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这是一个决定的条件。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中品下生的人,这个时候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是说若有众生,就说明只是世间善里面的善,没有提到戒行,只是说世间的一个善。中品下生的时候,他的正机,也就是正对的根机是什么呢?什么形式?只是善而已。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说白了就是暗合人伦常理,只要你把世间的作为人的行为能够保证,作为人的道德能够表达就可以了。
以这样的善法,都没有受戒功德,只说你在世间是一个好人。这个人好,善良,真诚,正义,能够帮助别人,对父母孝顺,对一切人都没有生恼乱心,就这样的人,就可以在临终的时候,这是主要的问题了,得遇到善知识为他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事,也要说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度众生的功德。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善男子善女人,世间的善良就可以。善良的话,那孝养父母,孝养父母是属于什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最后一个就是父为子纲。这里讲的孝养父母其实就是笃行了父为子纲。
孝养父母其实就是说的三纲。行世仁慈就是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为五常之首。只要能够做到,就说明他只是一个君子心性的善良品质,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善知识为你说这样的话,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这一点来讲,都要发心,为什么老讲信愿呢?
关键点可不是一个善人就可以了,主要是他得临终能够遇得到善知识,为什么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就是你的福慧要够。临终善知识遇不到,这里条件临终要遇到善知识,问题是你善知识遇不到怎么办?善知识遇不到倒也罢了,可能你的平时心性上还有信愿。问题是到时候来了恶知识了怎么办?毁乱你的信心,干扰你的心力,在这种情况下你业障现前了怎么办?
明明见有的人念了一辈子佛,走的时候还要吃肉,他就想吃肉什么都不想干,这就业障现前了,当然吃肉也能往生,问题是这个时候最后的业障让你会突然不信净土,很可怕。所以蕅溢大师说,平时得有七天的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要训练一心不乱。如果平常没有讲到至诚心、深心的话,你临终的时候退心,决定是平时的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出了问题,肯定平常不到位,要不然就是伪劣的。
如果你平常这个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到位的话,绝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有时候也看同修们,最后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尽形寿对极乐世界可能从来都没有过真实的感觉。我们最害怕就是喊了一辈子口号。
所以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四十八愿,但是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是怎么意思呢?闻此事已,就是你要生起决定的信心,很欢喜。突然间在这个时候,你命终了,带着这一念的欢喜,你就跟那个壮士,跟睡觉的人突然间伸个懒腰一样,打个喷嚏一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简单就往生了。
这个功德利益有多么的大,在这个时候,经七日已,但是也看不到阿弥陀佛,因为功德确实不够,只能够遇到观世音及大势至,说实在的这也就够本了,因为见到观世音菩萨,见到大势至菩萨,必然就要见阿弥陀佛,只是迟早的事。 这个时候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就不是半劫了,是一小劫,一小劫成阿罗汉,所以是名中品下生者。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这得要有多大的机缘性?所以能够到这种地步,凭的什么?全凭宿世的培植,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碰到出世法,能够听有佛,能够知道有佛国,能够发起愿力,这得多难。
这十六种观法,到底是前面难还是后面难?到底是前面容易还是后面容易?前面凭自力去观太难了,这个十三观里面的前十二观最难。次一点的,第十三观稍微容易一些。后来讲到三辈九品,上品的三生条件高。中品的三辈条件次一点,到了中品的下生的时候已经简单到这个地步了。到底是越来越难,还是越来越简单?
突然间换一个角度,实际上是越来越难了,为什么?能够碰到这样的根机,到这种地步还能够往生,全凭四十八愿,化难为易。打个比方,北京吃炸酱面,下了一锅面条,你拿筷子去捞的时候,一筷子捞的多,再一筷子捞的还不少,慢慢的面条会断。再捞的时候,断的面条就不好捞了。这个时候不好捞的时候最后还能捞起来,比如:半根面,还可以捞。最后只有一小节的时候,你筷子根本就拿不起来的时候怎么办?
就只能用笊篱捞了,四十八愿就是笊篱,一开始面够的时候它可以去捞,最后就剩了半节面了,还去捞,最后剩一小段了,筷子基本上捞不起来了,不可能捞的时候它还能捞。这么点面都被捞出去被吃了都被用上了,都起了作用了派上用场了,这得多难呀?
后面还有下品的三辈,真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了。所以为什么说痛彻心髓慈悲呢?就如同捞这些面条一样,能把根本不可能捞的他都捞出来,这到底是难了还是易呀?换个角度,临终的时候能够逢到这样,真是说一时千载,千载一时,难逢,太难得了!
所以净土法门就这样的奥妙,它难易它这般容易,但是隐藏的是极其艰难。说它极其艰难,它被这般容易给带起来了,很容易就搞定,他可以把筷子换成笊篱。所以虽然这个待遇比较差一点,但是能够遇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虽然没有见到极乐教主。但是,哪怕见到西方,这还见到二圣了,见到西方一圣也行。听说法音了以后,就能够得预流果,最后一劫以后证阿罗汉。这叫做中品下生者。最后一句: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一段中品三生,特别是下生中,要知道弘扬净土法门的意义有多大。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和四十八愿,不要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放开了去给别人说。就知道弘扬净土法门的意义太非比寻常了。真的去介绍阿弥陀佛,去给别人讲解四十八愿。让他把生前的福德都转成往生的业因。
不必等到临终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多一句嘴,就有可能让一个众生,不知道还要轮回多少生的凡夫,突然间转变法界的大因缘,这辈子有可能就往生了。所以为什么弘扬净土法门这样的重要,特别是在现在已经没有长面条了,连半节面条都没有了,一个个都是这么短的段,一定要相信这个笊篱。就往这个笊篱里面钻,不是你使力,是笊篱使力把你捞出去。
别说命欲终时,给讲解佛法给开示太重要了。我们临终关怀助念,不是也要得敲引磬给他开示。我在备课到了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一个过往的事儿,这事儿确实很久了都没有,就没有记忆了一样,昨天写的时候才突然想起来,读本科的时候,常去放生,去门头沟放生。门头沟水闸那会儿结缘结的,有一些门头沟那边的居士,碰面碰的比较多,所以他有一些居士就跟我们一起一块常放生。
我印象特别深有老两口,其他的居士都叫他们好像一个叫大爷,一个叫薛姨,她姓薛。老两口老爷子性格非常耿直,老太太,看上去精气神非常好,很年轻,他俩都不像老伴,好像差岁数差十几岁一样。常去跟着一起放生。
有一年我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俩也旅游出去就旅游到普陀山,在南海观音大佛那还碰着了,怪得很。回了北京以后,突然间无常显现,薛姨就是这个女居士,内脏里边,突然间诊断出来是癌症。得了癌症以后,等我再见她的时候,整个形状都变了。人都垮了,去寺院里边那会儿见了我一次,刚刚检查出来,能感觉到他们那种大恐怖心,可是还是强撑着,因为毕竟学佛放生。那个时候她净土法门还不是特别相应,总归是常就是积累放生资粮。还可以说没事儿,我肯定不怕,咱们是佛弟子,有佛菩萨保佑等等。
第二次的时候,另外的一个居士去叫我去他们家的时候,我就知道已经不行了。正好我那会儿,正在讲《弥陀经》,就只把《佛说阿弥陀经》捋成信愿行,坐在他们家把《弥陀经》给她一个人讲了一遍。也不管她听懂听不懂,反正就在那给她讲,情真意切地讲。听完了以后,她的力气已经很弱,就躺在床上,很瘦很瘦了躺在床上,一口气没断。讲完经以后,又把老爷子给安慰了一下,那个老爷子到现在还活着。性格特别耿直,就是别人说什么,说好!就是这样一个人。
讲完了以后又过了几天,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梦。梦见什么呢?梦见还在他们家,还在她躺的病床上,但我在他们家的客厅,这里还是佛堂,这个场景我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她还躺在病床上,她的那个躯体,又瘦又黑,病殃殃的,非常难受,躺在那个床上,还在那躺着,枕个枕头,还能看见头。
但是她的另外一个身体,活灵活现,又像原来一样灿烂的笑容,色身非常饱满的,就从那个床上就跟魂牵出来的一样,就从那起来,卧室把门开了口出来,还又朝里边瞭了一眼,跟我笑一笑,就从这边走。这是我现在还清清楚楚记得。
当时这个事儿,那会儿还没有开始讲经,也不怎么爱说神叨的。就是把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昨天备课的时候想起来。当时我就想想,原来她对净土法门,还不是甚相应,就那次我给她讲了以后,她自己躺在那没力气,她说:好的,师父,我一定要念佛,就求往生。放下了就往极乐世界走。
所以至少这个梦里边她走的是非常利索,笑一笑,就从那个尸体上,跟电影的特技手法一样,清清楚楚,就从那起来,一个身体走出来,另外一个病体还我眼看着她还躺在那床上。这是我自己人生中亲自经历的一例,纵然最次的她也生天了。而且我觉得她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昨天的时候我对她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原来一个梦就这样做过去了,特别清晰,这个梦。这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善知识,但是就把佛说的《弥陀经》这么给她讲了一遍。就在那个需要的时候给她讲了一遍。由于她在正需要的时候讲了一遍,因缘一具足,一发心,寻即命终,就跟壮士屈伸臂顷。一恍惚就走了,就这么简单,所以往生很简单,一念之差而已。
希望我们不要尽量等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善知识。尽量自己给自己做善知识,然后也对别人做善知识。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给别人作善知识。多多弘扬净土法门,多多劝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原标题:人这一辈子,能遇到这样一个人就值了丨《观经》50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