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二十四)

◎1997.09.4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四)

释传道主讲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壹、释品题

惟念品者 守微之始

内思安般 必解道纪

惟,一音(违)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微,音(眉)bi5文其切

始,音(屎、矢)si2时纪切

般,音(班)pan1边干切

在解释本品〈惟念品〉的品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念」在佛法中的二个意义:一是明记不忘(为其体),一是忆持对治(为其用)。

何谓明记不忘呢?从负面来讲: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得到的教训,我们明记不忘这个失败的经验,不再重蹈覆辙,以后便不会再吃同样的亏、受同样的苦。

这说来似乎容易,但多数人却是在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教训,与同样的苦难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轮回。他难道不觉得苦吗?不!他很苦的,而且迷于此苦,不知如何出离。所以我常说:很多人是有「经历」,而没有「经验」。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失败与错误的原因,而将其明记不忘;更没有从苦难当中学习、反省,而得到正向的成长,所以只得一次又一次的「经历」那些恶性循环的苦而不克自拔!

正面来讲:对于学过的佛法真理,我们一定要明记不忘,临到要用的时候,才能够忆持对治而正念现前。但我们常常是学了很多,也背了很多,可是一遇境界现前,却什么都想不起,就随着境界而团团转了!有一句台湾谚语说:『拳头学二十四馆,拍一只胡螓(苍蝇)拍夹呯呯喘。』就将这种窘境,形容得十分贴切传神!

学,以致用;学而不能致用,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没能将佛法内化到自心,成为资益成长的养分。而所以如此,原因不外就是内心散乱,以致于不能将所学明记不忘、忆持对治所致。所以在本品「惟念品」中,佛陀就教示我们透过定中的思惟观念,将多闻熏习而来的法义,内化为我们的见解与人生观,乃至应用于自己的立身处世。

见解与思惟,左右一个人的言行;但是有了正确、合理又适当的见解与思惟,并不就意味着自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就凡夫而言,理解与行践,不但常常是不能统一的,甚且彼此之间,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尤其,凡夫的一切动身发语,始终离不了烦恼,也始终要与外界的烦恼恶欲相应,所以总要在一再的错误与挫败之后,才能看见自己、认识自己,也看清外界、认识外界。

后悔也罢(后悔无益),忏悔也罢(忏悔以后又故态复萌,还是枉然)!做过的一切事,说过的一切话,仍如覆水般无可收回;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从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中,找到得失成败的关键,并且从此超脱出来,终止那样的轮回!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担当,摆脱那些诱引我们沉沦的烦恼恶,而奋力向上!

这就不仅仅在我们的言语身行上用功夫了,所以品题开宗明义便告诉我们:要慎「守」内心任何一个细「微」的念头「之」伊「始」,从起心动念之初,便觉知它的善与恶,然后抉择该做不该做、该说不该说,如此,才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而使恶止善行。

但是,从我们触对外境,到发动身语意行去回应,那么短促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去觉知这个(六)根、(六)境、(六)识三和合触,而后受(领纳)、想(认知)、思(审虑、决定、发动身语意三业行)的过程,并且如实、如理的领纳、认知,从而如分的表达于身语呢?这非得先摒息外缘,专注于「内」心的「思」惟观察,始能揭发心中那幽微深隐的部分,而予对治修正。

对此,佛曾说了诸多的修习法门,来息止学人纷飞的妄念,这里所说的,是被称誉为二甘露门之一的「安般」念──念住息观。「安般」,乃安那般那(AnApAna)之略称。安那(AnA)为入息(吸),般那(pAna)为出息(呼),安般念即于坐中观呼吸,念住出入息,以达摄心一境的方法。妄心一旦得到止息,在静定当中,思惟观察向所听闻的佛法义理,「必」能胜「解」佛说「道」法之「纪」要,而引发真智慧以断烦恼。

人活着,是因为有呼吸;只要一息不来,这一期的生命便要宣告结束。呼吸是如此庄严的一件事,只可惜我们的心太粗、太浊,也太乱,所以一向就轻忽它的存在。其实,呼吸的轻浊、缓急,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密切攸关,所谓心平气和,倘使我们的内心平静,则气(呼吸)自然调和舒缓。反之,当内心生起贪瞋烦恼,那呼吸一定急促混浊,所以经由观呼吸,我们更容易觉察到自心是否清净光明。知所觉察,那才能忆念所学的佛法义理,而有效的对治调整。

世间本没有天生的弥勒佛,也没有自然的释迦如来,所以修行,不是要人不犯错,一次就做对、说对,一切无懈可击。果真如此,那成了圣人了,哪还需要修什么行?可贵的是不怕做,也不怕错,错了就虚心认错、改过、不再犯,那才有走出固陋闭塞的自我,而迎向智慧光明的可能!否则,畏畏缩缩、遮遮掩掩的,我们能逃避得几时?

古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唯虑觉迟。」1「一起便觉,一觉便转。」2凡夫在对境之时,要没有起心动念是不可能的,要紧的是:这个或善或恶的念头一生起,我们就能够觉察到,而且清楚明白!善的、有利于人的,我们鼓励它、增长它;恶的、不利于人的,我们看住它、扭转它,至少不让它发展到身语,去伤人、害己,那么,这便是修行了!

贰、释颂义及因缘

1.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说

具,一音【舅】ku7求遽切

一音(技、忌)ki7求芰切

谛,音(帝)te3地计切

惟,一音(违)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竟,音(敬、径)keng3求敬切

观「出息(呼)入息(吸)」的持息「念」住,是修止的得力法门。藉由念、观息调和呼吸,使粗动散乱的心安静下来,系念于出入息上;「从」息入鼻腔之「初」,到终了(「竟」,终之意)的觉息遍全身,每一个流程都了了分明,并且「通利」(不艰濇)顺畅、绵密匀长、若存若亡。再进以调心,使其不惛沉、不掉举、不散乱,而得平正安定。如此,身、息、心「具」得圆「满」的调摄,而后在静定之中,如实「谛」察「思惟」曾习过的佛法义理,如蕴、处、界,无常、无我、空等,以修发真慧,即可趣向解脱「安」隐,「如佛所说」的寂灭涅槃

※※※※※

我们的心,一如未经驯服的野马,又如纵归山林的猿猴,一刻都不曾停止它的躁动奔逸;不是念此顾彼,就是思前想后,难得专注于当前的这一刻。因为内心散乱,所以「情意容易冲动,认识不能明确(散乱重的,连世间学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只得)一味随着环境而转动。」3

散乱,实「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4,助长爱见无明的重要原因。由于散乱,人们因此「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5由于散乱,人们因此随顺烦恼的牵引,造业受苦。这唯有「修定才能不受欲乐的系缚,不为散乱所娆乱,心地明净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6是以修定虽然共于世间其他宗教,但是要达佛教『自净其意』的理想,乃至引发无漏智慧而得解脱自在,则非赖持净戒为基,而以修定为助力不为功──这是说明所以修定的理由与动机。

最近几年,习禅修定俨然形同显学,自政要权贵,以迄佛教徒、非佛教徒,对于暂息缘务,而作短期的打坐修禅,似已蔚然成风。我自己早年对于打坐修定,也曾着实下过一番功夫,并且颇有得于心;只是,从不曾开过禅修的课程。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净行、正见的基础工作都没做好,就痴想修禅得定,到头来恐怕着魔的多,成就的少!

修习禅定,究应下什么预备功夫呢?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书中,即揭示了二项要点,学人若欲学而有成,理当遵嘱,依教奉行,兹敬录如下:

一、依于慈心:修定,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延寿长生,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要存着慈念,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习成就。成就了,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如聚众作乱等。

二、住于净戒: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业不端,修定就会招魔着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7

至于修定的方法,则不出调身、调息与调心三者;《天台小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将调饮食与调睡眠也一并列入,成为五事。打坐修禅,首先要注意肚子不宜吃得太饱(易惛沉),也不能太饿(易打妄想);不宜太疲劳(会成为瞌睡禅),也不能在剧烈运动之后;打坐处的光线不可太亮(心不易安止),也不能全暗(易恐怖、惛沉),否则即不易得定。

先说调身:坐下来,要留意身体不可以直接受风(易致禅病),双脚单盘或双盘皆可,两手则相合轻置腿上(不可贴近丹田,以免打妄想),腰椎挺直,臀部与两边膝盖成一正三角形(臀部微垫高),全身保持自然放松,却安稳不晃动。坐姿不可前俯后仰,若身着海青或长衫,可以先将头低下,后脖子慢慢抬高,当颈背正好碰触到立起的衣领,就是最理想的姿势。

坐姿调整好,其次当开口,徐徐吐出胸中秽气,如是经三次,然后闭口,将舌头轻轻抵住上腭,如此口水即会顺着喉咙自然流下去。再来就轻阖双眼(亦可微微张眼),开始观呼吸。

次说调息: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去感知它的冷热、粗细、长短。一口气吸进来,观察它经过鼻腔,到气管,到肺部,再下到横膈膜;然后再反方向观它自鼻中呼出去。如果数入息(吸),就不数出息(呼);数出息,就不数入息,如是从一数到十,反复循环。万一忘记数到哪里了,就再从一开始数,务要使心随息转,息息分明,这是「数」息。

等到心安静下来,再忘失,那就不必再数,只要随着它就好了,这是「随」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的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8这是「止」息。调息,应注意离风相(出入息有声)、喘相(出入息结滞不通,印顺导师形容如刀刮竹,一顿一顿有形可见)、气相(出入息虽无声,也不艰濇,但口鼻仍有气入之感),离此三相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9,此即息相。

再说调心:要怎样用心修习,才能引生正定呢?要修得正定,则当勤修八种断行──信、欲、勤(精进)、(轻)安、(正)念、(正)知、(正)思、舍(平等持心),以灭除懈怠、忘圣言、惛沉掉举、不作行、作行等五种过失。修八断行,灭五过失,自能成就定心。10

修定的动机、准备工作与内容,就略作以上的介绍。平日,我们或许难得有机会能够「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但至少每天利用晨起、睡前,早晚各十分至二十分钟的时间,将自己沉淀下来,这应该是做得到的。静下来,就反省自己一日里的起心动念、言语身行,是否如实、如理、如分,是否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又该如何改正自己、增益自己?不为解脱生死那般高远的理想,但至少做到最起码的──认识自己、净化自己!若得定课专修,则当增长时间、次数,精勤不懈,方克有功。(待续)

【注释】:

1.《宗镜录》卷三十八(大正48.638上)。

2.明.洪应明(一说洪自诚)《菜根谭》。

3.~6.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页114。

7.同注3.,页114~115。

8.同注3.,页315。

9.隋.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46‧466上)。

10.详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页306~314;316~318。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