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二十一)

◎1997.08.28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一)

释传道主讲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4.持戒者安 令身无恼

夜卧恬淡 寤则常欢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卧,音(饿)g 7语号切

恬,一音(甜)tiam5地廉切

一音thiam5他廉切

寤,一音(悟)go7语度切

一音(晤)ngo7

能够依于佛法修行,而「持」奉「戒」法德行「者」,是人类之中的最「安」隐吉祥者。因为持戒而内心清凉、没有害意,故能「令」其「身」(语)行不造恶业,亦「无」热「恼」违犯的追悔。「夜」里「卧」床而眠,自然充满「恬」静「淡」泊与闲适;白日「寤」醒之际,「则」能「常」怀「欢」喜愉悦与平安。

由颂义看来,似乎只要持守戒律德行(因),即可得到吉祥安隐、身心无恼的福果。而其实,从因到果这一段漫长、艰辛又错综复杂的过程,若不是以佛法的正见作为前导,而如实正观缘起,如理反省思惟,如分抉择取舍,则净戒是不可能得到成就,亦不可能随处而安详自在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凡夫的世界,而这个凡夫的世界,原是由一个个充满自我执见的个体集合所成。这些个体不但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知识水平,以及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每个人还都有着主我宰他的支配欲,以及自是非他的爱、慢、见、无明等烦恼。因此,往往就以自我为中心,而以好恶、利害、亲疏为半径,来画圆区分异己。

可偏偏,人又是社群的动物;个人不可能长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因此人们的舆论公意(组织认同),对于个人的一切,始终有着制约与相当的影响。它既可能成为个人进德修业的增上助缘,但更可能成为向上胜进的障碍与困境,正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1,无疾而终』。尤其当个人对道德与真理的坚持和努力,竟遭来不公义多数的曲解和漠视,试问:彼时,自己心中究竟还剩下多少对于真理与道德的坚持?『一傅而众咻』2,假使连『一傅』都没有了,那自己又当如何于众咻声中,寻求继续坚持的力量呢?

还记得父子骑驴的故事吗?这对父子原本是牵着驴子,要上市集去卖的。走着走着,就听到路人甲大发厥辞地对旁人说:『真是笨哪!父子两人牵着一头驴子走,凭白便宜了那头驴子!』

父亲一听:是啊!自己还真是笨!不如就让儿子骑到驴背上去吧!走着走着,又出现一个路人乙来评首论足:『这儿子真是不孝哪!竟让父亲走路,而自己骑着驴子!』好吧!好吧!既然人家都这么说了,那就让儿子下来走路,自己骑上去好了!

才走了不一会儿,路人丙又跳出来说话了:『你这当父亲的,真是不仁啊!怎么自己舒舒服服地骑着驴子,却叫儿子走路呢?』

嗯!这样的确不妥,还是父子二人共骑吧!这下,旁人应该不会再有什么意见才是!没想到走着走着,又杀出一个保护动物的路人丁来抱不平:『这对父子也太缺德了吧!难道存心把那头驴子给累死吗?』

唉!这简直就是顺了姑意,逆了嫂意嘛!弄到最后,这对父子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了,父亲一气之下,索性拿了绳子将驴子捆绑好,然后和儿子一起抬着它上市集去!

这是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故事。人,实在是一种充满烦恼迷惑,又十分容易受制于外境的动物。常在顺境,则往往忘失自我,而狂慢自大;久处逆境,又不免灰心丧志,而自暴自弃!即使身处不顺不逆境,内在的烦动恼乱,又何尝有过歇息的时刻?古德有谓:『八风吹不动』3,但我们这愚痴无闻凡夫,却是任何一种风,都可以吹得我们东倒西歪、迷失沉沦!我们的心,就是这般日复一日的,随着外尘境界、内在烦恼而或苦或乐、或悲或喜的煎熬无已,何时才真正做得自己的主人,不再为外境、烦恼所役呢?

所以,要能坚持净戒、令身无恼,且先学会克制自己的烦恼欲望,与摆脱外境的束缚牵绊吧!而为达这样的克己与超越,又必得依于佛法的缘起正见,如实地认识自己与世间,如理地观察分析自己与世间一切成败得失的因缘,从而充实自己、改进自己,使自己在进退之间的拿捏,得以如法、如分,并由此而更能同情于人、无害于人。能如此,那才许你做个吉祥安隐的持戒者,也才能在心安身安中「夜卧恬淡,寤则常欢」。

5.修戒布施 作福为福

从是适彼 常到安处

适,音(式)sek4时激切

彼,音(鄙)pi2边己切

「修」持「戒」律德行,除了要能做到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败德(包括会麻醉自己的毒品)之外,还要能够使我们的意志、言语和身行正确、合理而适当;那末,因此持戒的功德,来世便可以得人身。

不仅如此,今生如果又能多行「布施」,将我们的智慧、我们的钱财、我们的体力、我们的知识以及修养,用来服务他人,并造「作」种种利乐他人的善「福」,即是「为」来世积集「福」德资粮。有德行、又有福报,若能再加以闻、思、修慧的渐进熏修,便可「从」烦恼迷惑的此(「是」)岸欣然超越,而「适」往无有烦恼缠缚的「彼」岸。即使一时还未能悟证无生,也能因为烦恼日薄、善根增长,而「常」生「到安」详静谧的善道之「处」。

很多宗教都教人布施,并且祇将布施的意涵定义在捐钱;然而,就佛法来说,布施是不一定出钱的,包括上面提到的体力、知识、修养等等的服务奉献,都在布施的范畴。只不过,能够将自己所有的财物施舍出去,除修福的意义而外,还含有宗教净化的深义。

凡夫是很怕吃亏的,那怕被人占了一点便宜,对自己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有的人甚至还要恶狠狠地向对方放话说:总有一天,要『连本带利』地讨回来!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求之尚且唯恐不得了,现在居然还能够施舍出去,那真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在众多的法门之中,布施是最能够与无我相应,而且对于我执的放舍最有助益的。

就浅义来说,宗教鼓励布施财物,可以积少成多;而且,透过宗教师的无私和公信力,还可以成办很多的善事,让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都得到利乐。比方说我们台湾早期,在那个物资非常匮乏的时代,美国就曾透过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会,来代发一些救济品给民众。所以,当时可以从教会领到面粉、奶粉、奶油、衣服等物品;原因就是借助宗教的公信力来发放,可避免被不肖的个人所私吞。又如证严法师所创立的慈济功德会,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他们对于全球各地天灾人祸的救援,甚至还比当地的政府机关更有效率,所以人们可以安心地将赈灾款项交托给他们。

常人总以为所谓的幸福快乐,便是不断的拥有;拥有得越多、越稀罕、越精致,仿佛即可得到越大的幸福与满足。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也许在拥有之初,的确为自己带来很大的满足与优越;但继之而来的,却是如何经营它、以避免别人的觊觎,并且如何持续保有它,甚至于拥有得更多!为了达此目的,有限的人生不免又要展开一番的费心钻营与『缠斗厮杀』;拥有,于是成为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但是,我们若能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真心诚意地分享他人、利益他人;甚且是为了付出,而去拥有,那末这样的拥有,便饶富深意,而且变成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因为拥有,而能为人付出,在为人付出的过程,即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和快乐,而且这样的幸福快乐,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因为在这过程,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一心一意地帮助他人得到利乐,故说布施不特与无我最为相应,更是慈悲(与乐拔苦)心行的最具体呈现!

6.何终为善 何善安止

何为人宝 何盗不取

7.戒终老安 戒善安止

慧为人宝 福盗不取

盗,音(道)t 7地贺切

这两首偈颂因为是采一问一答的格式,所以合在一起作解说对照。第六章是提问:「何」等法,得以彻始彻「终」地名之「为善」?「何」种「善」,当为吾人依靠「安止」?「何」者是「为人」类之中的最可「宝」贵者?「何」者又是「盗」贼匪寇所「不」能夺「取」的?

第七章则回答说:持守「戒」善德行,得以彻始彻「终」地,即使「老」死到来,都得到吉祥「安」乐。持守「戒善」德行能得人身,又能增进现实世间的自他和乐,所以当为吾人依靠「安止」。

有智「慧」的人,能够善观察自他及世间的因缘变化,他不但足以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还能够以此而利益他人,帮忙他人超脱烦恼迷惑,所以智慧是「为人」类之中的最可「宝」贵者。

善用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来广植「福」德、服务利他,这样的功德法财,是技艺再怎么高超的「盗」贼,都「不」能夺「取」的。

世人多数是既没有自信,又缺乏安全感的,所以总要试图抓住些什么来巩固自己、壮大自己,譬如权势、譬如金钱、譬如名位等等。似乎有了这些东西的『装饰』,走起路来就格外『有风』,做起事来也格外带劲。但这些财富、权势、名位……,都是依众多的因缘条件而有的,一旦构成它的任何一个因缘条件改变,它的内容就随之而产生变异,甚至终于完全消逝;所以是不可恃怙,又依赖不得的。佛就曾开示过四非常偈,说道:『积聚(的财富)皆销散,崇高(的权位)必堕落,(亲友的)合会要当离,(生命)有生(则)无不死。』的确,这无常的世间,究竟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安心依止的呢?

本偈告诉我们:「戒善安止」──纯洁而高贵的道德戒行,才是真正可以作为我们终生依止的。因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可以让人放心,而无须加以防备。在任事方面,他谨守本分、克尽己责;在待人接物上,他慈悲宽容、善待一切,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友伴、好同事及好同参。尽管外在的一切可能得而复失,但是一个有德行又有智慧的人,却不会因此而丧失他的人格特质与内在的力量,这道德善行的坚持,才是真正可以令自己与他人吉祥安乐的!

修持戒律德行,可保人身不失;但是得生人间,若没有修学智慧和福报,恐怕这道德的坚持,到头来只换得内心的抑郁和不平,而终究要为这现实与污浊的尘世所淹没。所以道德固然重要,还须有智慧来净化它,才不致在顺境、逆境中变了质;但徒有智慧,如果未修福报,则不仅不能成就菩萨行,恐怕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

佛世就有则故事说到:在过去生,有师兄弟二人,一人专修智慧,一人专修福报,两人在修行上,始终各有所偏。经过几世之后,修福报的这一位因为作恶,而堕畜生道,遂转生为一头大象。这头大象由于宿世的福业,再加上屡屡在对外的征战中,帮国王赢得了胜利,所以国王非常宠爱它,就赏赐了很多的璎珞珠宝,加披其身。不但它所吃的食物超胜常人,又有专人侍候,即连它住的地方,都布置得有如皇宫一般华丽。

而这一位专精修慧的师兄,则因为用功修行,而终于在佛座下证得了阿罗汉果。只是,他向来不修福报,不曾服务利他,也不与人结缘,所以常常在出外乞食之时,托了空钵回来。

一日,他托着空钵,经过这头大象住的象宫,一眼见着自己的师弟转世为一头大象,身上还挂满了璎珞珠宝,忍不住就向前在它耳边轻轻地对它说:『师弟啊!我们就是在过去生中,一直偏颇的修行,今日才落得如此的下场啊!』

大象听了师兄的话,忆起自己因为修福不修慧,而造恶堕落,不禁流下了忏悔的眼泪,连食物都不肯再吃。

国王得知他所钟爱的大象,竟然拒绝进食,内心不觉大为焦急。问了侍卫,又只知有一位沙门来过,却不知沙门对它说了什么,竟使它流泪拒食。于是国王便来到释尊驻锡说法的精舍,向释尊请问心中的疑义。释尊于是告诉国王这位沙门和大象过去生的因缘,并说了以下的这首偈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一说「应供薄」)。』故知除了戒善,福德、智慧的兼修并备,对于佛法的修学,是多么重要了!(待续)

【注释】:

1.《大学》第六章〈释诚意〉:「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3.此为苏东坡所作之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系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