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一七○、鹦鹉经第九(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鹦鹉摩纳之家的白狗,为其前生之父,佛为其举证说明,并说其父乃因增上慢,故生于下贱的狗中。鹦鹉摩纳闻知其事,始放其瞋恚心而生善心。就请问人身为甚么有高下?为甚么有妙不妙?佛陀并说人的所以有寿命长短、健康多病、美丑、威德、财产、智慧多寡,与家庭贵贱之别等因缘。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过夜至于平旦之时,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内去乞食,在乞食的过程中,曾往诣于鹦鹉摩纳(青年)都提之子之家(其父生前名叫都提)。这时,鹦鹉摩纳,都提之子,有些应作之
事,因此,出外而不在于家。那个时候,鹦鹉摩纳都提子之家有一只白狗,在大床上的金盘中吃东西。于是,白狗遥见佛陀向这边来,牠看见后便吠,世尊就对白狗说:「你不应该这样!所谓你在生时从呧〔诋毁,增上慢而举手言咆〕,而至于现在转生为狗在吠人!」白狗听后,极大的瞋恚,就从其床下来,而至于木聚(柴堆)边,忧戚而愁,而倒卧在那里。
鹦鹉摩纳都提子,在于后来还家时,看见自己的白狗极大瞋患,从床下来,至于木聚边忧戚而愁卧后,就问家人说:「到底是谁触娆我的白狗,使其大瞋恚,而从床下来,至于木聚边忧戚而愁卧的呢?」
家人回答说:「我们都没有人去触娆白狗,使其大瞋恚,从床下来,而至于木聚边去忧戚愁卧。摩纳!当知!今天沙门瞿昙来此乞食,白狗看见后,便逐吠他。沙门瞿昙乃对白狗说:『妳不应该这样,所谓你在生时从呧(诋毁)而致于转为狗而吠人。』因是,(由于此),摩纳!故使白狗极大瞋恚,从床下来,而至于木聚边,忧戚愁卧的。」
鹦鹉摩纳都提子听后,便大瞋恚,欲诬世尊,欲谤世尊,欲堕世尊。像如是的抱着想诬谤,而堕沙门瞿昙的心,而从舍卫城出,往诣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被无量的大众,前后围绕,而为他们说法。世尊遥见鹦鹉摩纳都提子之来,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鹦鹉摩纳都提子之来到吗?」大众回答说:「看见。」
世尊垂告说:「鹦鹉摩纳都提子如果现在命终的话,就会如人之屈伸其手臂之顷,必定会生于地狱。为甚么呢?因为他对于我生起极大的瞋恚之故。如有众生,由于心起瞋恚之故,身坏命终,必会趣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中。」
于是,鹦鹉摩纳都提子,乃往诣佛所,向世尊说:「沙门瞿昙!今天曾经到过我家来乞食吗?」世尊回答说:「我今天曾经到过你家去乞食。」摩纳说:「瞿昙!您向我的白狗讲甚么事,使我的白狗极大瞋恚,从床下来,而至于木聚边,忧戚愁卧呢?」
世尊回答说:「我在于今天的平旦,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去乞食,展转往诣而至你家去乞食,于是白狗遥见我来,看见后,便吠我。我就对白狗说:『你不应该这样,所谓你,乃从呧而至于吠?』(从增上慢而诋毁他人,而致堕入于畜生,还在吠人)。因此之故,白狗乃极大瞋恚,从床下来,至于木聚边,忧戚愁卧。」
鹦鹉摩纳问世尊说:「白狗前世是我的甚么人呢?」世尊垂告说:「止!止!(不要提起此事)。摩纳!慎莫问我(千万不要问我此事)!你如果听闻其事的话,必定会不欢喜的。」鹦鹉摩纳又更再三的问世尊说:「白狗前世到底是我的甚么人?」
世尊也是再三的垂告说:「止!止!摩纳!慎莫问我!你听闻此事后,必定会不欢喜的。」世尊也因摩纳再三的推问,最后就又垂告摩纳而说:「你既然至于再三的问我不止(我就告知你吧!),摩纳!当知!那只白狗,在于前世之时,就是你的父亲,名叫都提啊!」
鹦鹉摩纳听此语后,倍极大恚(愈起瞋恚心),就欲诬世尊,欲谤世尊,欲堕世尊。像如是的欲诬、谤,欲堕沙门瞿昙,而对世尊说:「我的家父在世时,都行大布施,作大斋祠(祭天大斋食之会),其身坏命终之后,正往生于梵天。甚么因甚么绿,乃生于这种下贱的狗身中呢?」
世尊告诉他说:「你父都提,由于此而起增上慢,因此之故,而生于下贱的狗身中的。所谓:
梵志增上慢此终六处生鸡狗猪及豺驴五地狱六
(梵志由于起了增上慢之故,在此处命终之后,会在于六处当中去转生。所谓鸡、狗、猪、豺之四,驴身为第五,地狱即为其第六之处。)
鹦鹉摩纳!如果你不信我所说之事的话,你可以回家对白狗说:『如果在于前世时,是我的家父的话,白狗啊!你就应当回到大床上去。』摩纳!白狗必定会还回上大床的。你就又说:『如果前世是我的家父的话,白狗啊!你就还在于金盘中吃食。』摩纳!白狗必定会还回在于金盘中去吃物的。你就又说:『如果前世时,是我的父亲的话,就提示我,你所举放金、银、水精、珍宝的藏处。因为我不知其处之故。』摩纳!白狗必当会示你前世时所举放的金银水精珍宝等藏处的,所谓你不知之处之故。」
于是,鹦鹉摩纳!听佛所说,善受持诵,绕世尊后,还回其家,而对于白狗说:「你前生时,如果是我的父亲的话,白狗!你就应当还回在大床上。」白狗就还回在大床上。又说:「如果前世时,是我的父亲的话,白狗!你就还回在金盘中吃食。」白狗就还回在金盘中吃食。又说:「如果前生时,是我的父亲的话,应当提示我父本来所举放的金、银、水精、珍宝等藏处,因为我所不知之故。」白狗就从其床上下来,而往至于前世所止宿之处,用口及足,掊(挖)床的四脚之下。鹦鹉摩纳便从那个地方大得宝物。
于是,鹦鹉摩纳都提子得宝物之后,极大欢喜,就用右膝着在于地,叉手而向于胜林给孤独园,而再三的举声,再三的称誉世尊而说:「沙门瞿昙所说的不虚!沙门瞿昙所说的都是真谛!沙门瞿昙所说的都是如实!」他再三的称誉后,就从舍卫城出,而往诣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被无量的大众前后围遶,而为他们说法。世尊遥见鹦鹉摩纳的到来,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鹦鹉摩纳将到这里来吗?」回答说:「看见。」世尊垂告说:「鹦鹉摩纳现在如果命终的话,就会如屈伸手臂之顷那么之快,必定会至于善处。为甚么呢?因为他,由于我,而极为有善心之故。如有众生,由于善心之故,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至于天中。」
那时,鹦鹉摩纳往诣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世尊告诉他说:「到底如何呢?摩纳!如我所说那样,白狗是否为如是呢?或者不如是呢(是否如佛所说的那只白狗的前世,就是摩纳的父亲与否)?」鹦鹉摩纳白佛说:「瞿昙!实如您所说的。瞿昙!我又欲有所问,如听允,乃敢陈述。」世尊告诉他说:「恣你所问(可以随意提出来问)。」
摩纳问而说:「由于甚么因,甚么缘,那些众生,俱受于人身,而会有高,有下,有妙,有不妙呢?为甚么呢?瞿昙!因为我曾经看见过有的短寿,有的长寿,也看见过有的为多病,有的很少有病的。也看见过有的为不端正,有的为端正的,也见过无威德、有威德的人,见过有的人为卑贱之族,有的却为尊贵之族的人,见过无财物、有财物的人,见过有恶智、有善智的人。」
世尊回答说:「那些众生,乃由于自己的行业,由于其业,而得其报的。缘于业,依于业的业处,众生即随其高下,而处于妙(殊胜)与不妙(卑劣)之位的。」鹦鹉摩纳白世尊说:「沙门瞿昙所说的至为简略,并不广为分别解说,我乃不能了知其义。愿沙门瞿昙为我广说,使我能得知道其中之义!」
世尊告诉他说:「摩纳!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广分别解说。」鹦鹉摩纳白佛说:「唯然!当受教而听。」
佛陀说:「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其寿命会极短呢?如有男子女人,都行杀生而凶弊,极恶而饮血(手常染血),有害人之意,而着于恶(常作伤人之事),并没有慈心去对于诸众生,乃至于昆虫(对生物无仁爱之念)。他受这种业,作到具足后(恶业满盈),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在于地狱中(由地狱业满而出来后),来生于人间时,其寿命会极短的。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短寿的,所谓男子女人,杀生凶弊,极恶饮血之故。摩纳!当知!此恶业,乃有如是之报的。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其寿命会极长呢?如有男子女人,离开杀生,断除杀生,弃舍刀杖,而有惭有愧,有慈悲之心,而能饶益一切众生,乃至于昆虫的话,则他乃受此业,作此善业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上升于善处,会往生于天中(其天的善业报后),来生于人间时,其寿命会极长的。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会受长寿之故。所谓男子女人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的话,则,摩纳!当知!此善业乃有如是之报的。
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有多疾病呢?如有男子女人,触娆众生,他或者用手拳,或者用木石,或者用刀杖,去触娆众生,他受此恶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转生至于恶处,会生在地狱中(地狱报满后),来生于人间时,会多有疾病。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会受多疾病之故。所谓男子女人,多触娆众生之故。摩纳!当知!此业有如是的报应的。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没有疾病呢?如有男子女人,不触娆众生,他们不用手拳,也不用木石,更不用刀杖去触娆众生的话,则他受此善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升于善处,会往生于天中(天的福报满后),来生人间时,就不会有疾病。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无疾病,所谓男子女人,不触娆众生之故。摩纳!当知!此善业,乃有如是之报的。
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其形体为不端正呢?如有男子女人,急性而多恼,他少有所闻时,便会起大瞋恚,会憎嫉而生忧,会广生诤怒,他受此业,作到具足之后,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在于地狱之中(地狱业满后),来生人间时,其形体就不会端正。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形不端正之故,所谓男子女人,急性而多恼之故。摩纳!当知!此种业,乃有如是之报的。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其形体会端正呢?如有男子女人,不急性、不多恼,他听到柔软粗犷的强言,也不会生大瞋恚,不会憎嫉生忧,不广生诤怒的话,则他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升上善处,会往生于天中(天报业尽后),来生人间时,其形体会端正的。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形体端正之故,所谓男子女人,不急性,不多恼之故。摩纳!当知!此业有如是之报的。
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为没有威德(无权势)之人呢?如果有男子女人,内怀嫉妒,也就是他看见别人得到人的供养、恭敬时,便会生起嫉妒心,如看见别人有物时,就欲使其得到,他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转生在地狱中(地狱业满后),来生于人间的话,就为没有威德的人。为甚么呢?因
为此道乃受无威德之故,所谓男子女人,内怀嫉妬之故。摩纳!当知!此恶业,乃有如是的报应的。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为有威德(权势)之人呢?如有男子女人,不怀嫉妬之心,看见别人得到人的供养恭敬时,乃不会生嫉妬之心,如看见别人有物时,也不欲使其为我所得而有,则他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升上善处,会往生于天中(其善业享满后),如来生人间时,就会为有大威德的人。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会受有威德,所谓男子女人,不怀嫉妬之故。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的果报的。
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生为卑贱之族呢?如有男子女人,憍傲大慢,他对于应可敬的人,却不去尊敬,可尊重的,却不去尊重他,可尊贵的,却不去贵重他,可奉的,却不去奉他,可供养的,却不供养他,可与道的,却不与道给他,可与坐的,却不与坐,可叉手向其礼拜问讯的,却不叉手去向其礼拜问讯。此人因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地狱业满后),来生人间时,会转生为卑贱之族。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生为卑贱之族之故,所谓男子女人,憍傲大慢之故。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之报的。摩纳!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生为尊贵之族呢?如有男子女人,不憍傲大慢,他对于可敬的人,会去尊敬其人,可尊重的,会去尊重其人,可贵重的,就会去贵重其人,可奉事的人,就会去奉事其人,可供养的人,就会去供养其人,可与道的,就会与道给其人,可与坐的,就会与坐给其人,可叉手向其礼拜问讯的,就去叉手向其礼拜问讯。此人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升上善处,会生于天中(受天报后),来生人间时,必定会生于尊贵之族。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生于尊贵之族之故,所谓男子女人,不憍傲大慢之故。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之报的。
摩纳!由于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并没有财物呢?如有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他并不布施给与沙门、梵志,贫穷、孤独,以及远来求乞之人以饮食、衣被、华鬘、涂香、屋舍、床榻、明灯、给使等所需的人物,由于他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在于地狱之中,恶业报满后,来生人间时,会为没有财物的人。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无财物之故。所谓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之故。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的果报的。摩纳!由于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多有财物呢?如有男子女人,常作施主,常行布施,他布施给与沙门、梵志,贫穷、孤独,以及远来求乞的人以饮食、衣被、花鬘、涂香、屋舍、床榻、明灯、给使等所需的人物,他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升上善处,会往生于天中,报尽而来生人间时,为多有财物之人。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多有财物,所谓男子女人,常作施主,常行布施之故。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的果报的。
摩纳!由于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有恶智慧呢?如有男子女人不数数(不屡次)往诣诸贤者之处去问事(受教)。如有名德的沙门、梵志,他也不往诣其处,不随时请问义理,所谓:『诸位贤者!甚么为之善?何者为之有罪?甚么为之非罪?何者为之妙?何者为之不妙?何者为之白?何者为之黑?白与黑到底是从甚么而生的?甚么义为之现世之报?甚么义为之后世报呢?』倘若去请问过,然而并不去实行,他就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中,业报完了,而来生人间时,会有恶智慧。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恶智慧,所谓男子女人,不数数(不常常)往诣贤者之处去请问诸事之故。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的果报的。摩纳!由于甚么因,甚么缘,男子女人会有善智慧呢?如有男子女人,能数数往诣问诸贤者诸事,如有名德的沙门、
梵志,他就数往诣(常去)他处,去随时问义:『诸位尊者!甚么为之善?甚么为之不善?甚么为之有罪?甚么为之非罪?甚么为之妙?甚么为之不妙?甚么为之白?甚么为之黑?白与黑,到底是从何而生的?何义为现世之报?何义为之后世之报呢?』请问后,也能去实行,则他受此业,作到具足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升上善处,会生于天中,报尽后,来生人间时,会有善智慧。为甚么呢?因为此道乃受善智慧之故,所谓男子女人,能数数往诣贤者之处去问事。摩纳!当知!此业乃有如是之报的。
摩纳!当知!如果作那些和短寿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短寿,作那些和长寿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长寿;如作那些和多疾病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多疾病,作和那些少疾病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少疾病;作和不端正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不端正,作和那些端正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端正;作和那些没有威德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没有威德,作和那些威德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威德;作和那些卑贱族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卑贱之族,作和那些尊贵族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尊贵之族;作和那些没有财物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没有财物,作和那些多财物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多财物;作和那些恶智慧相应之业的话,必定
会得恶智慧,作和那些善智慧相应之业的话,必定会得善智慧。摩纳!这是我从前所说过的,众生都由于自己的行业,而由于其业,而得其果报的。所谓:缘于业,依于业的业处,众生则随其高下,而处于妙,或不妙的。」
鹦鹉摩纳都提子白佛说:「世尊,我已了解了。善逝!我已知道了。世尊!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自归依三宝,乃至于命尽。世尊!从今日起,您进入都提家,有如进入此舍卫城地方的优婆塞家那样,使我都提家,长夜能得利义,能得饶益安隐快乐。」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鹦鹉摩纳都提子,以及无量的大众,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七一、分别大业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外道哺罗陀平,向尊者三弥提说他曾面从沙门瞿昙受「身口业为之虚妄,唯有意业为真谛。或者有禅定,比丘入其禅定的话,就无所觉。」三弥提乃斥其为诬谤,并不是佛言。尊者大周那听后,尽告阿难,并同往问佛。佛说:如故意作乐业,作到成就时,当受乐报,苦业、不苦不乐之业,及其果报,也是如是。并说分别大业经,所谓有离十恶,死后或生天界,或生地狱的,也有不离十恶,死后或生天界,或生地狱的。见到此事后,沙门梵志,或者会否认善恶之行业与果报的相应。然而其中的因果很复杂,不可以表相之见,来限定行业应报的不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
那时,尊者三弥提,也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无事禅屋中(森林中的屋舍)。
于是(这时),有一位异学,名叫哺罗陀子(外道游行者),在于中午以后,彷徉(徘徊),而往诣于尊者三弥提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说:「贤者!三弥提!我欲有所问,不知能否听许我之所问吗?」尊者三弥提回答说:「贤者!哺罗陀子!你欲问就问好了,我听后当会思其义而回答你的。」
异学哺罗陀子便问而说:『贤者!三弥提!我曾经面从沙门瞿昙之处听闻,当面从沙门瞿昙之处,
受如是之法:『身与口之业,为虚妄的,唯有意业为真谛的。或有一种禅定,比丘如果入其禅定中的话,就无所觉。』」(专心于其禅中,就不会有所感于其它的事物。)
尊者三弥提告诉他说:「贤者哺罗陀子!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不可以诬谤世尊!诬谤世尊的话,就为之不善的,因为世尊并不作如是之说。贤者哺罗陀子!世尊乃以无量的方便而说:『如果故作业(故意作业,有心之业),作后已成就的话,我就说他没有不受报的。或者会在于现世而受,或者会在于后世而受。假如不故作业(不是故意所作之业,无心之业),作后已成就的话,我就不说其必定会受果报的。』」
异学哺罗陀子,至于再三的对尊者三弥提说:「贤者三弥提!我曾经面从沙门瞿昙之处听闻,当面从沙门瞿昙之处,曾受:『身与口之业为虚妄的,唯有意业为真谛。或有一种禅定,比丘如入其禅定中的话,就没有所感觉。』」
尊者三弥提,也再三的告诉他说:「贤者哺罗陀子!你不可以作此说!不可以诬谤世尊!如诬谤世尊的话,就为之不善,因为世尊乃不作如是之说。贤者哺罗陀子!世尊乃以无量的方便而说:『如故作业,作后已成就的话,我乃说没有不受报的,或者会在于现世受,或者会在于后世受。假如为不故
作业的话,则作已成就的话,我并不说必定会受报的。』」(我说:这种情形,不一定会受报。)
异学哺罗陀子又问尊者三弥提说:「如故作业,作已成就的话,当会受何种果报呢?」尊者三弥提回答说:「贤者哺罗陀子!如故作业,作已成就的话,必定会受苦报的。」异学哺罗陀子又问尊者三弥提而说:「贤者三弥提!你在于此法与律当中,学道几时呢?」(你在佛法与佛的教诫当中,学佛学好久呢?)
尊者三弥提回答说:「贤者哺罗陀子!我在于此法与律当中,学道不久,始三年而已。」于是,异学哺罗陀子便作如是之念:这么年少的比丘,尚且能护其师,更何况那些旧学的上尊人(长老比丘)呢?于是,异学哺罗陀子听闻尊者三弥提所说,不是不非(不以为是或非),就从其座起,振奋其头而离去。
那个时候,尊者大周那(舍利弗之弟,于空法中,深生信解之比丘),离开尊者三弥提之昼行坐之处不远,于是,尊者大周那将尊者三弥提和异学哺罗陀子所共论之事,他都统统把它诵习,都善于受持后,就从其座起,而往尊者阿难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就将尊者三弥提和异学哺罗陀子所共论的,统统向尊者阿难说。
尊者阿难听后,对他说:「贤者周那!由于得此论,你我可往见佛,去奉献世尊。贤者周那!现在可以共诣佛陀,去具向世尊说此义,或者有可能由于此,而能得从世尊处,听到异法也说不定(更妙,更特别之法)。
于是,尊者阿难、尊者大周那,就共同往诣佛陀。到后,尊者大周那乃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尊者阿难,也稽首佛足后,退住在一边。
那时,尊者阿难对周那尊者说:「贤者大周那!你可以说出来了,可以说出来了。」于是,世尊问他而说:「阿难!周那比丘,欲说甚么事呢?」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您现在当会亲自听其陈述的。」于是,尊者大周那就将尊者三弥提和异学的哺罗陀子所共论之事,尽向佛陀说。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阿难!你看!三弥提比丘,乃为痴人无道的了。为甚么呢?因为异学哺罗陀子,其问事不定(问事不足,应该要以分别答复之问),而三弥提比丘痴人,却一向而答(决定的回答)之故,我才说他为痴人的。」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如三弥提比丘,由于此事而说:『所有觉者(所感受的),都是苦的』,则当会有甚么咎呢?」
世尊呵责尊者阿难说:「你们看!阿难比丘也是同样的为无道的了!阿难!此三弥提痴人,那位异学哺罗陀子,乃尽问三觉(三受),所谓乐觉(乐受)、苦觉(苦受)、不苦不乐觉(不苦不乐受,舍受)的。阿难!如三弥提痴人,被异学的哺罗陀子所问时,能作如是之回答的话,也就是说:『贤者哺罗陀子!如果故意而作乐的业,而作后已完成(以身口意而作过)的话,当会受乐报。假若故意作苦的业,而已作完成(以身口意而作过)的话,当会受苦报。倘若故意作不苦不乐之业,而已作完成(以身口意而作过)的话,就当会受不苦不乐之报的。』阿难!如果三弥提痴人被异学的哺罗陀子所问,而能作如是的回答的话,则异学的哺罗陀子,其眼睛尚不敢正视三弥提痴人,更何况又能问如是之事呢?阿难!如果你能从世尊听闻『分别大业经』的话,则对于如来,会倍复增上,会心静而得喜的。」
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合掌)向佛,白佛说:「世尊!现在正是其时。善逝!现在正是其时。如世尊为了诸比丘而说『分别大业经』的话,诸比丘们听后,当会善于受持。」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具分别解说。」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这时,诸比丘,就受教而听。
佛陀说:「阿难!(1)或者有一人,并不离开杀(杀生)、不与而取(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人并不离恶、不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
时,生在于善处的天中。阿难!(2)或者有一人,乃离开杀生(不杀生),离开不与取(不偷盗),离开邪淫(不邪淫),离开妄言(不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正见),此人离恶而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时,转生于恶处的地狱中。阿难!(3)或者有一人,不离杀生,不离不与取,不离邪淫,不离妄言,乃至不离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后,乃生于恶处的地狱中。阿难!(4)或者有一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护已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的天中。
(1)阿难!如果有一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为邪见的人。此人不离恶,不护已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善处的天中的话,则如有沙门、梵志,已得天眼,已成就天眼,而观见他,观见后,曾作如是之念:此人没有身的恶行,也没有身的恶行之报;没有口与意的恶行,也没有口与意的恶行之报。为甚么呢?因为我观见他,并不离杀生、不离不与取、不离邪淫,不离妄言,乃至是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己后,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的天中。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如不离杀、不离不与取,不离邪淫,不离妄言,乃至不离邪见的人,此不离恶,不护已的人,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生于善处的天中。像如是之见的话,就为之正见,如果有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会趣于邪。如所见所知的极力的扪摸(抓取,固执),则一向都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
(2)阿难!如有一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而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时,生于恶处的地狱中的话,则如有沙门、梵志,已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去观见他,观见他后,作如是之念:此人无身的妙行,也无身的妙行之报;没有口与意的妙行,也没有口与意的妙行之报。为甚么呢?因为我见他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而护已后,其身坏命终后,生于恶处的地狱中。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离杀,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邪见,此离恶护已的人,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生于恶处的地狱中。像如是之见的话,则为之正见,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乃趣于邪。如所见所知的极力扪摸(固执),则他乃一向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都为虚妄。』
(3)阿难!如有一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不离恶,不自护已,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转生于恶处的地狱中。如有沙门、梵志之得到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经观见他,观见后,作如是之念:此人有身的恶行,也有身的恶行之报;同时有口与意的恶行,也有口与意的恶行之报。为甚么呢?因为我观见他并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处的地狱中。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的话,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会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像如是之见解的话,则为之正见。如果异于此见的话,则他的智,乃趣于邪。如果他对于其所见所知的极力的扪摸(抓取,固执)时,则他乃一向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
(4)阿难!如有一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护已后,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生于善处的天中的话,则如有沙门、梵志之得到天眼,成就天眼的人,去观见他,观见后,作如是之念:此人有身的妙行,也有身的妙行之报;同时有口与意的妙行,也有口与意的妙行之报。为甚么呢?因为我看见他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而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时,生于善处的天中。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离
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而护已的话,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会生于善处的天中。像如是之见,则为之正见,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乃趣于邪。如其对于所见所知的,极力的扪摸(抓取,固执),他乃一向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
(1)阿难!就中,如有一位沙门、梵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作如是之说:『此人没有身的恶行,也没有身的恶行之报;同时没有口与意之恶行,也没有口与意之恶行之报。』这种说法,我乃不会听取其意见的。如果作如是之说:『我观见他不离杀,不离不与取,不离邪淫,不离妄言,乃至不离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持后,在其身坏命终之时,生于善处的天中。』这样说的话,我就会听从其说的。
如果作如是之说:『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不离恶,不护持的人,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会生于善处的天中。』作这种说的话,我乃不会听取其说的。如果作如是之说:『像如是之见的话,就为之正见;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乃趣于邪。』这种见解,我也不会听取的。如所见所知,极力的扪摸(固执),一向都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此说,我也不会听取其言的。为甚么呢?如来乃知道那个人有异之故。
(2)阿难!就中,如有十位沙门、芃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作如是之说:『此人没有身的妙行,也没有身的妙行之报;同时没有口与意的妙行,也没有口与意的妙行之报。』这种说,我乃不会听他的。如作如是之说:『我观见他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而护持后,其身坏命终时,而生于恶处的地狱中。』这种说,我就会听取的。
如作如是之说:『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而护已的话,则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会生于恶趣的地狱中。』这种说,我乃不会听取的。如作如是之说:『作如是之见的话,就为之正见;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乃趣于邪。』这,我也不会听取的。如所见所知,极力的扪摸,一向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都是虚妄。』这,我也是不会听取的。为甚么呢?阿难!因为如来乃知其人为有异之故。
(3)阿难!就中,如有一位沙门、梵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作如是之说:『此人有身的恶行,也有身的恶行之报;同时有口与意的恶行,也有口与意的恶行之报。』我乃会听其所说的。如作如是之说:『我观见他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时,乃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这种说明,我乃会听取其说的。
如作如是之说:『如更有如是之比类的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的话,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会生于恶处的地狱中。』这种见解,我乃不会听取的。如果作如是之说:『像如是之见的话,就为之正见,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会趣于邪。』这,我也不会听取的。如所见所知的,都极力的扪摸(固执),一向都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都是虚妄。』的话,我也不会听取的。为甚么呢?阿难!因为如来乃知此人有异之故。
(4)阿难!就中,如有一位沙门、梵志之得天眼,成就天眼的人,曾作如是之说:『此人有身的妙行,也有身的妙行之报;同时有口与意的妙行,也有口与意的妙行之报。』这,我乃会听取其说的。如作如是之说:『我观见他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时,生于善处的天中。』这,我乃会听取其说的。
如作如是之说:『如更有如是的比类的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其一切身坏命终之后,也会生于善处的天中。』这,我就不会听取其说的。如果作如是之说:『像如是之见的话,就为之正见,异于此见的话,则其智会趣于邪。』这,我乃不会听取其说的。如所见所知的,极力扪摸(固执),一向都执着而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这,我也不会听取其说的。为甚么呢?阿难!因为如来乃知其人为有异之故。
(1)阿难!如有一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天中的话,则他如果本来作不善之业,作恶已成的话,则由于此不离恶,不护已之故,他就在于现法当中,受到其报后,然后生在于彼处(善处天中)的。或者又因后报(第三次生死,及其后)之业之故,他就不会以此因,不会以此缘(指恶因缘),其身坏命终之后,而生于善处的天中(后报业之故,来生不一定随报,故作恶后,或者会生于善处。)或者又因本来曾经作过善业,作已成就的话,则由于离恶护已之故,有未尽的应受的善处之报,他就因于此,缘于此之故,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的天中。或者又有临死时,曾生善心(六
识心王),心所有之法(心所,如俱舍论所说的四十六心所),都与正见相应,他就由于此因,此缘,而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的天申。阿难!如来乃知道那个人,为如是的。
(2)阿难!如有一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护已后,其身坏命终时,却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的话,则他如本来作过善业,作后已成就的话,就由于此离恶护已之故,他乃在于现法当中受其善报完毕后,而生于彼恶处的。再者,又因为是后报之业之故,他就不由于此善因,不由于此善缘,身坏命终之后,而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的。或者又其本作之不善之业,作后已成就者,而由于此不离恶不护已之故,未尽应受地狱之报,则他乃因于此,缘于此,而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处的地狱中。或者又于临死时,生不善之心,其心所有之法,乃和邪见相应,则他乃因于此,缘于此,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处之地狱中。阿难!如来乃知其人为如是的。
(3)阿难!如有一人,不离开杀生,不离开不与取,不离开邪淫,不离开妄言,乃至不离开邪见,此人不离恶,不护已后,其身坏命终之后,乃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的话,则他乃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壤命终之后,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或者又由于其本来所作的不善之业,作后已成就的话,则由于其不离恶不护已之故,未尽应受地狱之报,则他会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或者又因临死之时生不善之心,心所有之法乃和邪见相应,他就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恶处的地狱之中。阿难!如来乃知道其人为如是的。
(4)阿难!如有一人,离开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此人离恶护已之后,在其身坏命终之时,生于善处的天中的话,他就是因于此,缘于此,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生于善处的天中的。或者又由于其本来所作的善业,作后成就的话,则由于此离恶护已之故,未尽应受之报,则他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的天中。或者又有临死之时,生起善心,心所有法,都和正见相应,他就因于此,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的天中。阿难!如来乃知其人为如是的。
又次,有四种的人:或者有人,没有而似有,或者有而似没有,或者没有而似没有,或者有而似有(所谓1.无力,而为无力之观,2.无力,而为有力之观,3.有力,而为有力之观,4.有力,而为无力之观。南传为1.有业而无能作用,而似无能作用,2.有业无能作用,而似有能作用,3.有业有能作用,而似有能作用,4.有业有能作用,而似无能作用。)
阿难!犹如有四种捺那样:1.或者捺不熟,而似熟,2.或者熟,而似不熟,3.或者不熟,而似不熟,4.或者熟,而似熟。像如是的,阿难!四种捺乃譬喻人:1.或者有人无有,而似有,2.或者有,而似没有,3.或者无有,而似无有,4.或者有,而似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完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在浩若星河的佛教经纶中,其实有一本经书在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圣经在基督教、古兰经在伊斯兰教的地位,它就是阿含经。流传于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不
一、以四谛为根本’以缘起为总法则 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说。佛教亦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圣谛”来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主要是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集谛(或称“因谛”),指产生苦恼的原则;灭谛,指痛苦的消灭;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玄奘译名为《相应阿笈摩》,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50卷,缺2卷,后以阿育王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近代曾在中国新疆发现梵文残片。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
「阿含」一词是梵语Agama 的音译,也有译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义译有「来」(coming near)、「归」(approaching)、「传」(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为「传来之教训」。在僧肇的〈长阿含序〉中,将「阿含」译为「法归」。在《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教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只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着:“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困住了,不得自在!”
返回目录 增壹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对照表 《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及其他经典 序品第一 十念品第二 《增壹阿含2 1经》当修念佛 《增支部》A 1 20 93-102 《增壹阿含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汉文《长阿含经》是由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定的,计二十二卷,它由十部不同体裁的经典汇集而成。由于所收经典在全部《阿含经》中属篇幅较长的,故被称为《长阿含经》。《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述佛教基本教义。它把佛教的基本概念以数字先后为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叙述和表达。主要内容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