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

◎1997.10.0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

释传道主讲

北传〈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南传〈双品第一〉二十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1.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12.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伪,音(魏)gui7语跪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南传】

11.非真思真实 真实见非真 邪思惟境界 彼不达真实

12.真实知真实 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 彼能达真实

这二偈,北传说:「以真」实「为」邪「伪」不真实,「以」邪「伪」不真实「为真」实,如「是」不能正见世出世间因果事理之人,则「为邪」因「计」因所苦(将不正确的因缘计执为造成现存事实的原因),「不」能「得」正见「真」实因果事理的「利」益清凉。

正「知真」实「为真」实,「见」邪「伪」不真实,则「知」其邪「伪」不真实。如「是」正见从此因、此缘,必然而有彼果报之人,则「为正计」世出世间因果,其「必」能「得」正见「真」实因果事理的「利」益清凉,而不为非因计因所苦。

南传说:「非真」实的因果事理,却「思」其为「真实」;「真实」的因果事理,却执「见」其「非真」实,以真为妄、以妄为真,这是凡夫众生常有的「邪思惟境界」。抱持此种邪见、邪思惟者,「彼」人则「不」能了「达真实」的因果事理。

「真实」的因果事理,能思惟观察而确「知」其「真实」;「非真」实的因果事理,也能思惟观察而确「知」其「非真」实,见真知真、见妄知妄,这是透过佛法熏修而得的正见「正思惟境界」,「彼」人则为「能」了「达真实」因果事理者。

偈中的真与伪(北传)、真实与非真(南传了参法师、净海法师、敬法比丘译本皆作此)、正法与非法(周金言居士译《法句经/故事集》作此),究应作何解释,实有再加说明的必要。依北传《法句譬喻经》的因缘(详后),对照《佛遗教经》所云:『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1再证诸印顺导师对『法』的分类判摄所言:『正知解脱、中道,与变动苦迫的世间,是真实(真谛法)……』2,得出所谓「真实」,当指圣者所说的四种真实谛理──四圣谛而言。

四圣谛:苦、集、灭、道,亦即世间与出世间缘起因果的说明。确认身心、世间的实相是纯大苦聚,而苦依无明爱取造业为因而集起(这是世间因果);这惟有依佛说的八正道而行,才能真正灭除苦集之因,而达到众苦的寂灭(这是出世间因果)──此即佛说四圣谛的内容。能如实知『苦真实是苦,集真实是集,灭真实是灭,道真实是道。』3进而知苦、断集、修道以证灭,此人才可谓之了达真实谛理而能见真实者。所以在前述的释义中,将「真实」解说为世出世间的因果事理。

然则愚痴无闻凡夫,或以世间为恒常、可乐而生执见;或知其苦,而却不知循正道修行以断苦集之因,来除灭此苦。反倒妄计苦因,将其归诸上天的惩罚、先祖的余殃、宿命所决定,或者无因的偶然,徒然在此邪伪因缘的改变上着力,「以真为伪,以伪为真」,自然是「不得真利」,而于众苦之除灭无功。必得「知真为真,见伪知伪」,从正见正思惟自心与外境入手,由改变观念而改变言行,才能真正灭除众苦而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此二偈,南传有一则因缘故事是说到:王舍城的青年优婆提舍与拘律陀,二人向为知交,有一次在观人嬉戏之时,突生无常之慨,于是二人相偕离家,师事当时著名的苦行者删阇耶学习解脱之道。娴熟四吠陀的优婆提舍,在短短的七日之中,即贯通了删阇耶的教授,而被二百五十弟子尊为上首。然他内心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实未解脱,而删阇耶的教法,也不再能满足他对真理的向往。于是二人便离开了删阇耶,再度踏上寻求真理之路,彼此还约定:谁先找到通向解脱的正法,一定要毫不保留地告诉对方。

当时,佛成道未久,就驻锡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日,优婆提舍在城中巧遇了正在托钵乞食的佛弟子马胜比丘,见他威仪庠序、行止端严,优婆提舍忍不住上前问他师事何人、所学何法。马胜比丘就对优婆提舍说了佛陀教示的因缘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4优婆提舍一听,当下悟入,即证预流果。当他把自己与正法的会遇依约告诉拘律陀,并覆诵此因缘偈时,拘律陀也一样闻言即证预流果。

既已寻得真理与解脱之道,为了答报师恩,二人于是欢喜踊跃地去找以前的老师删阇耶,希望能一起去见佛陀,随佛修行。然而删阇耶却回绝了他们,自认也拥有广大徒众的删阇耶,其实放不下身段来就教于佛陀,他形容自己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那就如同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般,无论如何,内心上都无法平衡。更何况世人多数是愚痴的,有智慧的只是极少数,何不就让那有智慧的极少数去随佛修行,而愚痴的大多数人追随他呢!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知道师意已决,就带领了各自的弟子,到竹林精舍去求见佛陀,并且就在佛陀座下出家。拘律陀因为是目犍利的儿子,所以人家就称他目犍连;优婆提舍则因母亲有一双如舍利鸟般美丽的眼睛,而被称为舍利弗(子)。他们二人出家不久,即先后证得了阿罗汉果,日后并成为佛陀的双贤弟子。至于删阇耶,佛陀说他为自己的傲慢所害,非但不能见到真理,坚持以非法为正法的结果,便是永远漂流于正法门外!

【北传】

13.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14.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泆不生

盖,音(界)kai3求盖切

屋,音(沃)ok4英各切

雨,音【有】u7英遽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泆,音(佾)it8英直切

穿,音【川】chhan1出官切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南传】

13.如盖屋不密 必为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 贪欲必漏入

14.如善密盖屋 不为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 贪欲不漏入

浸,音【深】chhim1出金切

第十三、十四章,北传说:如人「盖屋」而屋顶「不密」实,「天」一下「雨」,水「则」随罅缝而「漏」入屋中。我们的心「意」亦复如是,假使修行而「不」能善摄意念思「惟」,以至言语身「行」,心也就「为淫泆」放荡(「泆」,放纵、放荡之意)等欲贪乘隙「穿」入(「淫泆为穿」,乃「为淫泆穿」之倒装),而浸染于贪欲烦恼中。

反之,如人「盖屋善密」,「雨」水「则不」能「漏」入屋中。同理,修行而能善「摄意」念思「惟」及言语身「行」,因为「淫泆」放荡而来的烦恼则「不生」起。

南传偈意大抵同于北传,是说:「如」人「盖屋不」妥善「密」实,一下起雨,屋中「必为雨」水「漏」入而「浸」湿。修行亦「如是」,『诸法意先导』5,若「不」从「修心」摄意入手,以至言语身行,则「贪欲」等诸烦恼亦「必」循隙「漏入」,浸染为患。

「如」人能「善密盖屋」,那再大的雨,屋内都能「不为雨」水「漏」入而「浸」湿。修行亦「如是」啊!若「善」能「修心」摄意,以至言语身行,则「贪欲」等诸烦恼亦「不」致「漏入」吾心,从而造作身口的恶业。

这二偈,南传也有一个因缘故事是关于佛陀的异母弟难陀。自佛成道以来,父亲净饭王即不断派人来劝请佛陀回国说法,但一直到因缘成熟,佛陀才决定率领众阿罗汉弟子返回迦毗罗卫。可想而知佛陀的重返故国,是如何受到人民与亲族的欢迎;然而,佛陀却再也不是他们昔日的释迦太子了。如今的佛陀,是以真理普施教化,令一切人都能追随他的足迹而解脱成圣的大法王。这一次的回国说法,父亲净饭王即在二天之中证得斯陀含果。『亲得离尘垢』6,世间哪有比这种报答亲恩的方式更殊胜的呢!

第三天,是佛陀的异母弟难陀举行婚礼的日子,佛陀却特意到难陀的房间去向他化缘;但在将钵交给难陀之后,佛就转身离开了,迫得难陀只好从后追逐佛陀而去。新娘见此,也连忙焦急地追了出来,大声呼喊难陀,要他快点回来。可是难陀就这么一路追着佛陀直来到精舍,并且立即被剃去须发,成为比丘。非出自内心的意愿而竟被剃出家,这在佛弟子之中是罕见的特例。何以如此?这或者是难陀得度的因缘已届,所以佛陀才施以善巧先行度他出家。也或者是佛陀预见释迦族的未来(为琉璃王所灭),而早一步为善根成熟的亲族作了安排。

然而难陀最初是并不满意这突如其来的安排的。当僧团随佛移往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时,难陀心中念念不舍的,却是未婚妻子临别的呼唤,以及昔日宫中的种种欲乐享受。相形之下,僧团生活简直毫无乐趣可言,他渴想还俗,回到过去的一切。

这样的心思,怎能瞒过神通、智慧无上的佛陀呢?为了安住难陀想要还俗的心,佛陀于是运用神通,让难陀看见忉利天宫比他未婚妻子美过千百倍的天女们,还善巧地承诺难陀:只要他能精进于佛法的修行,就可以娶其中一位天女为妻。其他比丘知道了佛陀给的承诺,自是不免对难陀嘲讽一番,讥笑他为了女人修行。难陀受了这样的刺激,干脆独自到僻静处去精进用功,终而证得了阿罗汉果。

可偏有不知情的好事比丘会去拨动难陀的心,问一些世俗的问题。难陀说他已不再留恋世俗的一切了,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满足那些比丘,他们就又去请示佛陀,难陀所言是否属实。佛陀于是对这些比丘说:『难陀以前就像是屋顶盖得不善密的房子,常为欲望的雨水所穿透;但现在的他,就如屋顶密实的房子,不再为贪欲烦恼漏穿。因为他已成离欲阿罗汉,永不再为欲望所苦,也不再受生死轮回!』佛陀因而再说偈言: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入。」

【北传】

15.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16.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鄙,音(比)pi2边己切

染,一音(冉)jiam2入检切

一音jiam7入念切

臭,音chhiu3出救切

附,音(负)hu7喜拒切

熏,音(分)hun1喜君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洁,音(结)kiat4求结切

芳,音(方)hong1喜公切

北传第十五、十六章,南传并无与之对应的偈颂,因此仅就此二颂释义。偈说:「鄙」陋浅薄、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夫」,成年男子之通称)之浸「染」他「人」,就「如」同人「近臭物」而住,卒将「渐」次「迷」丧其对臭味的敏觉度。「习非」而不以为非、习恶而不知是恶,其结果即是在不知「不觉」中同流合污,「成」就自己的「恶」业。

反之,「贤」明而有智慧、德行的人(「夫」)之浸「染」他「人」,就「如」同人依「附香」物而住,卒将受其「熏」炙,而「进」德修业、增长「智」慧慈悲。「习」一切「善」、断一切恶,终而陶养心「行」德性,「成」就高「洁芳」香的人格。

北传的第十一至十六章,在《法句譬喻经》中记述了释尊宣说此六偈的因缘如下:

佛世,在耆阇崛山(即灵鹫山)后,住了七十余户婆罗门人家,因为他们宿世的善根福缘成熟,合该得度,所以释尊就来到这个村落化度他们。当他们见到释尊的相好光明、世无等伦,不禁油然生起信敬孺慕的心来。释尊在树下坐定,就问这些婆罗门梵志说:『你们居住在此山中,历经几世?又以何维生?』

梵志们答言:『我们居此山中,已经三十几代,代代皆以农耕畜牧为业。』

释尊闻言,就再问他们:『向来遵奉何种修行方式,以出离生死?』

梵志们再答:『一向事奉日月水火,随其时节至诚祭祀。村里若有人死去,就聚集大小族人,唱偈赞颂他往生梵天,以离生死。』

释尊于是告诉诸婆罗门梵志:『平日田作畜牧,祭祀日月水火,死后唱言生天,这些皆非出离生死的方法。即使一生造福、远过离恶,尽多也只是生到诸天,受用福乐;然而未曾修学智慧,福报享尽,终究是要还堕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唯有出家学道、修习清净心行,才能真正获致烦恼漏尽的寂灭涅槃。』因此,释尊就为诸婆罗门梵志宣说了如下的偈颂: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这些婆罗门听了释尊的开示,纷纷表明愿意随佛出家,成为佛的出家弟子。在得到释尊一句『善来比丘』的认可之后,这七十余婆罗门梵志即自剃须发,成为僧团的新成员。

释尊于是带领他们一起返回精舍去;但是才来到半途,这群新剃比丘就因顾恋俗世的生活与在家的妻儿,而心生退意。加上又逢天雨,一时找不到避雨的处所,更让惨淡的愁绪伺机发酵。度化众生永有无边善巧的释尊,于是就在路边幻化了数十间的屋舍,好让一行人入内避雨。众比丘正暗自庆幸得了歇脚处可以避雨,岂知屋内竟然漏水!释尊这才借机教育他们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这七十余位比丘听闻此偈,虽然强自精进,但内心上却仍难以摆脱暗昧烦闷。雨停之后,一行人重行上路,见地上有被弃的旧纸,释尊就命比丘将它拾起,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样的一张纸?』

诸比丘敬答:『这应是一张裹过香物的纸吧!现在虽然被丢弃在这里,但仍隐约闻得到它所散发的余香呢!』

释尊没再开示什么,就领着众比丘继续前行。不久,又见地上有一截断弃的绳索,就要比丘再去拾取过来,看是什么样的绳索?

比丘们回禀释尊说:『这一截绳索散发出浓浓的腥臭味,想来该是系鱼的绳索吧!』

释尊这时才告诫诸比丘说:『不论是人、是物,本无一定的自性,全凭因缘熏习而成罪福染净。亲近有智慧、修养的贤明之士,久而久之,自己的智慧、修养与人格,也会有所增益。而与愚暗、心思不正的朋友为伍,久而久之,也会随其造恶而遭受罪殃。就譬如这旧纸与断索,近香则芳,系鱼则腥臭,但因渐染其习而不自觉知的缘故啊!』于是便说偈言: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众比丘再闻此偈,对于家庭欲爱之为秽恶渊薮、世俗妻儿之为身心桎棝,才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家,固然是温暖的,可是为了男女财物的相互系属与占有,却往往造作诸多的罪恶,所以出家修道要先离去这一重羁绊障碍。七十比丘因而对自己的出家修道生起坚定的信念,在随释尊返回精舍后,遂各自摄心修行,终得涤尽诸漏,证阿罗汉果。

※※※※※

『人是习惯的奴隶』,这不单说明了个人的行为轨迹,也说明了个人对自对他、对事对境的一种认知轨迹。所以成为轨迹,乃因其有脉络可寻,而且成为模式──一种思考模式、行为模式,或者表达模式、沟通模式……,而对外代表个人的一切。

形成此等模式,或因刻意的学习,或因习焉不察,于是在久熏成习之下,终于习以成性,成了个人与众不同的标记。所以学习的对象很重要,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无怪乎释尊会告诫诸比丘说:「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与此相呼应的,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7荀子则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8

由上所引,吾人当深自警惕:所以久熏成习、习以成性的关键,全来自于不觉。因为不觉,所以从一点一滴的渗透、浸染,终于到达全面地被同化!但是一般人并不容易觉知到这样的危机,而多是人云亦云,或随自己的好恶、利害来抉择一切、建立一切。

对于自己所好者,或与己有利者的一切(观念、言论、行为),尽可以全盘的接受或予合理化;然对于所恶者,或与己利相冲突者的一切(观念、言论、行为),却抱持高度的质疑或根本给以否定。于是所好者、与己有利者的一切,都被归为正确、合理,反之则不正确、不合理,而全然不问是非曲直为何。这来自个人好恶与先入为主的成见,不也是另外一种可怕的熏染吗!而大多数的我们,浑然不觉其恶!就是因为这样的不觉,所以我们一点一滴地流失自己最淳朴可喜的真与善。但愿在佛法的修学中,我们也能一点一滴地发现自己知见上的、性格上的盲点,并且勇于面对、突破,那末,「知真为真,见伪知伪」,虽不中,亦不远矣!(待续)

【注释】:

1.《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大正12.1112上)。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版),页10。

3.《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大正30.475中)原文:『我能观苦真实是苦,我能观集真实是集,我能观灭真实是灭,我能观道真实是道。』

4.《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大正25.192中)。

5.本品南传第一、二章。

6.语出莲池大师七笔勾。

7.《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8.《荀子.劝学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