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二十六)

◎1997.09.04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六)

释传道主讲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5.已有是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终不得意行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本偈旨在说明修定之前的预备功夫,之于成就正定的重要:「已有」如「是」依「诸」正道1修行的正「念」,「自身」即应「常」思将所信解的佛法正见,用以「建」立正确的戒「行」──正语、正业、正命。「若其不」能「如是」依法修行,则不得成就净戒;不得净戒成就,则「终不得」制「意(心)行」于一处而成就正定,也就无由修发无漏慧而趣解脱

※※※※※※※※※

在身语意三业行为之中,意行毋宁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切的动身发语,皆由心意来作主导──我们的观念、态度,决定行为的善恶。一个人除非自觉到自己的不圆满,并且有心想改变这样的自己,而向善、向上、向净化提升;否则,别人再怎么要求他,他也只是敷衍过去,而实际上依然故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佛许久,但仍旧知是一边、行是一边的原因之一。

举例来说:假使我们已然病入膏肓、药石罔效,而现在却知道有一位医师可以治好我们的恶疾,我相信,我们一定是连夜就赶去求医,而不会说:明天再讲!后天再说!同理,我们若确信佛法是唯一可以治愈自己贪瞋痴大病的良药,那就决不会再找任何的理由推延迟疑!这所以印顺导师在说到闻法的态度时,慈示我们:应当『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2;有这种寻求治愈的心,才能策发自己求法的至诚。

还记得以前的国中课本里头,有一篇「两个和尚」的故事,说到在四川有二位出家人,想去南海普陀山朝圣。这二位出家人一位富有、一位贫穷,这位富有的出家人为了去南海,就开始找人来造船,然后张罗各式各样的物品,准备带在路上使用。但是这位穷出家人,却只凭着三衣一钵一瓶,就踏上了他的朝圣之路;甚至,在他朝圣完、回到四川,那位富有的出家人,都还没准备好要出门呢!可见,理想也好、理论也罢,不去实践它,它终究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名言概念而已!

《昔时贤文》中有谓:『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在我们口渴的时候,即使只一滴水,含在口中都有如甘露一般;但要是喝醉了酒,纵是山珍海味,吃起来都不能识得滋味──因为:他并不需要!

世间法如此,佛经上则更深一层地说:闻法要『如渴饮甘露』3,有这种心,那于佛法真理,才能信得真切、行得有力,也才能将佛法与生活日用紧密结合;如此,自然而有言语身行的合理表现。一切事行心安理得,进一步修定,即易成就正定。在定心中内观,反省觉知的能力强了,对佛法的信解更深了、行践更有心得了,自己的一切,便在这善性循环中,得到辗转增上。

6.是随本行者 如是度爱劳

若能悟意念 知解一心乐

应时等行法 是度生死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悟,一音【五】go7语度切

一音(晤)ngo7

乐,音(鹿)lok8柳鹿切

恼,音(老)l 2柳稿切

此(「是」)依「随」自己的「本行」──持息念住而修学「者」,藉由观出入息,即能使散动恼乱的心逐渐澄静下来;在静心当中,进一步修习观慧──观无常、苦、空、无我之理,「如是」定慧相应,则能超越(「度」,超越之意)无明贪「爱」的烦恼尘「劳」。

烦恼尘劳,不是来自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也不是来自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而是根源于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的内心──意根,在对境之时,根、境、识三和合触,不能与明──智相应,才有了贪、瞋、痴、慢、疑等诸烦恼的产生。

「若」我们「能」够「悟」得一切的烦恼,皆由「意念」的无明而起,那便能「知」晓、理「解」不为物役、不被境迁,修定而得「一心」之「乐」,并且深心向往。有了这欣彼厌此的心──欣心乐、而厌尘欲,那就会随时(「应时」,作随时解)平「等」无所偏地勤「行」戒、定、慧诸「法」,如此,才「是度」脱「生死」烦「恼」、终止无尽轮回的确当方法。

※※※※※※※※※

在这一偈中,特别要说明的是「应时等行法」:前面说到「应时」,作『随时』解;「应时」,也可以作『顺应适当的时间』解。我们学佛、修行,究竟该顺应什么适当的时间呢?──当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耳聪目明的时候来学,那才足以信、解甚深法义,进而行、证佛法真理。

很多人总想等到自己年纪大了,事业有成了,或者世间一切的欲乐都享受过了,才甘心来学佛。殊不知彼时,不但自己的身体作不了主:眼力差了、理解力退了、记忆力减了、专注力也不复从前了,连对于世间法的学习,尚且力不从心了,更遑论甚深佛法的修学!尤有甚者,是社会的习染深了、自我的习气重了,要修行改变原来惯习的一切,谈何容易!

甚至还有:人都在加护病房、意识都不清楚了,家属才来要求师父去为他授三归依;不知这其实只是种个善根、结个善缘罢了,于对方并无实际的法益。重要的还是:在自己脑筋清楚、反省觉知能力强,身力、心力都足以求法向道时来学,那才能真正得到闻法的利益。所以,当珍惜、也当把握年轻、习染未重之时,就来熏修佛法;那末,对于该修、该断,当行、当止的一切,才有足够的精进力去贯彻它。

不过,也有部分的佛教徒,至今还承袭着明、清以来山林佛教的遗习──不重生前、重死后;不重今生、重来世;不重此土、重他方,因此,特别着重临终助念。但助念,是『助他忆念』;真正的临终助念,是在重病到死亡的这一段期间,以佛法来安慰临命终者,助他提起正念,教他忆念自己曾经造作的种种善业;教他忆念佛、法、僧三宝,以及曾修施、戒、定的功德,而使他的身心安定,得将心苦减至最低,卒能引发善业相应,而往生善道。

可惜的是,临终助念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被误解为死后的助念,甚至有说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念佛不断的;或者,再加上死后八小时不得移动身体。我们试想:生前有眼可看、有耳可闻,要他止恶行善、改掉坏习性,他都做不到了;死后六识不再作用,光是为他念佛,这恐怕安慰生者的意义,要大过对往生者本人吧!更何况,有些人还不是佛教徒呢!我们却只一味一厢情愿地念阿弥陀佛、为他求生西方,这于往生者又有何益?所以,学佛修行、断恶行善,当重于平常「应时等行法」,而勿心存依赖,冀求死后、他人的助力!

7.比丘悟意行 当令应是念

诸欲生死弃 为能作苦际

悟,一音【五】go7语度切

一音(晤)ngo7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弃,音(去)khi3去记切

随佛修行的「比丘」等四众弟子,当善观察起心动念,以「悟」知自心「意行」的内容。更「当令」此念念生心,与正见及曾修习之正行相「应」──此即正「念」: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如此渐修渐断,内心一日一日澄澈清明,终能舍「诸欲」爱、「弃」诸「生死」,而不复流转──是「为能」够究竟「苦」边(「际」,边之意),能得烦恼净尽之寂灭涅槃

8.常当听微妙 自觉悟其意

能觉者为贤 终始无所会

悟,一音【五】go7语度切

一音(晤)ngo7

始,一音(矢)si2时纪切

一音【四】si3时记切

修学佛法,「常当」亲近善知识,谛「听」甚深「微妙」的正法,而后以法为镜,在持息念住的修习中,「自觉」自「悟其意」念的善恶染净,从而断恶修善、转染成净。此善修戒定慧而「能觉」悟自己、清净自己「者」,终将成「为」世间「贤」人,乃至出世间圣者;其与烦恼尘劳,则「终始」(即始终)「无所会」遇,不再受其娆乱。

※※※※※※※※※

凡夫与圣者的分野,就在觉与不觉:觉,所以成圣;不觉,所以在凡。佛法的修学,也就是想达到超凡入圣,从不觉而觉、乃至三觉圆满的理想。但要超凡入圣、圆满遍觉,这对于始终不觉的凡夫而言,是何其困难呢!然,诚如儒家所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4。修行的心要无他,就是从最平常、最切近处入手──从认识自己,颠覆自己既有的观念与习性做起!

常说:习惯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是习惯的奴隶!这种习以成性的惯习,不但形成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与特质,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立身处世与待人接物。它就像一副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扣住我们、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又像我们的影子,始终随逐着我们,而我们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威胁。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茧,将我们层层裹在其中,而与真理、与一切的真实阻隔!

所以修行,就是向自己的性习挑战,向自己的意识形态挑战,向自己的旧恶挑战,并且打破自己旧有的一切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与表达模式。开始将别人的观点容纳进来,将别人的做法参酌进来,将别人的感受考虑进来,将自己紧紧抓住、不容变异、非如此不可的心释放出来。是的,这就是开始在尝试破茧而出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只看到自己的种种好,也看到别人的种种好;不再只看到别人的种种恶,也看到自己的种种恶。什么时候,我们突破得这一层又一层的自我束缚,转而作为习惯的主人,那,才称得上与『觉』沾上一点边!

佛教,是觉悟的宗教;佛教的教育,是觉化的教育,佛可从来不曾教我们懵懵懂懂、不识不知地过日子哦!相反地,是教我们如何觉悟自己,然后行有余力,再进一步帮助他人觉悟他自己,这所以佛要弟子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5。依法修行而自觉,甚且是现觉,才是佛弟子们终身都须奉行的重大课题!(待续)

注释:

1.请参见本杂志93期『妙心法雨』。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40。

3.《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大正14.428中)。

4.原出于《中庸》第十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5.《杂阿含经》卷二四.六三八经(大正2.177上):「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