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一六一、梵摩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弥萨罗国有一梵志,名梵摩,年老寿高,而极大的富乐,颇受人的尊敬。他遣其弟子优多罗去观察佛陀的三十二相。优多罗最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二相。优多罗见后,一一回禀其师,并请求要就佛陀学道,梵摩乃允许他。其后,梵摩自己也皈依三宝,命终时,佛陀曾记说为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鞞陀提国(毘提诃),和大比丘们俱在于一处。

  那时,弥萨罗(鞞陀提国的首都,为跋耆族)城内有一位梵志,名叫梵摩(一百二十岁的外道长

  者),是一位极大的富乐,资财为无量,畜牧产业乃不可称计,封户食邑(被国王封地赐爵),种种都非常的具足而丰饶。在弥萨罗城的财物,乃至于水草木的一一,均为是所谓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王,未出生就被相师占卜会有大逆不道的行为),为鞞陀提(韦提希夫人)之子,所特与其梵封的(国王的封赐)。梵志梵摩有一位摩纳(婆罗门青年),名叫优多罗,为父母所举(身世良好),受生为清净,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绝其良好的种族,生生都没有恶,为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于因、缘、正、文、戏,以及五句说(故事谭)。

  梵志梵摩曾听闻沙门瞿昙,为释迦的种子,而舍弃其释迦的宗族,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现在游行在于鞞陀提国,和其大比丘的弟子众俱在。那位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于十方,那位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应供)、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间当中,所有天,及魔,和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为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所说的法,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为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又次,曾经听到那位沙门瞿昙,已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果成就大人相的话,必定会有二处的真谛,为不虚的。第一就是: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会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的军队,去整御天下,都由于自己而自在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宝。所谓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等,谓之七宝的。会有千子具足,颜貌很端正,勇猛而无畏,而能降伏其它的众生。他必定能统领此一切之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以法去教令,使得安隐的。第二就是:如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去学道的话,必定会证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为流布,会周闻于十方。

  梵志梵摩听此消息后,告诉他的弟子说:「优多罗!我所听到的就是如是:那位沙门瞿昙,为释迦的种子,乃舍弃其释迦的宗族,而剃除须发,而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现在游行在于鞞陀提国,和大比丘众俱在。优多罗!那位沙门瞿昙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那位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在于此世间的天,以及

  魔,和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乃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所说的法,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为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又次,优多罗!那位沙门瞿昙,乃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果成就大人之相的话,必定会有二处,为真谛而不虚的。第一就是: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会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军队,能整御天下,由于自己而自在,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宝。那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就是所谓的七宝。有千子之具足,颜貌都很端正,勇猛而无畏,能降伏其它的众生。必定能统领这里的一切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以法去教令,使人得安隐的。第二就是:如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的话,必定会得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而名称会流布,会周闻于十方。

  优多罗!你如果受持诸经的话,必定会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成就大人之相的话,必定会有二处,都是真谛而不虚的。第一,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会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军队,能整御天下,由于自己之自在,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宝。那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就是所谓的七宝。有千子的具足,其颜貌都很端正,都勇猛无畏,能降伏他众生。他必定能统领这里的一切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以法去教令,使人得安隐的。第二就是:如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的话,必定会证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会流布,会周闻于十方。」

  优多罗回答说:「唯然!师尊!我受持诸经时知道会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果成就大人之相的话,必定会有二处,为真谛而不虚的。第一就是: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为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的军队,能整御天下,由于自己之自在,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宝。那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就是所谓的七宝。有千子之具足,其颜貌都很端正,为勇猛无畏,而能降伏他众生。他必定能统领这里的一切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以法教令,使人得到安隐的。第二就是:如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必定会证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会流布,会周闻于十方。」

  梵志梵摩告诉他说:「优多罗!你往诣那位沙门瞿昙之处,去观察那位沙门瞿昙,到底是这样的吗?或者不是这样的吗?到底实在具有三十二大人之相与否呢?」

  优多罗摩纳听后,乃稽首梵志梵摩之足,绕其身边三匝之后离去。就往诣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而观察世尊的身上之三十二相。他看见世尊之身,具有了三十相,对于其它二相,则抱着疑惑的念头。所谓阴马藏(佛陀的男根密藏,有如马阴),以及广长舌(舌薄而广,软而长)。

  世尊乃念而说:这位优多罗,正在观察我身上的三十二相。他只看见三十相,对于其它二相,则有疑惑,所谓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二相是。我现在宁可断除其疑惑为是。世尊知道应这样做后,就如其像定,而作如意足(入定而发神通)。世尊如其像定,而作如意足后,欲使优多罗摩纳,看见其身上的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相。

  于是,世尊即如其像定,而作如意足。世尊以如其像定,而作如意足后,优多罗摩纳,乃看见世尊的身上之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相。所谓广长舌,就是从口出舌,其舌能尽覆其面。优多罗摩纳看见后,曾作如是之念:沙门瞿昙真的是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成就大人相的话,必定有二处之真谛不虚。第一为:如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会很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的军队,能整御天下,由于

  自己而自在,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宝。所谓七宝,就是:轮宝、象赛、马宝、珠宝、女赛、居士宝、主兵宝,就是所谓的七宝。也具足了千子,其颜貌都很端正,而勇猛无畏,而能降伏其它的众生。他必定能统领这里的一切土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以法教令,使人得到安隐。第二就是:如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去学道的话,必定能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会流布,会周闻于十方。

  优多罗摩纳又作如是之念:我宁可极为观察其威仪礼节,以及观察其游行所趣的一切。于是,优多罗摩纳寻即随佛而行,在于夏天四月当中,去观察其威仪礼节,以及观察其游行所趣的一切。优多罗摩纳经过夏天四月,悦可世尊的威仪礼节,以及观察世尊的游行所趣的一切,然后白佛而说:「瞿昙!我现在有事,欲还皈,特来请辞。」世尊告诉他说:「优多罗!你要回去,就随你之意吧。」

  优多罗摩纳闻世尊所说后,就善受善持,就从其座位站起,绕佛三匝后离去,而往诣于梵志梵摩之处,到后,稽首梵志梵摩之足,然后退坐在一边。梵志梵摩问他而说:「优多罗!是否如实在所闻的那样:沙门瞿昙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为如是呢?或者为不如是呢?实在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吗?」

  优多罗摩纳回答说:「唯然!师尊!实在如所闻的,沙门瞿昙乃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沙门瞿昙实在就是如是,并不是非如是,实在是有三十二相的。师尊!沙门瞿昙有(1)足安平而立之相,叫做,师尊!沙门瞿昙有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2)师尊!沙门瞿昙的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都具足,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3)师尊!沙门瞿昙为足指纤长,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4)师尊!沙门瞿昙的足周而正直,这叫做,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5)师尊!沙门瞿昙的足跟踝后,两边都平满,就是所谓,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6)师尊!沙门瞿昙之足的两踝,都臃,就是为之,师尊!沙门瞿昙之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7)师尊!沙门瞿昙的身毛,乃上向,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8)沙门瞿昙的手足有网缦,有如鴈王,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

  又次,师尊!(9)沙门瞿昙的手足极妙,乃柔弱软软,有如兜罗华(细绵花),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0)沙门瞿昙的肌皮软细,尘水不能着,这就是,师尊!沙

  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1)沙门瞿昙为一一毛,一一之毛就是说在其身上的一一的孔穴当中,有一毛之生出,其色如绀青,如螺之右旋,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2)沙门瞿昙为鹿的肠,犹如鹿王,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3)沙门瞿昙为阴马藏,犹如良马王,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4)沙门瞿昙的身形圆好,有如尼拘类树(纵广树),上下都圆,而相称,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5)沙门瞿昙之身不阿曲,身不曲就是平立时,伸手可以摩其膝,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6)沙门瞿昙之身,乃为黄金之色,有如紫磨金,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

  又次,师尊!(17)沙门瞿昙之身,七处都满,七处满就是:两手、两足、两肩,以及颈,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8)沙门瞿昙,其上身为大,犹如狮子那样,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19)沙门瞿昙为狮子的颊车,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20)沙门瞿昙的脊背平直,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

  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21)沙门瞿昙的两肩上连通,颈都平满,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22)-(25)沙门瞿昙有四十齿,牙平,齿不,齿白,通于味第一味,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26)沙门瞿昙的梵音可爱,其声音乃如迦罗毘伽(伽陵频伽,好声鸟),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28)沙门瞿昙,乃为广长舌,所谓广长舌,就是其舌从口中出后,遍覆于其面,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29)沙门瞿昙的承泪处满,有如牛王(眼睫如牛王),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30)沙门瞿昙的眼色绀青,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31)沙门瞿昙之顶,有肉髻,团圆而相称,发如螺之右旋,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又次,师尊!(32)沙门瞿昙的眉间生毛,为洁白,而右萦,这就是,师尊!沙门瞿昙的大人的大人之相。这叫做,师尊!沙门瞿昙之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

  附注:卷十一,第五十九经,三十二相经,曾提示过,所谓:1.足安平立,2.足下生轮,3足指纤长,4.足周正直,5.足跟踝后两边平满,6.足两踝臃,7.身毛上向,8.手足网缦,9.手足极妙柔弱软敷,10.肌皮软细,11.一孔一毛,12.鹿肠,13.阴马藏,14.身形圆好,15.身不阿曲,16.身黄金色,17.身七处满,18.身大犹如狮子,19.狮子颊车,20.脊骨平直,21.两肩上连通颈平满,22.四十齿,23.牙平,24.齿不疏,25.齿白,26.梵音可爱,27.声犹如加罗毘伽,28.广长舌,29.承泪处满,30.眼色绀青,31.顶有肉髻,32.眉间生毛。

  如果成就大人之相的话,必定有二处,都是真谛不虚的。第一,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为聪明而有智慧,会有四种军队,能整御天下,都由于自己之自在,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宝。那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就是所谓的七宝。有千子之具足,其颜貌都端正,勇猛而无畏,而能降伏他众生。他必定能统领这里的一切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以法教令,使得安隐的。第二,如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必定会得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会流布,会周闻于十方。

  又次,师尊!我看见沙门瞿昙之着衣、已着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园、已出园等动作,和行道而至于村间之事,如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浇手,受饮食、已受饮食,食、已食,澡手咒愿,徒座而起。步出家、已出于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园、已入园,入房、已入房等事。师尊!沙门瞿昙,着衣很齐整,不高,又不下,衣不近其体,风不能使衣远离其身。师尊!沙门瞿昙被衣很齐整,不高,也不下,其衣不近于其身体,风不能使衣远离其身。师尊!沙门瞿昙常着新衣时,都随顺于圣者的方式,都用剪刀把它割截后,再缝好,然后拿去染作恶色,像如是的,那圣者之染作恶色那样。他持有其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财物,也不是为了贡高,更不是为了自己的装饰,也不是为了庄严,但都是为了障蔽蚊虻,以及避风日之所触之故,也是为了惭愧,而覆其身之故。

  他出房之时,身体并不低与仰。师尊!沙门瞿昙出房之时,终究不会低身。师尊!沙门瞿昙如欲行时,先举其右足,正举而正下,行不扰乱,也不会有恶乱。行时,两踝终究不会相振.(不相触)。师尊!沙门瞿昙,其行之时,并不会被尘土所坌。为甚么呢?因为由于本来的善行之故。他出园之

  时,身体并不低与仰。师尊!沙门瞿昙出园之时,终不会低身,往到于村间,其身都极为右旋,观察如龙,遍观而观,不恐不怖,也不会惊惧,而观察诸方。为甚么呢?因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故。他入村里时,其身不会低仰。师尊!沙门瞿昙入于村里之时,终究不会低身,他在于街巷时,都不低视,也不仰观,唯有直而正之视,在于其中,并不会碍于其所知所见。

  师尊!沙门瞿昙的诸根常定。为甚么呢?因为以其本来之善行之故。他入于家时,其身不会低仰的。师尊!沙门瞿昙入于家之时,终究不会低身。师尊!沙门瞿昙都?身而右旋,正床而坐。他在于床上.不极尽其身力而坐,也不用手案在于(腿肉)而坐在于床上。他坐床后,并不悒悒(不忧闷不乐),也不烦恼,同时也是快乐。受澡水之时,不高,也不下,不多,也不少。他受饮食时,也不高,也不下,也不多,也不少。师尊!沙门瞿昙受食时,都平于钵,于羹与饮食,都于以相等。师尊!沙门瞿昙,抟食(以手抓捏而食)时,都齐整,都徐徐(慢慢)的着放入于口内,抟食未至之时,并不豫先张其口,及在于口内时,即再三的嚼,而咽(入于咽喉),饭,以及羹,也没有不断碎,还有余物在口内时,又不将抟食入于口中。

  师尊!沙门瞿昙以三事清净之食,而欲得其味,然而也不是欲染味其食(虽会感受食物之味,但是不会贪着其味)。不是为财物,不是为贡高,不是为自饰,不是为庄严,但欲存其身,而能久住,而无疾患,食物乃用来止故疹(疹虽为皮肤上发生的颗粒的点子,但总称为病),用来豫防,使其不起新的疾病,为了存命而无疾患,增有体力而得快乐而已的。饭食已完毕后,受澡手之水时,乃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受澡钵之水,也不高不下,不多不少。他将手洗净后,其钵也洗净,洗钵而使其清净后,其手也清净。拭手后,便拭其钵。拭钵之后,便拭手。他洗拭其钵后,就安着在于一边,在于不近不远之处,并不数次观看其钵,也不是为了其钵。他并不毁呰此食,也不称与其食物,但是暂时默然而已。他嗣后就为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用无量的方便,为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从座站起,便退而还回。

  他出其家时(离开居士之家),其身并不低仰。师尊!沙门瞿昙出居士之家时,终究不低身。他在街巷时,并不低视,也不仰视,唯直正而视,在其中,并不会因此而有所碍其所知所见的。师尊!沙门瞿昙的诸根乃常定。为甚么呢?因为其本来的善行之故。他出村之时,身体也不会低仰。师尊!沙门瞿昙出村之时,终究不会低身。他进入园内时,身体也不低仰。师尊!沙门瞿昙进入园内时,终究

  不会低身的。他中食之后收举衣钵,澡洗其手足后,就会将尼师檀(坐具)放着在于肩上,而入于房内去宴坐。师尊!沙门瞿昙乃饶益世间之故,而入房去宴坐的。师尊!沙门瞿昙则在于晡时,从其宴坐寤起时,其面色乃非常的光泽。为甚么呢?因为他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故。

  师尊!沙门瞿昙之口,会出八种的音声,第一为甚深,第二叫做毘摩楼簸,第三叫做入心,第四叫做可爱,第五叫做极满,第六叫做活瞿,第七叫做分了,第八为之智(佛所发出之音,言辞清雅,令人闻即解悟。1.极好音,2.柔软音,3.和适音,4.尊慧音,5.不女音〔大雄之德,令人敬畏〕,6.不误音,7.深远音,8.不竭音)。为多人所喜爱,为多人所快乐,为多人所思念,使人能得心定。师尊!沙门瞿昙乃随众生而说法,其声都不出于大众之外,唯在于大众当中,而为他们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的。都用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从其座站起,还归其本所。师尊!沙门瞿昙,其形像,乃如是这般的,但有殊胜,又超过于如是的。师尊!我欲往诣那位沙门瞿昙之处,去从他学习梵行(不知能准与否?)」梵志梵摩告诉他说:「随你之意好了。」

  于是,优多罗摩纳,稽首梵志梵摩之足,绕其身边三匝之后离去,乃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

  然后退坐在于一边,他仰白佛陀说:「世尊!我愿跟从世尊您学道,而受具足戒,而成就为一比丘之身,得从世尊您修行梵行。」

  于是,世尊乃度优多罗摩纳,使其学道而受具足戒。世尊度优多罗摩纳,令其学道受具足戒后,就游行于鞞陀提国,而与大比丘众们,同时就展转前进,而到达于弥萨罗,则住在于弥萨罗的大天捺林。

  那些弥萨罗的梵志、居士们,听闻沙门瞿昙,为释迦的种族的子弟,乃舍弃释迦的宗族,而出家去学道,游行于鞞陀提国,和大比丘众俱在,而展转来到此弥萨罗,住在于大天捺林。沙门瞿昙乃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间的天,以及魔、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乃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上于其中。他所说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了清净,显现梵行。如果有人,能拜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而去敬重礼拜,去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我们宁可同往,去拜见那位沙门瞿昙,去礼拜供养他。

  那些弥萨罗的梵志、居士们,各各都和其相等类的眷属相随,从弥萨罗出发,向北而行,而至于大天捺林,欲去拜见世尊,欲去礼拜供养世尊。他们往诣佛所后,有的弥萨罗梵志、居士,乃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的。有的即与佛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的。有的乃叉手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遥见佛陀后,就默然而坐。那些弥萨罗的梵志、居士,各各坐定后,佛陀就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默然而坐。

  梵志梵摩也听闻沙门瞿昙为释种的子弟,而舍弃释迦的宗族,出家去学道,游行在鞞陀提国,和大比丘众俱在,展转而来到此弥萨罗国,住在于大天捺林。那位沙门瞿昙有大的名称,周闻于十方,那位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在于此世间的天,及魔、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而能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所说的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如果有人能够拜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而去敬重礼拜,去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我宁可往见沙门瞿昙,去礼拜供养他。

  梵志梵摩乃告诉御者说:「你赶快严驾车辆,我现在欲往诣沙门瞿昙。」御者受教后,就速严驾完毕后,还白而说:「严驾已完毕,贤尊!请自知时。」于是,梵摩就乘那极为贤妙之车,从弥萨罗出发,向北行去,而至于大天捺林,欲去拜见世尊,礼拜供养世尊。

  那时,世尊在无量的大众前后围绕之中,为他们说法。梵志梵摩遥见世尊在无量大众前后围绕之中,为他们说法,他看见后,乃起恐怖。于是,梵摩就避在道侧,至一树下而住,而告诉一摩纳(青年)说:「你到那位沙门瞿昙之处,代我问讯其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呢?就作如是之语而说:『瞿昙!我的师父梵摩叫我代他向您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吗?瞿昙!我的师父梵摩欲来拜见沙门瞿昙您。』」

  于是,摩纳就受教而行,就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而仰白佛说「「瞿昙!我的师父梵摩问讯您的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吗?瞿昙!我的师父梵摩欲来拜见沙门瞿昙您。」

  世尊告诉他说:「摩纳!令梵志梵摩能够安隐快乐,令天,以及人、阿修罗(非天)、揵沓惒(干闼婆,乐神,闻香而至,而歌乐的神)、罗剎(暴

  恶鬼),和其余的种种身都能安隐快乐。摩纳!梵志梵摩欲到这里来,可以随意而来!」

  于是,摩纳听佛所说,就善受善持,即从其座站起,绕佛三匝后而去。而还诣梵志梵摩之处,而白其师说:「师尊!我已经告知沙门瞿昙,那位沙门瞿昙现在住在那里,正等候师尊您,唯愿师尊知时!」

  梵志梵摩就从车下来,徒步而往诣佛所。那些先来的大众遥见梵志梵摩之到来,就从他们的座位站起,大家都开道而避之,为甚么呢?因为乃为有名德,以及多识之故。

  梵志梵摩告诉彼众而说:「诸位贤者!请各各复坐,我欲直往拜见沙门瞿昙。」于是,梵摩就往诣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那时,梵志乃不坏二根,所谓眼根及耳根是。梵志梵摩坐后,乃谛观佛身的三十二相,他只看见三十相,对于二相存有疑问,所谓阴马藏,及广长舌相是。梵志梵摩实时用偈问世尊而说:

  如我昔曾所闻三十二大人相于中求不见二

  尊沙门瞿昙身为有阴马藏不一切人尊深密

  云何为人尊尊不现视微妙舌若尊有广长舌

  唯愿令我得见今实有疑惑心愿调御决我疑

  (如我从前曾经所听到的,则为有三十二大人之相。然而在于其中,寻求过后,不见其中的二相。

  贤尊沙门瞿昙之身,到底有阴马藏与否呢?一切人民都尊重您,乃为非常的深密,为甚么能为人最尊呢?)

  (现在不能看到您的微妙之舌,如果贤尊有广长舌的话,唯愿令我得以看见!现在实在是有疑惑的心,愿调御师您,决断我的疑惑吧!)

  世尊乃作如是之念:这位梵志梵摩正在寻求我的三十二相,然而他只见三十相,对于其它的二相存有疑念,所谓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相是,我现在宁可除去他的疑惑为是。世尊知道此事后,就作如其像定的如意足(入定而现神通),因此,梵志梵摩乃得以看见世尊的身上的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相。就中,所谓广长舌,就是其舌乃从口出外,能尽覆其面之义。世尊现出神通,达成梵志之望后,就止其如意足(神通),然后为梵志梵摩说此偈颂而说:

  谓汝昔曾所闻三十二大人相彼一切在我身

  满具足是上正调御所于我疑梵志发微妙信

  至难得见闻最上正尽觉出世为极难

  最上正尽觉梵志我正觉无上正法

  (所谓你在于过去之时,曾经所听闻过的三十二大人之相,其一切都在于我的身上,我都圆满具足,为最上而正真的。你应调卸,应断除对于我的疑念。梵志!你应该要发微妙的信心。)

  (最为难得以见闻的,就是最上的正尽烦恼的觉者。出世间为极为难能可贵的就是最上的正尽觉。梵志!我就是正觉者,就是无上的正法之王。)

  梵志梵摩听后,曾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瞿昙,乃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所谓成就大人之相的话,必定会有二处的真谛不虚。第一就是:如果在家的话,必定会为转轮王。为聪明而有智慧,有四种的军队,能整御天下,为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赛。那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就是所谓的七宝。有千子的具足,其颜貌都很端正,为勇猛无畏,能伏他众生。他必定能统领一切土地,乃至于大海,都不用刀杖,都用法而教令,使人得到安隐的。第二就是:假如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的话,必定能证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其名称会流布,而周闻于十方。

  于是,世尊,乃作如是之念:这位梵志梵摩乃长夜无谄(长时不会谀谄而讨好人家),不会欺诳他人。其所欲望的,其所启问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够知道真相,并不是为了触娆他人,他也是这样的人,我宁可说那甚深的阿毘昙(对法,对于法而作概括性的对论,和后世之所谓论,用意不同)。世尊了知应这么做后,就为梵志梵摩,说颂而说:

  现世乐法故饶益为后世梵志汝问事随本意

  所思

  彼彼诸问事我为汝断疑

  (现世因为喜乐于法之故,会饶益到了后世的。梵志你如有疑问之事,就随着你的本意之所思念,彼彼有所疑问的诸事,我都能为你断除疑惑的。)

  梵志梵摩也说偈问佛而说:

  世尊已许问梵志梵摩故便问世尊事随本意所思

  云何为梵志三达为何义以何说无着何等正尽觉

  (世尊已许允问疑之事,为了梵志梵摩之故。因此,就请问世尊有些疑问之事,乃随着本意所思而启问的〔以上四句,不一定是梵志之偈,可能为集经者的叙述。〕)

  (甚么叫做梵志?三达是甚么意义呢?〔三达是甚么呢?〕。甚么叫做无着?甚么叫做正尽觉呢?)〔三达为宿命、天眼、漏尽的三明。以婆罗门教来说,就是通达于梨俱、娑摩、夜柔之三吠陀〕。

  那时,世尊,也以偈颂回答而说:

  灭恶不善法立住择梵行修习梵志行以此为梵志

  明达于过去见乐及恶道得无明尽说知是立牟尼

  善知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以此为三达

  远离不善法正住第一义第一世所敬以此为无着

  饶益天及人与眼灭坏诤普知现视尽以此正尽觉

  (灭除恶不善之法,立住于择灭的梵行,修习于梵志之行,这就是为之梵志的了。)

  (明达于过去世之事,彻见于安乐,以及恶道,而得证无明之灭尽之说,就能知道已建立为牟尼〔寂静,解脱的圣者〕的了。)

  (善知于清净之心,尽脱那些淫怒痴〔贪瞋痴〕,成就于三明〔上记之三明: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所谓三事通达无碍的智明〕,以此而为之三达〔三达则三明,也是三证法,是无学的果位〕。)

  (远离于不善之法,正住于第一义,为第一世间的人之所敬重的,以此为之无着。)

  (能饶益于天,以及人们,给与他们以眼目,而灭坏诤闹的。普知一切,现在能视透一切,以此而名叫正尽觉。)

  于是,梵摩就从其座位站起,欲稽首在佛陀的双足下。那时,大众即同时发出高大的音声而说:「沙门瞿畏乃为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在此弥萨罗国所有的梵志、居士当中,梵志梵摩乃在于这些人当中最为第一的人。所谓出生之故,则梵志梵摩乃为良家的父母所举(所出身),受生为清净的家庭,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绝于其种族,生生都不恶。而他却能为沙门瞿昙极为低下其意,而去尊敬作礼,去供养奉事。沙门瞿昙实在为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在此弥萨罗国所有的梵志、居士里,这位梵志梵摩在于那些人当中,可说是最为第一,所谓学书之故,梵志梵摩乃为博闻而能总持,诵过于四典经,深达于因、缘、正、文、戏等五句说。他却能为沙门瞿昙极为低下其意,而尊敬作礼,而供养奉事。

  沙门瞿昙为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在此弥萨罗国所有的梵志、居士当中,梵志梵摩可说是在此里面最为第一的人,所谓有财物之故。梵志梵摩为极大的富乐,其资财乃为无量,其畜牧产业,实在是不可以称计得出,为国王封户食邑,种种都为具足丰饶。在弥萨罗里,乃至水草树木,乃谓国王摩竭陀-未生怨(阿阇世王),鞞陀提(韦提希夫人)之子,特与而受其梵封的。他却能为沙门瞿昙极为低下其意,去尊敬作礼,去供养奉事。

  沙门瞿昙为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在此弥萨罗国所有的梵志、居士当中,梵志梵摩就是在于其中最为第一的人,所谓有寿命之故。梵志梵摩乃极为大长老,寿命具足,年已一百二十六,他却能为沙门瞿昙极为下意而尊敬作礼,而供养奉事。」

  这时,世尊乃以他心智,知道那些大众之心的所念,世尊知道后,告诉梵志梵摩说:「止!止!梵志!只要你的心欢喜,就足够的了。你可以回到你的座位去坐下,我会为你说法的。」

  梵志梵摩乃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世尊就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以如诸佛之法,首先讲说端正之法,使闻者欢悦,所谓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之法,而毁呰欲贪为灾患,生死为秽污,称叹无欲为妙,道品为净。世尊为他说此法后,佛陀已知道他已有欢喜心,已有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已经有能有力,可以接受佛的正法,所谓如诸佛所说的正要,世尊就具为他说苦、集、灭、道的四谛。梵志梵摩就在于其座上彻见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道的真谛。有如白素,容易被染为色那样。像如是的,梵摩就在于其座上彻见四圣谛-苦、集、灭、道。

  于是,梵摩见法而得法,而觉证白净之法,断疑度惑,更没有其余之尊,也不再由于其它,已没有犹豫,已住于果证,对于世尊之法,已得无所怖畏,就从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然后白佛说:「世尊!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终身自归依,乃至命尽。」

  这时,梵志梵摩,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唯愿明天垂顾受我的邀请,以及比丘众!」世尊为梵志梵摩之故,默然而纳受。

  梵志梵摩知道世尊默然受请后,乃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离去,就还归其家,即于其夜,施设肴馔极妙的上味,种种丰饶的食噉含消(饮食物)。将一切都施设完毕后,到了翌日的平旦,则敷好床座,至时唱说:「世尊!饭食已办好了,唯愿圣者知时。」

  于是,世尊过夜至于翌日的平旦,着衣持钵,被诸比丘所翼从,世尊即在前面,往诣于梵志梵摩之家,到后,在比丘众之前敷座而坐。梵志梵摩知道世尊及比丘众们都坐定之后,就自行澡水,然后以上味的肴馔、种种丰饶的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使佛及大众极为满。食事完毕之后,就收食器,而行澡水后,即取一小床,坐在那里听受咒愿。梵志梵摩坐后,世尊就为他咒愿而说:

  咒火第一斋通音诸音本王为人中尊海为江河长

  月为星中明明照无过日上下维诸方及一切世间

  从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

  (咒火是第一之齌,通音就是诸音的根本,国王为人民当中最为尊贵的,海即为所有江河之长的,月为所有星宿当中最为光明的,然而其光明普照,乃不能超过于太阳。)

  (上下四维〔束南、西南、束北、西北〕的诸方,以及一切世间里,从人乃至于天,唯有佛陀,乃最为第一的。)

  于是,世尊为梵志梵说咒愿后,就从其座位站起后离去。在弥萨罗国安住而经周数日后,就摄衣收钵,则便游行而至于舍卫国。展转前进而到舍街国后,就住于胜林给孤独园。于是,众多的比丘在舍卫城内乞食时,听说那位弥萨罗国的梵摩梵志,用偈问佛之事后不久,就命终正寝。诸比丘们听到此消息后,大众食事完毕,过了中午之后,就收举衣钵,澡洗手足,将尼师檀(坐具)放着在于肩上。而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大众白佛说:「世尊!我们众多的比丘,在于平旦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去乞食时,听闻弥萨罗的梵摩梵志,以偈问佛之事后,他就寿终正寝了。世尊!他死后至于何处?转生在那里?后世为如何呢?」

  世尊回答说:「比丘们!梵志梵摩乃极为有大利,他最后已知法,为法之故,已不会烦劳于我了。比丘们!梵志梵摩的五下分结(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疑)已灭尽,会生于彼(色界天),然后般涅槃,会得不退法,不还来于此世间(不远果,三果罗汉)。」

  那时,世尊记说梵摩已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三果阿罗汉,在色界天一段时间后,而入于涅槃-证四果阿罗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梵志梵摩,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