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三十三)

◎1997.09.18~09.25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三十三)

释传道

〈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4.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令意向恶

诤,音(争)cheng1精经切

掩,音(揜)iam2英检切

彼,音(比)pi2边己切

吾人若仅「为」了得到「少」分名「利」、权位,便与人共「诤」,那就「如」同「掩」藏财物,而终究会「失」去这些「财」物一般。一旦有了「从彼」诤胜而牟取己利的一念心,那便会为自他招「致」无边的烦恼「诤」斗,也会「令」彼此的身口在「意」业的主导下造作诸恶,而「向」于「恶」趣。

关于本偈,在《出曜经》中叙述了如下的一段因缘:1

依佛制:比丘当常行托钵以为食,所以每日一到托钵的时间,众比丘就会着衣持钵出去乞食。这一日也不例外,正当比丘们走在往舍卫城乞食的路上,就见到数十个赌徒两两对坐,在那赌博。其中有一人胜了对方,得胜的这人就一把抓起赌输他的人,剥光他的衣服,还以五种酷刑来凌虐他。虽然这赌输之人因疼痛难忍,而面露剧苦;但众比丘也只能爱莫能助地继续往舍卫城走。

待一行人回到精舍,食毕,收摄好衣钵,又各自整顿了仪容之后,就来到释尊跟前,头面顶礼,却坐一旁,顺便将今日在托钵途中所见之事,具实地禀告释尊。释尊因此对他们开示说:『为少利而诤,所谓少利,就如从大海取一滴水,将须弥山减一芥子高,从大地掘取一米粒土,将虚空减损一蚊虻大小那样的微不足道,诸比丘,这可说少到极微了吧!』

众比丘回禀释尊说:『是的!世尊所言,确实甚少。』

释尊接着又说:『赌博也是如此啊!尽管投掷的采金再少,然而养成好赌的性习,其下场之惨,又何止百倍、千倍、万倍、巨亿万倍可以说尽的呢?所以,诸比丘啊!小恶会盈累而成大恶,更会导致诤讼缠身、亲友交恶,乃至骨肉离索的悲剧。若复有人诽谤贤圣、持戒比丘,及诸佛菩萨以不实的谎言,则其未来所受的罪报,亦将无边!故说:诤为少利,如掩失财,从彼致诤,令意向恶。』

5.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好以口快斗 是后皆无安

誉,音【有】u7英遽切

俱,音【龟】ku1求居切

好,音(货)hon3

口,音(苦)kho2去古切

斗,音(妒)to3地故切

后,音(户)ho7喜度切

随喜称「誉」他人之「恶」业者,亦必为造此「恶」业者「所」称「誉」,此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彼此既因心性、利益之某种共同而结合,于是互相奥援、颠倒黑白,此(「是」,此之意)「二」者当然「俱」皆「为恶」。爱「好以口」舌逞一时之「快」,来作言语诤「斗」之人,因为久熏成习,嘴上就是饶不了人,到处招怨树敌的结果,不管现生(「是」,指此生)或「后」世,在在处处「皆」不受人欢迎,这对自己的立身处世也好,学佛修行也好,都是一大障碍,非但所做之事难以成办,内心上更「无」法获得祥和平「安」。

※※※※※※※※※※

读到偈中所说的:「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不由想起韩愈在〈原毁〉一文,也有类此的观点。他说,他曾在大众当中,试著称誉某人说:某人,是一个贤良的人啊!某人,真是一个贤良的人!依他的观察:那随声应和的,必是与此人同类之人(仅称同类,而不言善不善)2;要不然就是与他疏远,彼此没有利害关系,或是畏惧他之人(应该也有马屁精之流)。否则,强势一点的,必然会在言词上给以强烈的反驳,而懦弱的虽然嘴上不说,也会面露愠色(这显然对某人相当不满,而却不足为某人非良士之证明)。

他又曾经当着大众批评某人说:某人,不是一个贤良的人啊!某人,实在不是一个贤良的人!依他的解读:那不随声应和的,必是与此人同类之人(应该也有明哲保身,不愿介入双方诤斗之人);要不然,就是与他疏远,彼此没有利害关系,或是畏惧他之人(应该也有不满他,任他恶名昭彰之流)。否则,强势的必然会大表赞同,而懦弱的也会喜形于色(这仅能表示与某人站在敌对的立场,而不能作为某人果非良士之证明)。

二者一对照,显见评人之恶,竟然还比较容易得到共鸣呢!为什么?因为凡夫本就是如此不圆满的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好恶分别心,『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3;出在不耐他荣的嫉妒与不求上进的怠惰。此所以,韩愈在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是:『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虽然自己力不足逮,但至少也可以努力地遮住别人的光芒吧!于是事修者、德高者,也只好打落凡尘,狠狠地批斗他一番了!难怪以恢复儒家道统、力黜佛老为己任的韩愈,要大叹:『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然而,我们不禁要反问:没有名誉之光,难道就不能有道德之行吗?别人的称誉与肯定,在某些时候的确有着激励自己的力量;但相对的,也会形成某种约制与羁绊,一旦没有了这些,自己也就失去了动力,而了无兴趣了!佛法所教我们的,是去超越这世俗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超越得这些,那才能真正摆脱得让自己裹足不前的阻力,而勇敢地向佛道渐进。

所以,我几度在上课中引用印顺导师的话来与大家共勉:

其实,受到赞叹,是对自己的一种同情的鼓励;受到批评,是对自己的一种有益的鞭策。鼓励、鞭策,一顺一逆的增上缘,会激发自己的精进;修正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地向前迈进。4

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话啊!当自己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之时,请记起这些话;当自己从云端跌落,水里来、火里去的时候,也请记起这些话。并且,在或顺或逆的历练当中,一定要记得不断修正自己、充实自己,向前迈进!当你经历过一些波折,再回头来看这段话,看导师那种淡然,真会令人动容的!是的,那时候之于理想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吧!

这是自己在面对称誉与批评时,应当学习的态度,我尝作譬喻说:如果我们插了一盆花,一个完全不懂花艺的人赞美你插得好,那或许是礼貌上的应酬语,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善意与关怀。如果是一位教授花艺的老师称赞你,这个来自行家的肯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应当引为激励自己再上层楼的动力!所以,听到人家的赞美,别高兴得太早!赶紧虚心地问问自己,自己是否就此满足?自己的理想是否就此而已?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我只有三分的优点,人家给了我五分的称赞,那表示他对我充满友善与同情,我衷心感谢!但如果我有三分,对方却给了满分的溢美之辞,那他不是刻意奉承,就是别有所图。如果我只有三分的缺点,对方却讲成五分,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不是我自己,可能我在表现的方式上,大有改进的空间(当然也可能遭嫉而夸大我的缺点)。但如果我只有三分,对方却把我评得一文不值,我想,他是对我极度的厌恶与不满了!或许在其他领域,我冒犯了他,也或许,我踩了他的痛处,才让他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在自我反省之后,我也会设法找到对方不满的真正原因。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善知自己啊!否则一天到晚被这八风5东边吹来西边倒,西边吹来东边倒,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办!而其实,不管自己是不是主角,从旁人对人、对事的毁誉评断之中,都可以找到了解他心性、志趣的线索。假使一个人所称叹的,尽是那些耍权谋、玩手段、尔虞我诈的机巧,可以想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日若有相同的机缘,他也会做出同样的恶行来。一叶知秋,见微知着,这里且举《世说新语》中『割席绝交』的故事为例:

一日,管宁与华歆二人同在园中锄菜,忽在土中掘出了一片黄金,管宁只当是一般的瓦石,未加理会,而华歆则刻意地捡起这片黄金,再把它丢到别处去。又一日,二人同席读书,忽闻外面人声喧闹,原来是有达官显贵的轿舆从窗外经过;管宁还是读着自己的书,而华歆就按捺不住地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了!管宁因此而说:子非吾友也!遂与华歆割席绝交。

这一则典故是不妨以故事视之的,因为也有近人根据《三国志》所记,而誉华歆为廉节有守的清官。姑不论事实如何,若单就此故事的内容来探讨,或者我们可以说管宁反应太过;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管宁是反应迟钝。说他反应太过,是因为他忘了孔夫子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似也不必断然与人画清界线吧!说他反应迟钝,是因为:难道二人同窗共读,从来不曾有过讨论,也不曾谈及各自的理想吗?否则在言谈之间,早该了知对方的心性、志向与价值观念所在,何以平日浑然不觉,要等到行为露出端倪了,才猛然醒转:此人非吾友!似又迟钝了些!

人,任谁都不是全能,定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所长而要求人人与我一样,那是苛求;以己之所短而对别人之所能加以轻鄙,那是卑慢作祟!人,也任谁都不是圣贤,定然各有其善恶之不同面向,以己为纯然良善,而人皆罪恶丑陋,那是未能认识别人,更不了解自己!

诚然,为恶者、誉恶者俱皆为恶,但是,请容我再次重申:当我们能正确的看清楚别人的恶,并不意谓着自己就比对方高明,或者可以从此鄙弃他,甚至用不屑的眼光杀死他!而应当警醒自己:自己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恶的因子?假使具足同样的因缘,自己是否也会表现出那样的恶来?若我是他,我又会如何将自己从彼恶中拔出来?将彼因、彼缘、彼果都思惟清楚了,那对于自己,我们会多一分确定,确定自己不会蹈别人的覆辙──不是因为我比他优越,而是我不想要这样做,我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我是如此的确定自己会怎样去做!

6.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堕,音(道)t 7地贺切

增,音(晶)cheng1精经切

狱,音(玉)giok8语局切

远,音(袁)oan7喻劝切

愚,音【牛】gu5语渠切

谛,音(帝)te3地计切

对于佛法真理「无」所见、无所闻,对于世间善恶因果事理亦无所知,既不能好行善「道」,又多造诸恶,结果必是「堕」落「恶道」,长夜受苦。这个苦果不是来自上天的惩罚,不是来自先人的余殃,不是命中注定,也不是无因的偶然;而是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伤人、损人,在人间造了恶因、结了恶缘,因缘成熟,所以才为「自」己「增」益了至「地狱」、饿鬼、畜生受「苦」的罪报,全然怨不得天,怪不得人。

要能「远」离贪、瞋、「愚」痴等不善,及因之造恶所招感的苦果,必得亲近善士而多闻正法,「修」习佛法的智慧而坚定安「忍」的「意」志,克制自己拒绝再受罪恶诱惑,克制自己即使利益遭损,都能忆「念谛」实真理(「谛」,真理之谓)、不思报复,如此,「则」能「无犯」恶行,渐渐跳脱罪苦的轮回而向于解脱之道。

7.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恼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恼,音(老)l 2柳稿切

一般佛教徒对于佛法的理解未深,总以为佛教也如其他宗教一样,就是劝人为善,反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尝恶果,所谓的宗教,大概也就是如此吧!但佛法别异于世间其他宗教之处,就在:依于般若智慧彻见缘起无我,即能「从」造作诸「善」的成就感与优越感中超越,而「得解脱」于三界六道的无尽轮回。

「为恶」者因为烦恼无明所缠,而造恶业、受苦果「不得解」脱,这是常人所可以信解的;但为善也不能得解脱,有些人可能就觉得难以置信了。要知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来自我们深细潜隐的自我感。因为这种无明我爱,表现在见解上的,就是我的意见最优越,所以别人理当服从于我;而表现在物欲上的,则是我要享受最好的,所以一切理当从属于我。

作善而不得解脱,就是因为这个对自我的爱执并未勘破,所以还要在三善道轮回而不得出离。必得止恶、行善而又能清净自心──与无我空慧相应,那才能从为善不着而得解脱。修学佛法而能「善解」此理,并依此奉行「者」,终能证入自性空、成「为贤」圣,「是为」永「脱」下堕「恶」趣之「恼」患的确当方法。

※※※※※※※※※※

凡夫众生的通病就是如此,作小善、小执着,作大善、就大执着,连走起路来都虎虎生风、不可一世!这本是人人必经的成长历程,只要不一直停留在这里就得。一个从来没有成就过的人,一有了点什么小成就,必然欢喜踊跃,恨不得举世尽知的;等到成就的事多了,那种欢喜踊跃的强度,自然就会随之递减。只是递减之后,这美其名为『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与优越感,又潜藏而加深了我们原有的慢习。同样一种烦恼,在不同的时空,与不同的尘境遭遇,就现为种种不同的面貌,这就是凡夫啊!

但是真心想要修学佛法的,就不能动辄以凡夫为由来原谅自己了;而应当学习在成功与挫败之中,运用佛法善观其中之所以成、所以败的因缘。慢慢地,也就会发现在自己强而有力的主因之外,其实还有着众多的因缘来助其成、促其毁;离了这些,光凭自己一人之力,是不足以成毁的。看清楚这一层,当能功成而不居、事败而不馁,不争功、不诿过;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放舍:从小成功之中、习得小放舍,从大成功之中、习得大放舍,这才算真正将佛法的智慧化为滋益自己生命的养分,也才能真正的「从善得解脱」。(待续)

【注释】:

1.《出曜经》卷一0(大正4.665b、c)。

2.以下括弧中的楷体字,为笔者所加注之另类思考。

3.《论语.颜渊第十二》。

4.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200~201。

5.八风:即利、誉、称、乐(四顺风);衰、毁、讥、苦(四逆风)。

6.《论语.述而第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