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一等: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首先,他平常的行履,内容比较多,来了解一下。开始讲到在戒律上,每一个中品好像都是在说戒律,这个戒律主要指的是僧俗两众,就是四众弟子里面的僧俗都有,僧俗两众如果我们还长相学佛,也发心去受戒,虽然受戒有在,但是持守无操,就是没有这个持守的心力、能量,这样的话,能够造这些杀盗淫妄。这里讲到的,毁犯五戒、八戒和具足戒,五戒和八戒这是通于僧俗的,具足戒就是指的僧众而言。
这里讲到像这样愚痴的人,为什么这里要讲愚呢?如此愚人,就是他不善解佛意。什么叫作不善解佛意?这个戒律对于我们来说是保护的,他就非得要跳出这个保护伞。所以特别是后面还有无有惭愧,万般无奈有毁犯,但是你无有惭愧就说明根本不把戒律当一回事儿。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些具体表现,最麻烦的一件事是什么?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偷僧祇物就是寺院道场,在道场里常住的东西,僧祇物就是指的三宝,总指的三宝物而言。盗现前僧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现前僧团十方的三宝共用之物,叫作现前僧物。
比如:常住常住物和十方常住物,什么叫作常住常住物呢?一个道场里边的公共财产,不动产,殿堂,佛像,供桌,所有上面的供具,乃至点的灯、烛台等等,都属于常住常住物。这些不动产是公有的固定的不能分割不能私人享用的,这就叫常住常住物。头一个常住是指的什么呢?它不动,比如,庙建在这里了,就永远在这里。第二个常住就是在这庙里面所住的,和十方所住的。就等于寺院当天所受用的这些,人家供养的饮食物品等等。
寺院代表三宝接受供养,尽管我们供到寺院,属于只要今天此时,在供的时候,所有天下的出家人都在其中有一份,所以叫十方常住物。只要你把这个东西动一下,不与而取了,你要记住结罪在哪里结呢?结罪就是给你定罪,不是说你定这一个庙里的罪,是这个庙里边有多少个僧人你就等于盗多少个人的罪。而十方就是天下有多少个僧人,今天从寺院里拿走了,也属于天下有多少僧人,你等于说欠多少僧人的罪。这就叫作十方常住物。
还有一些叫做现前现前物是什么呢?这个就不通十方了,是斋主功德主,他发心只供养某一个寺院里边,说好了这个寺院有多少人,那么我每人一份。这就是只顾寺院里在这个范畴内来供养,这叫作现前现前物。
还有一个叫作十方现前物是什么?就是供养十方僧的,不一定现前寺院的出家人,人人都有份。总归这些都属于现前僧物。如果你在这个方面犯了盗戒是非常麻烦,为什么?佛讲法,因为这里通僧俗两众,僧的话学律了解一下,有时候在家的居士不知道。现在有去护持,到庙里面去做事等等,你犯了盗你都不知道,而且特别是盗现前僧物,依照律制来讲,盗现前僧物很麻烦,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讲都很麻烦。佛在里面讲到华聚菩萨,说五逆十恶的人我还能救,盗现前僧物者救不了。
所以以后在道场里特别要小心,虽然到了末法时,几乎我们都不明白这些事儿,有时候依照着律制,比如:出家人往生以后留下的东西就属于十方现前物了,那么老和尚,比如他往生了,他留下的遗物,没有遗嘱,即刻前念死,后念就属于十方现前物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作羯磨法就是通过大众表白,公众投票怎么办,私自纳入自己的这都算盗现前僧物,所以在庙里边住持和尚执事们,也真的是像小心翼翼一样,他们也是,有时候你们不能够理解,就是住持道场很苦的,要担当责任,你一方面要操守这些东西,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又成了这个样子,所以很多时候就确确实实没有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这里的僧宝就是指的十方所有的出家人,所以如果偷盗的话,就是向十方僧去结罪,有多少个僧人就欠多少份儿。一个道场里面,比如:方丈和尚,人家发心来做什么的,你有什么不能私自作主,人家是来打斋的,你建了斋堂都不行,人家打斋就是来买了米供了菜,有多少出家人来供的吃的。
以前有一个就是这样,人家打斋的钱,他私自要建寺院,就建了斋堂,建了斋堂以后,他就死了以后,这个老住持就堕到地狱里面了,托梦给这个新的住持诉说前因,就是我由于这样的因缘坏了因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让这个新住持代他去向大众表明前因,去供僧,向施主大众去解释,而且把所有帐面上多少,都给补足了以后才离这个苦。
所以人家以前说用来添砖的你不许加瓦,这就才能不坏因果。有去五台山拜山的,人家常住上就贴个条儿,功德箱里面贴个条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防止有人塞功德的时候他发心不一样,谁知道你想干什么呢?人家就贴个条儿在那个口儿上,随常住用,就是我常住需要做什么,我就先通知你,我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就没有这个过失了。所以从这点来讲,居士也有机会盗现前僧物的,你还不知道,还用这种人情世故来来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犯了这一条,这是盗现前僧物。
这个不净说法更加是针对出家人,因为弘法是家务,说法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儿,但是你一定要为了说法而说法,不能够为名利。不能够说有供养我就去,没有供养我就不去。有供养我就拿着,没有也无妨,把心摆平,无条件的说法,这叫净说法。
你掺杂了名利了就不净说法,有时候另有所图,说一些虚妄语好像让别人生信,这都不行的。包括还有的人是不说佛法,光说世事,最近世界上有什么风云变幻,哪里总统选举了,谁下台了,就说这些,特别讲起政治、股票都如入无人之境,就是特别的来劲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乱象。
还有一些为了贪利养,自赞毁他等等谤有德人,这都属于不净说法。还有一些,就是你们去抉择善知识,不净说法里边有一条儿是说,自己说自己所有的佛法都知道,说你尽管问,所有的三藏十二部我都通的,这就属于不净说法。
还有一个,比如:说法的时候,好说佛经里面的相违过失,突然间今天的发现以为他是千古第一高人,说这个经典里是这么讲的,那个经典很可能是伪经,他不知道佛的五时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各有各的范式,他不会融汇贯通,所以这时候比如:有的就从用《金刚经》来破《弥陀经》,用《弥陀经》来违《金刚经》,还以为自己发现,这就是说佛法的时候,说佛经的相违过失属于不净说法。
再一个,你自己对诸法都心生疑惑根本就不信,你给人家说。还有就是说,以自所知非他经,就是有些法你知道,有些法你不知道的,那么你就以为自己所知的这点,或者看了别人有一点点,马上就认为这个是对的,大力去推广。那你三藏十二部有的你不知道还不圆、没开悟,不开圆解的时候,是不可以这么做的。
以自己所知的那一点点就以为只有这个正确,然后就大弘特弘,结果听得同修们云里雾里不知道该咋办了,所以一切初发心,为什么契理契机呢?就是不违佛法又要让别人不能断法身慧命,不能坏信心。还有就刚才讲的,为了利养,给钱就说不给钱不说,这都不行,这叫作不净说法。
这里还讲到了无有惭愧,这里就老用有惭愧,这属于一个分水点了,这些人都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可能听了这句话觉得,而自庄严,造恶业还庄严。庄严是什么意思?就是公然做这些事没有一点羞耻之心,这里的庄严呢?
如果说俗一点,就是打扮,我们平常穿衣服、洗脸不就是打扮、梳头、打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自己浑身上下要看一下照镜子,转个三百六十度倒要看清楚,这里的广义也就是说用恶业把自己打扮得足了,已经非常到位了,从头上到脚下,都打扮好了。就到了这种地步了,所以这叫作以恶业而自庄严,说白了就是以恶业庄严好了以后,等我们打扮好了亮相去逛街买东西,他这里打扮好亮相去哪儿了,就去地狱了,亮相儿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叫作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这是他临终时的情形。命终的时候,地狱火一时俱至,《地藏经》都知道,地狱的猛火烧起来,里边什么火牛,火狗,烊铜灌口,热铁缠身等等都是这个火,地狱的众火,因为他的恶法炽盛,所以地狱火烧起来的时候,地狱相就现了,一时俱至,随着这个业力,就向你靠近了唯心所现之境,马上就见相二分结合,你就开始美美地去享受这种痛苦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间半路杀出来一个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但是这里讲到的定向是说阿弥陀佛的什么呢?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从业力牵引的境界,突然转到阿弥陀佛的因缘显现。
在这个情形下,这个善知识以大慈悲赶紧救人于危难之时,第一个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佛的功德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这十力里边,比如:他知道你造的因果,从因到果怎么怎么样他都清清楚楚,有这个力量。还比如:他知道一切诸佛入的三昧禅定是什么三昧禅定,这也是一个力,别的没有。再一个,比如:业智力,就是他能知道三世的因果,怎么因缘果报,他能知道众生的根性是怎么样的,能给讲什么法门这些都不在话下等等。还有天眼力,宿命力就跟天眼明和宿命明一样的。这些统统都称之为十力功德。
为什么说十力功德呢?因为佛菩萨佛菩萨,菩萨跟佛,菩萨没有这十力,这十种力量全属于佛的不共法。就是只有佛有,其它九法界众生都没有,这个叫作十力。
那么也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是什么呢?我们常叫作五分法身。戒、定、慧属于得法身的因,我们要持戒,要修定,要发慧,解脱和解脱知见是这个法身的果,就是由戒定慧而得解脱所具足的一个是解脱的智慧,一个是解脱知见。
解脱和解脱知见,解脱知见就是解脱的智慧。在这个名词上比较难理解,打个比方:戒、定、慧,由修戒、定、慧我们得到了解脱,解脱以后你干什么呢?成佛了以后你干什么?因为你没成佛你就不知道干什么,只有你解脱成佛了以后,到时候就知道该干什么干什么。在干什么的中途念念都度众生,亦无众生可度,还依然度众生,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叫解脱知见,大概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这是给他讲到佛的功德,这个人听了以后,此人闻已,光听佛的功德,就可以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他的功德。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定业都现前了,怎么转的呀?地狱相都现了,怎么能够转地狱因为清凉果呢?转就是在心地上进行极速的净化的显现,马上就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所以从理上来讲,这个时候造罪的人,他的无助之处,突然有善知识给他讲佛的功德,那么他的心地一旦打开,佛已经常在,就是佛证的果地上的心力,就会自然加被接纳进来,只要你的心地打开了,自然而然,依着我心佛心是一个心,转我的心所现的地狱恶报,为佛心所加被的清凉功德。
在一刹那间,就可以在极度的染和超级的净,他在较量,在较量的时候自然而然你的染是你凡夫心地所造的,佛的心地这种净,它是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功德所感的,这种较量你根本就较量不过。佛的果德心地就快速占据上风。突然间,体现在我们身上就是转地狱火就为清凉风。
所以如果你在临终的时候你也没那么恶,纵然有一些业力牵引,你知道这个道理,即刻就转。打个比方:你正在跟一个宿世的冤家闹别扭,忿忿恨恨的,正在这个状态,突然间旁边又来了你一个宿世的顺缘招感的一个恩人,你正在跟他闹别扭,突然间跟这个恩人再转过来,他来了,远地而来招呼你了,你这个火头上,你一转脸就成了笑脸。有过这种情况吗?
当然很多时候,还爱面子,装的,正在发火,家丑不可外扬或者怎么样的,来了个客人赶紧笑了。为什么能够从怒火中烧就转为谈笑风生了?实际上就是心性的问题,心和境的问题。你心招感这个冤家怒火正在烧的时候,转身你现招感那个恩德人,柔软心突然间相视一笑,谈笑风生,这个就是我们的心性。
由外境加被现前现行的心性。由现前的心性融入到外境,就是这个意思,都有这种心理体验。一般会认为这是强忍着装的,其实不是的。如果真的是一个讨厌的人和一个欢喜相应的人,他就是转眼间,你们常说:我们赶紧走人,还是咱们俩哥们儿相应。为什么心地转的这么快?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因为听到佛的十力四无所畏等等法身功德,一旦你心地打开,确实能够接受的话,就会发现,这四十八愿就是为我发的,五劫时间就是为我修的,认真地在这里去领悟一下。一旦你能够把他,融善知识说的十力威德,解脱知见等等,能够这样的信受的话,其实就是马上都能够心力提起来,四十八愿就是为我发的,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修行的,净土法门就是为我设的,这会儿就是来接我的。
因为我们的心不在上面的时候,好像说这是一条,一旦你的心突破超越上面的那个,瓶颈突到上面平台的时候,一条一条的都是一条,整个一条,这叫: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化佛菩萨来迎接了,那么怎么样呢?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但是也有这个时间的差别,经于六劫,莲华乃敷,就是六劫的时间,这个莲华才开。开了以后怎样呢?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为什么这里要安慰彼人呢?梵音就是以清净柔软的音,为什么安慰?一个他被吓着了,差点儿就到了地狱,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惊魂还未定,当然这只是浅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安慰彼人是什么呢?这样恶贯满盈的人,一般都认为业障罪太重了,不要说成佛了生死,你生天都不生了,你人都保不了,下三恶道你还得到地狱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安慰彼人给他说大乘甚深经典?佛法里面哪一部经典最重要?佛最后讲的法是讲的哪一部经典?涅槃跟法华在一时,最后总结陈词就是说《法华经》,经中之王,纯圆独妙,圆顿法门。大乘甚深经典,不是光谈空性。
《法华经》里面讲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恶贯满盈的人他马上一听到我也可以成佛,你们当时怎么知道自己可以往生的?知道我还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那种法喜,那种畅快,那就是安慰彼人所得来的功德。他这么一听,说他自己到这份儿上了,稀里糊涂都到极乐世界了,还来不及想,一旦极乐世界出来了以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给他说大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放心,你肯定能成佛,在这儿马上就要成佛了。闻此法已,应时就把他的无上道心给引发出来,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种人,是名下品中生。
原标题:只因拿斋饭钱建了斋堂,这个住持却因此下了地狱丨《观经》5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