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一一九六【经旨】本经叙说结夏安居之日,佛及五百弟子皆无犯身、口、意三业过失,故婆耆舍尊者乃诵偈叹说佛及弟子能相摄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结夏安居,和五百位大比丘众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断除一切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除了一位比丘,就是阿难尊者例外,但世尊曾记说他于现世中当能证得寂静的圣智。

  当时,世尊于临解夏月之十五日,食受之时(自恣日之时),于大众之前铺座而坐,坐好后,告诉众比丘说:「我是婆罗门,已证得般涅槃,持此最后的身体,成为大医师,拔除一切的剑刺。我是婆罗门,已证得般涅槃,持此最后的身体,成为无上的医师,能拔除一切的剑刺。你们是我的法子,从我的口里生出,从我的法里化生,得到了法的余财,所以你们应当摄受我,不可使我的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发生。」

  当时,舍利弗尊者在众会中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您刚才这样说:『我是婆罗门,已证得般涅槃,持此最后的身体,成为无上的大医师,拔除一切的剑刺。你们是我的法子,从佛口出生,从佛法化生,得到了法的余财。众比丘啊!你们应当摄受我,不可使我的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发生。』然而我们并未看见世尊的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世尊对于不调伏的能使得调伏,不寂静的能使得寂静,不休息的能使得休息,不般涅槃的能使得般涅槃。如来能知道,如来能说法,如来向于道,然后成就这些声闻弟子,使他们随道、宗道,奉受大师的教诫,依循他的教授,正向欣乐于真如的善法。我对于世尊都不曾看见有可嫌责的身、口、心行。现在于世尊处,我也乞求您能摄受我的见、闻、疑的过失,像这身、口、心有可嫌责的事(请您教诫我)。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我不曾看见你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为什么呢?因为你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知道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受,具足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离智慧、厌离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比智慧,成就真实智慧,常给人示教照喜(指演说佛法),也常赞叹示教照喜,为大众说法,未曾疲倦。

  譬如转轮圣王的第一长子应受灌顶而还未受灌顶那样,但他已住于灌顶的仪法,就如父王之法一样,父王所可回转的轮宝,他也将能随着回转。你现在就像这样,是我的法长子,应受灌顶而还未受灌顶,但已住于仪法,我所应转的法轮,你也能随着去转动,得证寂灭不生,尽除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就像这样,舍利弗啊!我对于你都未曾发现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

  舍利弗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我没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那么在这里的五百位比丘们是否也能没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我对这五百位比丘也不曾见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位比丘都是阿罗汉,已尽灭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弃了重担,断除一切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除了一位比丘,就是阿难尊者之外,但我记说他于现世中当能证得寂静的圣智。所以这五百位比丘,我不曾看见他们有身、口、心,可见、可闻、可疑的罪过而可嫌责的。」

  舍利弗又问佛陀说:「世尊啊!这五百位比丘既已没有可见、可闻、可疑的过失,身、口、心可嫌责之事。那么这些大众中有几位比丘已得到三明呢?有几位比丘已得到俱解脱呢?有几位比丘已得到慧解脱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在这五百位比丘中,有九十位比丘得到了三明,九十位比丘得到了俱解脱,其余都是得到了慧解脱。舍利弗啊!这些比丘们都已远离一切的飘转,不会肤浅,贞实坚固。」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于众会之中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于世尊及大众面前赞叹唱诵摄受的诗偈。如此思考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想要发言。善逝啊!我想要发言。」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当时,婆耆舍就唱诵诗偈说:

  「在月十五的清净日里,有大众五百人,

  都是已断除一切结缚的烦恼,灭尽后有的大仙人。

  他们都能清净相习近,得到清净的广解脱,

  不再受诸有(三有)的果报,已永绝了生死流转

  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一切烦恼都已灭尽,

  五盖烦恼都已如云雾般散除,拔除了根本的爱刺。

  佛陀就像狮子一样,无所畏惧,远离一切有余,

  杀害诸有的怨结,超越了有的余境,

  一切烦恼的怨敌,全都已潜伏不显。

  又像转轮圣王摄受他所有的眷属,

  以慈心去广为教化,天下人民都愿敬奉效劳。

  他能降伏恶魔怨敌,是无上的大导师,

  弟子们都能以信敬之心奉事他,也都得到了三明而灭除老死的苦恼,

  成为佛法的真子,不再有飘转的祸患,

  拔除一切烦恼的毒刺。我现在要敬礼你这位日种的嗣胤(指释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六经注释:

  1、无知:此指寂静不动,绝一切分别之真智。如维摩经序云:「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

  2、食受时:又称「自恣时」,中阿含作「请请时」;增一阿含作「受岁日」。即僧众在夏安居结束之日,于大众中忏悔己过,并请指正,谓之「自恣」。僧团以夏安居计年、岁,故经一「自恣」行法,净三业,则增一「法腊」,是名受岁。

  3、当怀受我:竺昙无兰译新岁经作「当和心相向」。怀受,即摄受之意。

  4、见闻疑罪:见,所见;闻,所闻;疑,虽无见闻而心疑其有。此三者戒律学上称为三根。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载,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须先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问为自己所见,或从他人所见,在何处见,犯何种罪等见、闻、疑三根。

  5、智实成就:实或作宝,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五经此处作「成就实智」。

  6、三明:即宿命、天眼、漏尽三智明。

  7、俱解脱:断烦恼、解脱二障,于定、慧得自在成阿罗汉之谓。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

  8、慧解脱:以智慧灭除无明等诸烦恼而获得解脱之阿罗汉。

  9、「此诸比丘离诸飘转,无有皮肤,贞实坚固」: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此五百人离诸尘垢,无有腐败,悉皆贞实。」佛说解夏经作「如是苾刍,尽诸烦恼,皆住真实。」「贞实」,大正本作「真实」。

  10、「十五清净日……敬礼日种胤」: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此十五日清净朝,五百比丘同共处,皆悉断于结使缚,尽于后有之大仙。诚心亲近净世尊,悉得解脱离后有,断于生死所作办,诸漏已尽灭掉悔,除贪憍慢断有结,拔爱毒箭灭爱有。人中师子离诸取,尽诸有结灭怖畏;如似转轮大圣王,群臣翼从而围遶,游行大地至巨海。譬如斗战得大胜,无上商主弟子众,悉具三明灭于死。斯等皆是佛真子,离诸垢秽纯清净,如日亲友今敬礼。」日种,释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经谓净饭王六代之祖被射杀,从血块生二茎之甘蔗,次生一男一女,姓为甘蔗,别称为「日种」。胤,为嗣之意。日种之嗣胤,指释尊而言。

  一一九七【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因不随时得教授、教诫者而心不安乐,乃说自厌之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尼拘律想尊者住于旷野禽兽居留之处。他的弟子婆耆舍尊者则刚出家不久,便具有这样的威仪,就是能依临聚落、城邑而住,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到那聚落、城邑里乞食时,能善摄护自身,守住六根的门户,摄持他的心,系住他的意念。乞食毕,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就进入室内坐禅,但很快地又从禅定中觉醒。他并不贪著于乞食,然而他却没有能随时教授、教诫他的人,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安乐,充满郁闷,如此深藏于心。

  当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并未得到法利,这是很难得到,不是可容易得到的。我不能随时得到教授、教诫,内心不能充满欣乐,而郁闷深藏于心。我现在应当唱诵赞叹自己厌离的诗偈。于是就诵偈说:

  「应当舍弃乐与不乐,以及一切贪欲的心理,

  对于近邻之烦恼无所造作,远离这些染著就叫做比丘。

  假如心想于六识中,逐驰于世间的一切,

  将所造作的恶不善隐藏,就不能将它自肤体里去除。

  内心欣乐于这些污秽,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比丘了,

  因为他还有贪欲余缚的结缚,而六根的见、闻、觉、识都具备。

  若能觉悟此贪欲的话,他就不会再染著于此贪欲了,

  如此没有染著的人,这就叫做牟尼(寂灭、圣者)。

  大地以及虚空中,世间的各种色像(一切事物),

  这些都是会变易消灭的,自己应决定静默地去游行参学。

  如对于佛法的教法长久修习,得到三摩提(三昧、正定),

  不触受外境,质直不谄伪,内心极为专一(心制一处),

  那样的圣者已久住于涅槃,他只是系念等待最后寂灭的时刻。」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自厌离」的诗偈后,内心自得开悟,对于不乐等事开悟后,心里觉得很快乐。

  第一一九七经注释:

  1、尼拘律想: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尼俱律陀劫波」,为婆耆舍尊者之师父,虽与婆耆舍共住,但其乞食归来,食后便入室中,至夕夜,或至翌日早,皆不出户门。婆耆舍无从请教,这就是本经所述婆耆舍「无有随时教授、无有教诫者」的原因。

  2、「心不安乐,周圆隐覆,如是深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其时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贪欲污其心」。

  3、于邻无所作: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六经「不造烦恼林」。

  4、「大地及虚空……寂然自决定」: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大地及虚空,世间有色处,悉皆归散坏,一切同尽灭,知见是事已,行法已决定。」南传长老偈第一二一五偈则作「天地有形色,人间天上界,老朽总无常,识者如是学,而知以游行。」

  5、不触不谄伪:别译杂阿含经作「诸处不生受,质直不谄伪」。

  一一九八【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于乞食时,因遇见漂亮女人而起贪欲,阿难尊者乃为彼说解脱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和婆耆舍尊者同伴,进入舍卫城里乞食。当时,婆耆舍尊者看见一位很漂亮的女人,见后内心生起了贪欲。

  那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今天没有得到出家的利益,是得到痛苦,而非得到快乐。我现在看见年轻貌美的女人,竟生起贪欲之心。现在为了使我生起厌离心,所以我要唱诵诗偈表明:

  「由于被贪欲的心所覆盖,所以欲火炽盛地燃烧着我的心;

  现在请阿难尊者您,为我息灭贪欲之火;

  您以慈心哀悯之故,为我讲说除欲的方法。」

  阿难尊者便诵偈回答说:

  「因为那些颠倒之想,会炽盛地燃烧着内心;

  为了远离那长养贪欲的净想(指漂亮美丽之想),

  应当修习不净观,常专心一意地在正受(禅定)里。

  要迅速息灭那贪欲之火,不可使它燃烧着心,

  仔细观察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苦、空、没有我。

  应系存正念观察这色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断绝众相差别的无相法,以灭除骄慢的结使,

  就能断除骄慢得到证悟,彻底地脱离痛苦了。」

  阿难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婆耆舍尊者听闻了他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八经注释:

  1、我今不得利: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第十七经作「我今名为不得出家之利」。

  2、方便为我说:别译杂阿含经作「唯愿为我说,除欲善方便」。

  3、净想:此指对女人那种感觉漂亮、美丽的心想。

  4、无相: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又为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5、「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别译杂阿含经作「若知断慢己,苦则有边际」。

  一一九九 【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见年轻美女而生起贪欲之心,乃唱诵厌离偈以安住自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长者邀请佛陀及僧众们到他家来受供。大众受请,去到他家后,婆耆舍尊者因为值日而留守僧房,就请求别人为他带回饭食。

  当时,有众多长者家的妇女从聚落出来,去到精舍。这时,婆耆舍尊者看见了容色端正的女人,内心生起了贪欲。

  此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现在没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恼,得不到快乐,看见他人的妇女容色端正,竟然生起贪欲心。我现在应当唱诵厌离的诗偈。如此思考后,就诵偈说:

  「我已舍离俗家,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

  然而贪欲却还随逐于我,就如牛只还忆念他人的苗草一样。

  我应当如大将之子那样,以大力执持强弓,

  能破除那重重敌阵,以一人而摧伏千人。

  我今天于日种之嗣胤(指释尊)前,

  听闻正趋于涅槃的正道,我心决定乐住于此。

  如此修习不放逸,安住于寂灭的正受中,

  再也没有能幻惑欺骗我心的人了。

  我决定做完善地观察,安住于正法中,

  即使有无量的恶魔想来欺惑我,

  然而这些恶魔们,却不能见到我!」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后,内心便得到安住。

  一二〇〇【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自以智慧辩才而生骄慢,后乃后悔,诵能生厌离之诗偈,以清净己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自以为很有智慧,能言善辩,对于那些聪明而修习梵行的人生起骄慢之心。然而他自己随即这样想着:我没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恼,得不到快乐。我自以为很有智慧而轻慢那些聪明的梵行人,我现在应当唱诵能生起厌离的诗偈。于是就诵偈说:

  「瞿昙的弟子不可生骄慢,应断除骄慢使无残余,

  不可生起骄慢的心理,不可因骄慢自退而生后悔,

  不要骄慢盖覆他人,骄慢会堕于地狱中受苦害。

  正受(禅定)能除去忧恼,见道而住于正道,

  他的内心就能得到喜乐,见道而自摄持。

  所以无碍的辩才,能够清净而远离诸烦恼盖障,

  断除一切的骄慢,生起一切的明(智慧)处,

  正念于三明(天眼、宿命、漏尽),以及神足通、他心通的智慧。」

  当时,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生厌离的诗偈后,内心便得到了清净。

  第一二〇〇经注释:

  1、瞿昙莫生慢: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舍慢瞿昙徒」。

  一二〇一【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精进道业得到三明后,诵偈赞叹三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里。他独自思惟,精勤不放逸,专心修习自己的道业,获得了阿罗汉的三明(天眼、宿命、漏尽),能以自身而作证。

  当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独自于静处思惟,精勤不放逸,专心修习自己的道业,已生起了三明,能以自身作证,我现在应当诵偈赞叹三明。于是就诵偈说:

  「我本来欲心狂惑,在聚落及各家户间游行,

  由于遇见佛陀,教授我殊胜的佛法。

  瞿昙因为慈悲哀悯的缘故,为我讲说正法,

  我闻法后得到了净信,舍弃俗家,不执著于家而出家。

  出家听佛说法后,就正住于佛陀的教法中,

  常能坚固地精勤努力,专心系念住,

  得到了三明,对于佛陀的教导,都已修作完毕。

  世尊善于显示正法,这位日种的苗裔所说,

  乃是为生盲的众生,开示出离的法门:

  就是世间是苦以及苦的原因,和将苦灭尽得以身作证,

  还有远离苦恼的八圣道,能使人安乐而趋向涅槃。

  是善的法义,善的句、味,梵行没有能超过其上的,

  世尊善于将它显示出来,以涅槃之道济渡众生。」

  一二〇二【经旨】本经叙说世尊说四法句,婆耆舍尊者以偈赞叹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说四种法句。请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是哪四种呢?

  贤圣善于说法,这是第一种。

  说温和慈爱的话,不说粗恶的话,这是第二种。

  说真实的话,不说虚妄不实的话,这是第三种。

  说合法(如法)的话,不说非法(不如法)的话,这是第四种。

  众比丘啊!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四种法句。」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于众会中这样想着:世尊对四众弟子们讲说四种法句,我应当也用四种赞叹来随喜称誉。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有话要说。善逝啊!我有话要说。」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这时,婆耆舍尊者就诵偈说:

  「如果善于说法的人,不会恼迫自己,

  也不会恐吓他人,这就是善于说法。

  所说温和慈爱的话,能够使他人听了欢喜,

  不会使他造作过恶,这就是温和慈爱的话。

  真实不妄的话应知是甘露,也是最高无上的,

  合理、合法的话,是正人君子遵行的准则。

  像佛陀所说的法,是安稳的涅槃道,

  使人灭除一切的苦恼,这就叫做善于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〇二经注释:

  1、爱说非不爱: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四经作「爱语非粗语」。

  2、谛说非虚妄:别译杂阿含经作「实语非妄语」。

  3、法说不异言:别译杂阿含经作「说法不非法」。

  4、「谛说知甘露,谛说知无上」:别译杂阿含经作「实语甘露最无上」。

  一二〇三【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诵谒赞叹世尊及比丘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边,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己灭尽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断尽各种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当时,婆耆舍尊者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坟场里,他这样想着:现在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边,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阿罗汉,已灭尽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断尽各种的结縳,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我现在应当前往那儿,各别赞叹世尊及比丘僧们。如此思考后,便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至高无上的导师,住在那伽山边,

  有千位比丘眷属,追随奉事着如来。

  大师为大众们广说佛法,是使人能得到清凉的涅槃道,

  大众们都专心听闻正觉世尊所说梵行清白的善法。

  受人崇敬的正觉世尊,处于大众之中,

  如有万德积聚的大龙象,是众仙人的上首,

  常兴大功德的密云,普降甘露法雨滋润声闻众。

  我从白昼的禅定中出定,来晋见大师您,

  弟子婆耆舍,于此稽首顶礼世尊您!」

  「世尊啊!我有话要说。是的,善逝啊!我有话要说。」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你就随意说吧!不用顾虑。」

  当时,婆耆舍就唱诵诗偈说:

  「恶魔波旬一生起了微恶,佛陀便能将它制伏使迅速灭除,

  他能掩障一切的恶魔,使人自觉而知道过错。

  善能观察而解开结缚,分别演说梵行清白的善法,

  他的光明遍照,有如日月,是一切异道之王。

  已超出轮回而能以智慧自作证,演说此第一之法,

  出离于众烦恼的河流,宣说无量种的道法。

  他建立了甘露道,这是彻见真谛的真实法门,

  就如此地随顺于正道,像这样的大师实在很难得。

  建立了甘露道,就能使人彻见真谛而崇向远离。

  世尊善能说法,能除去人们的阴盖(身心的烦恼),

  使人明见一切法,被调伏而随顺修习。」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充满欢喜。

  第一二〇三经注释:

  1、「超出智作证,演说第一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过一切见处,以见于涅槃,自知并自证,其最上之法。」一切见处,据南传注释云:「见处者,乃指识处之四识住,七识住,亦指我人之轮回。」

  一二〇四【经旨】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婆耆舍尊者乃诵拔箭之譬,赞叹世尊善于治众生之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们讲说四圣谛的相应法,所谓这世间是苦的圣谛、这生起苦的原因的圣谛、这苦息灭的圣谛、这灭苦方法的圣谛。

  当时,婆耆舍尊者在众会中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于世尊面前以拔箭为譬喻诵偈赞叹他。如此思考后,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啊!我有话要说。是的,善逝啊!我有话要说。」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随你所喜乐的,就把它说出来吧!」

  当时,婆耆舍尊者就唱诵诗偈说:

  「我今敬礼佛陀您,您慈悲哀悯一切的众生,

  最能拔除众生的利箭,也最善于知道如何治疗众生的病。

  世间的名医迦露医病的投药,波睺罗治病的善药,

  以及那瞻婆耆和耆婆的为人医疗疾病,

  患者或有病小愈了,就说他是善于治病,

  但到后来病又复发,患者便抱病而死了。

  正觉的大医王,善于投给众生治病的良药,

  彻底解除众生的苦恼,不再受到三界的果报。

  乃至是有百千种,或亿万种的疾病,

  佛陀都能为他疗治,使他彻底地脱离苦恼。

  各位来会中要治病的人,我现在明白告诉你们,

  应得甘露的法药,随心所乐而服用它。

  您是最能拔除众生的利箭,善于觉知众生的疾病,

  是各种治病方法中最好的治法,所以我要顶礼瞿昙您!」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充满欢喜。

  第一二〇四经注释:

  1、「迦露医投药……耆婆医疗病」: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五经此处作「医王名迦留,多施人汤药;复有一明医,名为婆呼卢,瞻毗及耆婆,如是医王等皆能疗众病。」可知迦露(迦留)、波睺罗(婆呼卢)、瞻婆耆(瞻毗)、耆婆等都是名医的名字。

  2、诸有:一切的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此泛指三界之果报而言。

  3、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于今天的亿数。

  4、「诸医来会者……随所乐而服」: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诸贤在会者,甘露不死药,咸当至心服。」

  一二〇五【经旨】本经叙说尼拘律想尊者因病般涅槃,婆耆舍尊者向佛陀请问其为有余涅槃,或是无余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尼拘律想的尊者,住在旷野里禽兽居留的地方,病得很严重,婆耆舍尊者是看护他的人,随时照顾供养他。

  那位尼拘律想尊者由于疾病的缘故,终于入般涅槃了。

  这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我的和上(师父)他是有余涅槃呢?还是无余涅槃呢?我现在应寻求他的真相。

  那时,婆耆舍尊者供养尼拘律想尊者的舍利后,就拿着衣钵,走向王舍城。渐次走到王舍城,收拾衣钵,洗完脚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就唱诵诗偈说:

  「我现在礼敬您这位证得等正觉,圆满无缺的大师,

  在此现世中,您已断除一切的疑网。

  旷野里住了一位比丘,他现在已命终而入般涅槃了,

  他很有威仪,能摄护六根,有大德称闻于世间。

  世尊曾为他赐名,叫做尼拘律想。

  我现在请问世尊您,他不退动于烦恼而得解脱,

  能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请您为我解说他的功德。

  我是释迦种出身的世尊您之传法弟子,

  还有其余的弟子们也都想知道,您这位具有圆照道眼大师的说法;

  我们就在这里,听听您所说的一切。

  世尊是大师,是救渡世间的无上觉者,

  是能断人疑惑的大牟尼(寂静的圣者),已具足一切智慧。

  能以圆照神圣道眼的光明,显现四众弟子之事,

  就如天帝释的光明能普照三十三天那样。

  一切的贪欲疑惑,都是从愚痴无明生起,

  如能遇到如来,就能将它断灭无余。

  世尊您的神圣道眼,是世间最为至高无上的。

  您灭除众生的愚痴,就如风吹走浮尘一样。

  一切世间都被烦恼所覆盖隐没,

  而其它残余的,都没有如佛陀这样明眼的人。

  您能以慧光普照一切,使人一同大精进,

  希望大智慧的世尊,能为大众们记说。

  发出微妙的声音,我们将专心聆听,

  以柔软的声音演说,一切的世间都能遍闻法音。

  犹如被热渴所逼迫的人,想求取清凉的水一样。

  我们也渴望能像佛陀您一样,圆满无缺的知道我师涅槃后实情。」

  婆耆舍尊者又诵偈说:

  「现在听闻您这位无上士讲说他(指尼拘律想)的功德,

  知道不会空修梵行的,我听后很欢喜!

  他言行一致,是随顺于佛陀的弟子,

  已断灭了生死的长绳,以及虚伪幻化的系缚。

  他由于拜见世尊的缘故,而断除了一切的爱取,

  度越过生死的彼岸,不再受到三界的果报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婆耆舍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二〇五经注释:

  1、不动解脱:为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之称。不退动于烦恼,解脱烦恼之系缚,故名。

  2、圆道眼:即圆照道眼。圆照,言其能圆满遍照。道眼,修道而得之眼也;又为观道之眼也。

  3、「如佛无减知,我等亦求知」:根据南传小部经集,此二句后仍有一首婆耆舍尊者的诗偈,以及一首世尊回答的诗偈,前后经意连贯,不似北传有缺漏割断的感觉,依郭良鋆译南传经集补足如左:

  (婆耆舍问说):「迦波(即尼拘律想)正确地遵行梵行,他的梵行不会徒劳吧?他是涅槃了,还是仍然剩有部分生存因素?他是怎样解脱的?我们想听。」

  世尊说道:「他灭除了对这世上名色的贪欲,越过了长期潜伏的暗流,完全超脱了生死,五中最优秀者。」世尊这样说道。(注:五中,五人当中,这五人是指曾经陪伴释迦牟尼修苦行的五位婆罗门。)

  4、如说随说得:即言行如一之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