明……都是一个东西。「为己主宰。乃的指」,这个「的 」是的的确确的。「根本无明为我。岂可以粗惑目之耶。」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 之所证者为我。」他也说是三贤十圣,三贤十圣是菩萨位,小乘是三贤四圣 ,四圣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四圣。三贤,总相念、别相念、四加 行为三贤。大乘的三贤是住位、行位、向位。十圣是初地到十地。「之所证 者为我」,有所证者是我相。「乃至证于如来究竟涅槃。若一念证性未忘。 乃生相无明未破。」有所证皆是生相无明。「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云 门祖师说过,「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 是病。……」法身不可得嘛!诸佛法身非是身。

  「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我法二执,我是人我执,法是法我执,都是出 于我。「谓我之我。我之法。」我之我是人我执,我之法是法我执。「然俱 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俱生我执,我执有两执:分别我执、俱生我 执,地上菩萨分断俱生我执,这是谁讲的?大家看华严宗有一个续法大师, 他作贤首五教仪,上面讲得很清楚。

  「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异熟是异熟识。「但约证取为我耳」,异熟 识未空,异熟于什么时候空呢?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后是什么呢?等觉 菩萨,等觉以后转身成佛了,才没有异熟识。「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 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四相皆是有我。

  下面我们修学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我执。四相当中我相为我,人、 众生、寿者为我所,皆出于我。今天修学到此地!

  ■第四十八次修学

  师父:现在我们修学圆觉经这种方式,你们大家领导不起来,我很希望有人能领导 起来,我好休息。

  现在我们修学经法,产生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弥陀要解,可以参考资料 。一种方式是继续华严,修学这个圆觉经,是学人家禅宗所说的──全凭各 人悟性用功。

  凡夫于一切有法,堕入生死,他不会空义。空义是什么?大家知道吧?有谁 知道?空义是第一义,一切有是缘起的──世俗谛。所以我们现在利用二谛 ,要深入二谛,你们深入二谛,也可领导。

  二谛,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二谛是什么?二谛是各 位的性。唉!我很希望早一天,你们有人能深入谛理,能够领导起来,好替 替我。

  这个法,二谛是什么呢?二谛是佛啊!第一义谛是佛法身,世俗谛是佛报化 二身。所以我们用二谛修学,实在是一切推崇于佛啊!希望大家能够赶上来 ,有人能替替我。

  现在看圆觉经。所以我再三号召大家,不准看资料,你偷看资料,你害自己 。你用自己的悟性,有几分功夫,用几分功夫,你有进步。你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