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49课丨念佛久了,你今生就会拥有这6种神通

第49课丨念佛久了,你今生就会拥有这6种神通

- 三明六通 -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这里有一点很有意思,上品下生者往生以后是怎样呢?一日一夜,莲华才开。但中品上生者,反而是一旦往生了,莲花就寻开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取决于他的持戒功德。

  因为他以持戒的戒香普熏而回向往生。就这个功德感得他的莲花就比上品下生要开得快。首先,生到极乐世界听到的众说法音,还是随顺着他原来修学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了大欢喜,自己见到自己的身体坐在莲华台,合掌为佛作礼,还没有,就是低头的那一刹那,还在我们这,举头的那一刹那就到了极乐世界。礼拜的那一刹那,拜下去的时候还在娑婆世界,等抬头的时候已经到了极乐国土,这多殊胜

  这就是: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莲花开了以后,赞叹四谛法门,应时就证到阿罗汉道。证到阿罗汉道以后有什么功德呢?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

  第一个功德就是三明,阿罗汉是有大神通的,这里的三明六通就是阿罗汉具的神通,在六通里还有一些共凡的功德,有一些凡夫修行修的也能修出来这些通,在六通里边,比如:他心通、神足通,但是三明是什么呢?就是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这个是不共凡功德,就是凡夫绝对没有的,一定是圣人证到阿罗汉才有的。

  阿罗汉这些神通,本来依着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自己修罗汉道,证到这样的境界是自己都没资格往生的,哪怕你证到了三明六通,你还是凭自己的力量往生不了。所有的都源于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往生后他相续的教法还是能够得到三明六通。

  首先,三明的宿命明是什么东西?什么功德呢?就是能够知道过去宿世受生的时候,一件事一件事都能够知道。乃至知道一生,乃至多生,自己生在哪个民族,家里边姓什么,给你起的什么名字,所经历的所有的事情,受是苦了还是受了乐了等等这些都知道,这叫宿命明。

  什么叫做天眼明呢?不但知道自己,而且看到所有这些众生,有情众生从这死了,又投生到另外一个世界,或者从六道中又到另外一个道,这就叫做天眼通。不但能够知道,还见到自己和众生生的时候,死的时候,是因为什么生的,哪个业力牵引着,他又生到哪一个世界。死的时候是过去哪个恶业牵引着他的命断了,是横死的还是寿终正寝的,为什么这样等等这些都一一明白,这叫做天眼明,明和通的差别。

  再一个漏尽明,就是知道自己和他人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这叫做漏尽通,但是能够知道漏尽了以后,再不要去轮回生死了,这叫做漏尽明。明和通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明的水平比通要高得多,圣人的功德,但是六通只属于凡功德也有通。

  为什么叫做三明?因为你得到三明这个功德以后都是以智慧为根本。有了智慧,才能得到这个功德。所以这三种能够对治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愚痴,无明愚痴,所以称之为明。

  什么叫六通?证到阿罗汉叫做无学。那么在阿罗汉之前都叫做有学,还是你应该学习。所以在有学的地步,如果没有漏尽的时候还叫做通。六个,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

  天眼通就是见到六道众生在这死,在那死,受苦受的这些相,种种他知道,这叫天眼通。天耳通就是听到六道众生心中所念的这些事的声音,他能够听得到。他心通跟天耳通是不一样的,他心通能够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想的,所缘的这些分别事他能够知道,这叫做他心通。天耳通,只能够知道这些众生心声而已,但是他心通就知道他心里的想法。

  宿命通就是忆念自己过去多生的宿世所经的事。神足通,也叫如意通,变现种种神妙,可以飞行于山海之间,可以从这个世界入,从那个世界出,还可以从大变成小,从小化成大,随意变现,这是我们平常领略的最多的。漏尽通就是断尽贪痴嗔的烦恼断了。

  这就是中品上生者,往生了以后即时应到阿罗汉道,具的功德,三明六通的功德。这里还有一个,具八解脱。八解脱又叫做八背捨,就是八种背离了世间贪著、染著、分别的状态,清净状态。但是这种解脱并不是真正的断尽了烦恼这种彻底的解脱,而是背弃了烦恼的一种趋向于清净地步的一个相对解脱,这叫做八背捨。

  八种背捨是什么意思?比如:第一个,叫做内有色想外观色解脱。什么意思呢?就是对自己这个色身还有贪著,为了遣除对自己色身的贪著,一般内观很难,就观察外境。比如:有些人死了以后,就观察他死了的色身。就像看天葬,由观察外在的这些青、瘀、坏烂、脓、胀等等,把他修成了以后,对自己的色身也相应的生起了这种感观。就不会太执著,因为你内心对自己的色身还有贪著的想,这就叫做内有色想。

  所以为了断除对内色的想法,外观色,就是观察外界的别人的不净色。这样一种解脱叫做第一背捨,就是观察别人的色然后对治自己,令贪心不起。再高一点叫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就是对自己的色身相对的背捨,背弃,慢慢这种贪心愈来愈小了。             

  但是为了让它更加的坚固,这时候继续观外色的不净相,慢慢就让你对自己内色,令他的贪淡化了,而是让它比如说伏在那里不现行了,这也是有的,所以这叫第二个内无色想。就是你对内色基本上贪欲已经很淡了,但是依然观外色解脱,还是依然观外色,让他进行牢固。

  第三个叫做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就是不观不净色,只观察净光鲜白的清净相令贪心不起。就是前两种是从反面来观,这一种就是从正面来观。就是平常说的修法,比如:你要观想这个世界很苦,逼迫你要生出离心。还有一种观法,你为什么把人想得那么坏,这个世界想得那么坏呢?处处都是自在,处处都是解脱,那这是又一种观法。

  第三种观法就是观察清净的色,没有染著,于清净的解脱身中就是具足住,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清净状态中,相对住在这个状态,叫做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第四、五、六就好说了,就是我们的无色界的四重天,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和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是第四背捨,五背捨,六背捨,七背捨。背弃了烦恼,染著,贪欲然后趋向于相对解脱的一个清净状态。

  最后一个叫做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什么意思呢?就是入了灭尽定。灭尽定以后,等住于无心了,名解脱,就是第六意识不起现行,这是八背捨里边最高的一种。

  前三种属于什么?无贪善根,就是对治我们的贪欲。四无色住,就是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这等于什么呢?等于背弃了下界欲界和色界的染著贪心。因为无色界就是对身体没有贪著了,下界我们欲界和色界都对身体有贪著。

  最后一个灭受想定解脱就是背弃了所有的攀缘心。第六意识不起现行,不攀缘了,不起心动念了。这八种我们统称之为叫做八背捨,在经文里面叫做八解脱,证到这样的法。

  中品中生: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指的有众生,这个是对的,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那我们受八关斋戒,本来就是一日一夜的功德。下面还有一句: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还是不忘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是小乘里边的下善凡夫。前面的上品属于小乘里边的上善,这里属于下善。但是他跟中品上生相对,为什么要劣了一等呢?与前边相比较的话,前边受持戒律比较完备,相续时间比较长,但是这里时间很短。

  第一个就是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功德,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沙弥戒和比丘具足戒也是一日一夜呢?出家沙弥和比丘戒它都是尽形寿,一旦受了就是发心准备这辈子受持,有两种情况,一个没有福报,出家一天受了戒以后又还俗了,这就只有这一日一夜的功德,外在的因缘不行。

  我有一个算是师弟,在陕北老家他有一个寺院,年前的时候他跟我去五台山拜山,冬天拜山的话把家里的道场里的事都给安顿下来。他只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四十多岁了半路出家,还有一个是年轻人,高考完了来出家的,家里不同意,偷偷地跑到榆林出的。

  平常他自己在那照看调教了,等到他到了五台山没带他们俩,其中的一个就被家人给五花大绑就给骗回去了。怎么骗回去的?偷偷的就没有通知他们,就撵到这个寺院里来敲门,一早上就去敲门,敲门的时候这小和尚小沙弥还说,这是在干嘛的,问是谁呢?不说话就只管敲。

  敲的急了以后说大概有事,以为是他的师兄弟一块住在庙的,就把门关一开,又钻到被窝里,以为是师兄弟过来他屋里来看他,结果所有的七大姑八大姨就开了一辆车,直接把他给用毛巾就五花大绑,衣服都不让穿就给押到车里面捆回去了,不让出家。

  这就是因缘不到,没有办法。或者还有比如:受持沙弥戒,比丘戒,他受了一天,受比丘戒一日一夜,还俗了的也有,这就是因为因缘福报不够。这样的功德也算以此功德中的功德。

  还有一些闻法比较晚,亲近三宝出家受戒以后,有的人,比如:受了沙弥戒或者比丘戒一天以后死了,往生了,或者年龄大了,或者受戒以后突然间有定业不可转断命了,这样的情形也算是以此功德中的功德,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这里指的清净戒体就是威仪无缺。那么这样的光一日一夜这样的功德,只要他在受戒的这个时间段,就是一日一夜的受戒中他没有失闪,他肯定是清净受持的,发心也是正的。

  所以要真心受戒,真心发心出家的。你不要说我出的时候就打算回,那不算。这样的一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戒香薰修,这就是戒的功德,戒的功德有多大呢?

  拿五戒或者出家戒来讲,出家戒在佛世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王,这个小国王他自己也信仰佛法。但是他的习气很重,天天歌舞升平,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去玩乐。后来佛观到他这个小国王只有七天的寿命,马上就要这辈子就要舍报了,再活不了了,因缘到了,大限要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告诉阿难,你跟这个国王有缘,去度他去,就告诉他只有七天的时间了,你让他发心出家受个戒。

  结果阿难去度这个国王的时候,这个国王一听,那个时候的人信仰因果,对佛有绝对的信心。他听了说他还有七天的寿命,他说没事,说还有七天,那我再玩一段时间,说再玩一天,度过了之后说还有六天,再玩一天,最后说没关系等我玩到六天以后我一定出家。结果只剩七天了他又玩了六天,又玩了六天最后一天,他端身正念,舍了俗世的吃喝玩乐,跟着阿难出家受戒,一日一夜,果不其然死了,死了以后半夜天人,他就投生到天道,怎么投生到天道的?

  就是这一日一夜的功德,投生到天人到忉利天,身具光明,作为天人的形象,来了以后向佛合掌礼佛问讯,感恩佛陀让给他这样的机会,让他免堕三途生到天道,做忉利天的天人去,这就是出家一日一夜的受戒功德,就这么大。前六天还在那尽情地吃喝玩乐,这就是受戒功德,大家要有信心。

  为什么这里叫做威仪无缺呢?佛门里面讲到你要戒律清净,三千威仪清净。我们通常说的三千威仪,怎么算出来的呢?就出家人来讲,因为你一个出家人的身形, 随便出去都可以度化众生。所以出家人的戒律一共有二百五十条,这二百五十条戒律你得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这四种生活状态下,得时时刻刻的持二百五十条戒。

  在这四种状态下都持二百五十条,四个二百五十就是一千。一千个戒律以后,再加上菩萨戒里边三聚净戒,指的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度化众生戒叫饶益有情戒。这三个戒里边,再乘以一千,三乘一千就是三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千威仪。

  在这样的戒香熏修的情况下,这个行者,他往生时候的情况: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这个时候不是与众比丘了,就是与诸眷属了。很可能阿弥陀佛旁边的这些眷属,跟这个往生者原来也有缘。这里面讲到有沙弥戒、比丘戒的话,很可能其中有他的同修道友。放金色光,持的是七宝莲华。这是从极乐世界而来的情况。

  往生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至行者前以后: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是往生者听到空中有声赞,为什么这里叫做随顺三世诸佛教故呢?为什么这句话只在这个中品中生里面出现?

  随顺是什么意思?就是听话,随顺三世诸佛教故,三世诸佛的教,迦叶佛讲的时候,过去的迦叶佛有一偈言叫做一切恶不做,能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十方三世诸佛所有的教法都是以戒为核心的,赞叹他就是持的戒。

  《戒经》里面有讲过:过去现在诸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重戒,此是诸佛法,就是讲的能受持无犯的就是最大的随顺佛所教。所以这里讲到赞叹说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者就自见坐在莲华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了七天,莲华乃敷了。这个时候就差了一点了,就是七天以后莲花才开了,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也就是说,七天花开了以后,他听到阿弥陀佛给他讲法,他喜欢赞叹,就能证到什么?证到初果,经半劫以后才能够证到阿罗汉,半劫的时间以后成阿罗汉。

  这里初果就是,七天以后证初果就等于逆流了,逆生死之流了,预入圣流,这是一个往生行者。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这个行者他见到阿弥陀佛,这是用眼根见到了阿弥陀佛的色身。怎么用耳根听到阿弥陀佛的声音,是怎么听到的呢?难道佛真的张开嘴就跟咱们人一样的说话吗?这是一个秘密,我们每天读经的时候一开始都在讲,如是我闻。你悟去,我也不跟你说了。如是我闻,就能够悟到,为什么这里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这就是如是我闻的功德。

原标题:难以置信!念佛久了,你今生就会拥有这6种神通丨《观经》49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