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44课丨“积累功德”最扎实的3步

第44课丨“积累功德”最扎实的3步

- 三行对三心 -

  上次讲了三颗心,要发愿往生,一定要具足这三颗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个是至诚心、一个是深心、一个是回向发愿心,把它搅在一起就跟剁馅儿包饺子一样,实际上就是愿往生心,如果你离开这个心,往生大业绝对成就不了,没有桥梁,搭建不起来。

  下面贯读经文: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再说一下什么叫做圆发三心?有时候听到要开圆解、要圆满、要圆发三心,圆发三心就是你在任何地、任何时候,你的这三种心是同时具足,同时发挥的,就叫圆发三心。也就是说,这三颗至诚、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始终都在,伴随着你的心路,这就叫圆发三心。那么如果圆发三心能够往生,这就是上品上生的往生条件。

  发了上品的三种心的话,可是必然一定会有行,常说让大家发心,那么心发出来要干什么?首先就是又要三种行跟它匹配,这三种行,一个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再一个修行六念。

  其实跟净业三福是有点呼应的,第一个慈心不杀,具诸众戒。讲到中品的时候,也会提出来这个戒的重要性,任何修行法门一定是要以戒为绕不过去的基础。而且修行净土是大乘法门,小乘法一般都称之为解脱法,小乘法,解脱法义,根本以什么为标准?最重要的要舍淫欲心。

  到欲界来的生死根本就是淫欲心,情见,你的感情、感觉舍不得,感觉可怜,感觉非常疼爱,就是这些牵引着我们到欲界来的,生死的根本就是淫欲心,这是从解脱法来讲。为什么这里的戒,具诸众戒,首先提出了一个慈心不杀,慈心不杀是以大乘佛法菩萨戒为出发。菩萨心里边最怕的是什么呢?有杀心,不慈悲。有杀心就跟大慈大悲相违背了,所以这里首先提出来就是什么呢?

  慈心不杀为首推,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叫做具诸戒行,所以这里不但有小乘戒法、解脱戒法,还有大乘戒法、利益众生戒法、四弘誓愿戒法都在这里边了。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可能我们没有听过什么叫作方等?方等在佛法里面就是对于大乘法的形容,方就是周遍。

  哪里都离不开这个核心的义理,他是统一的,等就是本具的,我们的佛性,常说的缘起性空等等,这些大乘经典就是讲到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本自具足的,佛性是遍一切处的。

  所以由这个内涵,把它有时候称之为方等部类。所以这里讲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读诵就是对着文这样叫读,离开经典,还能背下来就叫诵。所以有时候觉得读诵经典,就是照着经文读一样,那么最高的境界就是读的时候,不要管它的意思,只管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诵去,这样就是属于修行法门。可以修的就是消业长智慧,而且这个福慧增长的特别快,这就属于读诵的状态。

  第三个叫做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修行六念,这是在常法里边,次第里边有这么一个法门叫六念法门。就一个行者来讲,我们所有的身心,特别是身体力行以念头为根本,这个念头每天要抢滩占据在清净的法义上。

  比如咱们常说念佛,一讲到念佛,无非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有时候有的会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有的会念弥勒尊佛,这里的念佛六念是指的什么呢?六种我们的念头的系念方法。一个是念佛、法、僧三宝,再一个就是念布施、念舍,再一个是念戒,持戒的戒,再一个是念天、佛、法、僧、施、戒,这叫做六念。一般在受了八关斋戒以后,就让你念这六念。随自己的意愿,把这六念念起来,一般都是念佛。

  通常讲六念的功德怎么积累,比如念佛是念佛的相好庄严,还有佛的功德。什么叫做功德呢?就是说成了佛以后,你具有什么样的能量?有什么样的威德?有什么样的境界?比如佛的十力,还有四无所畏,诸佛有一个讲法的时候是无所畏的,他铁定认为佛法讲的真理,绝对不会改,绝对不会错。所以一般称之为作狮子吼,这就不会生恐怖心,四无所畏。还有十八不共法,就是说跟菩萨都要别然开来,达不到这种境界,唯有佛能够具足。

  都是念佛的相好和功德。念法念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经典,一切的律典,一切的法门,一切的行门。就是在你的念头里面,充满着,哪一部经典义理,很相应,这一段话,觉得极其殊胜,在你念头里面,时时刻刻把它忆念起来,把自己的心行跟它,达到它描绘的水平,这也是一种观法。

  念僧,包括凡夫僧、圣贤僧、声闻僧、菩萨僧,念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念出家的功德,念出家的清净,念僧人的慈悲,念僧人的难能可贵,难遭遇等等这些,总归你把三宝给念起来。那我们一想起来就是说,觉得是这念,天天念这么多,念得过来吗?归根结底,念三宝就是我们的凡夫心,一般情况下就在沿着这个地面走。

  我所说的地面,就是我们凡夫的贪嗔痴,执著分别,所以让你念佛法僧,念佛法僧,它是出世法,让你说高起来了。有时候自己反思一下,当我们的正念起来的时候,你感觉到很法喜,这会儿觉得说这种感觉自己法喜充满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清净度也有了自信了,还觉得修行特别难能可贵,觉得这辈子解脱往生指日可待,都觉得这是可以达到的事儿。这个时候正念就提起来了,为什么?

  就因为你的念头里面肯定在念佛法僧的功德。一定是跟他们在等于说就是倶会一处。那么有时候你的心力又下来了, 这个时候就是正念没有了,马上回到凡夫界。左顾右盼一想起来都是失望、绝望、懈怠、散乱等等,这就是你的念头又没了,不念出世法。

  所以所谓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让我们念这些功德,把你的正念始终恒守在这个状态。还有你看下面的三个叫做念施、念戒、念天,布施嘛,随时随地的要有这种舍心,这个修行你只要会一招儿,能够始终能够忆念得起来。

  比如布施,从物质来讲,你对哪个物质产生了贪心,有时候让你噌的一下把这全给别人,你也给不了,你就想着,比如你刚买套房子,刚买了新车。你就想着说这个房子,你舍不得给可以,你先对着它这么想,这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肯定最后我也带不走,这个时候你的正念就在了,其实就是在发生舍的心念。买了车子你也知道,刮一下、蹭一下心疼的时候你就想想,这个车子跟我的因缘肯定是有期有限,今天是买了新的了,将来要破,还得报废,从念头上先把它舍了,不是让你真的给。

  你先把它从念上这样对治着舍,包括我们贪著的人,也不是说舍了,那把婚姻也舍了,儿女也舍了,即刻就离婚、即刻就出家,都能这样吗?但是你内心在修出世法你得解脱的时候,就要念这些舍。对着它念,当一个在乎的人,全身心地扑上去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如果学了佛,你得反观一下,正在全身心依附上去了,这也得分开。

  最后包括甚至说实在的,我们常规的修行中,一定要了生死、要解脱等等,这些想法始终贯穿的时候,它在我们懈怠精进的时候,有一种引发作用,这是善法欲,但是你一定要记着《心经》里面叫最后是什么?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直到无智亦无得,就是连佛都不能得。成佛也是一个最后要舍的状态,从始至终舍的究竟彻底了,成就了。

  所以有时候还问问同修,我们那些师兄弟们,有时候问我师兄,我说师兄,你觉得我是不是快开悟了,我最近感觉不错。他说海师父,你这个肯定麻烦了。我说这样有没有可能?他说这估计没可能,什么时候你觉得开不开悟都不重要了,就有可能了。

  要了生死,这是给我一段开示,他说你老抱着这个,那估计还成了障碍了。你该干嘛干嘛,就把自己舍出去,然后我听了当时明白了,就舍出去。可是当时说的时候明白了,过段时间又收缩回来了,这就是我们的念头。

  所以为什么呢?就是要时时刻刻地念,念这个舍,舍跟上楼一样。你现在上的这个楼的这个台阶,你不舍下去,不离开它,上面的一个台阶你上不去呀,就是这个道理。把楼下的台阶舍了,楼上的才能登到最高。要不然你就在原地踏步,这就是念舍,常要念舍。

  再一个念戒,第一个就是慈心不杀,常要念戒律。戒律这两种,身为佛弟子不能干的绝不干,不能越雷池,不要现在说什么空法、自在法、不执著法,不能干的就是不能干,应当干的必须要干。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这就叫念戒,始终有这个轨则。

  一个佛弟子如果修法,修的是无为法,解脱法。解脱法是无形无相的,佛法的形相靠什么来表达呢?除了法,法里面最有形相的就是什么?戒律。打个比方,我每次出去必然要碰到的遭遇,在素食馆,这个出差的时候,总得吃个饭,点几个菜,坐在这吃上了,餐厅里面进进出出有人。一定会有人,而且是每一拨人,几乎都是,一进来看见这坐一和尚,马上就凑近来,他是用眼睛瞟。

  有的人,性格比较不管不顾点的就趴上来看,就看你吃不吃肉,他不是看你,就看你的盘子里面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也有时候觉得这对出家师父不恭敬,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要素就是他觉得你不能吃肉,他看你有没有在吃肉。

  所以因为世间人都认为不吃肉是一种戒律,确实素食、独身、僧服,所以他就用这个来勘验标准说你是不这样的,他必须看一下,如果你是这样的,他说你是个和尚。这就是戒要表佛法的相就是这个意思,他就用戒,来认识你修行的相。所以要常要念戒,守护清净戒定慧,是得定慧的根本。

  再一个就是念天,不是狭隘的说六道轮回的天,一般在佛法里面,曾经的翻译有一个年代里面,把第一义,就是真如实相翻译作天,而且有时候念的天的这个天人的意义,就是这个最中道的正理。念天有时候也就是说念的十地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的这些菩萨们,才真正称之为天人,一生补处,不是咱们六道里面的天人,是十法界里边的天人,最靠近解脱,最靠近成佛。

  所以常念三大阿僧祇劫,他们已经快修完了,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就剩一百劫,就要成佛了。所以要念人家的因圆了,果也满了,因地种的圆了,所以果收获的就满了。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还在这虚生浪死,还有烦恼,还有罪障,这样思维的话,更加奋发了,就是向十地菩萨这些第一义谛证实相,证法性的菩萨们看齐。

  说实在的,现在肯定有登地的菩萨曾经跟咱们是同修,你信不信?也许这会儿又回过头来,又在这坐着,所以就要常念六念。这里讲到的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要记得附带这上面,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一日乃至七日,也就是说,从前面的圆发三心后,又有一类的大乘根性的修行人,他能够以戒为根本,以法为根本。第一个是持戒,第二个是读诵,以法根本,第三个六念是以行为根本,这里边有配套设备,秩序的,不要以为说就随口这么一说,戒、行、法,这三个里面回向发愿往生,具足了从一天到七天的功德,都是往生资粮,有这么好吗?

  有这么好。实际上这里的戒,就是至诚心。你凭什么守戒?守戒的力量从哪里来的?深信不疑。修学大乘经典就是深心,深深的了解领悟这个慧,佛法的智慧。修行六念,这就是回向发愿,为什么要六念呢?念念往极乐世界往净土。

  所以这都是配套的,一日,七日,只要你具足了这样的大乘行大乘解,哪怕一念都是佛种,可能觉得这也太便宜了,六念就这么修一下,一天到七天?就这么便宜。但是大家不要以为真的便宜,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里面,能够具足众戒,能够持戒清净,能够读诵深解大乘,这在我们轮回的众生中,这是极其稀有难得的清净智慧。

  掐指一算,百分比里面有这么一个人,修六念也是我们在通常的染念中,刚才说极难提起来的正念,所以为什么说,就一天七天有这样的念头,就能够往生。就像乌云密布黑压压地压过来了,突然间有一个小亮口,这个小亮口就跟我们说,整体我们都是凡夫的分别愚痴,突然间有一念念头,念了佛法僧了。

  那个小亮口只要把亮口,这个有一丝的光,马上太阳光就直接打过来了,非常的醒目,非常的晃耀,我们就可以窥到光明,只要我们循着这个光明就可以冲破这个乌压压的云层,一念回向,就等于说冲破这个云层一样,就利用就这么一点儿,虽然看上去就这么一点儿地方,但是我们就可以循着它可以得度,可以解脱了,为什么?因为它的光透过来了,这就是一念发心的功德,这是这样就即得往生,这是指的往生前的功德。

原标题:“积累功德”最扎实的3步,从此人生搭上成就直通车丨《观经》4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