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2011年四月
昆明开示 第六集
海云继梦和上
这个普贤行愿力,这四个字普贤行愿,跟普贤行愿力不一样,普贤行、普贤愿也都不一样,但是普贤行愿四个字是一个很重要的专用名词,普贤乘也是很重要的专用名词。在这两个词汇之下,他有一大堆,在《华严经》里面。我在这里征求勇夫,有没有人愿意研究这个项目?《华严经》里面有关普贤符号的这一个课题,这是义学上很重要的。
佛教向未来发展,我是跟他叫第四期佛教思想发展。第一期是小乘时代,第二期是大乘时代,第三期是密教时代,宋以后中国就进入文化停滞阶段,没有再发展了。现在新中国建立,我们新文明要展开了,很显然的中国佛教要进入新时代,所以这是第四期佛教思想发展。你愿不愿在这个风头上先插旗、先占位置?这个是大家可以做的,非常可以做的项目。
好,非常欢迎,下来就跟隆耀师登记,跟武师兄登记。我们欢迎大家在第四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上,这是需要:第一个,他有文字工程的兴趣,要能写;第二个他要有读书的兴趣,一看书,密密麻麻头就痛了,那就不行了,这个一定是要能够研究的。
我们在这里,这三十年来我在这个地方我是觉得发展得不错,虽然我也是叫无师自通了,自己摸索。因为我们是走过旧时代,以前农业的、贫困的那个时代,一直走到现在这么繁荣、这么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读过古代的,也知道那时候的人对这些东西是怎么解释的,以及我们走到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用我们的立场,知识分子的现有立场来投入、来观察,那他应该是怎么表达的。那么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诠释跟表达方法,那不是我一个人能做的,我们希望大家一起来,有心的人,而这个投入,你要想尽形寿。要讲说我就投入三个月、三年,能不能得到一个博士啊?那个去死好了。
要尽形寿来研究,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历史的使命,那你对于佛陀的法身慧命有多少贡献,在因果上如何成就的问题这我们暂时不谈,但至少呢,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你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虽然我们是无名英雄,不是将来要什么伟大的思想家,不是要占那个位置。但是在这个金字塔要架构起来的同时,我是这样子要求自己的,成为这金字塔最下面那一个第一块石头。每个人要爬金字塔不见得爬到上面,至少他屁股会坐在我头上,因为我在最下面嘛,他不爬,坐下来休息,我就会被坐到了。
很多人都希望说爬到金字塔顶端上面去,摇旗的那一个,那要看你有没有福报,没福报爬一半你就死了,我肯定没有那个福报,所以做最下层的那一个。我不是天才,我只能够说我是很认真的人,认真工作,认真生活、学习,是这样的人。那我认真,常常碰到人家不认真,所以我就考第一名,就这样的,不是我多厉害考第一名。当他们是天才的时候我就净瓶末座,没有办法跟他们争。因为我们都做很踏实的工作,不是要跟人家争什么。但是我认为这个该做,我们就去做,就只有这个样子。所以我不会跟人家争说要怎么样,能让我们就让。
我们只争一个,我要战胜我自己,今天的我一定要比昨天进步。我要睡觉之前就想,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进步,就这么简单,是我的期许。所以我睡觉的时候不会做梦,因为我今天已经昨天进步,其他的就等明天比今天进步,所以我很好睡。有时候都会笑醒,睡到半夜,我“干嘛”?笑醒来这里,笑到肚子痛。没有挂虑,你会挂碍什么?你该做的做完了,做到这里剩下这些留给明天做,就算死了也甘心嘛。我能力做到这里,已经头痛得要死,该睡了,那剩下这些我知道明天起来再做。要是睡下去就死了,不要紧,下辈子的事,所以你心无挂碍。
那你只要认真去做好你应该要做的。而你要做的是什么?摸索、解决困难,然后我是一再地超越自己。所以你不用担心,修行就是这样子。当你这两个条件具备:技术面的三个要件,工程面的两个要件具备,你大概摸索,我跟你讲,大概五年的时间,你的命运就改造了。好多不可思议的状况你就会出现了,那只有你自己去做才知道。就这么两方面、五个要件而已,技术面三个要件,工程面两个要件。你自己去要求自己,自己跟自己赛跑,你去超越你自己。五年后,快的三年,我跟你讲,慢的五年,你一定变成另外一个人。那你要不是的话,你就会被法界的大漩涡把你滚进去,你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那这五年是什么?是你的定位。法界所有的因素被你所用,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对于生命改造就看不到这一点,那我常跟各位讲定位。修普贤行愿就修这个,整个法界的因缘就绕着你了,以你为中心,你要哪一个你就拿哪一个。要不然的话,你就始终是那边相对的。那人家一讲到你的极乐世界怎么样,你就气得要死了,因为那是你的理想嘛。所以你会产生什么?法执。因为我就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还跟我说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当人家讲法跟你不一样,因为你的对立产生动摇了。
但是当你到普贤行愿力的时候,那就不是了,他不是相对,他是绝对。他不是霸道,他站在绝对的制高点,站在法界的立场来看,是融为一体,很不可思议。你的一起步就已经不可思议了,你的结果就更不用讲了。
这个是我要跟各位讲,普贤乘、普贤行愿他的殊胜在哪里的原因,我还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说一直跟各位讲普贤行愿多殊胜。因为我不是宣传者,也不是广告家,因为今天我们讲到这里了,所以我就讲一下,你是全世界第一个听到的人。还不止世界了,大概在释迦牟尼佛教化下的这个历史里,你是第一群听到的人。但是你听懂不懂,反正我讲了,你也听得很高兴,因果相抵了,你来没有白来了。可以说我还没讲到重点,一节课都有重点给你。所以普贤乘是什么,普贤行愿是什么,要弄清楚了。
那普贤行愿力呢,是站在法界的制高点上,他的一种能力。我们现在都叫能力,他是一种能量,而这个能量,不是作为的能量,他是自然趋势。这个趋势是会使你的灵性全方位成长的一种趋势,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你用大脑是单行道,单行道是只能前进,连后退都不行,后退后面有车子,所以用大脑你不能反过来想。
但是呢,我们这个地方的成长,他是全方位,全方位不是三百六十度,他像球形一样,知道吗?用大脑很糟糕的是,他是单行道,只有一个角度只能前进,连后退都不行。我们用普贤行愿力的时候,不止三百六十度,是球形的,N次方,自在出入,这就是不可思议。因为你的生命成长是全方位成长的,大脑是想象不到的,这个叫大不可思议。大脑想象得到的就可思可议,现在要进入的是全方位的不可思议。我今天在讲这个部分,那真的是不可思议。
就跟各位讲,你能够来听学华严,真的是你的多生累劫所修来的。你说我多生累劫修来,这辈子怎么这么苦恼?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障了很多人家的道,所以你这辈子就苦恼万分。那不要紧,过了就过了。你从现在开始,按照刚才的讲法,你把自己的那个生命空间给留出来,不要一辈子都在生存边缘挣扎,留出那个空间来以后,自然就游刃有余了,你就会觉得人生海阔天空,人生真灿烂、真美丽,而且非常芬芳,这是你绝对可以体会到的。
当你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时候,那就没办法了。因为你这个起心动念都是计较。我举一个例子,你反思看看。大家,各位,菜市场你都有去过,我举这个就好了,女同志们比较有经验。菜市场你去注意看看,你跟这个菜贩买东西,要是老是跟他计较,算完了帐,葱摸一根也好了,辣椒要一个也好,你去注意看,他一定跟你没有好日子过。但是你假如老是给他“算了,不要找了。”要是这样的菜贩,那下次你来,你要什么自己拿,没有关系,那个拿去吧,这一个也给你了。这个是你生活中的例子,我就告诉你。
你去跟人家买那个花生,“花生多少,好,称半斤,那这个好吃不好吃,这个好吃不好吃”?你看看,你的半斤一定不足,因为你瓜子把人家吃一堆了。这个叫做生存边缘挣扎的人,你一辈子会痛苦。不要说我说到你,你的生命,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你自己说嘛。你要是跟他讲说“称半斤,钱拿去,等一下我回来再拿。”你放心,他有好东西啊,“要不要,这个很好吃,新来刚到最新鲜的。”你说“好吧,也好。”你永远会买到最新鲜的。你要是一面买一面跟他偷吃,你看他都把烂的给你。这个就是给自己的生命留下空间,还是把自己的生命推到生存边缘去,你自己看。我没有指定谁,我都没有跟你们去买过东西,不要说我又在说你了。
所以你在人生当中有烦恼有痛苦,跟你讲,自己招来的。你不要说老是师父诅咒我,我没有诅咒你了,你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从你的小地方注意看看,你就给人家会非常讨厌你。你会觉得无所谓,一根葱,他不会跟我计较嘛,是啊,谁不会跟你计较,下次你再来一次,上一次就这样,这一次这样,“他怎么每次来都这样”?以后你再买东西你就留意一下,你的斤两就会跟人家不同。
给自己的生命多留下一点空间,你会幸福无边;你要是什么都跟人家计较得好好的,那你一定很痛苦。你要是没福报,那东西给你计较来,你还是花光。不从这里花,从别的地方花。
有没有看过统计,那个彩票有没有?彩票中奖的人不管中多少,平均三年全部花光了,又恢复三年前的生活水平。中奖有用吗?没用啊。最近消息曝光以后,台湾有几个人,中奖以后一半捐了,先捐一半,这个人就有福报,中奖我不要,捐一半,或者捐十分之一、捐多少,赶快捐给慈善机构,课税当然课,课完所拿的就捐一半去。还有一个最厉害的,我只要留十万块就好,我捡到十万了,其它统统捐了。他一定给他的生命留下非常、非常广阔的空间,知道吗?
所以,怎么做人你知道吗?各位,假如我们学佛人,一个有宗教有信仰的人,不懂得做人处事,你白信了。真的是这样。我讲的仅供参考,你不喜欢听丢掉就好了,不要还给我,不用打包。自己慢慢想想看,给我们自己留一点生命空间,那就是什么,古人讲的积阴德嘛。你现在会觉得说,讲积阴德好迷信,自己留个生命空间总可以吧。从哪里?就从你生活中来,你买东西看就知道了嘛。有没有这种情况?只要你在这个社会生活过,你从你社会生活反省过来就知道。
这玄妙吗?这不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哪有玄妙?佛法哪玄妙,一点都不玄妙,都是你生活中的事嘛。你一个是这种态度,一个是这种态度,这种态度叫有福报,这种态度叫业力,你要留意到。所以这么高、这么大的法,其实很简单。
我常跟各位讲,越大的法,大法,越平易近人,就越小的法他就越奇怪。你去修小乘法看看,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现在也不能吃,那时候也不能吃,只有十二点以前吃,然后吃到肚子是这么大,一天吃一餐,他结果三餐量一次吃下去,这不是暴饮暴食吗?你都搞错了,是日中一食没错,可是没有叫你肚子吃得好像装一个篮球一样,不是这样吃的。
所以你要知道,指导你修行,要是越具体的,那个法一定越小,他像竹竿一样,钢筋一样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那我们这个法都不会规定,只给你一个原则,自己去看你自己,你怎么调整。有没有跟人家偷辣椒还是葱,有没有吗?你说我没有偷,我在他面前拿,他说好啊,他是气得不会讲话,那他也这样讲,“不要紧都可以吃。”你都去试吃,那买农药你怎么不去试吃啊?
不要贪小便宜了,绝对不要贪小便宜。尽管是这个样子,你也要留意。他说“不要紧,拿去拿去,两块拿去,一块拿去。”不是要你一块钱,这个叫什么?他的内心会很爽快,他看你这个人不错,对你来讲,你也不差一块钱嘛。或者你这现在没有零钱,下一次说“上一次跟你拿一块钱,连这一次五块给你,算了,不要找了。”他一定追着你,“这里还有一块姜给你。”人都有良知,你会算你的他也会算他的。像你这种好客户,他一定巴结你。像你这种烂客户,他说“去死好了。你每次来我都要少两根辣椒,你干脆不要来。”是吗,你想想看,修行从这里开始。
你要是能够预留这样的生命空间,拜不拜佛不是重点,念不念佛已经不是重点,烧不烧香不是重点。你要是一直在生存边缘挣扎,就每天烧那个大高香,烧一百支也没用。你即使买大高香你也跟人家计较啊,“一支多少钱”?“十块。”“我买十支,算九十块,不然十支送一支。”你去点的时候,那个上帝在上面看看,“你这家伙,这都已经打了折,你也拿来供我”?所以人生里,你真的要客观一点,预留空间很重要,预留生命空间。其实我讲的没有什么新奇嘛,就是古代讲的积阴德嘛,只是你一讲到积阴德,你就讨厌,这是迷信。换个新口味的语言来讲,你就觉得很有意思。
好,普贤行愿力了解了,再谈这个普贤行愿力。“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所以我跟各位讲,第一大愿、第二大愿、第三大愿都有这一个字,所以第二大愿是这个漏了。在传抄的过程里,是常常会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用这个普贤行愿力的原因,是因为是有这个绝对的那种势力在那里,趋势的能量在那里,所以“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我们现在的“深心信解”你很难讲。你会说我很诚意,我绝对恭敬,这没有问题吧,但是你那个诚意、那种恭敬,跟那种信心,谁来担保?你说我绝对,什么绝对?跟你讲都没有办法绝对。
有个同修来说,师父我要跟你出家,我说“你肯定尽形寿出家”?“绝对尽形寿出家。”我说“你怎么打算”?他说“我把家里都处理好了。”我说“你怎么处理的”?什么都处理,最后他留了一个房子,还有现金四百万,我说“你要干什么”?“万一我这里待不下的时候……”我说“你去死啦。”当下,我要跟你出家,我绝对恭敬、绝对诚心、绝对怎么样,跪在那里哭得好凄惨、好感人,到最后就预留四百万还有一个房子,万一这里待不下,回家可以去。
所以你只要用大脑决定的,不算。当下那个时候没错,你看现在很多年轻人,八〇、九〇后我看差不多,海枯石烂,爱你永不移。今天海枯石烂,绝对,我相信他绝对,讲的当下绝对,到明天就不一定了。所以当爱你的时候玫瑰花就送来了,不理你的时候,那你去爱呀?这个叫不可靠。可是你要知道,当他在现场跟你讲的时候,那个绝对是真的,可是他的真的时间太短了,因为那个真带有一个无常在。
这个普贤行愿力,没有无常,所以才叫绝对,你体会得到吗?我是没有跟你讲到前面讲的本体论,真理的本体界里头的那个生命因素,我没有用那个跟你讲,只是用生活中的状况来跟你讲。他是从那个地方发起,所以是绝对的,他是永恒的,不变的,不但这辈子,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可用,这个法就是这个可贵。你用现在你的大脑在运作的,他没有办法尽未来际,连尽形寿都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是用大脑的。
所以他这里讲“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是讲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部分。他用普贤行愿力来讲,直接从那边传承过来的,他是太极的最高点。他不是无极,但是太极的最高点,是刚刚好从无极那边转过来,他是秉承着那个传承来的,所以是绝对的制高点。所以以这样的情况来讲深心信解的问题,那是绝对。但现在没办法,因为你有无常在那里,没办法讲。
所以各位在发愿的时候,常有一个“但是”,但是,但是什么?我愿是这样发,但是、假如、可是,这些东西都出来了。这就表示你信心不能坚固。他要经过磨练的。但是我跟你讲,这跟那种顽固、执着,根本教义派的那个是不一样的。他是顽固执着的,他是非常坚持、始终不变的,那也不对。
我们这种情况就好像看到灯塔,我是朝着灯塔前进。朝着灯塔前进不是叫你这样直线,像射箭一样过去,那就是顽固执着。你必须按照水纹绕过去,他可能会绕很远再绕回来,但是你的终点是灯塔那里。你该转你不转是不对的,转出去不会转回来当然不对。我们大部分都会转,出去就不回来了。灯塔在哪里?不见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这两个原因,你必须克服。
所以修普贤行愿,我跟各位讲要五年的时间就在这里。这五年给你去锻炼,你必须在那边一直run,一直去操练,抛出去了再拉回来,抛出去了再拉回来,不能始终钉在那里不动,抛出去拉不回来也不行。那我跟各位讲,你这辈子来跟师父发愿,搞一搞跑掉了,下辈子再来。一定会再来你放心了,谁让你跑掉了,是跑出去跑太久了,下辈子再来。你不要看,我们这里就有很多前辈子来了跑出去忘记回来的,这辈子突然回来了,很感动,“师父,找你好久了。”谁叫你找我好久,那你不会跑就不会找我嘛。你自己跑掉了,当然要找我好久。关键就在这里。
那你来到这个地方,就是那个万有引力会再把你吸回来,可是你跑掉的那种因缘太大,所以这辈子你不见得返得回来。有很多人返得回来,又不好意思,为什么不好意思?有些人是偷偷地跑,回来的时候偷偷回来,“奇怪,那个家伙不是不见了吗?怎么又回来”?然后叫出来,他头低低的,不敢讲话,偷跑的人。这两天又有一个跑回来了,人家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回来,我说“为什么要回来”?他说听说我不在,两个月都不在台湾,所以他就赶快跑回来。有的人想回来不能回来,为什么不能回来?因为离开的时候他造口业。人家问你说“为什么要离开”?“师父都不好,很凶,很可恶啊。”那你造了口业,现在就不能回来,没有叫你不能回来,他不敢回来,因为他在我背后把我骂一顿,所以他现在呢,他一想到我就想到他骂我,他怎么回来?我不跟你计较他也回不来,内心有疙瘩。这都是个人因素,你这辈子回不来只好下辈子来。
所以这个法,他有绝对的魅力。我在讲的时候,你不见得听懂,我现在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也不见得听懂。当你闹情绪的时候,我要走就要走,还出家,包个两千块就可以出家了,跟我去受戒跟我要两万,我说我收你当弟子是亏本了,来的时候说我很简单,两个箱子就进来了,走的时候五个箱子拖走,那这因果你们要自己算。
所以你要懂的,因为你现在的立场里,你无常一直在起作用,所以你必须避免一个问题,无常起作用的时候你要怎么办?这个完全是人事的问题。那人事你要怎么处理,你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第一个,事情一定要把他做好,假如不会做的事情马上提出,这个我不会做。有些是你要去克服困难的,你不要说不想克服困难就推说你不会做,那你是没办法修行的。所以你只要尽力去解决问题,不在成败上面,一定要去解决问题,你要不用心去解决问题,那就不是修行。
在技术面上就是疑情、摸索、解决问题,你现在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那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在修行上是很困难的。你只能修福报,没有办法修行。修行是要转凡成圣,所以你在做事上一定要去克服困难。这一点,我告诉你,绝不手软。你不会做我一定逼你,一定逼你要把事情做好。
你只要去做,成败不要紧。但很多人是在那边怕,我不会,我从来没做过,跟你讲去死好了,别修行。你只能修福报,没有你没有办法改造自己,要改造生命,解决问题的困难是绝对需要的,而你没有意志去解决,你怎么修行呢?你怎么能迈向未知呢?所以我一直跟各位讲,处理事情是很重要的修行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才讲为人处事,处事以后就是为人。为人其实很简单,做事情你要注意一个问题,你个人做事很简单,绝大部分他都跟他人有关系。他人有关系,你要注意的是处事的流程,事情的流程。事情的本身不见得都不会做,你要懂得它的流程。很多事是人家替你做了,或者在流程里就解决了,你不去重视处事流程,你的无常马上产生作用。为什么人家都不理我?这件事情我不会做,问人家也没有人会讲。要怎么讲?要跟你讲你也不听,你不会做啊,你不会做你听不懂,怎么讲?但是你会流程的话,那叫签呈,那个写出来,这个地方你给我提个意见,那个地方提个意见,你就会综合起来了。流程很重要。
做人这种人生态度,所以处事重流程,为人讲态度。讲你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保守型的?积极进取型的人是看到事情就要做的,保守型的人要仔细地再观察一下,那都不要紧,你的标杆要立出来。有的是在帮人家解决困难的,有的是给人家出问题的,那是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那都无所谓。你要坚持,你不要两三个态度在那边变来变去,你的人是没原则的。一个有人格的人他有一定的标准,往那个标准去进行,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懂得为人处世啊,你的无常就不太起作用,即使你有了变化,人家也会劝你。但是你假如为人处事有问题的话,你会闷着瞎干,三更半夜就失踪了。所以我每次出来就有几个人会失踪,回去了,“谁请假。”我说“请假,去死了,请假。”为什么?受不了。他以为出家修行就是坐在那里,人家来拜,师父,阿弥陀佛,红包给你,以为出家就这么简单啊?谁要跟你拜啊?你要积累德行,所以有好多事你要做啊,那做事就出现处事的问题来了。
而且你要主动,你才会去解决困难;要主动你才会迈向未知;要主动你才会超越,无尽地超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假如你这一点没做好,没修行。所以这一点为人处世能够处理好,基本上你的无常降到最低了。真正无常产生,大概就发生意外啦,那边泥石流来把庙冲走了,大家一起走,那无常嘛,那就没有所谓变心的问题。那你要不是的话,基本上都是人事问题,所有产生无常的问题,都是人事的问题。没有真正说什么修行修不好离开的,还没看到。都是师兄弟相处,处不好的问题。
所以你要留意到,要先化除无常的作用,你想要架构普贤行愿力,你才有可能。不管是深心信解也好,或者刻骨铭心的,有的就是要闭关、有的就一直拜忏、有的一直诵经、有的一直禅修,还有的是一直念佛,都可以,没有说不行,都可以。但是你的生活中与人相处的应对进退处不好的话,无常马上起作用,无明就起来了,那你就待不住了,那你还修什么?怎么修?所以你先把这些东西弄清楚。
这个经文的本身不难,但是那个关键你没有拿到的话,那你不过念过去而已。这个前提弄好了,什么叫深心信解?现在的话叫彻底了解。那我们没办法彻底了解要怎么办,你再怎么问你也没办法彻底了解。那你要怎么了解啊?他的了解就是那个前提,无尽地超越。我现在了解了,要求证,求证以后要验证,验证以后走一段时间,然后再超越,当你会一再、一再地去超越他的时候,你就有可能达到止于至善。只要你在哪里停下来,那怎么叫止于至善呢?
就算你现在已经到绝对的最高度了,那我们还是谦虚,我还要再超越。知道吗?更何况你才超越几次而已,所以呢,不要急着说你已经到达终点。我们只能够说又过一站,你不要说我到达了,没有,我们还没到,还要一再地超越。所以你不要命定自己已经到达,那就没成就了。
所以这一种彻底了解,或者彻底成就,那个信解,要到达最高点,这个东西他不做这样解,解释很简单是这样解对了,翻译一样,但事实上,在我们来讲就是定了一个标准,那个标准是朝这个方向走,就是我永不停止地向前超越,那你就会到达彻底的地步,到达最高点有终极的目标,所以不要把自己设定到达哪里就好,我们不这样设定。
“如对目前”这个意思就很清楚地告诉你,那往后无限远的地方,就好像在眼前一样。这个是什么?三世共一时,过去、现在、未来,同一时间,这个时间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告诉各位你要了解的地方。所以佛法在谈的部分跟一般人在谈的他是有不同的,像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如对目前这种现前知见,为什么要用现前?就是把未来向前拉。因为你已经具备那种无限超越的这种基本条件,所以未来只是迟早的问题,你不要管他,他一定会到。
那我现在所认知所了解的,那也不过是个过程,我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有第一站,才有第二站,假如你第一站都进不来,哪有第二站?尽管你现在的认知是错误,都不怕。为什么?因为会矫正过来。那正确以后我还要再继续前进,所以对不对有什么关系?你的态度很重要。
我这个答案是我现在有的答案,这答案不对,不要紧,我要求证,然后我要验证,有那个答案以后我还要超越。所以这个答案对与不对不是重点,是我要怎么求证、我要怎么验证、我要怎么超越的问题。所以当你有了这样的一个方法,那未来无限远的目标其实就在眼前。
未来成就的目标是决定于你现在举足的第一步,因为你的方法是对的,现在的这个答案是对跟不对,英雄不怕出身低,就算我错也不过是比较低一点而已,我开始调整以后就调正了,调正以后还不是正就好了,我还要再超越。这个就是这个法门的殊胜。
一般人都不是啊,师父这样讲,好啊,念佛我就一直念,一面念一面打瞌睡,那有没有念?念佛,我喜欢讲个故事。我是跟各位讲过了,怕没听到再讲一遍。有个老太太,她从她儿子要考高中还是考大学开始念佛,念到现在她孙子要考大学。你看,孙子要考大学,她叫孙子“准考证拿来。”“你跪着。”现在跟阿弥陀佛讲,“你不要讲话。”发愿文、回向文念一堆,念完以后她一直念阿弥陀佛,念了差不多半个钟头,孙子说“阿嫲。”继续再念,她又念半个钟头,他又说“阿嫲。”“不要讲话,我在跟阿弥陀佛讲。”第三次他又叫“阿嫲。”“叫你不要讲话,听不懂”?他说“阿嫲,我叫你三声你都受不了,你叫阿弥陀佛叫了一个多钟头,阿弥陀佛已经回去了!”你说这种念佛有效吗?
对于一个老农夫、老工人,心理的安慰寄托有效,因为他生活单纯,念阿弥陀佛、阿门,阿门、阿弥陀佛是一样,差不多啦,反正对他们来讲都一样,他只是心理的安慰而已,那就好了吗,他不恐惧人生就过得很美。可是你要跟他讲真理,他就头大了。
所以我们对这种人通常是不跟他讲,“好好念,念阿弥陀佛功德无量,保证上品上升。”他心花怒放,回去就很好睡,又梦到阿弥陀佛。你要是跟他讲,“那个阿弥陀佛是画家画的,又不是真的阿弥陀佛。”他回去就哭了,“阿弥陀佛你长的什么样子啊”?他不会去想嘛,所以你就不要跟他讲,不要那么残忍,知道吗。人家念得好好的,就鼓励他念就好了嘛,那不是做坏事嘛。
可是你要知道,你不要一味的跟着那个走,这里头的生命改造工程,他是很清楚的,你假如当作说一般的老百姓信仰,那我们是怎么样,你怎么样都对,都好啊,但是你要真的面对这种情况是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是跟你讲清楚,让你了解。
那么这个地方他谈这个问题,以这个法界力的存在,已经消除了无常。当然有一些前行要做的工作了,这基本上我们讲就五年后了,这个信心能够建立起来。而在建立这个信心的时候,你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奇迹,是真正的奇迹。
很多是假的,那叫做交际话。什么是交际话?“师父啊,每次开车带你出来啊,都有停车位。我常常找不到停车位,可是每次带你,你看位置就在等你。”这个叫交际应酬话,放屁。有的人讲“师父啊,我每一次找不到停车位的时候,就念十六洪名,就有位置了。”你讲安慰我的,这种话叫润滑剂了,马马虎虎了,反正讲好话嘛,也不是讲坏话,放屁也很香,无所谓啦。这个不算,跟你讲这个不算,这叫生活境界,不是修行境界。
真正的修行境界是不可能的事,你要求他,他兑现。我在多伦多办了一次华严海会,一个月。每天晚上我讲经,倒数第三天的时候,我跟大家讲,我说“我们讲一个月了,”那是五月初的时候,跟大家讲说“快要结束了,我们这个法会成功与不成功,来验证一下。跟佛菩萨跟天龙八部讲,要是办得成功有效的话,三天后我们结束,那一天下大雪。”那是五月初,五月二号结束,我说“我是这样讲的,你们去看看,五月二号下不下雪。”那一天是万里无云,一片青云都没有,第二天天气开始变,第三天起床一片白茫茫。
这个大家都不知道,你能讲在前面,这个才叫做什么,才叫修行境界,这才叫奇迹。路边停车你不要说师父很厉害,那是生活境界,常会碰到的,不算。你要有真正的,那一有这种经验,你一定有信心。那这个是在帮你架构那个普贤行愿力的部分,我们,只要你好好修,这种境界一定会出现。
好吧,今天就跟各位讲到这里。我们请合掌。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本《普贤行愿品》讲记是济群法师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记得那时天气炎热,法师刚在寺里参加完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就不辞辛劳,慨然应请讲述《普贤行愿品》。他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佛意、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们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与会信众数百人饱餐法味,皆大欢喜。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在诸多菩萨中,有这样一位菩萨,以愿力著称——普贤菩萨。每次诵读《普贤行愿品》,我们都能从普贤菩萨的宏大誓愿中,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
求生净土念《弥陀经》还是《行愿品》 原文 战事之息,乃中国百千万缁素善士,恳切祈祷之所感。光不过百千万中之一数耳。若曰系我之诚感,则成盗名掠美,无功冒充,光岂肯受此称誉乎。礼云拟人必于其伦。居士
在藏地,通常是将七支供作为前行。在汉地的早晚功课内,《行愿品》也是作为大忏悔文出现,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觉得,仅仅将《行愿品》作为前行,其中深意并未得到完全开显。 为什么说,《行愿品》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