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1997.08.28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释传道主讲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11.蠲除诸垢 尽慢勿生

终身求法 勿暂离圣

蠲,音(关)koan1求官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修学佛法,当思「蠲除」(「蠲」,免之意)内心「诸」多的烦恼罪「垢」,而以涤「尽」贪、瞋、痴、憍「慢」、嫉妒等不清净染污为目标,「勿生」怀疑(亦可解说为:「勿」令「生」起)。为达此身心的清净,即应立志「终身」探「求」佛「法」真理及持奉戒法德行,纵令在颠沛、造次之间,亦「勿暂离」依「圣」道修行正念,如此才能使我们的道业日进于高明。

以上的释义,是参照《法集要颂经》〈持戒品第六〉第十二章:『能除诸罪垢,尽慢勿生疑,终身求法戒,勿远离圣念。』而作的解说。

为何在诸多应当蠲除的烦恼障垢之中,本偈特别标楬出「尽慢勿生」,而以净尽慢心为代表呢?这似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慢,是一种自恃凌他的优越感;而且是不问事实如何,始终自觉我胜他劣、永不服输的自我优越。这样的自我优越,表现在物质受用上,则要求自己所得的比别人丰盛、比别人精致。表现在思想见解上,则以自己的意见为最优最尊,并且不容置疑。表现在任事及团体中,则发为权力意志,要求别人听命于我、臣属于我;那怕自己实际上不如人,亦永不心服!

何以如此?因为我比他优越(或者我比他贡献多,我比他辛劳,我比他年长,我比他资深……),所以我理所当然应该享用最好的,拥有最多的资源;因为我比他优越,所以我的意见理所当然应该被列为最首要的考量;因为我比他优越,所以别人理所当然应该听我的,应该团结在我的属下;不经我的同意,不得擅自作为!因为我比他优越,所以我做的事绝对不会错,我永远没有错(当然,更无须认错!)……

各位,可曾觉得这样的心态似曾相识?可曾觉得这样的脸孔并不陌生?如果我们还有些许自省的能力,就不难发现内心深处其实潜藏着这样的因子,只不过在顺境的推波助澜下,这样的慢心得到充分的发展;或者在逆缘的抑遏制约下,未能显发出来,如此而已!但我们何尝深刻的认识过自己?又何尝清楚的知道自己拥有些什么,缺乏些什么?甚至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旁人或许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而给予自己过多的恭敬、掌声和溢美;但是,自己真能够就此沉醉在这虚幻的糖衣中,而满足于这样的自己吗?

可怜愍的是:这个内心上高高在上的自己,一遇到财富、权势、名位、才华强过自己的『名流』(事实如何不问),或者与自己利害攸关的人物,立刻自动矮上半截;甚至现出唯诺逢迎、卑躬屈膝的奴样(他的眼光到底雪亮!)。反之,对那些在自己眼里看来不怎么的,又于己无益之人(尽管事实并不如此),又可以自动转换而现出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憍态。

于是乎,明明对方与自己差不多,却要抬高自己,认为自己胜过对方(佛法名为『过慢』)。而明明自己不如人,却反认为自己强过对方(此名『慢过慢』);甚至还要不以为然地睥睨对方,否认对方的一切!即使形势比人强,逼得自己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的事实,却仍死要面子地说,自己不过略逊对方一筹罢了(此名『卑劣慢』)!更有那增上慢人,未证说证、未悟说悟,简直狂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各位,请看看这个可悲又充满矛盾的自己吧!我们究竟是在憍慢个什么!

纵使今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与发展,也确实比别人表现杰出与卓越,我们都应当清楚地知道:这终究是某一范畴与某一阶段的自我呈现而已。或者,在其他范畴,自己就一点也使不上力;也或者,换了一个时空与人事,自己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虽然,自己着实经过一番精勤的努力,才换来这一些成果;但是对于这一路走来,成就我们的诸多因缘(不管是顺缘或逆缘),难道我们不该心存感激?缺乏了这些助缘的资益与激励,恐怕自己亦不足成事!

但一般人的毛病,往往是将自己所仅能的一点雕虫小技,或者庸常知识,无限上纲地炫夸到如何难得难能;而却将别人的才华能力,隐约、甚且刻意地贬抑到一无是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必觉得太过受伤啦!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不管对方是自我膨胀或者真才实学,总是他先学先能嘛!我们如果也有同样的环境条件,再经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后学而后能,没有什么值得卑怯的!怕的是不想再进修,也没有再上进的企图心,那才需要以憍慢来掩饰自己贫乏的生命;否则,我们大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对一切人事物。

慢心的所以生起,除了缘于根深柢固的无明我执,更来自比较争胜的心。在一心求胜的胜负心作用下,人们似乎遗忘:修行、治学、办事……,不是比赛,不是为打倒别人和胜过别人来成就自己,而是有其所以从事的动机和目的。

如我们之所以选择佛法的修行,不是为了比(我建的,或者我亲近的)寺院大、比佛像高、比徒众多、比个人魅力;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多好、可以打坐入定多久,甚至会看三世因果、地理风水……。而是因为我们不能满意这个充满烦恼贪瞋痴的自己;因为我们欣慕那寂静无生的清净涅槃,所以才立志依圣道修行来净化自己、圆满自他!

我们之所以度众生,不是为了丰厚的供养,不是为了众人的恭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缘好、能力强;更不是为了搞小圈圈,将信徒当作私人财产,甚至斗争的工具。而是为了不忍视圣教衰微、不忍见众生苦迫,所以我们发愿以佛法的正知见,来自我教育,也教育充满忧悲恼苦的众生,让他们能够依循佛法的正见正行,帮助自己超脱烦恼迷惑。是因为这些深陷苦海、仿徨无助的众生,所以我们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而以佛法来慰藉彼此!

高远的目标、纯正的动机,是大多数的我们所缺乏的,所以无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其实我们都离不了苦恼。见到比我们优秀的人(尽管嘴上、心上并不承认),只要他非我族类(简言之,就是不听命于我),我们就仇视他、嫉妒他、排挤他,甚至破坏他。见到比我们差一些的,我们又鄙视他、奚落他,连起码的尊严都不给他。想想,这样的我们,能够成就什么呢!唯一可以成就的,大概就是苦恼无量、轮回无尽的三恶道果报吧!慢心,真是自己求法与向上胜进的一大障碍啊!无怪乎本偈要以慢来代表诸罪垢,而要求我们「尽慢勿生」。

我慢如高山,遮蔽了我们的眼目,也阻断了迈向真理之路,佛弟子岂可不善加觉照?人身何其难得,佛法何其难闻,但愿我们都能在正法光明的熏浴中,学习减除自己的慢习、开阔自己的心胸、增长自己的识见、培养自己的担当。如果我们念兹在兹的,都是自己还未实现的理想目标,以及自己未曾净尽的烦恼习气,那末,精勤努力尚且唯恐不及了,那还有什么空间可以慢他!

12.戒定慧解 是当善惟

都已离垢 无祸除有

惟,一音(违)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祸,音(号)h 7喜道切

对于佛法中修学「戒」、「定」、「慧」,以向「解」脱的次第,「是」我们应「当」如实听闻、「善」加思「惟」抉择,而后用于日常的躬行实践,以精勤不懈的止恶、行善、净心。待身语意三业「都已离」尘「垢」、得清净,即「无」复烦恼灾「祸」的娆害,而能永「除」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的业感轮回。

13.着解则度 余不复生

越诸魔界 如日清明

着,音(逐)tiok8地局切

复,一音(负)hu7喜拒切

一音(臭)hiu3喜救切

一音(福)hok4喜谷切

循着戒、定、慧三增上学的修学次第阶次而行:依于戒、修正定而发真慧,吾人的无明染「着」卒能获得消「解」。一旦定慧相应而破我执见,「则」得「度」脱烦恼生死,不仅其「余」的烦恼迷惑,都为般若慧勘破而「不复」再「生」,更从此超「越」身心、外界「诸」多的障碍拘缚(「魔」,障碍之意;「界」,类)。明净无染的内心,就「如」杲「日」朗照空中,而没有乌云遮蔽一般的「清」澈光「明」。

※※※※※※

凡夫是离不开苦恼的,甚至触处尽皆荆棘系缚而不得自在。何以如此呢?因为内心牢牢地执着我与我所的缘故,所以对着可意的境界便起贪而思占有,对着不可意的境界则生瞋而欲排拒;对着既非可意又非不可意的境界,又不能清楚明白的了知。于是长久以来,我们的内心只好随逐着外境,而起惑、造业、受苦无已。

人人都想出离这苦,人人都想望那无有热恼的自在清凉,可是我们却始终不能清楚地认知──自己,才是自己苦难的制造者,而非关别人、非关外境的一切。是因为我们对于外在与内心的一切觉知错误、解读错误,让我们不能见到事理的真相,所以我们觉得苦恼;而这错误的解读,又引导我们的身语作了错误的表达,并且习以成性,所以我们必然要周而复始、永无止尽的承受此苦恼。

要不苦,要超脱烦恼,为什么我们不改变自己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惟观念,而尝试去究明事理的真相呢?过往的一套表达方式,带给我们无尽的苦恼与缠缚,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改变自己面对事情、处理事情,与表达自己的方式呢?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勇敢而谦卑地面对自己,也面对一切呢?

障碍自己往前进的,是自己;羁缚自己不得自在的,也是自己。魔,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还向往那「如日清明」的境界,请勇敢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性习吧!

14.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满勿离

惑,音(或)hek8喜极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外,音goe7语会切

避,音(备)pi7边芰切

「狂」妄傲慢、迷「惑」惛乱,又放纵「自」己的形骸「恣」意而为,这是「已」修学佛法之人,应时「常」自「外」于彼而思「避」免的。唯应系心于持守「戒」法德行,并以此良好的戒行为基础,进一步熏修「定慧」,清净一切身语意「行」,在未「求」得究竟圆「满」的涅槃(贪、瞋、痴等烦恼永灭)之前,矢愿「勿离」此圣道的修习。

以上的解说,系对照《法集要颂经》〈持戒品第六〉第十五章所云:『我慢及迷醉,苾刍(比丘)应外避,戒定慧三行,求满勿远离。』

15.持戒清净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涎邪部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涎,音(堵)to2地古切

能够止恶行善、「持戒清净」,守意摄「心」、「不自」放逸(「心不自恣」),再进一步依闻、思、修慧,次第修习,终能开发「正智」,趣向解脱。既「已」正「解」脱,其身语意行即离染清净,而「不」再「涎」见偏「邪」的「部」类(「部」,即类之意),更不复轮回生死。

16.是往吉处 为无上道

亦舍非道 离诸魔界

吉,音(拮)kit4居质切

语音(揭)kiat4求结切

如「是」熏修戒定慧,乃为了通「往吉」祥安隐的「处」所──涅槃;如是熏修八支圣道──正见、正志(此二为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此三为戒学)、正勤(通戒定慧三学)、正念、正定(此二为定学),不但「为」了步上「无上」证真之「道」,「亦」为了「舍」离邪见等八支不善邪「非」之「道」,以「离」却「诸」烦恼「魔界」的障碍羁绊。

※※※※※※

修学佛法,应以涅槃寂静──贪、瞋、痴、慢等烦恼永灭、生死解脱──为自他的终极目标而孜孜不息的努力。但却不是将理想、理论挂在嘴边,而言行表现出来的完全两样;总要让人可以接触到、感受到佛法真理展现在你身上的一面。所以谈修行、说持戒,绝不止在戒条律仪上作功夫,而要在自己的言语身行之中,让人看到佛弟子不落凡俗的一面,那才足以摄导对方,同向佛道;最起码,也对佛法生起同情,才不致以身障法、以身害道,而成了负佛恩的人!这是我们读了本品(〈戒慎品〉),对自己应有的期许。(待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