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一六五、温泉林天经第四(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尊者三弥提,游行于王舍城,住于温泉林。有一位天神来劝化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就去问佛,佛陀为其说偈后,就入室内去宴坐。诸比丘们就请大迦旃延广予解释,大迦旃延就以根、境、识之相对,而详加说明。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

  那时,尊者三弥提(得善行德,无若干想第一之比丘),也游行在于王舍城,而住在于温泉林(温泉精舍)。于是,尊者三弥提,在于夜间将向于旦晨之时,乃从其寮房而出,往诣温泉,在那里脱掉衣服,放在于岸上,而进入于温泉去沐浴,沐浴完

  毕后,就还出,就拭其身体,然后将袈裟穿好。

  那时,有一位天神,其形体乃极为妙好,色像巍巍,在于夜间将向于旦晨之时,往诣于尊者三弥提之处,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色像威神而极妙,其光明乃普照于温泉之岸。那位天神退住在于一边后,就仰白尊者三弥提而说:「比丘!你曾经受持跋地罗帝偈吗?」(此偈译为善一夜之说示与分别。为日夜都如是的贤善的生活之人之偈)。

  尊者三弥提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并寻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跋地罗帝偈吗?」那位天神回答说:「我也是同样的不受持跋地罗帝偈的。」尊者三弥提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那一位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呢?」

  那位天神回答说:「世尊游行于此王舍城之时,在于竹林迦兰哆园时,他乃受持跋地罗帝偈的。比丘!您可往诣世尊之处,当面在世尊前,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才是。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乃为有法有义,为梵行之本。可说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的。如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学道的话,就应当将跋地罗帝偈,善受持诵。」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稽首尊者三弥提之足,绕三匝后,就在那个地方隐没不现。

  于是,尊者三弥提,在那位天神隐没不久之后,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尊者白佛说:「世尊!我在于今天,夜将向旦的时候,出于寮房,往诣于那温泉之处,脱弃衣服,放在岸上,进入温泉去沐浴,沐浴后,便出来,就在于岸上拭身;那个时候,有一位天神,其形体乃极为妙好,色像巍巍,夜将向旦之时,来诣我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色像威神极妙,其身上的光明乃普照于温泉之岸。那位天神退住在于一面之后,白我而说:『比丘!您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吗?」我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啊!」我并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吗?』那个天神回答我说:『我也是同样的不受持跋地罗帝偈。』我就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谁受持跋地罗帝偈呢?』那位天神回答我说:『世尊游行在于此王舍城时,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时,他曾受持跋地罗帝偈。』他说:『比丘!您可往世尊处,当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乃为有义、有法,为梵行之本。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如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的话,就当应以跋地罗帝偈为善受持诵。』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稽首我足,绕三匝后,就在于那个地方隐没。」

  世尊问尊者说:「三弥提!你知道那位天神从何处来的吗?那位天神的名字叫做甚么吗?」尊者三弥提回答说:「世尊!我乃不知那位天神到底从何处而来的?也不知其名讳啊。」世尊告诉他说:「三弥提!那位天子的名叫做正殿,是三十三天的军将。」于是,尊者三弥提白世尊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世尊为诸比丘们说跋地罗帝偈的话,则诸比丘们从世尊听偈后,当会善于受持。」

  世尊告诉他说:「三弥提!你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讲说。」尊者三弥提白佛说:「唯然!」这时,诸比丘们也就受教而听。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要谨慎!不可以思念过去之法,也不可以愿望于未来之法。因为过去之法,已经灭掉了,未来之法,又是还未来到之故。至于现在所有之法,这就

  应该加以思察其义。要念现在之法,并没有坚强牢固〔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觉悟的,就是如是。)

  (如果能作圣人之行的话,则谁觉知有生死之可愁呢?〔觉者无生死,自无生死之忧〕。我必要这样做,我不再会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灾患都已终止了。像如是的,行于精勤,昼夜都没有懈怠。因此之故,当应常于讲说跋地罗帝偈。)

  佛陀说如是之偈后,就从其座起,而进入于室内去宴坐。于是,诸比丘们,便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知!世尊略说此教,并不广为我们分别解说,就从座起,而进入于室内去宴坐。所谓: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他们就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那一位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咯说之义呢?他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常被世尊所称誉,及

  被诸有智的梵行之人所赞叹。尊者大迦旃延必定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诸位贤者应该共同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去请说此义。如果尊者大迦延肯为我们分别广说的话,我们当会善于受持。

  于是,诸比丘们就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说:「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曾经略说此教,并不广为分别,就从其御座起后,进室内去宴坐了: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我们便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谁能为我们广分别世尊刚才所咯说之义呢?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被世尊所称誉,及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的人。尊者大迦旃延能为我们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为了慈愍我们之故,为我们广为解说其义!」

  尊者大迦旃延说:「诸位贤者!请听我说譬喻,有智慧的人听喻后,就会了解其义的。诸位贤者!犹如有人欲求得树木之实(树心),为了求木心之故,就持斧而入林。他看见大树之成根,成茎、节、枝、叶、华、实。然而他却不触及于根、茎、节、实,但触及于枝与叶。诸位贤者所说的,也就是如是。世尊现在,然而却舍弃世尊,而来就于我,而问此义。为甚么我会这样说呢?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将。说真谛之义,现一切之义,均由我们的世尊的。诸位贤者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请问此义:『世尊!这是怎么说?这是甚么意义呢?』如果世尊讲说的话,当应善于受持。」

  这时,诸比丘们白尊者说:「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是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都由于我们的世尊,我们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问此义:『世尊!这怎么说?这是甚么意义?』如世尊讲说的话,我们就应当善于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所称誉,及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赞叹的人。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为我们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能为我们而发慈愍我们之心之故,广说其义!」

  尊者大迦旃延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们!

  请共听我所说吧!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念过去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们!实在有眼根,能知道色境之可喜,为意之所念的,而爱色相,为与欲相应之心,而乐于扪摸(抓取,执取)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而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之故,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喜乐于它后,便会念过去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实在有意根之知法境为可喜,为意所念,而爱法,而有与欲相应之心,乐于扪摸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而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喜乐于它之故,便会去思念于过去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念于过去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不念于过去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实在有眼根能知色境之可喜,为意所念,而爱色相,而有与欲相应之心,乐于扪摸(执取)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之法而识,而不欲染执着,由于识,而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喜乐于它,由于不喜乐于它之故,就不会念于过去。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实在有意根,而知法境之可喜,为意之所念,有可爱之法,而有与欲相应之心,而乐于扪摸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它为过去而识,不欲染执

  着,由于识,而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会喜乐于它,由于不喜乐于它后,便不会念过去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念于过去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与色境,以及眼识,愿存在于未来的话,则他对于未得的,而欲得,已得的,就心愿,由于心愿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后,便会愿于未来。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有意根与法境,和意识,而愿存在于未来的话,则未得的,就欲得,已得的,就心愿,由于心愿后,则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后,便会愿于未来。诸位贤者!像如是的,就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识,对于未来之法之时,则未得之法,不欲去得,已得的,则心不愿,由于心不愿后,就便不会喜乐于它,由于不喜乐于它后,便不愿于未来。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有意根、法境、意识,愿于未来之法之时,则未得的,并不欲得,已得的,则心不愿,由于心不愿后,就便不会乐于它,由于不乐于它后,便不愿于未来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识,在于现在时,

  而他乃在于现在,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后,则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之后,便会受现在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有意根、法境、意识,于现在的话,则他在于现在之识,欲染执着,由于识,欲染执着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乐于它后,便会受现在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会受现在之法。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呢?诸位贤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识,于现在时,他对于现在,识而不欲染执着,由于识,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会乐于它,由于不乐之后,使不会受现在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有意根、色境、意识,于现在之时,他对于现在,识而不欲染执着,由于识不欲染执着后,则便不乐于它,由于不乐于它后,便不会受现在之法。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于现在之法。

  诸位贤者!所谓世尊略说此教,并不广为分别,就从座起,就进入于室内去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以上为世尊之略说,而不广为分别。我乃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上说。诸位贤者!你们可以往诣,而向佛具陈此事。假若如世尊所说之义的话(尊者所解说的,如符于佛说的话),诸位贤者们,你们就可以共同受持。」

  于是,诸比丘听尊者大迦旃延所说,都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尊者大迦旃延三匝后而去,而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说:「世尊!刚才世尊您略说此教,还不广为分别,就从座起,进入于室内去宴坐。尊者大迦游延,乃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世尊您所略过之义(是否符于佛说?)」

  世尊听后,赞叹而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当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为甚么呢?所谓为师的,为弟子略说此教,并不广为分别解说,而那位弟子却能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其义。确实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说,你们应当依如是去受持!为甚么呢?因为以说观义,应该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

  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六、释中禅室尊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有一天神来间卢夷强耆尊者,是否曾经受持过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尊者就到佛处去问佛,佛陀乃为说偈,并就五蕴,而广说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卢夷强耆(释迦族王者之子,在迦毘罗城出生),游行在于释中(释迦族中),住在于无事禅室。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在夜将向于旦晨之时,从那禅室出来,就在于露地的禅室之荫当中,在于绳床上,敷一尼师檀(坐具),结跏趺坐在那里。

  那时,有一位天神,其形体极为微妙,色像巍巍,夜将向于旦晨之时,往诣尊者卢夷强耆之处,到达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的色像的威神极妙,其身上的光明普照于其禅室。那

  位天神退住在于一边后,白尊者卢夷强耆说:「比丘!您是否受持过跋地罗啼偈(贤善一夜,所谓夜夜-日日,完全是如是的贤善之生活的人之偈),及受持过其意义吗?」尊者卢夷强耆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不受持其义。」尊者寻则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吗?」那位天神回答说:「我曾经受持过跋地罗帝偈,然而并不受持其义。」尊者卢夷强耆又问那位天神说:「为甚么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持其义呢?」

  那位天神回答说:「有一个时候,世尊曾游行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那时,世尊曾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千万要谨慎!不可念于过去之法,也不可以愿望于未来之法。因为过去之法,已经灭掉了,未来之法,又是还未来到之故。至于现在所有之法,对

  于它,也应该思察其义。要念现在之法,并没有坚强牢固〔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觉悟的,就是如是。)

  (如果能作圣人之行的话,则谁来觉知生死之可愁呢?〔觉者无生死,自无生死之忧〕。我必要这样做,我不再会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灾患,都已终止了。像如是的,行于精勤,画夜都没有懈怠。因此之故,当应常于讲说跋地罗帝偈。)

  比丘!我乃如是的受持跋地罗帝偈。然而并不受持其义。」尊者卢夷强耆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谁能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呢?」

  那位天神回答说:「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祇园精舍),他乃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的。比丘!您可往世尊住处,去面从世尊,去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乃为有义有法,为梵行之本,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应当要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就稽首尊者卢夷强耆之足,绕尊者三匝后,即在于那个地方隐没。

  天神隐没不久后,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在于释中受夏坐后(结夏安居后),经过此三个月完毕,

  补治衣服等事都作完了,就摄衣持钵,将往诣舍卫国。由展转前进,而至于舍卫国,而住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卢夷强耆,往诣佛所,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于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在于前一时,游行于释中,住在于无事禅室。世尊!我在那个时候,有一次,夜将向于旦晨,曾从那禅室出来,在于露地的禅室的荫中,将尼师檀(坐具)敷在于绳床上,而在那里结跏趺之坐。那时,有一位天神,其形体极为微妙,色像非常的巍巍,夜将向于官旦晨之时,来诣我处,稽首作礼后,退住在一边。那位天神,色像威神极为微妙,身上的光明普照于其禅室。那位天神退住在一边后,向我告白而说:『比丘!您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意义吗?』我曾回答那位天神说:『我并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不受持其义。』我寻即问那位天神说:『你受持过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吗?』那位天神回答我说:『我曾经受持过跋地罗帝偈,然而并不受持其义。』我就又问那位天神说:『为甚么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持其义呢?』天神回答我说:『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那时,世尊曾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

  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不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比丘!我乃如是的受持跋地罗帝偈,然而不受持其义。』我又问那位天神说:『到底谁能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呢?』天神回答我说:『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他能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的。比丘!您可以往诣佛处,当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受持其义。为甚么呢?因为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乃为有义有法,为梵行之本,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族姓者(善男信女)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没有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应当要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啊!』那位天神说如是之语后,稽首礼足,绕我身边三匝后,即在于那个地方隐没。」

  于是,世尊就问尊者卢夷强耆而说:「你知道那位天神从何处来的吗?那位天神的名字为何吗?」尊者卢夷强耆回答说:「世尊!我并不知道那位天

  神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也不知道他的名讳啊!」世尊告诉他说「「强耆!那位天子名叫般那(栴檀、般那末罗),是三十三天的军将啊!」

  这时,尊者卢夷强耆白佛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的话,则诸比丘们能从世尊听此法后,当会善受持诵。」世尊告诉他说:「强耆!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我当会为你广说其义!」尊者卢夷强耆白佛说:「唯然!当受教听。」(当会受教,而注意的听!)

  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念于过去之法呢?如比丘乐于过去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色,也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

  为念过去之法的。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念于过去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过去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色,也不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念过去之法。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之法呢?如比丘乐于未来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色,也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愿于未来之法。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未来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色,也不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愿于未来。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如比丘乐于现在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色,也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受现在之法。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于现在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现在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色,也不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就为之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卢夷强耆,及诸比丘

  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七、阿难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尊者就五蕴,而对于诸比丘们具说跋地罗帝偈之意义。有一位比丘将此向佛报告其事,佛舵乃叫阿难讲说后,赞叹其所说的为正确无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为了诸比丘之法益,就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们在于讲堂,而演说跋地罗帝偈,以及其内中的意义(夜夜完全如是的贤善生活之人之偈)。

  这时,有一位比丘,过了其夜,至于翌日的平旦,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那位尊者阿难,为了诸比丘之法益,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于讲堂,为了大众讲说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为如是如是的)。

  于是,世尊乃告诉一位比丘而说:「你往至阿难

  比丘之处,作如是之语:『阿难!世尊叫你。』」那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就从其座位起立,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而去。他往至尊者阿难之处,而语他说:「世尊叫尊者阿难你!」

  尊者阿难就到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世尊乃问他而说:「阿难!你是否为了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于讲堂,而为他们讲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吗?」尊者阿难回答说:「唯然!」

  世尊问说:「阿难!你是怎样的为诸比丘讲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的呢?」尊者阿难就说其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念过去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有比丘乐于过去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色,也乐

  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念于过去之法。」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念于过去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过去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色,也不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念于过去之法。」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乐于未来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色,也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愿于未来。」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未来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色,也不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愿于未来。」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乐于现在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现在之色,也乐于现

  在之觉(受)、想、行、识,贪欲、执着而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受现在之法。」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现在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色,也不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受现在之法。世尊!我以如是这般的为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间,聚集大众于讲堂,说此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的。」

  于是,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有眼、有智、有义、有法。为甚么呢?所谓弟子在于其师的面前,能说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而广说此义,实在是如阿难比丘所说的,你们应当如是的受持!为甚么呢?因为此说观义,应该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八、意行经第七(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在于此世间修四禅八定的人,则以向往其处之故,其命终之后,得生于色界、无色界。在于其修定中所受的喜乐,和生天后所受的喜乐,均不会有差别。并说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想,而知灭身触,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而慧见诸漏尽断智,就是诸禅当中之最为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之法,则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之生起(生起行为)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甚么叫做意行生呢?如有比丘,能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由于离,而生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对于此定,喜乐而欲,而住,他在此定喜乐欲住后,必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后,其命终之时,会生于梵身天之中。诸梵身天们,都生彼处,而住于彼处,都受由

  于离而生的喜与乐,以及比丘住于此,而入于初禅,而受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此二种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均为是等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处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处,彼处与此处之定,都像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梵身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由于意而生起行为)。

  又次,比丘!其觉(粗寻)与观(细伺),都已息灭,已内静,已一心而无觉、无观,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禅定当中乐欲而住。他在此定乐欲而住后,必定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命终之后,会生于晃昱天(光音天,色界二禅顶)中。诸位晃昱天的天神们,都生在那里,住在那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所生之喜与乐,以及比丘也同样的,如住在此处,有入于第二禅的功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的话,则此二种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并没有差别,二种都同等同等的。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处行持而得禅定,然后会生在于那个地方。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晃昱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离开于喜欲,由于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为正念正智,而身会觉乐(离喜妙

  乐)。所谓有那圣者所说的,那圣者所舍的,那圣者的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在于此定当中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当中安乐欲住之后,必定是有是处(必定有这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指三禅的功行),在其命终之后,会生于遍净天(色界三禅之顶)之中。诸位遍净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指三禅天),而受无喜之乐(离喜之妙乐),以及比丘住在于此,而入于第三禅,而自受其无喜之乐(离喜之妙乐)的,此二者的无喜之乐,并没有差别,二种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在于彼处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遍净天之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乐己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有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舍念清净地),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定而乐,而欲住。他在此定而乐,而欲住后,必定有是处(必有此道理)。他住彼,而乐于彼(指四禅),其命终之后,生于果实天(广果天,四禅之第三天)之中。诸位果实天的天神,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舍、念、清净之乐,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入于第四禅,而受舍、念清净之乐的,此二种舍、念、清净之乐,都没有差别,二种

  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他对于此定都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果实天中的,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对于此定,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之后,必有是处(必定有这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其命终之后,生于无量空处天中(无色界天之一)。诸位无量空处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量空处之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量空处之想的,此二种类的无量空处想,都没有差别,二种均为是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此种禅定,然后生于那个地方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无量空处天中(空无边处天)。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无量空处,而为无量识,是就于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在于此定,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后,必有是处(必定有此道理的)。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其命终之后,生于无量识处天中(无色界之二,识无边处)。诸位无量识处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量识处之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量识处之

  想之此二种无量识处想,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指无量识处天),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无量识处天中的,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对于此定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后,必有是处(必定有此道理的)。他住于彼,而乐于彼(指无量识),其命终之后,生于无所有处天中(无色界之三)。诸位无所有处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所有处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所有处想的此二种无所有处想,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于此处行持定,然后生于彼处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无所有处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而为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定当中,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中,乐而欲住后,必有是处(必定有此道理)的。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在其命终之后,生于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无色界之四)。诸位非有想非无想处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非有想非无想处之

  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此二想,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处之故,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南生于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想,而知灭身触,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以慧而见,而诸漏已尽,而得断智(灭尽定)。在那些诸禅定当中,此禅定可说就是最为第一,为最大、最上、最胜、最妙。犹如由于有了牛,而有乳,由于有了乳,而有酪,有了酪,而有了生酥,由于有了生酥,而有熟酥,由于有了熟酥,而有了酥精(醍醐)。酥精可说就是最为第一,最为大,最为上,最为胜,最为妙的。像如是的,那些诸禅定当中,此定可说就是最为第一,最为大,最为上,最为胜,最为妙的。得此定,而依于此定,而住于此定后,已不再会受生老病死等苦恼,可说就是苦边(脱离一切苦)!」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第八(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在婆奇瘦(婆奇国)的瑟昙拘楼都邑时,为诸比丘分别解说诤与无诤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婆奇瘦(婆奇国中)的剑磨瑟昙(杂色的牧牛)拘楼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法,所要说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而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名叫分别无诤经。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不可以求欲乐于极为下贱之业,而为凡夫之行。也不可以求自身的苦行,是至苦并非圣人之行,因为不符于真义,不相应于真理之故。如果离开此二边的话,则为有中道(也就是中道)。此中道,乃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就于定,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应知道有称誉,有讥毁,有无称誉,有无讥毁,而为说法。应决定于齐(安乐),决定于知此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如此(应追求内乐)。莫相道说(不可背后造谣),也莫面前称誉(也不可当面说称赞对方语)。应齐限而说(以徐缓之语而说),莫不齐(不可以不齐

  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应随国俗之法,莫是莫非(应护该国的语言,勿执方言,不可过度的使用俗称)。这就是所谓分别无诤经之事。

  (1)莫求欲乐,不作那些极为下贱之业,不为这些凡夫之行。也不可求自身之苦行,那些苦行为至苦,而不是圣者之行,为不与义相应的,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为甚么这么说呢?其理由为何呢?)莫求欲乐,那些为极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这是说一边。亦不可求自身的苦行,苦行为至苦而已,并不是趣于圣者之行,不和真义相应,这是说二边(为另一边,为第二边)。所以说,不可求那安乐而为那些极为下贱之业,因为是凡夫之行;也不可求自身之苦行(不可行苦行),因为至苦的苦行,并不是趣于圣者之行,是不相应于真义的,就是由于此因由而说。(乐与苦,均为是边)。

  (2)离开此二边(苦与乐),就会有中道可说,而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而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所谓圣道有八支,正见,乃至正定,就是其八。而离开此苦乐二边,则为有中道可说,而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而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3)有称、有讥,有无称、无讥,而为说法,这

  是由于何因而说的呢?甚么为称?甚么为讥?而不说法呢?1.如有与欲相应,与喜乐同俱,而以极为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欲乐为无常,为苦,为磨灭(会变易)之法。他知道欲乐为无常后,因此之故,而知一切为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是故便会自讥其非。

  2.自身的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于圣者之行,并不和真义相应,即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那些沙门、梵志,乃所可畏苦(为了解脱苦),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然而那些沙门、梵志却又抱这些苦(指苦行。为畏苦,而又行苦)。因此之故,那些一切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之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讥其非。

  3.有结而不尽的话(结为烦恼,有为生死之果报身,也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灭尽的话),则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如有结不灭尽的话,则他的有(生死的果报身),也不会尽,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

  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讥其非的。

  4.有结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称誉。为甚么呢?因为有结(烦恼)灭尽的话,则他的有(生死的果报身)也会灭尽,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为之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称誉的。

  5.不求内乐,则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会自讥其非。为甚么呢?因为如有不求内乐的话,则他也不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后,是故便会自讥其非的。

  6.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乃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就便会自称誉。为甚么呢?因为如有求内乐的话,则他也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因此之故,便会自称誉。像如是的,有称誉、有讥毁,而不说法,有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

  7.为甚么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呢?如果与欲相应,而与喜乐俱,而行极为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则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

  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而说。所谓欲乃为无常,为苦,为磨灭之法(变易之法)。他知道欲为无常后,因此之故,其一切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然而不达于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会为其说法。

  8.自身的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向于圣者之行,不和真义相应,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后,就便会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乃不如是而说,不说自身的苦行,乃为至苦,而不是趣向于圣者之行,并不和真义相应。此法乃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然而他乃不达于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9.有结不尽的话,则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则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说,不说如有结不尽的话,其有也是不尽,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如不达于此法的话,就唯有苦法,而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0.有结如果灭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苦、无烦、

  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则便为之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乃不如是说,不说如有结灭尽的话,其有也会灭尽,因此之故,一切均为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因为不达于此法而唯有无苦之法,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1.如不求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有苦,为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之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而说,不说如不求于内乐的话,则他也不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如不达于此法的话,则唯有苦之法,而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的。

  12.如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无苦,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就便为说法。为甚么呢?因为他不如是之说,不说如有求内乐的话,他也会求于内,因此之故,其一切都会无苦,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不达于此法而唯知无苦之法,为无烦、无热、无忧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后,因此之故,便为说法。像如是的,有不称誉、不讥毁,而为说法,也有称誉、有讥毁,有无称誉、无讥毁,而为说法者,因此之故,而为说的。

  (4)决定于齐限(决定于不惶),知道决定不惶

  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彼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甚么意义呢)?

  1.有一种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是不可以修的。

  2.有一种乐,是圣者之乐,并不是欲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是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则可以修的。

  甚么叫做有一种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是不可以修的呢?他如果由于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而生喜生乐的话,则这种乐,就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是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它,就不可以修的。

  甚么叫做有一种乐,是圣者之乐,并不是欲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他,就应可修的呢?如有比丘,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达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

  此乐就是圣者之乐,为无欲乐、离乐、息乐,为正觉者之乐,无食而无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我就说,对于他,则可以修的。所谓决定于齐限(安乐),知道决定安乐后,所有的内乐,当求于彼(这些道理),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5)不可以相道说(不可背后造谣),也不可以当面称誉者,这是怎么说呢?有相道说(背后造谣),为不真实,为虚妄,并不和真义相应。有相道说,为真实之说,为不虚妄,然而并不和义相应。有相道说,为真实之说,为不虚妄,也与义相应的。

  1.就中,如有道说,为不真实,为虚妄,而不与义相应的话,这就终究不可以说。2.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然而不与义相应的话,他也应当可以学,然而不可以说的。3.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也与义相应的话,他就知道时宜,为正智正念,使其成就于此道理。像如是的,有的当面称誉,有的不可以相道说,也不可以当面称誉的理由,就是由于此因之故,而说的。

  (6)齐限而说(不惶而说,也就是以徐缓之语而说),莫不齐限者(不可以惶说,不可以不齐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这是怎么说呢?如果不齐限而说的话,就会烦身,念喜会忘,心会疲极,声会弄坏,向于圣的人,会不自在的。齐限而说的话,

  就不会烦身,念不喜的会忘掉,心不会疲极,声不会坏,趣向于圣的人,能得自在的。应齐限说,不可以不齐限说,就是由此之故而说的。

  (7)随国俗之法,莫是莫非者(不可以为是,不可以为非),这是怎么说呢?为甚么随国俗之法,为是,以及也说为是非呢?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间,有彼彼之事(各各都有不同之事)。或者说为瓯(缸),有的说为是堕(钵),有的说为是杅(盂,盆),有的说为是椀(木碗),有的说为是器(盛物之具)。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间,彼彼之事之或说为甄,或说为堕(钵),或说为杅,或说为椀,或说为器那样,彼彼之事,都随其力,而一向(从来)都说这就是真谛,其余的都为虚妄。像如是的,随着国俗之法,为是,以及为非的。

  甚么为之随国俗之法,而为不是不非呢?如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间,彼彼(各各)不同之事那样,或者说为瓯,有的说为堕,有的说为杅,有的说为椀,有的说为是器。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间,彼彼之事,或者说为是甄,或者说为是堕,或者说为是杅,或者说为是椀,或者说为是器,彼彼之事,都不随其力,不一向说此为真谛,不说余者为虚妄,像如是的,随着其国俗之法,为不是不非(不硬说为是,不硬说为非)。随

  着国俗法,莫是莫非者,就是由于此因由之故而说的。

  (8)有诤之法,与无诤之法。甚么叫做有诤之法?甚么叫做无诤之法呢?如果与欲相应,与喜乐同俱,而以极下贱之业,为凡夫之行的话,则此种法,乃为有诤之法。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乃为有诤的。如自身持苦行,为至苦,而不是趣于圣者之行,而与义不相应的,则此种法,也是有诤的。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有诤的。离开此二边(享欲乐与行苦行),则为有中道,为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为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的,此法为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乃没有苦,没有烦,没有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无诤。

  有结不灭尽,则此法为有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是有诤的。有结灭尽的话,则此法为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没有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为之无诤的。

  不求内乐的话,则此法为有诤。为甚么缘故,此

  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求于内乐的话,则此法就是无诤。为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为之无诤。

  就中,如有乐,并不是圣者之乐,是凡夫之乐,为病之本,痈之本,箭剌之本,为有食而有生死,为不可以修,不可以习,不可以广布,我对于他而说,不可以修,就是因为此法为有诤之故。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则为有诤之法。

  就中,如有乐,是圣者之乐,是无欲之乐,是离乐、息乐,为正觉之乐,无食而没有生死,可以修,可以习,可以广布的,我就对于他而说为可修的,此法为无诤的。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而不真实,为虚妄,并不和义相应,则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为真实,而不虚妄,然而和义并不相应,则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

  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有诤的。

  就中,如有道说,而为真实,而不虚妄,也与义相应,则此法为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无齐限之说(恐惶)的话,此法就是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齐限之说(不惶、不急)的话,此法就是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无诤的。

  随国俗之法,为是,及为非,此法为有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有诤呢?因为此法为有苦、有烦、有热,为有忧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就是有诤的。

  随国俗之法,而没有是,没有非,此法就是无诤。由于甚么缘故,此法为无诤呢?因为此法为无苦、无烦、无热,为无忧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为无诤的。这叫做诤法,你们当知诤法,以及无诤之法。知道诤法,及无诤之法后,就应弃舍诤法,而修习无诤之法,你们应当要如是而学!」

  像如是的,须菩提族姓子(善吉、空生。为舍卫国婆罗门的子弟,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而有名),乃以无诤之道,在于后来,知法如法(依此理而得解脱的,有偈为证)。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

  (知法如真实之法〔所知道而觉悟的法,就是依真实之法〕。须菩提曾说其偈:此行,乃为真实的空之行,舍弃此有诤之法,而住于止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