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一四九、何欲经第八(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生闻梵志请问佛陀有关于剎帝利、居士、妇人、偷劫、梵志、沙门等人.各人到底有甚么欲?甚么行?立于甚么?所依为何?究竟如何?佛陀都一一回答其问。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生闻梵志,在于中午后,彷徉(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欲有所请问。如能听许,才敢陈述出来。」世尊告诉他说:「随你所问好了。」梵志就问而说:「瞿昙!剎帝利(王族)到底有甚么欲?有甚么行?立于甚么?依于甚么?究竟为如何呢?」

  世尊回答说:「所谓剎帝利的人,都欲得财物,

  所行的为有智慧阶级的工作,所立的都是以刀剑(靠武勇而立国),都依于人民,以自在为其终身事。」

  生闻梵志又问说:「瞿昙!一位居士到底以何为欲?以何而行?以何而立?以何而依?以何为讫呢?」世尊回答说:「所谓居士的话,都欲得财物,所行的为有智慧之行,所立的是以技术(各项技能),所依的就是作业(各种工作),也是以其作业为竟,为其终身的职责。」

  生闻梵志又问说:「瞿昙!到底一位妇人,有甚么欲?甚么为其行,以甚么而立,依于甚么?以何为讫呢?」世尊回答说:「所谓一位妇人的话,都欲得一位男子(如意郎君),都行于严饰(爱好庄饰),以儿子为立(生男育女,是其建立的工作之一),依靠于无对(无二之夫,侍候于一夫),以自在为其终讫。」

  生闻梵志又问说:「瞿昙!偷劫的人,到底有甚么欲?有甚么行?以甚么而立?依于甚么?以何为究竟呢?」世尊回答说:「以偷劫为生的人,都欲于不与取(都以人家不与他,而硬要人家的财物),都行在于隐藏之处(不光明),所立的是以刀剑(以武力夺取),都依于闇冥(依靠黑暗,而得以生存),以不见为其究竟(见不得人),以终其身。」

  生闻梵志又问说:「瞿昙!一位梵志,到底是以甚么为其欲望?有甚么行?以甚么而立?以甚么为依?以甚么为究竟呢?」世尊回答说:「所谓梵志的话,都是欲得财物(有财物方能生存),所行的为有智慧,都以经书而立(以经典为其据),依于斋戒(沐浴斋戒,祭祀大典为依存),以生于梵天为其究竟。」

  生闻梵志又问说:「瞿昙!一位沙门,有甚么欲?以甚么为行?以甚么为立,依于甚么?究竟为如何呢?」世尊回答说:「一位沙门的话,都欲得真谛,都是以智慧为行,所立的都是以戒(以戒为生命),都依于无事处,而以涅槃为究竟!」

  生闻梵志白佛说:「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愿从今日起,终身自归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生闻梵志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五○、郁瘦歌逻经第九(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郁瘦歌逻梵志向佛讲说四种奉

  事,以及四种自有财物。佛乃展转而破其说。佛陀说:所谓如强与他人以肉,而要取其代价那样。其次乃作虚空、慈心、沐浴、取火等喻,以明四姓平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

  那时,郁瘦歌逻梵志在于中午后彷徉,而往诣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欲有所问,如蒙听允,方敢陈述出来。」世尊告诉他说:「随你之意,可以谘问」。

  郁瘦歌逻梵志便问而说:「瞿昙!一位梵志,乃为了四种姓(婆罗门-梵志,剎帝利-王族,毘舍-居士,首陀罗-工师),而施设四种奉事。所谓为了梵志,而施设奉事,为了剎帝利、居士、工师而施设奉事。瞿昙!所谓梵志为梵志施设奉事,乃谓:梵志应奉事于梵志,剎帝利、居士、工师,也应该奉事于梵志。瞿昙!此四种姓都应该奉事于梵志的。瞿昙!所谓梵志为剎帝利施设奉事,乃谓:剎帝利应该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也应该奉事于剎帝利。瞿昙!此三种姓都应该奉事于剎帝利的。瞿昙!所谓梵志为居士施设奉事,乃谓:居士应该奉事于居士,工师也应该奉事于居士。瞿昙!

  此二种姓,都应该奉事于居士的。瞿昙!所谓梵志为工师施设奉事,乃谓:工师应该要奉事于工师。还有谁为下贱的人:而应该施设奉事于工师呢?唯有工师,奉事于工师而已。」

  世尊问他而说:「梵志!诸位梵志是否自知为四种姓施设此四种的奉事,所谓为梵志而施设奉事,为剎帝利、居士、工师,而施设奉事吗?」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并不知道的,瞿昙!但是诸梵志乃自作如是之说:『我对于此世间,所谓诸天,以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梵志乃自不知道为四种姓施设四种的奉事。如为梵志施设奉事,为剎帝利、居士、工师施设奉事。』」

  世尊告诉他说:「梵志!犹如有人,强与他人以肉(硬要将肉给与他人),而作如是之言:『士夫!你可以食此肉,而应当给与我的价值(代价,硬要人付钱给他)』,那样,梵志!你为诸梵志之说,也是像如是的。为甚么呢?因为梵志不自知(自己不知道)为四种姓施设四种奉事,所谓为梵志施设奉事,为剎帝利、居士、工师施设奉事。」

  世尊并问他而说:「梵志!甚么为之奉事呢?(1)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这叫做奉事吗?(是否为之正确的奉事吗?)(2)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3)梵

  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4)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劣如,而无胜善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梵志!(5)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6)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

  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1)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我就不应奉事于他。(2)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我就应该奉事于他。瞿昙!(3)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我就不应奉事于他,(4)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我就不应奉事于他。瞿昙!(5)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我就应该要奉事于他。(6)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我就应该奉事于他。」

  世尊告诉他说:「梵志!如果更有梵志之到来,他乃非愚、非痴,也不是颠倒,其心并没有颠倒,而自由自在,我乃问那位梵志而说:『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

  没有胜善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梵志!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梵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这叫做正确的奉事吗?』

  梵志!那位梵志乃非愚非痴,也不是颠倒,其心并没有颠倒,而自由自在,曾回答于我而说:『瞿昙!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我就不应该奉事于他。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我就应该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我就不该奉事于他。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没有胜善的话,我就不应该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我就应该奉事于他。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有胜善,而没有劣如的话,我就应该奉事于他。』」

  世尊又问而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信,会失去了戒,会失去了博闻、庶几、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会增益其信心,增益其持戒,增益其博闻,增益其庶几,增益其智慧的话,是为正确的奉事吗?梵志!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其信心,会失去其持戒,会失去其博闻,会失去其庶几,会失去其智慧的话,这是否为之正确的奉事吗?奉事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而失去了其信心,失去了其持戒,失去了其博闻,失去了其庶几,失去了其智慧的话,这是否为之正确的奉事吗?梵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而会增益其信心,增益其持戒,增益其博闻,增益其庶几,增益其智慧的话,这是否为之正确的奉事吗?奉事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其信心,会增益其持戒,会增益其博闻,会增益其庶几,会增益其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

  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如果我去奉事他,而由于奉事之故,而会失去了信心,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我就不应该去奉事于他。如果我奉事他,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信心,会增益持戒,会增

  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我就应该要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信心,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我就不应奉事于他。如果奉事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信心,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我就不应该去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信心,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我就应该去奉事于他。如果奉事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信心,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我就应该去奉事于他。」

  世尊告诉他说:「梵志!如果更有梵志之到来,此人乃非愚非痴,也不是颠倒,其心并没有颠倒,为自由自在,我就问那位梵志说:『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人去奉事某人,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正信,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如果有人去奉事某人,而由于奉事之故,而会增益其正信,会增益其持戒,会增益其博闻,会增益其庶几,会增益其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梵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

  而会失去了正信,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如果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正信,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梵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其信心,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如果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其正信,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这是否为正确的奉事吗?』

  梵志!那位梵志乃非愚非痴,也不是颠倒,其心并没有颠倒,而自由自在。他也如是的回答于我而说:『瞿昙!如果我去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会失去了正信,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我就不应该奉事于他。如果我去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正信,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我就应该去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正信,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我就不应该去奉事于他。如果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失去了

  正信,会失去了持戒,会失去了博闻,会失去了庶几,会失去了智慧的话,我就不应该去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会增益正信,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我就应该去奉事于他。如果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师,而由于奉事之故,而会增益正信,会增益持戒,会增益博闻,会增益庶几,会增益智慧的话,我就应该去奉事于他。』」

  郁瘦歌逻梵志白佛说:「瞿昙!梵志乃为了四种姓,而施设四种的自有财物(其身份相应的工作),为了梵志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为了剎帝利、居士、工师,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瞿昙!梵志为梵志而施设其自有财物是甚么呢?瞿昙!梵志为梵志而施设的自有财物就是乞求。如果一位梵志,会轻慢乞求的话,就等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那样。如轻慢其自有的财物后,就会失去其利益。犹如放牛的人,不能看牛那样的话,便会失去其利。像如是的,瞿昙!梵志为了梵志而施设乞求为其自有的财物。如果一位梵志,会轻慢乞求的话,就等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轻慢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

  瞿昙!梵志为了剎帝利,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是甚么?瞿昙!梵志为了剎帝利而施设弓箭,为其自有的财物。如果一位剎帝利轻慢于弓箭的话,就等

  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轻慢于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犹如放牛的人,不能看牛那样的话,就会失去了其利益。像如是的,瞿昙!梵志为了剎帝利而施设弓箭,为其自有的财物。如果一位剎帝利会轻慢弓箭的话,就等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轻慢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

  瞿昙!梵志为了居士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是甚么呢?瞿昙!梵志为居士而施设的自有的财物就是田作。如果一位居士轻慢其田作的话,就等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轻慢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犹如放牛之人不能看牛那样的,会失去其利益。像如是的,瞿昙!梵志为了居士而施设田作为其自有的财物。假若一位居士会轻慢于田作的话,就等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轻慢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

  瞿昙!梵志为了工师而施设的自有财物是甚么呢?瞿昙!梵志为工师施设的自有的财物就是麻(南传为鎌,为担棒)。如果一位工师会轻慢麻的话,就等于是轻慢自有的财物。轻慢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犹如放牛之人不能看牛那样的会失去了其利益。像如是的,瞿昙!梵志为了工师而施设麻,为其自有的财物。如果一位工师会轻慢麻的话,就等于是轻慢其自有的财物。轻慢其自有的财物后,便会失去了其利益。」

  世尊问他而说:「梵志!诸位梵志是否自知为四种姓施设四种的自有财物,所谓为梵志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为剎帝利、居士、工师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吗?」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并不知道的,瞿昙!但是诸位梵志乃自说:我对于此世间的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也就是从人乃至于天,并不自知为四种姓施设四种自有的财物,所谓为梵志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为剎帝利、居士、工师,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

  世尊告诉他说:「梵志!犹如有人,强与他人以肉(将肉硬与他人),而作如是之说:『士夫!这肉你可以为食,当给我其价值。』(肉给你,你要付肉的钱给与我)梵志!你为诸梵志所说的,也是和这道理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梵志们乃不自知为四种姓施设四种自有的钱物,所谓为梵志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为剎帝利、居士、工师而施设其自有的财物。像如是的,梵志!我乃自于善解,而善知诸法,然后为他人施设息止之法、灭讫之法、觉道之法,善趣之法,施设自有的财物(指佛陀出身虽为剎帝利,为次于梵志的种姓,然而一旦出家学法后,同样的可成为正觉者。其它不管是梵志,或居士、工师都同样的道理,也就是四姓平等,并没有差别)。」

  世尊又问而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是否

  当一位梵志的,就对于此虚空,不会着,不被缚,不摸触,不质碍,而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则不然的吗?」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一位梵志对于此虚空,乃不着、不缚、不触、不碍,剎帝利、居士、工师,也是同样的如此。」

  佛陀说:「像如是的,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诸法,而为他人施设息止之法、灭讫之法,觉道之法,善趣之法,施设自有的财物。」

  世尊又问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是否唯有梵志能行慈心,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则不然的吗?」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梵志能行慈心,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们也是同样的如此。」

  佛陀说:「像如是的,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诸法,而为他人施设息止之法、灭讫之法、觉道之法、善趣之法,施设自有的财物。」

  世尊又问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百种的人来,其中或有一人对他们说:『你们统统来。如果里面的人,出身为剎帝利族,或者为梵志之族的人的话,则唯有这二种人,可以持澡豆(一种澡洗的肥皂),进入水里去洗浴,去弃垢而为极净。」(弃身之污垢,而为洁净。)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生为利帝利族,或梵志之族的人,他们

  才能持澡豆去水中洗浴,去弃除身上的垢污,而为极净吗?而生为居士族,或工师之族的人,这些人乃不能持澡豆去入于水中去洗浴,去弃身上之垢,而为极净吗?或者是一切百种之人都能持澡豆而入于水中去洗浴,去弃垢为极净吗?」

  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其一切百种之人,都能持澡豆至于水中去洗浴,去弃垢而为极净的。」

  佛陀说:「像如是的,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诸法,而为他人施设息止之法,灭讫之法、觉道之法、善趣之法,施设自有的财物。」

  世尊又问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百种人之来到(有好多种族的人到这里来),其中或有一个人对大家宣布说:『你们都到这里来,如果里面有出身的人为剎帝利族,或梵志的族姓的人的话,就唯有他们可以用极燥的娑罗(属龙脑香料的乔木),及栴檀木(香树),用作火母,而以钻来钻此木,使其能生火,而长养(久燃)。』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出身为剎利族、梵志族的人,他们才能以极燥的娑罗,及栴檀木,用来作为火母,而用钻去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吗?而出生在居士族、工师族的人,这些人应当用燥的猪狗槽(饲猪狗的槽末)。伊兰檀木(蓖麻树),及其余的弊木,用来作为火母,而以钻来钻它,使其生火

  而长养(久燃)吗?或者为一切百种的人,均能以若干种之木,用来作为火母,以钻去钻它,使其能生火而长养吗?」

  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那些一切的百种的人,都能以若干种之木,用作火母,而以钻来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其火的。」

  佛陀说「「像如是的,梵志!我乃自能善解,自能善知诸法,而为他人施设息止之法、灭讫之法、善趣之法,施设自有的财物。」

  世尊又问而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那些百种之人,都用若干种之木,用来作为火母,用钻来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那些一切之火,均为有焰(火焰)、有色相、有热度、有光明,都能作火之事(发挥火的性能)。而说他的火,乃独会有焰(火焰),独有色相、热度、光明,也就是唯有他之火独能发挥其火的性能呢?或者说另一人的火,唯独无焰(无火焰)、无色相、无热度、无光明,而不能作火之事吗?(不能发挥火的性能吗?)或者说,一切的火,均为有焰。皆有色相,皆有热度,皆有光明,皆能作火之事吗?」

  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如果百种人皆以若干种之木,用作火母,用钻去钻它,去生火而长养的话,这些一切之火,均会有焰,均会有色相,均会有热度,均会有光明,均能作火之事(都能发

  挥火的性能)。如果说唯有他的火烛,为有焰、有色相、有热度、有光明,能为火事的话,终究没有这道理的。而如果说另一人的火,独为无焰、无色相、无热度、无光明,不能为火事的话,也是没有这道理的。唯能说,瞿昙!那些一切的火,均为是有火焰,有色相,有热度,有光明,均为能作火事(不管那一个人之火,都能发挥其火的性能。)」

  佛陀说:「像如是的,梵志!我自善解,善知诸法,为他人施设息止之法、灭讫之法、觉道之法,善趣之法,施设自有的财物。」

  世尊又问说:「梵志!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那些百种人,都用若干种之木,用作为火母,而以钻来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他们当中,或者有人,用燥的草木,投着在其火中,而生焰、生色相、生热度、生火?。然而是否有火焰、色相、热度、火烟,而会有火焰、色相、热度、火烟之差别吗?」

  郁瘦歌逻梵志回答说:「瞿昙!如果那些百种人,都以若干种之木,用作火母,而用钻去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那些人当中,或者有人以燥的草木投着在于火中,而生焰、生色、生热、生?。我则在于那些火的火焰、火色、火热,火烟当中,不能施设有甚么火焰、火色、火热、火烟的差别的。」

  世尊告诉他说:「梵志!像如是的,我所得之

  火,所得的不放逸,乃能灭除放逸,以及贡高我慢。我在于此火当中,不能施设有甚么火的差别啊!」

  郁瘦歌逻梵志说:「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终身自归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郁瘦歌逻梵志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五一、阿摄惒经第十(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摄惒逻强调梵志为梵天之子,乃由梵天之口而生的,其余的则不然。佛陀就为之分别解说。且不问种族如何,如教以正趣,则可得善解,自知如法,并藉洗浴、父母合会、出生等譬喻,使其易于了解四种姓不能施设差别。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众多的梵志,都在于拘萨罗,而集聚在于学堂里,共论如下之事:我们为梵志,梵志的种姓,乃最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于梵志之族姓。梵志之种族为洁白,其余都为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的话,就不能得清净。梵志乃为梵天之子,都从梵天之口所生的,梵志乃为梵天所化的。然而沙门瞿昙,却说四种姓,都能得清净,而施设,而显示其义。」

  他们曾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到底有甚么人,为有能力,可至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提出来,去难诘瞿昙呢?他们又作如是之念: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名叫阿摄惒逻延多那的童子),乃为其父母所举的,受生(出身)为清净,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绝其种族,生生都不恶,都博闻总持,而诵过四圣典(四吠陀-智论。1.阿由-方命,养生缮性之书。2.殊夜-祭祀祈祷之书。3.婆磨-礼仪占卜兵法之书。4.阿銺婆-异能枝数禁咒医方之书)。也通达于因、缘、正、文、戏(所谓诵诸经典、物类名字、万物差品、字类分合、历世本末)等五句说。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一定有能力可至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如法的难诘他(指能攻破佛说)。诸位贤者!我们可共诣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之处,去向他说此事,随着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所说的,我们当纳受。

  于是拘萨罗的众多的梵志,就往诣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发言启请而说:「摩纳!我等这些众多的梵志,在于拘萨罗,集在于学堂,曾共论此事:梵志的种族乃最为优胜,其余都不如;梵志之种族为洁白,其余的都污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的话,就不能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乃从天之口所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然而沙门瞿昙却说四种族姓都是清净,而施设显示其道。我们曾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到底有甚么人有能力能到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如法而难诘他呢?我们又作如是之念: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乃为其父母所抬举的,出身为清净的世家,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绝其种族,生生都不作恶,为博闻总持,诵过四韦駄圣典,深达于因、缘、正、文、戏等五句说。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其人,乃有能力往诣于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如法而难诘他。因此,愿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你,往诣于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如法而难诘他。」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对诸梵志说:「诸位贤者!沙门瞿昙乃如法而说法,如果如法而说法的话,就不可能难诘的了。」

  拘萨罗的众多的梵志乃告诉他说:「摩纳!你将来并没有不被你所屈伏之事,你不可以豫说自己已被屈伏。为甚么呢?因为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你,

  乃被你的父母所抬举的。你的出身为清净的世家,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绝种族,生生都不作恶,能博闻总持,而诵过四韦駄圣典,而深达于因、缘、正、文、戏等五句说。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你乃有能力到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如法而难诘瞿昙。因此,愿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你,往诣于沙门瞿昙之处,去将此事如法难诘!」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乃为了拘萨罗的众多的梵志,默然而纳受。

  于是,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就和那些拘萨罗的众多的梵志,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就白佛而说:「瞿昙!我欲有所问,能听允我的发问吗?」世尊告诉他说:「摩纳!就随你之意发问吧!」

  阿摄惒逻延多那,便问而说:「瞿昙!诸位梵志们曾作如是之说:『梵志的种族最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族为洁白,其余的都为污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就不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乃从梵天之口所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的。』不知沙门瞿昙你,当如何说呢?」世尊告诉他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了解的来回答我。摩纳!你是否听过余尼国(夜摩那,位于印度西北方),以及剑浮国(译为可爱,十六大国之一,位于现在的阿富汗斯坦地方),那些地方有二种族姓,所谓大家(贵族),以及奴隶,而大家变成为

  奴隶,奴隶变成为大家之事吗?」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我曾经听过余尼国,以及剑浮国里有二种族姓,所谓大家,以及奴隶,而大家曾变为奴隶,奴隶曾变为大家之事。」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梵志如果能正趣的话,他就能得善解,而自知如法。而剎帝利、居士、工师门,如果也能正趣的话,也同样的能得善解,能自知如法。」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甚奇!甚特!能快说此譬喻。但是诸位梵志乃作如是之说:『梵志之种族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族为洁白,其余都为污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则不能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为从梵天的口里所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的。』」

  世尊问他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是不唯独有梵志对于此虚空,乃不着不缚,不触不碍,而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则不然吗?」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梵志对于此虚空,乃为不着不缚,不触不碍,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们,也同样的道理。」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梵志如果正趣的话,就能得善解,而自知如法。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如能正趣的话,也能得善解,也能自知如法。」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甚奇!甚

  特!能够快说此譬喻。但是诸梵志们乃作如是之说:『梵志的种族为最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族为洁白,其余的皆为污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则不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为从梵天之口所生的,梵志为梵天所化的。』」

  世尊问他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是否唯独有梵志能行慈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而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则不然吗?」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梵志能行慈心,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也是同样的能行慈心。」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梵志如果正趣的话,他就能得善解,而自知如法。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如果也正趣的话,也同样的能得善解,能够自知如法。」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甚奇!甚特!能够快说此譬喻,但是诸位梵志们乃作如是之说:『梵志的种族为最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族为洁白,其余的都为污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的话,就不能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为从梵天之口所生的,梵志为梵天所化的。』」

  世尊问他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百种的人之到来,其中或有一人对他们说:『你们统统来!如果里面有出身为剎帝利族,或梵志族的话,则唯有他们才能执持澡豆(洗澡的肥皂之一

  种)至水中去洗浴,去弃除垢秽,而极成为清净之身。』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出身为剎帝利族,或为梵志族的人,唯有他们才能执持澡豆,进入于水中去洗浴,去弃垢而为极净吗?出身为居士族、工师族的人,他们就不能执持澡豆去水中洗浴,去弃除其身垢而为极净吗?或者出身为一切百种的人,均能执持澡豆去进入水中去洗浴,去弃垢而为极净吗?」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那些一切百种的人,均能执持澡豆去入于水中洗浴,去弃垢而为极净之身。」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梵志如果正趣的话,他就能得善解,而自知如法。那些剎帝利、居士、工师们,如果也为正趣的话,也能得善解,也能自知如法。」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甚奇!甚特!能够快说此喻。然而诸位梵志却是作如是之说:『梵志的种姓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姓为洁白,其余的都为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就不能得清净。梵志就是梵天之子,乃从他的口而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的。』」

  尊问他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百种之人来,其中或有一人对他们说:『你们都到这里来,里面假若有出身为剎帝利族,或梵志的族姓的人,唯有他们能用极燥的娑罗(香木),以及

  栴檀木(香木),作为火母,以钻去钻这些香木,以便生火,而长养其火。』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唯有剎帝利、梵志等族姓,他们才能以极燥的娑罗香木,以及栴檀香木,用作火母,而以钻去钻它,使它生火而长养吗?而那些出身为居士族、工师族们,他们应当以燥的猪狗槽,以及伊兰檀木(蓖麻树),和其余的弊木,用作火母,而以钻去钻它,使之生火而长养吗?或者为一切百种的人,均能用若干种之木,作为火母,而以钻去钻它,使之生火而长养吗?」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那些一切百种的人,均能以若干种之木,用作火母,而以钻去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的。」

  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梵志如果正趣的话,他就能得善解,能自知如法。剎帝利、居士、工师如果正趣的话,也能得善解,也能自知如去。」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甚奇!甚特!能够快说此喻,然而诸位梵志却作如是之说:『梵志的种姓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姓为洁白,其余的都为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则不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乃从其口而生的,梵志为梵天所化的。』」

  世尊问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那

  些百种之人都以若干种之木,用作火母,而以钻去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而那些一切之火,均为有焰、有色相、有热度、有光明,皆能作火应有之事。然而如果说有一种火唯独会有焰、有色、有热、有光,能作火之事呢?或者那个火,唯独没有火焰,没有色相,没有热度,没有光明,不能作火之事呢?或者那些一切火,均为有焰、有色、有热、有光,都能作火应有之事呢?」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如果那些百种之人都用若干种的木作为火母,以钻去钻它,使其生火而长养的话,则那一切之火,均为有焰、有色、有热、有光,都能作火应有之事。如果说唯独那个火,有焰、有色、有热、有光,能作火之事的话,终究不会有这个道理的。如果说那个火,唯独没有焰、没有色、没有热、没有光,不能作火应有之事的话,也是不会有的事。瞿昙!唯能说那些一切火均为有焰、有色、有热、有光,均能作火应有之事啊!」

  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梵志如果正趣的话,他就能得善解,而自知如法。剎帝利、居士、工师如果正趣的话,也能得善解,也能自知如法。」

  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白佛说:「瞿昙!甚奇!甚特!能够快说此喻。然而诸梵志却作如是之说:

  『梵志的种姓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姓为洁白,其余的都为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则不能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乃从其口而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的。』」

  世尊告诉他说:「摩纳!你要知道!如果此身随其所生的话,就为他之数(其行列)耳。如果生为梵志之族的话,就为之梵志之族数。假若生为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的话,就为之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之数。摩纳!犹如那些火那样,如随其甚么所发生的话,就为之甚么之数那样。假若由于木而生的火的话,就为之木火之数。如果为由于草粪之薪所生的话,就为之草粪之薪之火之数的。像如是的,摩纳!此身如随其所生为甚么的话,就为之甚么之数的了。如果生为梵志之族的话,就为之梵志之族数,假如生为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的话,就为之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数的了。」

  世尊又问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剎帝利族之女人,和梵志之男人,共为合会之时,则他们由于合会之故,嗣后便生子。其子或者似于其父,或者似于其母,或者都不似于父或母。这,你到底怎么说呢?他的子为剎帝利呢?或者为梵志呢?」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剎帝利之女人和梵志之男人共为合会的话,则他们由于合会之故,后来便生子。其子或似于其父,或似于

  其母,或不似于其父母,我乃不说他为剎帝利,也不说他为梵志。瞿昙!我唯说他为他身。」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此身乃随着其所生之处,就为之彼之数。如果生为梵志之族的话,就为梵志之族之数。假若生为剎帝利、居士、工师等族的话,就为之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数耳。」

  世尊又问而说:「摩纳!如果梵志的女人,与剎帝利之男人共合会时,则由于他们的合会之故,后来便会生子。或者似其父,或者似于其母,或者不似于父母之任何一方。这,你怎么说呢?其子为梵志呢?或者为剎帝利呢?」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梵志之女人,和剎帝利之男人共为合会的话,则由于他们之合会之故,后来便会生子。或者似于其父,或者似于其母,或者不似于父母之任何一方。我都不说他为梵志,也不说他为剎帝利。瞿昙!我但说他为他身。」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此身如随着其所生的话,就是他之数。如果生为梵志之族的话,就为之梵志之族之数。假若生为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的话,就为之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数的了。」

  世尊又问而说:「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人有好多的草马,而放一匹父驴(雄的驴)在里面,而在于其中有一匹草马和父驴共为合会,他们由于合会之故,后来便生一匹驹。你怎么说呢?牠

  为驴呢?或者为马呢?」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如果有马和驴共为合会,而由于合会之故,后来便生驹,我并不说牠为驴,也不说牠叫做马。瞿昙!我但说牠为之骡。」佛陀说:「像如是的,摩纳!如果此身随其所生的话。就为之族之数。如果生为梵志之族的话,就是梵志之族数。如果生为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的话,就是剎帝利、居士、工师之族之数。」

  世尊又告诉他说:「摩纳!在过去之时,有好多的仙人共住在于无事的高处时,曾经生如是的恶见:梵志的种姓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姓为洁白,其余的皆为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就不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为从梵天之口而生的,梵志为梵天所化的。于是(这时),阿私罗仙人提鞞逻(往昔的婆罗门的圣者),听闻众多的仙人共住于无事之高处,都生如是之恶见之事后,就着袈裟衣(穿好法衣),将袈裟巾裹在其头,拄杖持伞,而着白衣屧(穿草鞞),不从门进入,而至于仙人住处的静室内,在那里经行起来。

  于是(这时),共住在于无事的高处,有一位仙人看见阿私罗仙人提鞞逻,着袈裟衣,用袈裟巾裹其头,拄杖持伞,着白衣屧(穿草鞞),不从门而入,而至于仙人住处的静室内,在那里经行。他看见后,就往诣共住于无事的高处的众多仙人之处,

  便作如是之言:『诸位贤者!现在有一人着袈裟衣,用袈裟巾裹在其头,拄杖持伞,着白衣屧(穿草鞞),不从门而入,而至于仙人住处的静室里,在那里经行,我们宁可共往去咒他:汝作灰!汝作灰!耶?』(你变成灰吧!你变成灰吧!为甚么不快死去呢?也就是谊咒人快死之意。至于耶,就是问大众是否可进行与否的文法。)

  于是(就这样的).共住于无事的高处之众多的仙人,就往诣那阿私罗仙人提鞞逻(往昔的婆罗门的圣者)之处,到达后,大家就共咒而说:『汝作灰吧!汝作灰吧!(你快死吧!你快死吧!)』像如是的咀咒之法去咒他:『汝作灰!汝作灰!」然而却如是如是的,阿私罗仙人乃随着他们之咀咒而光颜益好(光明的颜色愈咒愈好)h其身体也愈为悦泽。那些众多的仙人便作如是之念:我们本来如咒『汝作灰!汝作灰!』的话,对方便会作灰(便会被咒而死)。然而我们今天咀咒此人『汝作灰!汝作灰!』我们也如其咒法而咀咒此人,而此人却还而愈光颜,愈增好,其身体也愈悦泽。我们宁可问他一个清楚。

  就这样的便问他而说:『你到底是谁呢?』阿私罗仙人提鞞逻(圣者)回答说:『诸位贤者!你们是否听闻过有一位阿私逻仙人提鞞逻吗?』大家回答说:『我们曾经听过有一位阿私罗仙提鞞逻。』

  阿私罗仙人又对他们说:『我就是那个人。』那些众多的仙人就共同辞谢阿私罗仙人提鞞逻而说:『愿您忍恕我们!愿您忍恕我们!我们并不知道尊者就是阿私罗仙人提鞞逻啊!』于是,阿私罗仙人提鞞逻就对诸仙人说:『我早已相恕你们了。你们实在生起过恶见而说:梵志的种姓为最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姓为洁白,其余的都为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则不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乃从梵天之口中所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生的吗?』那些诸仙人回答而说:『是的,阿私罗!』

  阿私罗又问诸仙人说:『你们为自知自己的父亲吗?』那些诸仙人回答而说:『知道的。如那位梵志种姓的,乃取(娶)梵志种姓为其妇,并不是非梵志(梵志族姓必定娶梵志族姓的)。彼父复父(他的父亲的父亲),乃至七世之父。那位梵志乃取梵志为妇,并不是非梵志。』(世世都是梵志与梵志之妇结婚)。阿私罗又问诸仙人说:『你们为自知自己的母亲吗?』那些诸仙人回答说:『知道的。如那位梵志取梵志为夫(梵志族姓的女人,嫁给梵志族姓的男人为妻),并不是非梵志。彼母复母(其母亲的母亲),乃至七世之母,那些梵志族姓的女人都嫁给梵志族姓为妻子(彼梵志取梵志夫),并不是非梵志的。』阿私罗又问诸仙人说:『你们是否自知受胎之事吗?』那些仙人回答说:

  『知道的。由于三事等合会而受胎的。第一为父母的合会,第二为无满堪耐(当母有经水,也就是母有排卵),第三为香阴已至(香阴现前)。阿私罗!由于此事等之会合,而入于母胎。』

  阿私罗又问诸仙人说:『是否知道受生为男的呢?或者为女的呢?知道所从来之处吗?为从剎帝利族而来的呢?或者是由梵志、居士、工师等族来的吗?为从东方,或南方,或西方,或北方而来的吗?』那些诸位仙人回答而说:『这些事情,我们就不能知道的了。』阿私罗又对那些仙人们说:『诸位贤者!如果不实见而不知这些事的话,则你们乃不知受胎,乃不知谁从何处而来,也不知为男或为女,不知到底是从剎帝利种转生而来,或者是从梵志、居士、工师之族姓而来,也不知从东方,或南方、西方、北方而来。然而你们却作如是之说:梵志的种姓为优胜,其余的都不如;梵志的种姓为洁白,其供的都是焦黑;梵志能得清净,非梵志则不得清净。梵志为梵天之子,乃从梵天之口所生,梵志为梵天所化生的。』」

  佛陀说到这里,乃叫一声摩纳而说:「摩纳!那些住在于无事的高处的众多的仙人,被阿私罗仙人提鞞逻(圣者),像如是的善教善诃,说他们不能施设清净梵志(不能建立唯有梵志为清净),何况你们师徒们,都穿皮草衣呢?」

  于是,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被世尊当面诃责诘骂后,乃内怀愁戚,低头而默然,失辩而无言。

  于是,世尊面诃诘责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后,又使其欢悦,就便告诉他而说:「摩纳!有一位梵志作斋行施。他有四个儿子,二位为好学问,另外二位为不好学问。在于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位梵志到底应先施谁为第一座,谁为第一澡水,谁为第一食呢?」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如果那位梵志,其有二位孩儿为好学问的话,必定会先施他们为第一座,为第一澡水,为第一食的!」

  世尊又问而说:「摩纳!又有一位梵志,要作举行斋会而行布施,他也有四位孩儿,二位为好学问,然而却不精进,喜行恶的法。另外二位为不好学问,但是乃爱好精进,喜行妙法(善法)。在于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到底那位梵志应为先施谁为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呢?」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回答说:「瞿昙!如果那位梵志,其有二位孩儿,虽然并不爱好学问,然而却爱好精进,喜行于妙法的话,必定会先施他们为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的。」

  世尊告诉他说:「摩纳!你首先称叹爱好学问的,后来乃称叹持戒者。摩纳!我说四种姓均能得清净,而施设显示这道理,你也终于说四种姓皆悉

  能够得到清净,而施设显示此道理了。」

  于是,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就从其座位站起,欲稽首佛足。在那个时候,那些大众,则齐唱高大的音声而说:「沙门瞿昙!乃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为甚么呢?因为如沙门瞿昙所说的:四种姓均悉为能得清净,而施设显示此道理,使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也终于说四种姓皆悉能得清净。」

  那时,世尊知道大众的内心之所念,就又垂示而说:「止!止!阿摄惒逻延多那!但心喜足就可,你可以回坐,我当会为你说法。」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乃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世尊就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用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默然而住。

  于是,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受佛为之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离去。这时,拘萨罗的众多的梵志们,还去不远之处,则开始以种种的言语,而责数阿摄惒逻延多那而说:「到底你是欲作些甚么呢?大家请你去,就是欲伏沙门瞿昙,然而你却反而被沙门瞿昙所降伏而回来。犹如有人为了治眼睛而进入林中,然而却反而失去其眼睛而回来。阿摄惒逻延多那!你也是如是,你欲去降伏沙门瞿昙,却反而被沙门瞿昙所降伏而回来。犹如有人,为了饮水而进入池中,然而却反而口渴而回来。阿摄惒逻延多那!你也是如是,你欲降伏沙门瞿昙,却反而被沙门瞿昙所降伏而回来。阿摄惒逻延多那!你到底是欲作些甚么呢?」

  于是,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乃对拘萨罗的众多梵志说:「诸位贤者!我从前已经说过,沙门瞿昙乃如法而说法(依真实而说),如果如法而说法的话,就不可以难诘他!」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阿摄惒逻延多那摩纳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