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白话文:卷五

  卷五

  如何做一个清净比丘

  当智光和诸长者,出家以後,他们立刻整理法服,五体投地,向如来顶礼,然後合掌恭敬地说:「世尊!我们听了佛陀开示在家的种种过失,真是前所未闻,现在已发菩提心,舍弃尘俗,剃除须发而作比丘。惟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们及诸众生,演说出家的殊胜功德,使听到的人,都能发清净心,舍俗出家,远离垢秽之业,乐修梵行,使佛种不断。世尊的大恩,以无缘的慈悲,怜愍众生,就如对罗睺罗一样。仰祈佛陀开示出家的菩萨,应该怎样使道心坚定不移,怎样修习无垢的净业?怎样调伏这烦恼不安的妄心?」

  当时世尊赞许智光及诸比丘说:「很好!很好!是真正的佛弟子,能为未来的一切众生,向如来请问这些事,是的,正如你所说,如来世尊,怜愍众生,犹如一子,平等无二。你现在仔细的听,好好的思量,我当为你分别演说。出家的菩萨,当如以下所说安住其心,以及修行无垢的净业,调伏烦恼的妄心。」

  智光欢喜地说:「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恭听。」

  佛告智光比丘说:「出家菩萨,应这样的安住其心,就是常作如下的观想:我现在已得人身,眼耳鼻舌等诸根具足,到底是从那里来,而在这里出生?我在三界中,将来又要生於何界?於四大洲中,又生於何处?六道之中,受生何道?是什么因缘,能够离开父母妻子以及眷属,出家修道,而後免受八难之身?

  庄严劫中,过去千佛,都已涅槃。未来的星宿劫中,千佛尚未出世。现在贤劫中的千佛,几佛如来,已经出世,化缘已尽又入涅槃?尚有几佛,未曾出世?

  现在这些众生,机缘尚未成熟,没有听闻过正法,要等到什么时候,弥勒菩萨才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示现成佛?

  在我身中,有什么善业?戒、定、慧学,当有何德?过去诸佛出世,既然都不曾遇到,将来出世的佛陀,我可以见得到吗?

  我现在凡夫地,身、口、意三业烦恼,那一种最重?一生已来,造了些什么罪业,在什么佛前,曾种善根?我这个身命,还能活多久?

  今天已过去了,寿命也就随着减少一天,像羊被牵着往屠场去一样,渐向死亡接近,没有办法逃避,身坏命终,又生於何处?如何能免除三恶道苦?我希望延年益寿,但却念念衰老,无时暂停,那有智者,会爱恋着这假合的身体。智光当知,出家的菩萨,不论昼夜,常是这样观察,所以不贪恋世间,享受五欲的乐趣,常精勤修习净业,一刻也不放松,像是要去掉压在头顶上的巨石,也好像救燃眉之急,心常忏悔过去所造成的罪业,安住如是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种头陀行。调伏其心,如旃陀罗(印度阶级中的贱民),这样的佛子,才叫做真正的出家。

  智光比丘,为什么说修行如旃陀罗,才是真实的修沙门行呢?由於旃陀罗於外出时,必须手执锡杖,不敢走路的正中,若有人接近他,就要振动锡杖,发出声音,使来人能听到,自己则背转身躯,避免与之照面,免损伤对方的尊贵。在大众中常怀着谦卑低贱的心,不敢轻慢任何人,被人呵责时,也不生怨恨心,从不想报复,受辱挨打,也默然接受,毫不瞋怒。是什么缘故呢?因他自知种姓低贱,不能够和其他三种阶级平等,所以认为挨打受骂,乃理所当然,所以不会发怒而想报复。智光你当知道,出家修菩萨行的人,也应具备这样的心态。当知初出家的菩萨,剃除须发,如同初生的婴儿,好像另外换了一个人身。每天托闫蚴常?揽渴┲骰蠲??碜鹏卖模?缗?纂校?治?榷?校?秃孟袷殖指昝??粗腔劢#?品衬赵簦?抻ざ?话愕男男校?郧罄?嬉磺兄谏???砸磺刑啊⒉_、痴的三毒利箭,不能射入真正沙门的身中。

  出家的菩萨,常以三种观想,修忍辱行,方名真正出家:一是观想一切众生,都是佛陀的化身,自己是实在的凡夫。二是观想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尊贵主人,将自己视作卑贱的僮仆。三是观想一切众生,皆如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子女。出家菩萨,能常作这样观想,若是挨打受骂,自然就不会起报复的念头了,这就是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智光比丘!你们仔细的听着,什么是四无垢性呢?即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不论精粗,无所拣择,皆能心满意足,不贪求美好,这就名四无垢性。比丘们!为什么说这样四行是无垢性?智光当知,诸佛如来所说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是由这无垢性开展而来,有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才能使佛、法、僧三宝永不断绝,所以得名为无垢性。」

  当时世尊并以偈说:

  智光比丘汝谛听,出家菩萨所应作,

  无缘大慈摄弃生,犹如一子皆平等。

  发菩提心求正觉,应作三种成佛法

  心常住四无垢性,当修十二头陀行。

  下心犹如旃陀罗,四威仪中作是念:

  十方无量诸菩萨,刹那刹那趣圣道。

  彼既修证我亦尔,如何流转三界中?

  恒居生死无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轮回处何道?胎卵湿化受何生?

  身口意业如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细观察已,

  大慈大悲恒相续,大喜大舍为先心。

  为有缘者说妙法,昼夜修心不暂停,

  如去顶石救头燃,念三观门常不离。

  观诸有情是佛身,唯我独处於凡类;

  一切众生等尊贵,我为僮仆居卑贱;

  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

  被他打骂不瞋嫌,勤修忍辱无怨嫉;

  四事供养心不着,是则名为无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来果报身,

  如是殊胜无漏法,四无垢性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习,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萨智种念念增,无漏圣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无量劫,端坐华王法界中。

  福智二严皆圆满,无边劫海利群生,

  由无垢性皆成就,证获如来常住果。

  「复次,智光比丘!出家的菩萨,对於衣服,不应贪求美好,当不论粗细,随其所得,欢喜接受,使施者也生欢喜心而种福田。不要嫌弃粗恶,不能以巧妙的说词,诱使他人供施美衣华服,以符自己的贪心。

  世间的凡夫,为贪求美衣华服,致造恶业,终堕恶道,经无量劫,不遇诸佛,不闻正法。受苦报完毕,再生人间,仍会贫穷困苦,所求不得,昼夜受苦恼逼迫,衣不蔽体,食不能养命。这样的众苦交迫,都是由於过去世,为了求贪美好的衣服,多杀生命,致造种种罪业的缘故。出家菩萨,就不是这样的,随其所得,不嫌粗恶,都以断愧心而接受,以充法衣,故能得十种优胜的利益:一、能遮蔽身体,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二、免受寒热,以及蚊蝇、恶兽、毒虫的侵害,能安然修道。三、以能显现沙门的出家相貌,使见者欢喜,远离邪心。四、袈裟就是人天宝幢之相,见者若尊重礼敬,得生梵天。五、身披袈裟的时候,观想自如宝幢,这样能使众罪消灭,福德增长。六、袈裟所以染成粗恶的颜色,可使不生贪爱,远离五欲火坑。七、袈裟是三世诸佛所着的净衣,象徵烦恼永断,可作众生的福田。八、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九、袈裟好似肥沃的良田,能使菩萨增长道心。十、袈裟犹如甲胄,一切烦恼毒箭,不能伤害。智光!你应当知道,因为这个缘故,三世诸佛,以及缘觉、声闻,现清净的出家相,都是身着袈裟,三种圣者,同坐解脱宝床,

  执持智慧剑,破烦恼魔,同证入一味诸法实相之理,同证入清净的涅槃境界。」

  当时世箪又以偈说:

  智光比丘应善听!大福田衣十胜利;

  世间衣服增欲染,如来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耻,惭愧圆满生福田;

  远离寒暑及毒虫,道心坚固得究竟;

  示现出家离贪欲,断除五见正修持;

  瞻礼袈裟宝幢相,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灭罪感人天;

  肃容致敬真沙门,所为不染诸尘俗;

  诸佛称赞为良田,利乐群生此为最;

  袈裟神力不思议,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长如春苗,菩提妙果类秋实;

  坚固金刚真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赞十胜利,历劫广说无有边。

  若有龙身披一缕,得脱金翅鸟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龙鱼诸鬼难;

  雷电霹雳天之怒,披袈裟者无恐畏。

  白衣若能亲捧持,一切恶鬼无能近;

  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

  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

  「复次,智光菩萨!出家的佛弟子,应当常以乞食自活,至死不改变这心志。什么缘故呢?一切有情,都须以食物而活命,是以乞食的利益无穷。你们应当知道,出家的菩萨,常行乞食,有十种殊胜的利益:第一、常行乞食以自活命,自然出入自由,无所牵挂,灭除贪心。第二、乞食的时候,先说妙法,使生善心,然後才自进食。第三、为不肯施舍的人,发大悲心,为说正法,使能起施舍心而生胜福。第四、依佛教示而行,提高持戒品行,使福德圆满,智慧无穷。第五、因常乞食,不论七种傲慢心,或九种傲慢心,都会自然消失,由是众生恭敬是良福田。第六、当乞食的时候,修忍辱三昧,降伏憍慢心,当得如来无见顶相,应受世间广大供养。第七、你们佛子,随佛修学佛法,住持三宝,能广利有情。第八、当乞食的时候,不为求美好饮食,以希望心,故意赞扬一切男子女人,诱使布施。第九、当乞食时,须依次行乞,不应分别贫富贵贱的家庭。第十、常行乞食,诸佛欢喜,是获得一切智的最佳因缘。

  智光菩萨!我为你们略说乞食的殊胜利益,有如上十种,若详细的分别解说,是无量无边的。你们比丘等,以及将来凡发心求佛道的众生,都应该这样学习。」

  随後又以偈说:

  智光菩萨汝谛听!出家大士应离贪;

  当发出世修行心,乞食头陀为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圣者悉依无漏食;

  有漏无漏诸圣凡,一切无不依食住。

  我为汝等诸佛子,开演出世二利行;

  三世如来所称赞,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称此行最为胜,出入自在无系缚;

  先令施主发初心,令趣菩提然後食;

  为除悭贪说妙法,能趣大舍无量心;

  依大师教行乞食,增长无量诸梵行;

  七九种慢自除灭,为诸人天所尊敬;

  如来顶相不可见,转妙*轮化十方;

  尽未来际传此法,使不断绝三宝种;

  若为饮食起妄心,不应赞叹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不生分别贫与富;

  清净乞食佛所赞,一切种智从此生。

  三世如来出於世,为诸求生说四食;

  段触思识为其四,皆是有漏世间食。

  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汝等厌离世间味,当求出世无漏食。

  「复次,智光菩萨!出家的佛弟子,对於医药,也不应贪求珍贵的药物,若是患了病,以别人煎过的弃药,或可治病的普通药物就可以了。或采用一般药用的野生果类,如诃梨、毘梨、阿摩勒等果。总之当以价钱低廉的为是,甚至终生只服弃药,不求珍贵,这样是名真实的沙门。出家佛弟子如果常服弃药,可获得十种殊胜利益。是那十种呢?第一、不会为了药物而求人,水息贪心,安住正念。第二、修不净观容易成就,使能坚定出世的道心。第三、对於珍味不起贪着,能速证正智,餐禅悦法味。第四、对於世间一切财物,常能知足,可早日获得解脱。第五、不接近世间的一切凡夫,常亲近出世的清净善友。第六、对於他人煎服过的弃药,尚不嫌恶,对於饮食精粗,当更不会计较,而获得解脱自在了。第七、身有病时,尚不希望服用珍贵的药品,对其他一切,必然也看得很淡,能得一切世间的普遍尊敬。第八、能很快的调伏一切烦恼病,证得如来常住不变的清净法身。第九、永远断除欲、色、无色等三界的一切烦恼,能治疗众生身体上及心理上的重病。第十、能遵照佛陀的教示修菩萨行,使福德智慧两皆渐趋圆满,终能证得大菩提圣果。

  智光你应当知道,我现只为你略说服弃药的十种利益,这样的妙行,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的出家菩萨,都要共同修学的。你们都应当为众生演说,广为弘扬,不要使这种妙法失传,就是为如来广设供养了;这是世间任何财物供养所不能及的。能这样,对於菩萨行,不会再生退堕心,将能很快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当时世尊并以偈说:

  智光比丘汝善听!出家所服无垢药,

  菩萨妙行此为先,众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众苦,复用慈心施安乐,

  最上妙药与他人,前人所弃而自服。

  菩萨不择贵贱药,但疗众病令安稳,

  取他所弃之余药,饮服以充治所疾。

  取他弃药有十利,三世如来共称赞。

  虽求医药不近他,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净观门易成熟,而能远作菩提因;

  不着甘味离诸贪,当求法喜禅悦食;

  於世财宝能知足,获得无漏七圣财;

  舍彼凡愚不共住,亲近圣贤为良友;

  由是不嫌众弃药,亦於饮食断贪求;

  珍膳妙药不希望,世间所以咸尊重;

  能疗身心烦恼病,悟得真如法性身;

  永断三界诸习气,证得无上真解脱;

  能顺佛教趣菩提,福智圆成报身果。

  汝等佛予皆修学,当坐金刚真道场。

  「再次,智光!出家的菩萨,当远离喧闹的环境,安住於清净幽寂的阿兰若,修摄身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过去、现在、将来三世的如来,都要离开一切喧闹的环境,安居於寂静的处所,才能精勤用功,修习万行,得证菩提道果。缘觉、声闻及一切圣贤,能够证得圣果,也都是这样,要远避尘嚣的。寂静的阿兰若,有十种功德,能令人证得菩提道果。是那十种殊胜功德呢?第一、住阿兰若,能得自由自在,不受干扰。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能如法,不至以他人当前,才刻意收摄身心,因道心已坚,一举一动,无一不合——规范。二、没有我所贪爱的东西,自然也没有自我的意念,这就名为阿兰若,因宿树下或岩洞之中,无所执着的缘故。三、对于衣服床座等,没有贪爱和分别,自然烦恼渐薄,於是当可卧四种无畏的床座;也就是佛陀登座说法的时候,具备的四种无畏心态,即(一)一切智无所畏。因佛陀具备了一切智,再没有能胜过他的,所以无所畏怯。㈡漏尽智无所畏。佛已断除一切烦恼,不再受一切世事所扰乱,所以无所畏。㈢说障道无所畏。佛在外道邪师众中,说正法道,不会为邪师外道所蒙蔽,所以无所畏。㈣尽苦道无所畏。佛为众生说苦谛法,令众生脱离苦海,所以无所畏。四、阿兰若处,远离尘嚣,贪、瞋、痴三毒,自然微薄,因为没有引发贪瞋痴的外境。五、因为住阿兰若,已舍弃追求人天的五欲乐趣,自能进修超欲界的禅定,甚至可得出世的闻、思、修慧。六、能舍弃城市尘嚣闹区,安住幽寂的林泉,为修习佛道,不顾虑自身的危险。七、能乐於安住幽寂的阿兰若,自因境静而心也易静,心与境都静了,当易得禅定,既得禅定,那么对世间一切事业,都易成就了;因为有了定力,自然可以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八、既能克服世间一切困难,能成就世间事业,以这一切世间事业为基础,进而修出世间事业,当然也易於成就,因禅定力能克服障碍,这都是由於住阿兰若的缘故。九、阿兰若处,好像虚空,虚空能包罗万物,阿兰若就似包罗三昧的虚空,百千种三昧,皆能於阿兰若中修得。十、住阿兰若,不但以阿兰若为舍宅,因心清净遏满虚空而无障碍,亦不异以虚空而为舍宅。

  智光!你当知道,阿兰若处,有这样的无量功德。由於这个因缘,所以出家的佛弟子,宁愿舍弃生命,也不要离开山林寂静之处,若是为听讲佛法,或者为了供养病患、师僧、父母等原因,离开阿兰若,进入城市村庄中,也应事毕就速回。如果有特别原因,不能立刻返归阿兰若处,也应当这样想:现在寄身市镇中,也像在山林中一样,所得财物,皆虚假如梦,不应贪爱执着。这样的佛弟子,才能名为出家的菩萨。」

  当时世尊并以偈说:

  远离喧闹处寂静,此是神仙所居处;

  三世菩萨求菩提,於兰若中成正觉。

  缘觉声闻诸圣众,亦於此处证菩提;

  住阿兰若获十利,能令证得三乘果。

  自在游行如狮子,四威仪中无系缚;

  山林树下圣所乐,无我我所名兰若;

  衣服卧具无系着,坐四无畏师子座;

  离诸烦恼名兰若,一切贪爱无所着;

  常居物外厌尘劳,不乐世间五欲乐;

  远离愦闹寂静者,弃身舍命求佛道;

  能住寂静无人声,於诸散乱心不起;

  世出世间诸善业,心无障碍皆成就;

  由是兰若为根本,能生百千诸三昧;

  以大空寂为虚空,行者身心无障碍;

  具足如是十胜利,是故聚圣常居止。

  智光汝等诸佛予,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梦中莫舍离,阿兰若处菩提道。

  我灭度後发心者,而能住於兰若处,

  不久当坐宝华王,证得法身常乐果。

  当时世尊说以上法要的时候,有无量百千初发心的人,於无上佛道,获得不退转的信心。智光等诸菩萨众,得陀罗尼,具大神通。百万人天发菩提意,悟三解脱。

  这时候如来又告大众说:「若有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听了以上所说四无垢性的甚深法门,而能够受持,或读习、解说、书写,这样的人,所生之处,必会遇到善知识,对於修菩萨行,永不会再退堕,也不会受诸业烦恼的扰乱,并且现世就可获得大福报、大智慧,能住持三宝,得自在力,承继佛种,使不断绝。命终之後,必生知足天宫,觐见弥勒菩萨,证不退转,将来在龙华初会中,就得闻正法,受菩提记,速成佛道。如果愿生十方佛土,随他自己的意愿而得往生,见佛闻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永不会再退转。」

  幽栖山林好修行

  佛陀说完阿兰若十利等大法後,当时会中有一位大菩萨,名常精进,承佛的威神力,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恭敬地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如佛所说的,阿兰若处是菩提道场,若是有发心求菩提道的,就不应该舍离阿兰若处。可是在阿兰若中,本来就有很多众生,如虎、豹、豺、狼、毒虫等恶兽,以至飞鸟猎人等,这些众生,既不认识如来,不曾听闻正法,又不尊敬僧宝,这些众生是没有善根的,只互相残害,离解脱道实在很遥远。为何不能速成佛道?佛陀为什么令修学人住阿兰若,说是能速得成佛呢?惟愿世尊为诸众生,分别解说,使断疑生信,令生欢喜,而发菩提心,依法修行,永不退转。」

  当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以大慈心,请问如来清净解脱之道,利益将来诸修行人,实在功德无量。你仔细听着,并好好的思惟分析,我现在为你分别演说阿兰若处种种功德。」

  常精进菩萨恭顺地答:「是的,世尊!我们都会欢喜地恭听。」

  随後佛开导常精进菩萨说:「如你所问,住阿兰若处,如果能够得成圣果,那么山林之中,很多的众生,又是什么缘故,不能够成佛?当知这两者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何道理呢?因为那些众生,不认识佛、法、僧三宝,不知厌足,又不能分别善恶,在山林中,虽然蕴藏着各种世间珍宝,也是不识不知。菩萨就不是这样的,善男子!菩萨能知道佛、法、僧是出世的三宝,对於山林中蕴藏的世间七珍宝物,都能辨别各自的颜色形状,虽知蕴藏处所,但不会贪求,甚至不愿见到,何况求取据为已有?因菩萨出家修行,愿心坚定,不惜身家性命,舍离父母等六亲眷属,乐於安住山林。并常这样观察:『假使这三千大千世界,将要毁灭的时候,会同时出现七个太阳,高温笼罩之下,必普遍发生火灾,焚毁万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以及七大金山和铁围山等,都会同时散灭;纵居三界顶端的非非想天,到八万劫的最後,仍然会堕落下界;转轮圣王,虽然有千子围绕,七宝眷属随侍,四洲归服,但福报享尽,大限到来时,也不能多留片刻。我现在也是这样,纵然能保持寿命百岁,七宝具足,享受人间各种快乐,一旦死神降临,终逃不出无常的定律。』

  也常作这样思惟:『我现在不如代父母及愚痴众生,修超出三界的菩萨行,将来证得金刚不坏的身体,再来三界之内,精进不息,救度父母。』因发了这样的菩萨大心,所以安住阿兰若。

  既发大愿,又立誓以自励,以求圆满愿行,於是上根的菩萨自誓说:『愿我在未成佛以前,不居屋舍,露天席地,刻苦精进,常坐不卧。』中根的菩萨自誓说:『愿我末成佛以前,於树林中,专心修道,常坐不卧。』下根的菩萨自誓说:『愿我在未成佛以前,只居石室,常坐不卧。』

  上、中、下三等根机的出家菩萨,各坐本座,作如是念:『过去菩萨坐於此座,而能证得陀罗尼门,功德自在。过、现、未来诸菩萨等,都於此座得陀罗尼门,修证自在;我现在住此阿兰若,也是这样,必将成就陀罗尼而得自在,若是不能成就而得自在,就决不舍离阿兰若处。』

  由於菩萨的根机不同,誓愿求证的道果也就不一样。

  有等菩萨没有圆满证得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种神通力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成就各种善巧方便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若不能调和一切众生的身、口、意等三业,制止他们的各种恶行,就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若不能圆满修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摄受众生的法,就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方法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成就博学多闻及证得智慧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坚贞下栘的信力没有建立以前,决不会舍离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断除六十二种邪见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以前,是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永远断绝烦恼、所知二障的习气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应病与药的微妙智慧以前,就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成就大菩提心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恒河沙数三昧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成就无量的神通以前,永远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以禅定中的神通力,见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空,但心不惊疑,这等大事若没有成就以前,永远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一切智慧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一切种智以前,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尚没有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以前,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六度万行,位登十地圣位以前,永远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於百劫之中,若不能修行相好善业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如来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等四智,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大涅槃以前,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坐金刚座上,在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以前,就永不起座,这就名为菩萨的阿兰若行。这是以大誓愿为根本,趋向解脱为目的,自与原住於山林的禽兽及猎人隐士之类不同。

  善男子!出家的菩萨,因发菩提心,入住於山林中,以上说的三种座,旨在磨炼身心,经三大劫,修习六度万行的法门,最後必得无上正等菩提佛果。」

  当时,世尊又以偈说:

  昔诸如来因地时,住阿兰若离尘处,

  伏断烦恼所知障,超过三界证菩提。

  过去菩萨修行愿,以阿兰若为舍宅,

  阿僧只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证三身。

  未来菩萨求佛果,入於深山修妙行,

  断除二障生死因,当证三空真解脱。

  现在十方诸菩萨,修持万行住空闲,

  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证得无生智。

  若欲速证深三昧,因修妙定超神通,

  阿兰若处心无诤,能变大地为七宝。

  若欲游戏十方国,往来自在运神通,

  供养诸佛利群生,住阿兰若无畏处。

  欲证有无如幻智,了达诸法本来空,

  住阿兰若菩提场,令众亦入真解脱。

  若欲速得如如智,证会诸法如如性,

  尽大劫海利群生,当住兰若空寂处。

  若人欲得难思智,妙高山王纳芥子,

  山王芥子不坏相,入於兰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无碍智,以一妙音演说法,

  随类众生各得解,当住兰若修妙观。

  若欲无生及无灭,应现十方诸国土,

  放光说法利群生,莫离兰若空寂室。

  若以足趾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动,

  观相发心除邪见,当住兰若观自心。

  若欲诸佛出现时,最初献於微妙供,

  檀波罗蜜皆圆满,住阿兰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时,最後供养成檀义,

  永断贫穷及八难,誓愿住於兰若中。

  若欲福智皆圆满,未来诸佛临涅槃,

  受佛付嘱广弘愿,住阿兰若修六念。

  若於诸佛涅槃後,结集遗法度众生,

  助於诸佛赞真乘,住阿兰若空寂舍。

  人天大师薄伽梵,难见难遇过优昙,

  若欲奉觐修供养,当住兰若弘悲愿。

  众宝之尊法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听法,住阿兰若修梵行。

  始从今身至佛身,常愿发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舍阿兰若。

  若人欲报父母恩,代於父母发誓愿,

  入阿兰若菩提场,昼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现世修福智,当来不堕八难中,

  如是有情发善心,住阿兰若修悲愿。

  三世菩萨求真觉,得道涅槃兰若中,

  是故名为大道场,三乘圣众皆同处。

  菩萨厌苦入山林,为度群生求圣道,

  自未成佛先度他,六度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

  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三世菩萨住兰若,得陀罗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萨心,未得总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兰若,入大圆寂由住处,

  菩萨起於金刚智,断惑证真成妙觉。

  广化众生游聚落,为求寂灭乐山林,

  万行因满果亦圆,尽未来时度群品。

  世尊演说这些出家菩萨的阿兰若行以後,当时有无量的菩萨,证入极喜地。有恒河沙数的菩萨,永远舍离了相用微细烦恼,得证不动地。有不可以言语说明的无数菩萨摩诃萨,断除了一切障碍,证登妙觉地。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九万七千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清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