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六)

1997.5.2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六)

释传道主讲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释颂义及因缘

5.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莫,音(木)bok8文独切

小,音(少)siau2时矫切

荡,音(洞)tong7地旺切

增,音(晶)cheng1精经切

此颂中的「小道」,意同「外道」──泛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道者。以其『心外求道』,故称其为『外道』;不过,后世多隐含贬抑排斥之意。中国文字,大凡冠上个『小』字,除了待大名小,一般多语含轻贬。称「小道」,盖因其邪见邪行,只会引人偏离正道、招感苦果,而不能体证真理、究竟苦边,故名「小道」。

本颂意在警醒为佛弟子,切「莫学」习那令人增长愚痴烦恼的偏邪「小道」,而「以」崇「信」邪知「邪见」为尚。倘于世间的是非善恶不能正知,又复不能正见行善为恶的行为价值(异熟业感果报),与此诸行为所残留发业润生的潜能,以及确有凡圣的境界差别。又复不思从个己的思想、行为端正改造,以释解身心的缠缚、环境的逼恼;而只徒然妄想改变现生的苦报,那是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要知道:现生的苦果,除了过去生以来的业因所招感,最主要仍依今生的现缘──无明爱染而熏发。所以,想改变现生,乃至来世的苦果,唯有调整自己习以成性的思想、观念,依佛法真理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因果观,并彻底改造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依佛法得新生,才能真正地趋吉避凶。设若不从根本着眼,却意图藉助外在的祈愿、禳灾、持咒、灌顶,甚而改运、改风水地理等,来达到兴福免难,那是邪知邪见!依此邪见而发为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以至邪念、邪定,更是苦上加苦而难得出期!往往还要落得人财两失,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尤有拨无因果的一流,每每抱持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纵情逸乐、为所欲为。待得乐极生悲,不免又是不明所以地急病乱投医一番。所以,不论出家或在家弟子,均应守身摄意,依佛所教,如法修行,切「莫」任自己浸「习」在「放荡」身行的尘欲中,认邪为正,以苦为乐,徒「令」添「增」对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的染「意」。当唯有依佛法正见,涤尽无始以来的烦恼业习,进而发为如法、如理、如分的正行,才有真正的安稳可得!

6.善修法行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诵,音(上)siong7时共切

莫,音(木)bok8文独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所谓「善」于「修」学佛法者,除应本着与生俱来的生得慧以分别善恶(知),具足惭愧心(情)以向于道德,并且不放逸(意)于道德的实践之外,还须以此道德的三善根作为基础,而亲近善知识、多闻正法、如理思惟、如「法」次第而修「行」(法次法向)。

重要的是,从听闻「学」习而来的正法,于理解之后能够明记不忘却,持「诵莫」违「犯」。当内心有了无明贪瞋等烦恼,又能够正念现前、忆持对治。如此日复一日地调御自己的身心与言行,必能因为恶止、善行,进向净化提升,而使身语意行越发如法、如理、如分。

但是,身处这五浊恶世,光只有自己止恶、行善,是并不足够的。我虽有良善的道德不恼害众生,众生却可能由于错综复杂的宿因现缘而多方恼害于我,从而引发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与之相应。不仅如此,现世间不公不义、令人气短之事,亦所在多有、俯拾皆是。这一切,唯有透过智慧正观因缘,才不致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愤世嫉俗者,或者放弃道德的随波逐流者。那么,对于道德的坚持,将不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是再大的权位、名利,都不能使自己撼摇、腐化。果能若此,才真正堪称「行道无忧」,而能「世世常安」!

7.敏学摄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慎,音(肾)sin7时近切

到,音(倒)t3地告切

不,音【拂】put4边骨切

死,一音(史)su2时矩切

一音(始)si2时纪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学佛修道要日有所进,不论出家、在家,必得勤「敏」善「学」、励行不坠,方得成就。所谓的勤敏善学,并不是指诵经诵了多少部,念佛念了几万声,持咒持了若干回,或者打过几次的佛七与禅七。而是自己是否常在心地上用功,是否时时检束自己,「摄」持「身」心、观照身心,使身心得向净善调柔。

尤其「常」应「慎思」谨「言」、行止如法──不但身不行杀生、偷盗(不与而取)、邪淫等恶业;口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恶言;意念更要远离贪欲、瞋恚与邪见。但这只是消极的止恶,就积极面而言,不仅不杀生而又能护生,不仅不偷盗而又有布施,不仅不破坏他人家庭感情,而又能劝人和合。除了不说谎言以欺骗,不搬弄是非以离间,不说尖酸刻薄、诲盗诲淫的话,以使人难堪而外,还要说诚实语、和合语、柔软语、真实语。而内心上不但没有贪心,更有喜舍心;不但没有瞋恨心,更有慈悲心;不但没有愚痴无明,而更有正见智慧。

这之中,为了实现人生世间的和乐善生,语业的净化,毋宁说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语言原是为了表达个己的思想与情感,但是话一经说出口,即如覆水难收回。一句善意的、体己的话语,可能挽救一个堕落的生命,安慰一个失意的心灵;而一句充满敌意、尖酸刻薄的话,却可能将一个人推入无边的恨海、烦恼的深渊。当然也可能启动对方的『自动防御系统』,而遭受对方言语或行为的『反扑』。所以,说话当真不可不慎哪!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同样的,『有诸外』,也必然有其内里的思想观念,作为其原动力。人类的言语、行为,原赖于心念的审虑、决定而发动,因此归根究底,仍须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嘴皮上)──认识自己,也认识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时,所应当扮演的角色功能与表达、反应。一个不能认识自己又欠缺反省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对别人有真诚的了解与同情的;内心上,这仍属于无明痴分,不得见真理!

要知道:广大的慈悲,来自于智慧的深观;深观的智慧,才孕育出彻骨彻髓的真慈悲──这慧观,正是以个己的身心世界,作为其最初的观境与下手处。而这一艘以正见为舵的般若船,正「是」运载自己「到」达不生「不死」的涅槃岸去的舟航;依此而开展出来的身语意「行」,才有趋向寂「灭」,而「得」究竟「安」稳的可能!否则尽管事功彪炳、福业深厚,仍是一介流转生死的愚痴凡夫!

8.非务勿学 是务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勿,音(物)but8文滑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已,音(以)i2英己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如前所说,修学佛法,当善分别善恶邪正、法与非法。若「非」善法──不是利人利己或损己以利人的事「务」,则「勿学」勿行。如果「是」有益利于和乐善生,乃至导向涅槃至善的事「务」,则宜学「宜行」。从且学且行、学行相顾之中,证验已学「已知」的佛法,那佛法就不再仅是片面的名词概念,或者死板板的理论知识;而是活泼泼地,与我们的生命融然为一的亲切体验。由此,对于佛法的理解更深了,信心更坚固了,也就更加引发自己深入法奥的愿欲。当不同的境界来临,随「可」忆「念」曾习过的法门,以对治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等烦恼病。久而久之,内心的烦动恼害日薄,终「则」烦恼「漏」尽,而「得」证寂「灭」无生。

9.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健行 是谓贤明

夫,音(扶)hu5喜渠切

健,音(件)kian7求喜切

行,音(刑)heng5喜停切

谓,音(胃)ui5英跪切

学佛而能真正「见」佛「法」身,向是佛弟子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何谓『见佛法身』呢?释尊尝说言:『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1,可知能正见缘起──佛法不共他教的特质,方可谓为『见佛法身』。佛之所以为佛,也就是因为证见了缘起法性。

缘起,不但说明了世间是什么,更推究了世间何以如此的因缘,以及超脱世间苦集的方法。所以,佛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2正观世间事事物物所以如此而不如彼的因缘条件,从而循着灭苦道迹前行,即可离染向净趋于寂灭。尽管此生不一定能得解脱,但至少从察因知缘中,正知现生果报之所由来,全缘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集。不是偶然,不是上天的赏罚,不是父母先祖的余荫余殃,更非命中注定、无可抗力。而是只要突破自己的无明爱见,一切就充满光明的希望!透视了这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则,佛弟子自当知所简择以「利身」心的善法,而唾弃残害慧命的恶法。因为他深知何因何缘足堕恶趣,何因何缘能这样(「夫」,指示形容词,作『这样』解)「到善方」,何因何缘流转轮回,何因何缘正向解脱。在未达涅槃无生的彼岸之前,苦乐参半的人间较诸他道,毕竟还是适合佛法修学,而为诸天所赞仰的善处。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何况自己还完具六根,又已于佛法生信;「知」晓这样的法义「利」益,佛弟子遂发以无比的精进力,勇猛善「健」地「行」践佛法。如「是」持之以恒地修习复修习,烦恼恶法遂逐渐远离,福慧善法遂逐日增长,虽然还未臻至圆满境地,但亦可「谓贤明」的佛徒表率了!

※ ※ ※ ※ ※ ※ ※ ※

台湾现代的佛弟子,拜文化出版、传播资讯蓬勃发展之利,论修学佛法,是比四十几年前,我们学佛那时候,要容易,也便利地多了!记得当时,大藏经是束诸藏经阁,供人礼拜庋藏的,别说讲经弘法的法会不多、法师难得,即连佛学相关书籍都一册难求。想听个经,通常是下了工,也顾不得饥肠辘辘,就赶紧骑着铁马,到临时借来的弘法场地去打扫、摆课桌椅。下了课,将场地回复原状,再踏着月色回到住处,吃饭、洗澡。洗完澡,利用夜阑人静打坐个把钟头,然后才上床就寝。

想看佛书,得去向人借来逐字逐字地抄,就别提有什么佛学工具书可资参考了!这固然因为当时的时代环境所使然,但稀有难得与匮乏难求,却使我们倍加珍惜听闻得来的佛法,而更认真地修学佛法。反观现代的佛弟子,汗牛充栋的佛教出版品、有声书,人才辈出的青壮年弘法大德宣扬佛法,四处林立的佛学班、读书会、共修会、慈善团体,即连佛教图书馆亦较从前普及许多。佛学资讯的容易取得,尽管为现代佛弟子降低了修学佛法的困难度,却未得到佛弟子更多的珍惜、感恩与用心修学,反倒因为资讯、异说纷纭,而造成其无所适从,甚或尽弃不顾的下场。

这不禁令我想起《百喻经》3里头的一则故事,故事说到有个疲累已极的旅人,在历经长途的跋涉之后,饥渴交集地四处找水喝;后来经人指点,寻到了一条大河。当他好不容易来到河边,原以为他会整个人跳下去喝个痛快的,却见他瞪着淙淙的流水兀自发楞。旁人见了,忍不住问他说:『咦?你不是口渴得很吗?怎不喝呢?』他回瞪了问话的人一眼,却道:『这么大的一条河,我怎么喝得完呢?』因为喝不完,所以干脆不喝,宁愿干渴而死,这故事也真是反讽入骨了!

佛法或者真如大海般既深且广,但确有其一以贯之的纲目可资依循,哪怕仅取一瓢饮,都足以让人受用无穷了,何况是深入佛法义海?所以奉劝诸位善加把握这难得的人身,敏学勤修佛法,才不负此人身!

10.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着,音(筑)tiok8地局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损,音(笋)sun2时准切

兴,音(兄)heng1喜经切

众生,是离不了忧悲苦恼的,因为这身心世间即是纯大苦聚集。不但在生理上,有生、老、病、死苦;就社会关系而言,有亲爱别离与怨憎会遇苦;面对自然界,更有所求不得的诸多苦痛,真是『世间苦唯尔』!

佛所以说世间是苦──『为无常故』。存在的一切,莫不时时在迁流变动中无常逝去,不可捉摸、无可主宰。有时我们的内心还沉醉在那样愉悦的情境中,但不知何时,这愉悦的情境已悄然生变;心里还不希望改变,外境却无法为我停驻,是苦。有时内心的喜好已然改变,而原先的情境却仍一成不变的持续,也是苦。又有时,我们痛恶那样的情境而亟思予以拒斥,可它却偏偏不动如山,恒为恼害。想改变不适意的外境,使合于己意而不可得,更是苦!

在众苦缠绕中,若有人「起」了一念心,想要探求苦的原因从何集起,并立意「觉」悟宇宙人生的真「义」,以追寻那无苦的清凉自在「者」,那他必然会精勤地修「学灭」苦之道,并「以」其坚「固」恒持的信心与毅力,勇猛前进!

佛法的修学,固然以除灭诸苦为目标,更以破除我我所见为主要。设若在修道的过程,我见未除,又执「着」有一个涅槃寂「灭」的实体可得(顺道法爱生),而任「自」己「恣」意盘算自己修行的『业绩』为何,那也只是从执着我与我所相对的世间,转而执求一个出世解脱罢了!本质上并无太大的不同。这对解脱道或菩提道的修行者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损」失「而不」能「兴」发其破除无明缠缚。

金刚经》上,世尊须菩提的对话,即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世尊问须菩提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亦复如是)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呢?因为实无有一法名为须陀洹,名为斯陀含,乃至阿那含、阿罗汉。只是因着其断惑证真的浅深,而名得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倘若一个断尽烦恼惑的阿罗汉,还有『我得证阿罗汉道』的这么一念,可见他仍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其实仅有一相──就是我相未除!怎可能是开悟解脱的圣者呢?

《大智度论》上也说:『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4可见执着与般若智慧是互不相生的,因此佛法的修学,不论止恶、行善,均应以清净身心、放舍我执为目标。越修习,我执越淡薄;越修习,心地越调柔;越修习,越没有身段;越修习,慈悲摄众的力量越强,般若智慧越增长,而言行举止益发内敛安详。就如一个身怀绝世武功的侠者,外表定绝非耀武扬威、趾高气昂的──而只是一如平常──没有刺眼的光芒,没有骄人的气焰,而只是平凡!倘若世间凡夫尚且可达如此的境界,那一个历经佛法熏陶,尽断烦恼疑惑的出世圣者,定当别有一番脱俗的胜貌才是!学佛,当如是学!(待续)

注释:

1.《佛说稻 经》(大正16.817a)原文为:「弥勒舍利弗言:『佛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

2.《杂阿含经》卷二.五三经(大正2.12c)

3.《百喻经》「渴见水喻」(大正4.543c4.《大智度论》卷十八(大正25.190c)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