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9.18~09.25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三十三)
释传道
〈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4.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令意向恶
诤,音(争)cheng1精经切
掩,音(揜)iam2英检切
彼,音(比)pi2边己切
吾人若仅「为」了得到「少」分名「利」、权位,便与人共「诤」,那就「如」同「掩」藏财物,而终究会「失」去这些「财」物一般。一旦有了「从彼」诤胜而牟取己利的一念心,那便会为自他招「致」无边的烦恼「诤」斗,也会「令」彼此的身口在「意」业的主导下造作诸恶,而「向」于「恶」趣。
关于本偈,在《出曜经》中叙述了如下的一段因缘:1
依佛制:比丘当常行托钵以为食,所以每日一到托钵的时间,众比丘就会着衣持钵出去乞食。这一日也不例外,正当比丘们走在往舍卫城乞食的路上,就见到数十个赌徒两两对坐,在那赌博。其中有一人胜了对方,得胜的这人就一把抓起赌输他的人,剥光他的衣服,还以五种酷刑来凌虐他。虽然这赌输之人因疼痛难忍,而面露剧苦;但众比丘也只能爱莫能助地继续往舍卫城走。
待一行人回到精舍,食毕,收摄好衣钵,又各自整顿了仪容之后,就来到释尊跟前,头面顶礼,却坐一旁,顺便将今日在托钵途中所见之事,具实地禀告释尊。释尊因此对他们开示说:『为少利而诤,所谓少利,就如从大海取一滴水,将须弥山减一芥子高,从大地掘取一米粒土,将虚空减损一蚊虻大小那样的微不足道,诸比丘,这可说少到极微了吧!』
众比丘回禀释尊说:『是的!世尊所言,确实甚少。』
释尊接着又说:『赌博也是如此啊!尽管投掷的采金再少,然而养成好赌的性习,其下场之惨,又何止百倍、千倍、万倍、巨亿万倍可以说尽的呢?所以,诸比丘啊!小恶会盈累而成大恶,更会导致诤讼缠身、亲友交恶,乃至骨肉离索的悲剧。若复有人诽谤贤圣、持戒比丘,及诸佛菩萨以不实的谎言,则其未来所受的罪报,亦将无边!故说:诤为少利,如掩失财,从彼致诤,令意向恶。』
5.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好以口快斗 是后皆无安
誉,音【有】u7英遽切
俱,音【龟】ku1求居切
好,音(货)hon3
口,音(苦)kho2去古切
斗,音(妒)to3地故切
后,音(户)ho7喜度切
随喜称「誉」他人之「恶」业者,亦必为造此「恶」业者「所」称「誉」,此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彼此既因心性、利益之某种共同而结合,于是互相奥援、颠倒黑白,此(「是」,此之意)「二」者当然「俱」皆「为恶」。爱「好以口」舌逞一时之「快」,来作言语诤「斗」之人,因为久熏成习,嘴上就是饶不了人,到处招怨树敌的结果,不管现生(「是」,指此生)或「后」世,在在处处「皆」不受人欢迎,这对自己的立身处世也好,学佛修行也好,都是一大障碍,非但所做之事难以成办,内心上更「无」法获得祥和平「安」。
※※※※※※※※※※
读到偈中所说的:「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不由想起韩愈在〈原毁〉一文,也有类此的观点。他说,他曾在大众当中,试著称誉某人说:某人,是一个贤良的人啊!某人,真是一个贤良的人!依他的观察:那随声应和的,必是与此人同类之人(仅称同类,而不言善不善)2;要不然就是与他疏远,彼此没有利害关系,或是畏惧他之人(应该也有马屁精之流)。否则,强势一点的,必然会在言词上给以强烈的反驳,而懦弱的虽然嘴上不说,也会面露愠色(这显然对某人相当不满,而却不足为某人非良士之证明)。
他又曾经当着大众批评某人说:某人,不是一个贤良的人啊!某人,实在不是一个贤良的人!依他的解读:那不随声应和的,必是与此人同类之人(应该也有明哲保身,不愿介入双方诤斗之人);要不然,就是与他疏远,彼此没有利害关系,或是畏惧他之人(应该也有不满他,任他恶名昭彰之流)。否则,强势的必然会大表赞同,而懦弱的也会喜形于色(这仅能表示与某人站在敌对的立场,而不能作为某人果非良士之证明)。
二者一对照,显见评人之恶,竟然还比较容易得到共鸣呢!为什么?因为凡夫本就是如此不圆满的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好恶分别心,『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3;出在不耐他荣的嫉妒与不求上进的怠惰。此所以,韩愈在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是:『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虽然自己力不足逮,但至少也可以努力地遮住别人的光芒吧!于是事修者、德高者,也只好打落凡尘,狠狠地批斗他一番了!难怪以恢复儒家道统、力黜佛老为己任的韩愈,要大叹:『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然而,我们不禁要反问:没有名誉之光,难道就不能有道德之行吗?别人的称誉与肯定,在某些时候的确有着激励自己的力量;但相对的,也会形成某种约制与羁绊,一旦没有了这些,自己也就失去了动力,而了无兴趣了!佛法所教我们的,是去超越这世俗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超越得这些,那才能真正摆脱得让自己裹足不前的阻力,而勇敢地向佛道渐进。
所以,我几度在上课中引用印顺导师的话来与大家共勉:
其实,受到赞叹,是对自己的一种同情的鼓励;受到批评,是对自己的一种有益的鞭策。鼓励、鞭策,一顺一逆的增上缘,会激发自己的精进;修正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地向前迈进。4
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话啊!当自己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之时,请记起这些话;当自己从云端跌落,水里来、火里去的时候,也请记起这些话。并且,在或顺或逆的历练当中,一定要记得不断修正自己、充实自己,向前迈进!当你经历过一些波折,再回头来看这段话,看导师那种淡然,真会令人动容的!是的,那时候之于理想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吧!
这是自己在面对称誉与批评时,应当学习的态度,我尝作譬喻说:如果我们插了一盆花,一个完全不懂花艺的人赞美你插得好,那或许是礼貌上的应酬语,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善意与关怀。如果是一位教授花艺的老师称赞你,这个来自行家的肯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应当引为激励自己再上层楼的动力!所以,听到人家的赞美,别高兴得太早!赶紧虚心地问问自己,自己是否就此满足?自己的理想是否就此而已?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我只有三分的优点,人家给了我五分的称赞,那表示他对我充满友善与同情,我衷心感谢!但如果我有三分,对方却给了满分的溢美之辞,那他不是刻意奉承,就是别有所图。如果我只有三分的缺点,对方却讲成五分,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不是我自己,可能我在表现的方式上,大有改进的空间(当然也可能遭嫉而夸大我的缺点)。但如果我只有三分,对方却把我评得一文不值,我想,他是对我极度的厌恶与不满了!或许在其他领域,我冒犯了他,也或许,我踩了他的痛处,才让他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在自我反省之后,我也会设法找到对方不满的真正原因。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善知自己啊!否则一天到晚被这八风5东边吹来西边倒,西边吹来东边倒,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办!而其实,不管自己是不是主角,从旁人对人、对事的毁誉评断之中,都可以找到了解他心性、志趣的线索。假使一个人所称叹的,尽是那些耍权谋、玩手段、尔虞我诈的机巧,可以想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日若有相同的机缘,他也会做出同样的恶行来。一叶知秋,见微知着,这里且举《世说新语》中『割席绝交』的故事为例:
一日,管宁与华歆二人同在园中锄菜,忽在土中掘出了一片黄金,管宁只当是一般的瓦石,未加理会,而华歆则刻意地捡起这片黄金,再把它丢到别处去。又一日,二人同席读书,忽闻外面人声喧闹,原来是有达官显贵的轿舆从窗外经过;管宁还是读着自己的书,而华歆就按捺不住地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了!管宁因此而说:子非吾友也!遂与华歆割席绝交。
这一则典故是不妨以故事视之的,因为也有近人根据《三国志》所记,而誉华歆为廉节有守的清官。姑不论事实如何,若单就此故事的内容来探讨,或者我们可以说管宁反应太过;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管宁是反应迟钝。说他反应太过,是因为他忘了孔夫子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似也不必断然与人画清界线吧!说他反应迟钝,是因为:难道二人同窗共读,从来不曾有过讨论,也不曾谈及各自的理想吗?否则在言谈之间,早该了知对方的心性、志向与价值观念所在,何以平日浑然不觉,要等到行为露出端倪了,才猛然醒转:此人非吾友!似又迟钝了些!
人,任谁都不是全能,定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所长而要求人人与我一样,那是苛求;以己之所短而对别人之所能加以轻鄙,那是卑慢作祟!人,也任谁都不是圣贤,定然各有其善恶之不同面向,以己为纯然良善,而人皆罪恶丑陋,那是未能认识别人,更不了解自己!
诚然,为恶者、誉恶者俱皆为恶,但是,请容我再次重申:当我们能正确的看清楚别人的恶,并不意谓着自己就比对方高明,或者可以从此鄙弃他,甚至用不屑的眼光杀死他!而应当警醒自己:自己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恶的因子?假使具足同样的因缘,自己是否也会表现出那样的恶来?若我是他,我又会如何将自己从彼恶中拔出来?将彼因、彼缘、彼果都思惟清楚了,那对于自己,我们会多一分确定,确定自己不会蹈别人的覆辙──不是因为我比他优越,而是我不想要这样做,我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我是如此的确定自己会怎样去做!
6.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堕,音(道)t 7地贺切
增,音(晶)cheng1精经切
狱,音(玉)giok8语局切
远,音(袁)oan7喻劝切
愚,音【牛】gu5语渠切
谛,音(帝)te3地计切
对于佛法真理「无」所见、无所闻,对于世间善恶因果事理亦无所知,既不能好行善「道」,又多造诸恶,结果必是「堕」落「恶道」,长夜受苦。这个苦果不是来自上天的惩罚,不是来自先人的余殃,不是命中注定,也不是无因的偶然;而是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伤人、损人,在人间造了恶因、结了恶缘,因缘成熟,所以才为「自」己「增」益了至「地狱」、饿鬼、畜生受「苦」的罪报,全然怨不得天,怪不得人。
要能「远」离贪、瞋、「愚」痴等不善,及因之造恶所招感的苦果,必得亲近善士而多闻正法,「修」习佛法的智慧而坚定安「忍」的「意」志,克制自己拒绝再受罪恶诱惑,克制自己即使利益遭损,都能忆「念谛」实真理(「谛」,真理之谓)、不思报复,如此,「则」能「无犯」恶行,渐渐跳脱罪苦的轮回而向于解脱之道。
7.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恼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恼,音(老)l 2柳稿切
一般佛教徒对于佛法的理解未深,总以为佛教也如其他宗教一样,就是劝人为善,反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尝恶果,所谓的宗教,大概也就是如此吧!但佛法别异于世间其他宗教之处,就在:依于般若智慧彻见缘起无我,即能「从」造作诸「善」的成就感与优越感中超越,而「得解脱」于三界六道的无尽轮回。
「为恶」者因为烦恼无明所缠,而造恶业、受苦果「不得解」脱,这是常人所可以信解的;但为善也不能得解脱,有些人可能就觉得难以置信了。要知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来自我们深细潜隐的自我感。因为这种无明我爱,表现在见解上的,就是我的意见最优越,所以别人理当服从于我;而表现在物欲上的,则是我要享受最好的,所以一切理当从属于我。
作善而不得解脱,就是因为这个对自我的爱执并未勘破,所以还要在三善道轮回而不得出离。必得止恶、行善而又能清净自心──与无我空慧相应,那才能从为善不着而得解脱。修学佛法而能「善解」此理,并依此奉行「者」,终能证入自性空、成「为贤」圣,「是为」永「脱」下堕「恶」趣之「恼」患的确当方法。
※※※※※※※※※※
凡夫众生的通病就是如此,作小善、小执着,作大善、就大执着,连走起路来都虎虎生风、不可一世!这本是人人必经的成长历程,只要不一直停留在这里就得。一个从来没有成就过的人,一有了点什么小成就,必然欢喜踊跃,恨不得举世尽知的;等到成就的事多了,那种欢喜踊跃的强度,自然就会随之递减。只是递减之后,这美其名为『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与优越感,又潜藏而加深了我们原有的慢习。同样一种烦恼,在不同的时空,与不同的尘境遭遇,就现为种种不同的面貌,这就是凡夫啊!
但是真心想要修学佛法的,就不能动辄以凡夫为由来原谅自己了;而应当学习在成功与挫败之中,运用佛法善观其中之所以成、所以败的因缘。慢慢地,也就会发现在自己强而有力的主因之外,其实还有着众多的因缘来助其成、促其毁;离了这些,光凭自己一人之力,是不足以成毁的。看清楚这一层,当能功成而不居、事败而不馁,不争功、不诿过;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放舍:从小成功之中、习得小放舍,从大成功之中、习得大放舍,这才算真正将佛法的智慧化为滋益自己生命的养分,也才能真正的「从善得解脱」。(待续)
【注释】:
1.《出曜经》卷一0(大正4.665b、c)。
2.以下括弧中的楷体字,为笔者所加注之另类思考。
3.《论语.颜渊第十二》。
4.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200~201。
5.八风:即利、誉、称、乐(四顺风);衰、毁、讥、苦(四逆风)。
6.《论语.述而第七》。
第一 双品 (Yamaka Vagga)1、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恶行,恶语恶身行,则苦必随彼,如轮随兽足。2、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意善行,善语善身行,则乐必随彼,如影随身形。(1,2两偈合诵)
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译文:无常品大意是讲,欲望使人糊涂,荣誉与生命皆难以持久,只有大道才是永恒的真实。〔一〕睡眠解寤。宜欢喜思。听我所说,操集佛言。注解:解寤(wù):醒过来了。译文:酣睡人生已醒,应该为之欢喜;请君听我一言,收集佛之所说。
法句,即DHAMMAPADA的义译。DHAMMA,巴利语佛法(梵文DHARMA),义为佛陀所说的教法,PADA指段、句、道。DHAMMAPADA可以译为佛法语段、佛法语句、佛法之道等。法句经在南传的大藏经里是收在经藏(SUTTAPITAKA)的小部里的第五部经(KHUDDAKANIKAYA)中。它是收集了佛陀在约三百场合中为弟子们作精简的开示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显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
1 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法句经.道品二八三》※意喻:与其砍掉一棵树,不如砍伐心里造作的欲望之林,因为这些树林让我们心生恐惧与迷惑。2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法句经.刀杖品一四五》
在南传佛教的重要经典——《法句经》中,有许多优美的偈颂。而每一个偈颂背后,据说都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本身不见于经文,我也没有查到书面文献,不知是否源自口耳相传)。 而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伏,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不放逸品 APPAMADAVAGGO (第25 偈)】 在王舍城有一大富人家的女儿,因为父母的严厉管束,禁止女儿与外界来往,反而促成了女儿与家仆的一段恋
「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双品 YAMAKA-VAGGO(第 5 偈)】 这偈法句是佛陀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为一位不孕症的女人而说的。以下是故事的缘起: 有一个人在父亲死
「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 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恶品第(125 偈颂)】 此一偈颂,是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为一个自食恶果的猎人钩葛而说的。 祗树给孤独园附近,有一个名叫钩葛的猎人,
《法句经 故事集》介绍 周金言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完整的《法句经 故事集》翻译,书中搜录佛陀的四百二十三句格言和三百零五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机因缘和其涵意。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
快乐,是人人所嚮往追求的。有的人以享用种种的珍馐美味、满汉大席为快乐,可是吃多了也会生病;有的人以游览名山大川、到处玩乐为快乐,可是玩乐很快也会成为过去。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法句经》的这段偈颂告诉我们:
“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这个偈颂被收在《法句经·忿怒品》里,当时有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名字叫阿拘拉。这位居士跟随佛陀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到佛陀的教诲非常殊胜,于是就带了很多朋友来到僧团,想让他们听闻佛法。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经》、《昙□偈》。属巴利语系。二卷。印度法救撰集,三国时代吴维只难等译。维只难,天竺人,生卒年不详。深究三藏,尤其精通《四阿含》。吴黄武三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 《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
经名:法句经 著译者: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法句经》有二系统:巴利语与梵文语系。属於巴利语系的称做「曇钵」,意译「法句」。属於梵文语系的称做「优陀那」(或作忧陀那,鄔陀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