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一七八、猎师经第七(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猎师藏饵而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后而被捕,第二、三群鹿虽然知道而有所警戒,但是不堪饥饿,也是为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就终能逃离被捕的灾厄。世尊用猎师之饵比喻人的五欲,猎师譬喻为魔王,鹿则譬喻为沙门、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门、梵志受用信施,但都以放逸而为魔王所俘虏。第四沙门、梵志则已脱离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虏。魔王不能及之处就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尽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猎师之饲鹿,并不是有如是之心,如: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乐、长寿的。都是存如是之心去饲鹿的:唯欲鹿之近于食物,使其近食,而食后,便可使其憍恣放逸(会起憍慢,狂醉而陷入于放逸的动作)。放逸之后,则随猎师、猎师的眷属们之所欲望。猎师之饲鹿,都是存有如是之心的。

  (1)第一群的群鹿们,近食于猎师的食物,牠们近食后,便会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后,便会随着猎师、猎师之眷属之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的群鹿,便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会被捕获,不能离开猎师们的魔掌)。

  (2)第二群的群鹿们曾作如是之念:第一群鹿近食于猎师之食,牠们近食后,便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后,便随着猎师、猎师之眷属之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群鹿就不能脱离猎师、猎师之眷属的境界。我们现在宁可舍弃猎师之食,离烂恐怖之地,依于无事处,去食草饮水吧!第二群鹿作此念后,便舍弃猎师之食,而离开恐怖之地,依于无事处,去食草饮水。然而牠们乃在于春后之月(指秋冬),在诸草与水都尽之后,身体都极为羸弱,气力都大为衰退,便随着猎师、猎师的眷属们之欲望。像如是的那些第二群鹿,也同样的不能脱离猎师、猎师们的眷属的境界。

  (3)第三群的群鹿,也作如是之念:第一、二群鹿们,一切都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们的境

  界,我们现在宁可离开猎师、猎师的眷属,依住于不远之处,住在于不远处后,就不会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食后,便不会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会随着猎师、猎师的眷属的欲望。第三群鹿作这些念后,便离开猎师、猎师的眷属,而依住于不远之处,住于不远处后,就不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猎师、猎师的眷属。那些猎师、猎师的眷属们,便作如是之念:第三群鹿甚奇谄黠(指牠们乃非常的狡猾)!极为谄黠!为甚么呢?因为食我之食后,而不可得(指牠们在不远处食,而不跳入其布置的陷阱的范围内)。我们现在宁可作长围罝(结一条长围的网)为是。如作长围罝后,便能得第三群的群鹿所依而止住的地方。猎师、猎师的春属作如是之念后,便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后,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而止的地方。像如是的,第三群鹿也同样的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

  (4)第四群鹿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第三等群鹿,一切都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我们现在宁可依住在于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之处,如依住在于那个地方的话,就不会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食后,便不会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会随着猎师、猎师的眷属竹之欲望。第四群鹿作此念后,便依住在于猎师、猎师的春属所不至之处,依住于那个地方后,便不近食猎师之食,不近其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之故,便不随着猎师、猎师的眷属的欲望。那些猎师、猎师的眷属又作如是之念:第四群鹿乃甚奇猛儁(隽,非常的矫诈)!是第一的猛儁(非常的猾俊)!如我们追逐牠们的话,必定不能得到,其余之鹿(所有的群鹿),当会恐怖而惊散,我们现在宁可舍弃围罝,不管第四群鹿。猎师、猎师的眷属们作如是之念后,就便舍弃围罝。像如是的,第四群鹿,便得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们的境界(能逃离其魔掌)。

  比丘们!我说此譬喻,是欲使你们了解其中之义,我现在要说此义,你们当观其义。所谓猎师之食,应当要知道!是五欲的功德(功能、性能),为眼根知色境,耳根知声境,鼻根知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触境。猎师之食,当知就是此五欲的功德的。所谓猎师,应当要知道!是喻为恶魔王。猎师的眷属者,当应知道!是魔王的眷属是。所谓群鹿,就是指沙门、梵志。

  (1)第一类的沙门、梵志,乃近食于魔王之食。所谓世间的信施之食,他们近于其食后,便起憍恣而放逸。放逸后,便随于魔王、魔王的眷属。像如是的第一沙门、梵志,乃不能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的境界。有如第一群鹿之近食于猎师之食,牠近食后,便会憍恣放逸,放逸后,便会随着猎师、猎

  师的眷属的欲望,像如是的第一群,便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局的境界。应当要观察那些第一类的沙门、梵志,也是如是的。

  (2)第二类的沙门、梵志,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类的沙门、梵志,乃近食于魔王之食,所谓世间的信施之食,他近于其食而食后,便起憍恣放逸,放逸后,便随魔王、魔王的眷属,像如是的,那一类的沙门、梵志,乃不能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境界。我现在宁可舍弃世间的信施之食,离开那些恐怖之处,而依住于无事处,去食那些果树的果子,以及其根为妙!第二类的沙门、梵志作此念后,便舍弃世间的信施之食,而离开那些恐怖,而依于无事处,去食果树的果子,以及其根。然而在于春季之后的月日时(指秋冬),诸树果及根,都尽,身体就因不得食而极为羸弱,气力也衰退。气力衰退之后,其心解脱、慧解脱,便也就随之而衰退。心解脱、慧解脱衰退之后,便会随着魔王、魔王的眷属,像如是的第二类的沙门、梵志,也不能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的境界。有如第二群鹿之作如是之念:第一群鹿近食猎师之食,牠们近食后,便憍恣放逸,放逸后,便随着猎师、猎师的眷属,像如是的第一群鹿,便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我们现在宁可舍弃猎师之食,离开那恐怖之处,而依于无事处,去食草饮水为是?第二群鹿作

  此念后,便舍弃猎师之食,离开那恐怖之处,而依于无事之处,而去食草饮水。然而在那春后之月,诸草与水都尽,而不能得食时,其身体就极为羸弱,气力也衰退,便随猎师、猎师的眷属。像如是的第二群鹿,也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应当要观察那第二类的沙门、梵志,也是如是。

  (3)第三类的沙门、梵志,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类的沙门、梵志,其一切都不能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的境界。我现在宁可离开魔王、魔王的眷属,依住于不远之处,如依住于不远处后,就不近食于世间的信施之食,不近于其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魔王、魔王之眷属。第三类沙门、梵志作如是之念后,便离魔王、魔王的眷属,而依住于不远之处,依住不远处后,就不近食世间的信施之食,不近信施之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魔王、魔王的眷属。然而却受持二见,所为有见,以及无见是(常见与断见)。他们受此二见之故,便随着魔王、魔王的眷属。像如是的第三类的沙门、梵志,也不能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的境界。

  有如第三群鹿之也作如是之念那样,所谓:第一、第二群鹿,其一切都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境界,我们现在宁可离开猎师、猎师的眷属,而依住于不远之处,如依住于不远处后,就不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其食后,便不会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会随着猎师、猎师的眷属。第三群鹿作如是之念后,便离开猎师、猎师的眷属,而依住于不远之处,依住于不远处后,就不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其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猎师、猎师的眷属。那些猎师、猎师的眷属们,便作如是之念:第三群鹿甚奇谄黠(非常的狡猾)!极为谄黠!为甚么呢?因为既食我食,而却不可得牠们,我们现在宁可作长围罝,如作长围罝后,便能得第三群鹿所依而住止之处。猎师、猎师的眷属作如是之念后,便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后,便得第三群鹿所依而住止之处。像如是的,第三群鹿也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所谓所依,应当要知道!就是所谓有见是。而所谓住止者,应当要知道!就是所谓无见是。应当要观察那第三类的沙门、梵志,也是如是的。

  (4)第四类的沙门、梵志,也作如是之念:第一、第二、第三等类的沙门、梵志,一切都不能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的境界。我们现在宁可依住于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依住于那个地方后,则不近食于世间的信施之食。不近食信施之食后,便不会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会随着魔王、魔王的眷属。第四类的沙门、梵志作此念后,

  便依住于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依住于那个地方后,就不近食世间的信施之食,不食信施之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魔王、魔王的眷属,像如是的,第四类的沙门、梵志,便得脱离魔王、魔王的眷属的境界。

  有如第四群鹿之也作如是之念那样:第一、第二、第三群鹿,其一切都不能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的境界。我们现在宁可依住于猎师、猎师的眷属所不至之处,依住于那个地方后,就不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其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猎师、猎师的眷属。第四群鹿作如是之念后,便依住于猎师、猎师的眷属所不至之处。依住于那个地方后,则不近食于猎师之食。不近其食后,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后,便不随猎师、猎师的眷属。那些猎师、猎师的眷属又作如是之念:第四群鹿乃甚奇猛儁(隽,非常的奸猾)!为第一之猛儁!如果我们追逐牠们的话,必定不能得到,余鹿则当会恐怖而惊散,我们现在宁可舍弃围罝第四群鹿。那些猎师、猎师的眷属作此念后,就便舍弃围罝。像如是的,第四群鹿便脱离猎师、猎师的眷属境界。应当要观察那些第四沙门、梵志,也是如是。

  比丘们!应当要学如是的所依住止,使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呢?所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而游正于其中,这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其次,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呢?所谓比丘之心,与慈俱在,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二三四方,四维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心与慈俱在,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悲与喜也同样的道理。而心与舍俱在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的地方。

  又次,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之处呢?所谓比丘度一切色想,而至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就是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的地方。又次,甚么叫做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的地方呢?所谓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而至于想知灭,而身触之,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有慧见,诸漏都尽,而断知(断智,断烦恼之智。烦恼尽处,名叫断,断是智果),这叫做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之处。比丘们!像如是的,所依而住止,使魔王,魔王的眷属所不至处。应当要学如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

  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九、五支物主经第八(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外道沙门文祁子,对于佛弟子之五支物主说:如能成就(1)身不作恶业,(2)口不恶言,(3)不行邪命,(4)不念恶念之四事的话,就是第一善,就是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佛陀曾闻此,佛陀乃说:这是婴儿也能成就之事。佛陀更为五支物主说何者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以及其从何而生,何处而灭,何处而败坏,乃至如何行灭等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五支物主(名叫五支的工匠的首脑人物),在于平旦(朝晨)由舍卫国出来,往诣于佛所,欲拜见世尊,去供养礼事。五支物主曾作如是之念:暂且放置往见佛陀世尊,或者在宴坐当中(不先去打扰),以及不去拜见诸位尊者比丘。我现在宁可往诣一娑罗末利异学之园(末利迦妃所建的精舍。为镇头迦林中)。于是,五支物主便至于此道,而游戏欢乐,而近于巾头阿梨(镇头迦树苑),往诣于一娑逻(一舍)而成的末利异学的园苑。

  那个时候,在娑逻末利异学园中,有一位异学沙门名叫文祁子,在于众中为大宗主,为众人之师,受众人所敬重,统领五百名大众的异学之师。他在扰乱的大众当中,发高大的音声,其声很喧闹,都是说那些若干种畜生之论。所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像如是的比类之聚集,而在论若干种畜生之论(对于修道上无关紧要之事)。异学沙门文祁子遥见五支物主之到来,便自敕其自己的大众,叫他们要默然而住。他说:「你们要肃静!不可再说话!应该要自收敛!因为这里有一位沙门瞿昙的弟子,名叫五支的物主将到。如有沙门瞿昙的在家弟子当中,居在于舍卫国的,都不能超过于五支物主的。为甚么呢?因为他乃爱乐于默然,称说默然,如果他看见此众当中,为默然者的话,或者会到这里来的。」那个时候,异学的沙门文祁子,止住其自己的大众后,就自己也默然而住。

  于是,五支物主乃往诣异学沙门文祁子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异学沙门文祁启口而说:「物主!如有具足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记说他)为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那四事呢?所谓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是。物主!如果有此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为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

  五支物主听闻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乃不以为是,也不以为非,就从其座站起而去。他想:像如是之说,我自往诣佛陀,当请问佛陀有关于此义为是。就这样的往诣佛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与异学沙门文祁子所共论之事,尽向佛陀说。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物主!如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的,假如为实在就是这样的话,则那些婴孩童子,其支节为柔软,其仰向卧眠,也当会成就善,为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的了。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身想,更何况又能作甚么身的恶业呢?唯有能动其身而已的。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口想,更何况又能恶言呢!唯能得啼而已(只会啼哭耳)。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命想,更何况又能行邪命呢?唯有会呻吟而已。物主!婴孩童子尚且没有念想,更何况又有甚么恶念呢?唯念母乳而已。物主!假如像异学沙门文祁子

  所说的话,则像如是的婴孩童子们,都能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而为质直的沙门的了。

  物主!如具有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为成就善,为第一善,然而并不是无上士,不得为第一义,也不是质直的沙门。那四事呢?所谓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是。物主!如果具有了此四事的话,我就施设他为成就善,为第一善,然而并不是无上士,也不得第一义,更非为质直的沙门。物主!身业与口业的话,我乃施设是戒。物主!所谓念的话,我乃施设是心所有,与心相随。

  (1)物主!我说当知不善戒,当知不善戒,乃从于何处而生?当知不善戒,乃从于何处而灭无余?在何处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怎样行灭不善戒呢?

  (2)物主!我说当知善戒,当知善戒是从何而生,当知善戒在于何处而灭尽无余,在何处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怎样而行,而会灭善戒呢?

  (3)物主!我说当知不善念,当知不善念乃从何而生,当知不善念在何处而得以灭尽无余,在何处得以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怎样去行,而得以灭尽不善念呢?

  (4)物主!我说当知善念,当知善念乃从何而生,当知善念在于何处得以灭尽无余,在于何处会

  得败坏无余,当知贤圣的弟子云何而行,而会灭善念呢?

  (1)物主!甚么叫做不善戒呢?所谓不善的身行,不善的口行,不善的意行,就叫做不善戒。物主!此不善之戒,到底从何而生呢?我要说它所从生之处,当知乃从心而生的。从甚么心而生的呢?如心有欲、有恚、有痴的话,当知不善戒乃从其心而生的。物主!不善戒要在于何处而灭尽无余呢?要在于何处败坏无余呢?多闻的圣弟子,如能舍弃身的不善之业,而修身的善业;舍弃口与意的不善之业,而修口与意的善业的话,则此不善戒就会灭尽无余,就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要怎样而行,而灭不善戒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觉(受),都如心,都如法(身受心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会消灭不善之戒的。

  (2)物主!甚么为之善戒呢?如善的身业,善的口业,善的意业,就叫做善戒。物主!此善戒到底从何而生呢?我说:它所从生的,当知就是从心而生。到底是甚么心呢?如心无欲、无恚、无痴的话,就应当知!善戒乃从此而生的。物主!善戒到底会从何处消灭无余呢?何处会败坏无余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行戒而不着于戒的话,则此善戒会消灭而无余,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为怎么而行,而会灭善戒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觉、如心、如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的话,就会灭善戒。

  (3)物主!甚么为之不善念呢?所谓欲念、恚念、害念,就叫做不善念。物主!不善念到底从何而生呢?我说:它之所从生,当知!乃从想而生的。甚么为之想呢?我说:想乃有多种、无量种、若干种之行的。或者为欲想,或者为恚想,或者为害想。物主!众生由于欲界想之故,会生不善之念,而与欲界相应。如有想的话,就因于其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与欲界相应。物主!众生由于恚界,由于害界之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与恚界、害界相应。如果有想的话,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不善之念,而与恚界、害界相应,此不善之念,乃从此想而生。物主!不善念到底由于何处而灭尽无余呢?从何处败坏无余呢?如多闻的圣弟子,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而有觉(粗寻)、有观(细伺),而由于离而生之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的话,则此不善念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应怎样行,而灭不善之念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也如觉、如心、如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之时,则能灭尽不善之念。

  (4)物主!甚么叫做善念呢?所谓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就叫做善念。物主!善念是从甚么而生的呢?我说它所从生的,当知!乃从想而生的。甚么为之想呢?我说想乃为有多种,有无量之种,有若干种之行。或者无欲之想,或者无恚之想,或者无害之想。物主!众生由于无欲界之想之故,会生善念,而与无欲界相应。如果有想的话,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善念,而与无欲界相应。物主!众生由于无恚、无害界之故,而生善念,而与无恚界、无害界相应。如果有想的话,就由于其想之故,而生善念,而与无恚界、无害界相应。此善念乃从如是之想而生的。物主!善念会在何处而灭无余呢?会在何处败坏无余呢?如多闻的圣弟子,其乐灭、苦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为不苦不乐,而为舍、为念、为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的话,则此善念定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物主!贤圣的弟子,应怎样而行,才能灭此善念呢?如多闻的圣弟子,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如法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除此善念的。

  物主!如多闻的圣弟子,以慧而观察不善戒,而知如真,从之而生的不善戒之原,能知如真的话,则此不善之戒,会消灭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而以慧去观察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会灭除不善戒,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善戒,而知如真,从之而生善戒之原,能知如真的话,则此善戒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而以慧去观察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尽善戒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不善念而知如真,从之而生不善念之原,如能知如真,则此不善念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而以慧去观察的话,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尽不善念,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善念,而知如真,从之而生起善念之原,知如真的话,则此善念会灭尽无余,会败坏无余,而知如真,以慧去观察的话,则贤圣的弟子,如是而行时,就能灭除善念而知如真。为甚么呢?因为正见之故,就能生正志,由于正志之故,而生正语,由于正语之故,而生正业,由于正业之故,而生正命。由于正命之故,而生正方便(精进),由于正方便之故,而生正念,由于正念之故,而生正定。贤圣的弟子,其心如是而得正定后,便能解脱一切的淫、怒、痴。

  物主!贤圣的弟子,像如是而正心解脱后,便知一切之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实而知道),这叫做学见迹(除阿罗汉果外之四向三果)的人,乃成就八支(八正

  道),漏尽的阿罗诃(阿罗汉),乃成就十支(八正道外,加正智、正解脱之二)。物主!甚么叫做学见迹,成就八支呢?所谓学正见,乃至学正定,就叫做学见迹而成就八支。物主!甚么叫做漏尽的阿罗诃,成就十支呢?所谓无学的正见,乃至无学的正智,就叫做漏尽的阿罗诃成就十支。物主!如果有此十支的话,我就施设他已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而得第一义,而为质直的沙门。」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位五支物主(名叫五支的工匠的首脑人物),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瞿昙弥经第九(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的姨母-瞿昙弥夫人,以金缕衣供佛。佛则叫她布施给比丘众,但是经过三劝,还是不从。这时阿难立在于世尊后面,佛陀就为阿难说七施众,以及十四私施,并谓四种布施之净和不净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释羇瘦(释羇国),住在于加鞞罗卫(迦毘罗卫,佛陀出身的国家)国的尼拘类树园。

  那时,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译为大爱道,佛陀的姨母,为养育佛陀的人),持金缕的黄色衣,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于一边,而白佛说:「世尊!这一套新的金缕黄色衣,是我亲自为世尊您作的,请慈愍我之故,愿垂纳受!」

  世尊告诉她说:「瞿昙弥!妳应持此衣去布施比丘众。如布施比丘众后,便是和供养我一样,也是与供养大众一样。」大生主瞿昙弥(为意译),乃至于再三的白佛说:「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乃我亲自为世尊您作的,请慈愍我故,愿垂纳受!」

  世尊也至于再三的告诉她说:「瞿昙弥!妳应持此衣去布施给比丘众,布施比丘众后,便是供养我一样,也是供养大众一样的。」那时,尊者阿难,立在于世尊的身后,正执拂而奉侍佛。于是,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这位大生主瞿昙弥,乃对于世尊,有多所饶益,为世尊的母亲命终后,乳养世尊长大的人!」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大生主瞿昙弥实在对于我为多所饶益,我母命终之后,乃乳养于我,使我长大的人。阿难!我也对于大生主瞿昙弥多所饶益的。为甚么呢?因为大生主

  瞿昙弥乃由于我之故,得以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而不疑三尊(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深信而不疑),不疑苦集灭道,而成就信、戒、多闻、布施、智慧,而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离开不与取(不偷盗),离开邪淫、妄言(断除偷盗、断除邪淫、断除妄言),也离开酒、断除酒。阿难!如有人,由于人之故,而得以自归依于佛、法,以及比丘众,而不疑三尊(佛法僧三宝),不疑苦、集、灭、道,而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的话,则此人供养于那个人(指教授师),乃至尽形寿,用饮食、衣被、床榻、汤药,以及若干种的生活之具,也不能得以报答其恩的。

  又次,阿难!有七施众(1.佛在世时之二部众〔比丘僧伽比丘尼僧伽〕,2.佛灭度后之二部众,3.比丘僧众,4.比丘尼僧众,5.特定的比丘、比丘尼众,6.一定数目的比丘众,7.一定数目的比丘尼众。此七众,无论何人,皆可作为布施的对象,故称七施众),有十四私施(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都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的。

  阿难!甚么叫做七施众,而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呢?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善男信女),于1.佛陀在世时,以佛为首,而布施佛,以及比丘众,这叫做第一类的施众,而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的。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世尊般涅槃后不久,布施二部众,2.布施比丘众,3.布施比丘尼众。4.入于比丘的僧园,而白众说:『如在大众当中的比丘来时,当会布施给他的。』5.入比丘尼的僧房(僧舍)而白大众说:『在大众当中的比丘尼来时,当会布施给她的。』这叫做第五施众,而能得大福,能得大果,能得大功德,能得大广报的。

  阿难!6.在于当来之时,会有比丘,也有其名姓种(多少有名称,有来路功行的出家人),虽不精进,然而也着袈裟衣(成就修行者之相)。他虽不精进,然而不精进之故而布施给他,就是他乃依于众(僧)之故,缘于众(僧)之故,上之众(僧)之故,因于众(僧)之故,我乃说那时的施主,会得无量不可数不可计之福,会得善得乐,7.更何况现在的比丘之成就行事,成就除事,成就行事除事,成就质直,成就柔软,成就质直柔软,成就忍,成就乐,成就忍乐,成就相应,成就经纪,成就相应经纪,成就威仪,成就行来游,成就威仪行来游,成就信,成就戒,成就多闻,成就施,成就慧,成就信、戒、多闻、施、慧呢?(更应布施供养的!)这叫做第七施众,能得大福,能得大果,

  能得大功德,能得大广报。这叫做有七种的施众,布施给他们的话,就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二)阿难!甚么叫做有十四私施,而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呢?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善男信女),布施如来,布施缘一觉(一一觉、独觉),布施阿罗诃(阿罗汉),布施向阿罗诃、(趣向于阿罗汉的行者),布施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布施向阿那含(阿那含向),布施斯陀含(一来,二果阿罗汉),布施向斯陀含(斯陀含向),布施须陀洹(预流,初果阿罗汉),布施向须陀洹(须陀洹向),布施离欲的外道的仙人,布施精进之人,布施不精进的人(凡夫之持戒者),布施畜生。

  阿难!布施畜生,能得福百倍,布施不精进的人,得福千倍,布施精进的人,得福百千倍,布施离欲的外道的仙人,得福亿百千倍,布施向须陀洹,得福无量,布施得须陀洹果的,得福无量,布施向斯陀含的,得福无量,布施得斯陀含果的,得福无量,布施向阿那含的,得福无量,布施得阿那含的,得福无量,布施向阿罗词的,得福无量,布施得阿罗诃果的,得福无量,布施缘一觉(独觉)的,得福无量,更何况又是布施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呢?(布施佛陀的功德福报为无量无边)。此十四种私施(向个人,不是其团体),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三)又次,阿难!有四种的布施,为三种的净施。那四种呢?或者有布施,因为施主清净,而不是受者(纳受的人不一定清净),或者有布施,因为受者清净,而不是施主清净(施主不一定清净),或者有布施,不是因为施主清净,也不是受者清净,或者有布施,因为施主清净,受者也是同样的清净。1.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因于施主清净,并不是受者清净呢?如施主为精进,而行妙法,而能见未来,能见其果,像如是之见,像如是而说:有布施就有布施的果报。而领受他人的布施的人,并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未来的果报,会像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甚么布施之因,没有甚么布施的果报,这就叫做布施因施主的清净,而不是受布施的人之清净。

  2.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因受者净,而不是施主之清净呢?如施主并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其果,会像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甚么布施为福之因,也没有布施后之甚么福报;而受布施的人,乃精进而行妙法,能见未来,能见其果,而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有布施就会有果报,这叫做布施因受施的人之清净,而不是施主的清净。

  3.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并非因于施主之清净,也不是受施的人之清净呢?如施主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其果,像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布施之因,也没有布施的果报;受施的人,也不精进,而行恶法,不见未来,不见其果,而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没有布施之因,也没有布施之果报,这叫做布施非因于施主之清净,也不是受施者之清净。

  4.阿难!甚么叫做布施因于施主之清净,受施的人也是如此呢?如施主乃为精进,而行妙法,能见未来,能见其果,而为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有布施的因,而有布施的果报;受施的人也是精进,而行妙法,能见未来,能见其果,而作如是之见,如是而说:有布施的因,而有布施的果报,这叫做布施乃因于施主的清净,而受施的人,同样也是清净。」于是,世尊乃说如是之颂而说:

  精进施不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

  此施因施主净不精进施精进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业及果报此施因受者净懈怠施不精进

  不如法非喜心不信业及果报如是施无广报

  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

  如是施有广报

  奴婢及贫穷自分施欢喜信业信果报此施善人称

  正护善身口舒手以法乞离欲施离欲是财施

  第一

  (有精进的人,布施给与不精进的人,是如法而得欢喜之心,乃信有业因,以及其果报,这种布施,就是因于施主的清净。)

  (不精进的人,布施给精进的人、乃不是如法,也不是欢喜心,可说是不信仰有业因,以及其果报,这种布施,乃因于受施的人之清净。)

  (懈怠的人布施给不精进的人,是不如法,也不是欢喜心不信有业因,以及其果报,像如是的布施,则并没有广大的果报。)

  (精进的人布施给与精进的人,是如法,而得欢喜心,为信仰业因,以及其果报,像如是的布施,乃有广大的果报。)

  (为人的奴婢,以及贫穷的人,自量自己的身份而布施,而欢喜,信有其业因,信有其果报,这种布施为善,为人人称赞的。)

  (要善于正护其身口,应舒伸其手,以法而乞。离欲的人,布施给离欲的人,是财施当中的第一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八一、多界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作如是的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灾患,以及忧戚,均为是由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生。佛陀乃广为说明。阿难请问愚痴与智慧之别.佛陀说:如知六十二界、十二处、十二缘起、是处、非处的人为之有智慧,反之就是愚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独自在于安静处宴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诸所有的恐怖,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所起的。诸有遭事(困厄)、灾患、忧戚,那些一切的一切,也是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所生的。

  于是(就这样),尊者阿难,就在于晡时(申时),从其宴坐而起,而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今天独住在于安静处,宴坐思惟时,内心曾作如是之念:诸所有的恐怖,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有的。诸所有的遭(糟)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都从愚痴而生,并不是从智慧而起的。」(是否对吗?)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阿难!如是!阿难!诸有恐怖,其一切都由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也都是从愚痴而生,并不是由智慧而起的。阿难!犹如从苇积、草积而生火,而焚烧楼阁、堂屋那样的。阿难!像如是的,诸有恐怖,乃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及灾患、忧戚,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阿难!往昔过去之时,如有恐怖事,其一切也是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都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阿难!当来(未来)之时,诸有恐怖,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不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均从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阿难!现今现在的诸有恐怖,乃从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诸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其一切都从愚痴而生,不是从智慧而起的。阿难!这叫做愚痴有恐怖,智慧无恐怖、愚痴有遭的事,以及灾患、忧戚;智慧则无遭事、无灾患、无忧戚。阿难!诸有恐怖、遭事、灾患、忧戚,其一切均从愚痴可得而有,并不从智慧而来的。」

  于是,尊者阿难,乃悲泣泪出,叉手向佛,而白佛说:「世尊!甚么叫做比丘为愚痴,而不是智慧呢?」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并不知界(十八法界等界),不知处(十二处),不知因缘(十二因缘),不知是处(是理),非处(非理)的话,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愚痴,并不是有智慧。」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愚痴,而不是智慧。世尊!甚么叫做比丘为有智慧,而不是愚痴呢?」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果有比丘,能知界、知处、知因缘,知是处(是理),知非处(非理)的话,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乃为有智慧,而不是愚痴。」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有智慧,而不是愚痴。世尊!那么,甚么是比丘之知界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十八法界),所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法之界,知如真。

  又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地大等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贪欲等六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贪欲等六界),所谓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乐等六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乐等六界),所谓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又次,阿难!见四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觉等四界),所谓觉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阿难!见此四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欲界等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又次,阿难!见色界等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所谓色界、无色界、灭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过去、未来、现在等三界)。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妙界、不妙界、中界)。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善界、不善界、无记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善界、不善界、无记界)。又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所谓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又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所谓有漏界、无漏界。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如实

  而知有漏界与无漏界)。又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所谓有为界、无为界。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有为界、无为界)。阿难!见此六十二见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六十二见)。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所谓知界。」(综观六十二界就是如上所提的:1.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2.六界〔地、水、火、风、空、识〕,3.六界〔欲、恚、害、无欲、无恚、无害〕,4.六界〔乐、苦、喜、忧、舍、无明〕,5.四界〔觉-受、想、行、识〕,6.三界〔欲、色、无色〕,7.三界〔色、无色、灭〕,8.三界〔过去、未来、现在〕,9.三界〔妙、不妙、中〕,10.三界〔善、不善、无记〕,11.三界〔学、无学、非〕,12.二界〔漏、无漏〕,13.二界〔有为、无为〕。)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为之比丘之知界。世尊!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处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十二处,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十二处),所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阿难!见此十二处,知如真。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处。」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为比丘之知处。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因缘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因缘,以及从因缘起,知如真(如实而知见因缘法,万事万物都从因缘而生起之法),因此有彼(由于有了此,才会有了彼j有了此原因,才有那些结果),无此无彼(没有此因,就没有那些果),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所谓缘于无明,而有了行(业行,妄动之念)乃至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如无明消灭的话,则行就会灭,乃至生如消灭,则老死也会消灭。阿难!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因缘。」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因缘。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是处、非处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如有比丘,见处是处,知如真,见非处是非处,知如真(如实而知见有理、无理,也就是实有这道理,而认为有此理,没有这回事,就认为没有这道理)。阿难!如果说,世间中有二位转轮圣王并治的话,终无是处(究竟不会有这道理的)。如果说,世间里,有一位转轮圣王在统治的话,必定有是处(一定是真理的)。阿难!如世间中有二位如来(同一时期降生于世),为终无是处,如说世间中,有一位如来的话,必定有是处。阿难!如果已见真谛的人,会故意去害父母,去杀阿罗诃,去破坏圣众,以恶心向佛,而会出如来之血(伤害佛,而使佛流出血来)的话,终无是处(绝对没有这道理的)。如果说,凡夫之人,故意(有意,存心)害其父母,杀阿罗诃,破

  坏圣众,恶心向于佛,出如来之血的话,必有是处。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会故意去犯戒,会舍戒而罢道(还俗,已不当为行者)的话,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故意犯戒,舍戒而罢道的话,必定有是处的。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舍离此内(指佛的真理),而从于外去求尊,去求福田(向外道去学,去求种福田之处),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舍离此内教,而从外教去求尊,去求福田的话,必定有是处(有这道理,有这种事)。

  阿难!如果说,见真谛的人,会从其余的沙门、梵志,作如是之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的话,终没有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作如是之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的话,必定会有是处的。阿难!如果说,见真谛的人,会去信卜,而去问吉凶的话,终无是处。如果说,凡夫的人,会信卜,而去问吉凶的事,必有是处。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去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的话,终无是处。如果凡夫的人,从其余的沙门、梵志,去卜问吉凶相应,而见有苦有烦,见是真的话,必定会有是处的。

  阿难!如果说,已见真谛的人,会生极苦,甚为沉重之苦,而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而舍离此内教,更从外道去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使我得以脱苦,想脱这种求苦、集苦、趣苦,而苦尽之事,终究没有这道理的。如果是凡夫的人,舍离此内教,而更从外教去寻求,或者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咒、三句咒、四句咒、多句咒、百千句咒,而使我得以脱苦,而想脱此求苦、集苦、趣苦,而苦尽的事,必定有这道理的。阿难!如果已见真谛的人,而会受入有之事,终没有这道理的。如果说,凡夫的人,会受入有的话,必定会有如此之事的。

  阿难!如果行身的恶行,行口与意的恶行,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趣至于善处,生于天中者,终究不会有这道理(无是处),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生于地狱之中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生于地狱之中者,终究不会有是处。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善处,生在于天中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会受乐报的话,终究不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恶行,口与意也行恶行,而会受苦报者,必定会有是处。阿难!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而会受苦报者,终究不会有如是之处(不会有此理)。如果身行妙行,口与意也行妙行,而会受乐报者,必定会有如是之处(有如此的道理)。

  阿难!如果不断除五盖(贪、瞋、睡、掉举、疑),而心秽、慧羸(慧弱)的话,而说其心正而能立四念处(身受心法),终无是处(不断根本等烦恼,则慧不显,就不能了知四念处)。如果能断除五盖、心秽、慧羸的话,则其心正而立四念处,必定会有是处(有此道理)。阿难!如不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则其心不能立正四念处,而欲修七觉意,就没有这道理的(终无是处)。假如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七觉意,必定有是处。阿难!如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习七觉意,而欲得无上的正尽觉的话,终究无有是处(不会有这道理)。如果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意,而得无上的正尽觉的话,必有是处。阿难!如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习七觉意,而说他能得无上的正尽觉,能尽苦边的话,终无是处。如断五盖、心秽、慧羸,其心正立四念处,而修习七觉意,而得无上的正尽觉,而尽苦边的话,必定有如是之处。阿难!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知是处、非处。」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为之知是处、非处。」于是,尊者阿难,又叉手向佛而问说:「世尊!此经叫做甚么名?应如何奉持呢?」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应当要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以及四品(以界、处、缘起、处非处为内容者)。,因此之故,称此经名叫多界。」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尊者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