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十二)

◎1997.6.5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二)

释传道

〈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

壹、释品题

多闻品者 亦劝闻学

积闻成圣 自致正觉

劝,音(券)khoan3去贯切

致,音(智)ti3地记切

本品名为「多闻品」,意在阐明多闻正法之于学佛的重要性。故其内容,「亦」同于前一〈教学品〉,系「劝」勉为佛弟子,本着「闻」法的种种益利,精勤依法修「学」。

究竟闻法可有那些益利与功德相应呢?印顺导师在其《成佛之道》的偈颂中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意思是说由于闻法,吾人始知有善法恶法,有流转生死的有漏(漏,烦恼的别名)之法,也有趣向清净解脱的无漏之法等诸差别。于是进一步抉择善法而扩充它、增益它,抉择恶法而遮止它、息灭它。

又由于闻法,吾人乃知依于佛所教示的解脱道与菩提道次第而行,于是便能远离无义的苦行禁忌与偏邪小道,终而证得贪、瞋、痴永灭无余的寂静涅槃。足见多闻正法,实为进入佛法之门的锁钥,深入佛法奥处的阶梯;修学佛法,即应从多闻熏习入手,方能步步升进,趣向佛道。

只是中国佛教,自明、清以降,即独崇净土禅宗;对于佛法义学,可谓偏废已久。因此,每误以为诵经、礼忏、禅坐、念佛才是修行;听闻经教,则与修行无关!台湾佛教承继了中国佛教的遗绪,故而净土与禅宗,也大大地被弘扬起来!于焉,『一句弥陀超百亿』,或『即刻开悟』、『即身成佛』之说,也就甚嚣尘上地为人所传诵。

试问:若未能透过多闻熏习,了达佛法义理,并以之对治自己的烦恼串习,积集修道的福智资粮,难道真能藉由盲修瞎练,即得断惑证真吗?这未免太不符合因果理则了!更何况,知道诵经、念佛等等修持方便,难道不是因为闻法而来的吗?岂可就此抹煞闻法的益利功德,甚至将解门与行门打成二橛呢!

要知道:知,是行的一分;由多闻而来的慧解,岂不正是行践的眼目吗!行践若缺乏闻法作基础,就犹如双眼被蒙蔽,而行于棘藤蔓草中一般的危险。尽管也是行吧!却不明方向,不辨就里,不识路途中所隐藏的障碍危机,更不知如何安然度过它。这必得透过亲近善士、多闻正法,而后进一步如理思惟、如法修行,才能于深佛法得正见、起正行,甚而彻证诸法实相──这终极目标的圆证,仍缘于最初的闻法而来。

故说「积」累多「闻」熏习的道法资粮,循次成就闻、思、修慧,最后在定慧相应中破我见、证无生,即得「成」为入流之「圣」者。只要再假以时日的向上熏修,「自」能获「致正觉」解脱,乃至圆满佛果。

贰、释颂义及因缘

1多闻能持固 奉法为垣墙

精进难逾毁 从是戒慧成

2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3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4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垣,音(凡)hoan5喜权切

墙,音(蔷)chhion5出强切

踰,音(盂)u5英渠切

毁,音(匪)hui2喜鬼切

增,音(晶)cheng1精经切

致,音(智)ti3地记切

泥,音ne7奴低切

洹,音(凡)hoan5喜权切

学佛,即于佛法信仰、理解、修行、证得的始终历程。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重在强调威权式的『信即得救』,或不可怀疑的服从实践;而特重道德的纯净与智慧的开发,所以是道德的理智的宗教。尤其智慧,更是佛教不共于其他宗教的特质所在,佛法的修学,亦即智慧的修学。有了智慧而去修学一切法门,一切法门方得成就;如若离了智慧,那一切的修学,不过徒增我见憍慢而已,什么也难得成就!

那末,该如何修学智慧呢?智慧的修习次第,即如前述,需依四预流支:首先,依生得慧而『亲近善知识』,『多闻正法』。『从多闻(听经、看经)佛法中,对于佛法生起正确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间与人生的真相,深彻的信解佛法,三宝、四谛等功德。』1此即『闻所成慧』;闻慧成就,不但于甚深法义确信无疑,更进而引发其实践趣求的愿欲,这也即是信根的成就。依于闻所成慧,『如理思惟』观察所闻法义,从而更深刻的悟解佛法,即得『思所成慧』。思慧成就,必有见诸实际事行的戒行德性,是以定能严持净戒,而完成身语意三业行的清净,这也就是『如法修行』而净戒具足了!

以上的闻慧、思慧,乃属散心分别慧,还须进一步修习禅定,然后在定中起观,而更发深慧,才算是『修所成慧』。至此,虽成就了闻、思、修三慧,却仍不成开悟证果的圣者,因为这三慧,都还是世俗有漏慧,必得在不断地如法熏修中,长养真信,持守净戒,修习正定,因定慧相应而破我我所见,现证无漏慧,才能了脱生死、永断烦恼!

由上所述,可知在修学智慧的浅深进程中,闻法──多闻熏习,是其中的重要关键。试想:连佛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称的舍利弗,尚且要赞叹地对佛说:『我不闻佛说法,就如瞎子一般!』更何况我们这些福报浅薄的愚痴无闻凡夫,要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更是非闻法不可!听闻了佛法,以法为明镜,随闻而修行,那才可能生起真智慧、具足正知见,而终得自解缠缚,不复轮回!

是故,偈文中说「多闻」正法,而于行善为恶的业感与价值有所确知,即「能」生起止恶行善的愿求,受「持」戒行德性坚「固」不移易。不仅已生恶得令断,未生恶令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其增长,更随时随刻「奉」持佛陀的教「法」与教诫,以「为」调制身心、立身处世的「垣墙」,而「精进」不已。待于佛法生实信、住净戒,则不论遭值何种境界,均「难」以使其心行「逾」越真理法义,抑或「毁」弃戒行德性。「从是」而后,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若能更于禅定中深观缘起正理,则「戒」定「慧」三学的「成」就,即指日而可期。

「多闻」正法,而将人生世间的实相谛理一一地认识到自心中,能「令」心「志」逐渐澄澈清「明」。对凡夫而言,这就有如自层层缠缚的罗网中渐次理出头绪来,以前看不清楚的,现在清楚了;以前不能释然的,现在可以坦然面对了!这全是因为心志「已」然「明」澈,而「智慧」力「增」加的缘故!有了「智」慧,「则」更能广「博」地思惟悟「解」所听闻过的法「义」,而用于实际事行,净治身心。惟其于真正的事修中体「见」佛法真「义」,那才能「安」于所修「行」的佛「法」,不因外在的际遇考验而退堕!

「多闻」正法,又「能除」去吾人的烦恼愁「忧」,因为内心安住在闻法的喜悦中,复能用之端正身语意三业行,故能远离人我是非,跳脱业习的束缚。尤其若「能」常「以」修习禅「定为欢」──禅悦为乐,常于定中思惟观察法义,又能将行而有得于心的「甘露法」──解脱法要,「善」对大众解「说」,教学相长,则「自」能获「致」贪瞋痴等烦恼的永远除灭,「得」证解脱生死的「泥洹」(涅槃)。

总而言之,「闻」法是「为」了正「知」佛陀的教法──「法」与教诫──「律」(戒),并付诸实修,以释「解」心中对人生世间的诸多「疑」惑,同时「亦」将所体「见」的佛法「正」理,用于对治自己的烦恼恶习,使自己超脱迷惑与忧悲苦恼。所以当「从闻」法而「舍」弃一切邪恶「非法」的心行,去除一切恶,奉行一切善,再能破却对自我身心的执着,即得「行到」涅槃「不死」──烦恼灭尽无余的「处」所。

佛所以宣讲这四首偈颂,是由于以下的因缘:当时,在舍卫国,住着一户贫苦人家,夫妇两人不但生性悭吝鄙恶,又不信因果道德。佛愍怜其愚痴,就收摄起熠熠慧光,将自己装扮成一个苦哈哈又毫不起眼的沙门(修道者之泛称),到他家去托钵乞食。

正巧这家的男主人不在,他妻子一见到有修道者前来托钵,内心十分嫌恶,什么道理都不说,劈头就是一顿骂。这沙门就婉言地对她说:「我是一个修道者,常行托钵乞食以养命修道,你可以不必敬重我,却不得任意骂詈。我所求的,也不过就是一钵饭罢了,你就随缘种种福田吧!」

女主人闻言,又满怀怒气地说:「纵使你现在立刻死去,我都不会给你食物的!何况你看起来身体那么健壮,竟敢奢望我的食物!多说无益,不如早点滚出我的视线,到别家托钵去吧!」

领教过这女主人的悭恶之后,沙门于是站到她面前,两眼一翻,大气一吐,就以神通力幻现出死相来。随后身体迅速膨胀脓烂,口鼻尽有尸虫钻出,甚至连腹中的溃烂不净,都四处漫流。女主人见了他这模样,惊恐异常,就丢下他夺门而逃!修道者也就收拾起这些不净相,到离那屋子数里外的树下,坐着歇息去。

话说男主人在回家的路上,撞见妻子一脸惊恐地狂奔而来,就知事有蹊跷。等妻子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男主人不禁勃然大怒,便问修道者而今何在?妻子回答说:「他人已经走了,不过应该还走不远。」男主人于是就怒气冲冲地带了弓和刀,循着修道者离去的方向去追逐他。

修道者当然是老早就等在那里了,男主人一见了他,马上就张弓拔刀,欺身向前要砍杀他。这一次,修道者就将四周幻化成一座琉璃城,而自己就置身在这城中央;尽管男主人绕着城墙走了几圈,仍是不得其门而入,那气极败坏的模样,活像热锅上的蚂蚁!

既然进不去,只好开口向修道者喊话了:「你为何不开门呢?」

修道者说:「要我开门也不难,只要丢弃你的弓刀便行!」

男主人心想,或许我该先依他,等进了城内,相信凭我赤手空拳,也能给他一顿痛快!心念至此,于是就丢弃了手上的弓刀,等他开门;可是等了半天,修道者仍然迟迟不肯开门。他按捺住心里的火气,又再度向修道者喊话:「我都已经将弓刀丢了,你为何还不开城门呢?」

只听到修道者缓缓地答言:「我的意思是要你丢弃心中的恶意弓刀,而非你手上有形的弓刀!」

这下子轮到男主人心虚了:「难不成眼前这位修道者是一位圣者,要不然怎会知道我的起心动念呢!」一想到这,心更虚了!这可怎么好呢!伤害圣者,这可真是罪过了!不如赶紧忏悔认错才是正途。

着即向释尊所乔装的修道者顶礼悔过,并自禀白说:「都是我家那个识见浅薄的糟糠之妻所害,才会有眼无珠,冒犯了圣者您,还差点铸下大错!愿您慈悲垂怜我们两个愚夫愚妇,切莫就此舍弃我们。待我回去带我那糟糠来,劝她与我一同随您修行去!」

说完,这男主人即先行告辞,回家里去。一进门,他妻子便问:「那沙门那里去了?」

男主人就将所遭遇的神变之事,一一地说给妻子听,还告诉她说:「趁着那位圣者还在那里,你赶紧前去向他忏悔吧!或许还能灭除之前所犯下的过错!」

于是,夫妻两人就又回到这位修道者所在的处所,五体投地地向其悔过,希望能作为弟子,随他修道去。因而又长跪在地而问言:「您所展现的神通变化是那么的神奇,这是因为您已证得圣果的缘故吧?您的意志有如琉璃城,坚固而难以逾越;您的内心清明安定而无忧苦之患,究竟您是修习何种道德,才能达致如此神妙之境界呢?」

释尊所乔装的沙门就回答说:「这是因为我向来广学博闻不轻厌,奉持道法不懈倦,又勤修戒慧不放逸,故而今生得以成就道业,圆证无上的涅槃。」于是,向夫妻俩说了以下的四首偈颂:

「多闻能持固,奉法为垣墙,

精进难逾毁,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

说毕偈颂,释尊就现出原本庄严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来,一剎时,赫赫的光明遍照天地。这对夫妻又再一次地受到震憾,不禁更加惶恐戒惧的决意洗心革面,一时,累世以来的烦恼恶尽断,得预入圣人之流的须陀洹果。(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173。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