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七)

法句经讲记(七)

释传道主讲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释颂义及因缘

11.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是解义 宜忆念行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忆,音(益)ek4英激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佛法的修学,为了解脱自我、净化世间。纵然因为学人的根性习尚不同,而略别为解脱道与菩提道;但终极目标,均不外烦恼贪瞋痴的净尽──涅槃寂灭的实现。佛弟子若「是」常怀涅槃解脱的一念心,深心归「向」涅槃法,那必然会发「以」坚「强」的信愿,矢志以求。由此坚固的信愿力,精勤向道,亦必能惕励自己远恶扬善,而日臻高明。

在如「是」向于涅槃法的修「学」过程,中道的德行是最主要而又根本的。所以释尊初转*轮,开口便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1这中道,便是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因为这是一切贤圣所必由,唯一而不许别异的正道,所以经上又称为『古仙人道』。

弟子必「得」依于「中」道正法──使身心由随顺正法,依正法而行,「从」而贯彻思想上的正知,并开启正见以导的人生。使道德的正行──正语、正业、正命,由个己的勤于忆念止恶行善,扩而为自他的和乐善生;再由自他的和乐善生,定慧相应,完成身心的清净解脱。这不单重视个己的独善,更着重人与人间的合理关系;亦不单「是」知见上的理「解」,更透过思惟、行践,以体见佛法真「义」。而在烦恼现起的当下,又能适「宜」地「忆念」曾修习过的佛法给以对治、调适,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逐渐如法,终而契入中道正「行」。

中道,将吾人的言语、行为、意志、情感,乃至生活方式、修行方法,都纳入佛法的正轨。要在使其如法、如理、如分,并且持中不偏──既不偏于纵欲的乐行,也不偏于无义的苦行;而又得深入人生为本的事事物物的核心,穷究其究极实相,所以是佛教超胜世间一般的特色所在。

12.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母,音(某)bo2文古切

率,音(戌)sut4时骨切

臣,音(神)sin5时邻切

废,一音【岁】hoe3

喜【过】切

一音(费)hui3喜贵切

有情自觉为常恒、唯一的这个身心自体,依佛的分析看来,不过是五蕴(重于心理分析)、六处(重于生理分析)、六界(重于物理分析)和合,色心交感的复合体,本无一独存、不变、自在的实体可得。但有情自身,却迷蒙于错谬的认知,无常计常,非我计我(我──独存、主宰、不变易义),缘起自性空妄计为本有实自性,以致常在生死,流转不已。可以说,有情这个五蕴根身,即是纯大苦聚集。

那末,该如何超脱这生死苦迫呢?这就不得不探究到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如《杂阿含经》上说:『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2可知无明与爱,实即生死的二源。所以又有经上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共成有情这个苦命儿。3

而有情因于愚痴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相)──即昧于缘起无我理,为爱染所系缚──深生染着于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就宛如双眼被蒙蔽(如无明),而入于棘藤蔓草中(如爱染),怎么也出不来。这迷情为本的人生,唯有透过般若智慧力,才能卸下吾人的蒙眼布,而寻得出离棘藤蔓草之路。

经中又有以萨迦耶见──身见(我见)为生死的根本;但我见亦是无明的内容之一,属于知的谬误──见道所断惑。而爱染,则为情意上的谬误,属于修道所断惑。由于执有自我,而对我有了妄自尊大感,则名我慢──这是意志上的谬误。见、爱、慢、无明,众生的烦恼经佛分析统摄起来,总不出这四类。『每一烦恼,都有发业与润生的功能,也就都有集起生死的力量。』4都对有情的流转生死,起着重大的影响力。

「学」佛修道,最终目的在于生死钩锁的断截,欲爱缠缚的释离。而这,必「先断」除令有情流转生死的父「母」(根本)──愚痴无明;制御统「率」一切善恶的「君」王──心,及令心陷入苦恼痴缠的「二臣」属──我见与贪爱。而后,除「废」一切「诸」烦恼结──系缚自己,令自己不得自在的惑乱(「营」,此处同『荧』,惑乱之意)随「从」烦恼。如「是」将烦恼结使尽断无余,方为最「上道人」。

释尊所以宣说此偈,乃缘于以下之因缘:昔日,释尊正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诸天人弟子说法。当时有一位年少比丘,虽然生性顽固驽钝,但不失质朴旷达。由于他还未能体解佛法大要,加上情欲炽盛,自己克制不了心中蠢蠢思动的欲念,所以十分恼怒自己修道未成、解脱无分。

一日,独坐思惟,又记起这困恼已极的欲念,实在不愿再容它继续为害自己了。想想不如忍痛自宫,或者还可图个清净;甚且可因此得见道迹,修成道果也说不定。心意甫决,即向信徒家借刀斧去。借得刀斧,回到自己的住处,随即关闭门户,脱去衣服,坐木板上,意欲自宫。心想:「此根为害,令我辛勤劳苦,遍历多劫生死而不得解脱;乃至轮回善恶诸趣,亦莫不由此对于男女色欲的恋念难舍。今日若不除断此根,此生恐将无缘得道!」

大智佛陀知其心意愚不可及,不知修道之要始于制心,心才是一切善恶、缚脱的根源。而今却要因为愚痴自残,而恒受苦痛,真是错误至极!释尊于是来到他房里,悲愍地问他意欲何为?年少比丘一见释尊亲临,立刻放下刀斧,顶礼佛前,禀白佛说:「弟子在您门下学道已久,却一直未能悟解道要。每当禅坐用功,即将悟入之际,便为欲望之火盖覆心性,意乱神迷,不知天地。自己深切自责,一切罪恶之源皆由于此,所以才借了刀斧欲断此根,以绝后患。」

释尊闻言,就对这位比丘说:「你怎这般愚痴而不解道理呢!学佛修道,首当断除的是愚痴无明,而后再调御己心。因为心乃善恶之所从生,与其毁断引发欲念之根身,不如先调制爱欲所由生之内心,心定意解,修道自然有成。」于是,释尊即说偈言:

「学先断母,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是上道人。」

说毕此偈,释尊又开示比丘说:「我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的十二因缘,就是以愚痴无明为本。因为无明──『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悉皆不知。』5所以根、境、识三和合触时,缘乐受而生染爱,缘苦受而生瞋拒,进而取着、造作一切善恶业行,始有生而老死的无已轮回。无明,实为众罪之源;而般若智慧,则是转迷启悟之本!是故,当先断除愚痴无明,而后般若智慧生,方得心开意定,截断生死瀑流。」

听了释尊如上的开示,比丘不胜惭愧地自责说:「弟子向来囿于无明愚痴,未能领略佛的教示,今日才落得如此。及今得闻佛的慈悲垂示,内心已然得会佛法妙要!」于是观息摄心,就在佛前入于正定,一时躁动不安的情欲尽皆泯灭,由此引发无漏慧而得正解脱,成阿罗汉!

※※※※※※※※※

凡夫颠倒、昧于真理,总认为有一真实的烦恼客体存在,以及实有而能引生烦恼的主体我──只要将这能生烦恼的主体灭除,那烦恼就不复再生。不知烦恼系由众因缘和合而生,绝不依于单一的因缘;况且,烦恼是来自内心的无明爱见相应,而非存在于自我根身抑或外来的境界上。该断的,是内心的贪瞋痴──引生烦恼苦痛的集因;该修的,是与明相应的根境识触,及灭苦之道。吾人唯有觉知心为主导,进而从心上下功夫,才可能除灭烦恼,而得清凉自在!

13.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14.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朋,音(平)peng7边玲切

类,音(累)lui7柳跪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愚,音【牛】gu5语渠切

偕,音(皆)kai1求该切

乐,音【藕】ngau7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奚,音(兮)he5喜提切

伴,音(叛)poan7边倦切

空,音(康)khong1去公切

野,音(冶)ia2英写切

象,音(上)siong7时共切

在「学」佛修道的过程,若「无」志同道合的友「朋」同「类」共学,又「不得」良「善」的益「友」为伴,那「宁」可「独守」道德,孳孳为「善」不懈倦,也「不」愿「与」那「愚」痴──尤其是好逗弄是非之人──同伴「偕」行,免得徒增恼害。

既已好「乐」修习「戒」学德行,又已「学」得入道修「行」法要,何以(「奚」,如何之意)还「用」与「伴」同行,彼此横生障碍呢?「为」何不寻一僻静处,远离愦闹,「独」自思惟修「善」止恶、寂灭「无忧」之法,一「如」为脱眷属之累,而走避「空」旷林「野」的「象」王呢!

佛所以开示如上的二首偈颂,是由于这样的因缘:昔时,释尊正驻锡在罗阅祇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及国王大臣宣说甘露法。当时有一比丘,出身豪富之家,又生得刚猛勇健,威仪俊硕。释尊以通力得知其根性,意欲予以对治,遂遣他到山后的鬼神谷去独处静修;并教令他在树下禅坐,修习安般念(观察出入息的短长粗细),以为入定的方便。若得摄心入于正定,复于定中深观无常、无我,即得断诸欲求,息灭诸苦,得证涅槃。

这比丘听闻了释尊的教授,即欲前往鬼神谷中,专精禅观。鬼神谷,顾名思义,即鬼神所居之山谷。比丘来至谷中,本拟谨遵佛教,如法修行的,却闻山中鬼哭神号之声,不绝于耳,且独不见身形。一剎时,内心惊悚怖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不由满怀懊丧之情,不但后悔到这山谷来担心受怕,甚至对自己的出家学道,都觉悔不当初!忍不住就自怨自艾起来:「我本出身富贵人家,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权势与名位。原想出家学道,寻个安心之处,不料如今却置身这鬼影幢幢的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屡加娆乱,怖畏我心!……」

正当他作此思惟之际,释尊得知他的心念,于是悄然来到他身边,也在邻近的树下安坐,而后问道:「你一个人独自在此,可觉恐怖畏惧?」比丘见释尊居然亲驾谷中,又关心起他的道业,不禁赶紧向佛作礼,而恭敬地禀白说:「是的,世尊!弟子以前从未独自入山,所以单独一个人在此静修,内心实在充满恐惧不安!」

正当问答之间,只见一头象王正巧也来到附近,斜倚一棵树下小憩,许是久经烦扰吧!它内心不住欢喜地想:「能够远离象群,独处闲适,真是一大快事啊!」释尊深深会得象王的心意,便对这位比丘说:「你知道这头象王为何而来吗?」比丘答言:「弟子不知!」释尊接着又说:「这头象王,总共有大小五百余头的象群眷属,日日共处,不堪纷扰,而今厌患小象痴缠,是故舍离群象而来至此,傍树闲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所以顿觉畅快适意!象王是畜生,尚且喜好独处闲静,何况你还舍家辞亲,出家修道,为的不就是了脱生死吗?怎么才独处一会,就因没有友伴而惊恐难安呢!要知道:愚痴顽冥的友伴不如无啊!那不过徒然伤害自己的道业罢了!独自一人,无人与谋,无人与议,恩怨是非皆不到,正可精勤修道,何惧之有呢?」于是释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说完此偈,比丘心开意解,又复审细思惟往昔所听闻的圣教,遂得证阿罗汉果。即连山谷中的众鬼神,也因为听闻了释尊的开示,而归依三宝,成为佛教的护法。从此自誓尽形寿护生,而不复扰民为害。释尊也在比丘的陪同下,返回精舍去。

※※※※※※※※※

得遇善知识教,及与好的同参道友为伴共同修学佛法,是相当难得而殊胜的。佛就曾赞叹善知识的功德说:「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6意思是:只要得遇一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即可臻于圆满的清净梵行。足见佛是如何的重视善知识!

的确,不管在人生的旅途,抑或修道的路程,若能得一良师益友偕行,那真是莫大的福报,值得俯首感谢这样的因缘!但究竟何者之谓「善友」,何者之谓「恶友」呢?简言之,凡对自己的道业有所增益,有所提携,能够鼓舞自己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净化者,皆可谓为善友──哪怕对方是以呵责语、苦切语来督促自己、警策自己,都是自己修道路上的良朋善友。

反之,若当自己朝向自利利他的目标前行之际,对方不但多所掣肘,还竭尽所能地将自己引向贪瞋痴相应的相反路上,甚而拨弄是非,来排拒与自己同愿同行者,以遂就其个人私欲。这般的『同参道友』,自己如果尚未练就一番功夫,还是尽早远离吧!

对此,孔子也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7易言之,结交正直、信实、广学多闻之友,使人受益良多。但是若与那些外表谦恭而内心狡诈,或者虚情假意、巧言令色,终日言不及义之人为友,迟早会受其染污、危害,而有日趋下流之患。〈沩山警策〉上也有一段提到与善友交游之利的话,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8可知与有德行又好学多闻之友为伴,相互砥砺增上,的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不过,人性始终是不圆满的,愚迷凡夫尤其各有不同的志趣、性习、价值观念,乃至行事风格。我们自身尚且各有缺点,难以移易,何能要求一个十全十美的善友为伴呢?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理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对方有一分的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便无由鄙视而当虚心就学。即使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我们至少也可从他身上找到借镜吧!

万一,我们的福报因缘真是奇差无比,所会遇者尽是愚痴不善之人,那么,与其同流合污、蛇鼠一窝,不如「宁独守善」、「乐戒学行」,至少还能进德修业,而「独善无忧」。怕的是自己不甘寂寞,明知对方于己德业修道有百害而无一益,却又不能远离于彼,那旁人也就无可置喙了!

佛世,由于弟子们多数是二乘根性,亟思出离世间,了生脱死,是故释尊多教其独处静修,专精禅观以悟道。至于僧团共处,则示以『六和敬』,作为共同生活的依循准则。但这样的独善,是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的菩萨事业,除依『六和敬』原则令僧为法安住而外,更应着重团队的分工合作──各在其位,谨守本分,同心协力以完成组织团队的目标。

但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志趣不同,思想不同,所以不免落入分工容易合作难之窘境!真正能够同愿同行,又能捐弃自我本位主义,来共同为淑世利生事业而努力的同道,实在太难得了!无怪乎印顺导师会慨叹地说:『每觉僧人无父母儿女之累,行动自由,每每一声不合,走了再说。既不顾曾否负责,亦不顾有无影响,过分自由,乃缺乏忍苦曲全以维持一寺之美德,不易团结,未始不由于此。进步到一人一寺一学院,复兴佛教云云,真不知从何说起矣!』10

对于导师的沉痛陈言,吾亦心有戚戚焉!尤其看到当今的佛教界,崇尚个人自由而独居茅蓬(甚或公寓)的出家众(他们戏称为『个体户』),似有日渐增多之态势。若果真心为法,为超脱世间缠缚而用功修行,倒也罢了!怕的是对修行方法一知半解,对佛法真义理解有限,于己于人均无益利;而只是为了害怕付出和承担,甚或为了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而索隐行怪!出家所为何事,是早被抛诸脑后了!对于这些人,当只有摇头叹息的分!

多年来的教学相长经验,令我深深觉得:好的教授者难寻,好的受教者更加难寻!为何如此?只因欠缺为法为人的真诚,所以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而只想依照自我的思惟模式、习惯模式、生活模式,寻一处避风的港湾,得一句肯定的恭维──尽管名实不符,又有何妨?此处既得不到这些,自有可以供得起这些的地方、人事吸引他前去。对于凡夫而言,这原本无可厚非,又何须怅然呢!

远离人事,独处清修,专精禅观,亦吾深心向往,而且自信有此能力为之。但『菩萨因众生而不得自在』,愚迷多苦的众生是多么需要佛法的滋润呢!怎能忍心舍离众生而独自修善!在历经了多番人事的更迭之后,益发觉得:放下,是容易的──或许该说是放弃;而提起,却是难的!因为这需要勇于承担的智慧与使命感,才能坚持如一。而这,毕竟强求不来!

聊可慰藉的是:此身虽已渐入『老』列,但对于佛法的追求与弘扬的热诚,却始终不忘初心!衷心期待真诚为法的人,共同来为正法的久住而发心!我深信:只要有一分对于佛法的诚心,那一切都有办法,一切都能克服!(待续)

注释:

1.《中阿含‧拘楼瘦无诤经》(大正1‧701下)。

2.《杂阿含》卷一○‧二六六经(大正2‧69中)。

3.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80。

4.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页163。

5.《杂阿含》卷一二‧二九八经(大正2‧85上)。

6.《杂阿含》卷二七‧七二六经(大正2‧195中)。

7.《论语‧季氏第十六》。

8.《缁门警训》卷一〈沩山大圆禅师警策〉(大正48‧1043上)。

9.《论语‧述而第七》。

10.印顺导师编,《法海微波》,页365。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