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十七)

◎1997.6.26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七)

释传道主讲

〈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8.信使戒诚 亦受智慧

在在能行 处处见养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若能本着纯正专一的「信」心而修学佛法,坚信佛法是吾人改造生命之所必要,则于理解真理法义之余,必会求其付诸言语行为上的实践,而「使戒」学德行发乎真「诚」,自然合宜。在此抉择道德、断恶行善的过程,其实吾人「亦」一分分地在领「受」法益、增长「智慧」。有德行,有智慧,「在」一切所「在」之处,又「能」依此而「行」,那末,不管身「处」任何「处」所,皆能赢得众人的尊敬,动「见」(「见」,助动词,『被』之意)利「养」。

*********

这是依据吴译《法句经》本所作的释义,若对照《法集要颂经》所译的:「信使戒成就,亦获寿及慧,在在则能行,处处见供养。」则本章宜应改为:「信使戒成,亦寿智慧,在在能行,处处见养。」那末,在颂义的解释上也会稍有不同,如下所说:

若能本着纯正专一的「信」心而修学佛法,坚信佛法是吾人改造生命之所必要,则于理解真理法义之余,必会由此建立自己的正知见,并立意求其实现,以净化自己的身、语、意三业,终「使戒」学德行而得「成」就。

既已成就了戒德,那末自己一切的动静语默,尽皆不伤众生、不害众生,现生即得利益安乐,「亦」复长「寿」的果报。再则,因于戒行成就,而在身安心安中深入佛法义海,更得「智慧」日长。「在」一切所「在」之处,此「能」依智慧、道德而「行」之人,不管身「处」任何「处」所,定能赢得众人的尊敬,动「见」利「养」。

的确,一个有德行、有智慧,又真诚的人,不管去到哪里,大家都欢喜和他在一起。他就如春风,和煦地轻抚着每一个心灵;又如月光,皎洁而平等地遍照一切,使人忍不住想迎向他,接受他的化育。

他也许贪、瞋、痴仍未净尽,但因为有道德的坚持,和智慧的熏修,所以他能超越世俗的爱诤、见诤,而胸怀坦荡、举止合度。他也许只是个尚未超凡入圣的凡夫,但却是值得人信赖的师长与朋友:当自己的情绪低落,他给以安慰鼓励;当自己遭受挫折打击,他给以肯定支持;当自己有所成就,他为我衷心欢喜;当自己得意忘形,他提出逆耳忠言。……不管外界如何变动纷扰,你始终可以从他而得到无比的慰藉与宽容!

这样的一位良师善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只是,我们却吝于付出自己、奉献自己,更怠于充实自己、修养自己!看看自己吧!我们是否一说起话来,尽是尖酸刻薄;而做起事来,便要争功诿过?我们是否将所有的好处都占尽,而一切的麻烦全推托?如果是这样,那周遭的人,恐怕是避之唯恐不及了,哪还会拿我们当朋友?即使幸而拥有可贵的友谊,怕也要因为长期的『单向通行』,而终究要落入『此路不通』的绝境吧!

缘起的世间,人与人,人与动、植物乃至大自然之间,本就是相依互存的,理应建立一种和谐共荣的关系。只可惜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深,自我本位的思想就越强;受世俗的点染越烈,离开纯真无私也就越远!庸庸碌碌的一生,不外乎名、利、情的追求。求之不得,固然横生恼害,而与外境形成对立;求之既得,为了持续的保有,还是要与外境对立,来保护自己与自己所有,而将自他远远的隔开!

因为这对自我与我所有的强烈爱着,所以人与人之间即不得不诤,也不得不因此而引生诸多的忧悲苦恼。原本应该是休戚与共、互信互谅的人生,因而变调成为充满猜疑、嫉妒与不安的人生;而我们凡夫众生,也就在这爱恶情仇、名利纠葛中自苦无已。相形之下,一个对佛法仰信,又潜修道德、智慧的佛弟子,因为正观缘起无我,故能放舍一切人我之诤,无怪乎人们乐于与他亲近,并且愿意恭敬供养他!

9.比方世利 慧信为明

是财上宝 家产非常

比较(「比方」,『比较』之意)这「世」间种种的益「利」财富,出世的智「慧」、净施多闻正法、惭、愧、戒德和净「信」等七圣财1,实「为」更「明」智而值得追求的。因为如「是」的出世法财,可使我们离染趋净、回缚向脱,所以是一切「财」富中最为至高无「上」的「宝」藏。相对于世间有形的「家产」,因为是五家──水灾、火灾、盗贼、恶王(恶法)、不肖子──所共,而「非」吾人能够恒「常」保有的,所以任凭你如何善于营谋,也终有消散殆尽的一日。

但是世人所希求的,多半是这些有形的财富、权位和名利,殊不知『利令智昏』,为了那永远无法满足的财利,兄弟可以阋墙,父子可以成仇,夫妻可以反目;朋友,当然也可以见利而忘义!不过,即便是如此,人们还是从来没有觉醒过,也没放弃过对于财利的追求!

拥有财富、权位和名利之后,懂得取之于社会,又用之于回馈社会者,当然大有人在;但无可讳言的,为富不仁者亦不乏其人!有钱却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也不知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于是有些人被设计诈骗而散尽家财,有些人因为吃喝嫖赌,造恶堕落,而落得人财两空、身败名裂。金钱,到了这些人的手里,真是犹如毒蛇,不断地吐出毒液来毒害他们啊!

人人都说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可是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够从金钱的追逐游戏中跳脱出来?人生在世,少了金钱固然寸步难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但是拥有太多财富,而不知用来培福利他,未始不是另一个烦恼的根源。所以佛才教示弟子们要『少欲知足』,因为唯有『少欲』,才能『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乐』;而且唯有知足,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讨生命的课题,以及发现生命的美好!

佛教常常警醒世人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真正能够陪伴我们从前生到后世的,不是财富,不是权势,也不是名利这些身外之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这个『业』,即是我们的身心活动过后,所留下的一种惯习与力用;它不仅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生,更随逐而影响到后世的一切。平日所造的善业多,我们的生命就形成一种善性循环;所造的恶业多,那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不论所造作的是善是恶,只要因缘合会,果报定然是要自己去领受,丝毫不爽的。

一般人听到业报现前,内心就起了恐慌,仿佛大难临头似的,赶紧到处去消灾解厄,以求能逃过此灾厄;殊不知业报的从因到果,中间还需助缘来滋益助成它,所以应该改变的不是果报,而是所添加的助缘──这助缘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而且已经成为惯性反应的观念、习性与行事风格。

凡夫是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的所知所见中,即含着极大的谬误;因为这知见上与情意上的谬误,又为自己与他人引生众多的烦恼苦痛。可偏偏每一个人却都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自己的一切是美好而又超胜他人的,也不管事实如何,就一劲地活在自己所建构起来的『虚拟』世界中,看不清楚外界,也看不清楚自己,无怪乎会在一波波的烦恼流中灭了顶!

修学佛法,就是要颠覆我们既成的错谬知见,既定的烦恼习性,既有的言行表达,而代之以佛法正见与正行,由此开展一个全新的、无我的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改变助缘,进而达到改变果报的目的,也即是真正的消灾解厄。所以《杂阿含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2只要具足正见(慧),尽管流转生死而暂时忘失,一旦因缘熏发,便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向上升进,怕个什么!

怕的是自己不思努力突破烦恼的重围,而只想一生埋首名利堆里作活计,那才真正要担心堕落呢!世间的一切名、利、情、势,皆是虚幻无常而不可恃怙的,终将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散。唯有真正的智慧等七圣财,能伴我们在生死长夜中给以光明;在烦恼浊流中不被淹没;相较之下,确是无上财宝!

还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信徒家里,遇到他的拜把兄弟,他生来就有七、八个乳头。拥有七、八个乳头,这么迥异于常人的身体结构,想必是相当令他自命不凡的。尤其,在听说文王有四个乳头之后,他一心想要找出这个答案:我,如此一个拥有七、八个乳头的人,将来可以做什么?

于是,他这大半辈子,只要有了钱,就去找人算命,希望得到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据说他去算命,还算到让不同的相士为此而起争执呢!

那一天遇到了我,我想自己是一个宗教师,有责任告诉他真话,免得他再继续浪费钱到处算命,而且还一事无成。所以就给了他一记当头棒喝说:『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吗?让我告诉你吧!做工啦!还做什么?!』

他大概是楞了一下,赶紧又追问我为什么会这么讲。

『是啊!要学问,你没什么学问!要技术,你没什么技术,除了出劳力做工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

他还不大死心:『不然,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个乳头?』

『我想,你前生如果不是猪,就是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个乳头,那有什么稀奇!』

他终于有点恍然,『这倒是!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些,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这些呢?』

他告诉我,为了找答案,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算命上,如果早一点遇到我就好了,他也不必花这些冤枉钱,而且还可以安心地学工夫、学技术,原本他还想要当国王呢!

看了这个例子,我们千万不要取笑人家,凡夫众生本就是各有所执,各有所贪,各有所瞋,也各所痴的,总之,是因为无明而表显出来的不同样相。看看别人,想想自己,还是老老实实地修习正见、正行要紧!

10.欲见诸真 乐听讲法

能舍悭垢 此之为信

乐,音【藕】ngau7

悭,音(刊)khan1去干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修学佛法而「欲」体「见」佛所觉证「诸真」理,绝不是靠闭门造车或盲修瞎练可得的;还须好「乐」从善知识「听讲」正「法」。由听闻、见闻,进而如理思惟分别法义,如法地实践在生活日用中,将佛法化为自己生命中密不可分的部分,如此渐修渐进始得。及至「能」够尽「舍悭」贪、瞋恚、愚痴等烦恼「垢」,「此」方可谓「之为」证「信」(证净),并得预入圣流。

偈文中仅以悭吝来代表一切的烦恼尘垢,因为凡夫对于自己与自己所有的一切:财富、名位、学问、道德……,总是深生恋着而难以放舍的。一般说到悭贪,通常只联想到身外财物的执着难舍,殊不知凡夫对于自己所有的知识、技能,乃至学问、道德……,还是一样的爱着难舍呢!

想想自己可是费了好大的心血和代价,才得到了它,对方与我非亲又非故的,岂可轻易示人,甚至传授予人呢?万一教了对方,对方因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我的『龙头』宝座,不就要拱手让人了?不行!不行!要学我的功夫(学问、技术)可以,先恭恭敬敬地拜师学艺、奉上束修再说!最起码也要执弟子礼,任我差遣才成!

不过,即使如此,有些人在最后关头,还是会留一手,『传子不传贤』,以维持其独门绝艺的地位。这在黄皮肤的华人社会里,尤其如此,我常戏称这是得了『狭心症后群』,难以医治!

但世人多半是如此的,唯有菩萨才能超越这人我囿见,而将自己所有的一切:知识、学问、技能、道德……,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一切人。因为在菩萨的眼里看来,自己所有的一切,原是来自众多因缘条件的和合而成就,并不专属于自己一人所有;一旦有人需要,正好可以将自己所懂所会的回馈给对方。尤其见到众生因为缺乏知识、学问、技能、道德……,而遭受种种的烦恼苦迫,菩萨更在大悲心的策发下,将自己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施予众生,唯愿能令众生离苦难、得安乐!

不过,对于平凡如我辈的凡夫众生而言,这境界似乎高了点。不说在布施之后,对于自己的能施、所施与被施之人『念念难忘』、施而难舍了!只要被施的对方未能表示他衷心的感念,又未能逢人便歌颂歌颂我们的『偌大』功德,或者就要令我们心生不快,而暗地里骂他忘恩负义了呢!

好吧!那我们就如实一点,把层次降低一点来讲好了!这就如同汲泉水,你越是汲它,它就越清澈、越甘甜;要是你三天两头才去挑一担,很奇怪的,那泉水就不会那么好喝。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问、技能教给别人,难道自己原有的就会因此而减损吗?不会的!不但不会因此减损,反而在教授的过程当中,得以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甚至触类旁通,而得到新的理会、新的发明。

就以佛法的修学为例来说吧!印顺导师就曾有感而发地说:『阅览不如讲解,讲解不如写作』3。为什么呢?『自己在学院修学时,似乎都懂了,考也考得好。可是等到自己去讲时,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理解不够,自己也不满意。对某一经论,某一学科,参考一番,讲说一番,不但精熟得多,也会深刻一层,这就是进益了!如要写讲义,那就更好!平时依赖口才、技巧,囫囵过去,等到要写出来,或者公开发表,多少有些责任感,会特别留意。这一来,就会感觉到: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写出来却不免问题多多:组织不好,根据不足,意义不明确,理由不充分。总之,理解不够,了解错误──学力不足处,就会显露出来

。知道不足,参考、修正、补充,学问也就进一步了。』4所以在这名为利他的过程,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啊!

这一点,我自己是颇有心得的。自己阅读,和读完要再讲述给别人听,这两者所下的功夫,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讲说,自己不但要巨细靡遗地精读过,还要深一层去思考其中的义理,并找寻相关的参考资料来佐证补充它。最后,还要依听者的程度,来思考看看该如何表达,才能使其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

在讲说的过程,自己其实就是最忠实的听者,这无疑是再一次的自我教育。现在,又将讲说的纪录整理下来,等于再一次的复习,再一次的修正与补充,这已俨然成为我二个月就要做一次的功课。

也有人反应说:这杂志或许根本没有人看的吧!在此,我想引用印顺导师的一段话,来表白自己的心情:『我偶然也写一些,……但没有想到有没有人读,读了有没有反应。我沉浸于佛菩萨的正法光明中,写一些,正如学生向老师背诵或覆讲一样。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没有孤独,充满了法喜。』5是了,这就是我的想法,我只深深相信: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凡努力过的,必不会白费!──不管对自或对他。(待续)

【注释】:

1.参见本品十六:「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本章以慧信涵括七圣财。

2.《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七八八经(大正2.204下)。

3.印顺导师,《平凡的一生》(增订本),页183。

4.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198~199。

5.同注3,页122。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