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心品第十四:(有十经)(第四分别诵)

  心浮受法二行禅说猎师五支财物主瞿昙弥多界

  (心经、浮弥经、受法经有二品,行禅经、说经、猎师经、五支财物主经、瞿昙弥经、多界经。)

  一七二、心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有一位比丘世尊:谁将世间去?谁为染着?谁能自在佛陀说:一切唯心。多闻的圣弟子,已不随心自在,而心乃随多闻的圣弟子。又问多闻之义,智慧之义,黠慧、广慧之义。佛陀说:顺梵行为多闻,知四谛为智慧.能饶益人,就是黠慧。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于安静处宴坐思惟,其心乃作如是之念:谁将世间去(世间是由于谁所牵引)?谁为染着(被谁所恼)?谁起自在(被何种已生之物,而随其自在之力而被控制)呢?

  那个时候,那位比丘就在于晡时,从其宴坐而起,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今天独自在于安静处,在宴坐思惟时,心曾作如是之念:到底这世间是由于谁所牵引的呢?被谁所恼的呢?谁能引起而被其自在之力所控制的呢?」

  世尊听后,感叹而说:「善哉!善哉!比丘!所谓有贤道,而有贤观,而有极妙的辩才,而有善的思惟。你是说:到底谁能牵引世间?谁为其所染着(所恼)?谁能引起自在的作用?你所问的是否是这样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心会牵引世间而去,心会为其染着(由心牵引),心会引起其自在之力的。比丘!它能牵引世间而去(世间由心引导),它为牵引,它能起自在之力。比丘!多闻的圣弟子,则不是心被牵引而去,不是心被染着,不是被

  心自在。比丘!多闻的圣弟子,并不随心的自在,而心乃随着多闻的弟子的。」

  比丘白佛说:「善哉!善哉!唯然!世尊!」那时,比丘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问说:「世尊!所谓有多闻的比丘,而说多闻的比丘。世尊!甚么叫做多闻的比丘呢?怎样的施设多闻的比丘呢?」世尊听后,感叹而说:「善哉!善哉!比丘!所谓有贤道,而有贤观,而有极妙的辩才,而有善的思惟,你是说:世尊!所谓有多闻的比丘,而说多闻比丘。世尊!甚么叫做多闻的比丘呢?怎样的施设多闻的比丘呢?比丘!你所问的是否是这样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我所说的乃非常的多,所谓正经(契经)、歌咏(重颂,韵文散文混合说)、记说(受记)、偈他(孤起颂)、因缘(教法的缘起)、撰录(阿罗汉之过去、现在的因缘事迹)、本起(如是语,此实为世尊所说的等句为始之经)、此说(喜颂,感叹而唱的)、生处(本生,世尊之宿世事迹)、广解(足智之解)、未曾有法(如阿难有四未曾有之事等),以及说义(论议,将经布衍而说的)。比丘!如有族姓子,对于我所说的四句偈(计算经论之单位,包括四句三十二字),能知其义,能知其法,趣于法,而向于法,趣顺于梵行的话,则,比丘!所说的多闻的比丘,乃没有再超过于如是的了。比丘!像如是的,就为之多闻的比丘,如来乃如是的施设多闻的比丘的。」比丘白佛说:「善哉!善哉!唯然!世尊!」那时,比丘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问说:「世尊!多闻的比丘,乃有明达的智慧的,而说多闻的比丘,为有明达的智慧。世尊!甚么叫做多闻的比丘,有明达的智慧?怎样施设多闻比丘之有明达的智慧呢?」

  世尊听后,感叹而说:「善哉!善哉!比丘!所谓有贤道,而有贤观,而有极妙的辩才,而有善的思惟。你是说:世尊!多闻的比丘,有明达的智慧的,而说多闻的比丘有明达的智慧。世尊!甚么叫做多闻的比丘,有明达的智慧?怎样施设多闻的比丘,有明达的智慧?比丘!你所问的是否为如是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如比丘闻此为苦,又用智慧去正见其苦如真的(如实而知苦谛的比丘);闻苦之集,苦之灭,苦之灭之道,又用智慧去正见苦之灭之道如真的(包括以慧去正见苦之集、苦之灭,都如实而知),比丘!像如是的多闻的比丘,乃有明达的智慧,如来乃如是的施设多闻的比丘之有明达的智慧。」比丘白佛说:「善哉!善哉!唯然,世尊!」那时,比丘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又问说:「世尊!聪明的比丘,有黠慧广慧,乃说聪明的比丘,有黠慧广慧。世尊!甚么是聪明的比丘,有黠慧广慧?怎么施设聪明的比丘,为有黠慧广慧呢?」

  世尊听后,感叹而说:「善哉!善哉!比丘!所谓有贤道,而有贤观,而有极妙的辩才,而有善的思惟。你是说:世尊!甚么叫做聪明的比丘,有黠慧广慧呢?怎样施设聪明的比丘,有黠慧广慧吗?比丘!你所问的是否为如是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如比丘不念自害(不起害己之念),不念害他(不起害他人之念),也不念俱害(不起自他两害之念)。比丘唯念自饶益,以及饶益他人、饶益多人,而愍伤世间(哀愍世间的一切众生),而为天、为人,而求义,以及饶益,而求其安隐快乐的话,则,比丘!像如是的,为之聪明的比丘,有黠慧广慧,像如是的,如来乃施设聪明的比丘之有黠慧广慧。」比丘白佛说:「善哉!善哉!唯然!世尊!」那时,比丘听佛所说,善受善持,善于诵习后,就从其座起,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而回去。

  那个时候,那位比丘,听世尊的教法后,就在于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精勤的修行。他在于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而精勤的修行后,则所谓族姓子之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者,唯无上的梵行已修毕,在于现法当中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也就是: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真理,而得解脱)。那位尊者知道法后,乃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三、浮弥经第二(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尊者浮弥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所问之事。所谓世尊或者作如是之说:或有人作愿、或者无愿、或愿无愿、或者非有愿非无愿,修行正梵行的话,他就必定会得果。尊者说后,往诣世尊,将和童子所共论之事,禀佛。佛陀乃更为其说四种譬喻:毂牛角及牛乳,抨水及抨酥,压沙及压麻子,钻湿木及钻燥木,以譬喻邪、正之梵行,得、不得其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

  那时,尊者浮弥(守持三衣,不离食息第一),也在于王舍城的无事之禅室中。于是,尊者浮弥,过夜至于平旦,就着衣持钵,欲进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尊者浮弥又作如是之念:暂且搁置入王舍城去乞食之事,我宁可往至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寿军童子)之家为是。于是,尊者浮弥,就往至王子耆婆先那童子之家。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遥见尊者浮弥到其家来,就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者浮弥,而作如是之说:「善来!尊者浮弥!尊者浮弥您,久不到这里来了,请坐在此床。」尊者浮弥,就便就其处而坐下来。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乃稽首尊者浮弥之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尊者说:「尊者浮弥!我欲有所问,是否听允我之问吗?」尊者浮弥回答说:「王童子!你欲问便问,我听后,当会思惟后回答你。」

  王童子便问尊者浮弥说:「或者有一位沙门、梵志来诣我所,而对我说:『王童子!有人作愿(发愿),而行正梵行,则他必定会得果;或者没有发愿,或者发愿不发愿,或者非有愿非无愿,都行正梵行的话,他们都必能得果的。』尊者浮弥!尊师对于此,有甚么意见?是怎么说呢?」

  尊者浮弥告诉他说:「王童子!我并不当面从世尊闻过,也不从诺梵行者听过。王童子!世尊或者也会作如是之说:『或者有人作愿(发誓愿),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就必定会得其果报的;或者并没有发愿,或者发愿不发愿,或者非有愿非无愿,而都同样的行正梵行的话,他们都同样的必定会得其果报的。』」

  王童子听后说:「如果尊者浮弥的尊师,为如是之意,如是之说的话,则此说乃在于此世间里的天及魔,和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可说就是最在其上的了。尊者浮弥!您可在此吃饭吗?」尊者浮弥乃默然而纳受。王童子知道尊者浮弥默然纳受后,就从其座起,自已去行澡水,而用极为美净微妙的种种丰饶的食噉含消(饮食物),亲自以手斟酌(料理),使尊者得饱满。食后收食器,行澡水后,就取一小床,另坐在一边,而恭听尊者的说法。尊者浮弥就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从座站起而去,而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和王童子所共论之事,尽向佛陀说。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浮弥!你为甚么不为王童子说四喻呢?」尊者浮弥问佛说:「世尊!甚么

  叫做四喻呢?」(那四种譬喻呢?)

  世尊回答说:「浮弥!如有沙门、梵志,所具有的为邪见,乃至邪见之定,则他们虽作愿行(发愿恶行持),而行邪的梵行的话,他们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他们并不发愿,或者发愿不发愿,或者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的梵行,都同样的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行而求正果,就是所谓无道的(没有这道理的)。浮弥!犹如有人,欲得乳的人,却去毂牛角,那就必定不能得乳的。不管是无愿(不是其愿意),或者是有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如人欲得乳而毂牛角的话,必定不能得乳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道(不是正确的方法)而求乳,所谓毂牛角而求乳之故。像如是的,浮弥!如果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邪定),则他们虽然是作愿行,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会得果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行求正果,就是所谓无道啊!(没有这道理的)。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正定),则他们发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无愿(不发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行而求正果,就是所谓有道(有道理的)。浮弥!犹如有人,欲得乳的话,就给饲牛以饱饮,而去毂牛乳,则他必定能得乳的。不管是为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欲得乳时,则给饲牛以饱饮,而去毂牛乳的话,他就必定能得乳。为甚么呢?因为以正确之法去求乳,就是所谓毂牛乳是。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正定),则他们如作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或者是无愿(并不发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都行正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行求正果,乃所谓有道的。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则他们如作愿行,而行邪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果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梵行的话,就必定不能得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行而求正果,则所谓是无道。浮弥!犹如有人,欲得酥时,却以器盛水,以抨(张弓)去抨(弹击)它的话,必定不能得酥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如欲得酥,而以器盛水,而以抨去抨它的话,必定不能得到酥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法(不正确的方式)去求酥,所谓抨水,而欲得酥之故。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则他们虽作愿行,而却行邪梵行的话,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的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正果。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行而求正果,则所谓无道是。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则他们作愿行,而行正的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则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而求果的话,就是所谓有道。浮弥!犹如有人,欲得酥的话,则以器盛酪,以抨抨之,他就必定能得酥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如果人欲得酥的话,则以器盛酪,以抨去抨它的话,则他必定能得酥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法去求酥,就是所谓抨酥是也。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则他们曾发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而如果并不发愿,或者有愿无愿,或者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他们也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法去求果之故,所谓有道是。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则他们曾经发愿行而行邪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

  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见的梵行的话,他们必定不能得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行而求果,则所谓无道是。浮弥!犹如有人,欲得油时,乃以笮具(压榨之器物)盛沙,用冷水渍它,而将它压榨,则必定不能得到油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如欲得油,而用笮具去盛沙,用冷水去渍,而取之而压榨的话,必定不能得油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法(不正确的方法)去求油之故,所谓压沙是。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则他们虽然作愿,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的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而求果之故,所谓无道是。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则他曾经发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他们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而求果,则所谓有道之故。犹如有人,欲得油时,以笮具去盛麻子,以暖汤去渍,而执取而压榨的话,必定能得油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欲得油时,用笮其去盛麻子,用暖汤去渍,而取之而压榨的话,他必定能得油。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欲得油,而以笮其盛麻子,以暖汤去渍,而取之而压榨它,则他必定能得油。为甚么呢?因为以正法而求油,所谓压麻子是。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的话,则他曾经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则他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法而求果,则所谓有道之故。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则他曾经发愿行,而行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梵行的话,必定不能得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而求果,则所谓无道之故。浮弥!犹如有人,欲得火时,却用湿木作为火母,而用湿的钻,去钻它,则必定不能得火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欲得火,而用湿木作为火母,用湿的钻去钻它的话,必定不能得火的。为甚么呢?因为以邪法(不正确之法)去求火,别所谓钻湿木之故。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邪见,乃至邪见之定的话,则他虽作愿行,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能得果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邪梵行的话,则必定不能得正果的。

  为甚么呢?因为以邪而求果,则所谓无道之故。

  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则曾经发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必定能得正果的。不管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而求果,则所谓有道是。浮弥!犹如有人,欲得火时,以燥的木作为火母,以燥的钻去钻它,则必定能得火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人欲得火时,乃用燥的木去作为火母,用燥的钻去钻它,则他必定能得火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确之法去求火,则所谓钻火而用燥木之故。像如是的,浮弥!如有沙门、梵志,具有了正见,乃至正见之定,他曾发愿行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无愿,或者是愿无愿,或者是非有愿非无愿,而行正梵行的话,他就必定能得正果的。为甚么呢?因为以正行而求果,则所谓有道之故。浮弥!如果你为王童子说此四种喻的话,王童子听后,必定会大欢喜,会供养于你,会尽其形寿去作,所谓供养你的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以及其余的种种诸生活之具的。」

  尊者浮弥白佛说:「世尊!我本来未曾听过此四喻,怎么能得说出呢?唯今天始从世尊听到啊!」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浮弥,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四、受法经(上)第三(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间真实有四种的受法,所谓(1)现乐当来受苦报,(2)现苦当来受乐报,(3)现苦当来受苦报,(4)现乐当来受乐报。如行淫欲,就是现乐后苦。硬制烦恼,则现苦后乐。外道苦行,则现苦后苦。欢喜修行梵行,化生于彼,而般涅槃,而得不退法,不还于此世间,就是现乐后也乐。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世间乃真正实在有四种的受法的。那四种呢?或者有一种受法,为现在受乐,而当来会受苦报,或者有一种受法,乃现在受苦而当来会受乐报,或者有一种受法,乃现在受苦,而当来也是受苦报的;或者有一种受法,乃现在受乐,当来也会受乐报的。

  (1)甚么受法叫做现在受乐,而当来会受苦报呢?或者有沙门、梵志,和庄严的美好的女人共相娱乐,而作如是之说:『此沙门、梵志,对于淫欲之事,当来会遇见到有甚么恐怖?有甚么灾患?而必须断于欲,而施设所欲之事呢?对于此美好而庄严的女人的身体,而触摩的话,会有乐的更乐(快乐的感触)啊!』他就这样的和此美女共相娱乐,而在于其中游戏。他受此法,成就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趣至于恶处,会转生地狱之中。那时才作如是之念:那沙门、梵志,对于淫欲,会见到这种当来的恐怖,会见此(遇到这种)灾患之故,才应断于淫欲,才施设断欲的。我们因为由于欲,而诤欲,而缘于欲之故,才会受如是的极苦,如是的非常重之苦啊!

  (2)犹如春后之月,日中(白天)乃极为炎热,有葛藤的种子,被日炙得拆迸,而堕在于一娑罗树下。那时,娑罗树神,乃由于此之故,而生恐怖。于是,那位树神,如其有边傍的种子的村神,村里的百谷的药木的有其亲亲的朋友树神(所谓沙罗树之神的朋友、亲戚,以及住于药草等木的诸神),对于种子而见有当来之恐怖、灾患之会生起之故,便往至于那树神之处,而慰劳说:『树神!不可以起恐怖!树神!不可以起恐怖!现在此葛藤的种子或者会被鹿食,或者会被孔雀所食,或者会被风吹而去,或者会被村火所烧,或者会被野火所烧,或

  者会败坏,而不成为种子的。像如是的,树神!你乃会得安隐的。』如果此种子不被鹿所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风吹去,不被村火所烧,不被野火所烧,也不会败坏,而不会不成为种子的话,则此种子乃不缺不穿,也不会剖坼,不被风、雨、日等所伤害,而得大雨渍的滋润的话,便会迅速而生长。

  那位树神即作如是之念:为甚么缘故,那些边傍的种子村神,以及村里的百谷的药木等亲亲朋友的树神,对于种子见到当来会有甚么恐怖,会有甚么灾患,而来慰劳我而说:『树神!不可以起恐怖!树神!不可以起恐怖!此葛藤的种子,或者会被鹿所食,或者会被孔雀所食,或者会被风吹去,或者会被村火所烧,或者会被野火所烧,或者会败坏而不能成为种子,会像如是的,树神!你就可以得安隐的。』如果此葛藤的种子,不被鹿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风吹去,不被村火所烧,不被野火所烧,也不会败坏而不成为种子的话,则此种子乃会不缺不穿,也不会剖坼,不会被风、雨、日等所中伤(伤害),而得大雨渍的滋润的话,便会迅速的生长起来,而成茎典枝叶,而为柔软而成节,而触注喜悦。此茎与枝叶,柔软而成节,触体而喜悦,而为乐更乐(乐触)之触。

  此种子缘于树而成为大枝节叶后,就缠裹那株沙罗树,而覆盖在其上。覆盖在其树上后,那位树神方作如是之念:那些边傍的种子村神、村百谷的药木的亲亲朋友等树神,对于葛藤的种子,见到有如此的当来之恐怖,而见到此会有此灾患之故,才来慰劳我而说:『树神!不可以恐怖!树神!不可以恐怖!此葛藤的种子,或者会被鹿所食,或者会被孔雀所食,或者会被风所吹而.到别处去,或者会被村火所烧,或者会被野火所烧,或者会败坏而不能成为种子,会像如是的,树神!你可以得安心了。』然而如果此葛藤的种子,不被鹿所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风所吹而去,不被村火所烧,不被野火所烧,也不败坏,而非不能成为种子,则这种子乃不缺不穿,也不剖坼,也不被风、雨、日之所中伤,而得大雨渍的滋润的话,便会迅速的生长的。我就是因于此葛藤的种子,缘于此葛藤的种子之故,才会受此极苦,受此非常的痛苦的。

  (1)像如是的,或者有沙门、梵志,和庄严美好的女人共相娱乐,而作如是之说:『此沙门、梵志,对于淫欲,预见到当来会有甚么恐怖?有甚么灾患?而应断于淫欲,而施设所欲呢?对于此美丽庄严的女人的身体,会有乐更乐(乐触)之触的。」他就和这位女人共相娱乐,而游戏于其中。他受此法,而成就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趣至于恶处,转生在于地狱之中。这时才作如是之念:那些沙门、梵志,对于淫欲,预见到有这种当

  来的恐怖,预见这种灾患之故,而断于淫欲,施设断欲的。我们就是因于欲,诤于欲,缘于欲之故,而受如是之极苦,甚为重的痛苦的。这叫做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现在虽享受快乐,但是未来定会受苦报)。

  (2)甚么叫做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呢(现在受苦,而未来会受快乐之报)?或者有一人,有自然的重浊之欲,重浊之志,重浊之痴(天性有强烈的贪瞋痴)。他数随(常随)欲心,而受苦忧戚,数随恚心、痴心,而受苦忧戚。他由于此苦,由于此忧之故,就尽其形寿去修行梵行,乃至啼泣堕泪(伤悲而掉泪)。他受此法,成就而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升上善处,而生于天中,这叫做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

  (3)甚么叫做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现在所受的为苦,未来也会同样的受苦报)呢?或者有一位沙门、梵志,全身都裸形而不穿衣,或者用手作为衣,或者用树叶为衣,或者用珠为衣;或者不用瓶去取水,或者不用櫆(如北斗七星之形的取水之器)去取水;或者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欺妄之食;或者不自往,不遣信,不来尊,不善尊,不住尊;如有二人在食时,就不在其中而食;不在怀妊之家而食,不在畜狗之家而食;其家有粪蝇飞来,则不食;不噉鱼,不食肉,不饮酒;不饮恶水。或者都不饮,而学无饮之行;或者噉一口,以一口而为足,或者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为足,或者食.得,或者以一得为足,或者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为足;或者一日一食,以一食为足,或者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一月以一食为足;或者食菜茹(素菜),或者食稗子,或者食穄米,或者食杂面,或者食头头逻(米的一种)之食,或者食粗食;或者至于无事处,而依于无事;或者食根,或者食果,或者食自落之果;或者持连合之衣,或者持毛衣,或者持头舍衣(白布衣),或者持毛头舍衣,或者持全皮,或者持穿皮(有空洞的皮),或者持全穿的皮(整个都是破烂烂的);或者持散发,或者持编发,或者持散编之发;或者有剃发,或者有剃须,或者剃须发;或者有拔发,或者有拔须,或者有拔须发的;或者住立而断坐(都站立,而不坐下),或者修蹲之行;或者有卧剌的,或者以剌为床;或者有卧草的,而以草为床的;或者有事水,昼夜都以手柕(以手汲出水);或者有事火的,竟宿(正日正夜)都燃火;或者事日、月为尊佑大德,而叉手向祂们。像如此的比类,乃受无量的苦,学烦热之行。他受此法,而成就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而生在于地狱之中。这叫做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现在行持苦行,未来也同样的为苦报。由于不是正确的求乐之行之故。)

  (4)甚么叫做受法现乐,当来也受乐报(现世所修而完成快乐的果,故未来也当会受安乐的果报)呢?或者有一人,自然的不为重浊之欲,不为重浊之恚,不为重浊之痴(天性并不有重大的贪瞋痴)。他不会数随欲心(不会常起欲念),而不会受苦忧戚;不数随于恚心(不常起恚念),不数随于痴心(不常起痴念),而不受苦忧戚。他以乐以喜,而尽其形寿去修行梵行,乃至有欢悦之心。他受持此法,而成就具足后,其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等欲界的五种烦恼。所谓色界、无色界为上二界,欲界为下界,故名)已尽,化生于彼(色界天),在那里般涅槃(得涅槃而解脱三界之苦),而得不退法,而不还于此世间,这就是所谓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世间真正实在有此四种的受法的,因此之故,而说此道理。」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五、受法经(下)第四(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世间的痴法虽

  求喜、爱、可之法,然而却会产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佛教之不痴法虽难见难觉,但是能生喜、爱、可法。并说世间确实有四种受法。所谓1.感喜乐而犯十恶的,现在乐,而未来会苦。2.感苦忧而行十善的,现在苦,而未来会乐。3.感苦忧而犯十恶的,现在未来都会苦。4.感喜乐而行十善的,现在与未来俱乐。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拘楼瘦(拘楼国)的剑磨瑟昙,为拘楼的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此世间里,都有如是之欲,如是之望,如是之爱,如是之乐,如是之意,都欲使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之能够消灭,而希望那些喜、爱、可意等法之能够产生。他们都作如是之欲,如是之望,如是之爱,如是之乐,如是之意,然而那些不喜、不爱、不可之法,却反而会生起,那些可喜、可爱、可意之法,却会灭无。这就是所谓痴法。我法乃非常的深妙,为难见、难觉、难达之法。像如是的,我法为甚深、难见、难觉、难达,然而那些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由于学佛而得以消灭,喜、爱、可之法,会

  由之而生,是不痴之法。

  世间真实有四种的受法。那四种呢?(1)或者有一种受法,现在快乐,而当来会受苦报,(2)或者有受法,现在为苦,而当来会受乐报,(3)或者有受法,现在为苦,当来也会受苦报,(4)或者有受法,现在为乐,当来也会受乐报。

  (1)甚么叫做有一种受法,现在为乐,而当来会受苦报呢?或者有一种人,自乐自喜而杀生(喜欢于杀生之业),因于杀生,而为生乐生喜。他也会自乐自喜于不与取、邪淫、妄言(喜欢偷盗、邪淫、妄语),乃至邪见,因于偷盗乃至邪见,而生乐生喜。像如是的身乐、心乐、而不善从(不从于善),而不善生(不生善),而不起于智,不起于觉,不起于涅槃,这叫做受法现乐,而当来会受苦报。

  (2)甚么叫做受法现苦,当来会受乐报呢?或者有一种人,自苦自忧,而断杀生,由于断除杀生,而生苦生忧(戒杀为克制自己,故不是快乐轻爽之事)。他也自苦自受而断除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断邪见(克制自己的欲心,而戒偷,乃至戒邪见),由于努力认真的断除偷盗,乃至邪见之故,而会生苦生忧。像如是的身苦、心苦,而善从(从于善),而善生(而生善),而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这叫做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

  (3)甚么叫做受法现苦,当来也会受苦报呢?或者有一种人,自苦自忧而杀生,由于杀生之业,而生苦生忧。他也自苦自忧而不与取(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由于偷盗,乃至邪见而生苦、生忧。像如是的身苦、心苦,而不善从(不从于善)、不善生(生不善之业),而不趣于智,不趣于觉,不趣于涅槃,这叫做受法现苦,当来也会受苦报。

  (4)甚么叫做受法现乐,当来也会受乐报呢?或者有一人,自乐自喜,而断杀生,由于断除杀生,而生乐生喜。他也自乐自喜,而断除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断除邪见(戒偷乃至戒邪见),由于断除偷盗,乃至断除邪见,而生乐生喜。像如是的,身乐、心乐,而善从(从于善),而善生(生善),而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这叫做受法现乐,当来也会受乐报。

  (1)如有人,受法现乐(现在受快乐之法),当来会受苦报之事,然而那些痴人却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有此法)。对于这种受法现乐,而当来会受苦报之事,不知如真后,便会习行而不断。由于习行不断之故,便会有不喜、不爱、不可等法之产生,喜与爱与可之法,会消灭。犹如阿摩尼药(水药)那样,有一分的好色香味,然而混杂有毒物。或者有人,由于疾病之故,而服用它。服用时,有好的色香味,可口而不会伤害咽喉,服后,药物在腹内,便不能成为药了。像如是,对于这种受法现乐(现在受快乐),而当来会受苦报之事,那些痴人,却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对于此受法现乐,而当来会受苦报之事。不能如实而知后,便会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后,便会不喜、不爱、不可等法会产生,喜、爱、可等法,会消灭,这叫做痴法。

  (2)如有人,受法现苦,而当来却会受乐报,然而那些愚痴的人,乃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这种受法现苦,而当来会受乐报之事,不知如真之后,便不去习行,而断掉。不习行而断掉之后,便不喜、不爱、不可等法会产生,喜、爱、可等法会消灭,这叫做痴法。

  (3)如有人,受法现苦,当来也会受苦报之事,那些愚痴的人,乃不知如真。对于此受法现苦,当来也会受苦报之事,不知如真后,便会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后,便不喜、不爱、不可等法会产生,喜、爱、可等法会消灭。犹如大小便,又有混杂毒物在里面,或者有人,为了疾病之故而服它,服时恶色,而臭,而无滋味,不可口而伤咽(不但不舒适,且会伤咽喉),服后在腹内,便不成药。像如是的,这种受法现苦,当来也会受苦报之故,那些愚痴的人,乃不知如真。对于这种受法现苦,当来

  也会受苦报之事,不知如真后,便会去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后,便不喜、不爱、不可法会产生,喜、爱、可等法会消灭,这叫做痴法。

  (4)如有人,受法现乐,而当来也会受乐报之事,那些愚痴的人,不知如真。对于这种受法现荣,当来也会受乐报之事,不知如真后,便不会去习行,而会除断其事。不习行而除断后,则那些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便会生,喜、爱、可等法,便会灭,这叫做痴法。

  他对于应习行之法,不知如真,对于不应习行之法,也不知如真(对于那一种应修持习行,那一种法不应修持习行等事,都认不清楚。)对于应习行之法,不知如真,对于不应习行之法,不知如真后,则对于不应习行之法,会去学习,应该要习行之法,却不去习行。对于不应习行之法,会去学习,应该要习行之法,不去习行之后,便会生起不喜、不爱、不可等法,而喜、爱、可等法会消灭,这叫做痴法。

  (1)如果有受法,现乐而当来会受苦报的话,则那些有智慧的人,会知如真(会如实而知)。对于这种受法现乐,而当来会受苦报之法,知道如真后,便不会去习行,而会把它断灭。不习行而断灭后,则那些喜、爱、可等法,便会产生,那些不喜、不爱、不可等法,便会消灭,这叫做慧法。

  (2)如果有一种受法,为现苦,而当来会受乐报的话,则那些有智慧的人,使会知如真。这种受法现苦,而当来会受乐报之法,如知如真后,使会去习行而不断它。习行而不断后,便会生起那些喜、爱、可等法,而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消灭。犹如大小便,混和若干种之药,如有人为了疾病之故而服它,饮服之时,有恶色,而臭,而无滋味,不适可于口,而伤咽喉,然而服后在腹内,便会成为药。像如是的,这种受法现苦,而当来受乐报之事,那些有智慧的人,会知如真。这种受法现苦,而当来会受乐报之法,知如真之后,便会去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后,便会生喜、爱、可之法,而那些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消灭,这叫做慧法。

  (3)如果有一种受法,现在为苦,当来也会受苦报的话,则那些有智慧的人,会知如真。这种受法现苦,而当来也会受苦报的话,已知如真后,便不会去习行,而会断除。不习行而断除后,便会生起喜、爱、可之法.,而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消灭,这叫做慧法。

  (4)如有一种受法,为现乐,当来也会受乐报的话,则那些有智慧的人,会知如真。对于这种受法为现乐,当来也会受乐的法,知如真后,便去习行而不断。习行而不断后,便会有喜、爱、可之法会产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消灭。犹如酥与蜜,和若干种之药那样,或者有人为了疾病之故而服它,当饮服之时,有好色香味,可口而不会伤咽喉,服用后,在腹内时,便会成为药。像如是的,此受法现乐,当来也会受乐报之事,那些有智慧的人,会知如真。对于此受法现乐,当来也会受乐报之事,知如真后,便会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后,便会有喜、爱、可之法会产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消灭,这叫做慧法。

  他对于应习行之法,知如真,对于不应习行之法,知如真;对于应习行之法,知如真,不应习行之法,知如真后,便会对于应习行之法去修习,对于不应习行之法,不会去修习;对于应习行之法,去修习,对于不应习行之法,不去修习后,便会有喜、爱、可之法会产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会消灭,这叫做慧法。在世间里,确实有如是之四种受法的,由于如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