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三十)

法句经讲记(三十)

释传道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8.仁寿无犯 不兴变快

人为诤扰 慧以嘿安

兴,音(兄)heng1喜经切

扰,音【爪】jian2入皎切

嘿,音(默)bek8文极切

本偈的第一句说:「仁寿无犯」,何以此处不用「仁慈(慈仁)无犯」、「仁者无犯」,或「为仁无犯」呢?推敲起来,「仁寿」一词,应是缘自儒家『仁者寿』的观念,仁与寿,二者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亦可解说为:因为仁者没有侵害他人的犯意,所以能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句「不兴变快」,则亦可说为「不快兴变」之倒装。为何仁者「不快兴变」呢?这还是承自上一句,同样源于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而留有当时『格义佛教』2的遗痕。山,是闲静不动的,仁者乐山,他的内心也如山一般闲静不动,安于义理。但若依佛法说,要能对境而不动如山,还须具备深观缘起的无我空慧,才能真正透脱一切,不为所动,亦即第三、四句所说的「人为诤扰,慧以嘿安」。以下即试为解说:

心怀慈「仁」者能得长「寿」的福果,是因为他的身语意三业始终「无」所侵损恼「犯」他人。对于别人的财产、名誉、身体、智慧,以及所努力的一切,他都予以尊重而不加侵害。不管外境如何纷攘变动,他都「不」会因境界的无常更迭,而随之「兴变快」速,举躇不定。尤其世「人为」了名利情之「诤」,总是横生困「扰」与过恶,但仁者却能「以」智「慧」如理、如法、如分的取舍,默(「嘿」与『默』同)然而「安」于自己的选择与理想,不生愠恼。

※※※※※※※※

凡夫的世间,要真正做到无犯他人,其实并不容易。尽管自己并无犯他的恶心,但由于各人家庭背景、后天教育、个性修养,以及对人事物的认知等等差异,原就存在着隔阂而难以彼此了解,若再加上爱、妒、见、慢、无明等烦恼的催发,人际之间不免要形成一道又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一处又一处暗藏的地雷。渐渐地,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关怀与同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竟是被侵夺、被取代的猜忌和不安全,这真是现代人心的一大悲哀!

但,人不可能活在无菌室中,活在设定好的阳光、空气、水中,无风无雨、不受干扰的过一生。世间法,永远是相对的。这世间有我们喜欢、认同的人,就有我们不乐与之为伍的人;有喜欢、认同我们的人,也就有不喜欢、不认同我们的人。别人有批评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也有做自己的权利;不过,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够清楚自己,清楚自己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愿意为自己所说、所做的一切彻底负责!

正因为每个生命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偌大的差异,所以世间充满纷诤扰攘是必然的。而其实,回溯生命孕育之初,精虫们不也必须先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诤斗,才能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吗?所以,诤是世间常态,不管它师出正义公理或名利私欲,每个人都不可能终生免疫。无诤,那是阿罗汉以上才有的境界,我们不可能达到;但我们修学佛法,最起码可以做到不为诤扰。要做到这一点,那非得先透视诤的实相不可!

诤,可能来自思想信仰的角力,可能来自权力与势力的拉锯,也可能来自所有权与宰配权的宣告……。诤什么,其实并不是那样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诤的本质,实在就是源自个人内心的爱、见烦恼;是来自内,而不是来自于外的。所以要能不为诤扰,不是去对抗,不是去捍卫,也不是把我们所有的一切抓得更牢;而是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看着自己的心如何因外界的纷扰而波动,也看着自己最执着而不愿放舍的那一部分,如何因差别因缘而一寸一寸的弃守。然后,我们试着慢慢放开自以为拥有的一切,也许是掌声,也许是优越,也许是爱执,也许是权力欲,也许是支配欲,也许是一切一切的恶欲,乃至善欲。之后,我们再仔细地去检视,看哪一部分是自己应当放舍,而哪一部分是自己应当提起的,确定了这一切,就应该抛开那些纷扰的牵绊,勇敢地跨出自己的脚步!

常说:学佛,就是向自己的习性挑战,向自己的好恶挑战,向自己的私欲挑战,更是向自己的勇气挑战。台湾谚语有一句讲得很传神:『臭尻川畏人拥(音ng1)』,意思是说自己的缺点,最不喜欢被人揭露出来。试想:『畏人拥』的那一部分,岂不正好就是自己的罩门所在?就是自己所最难面对和突破的缺憾所在?在从凡夫到圣人的修学过程中,我们当学、当断的何其多呢!幸而在解脱之前,个己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我们何妨将自己最难堪、最不想碰触的那个疙瘩,当作自己今生努力的课题,在一次又一次或顺或逆的人事历练中,焠励自己、训练自己去面对它、去超越它!学佛,至少要有这个挑战自己,使自己更好的企图心!

诤胜他人,那不是智慧,也不需要智慧;能克去自心私欲烦恼的,才是真智慧。但这并不意谓面对诤执,就当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只是,一个有智慧的仁者,他善知世间、善知别人,一如善知他自己。他知道众生有数不尽的恐惧和怖畏:害怕失去所爱,害怕权势旁落,害怕不受倚重,害怕追求不到所想要追求的一切,更害怕拥有的一切不再……。所以,他愿意以宽容温厚的心来涵容一切──至少不让众生感到被侵夺的威胁;他愿意给对方和自己时间和空间,来重新认识彼此、接纳彼此;他更愿意给对方和自己时间和空间,来共同提升净化、学习成长!

为什么「人为诤扰」,而有智慧的仁者却能安守静默?因为他是那样的确定,确定自己,也确定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此,他能够安心、坚定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行。

9.普爱贤友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适,音(式)sek4时激切

能「普」遍「爱」敬「贤」善的「友」朋,与其交游以增广阅历见闻,又能以「哀」愍悲济的心「加」诸一切「众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解决他们的烦恼苦痛,并且「常行慈心」来给予众生利益安乐,哪怕只是『慈眼视众生』,都可以让受者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慰藉。这样富有慈悲和智慧之人,他「所」到(「适」,至、到)之处,定能得到众人诚挚的拥戴,并且随处得「安」稳快乐。

※※※※※※※※

古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结交贤良的益友,对个人心胸、气度、识见的扩大,的确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我们一个人的思想、见地,受到自己种种主客观因素所囿,其实有限得很。但是一般人总习惯由经验法则出发,而以自身经历过的来忖度一切;不知我们亲自经历过的,其实少得可怜!倘若纯以自身经验来看世间,那是以管窥天(还以为天就那么大而已),与真实不免是有所差距的!

有一首打油诗还满能够指出经验法则的谬误的,它说:『一驼出游自在身,二驼相逢话前因,三驼见面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这虽是藉身不直来反讽心不直(无意奚落身心障碍者),却也提供了一个警讯:如果我们所结交的朋友,都是与自己层次相同的,那我们的世界大概就这么大而已,我们的思惟也大概就固定在这个范围而已,想有所突破、创新,还是比较不容易的。

『无友不如己者』4,这似乎有点太过现实、目高于顶的感觉,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比较符合佛法等视众生的态度。有志性相投的良师益友为侣,不管共同为理想或各自为理想而努力,都是有福的,相信能对彼此的一切,发挥加乘的效果。反之,与臭味相合的损友为伍,彼此作负面的切磋,恐怕也会对彼此的堕落,产生加乘的效果吧!情本的凡夫,真当慎择贤友,并且善加守护与贤友之间的交谊才是!

但这对一般凡夫而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我们所谓的好朋友,都是和我谈得来,认同我、赞美我、包容我;我受了委屈,会挺我,为我抱不平,至少也是站在我这边的。然而,这终究是情啊!情,是可以不论是非对错的,它可能很温馨,不过更可能引我们往错误的方向走!修学佛法,至少要摆脱得这个情,而让我们的理智抬头,以智化情、以智导行。友朋之间做到以佛法来互相鼓励、互相警策,这才是真正值得彼此珍惜、爱敬的贤友啊!

10.仁儒不邪 安止无忧

上天卫之 智者乐慈

儒,音(孺)ju5入渠切

乐,音【藕】ngau7义效切

有「仁」慈悲愍的心,又讲究学问修养的人(「儒」,意指讲究学问修养者),他的言行举止「不」会偏「邪」怪诞,更不会处处突显自己、标榜自己,来压抑别人。所以与他共事、共处的人,都能如沐春风,而不会感到被侵逼压迫,那末他所在之处,便得「安」心住「止」而「无」有「忧」恼。

所谓『自助、人助,自助、天助』,此处的『天』、「上天」,都是指自然的法则。说「仁儒不邪,安止无忧」的仁者,因为自身慈心悲行的感召,自然能得到众人的协助和「卫」护「之」,而成办他的事业。慈悲,不是滥同情,也不是滥施舍;真正的慈悲,来自正观缘起无我、无人的智慧,所以唯有智者,能善别众生的烦恼苦,而给予有效、适当的济助;唯有「智者」,能好「乐」遍行一切利他的「慈」悲行,而不引生自己的烦恼苦。

※※※※※※※※

一般人常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挂在嘴边,来作为损人利己的挡箭牌,意思是说:这世间,自私自利的大有人在,又不只我一个,是『自古皆然,非今为烈』的,所以自己的恶心恶行,也就在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下,名不正、言却顺地合理化了。

我的老师对这句话,可不是作这样解释的。他的『别解』说:此处所谓『天』与『地』,是指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意思是说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是最不懂得为自己,也最不懂得爱惜自己的,所以终将众叛亲离,自然而然地趣向孤寂灭绝。因为人家再怎么笨,吃你的亏、上你的当,也是一次、两次吧!但是人家受骗、上当之后,就不愿意再和你这种人为伍了,所以终究自取灭亡!反观那些乐于为人牺牲奉献的人,眼前看来,似乎吃了亏、被占了便宜,而实际上,他是赢得了尊重和友谊,所以他才是真正善于为自己的。这个别解,颇值得我们深思!

11.昼夜念慈 心无狭伐

不害众生 是行无仇

昼,音tiu3地救切

狭,音(克)khek4去激切

伐,音(乏)hoat4喜罚切

不论白「昼」黑「夜」,若我们都能时刻常「念」如何「慈」悲利他,内「心」上「无」复与他诤胜(「狭」,取胜之意)、攻「伐」他人的思惟,自然就「不」会在言词上刻薄众生、在行为上伤「害众生」。坚持如「是」身语意「行」的仁者,因为「无」有嫉妒、瞋害的心,所以所到之处都不会树立「仇」敌。

※※※※※※※※

凡夫是很喜欢互相较劲,又很难得服输的。你有钱,我要比你有钱;你有地位,我要比你有地位;你有权势,我要比你有权势;你有才华,我要比你更有才华。……从小到大,从自己到自己所有的一切,什么都要和人比,而且什么都要比人强!激发他碌碌终生的原动力,居然只是那些他为自己设定好的假想敌们,而就可以完全不问自己所比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人的愚蠢,有时候真的是匪夷所思!

记得高雄兴隆净寺住持心淳法师,有一次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还满发人深省的。他说以前他们寺里有一位学法女,某天就当着他的面,嚷嚷着说要去学插花,他心想:学插花庄严道场,也是好事一件啊!没想到那位女众还『补充说明』地说:等我把插花学好了,就可以取代某人,让大家都来看我插花,都称赞我插得比她好!……心淳法师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你学插花的目的,只是为了胜过别人,为了让别人都来称赞你、不称赞她,那你也不要去学了!我们现在就可以称赞你比她好!

『因地不直,果招纡曲』6啊!我们做任何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应当好好检点自己发心的动机啊!假使我们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了把别人给比下去,是为了彰显自己而得到名闻利养,是为了一切一切偏邪不正当的动机,我宁愿大家选择不说、不做。而凡有所说、有所作为,就一定是发诸自己真心诚意地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希望不伤害到众生。慢慢学着将心中那狭伐诤胜的杂质给去除、净化,让自己所想、所讲、所做的一切都很单纯,只是单纯的为他、利他。『始而勉强,终而自然』,相信这样的自己,会一天天离圣道近些!(待续)

【注释】:

1.《论语.雍也第六》。

2.请参见《妙心杂志》97期(2007.1.1出刊)释品题。

3.《礼记.学记》。

4.《论语.学而第一》。

5.《论语.述而第七》。

6.《楞严经》卷六(大正19.132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