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三十四)

◎1997.09.25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三十四)

释传道主讲

〈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8.解自挹损恶 不躁言得中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涪甘

挹,音(邑)ip4英急切

躁,音(燥)s 3时告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软,音(软)joan2入管切

学佛修行,不单是言语、行为上的离恶向善,更要进一步内化到自心的调柔净化;而当内心得到了调柔净化,也必然展现在言语、行为上的克己不害、慈悲利他,于是,吾人的身口意三业,也就在佛法的熏修中得以辗转增上。

若吾人能消「解自」心的烦动恼乱,「挹」(同『抑』,抑制之意)遏「损」他害他的「恶」心恶行,即使遭逢于己不喜不乐的境界,都能不拒斥、「不躁」急,而一如平常,那末,在「言」语(包括肢体与文字)的表达上,即「得」恰如其分,无有过与不及(之谓「中」)的恼患。能做到不说话则已,凡有所「说」,必依于佛法「义」理,「如法」而「说」,如「是」(此之意)所「言」的一切,必「柔涪」清凉,有如「甘」露,能令听闻者生欢喜心而依说奉行,这样的言语表达,才有其价值,而为学佛者所当学。

※※※※※

话,人人会说;但一般人很容易就是不择时、地、人,也未衡量自己的角色身分与后果,即大发厥词、语惊四座,因而于公、于私或造成伤害、或招致怨恼。类此,儒家则偏重说话时机的掌握而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凡夫众生多数时候即是如此的:不该自己说话、或自己不该说的话,有时就是忍不住、偏偏要说;而该自己说话、或自己该说的话,有时却又迂儒(音u2ju5)、隐忍不说。但是当情绪一来,那不管别人的脸色不对、场合不对、时机不对,又可以浑然未觉地滔滔不绝,儒家形容这类人『谓之瞽(盲目)』,台语也有一句与它相呼应的形容词,叫作『无面无目』,甚是传神!然最能贴切反讽的,该是《百喻经》里这个「贫人作鸳鸯鸣」3的譬喻了!

这故事是说到在印度,有这么一个节日,是属于所有为人妻子的吉庆,在这一天,丈夫们都会送优钵罗华(即青莲华)给自己的妻子当鬘饰,一方面感谢妻子平日为家庭的付出,一方面也表达对妻子的爱敬。这对寻常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对贫人而言,三餐尚且不足以温饱,哪还有余裕去买什么优钵罗华呢?

贫人的妻子或许再也忍不下去了,这天,她就对丈夫下了最后的通牒:今年再不送优钵罗华给我,我就离你而去!贫人被逼急了,陡然想起国王的御花园里,不正有很多漂亮的优钵罗华吗?不如去偷采几株回来送给妻子,不就得了?而且自己又一向善学鸳鸯的叫声,万一被发现了,也可以藉此脱身啊!

打定主意以后,当然就是付诸行动了,于是贫人就偷偷摸摸地溜进国王的御花园里准备盗华。当他看到映入眼帘的是满塘盛开的优钵罗华,一时竟乐昏了头,不觉起了贪念,想多采几株。不料他窸窸窣窣的声响,引起了守池卫兵的注意,卫兵立刻大喊一声:『是谁』?贫人一惊,早忘了自己原来计画的──学鸳鸯叫,而竟然回答:『是我,鸳鸯』!想当然,一把就叫卫兵给抓住了。在被押解到王宫治罪的途中,贫人这才一路学鸳鸯哇哇地叫着,惹得卫兵忍不住数落他说:『你现在才学鸳鸯叫有什么用?要是我刚刚在问是谁,你就学鸳鸯叫两声,不就不会被抓了吗?』

是啊!该哇的时候不哇,不该哇的时候又拼命哇,这不正是凡夫的通病吗?要拿捏到该哇的时候哇,又哇得恰到好处,而不该哇的时候就不哇,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为什么?因为在凡夫的心里,不但很难对外境满意,也很难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则心生不平,不平则鸣,那当然要哇,所以非但逮住机会要哇,即连时、地、人都不对,有些人还是不哇不快!再加上对这个虽未必尽善的自己无比的满意、无限的爱着,当然一有机会就要哇几声以求表现了,管他什么时、地、人对不对呢!试想:在这两种心态的加乘作用下,我们还能哇得恰到好处吗?真的是甚难甚难了!所以认识自己,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依此来看本偈所说的:「解自挹损恶,不躁言得中。」我们或可以进一步演绎说:若我们能够抑遏对外界一切人事物的不满不平,少一分嫌责与批评,多一分肯定与包容;又能够减损对这个不圆满的自己所充满的美好想象,重行认识自己在不同面向的不同定位,少一分自我优越与好求表现,多一分反观自省与自我要求,那末,在言行的表达上,才可能做到「不躁」;能够不躁,那才谈得上「言(行)得中」。

世间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原各有其错综复杂的因缘,正解也好、误解也罢,是也好、非也罢,我们似不必在别人的故事里,凭添自己的口业。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是说非、论人论事,能用作借镜的,是少数;满足好奇与偷窥、增长成见与好恶,恐怕才更接近事实!人生苦短,譬如晨露,既学佛法,即应对自己原来的性习有所憎厌,而对清净圆满的超脱有所欣乐,那才能挑战自我,迎向新生!切莫再随逐自己世俗一面的劣习,延长既有的轮回;而应严正地对自己立下誓言:愿己所言,皆不悖佛法真理;愿己所言,皆能裨益于自他心性的提升!东家长、西家短,那是可以免了!

※※※※※

以上的一至八章,从恶言之害及其后果,说到应念(明记不忘、忆持对治)佛法谛理,来改进我们对言词及文字的运用,使合于中道。此下的九至十二章,则进一步说明何谓善言、善言之利,乃至善言中的最上者,因为在语意上相连贯,所以就一并作解说。

9.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亦不狭众人 是为能善言

10.言使意投可 亦令得欢喜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11.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12.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为能作法际 是谓言中上

狭,音(克)khek4去激切

投,音(涂)tho5他【糊】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悉,音(失)sit4时乙切

谛,音(帝)te3地计切

吉,音(拮)kit4居质切

俗作(揭)kiat4求结切

既知恶言诤利招怨恼,善语谛言泯疾害,「是以」一名善用「言语者」,「必」会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与遣词用字,务「使」自「己」从现在到未来都「无」有过恶恼「患」。一名善用言语者,「亦不」会在言词上突显自我、「狭」胜「众人」,而导致与人的对立;他的表达总是如实、如理又如分,因而堪称「是为能善言」者。

能善言者,他的「言」说不但能「使」听者觉得心「意投」合而认「可」,「亦」能「令」其「得」以「欢喜」接受而不排拒。他所以能如此,凭借的既不是迎合媚俗,也不是曲意奉承。他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来使自己八面玲珑,谁都不得罪;而是他总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人设想。因为他说的话既是事实,又合于道理,又合乎时宜,「不」会「使」人对他有所怀疑,乃「至恶意」回应、恶言相向,所以他说「出」来的话语(「言」),「众」人都(「悉」,都、皆之意)乐于(「可」,有认可、喜欢之意)信从,他也就由此而广结诸善缘。

能够本于为法、为人的「至诚」,演「说」佛法「甘露」道,「如法而无」有「过」失,这样的人,一方面对「谛」实的佛法真理如实信解实践,一方面又将自己行而有得于心的体验,「如」法而作「义」理上的演绎,使听者也能「如」此谛实「法」义而信受奉行。循此教学而相长,他的福德智慧一日一日增长,烦恼爱着一日一日淡薄,「是」人所「为」,则合于(「近」,合乎之意)佛教建「立」修「道」次第的要求,而能渐向于佛道。

若有能「说如佛」所「言」之无上正真道,而令众生断烦恼、了生死「者」,「是」人则为最上「吉」祥,终「得灭度」一切缠缚系着,而「为能」断苦集、究竟苦边者(「作法际」,《法集要颂经》与《出曜经》皆作「断苦际」,意指究竟苦边、到彼涅槃岸)。如「是」所言的出世解脱法,超胜一般世间,可「谓」一切「言」说「中」的最「上」者。

※※※※※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凭以沟通的媒介,然而语言文字却有其局限性,每使得说者所欲表达的,不能尽为听者所领受、所理解(有时甚至还引到相反的方向)。这固然因为彼此的教育、认知、观念、态度、习性……有差距,而最主要的隔阂,还是来自我见、我爱、我慢、无明等烦恼,所以人人习于以自身经验出发来忖度一切,无怪乎要与事实犹隔一层。甚且,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外来讯息的解读,还是源自内心的投射;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最真实而未经修饰的自己,所以前面的释品题才说:语言文字其实是在传达自我意志,而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心思、情绪与性格!

且以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为例来说明吧!苏东坡是自识颇高的一代文豪,但是他对自己在机锋上老是败给佛印禅师,始终耿耿于怀。一日,他与佛印禅师一道打坐,坐了一回,颇觉身心舒畅,于是就问禅师说:『师父啊!您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佛印禅师回答说:『你坐在那里,就像一尊金佛。』

苏东坡一听,欢喜得很!就得意洋洋地对佛印禅师说:『师父,您知不知道您坐在那里,看起来像什么?』禅师笑了笑,说:『不知道哩!』

『我看您坐在那里,就像一坨牛粪!』佛印禅师什么话也没说,可是苏东坡这下可开心了,还以为自己这一次胜了师父一筹,扳回一城呢!回了家,就赶紧将此事转述给苏小妹听。没想到苏小妹听了,非但没有表示称许,还取笑他说:『傻哥哥,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自己都输得彻底了还不知道!同样一张嘴巴,禅师口里出的是金佛,你口里出的却是牛粪!禅师因为心中有佛,所以见你如佛,而你呢?……』

这段公案可说为我们前面的立论,作了最佳的注脚,值得人反思!而对于那些好在言语上诤胜者,这尤为当头的一记棒喝!且牢记啊!假使我们存心将别人丑化,那受到伤害的,终会是自己;而对别人的宽容,最后亦会证明,即是善待自己。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话给说绝、说死,而不留给人转圜的余地。当知世间一切诸行,皆无常变异法,自己的一切、外界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动之中,我们何妨也以流动不羁的无常观来看待别人的一切,而给以别人、也给以彼此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呢!

对于人类为了营为共同生活而必要的基本道德,佛立了十善业,来对佛弟子的身口意三业加以规范;而十善业之中,语业就占了四种,显见佛教对语业的重视。不恶言讥讽而说慈柔语,不两舌挑拨而说和合语,不妄语欺诈而说诚实语,不绮言秽语而说如法语,这所以成为和乐善生的根本道德,原是本于同理心的『自通之法』──因为我不喜欢被人冷嘲热讽,不喜欢被人搬弄是非,不喜欢人家对我说讹诈不实的话语,所以不愿将我所不喜不乐之事加诸别人──或许实际上人们习于用不同的两种标准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看待所好与所恶之人;但不可讳言,内心却对真摰、诚恳、体己的话语充满期待。

说话,其实不难;可是人心的疏离和那道无形的墙,却让说话变得困难。说诚实语,其实不难;可是人心的猜忌和自我防卫系统,却让说诚实语变得困难。在理性抬头的时候,我们努力地将不圆满的自己小心地藏起,对人说着体面,而或许言不由衷的话语。可是当感性受到重大冲激的时候,我们又是那样努力地丢出自己的情绪,勇于说出属于内心的,也许伤人,而却真实(对自己而言)的话语。凡夫,就在这虚假与真实之间充满了矛盾!

既然言语是表达我们的内心,那要在真实与不伤人之间作拿捏,就绝对不是在嘴皮上下功夫,而应当以佛说的缘起正观,来重新改造自己的观念。唯有抛却这自我中心的立场,那才能因为见到世间的一分真实,而长一分对人的了解与同情;也唯有对人有过了解与同情,那末,说出来的话语,才会充满体己与同情,而自然合于正语的要求。但愿在读完本品之后,能够带给大家在表达上不同以往的反省与启发,从而改变自己。(待续)

【注释】:

1.《论语.宪问第十四》。

2.《论语.季氏第十六》。

3.《百喻经》卷三(大正4.550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