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梵志品第十二:(有二十经,后十经属第四诵。)(第三念诵)

  雨势歌逻数瞿默象迹喻闻德何苦欲郁瘦阿摄惒

  (雨势经、伤歌逻经、算数目揵连经、瞿默目揵连经、象迹喻经、闻德经、何苦经、何欲经、郁瘦歌逻经、阿摄惒经)

  一四二、雨势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欲攻打跋耆国,曾派遣雨势大臣,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跋耆国有七不衰法,使其知难而退。佛陀并集合诸比丘,说七种不衰法,和六种慰劳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鹫岩山(灵鹫山)中。

  那时,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王),鞞陀提子(韦提希夫人之子,也就是频婆沙罗王之子),曾和跋耆国(中印度北部的种族,以毘舍离城为中心,十六大国之一)有相憎恨之事,因此,常在于其眷属(臣民)当中,数(屡次)作如是之说:「跋耆国之人,听说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都不相信),我当会断灭跋耆国的人种,破坏跋者国,使跋耆国的人,都遭无量的灾厄。」

  于是,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王),鞞陀提子(韦提希夫人之子),听闻世尊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鹫岩山中,便告诉大臣雨势(禹舍,为首相)而说:「我听说:沙门瞿昙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鹫岩山中。雨势!你往至沙门瞿昙之处,你持我的名,代我去问讯其圣体安快无病,气力如常与否?而当作如是之言:『瞿昙!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问讯圣体安快无病,气力如常与否?瞿昙!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和跋者国相怨憎,在眷属之前,数次(每次)作如是之言:听说跋耆国的人民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而我当会断灭跋耆的人种,会破坏跋耆国,使跋耆国的人民遭无量的灾厄。沙门瞿昙您是否有甚么话要交代呢?(是否可以去攻其城与否?)』雨势!如果沙门瞿昙有所说(有甚么话交代下来)的话,你就善于受持(谨记在心),为甚么呢?因为如是之人,终究不会妄说之故(不会打妄语,会如实而说)。」

  大臣雨势受王的教敕后,就乘好的乘物(马车等交通的要具),和随从五百乘,一齐出王舍城,即便往昔鹫岩山中。登鹫岩山时,乃下车而步进,往诣于佛所,就和世尊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叫我代他问讯瞿昙您的圣体安快无病,气力如常与否?瞿昙!他说: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和跋耆国相憎恨,常在于大众当中,屡次作如是之言:『跋耆国的人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当会断灭跋耆的人种,破坏跋耆国,使跋耆国的人民都遭无量之厄。』沙门瞿昙当何所说?(有甚么教言吗?)」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雨势!我在于往昔之时,曾经游行而到过跋耆国,那个国家有一寺,名叫遮惒逻(遮波罗支提)。雨势!在那个时侯,我曾经为跋者国人讲说过七不衰之法(下文详)。跋耆国的人,则受持而行七不衰之法。雨势!如果跋耆国的人,行七不衰之法,而不犯此法的话,跋耆国必定会获得胜利,必定不会衰灭的。」大臣雨势白世尊说:「沙门瞿昙略说此事,而不广于分别解释,我们不能得解其内中的意义,愿沙门瞿昙广为分别解说,当使我们能得知其内中的意义。」

  世尊告诉他说:「雨势!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说其义。」.大臣雨势,乃受教而听。

  这时,尊者阿难正在执拂尘而奉侍于佛,世尊就?顾而问说:「(1)阿难!你是否听过跋者国乃数数(常常)集会,多次集聚之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我曾经听过跋耆国的人,都数数集会,多次的集聚之事!」

  世尊就告诉大臣雨势说:「如那个跋耆国,都常常集会,都多次的聚集的话,则跋耆国必定会得到胜利,必定会不衰灭。」

  世尊又问尊者阿难说:「(2)你是否听过跋耆国的人共俱集会,共俱作跋耆国之事,共俱而起之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我曾经听闻过跋耆国的人都共俱集会,都共俱作跋耆国之事,都共俱而起之事!」

  世尊又告诉大臣雨势说:「如果那个跋耆国的人民,都共俱集会,都共俱而作跋耆国之事,都共俱而起的话,则跋耆国必定会得胜,则为不会衰灭。」

  世尊又问尊者阿难说:「(3)你是否听过跋耆国,对于未施设的法,并不更施设,本来所施设的法,则不改易,旧的跋耆国之法,都善于奉行吗?」(不会三申五令,朝立暮改,使人难以遵循。)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我曾听闻过跋耆国对于未施设之法,并不更施设,对于本来所施设的,并不改易,旧的跋耆国之法,都善于奉行!」

  世尊又告诉大臣雨势说:「如果那跋耆国对于未施设的法,并不更施设,本来所施设的法,则不改易,旧跋耆之法都善于奉行的话,则跋耆国必定会胜利,则不会衰灭。」

  世尊告诉尊者阿难说:「(4)你是否听过跋耆国不用力势去侵犯他人之妇人,也不去侵犯他人之童女的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而说:「世尊!我曾经听过跋耆国并不用势力去侵犯他人的妇人,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童女的!」

  世尊又告诉大臣雨势说:「如果那个跋耆国不用力势去侵犯他人的妇人,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童女的话,则跋耆国必定会胜利,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问尊者阿难说:「(5)你是否听到跋耆国如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话,跋耆国的人都会去宗敬、恭奉、供养,在这些人之处去闻教而信受的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我曾经听说跋耆国如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话,跋耆国的人都会去宗敬、恭奉、供养,去听其教训而则于信受的。」

  世尊又告诉大臣雨势说:「如果那跋耆国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话,跋耆国的人都会去宗敬、恭奉、供养,去听其教训,而则于信受的话,跋耆国必定会胜利,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问尊者阿难说:「(6)你是否听过跋耆国所有的旧寺,跋耆国的人都会统共去修饰,会去遵奉、供养、礼事,本来之所施的,都常作不废,本来之所为的,都不减损之事吗?」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我曾经听过跋耆国所有的旧寺,跋耆国的人都悉共去修饰,去遵奉、供养、礼事,本来所施的,都作不废,本来之所为,都不减损啊!」

  世尊又告诉大臣雨势说:「如果那跋耆国所有的旧寺,跋耆国的人都悉共去修饰,去遵奉、供养、礼事,本来之所施的,都常作不废,本来之所为的,都不减损的话,跋耆国必定会得胜,则不会衰灭的。」

  世尊又问尊者阿难说:「(7)你是否听过跋耆国的人民都皆拥护诸阿罗诃(阿罗汉),都极大的爱敬,都常愿未曾来过的阿罗诃,欲令其来到,既已来过的阿罗诃,则乐其恒久的住下来,而常使其不

  缺乏衣被、饮食、床榻(卧具)、汤药(医药)等诸生活必需之具吗?」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我曾经听过跋耆国的人民都皆拥护诸阿罗诃,都极大的爱敬,常愿未曾来过的阿罗诃,而欲使其来到,既已来过的阿罗诃,乐其恒久的住下来,常使其不缺乏衣服、饮食、床榻(卧具)、汤药(医药)等诸生活必需之具!」

  世尊又告诉大臣雨势说:「如果那跋耆国的人民,都悉拥护阿罗诃,都极大的爱敬,都常愿未曾来过的阿罗诃,欲使其来到,既已来过的,则乐其恒久的住下来,而会常使其不缺乏衣被、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必需之具(所谓四事供养)的话,则跋耆国必定会得胜利,则为不会衰灭。雨势!跋耆国如果实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都受持此七不衰法的话,跋耆国必定会得胜利,则为不会衰灭。」

  于是,雨势大臣,就从其座位站起,偏袒着衣(一般人都一样的如披袈裟之相),叉手向佛,而白佛说:「瞿昙!假如那跋耆国能成就一种不衰灭之法的话,则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鞞陀提子(韦提希夫人之子),就已不能降伏他(不能战胜其国),更何况又具备七种不衰灭之法呢?(具一不衰法,不能攻破,七不衰法都具备,则如铁城,绝对不能攻破)。瞿昙!我国还有很多事待

  辨,我要请退还归去了。」

  世尊对他说:「欲去随意!」(可以回去了)。于是,大臣雨势,听佛所说,乃善于受持,起而绕世尊的身边三匝后,而去。

  大臣雨势离开后不久之时,于是,世尊乃?顾阿难而告诉他说:「阿难!如果有比丘,依在于鹫岩山的处处(各处)而住的话,就宣令他们的一切,统统尽集到于讲堂来。等一切都聚集后,便来告诉我。」

  阿难尊者即受佛的教言而说:「唯然!世尊!」这时,阿难尊者便行宣令:如有比丘,依住在于鹫岩山的各处而住的话,现在就请你们统统尽集到讲堂来。等一切都集聚完毕后,就还诣佛所,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于一边,而白佛说:「世尊!我已宣令,如有比丘依于鹫岩山的各处而住的话,就统统令其一切都皆聚集于讲堂。现在统统聚集完毕,唯愿世尊,自知其时!」

  于是,世尊就率阿难尊者,往诣讲堂,在于比丘众的前面,敷座而坐,而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1)如比丘数数(常常)集会,多聚集的话,则比丘必定会得胜法,则对于

  法不会衰灭。(2)如比丘共齐集会,俱作众事,共俱起的话,则比丘必定会得胜法,对于法就不会衰灭。(3)如果比丘对于未施设之事,不更加施设,本来所施设之事,而不加以改易,都依我所说的戒,善于奉行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4)如果比丘对于未来的有爱喜欲都共俱的,以及对于爱乐之彼彼有所起之事,都不去随顺的话(不被生起后有之渴爱所指使),则这位比丘必定会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5)如果比丘,对于长老上尊,是俱学梵行的人,比丘如能悉共去宗敬,去恭奉、供养,在这些尊者之处,去闻教,则能受持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6)如果比丘,在于无事处,在于山林高岩,在于闲居静处,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没有人民之杂乱等处,去随顺宴坐,去乐住不离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会得到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7)如果比丘,能悉共拥护诸修梵行的人,对他们乃至为尊重爱敬,常愿那些未曾来过的梵行者,而欲使他们来到,对于既已来到的人,则喜乐其恒久住下来,常使其不乏于衣被、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必需之物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必定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法,能受持不犯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于是,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内中之义。」这时,诸比丘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1)如果比丘能尊重师父,能恭敬,能极重的供养、奉事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对于(2)法、(3)众(僧)、(4)戒、(5)不放逸、(6)供给、(7)定,能恭敬、极重的供养、奉事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不衰法,而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1)如果比丘,不行于业(不作恶业),不乐于恶业,不习于恶业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2)不行于哗说(大声吵闹),不喜乐于哗说,不习于哗说者,(3)不行聚会,不喜乐于聚会,不习于聚会者,(4)不行杂合,不喜乐于杂合,不习于杂合者,(5)不行睡眠,不喜乐于睡眠,不习于睡眠者,(6)不为利,不为誉,不为他人而行梵行者,(7)不为暂尔,不为德胜,不为在于其中间而舍方便,令其德

  能胜人的话,则这位比丘必能得胜,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之法,而能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成就(1)信财、(2)戒财、(3)惭财、(4)愧财、(5)博闻财、(6)施财,以及成就(7)慧财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能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成就(1)信力、(2)精进力、(3)惭力、(4)愧力、(5)念力、(6)定力,以及成就(7)慧力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之法,能受持而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思念其义。」这

  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1)修习念觉支,而依舍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于出要,(2)对于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息觉支、(6)定觉支,也同样的修习,而(7)修习舍觉支,依于舍离,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趣向于出要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能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灭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1)应该要在面前与其律的话,就与面前之律,(2)应该要与之以忆律的话,就与之以忆律,(3)应该要与其不痴律的话,就与其不痴之律,(4)应该要与其自发露的话,就与之以自发露,(5)应该要与之以居,就与之以居,(6)应该要与其展转的话,就与其展转,(7)如大众当中起诤时,就应当以如弃掉粪扫那样的止诤,则用法去止住它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能受持而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六慰劳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六种呢?(1)以慈身之业,向于诸梵行,就是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而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为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像如是的,(2)修慈口之业,(3)修慈意之业,也是同样。(4)如果有法利的话,就如法而得利,自己所饭食的,则至在于钵中(限于钵器之量)。像如是的,将利分出而布施给诸修梵行的人的话,就是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是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为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5)如果有戒(所修持的戒),乃为不缺、不穿、无秽、无黑,如地不随他(自由自主者),被圣者所称誉,而具善于受持,像如是的戒,也分出而布施给与修持梵行者的话,就是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是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为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6)如果有看见此为圣者的出要,是明了深达,而能正尽一切苦。像如是的,其见能分出,而布施于诸修梵行的人的话,就是慰劳之法,爱法、乐法,是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叶。我刚才所说的六种慰劳之法,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四三、伤歌逻经第二(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向伤歌逻(年轻的婆罗门)解说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等三种示现。就中尤以教训示现为最上、最妙、最胜。伤歌逻乃归依三宝而为优婆塞。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侯,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伤歌逻摩纳,在于中午后,彷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欲有所问,如能听允,乃敢陈白出来。」(如许我问,我才敢问)。世尊告诉他说:「摩纳(年轻的)!如有甚么疑问的话,就任你之意,讲出来好了。」

  伤歌运摩纳就请问而说:「瞿昙!一位梵志,乃如法而去行乞财物,或者自己作斋(祭祀),或者

  教人作斋(令人祭祀)。瞿昙!如果自己作斋,或者教人作斋的话,则其一切,乃行无量的福迹。因为作斋,也就是所举行的斋祭大会,乃为多人的福德之故。而沙门瞿昙的弟子,乃随其姓族而剃除须发,而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之累的出家学道,然后就自己去调御,自己去息止,自己去灭寂为止。像如是的,沙门瞿昙的弟子,乃随族姓而行一福迹(行自己一身的福道),而不行无量的福迹(不能为多数人行福道),因为是学道之故。」

  那时,尊者阿难,正执拂尘奉侍于佛,于是,尊者阿难问他而说:「摩纳!这二种道迹,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最妙、最胜呢?」伤歌逻摩纳回答说:「阿难!沙门瞿昙,以及阿难,我都恭敬、尊重、奉祠。」

  尊者阿难又问说:「摩纳!我并不是问你恭敬、尊重、奉祠于谁的问题,我只问你此二种道迹,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最妙、最胜呢?」伤歌逻摩纳也再三的回答而说:「阿难!沙门瞿昙,以及阿难您,乃为我所恭敬、尊重、奉祠的。」

  尊者阿难又问他说:「摩纳!我并不是问你是恭敬、尊重、奉祠谁的问题,我只问你此二种道迹,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最妙、最胜呢?」

  于是,世尊便作如是之念:这位伤歌逻摩纳,已

  为阿难所屈,我宁可救救他。世尊知道后,告诉他说:「摩纳!在往昔之时,国王,以及群臣,曾经普集大会,那个时候,是在共论甚么事,是为甚么事之故,而共于集会的呢?」

  伤歌逻摩纳回答说:「瞿昙!往昔之时,国王,以及群臣,曾经普集大会,而共论如此之事的:『到底是何因何缘(为甚么缘故),从前沙门瞿昙虽施设少戒,然而诸比丘们之得道的人却非常的多呢?何因何缘,现在沙门瞿昙虽然施设很多的戒条,然而诸比丘们之得道的人,却还而会少呢?』瞿昙!昔日国王,以及群臣,普集大会,乃共论此事,由于此事之故,才共集大会的!」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摩纳!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所知的解答我。你的意见如何呢?假如有一位沙门或梵志,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他行此道,行此迹之后,诸漏都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得心解脱、慧解脱,而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不再受生,已如实而知道一切)。那个时候,他就为他人说:『我乃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我行此道、行此迹之后,诸漏都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而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你们也一

  同共来,也照我的方法,也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你们如行此道、行此迹之后,也同样的会将诸漏灭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而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他们也像如是的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他们行此道、行此迹之后,其诸漏也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而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他们得道证果后,也为他人讲说,他人也再为其它之人讲说,像如是的展转而至于无量百千。在摩纳你的意见如何呢?我的弟子乃随其族姓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学道,而行一福迹,而不行无量的福迹,就是因为出家学道之故吗?」

  伤歌逻摩纳回答说:「瞿昙!如我所了解的沙门瞿昙您所说之义,则那些沙门瞿昙的弟子,随其族姓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学道的话,乃为行无量的福迹,并不是行一福迹而已,这是由于学道之故的。」

  世尊又告诉伤歌选说:「有三种的示现,所谓如意足示现(神变神通)、占念示现(记心神通)、教训示现(教诫神通)。摩纳!甚么叫做如意足示现呢?一位沙门梵志,他具有了大如意足,而有了

  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对于如意足,其心已得自在,能行无量如意足的功德。所谓能分一物而为众多之物,合众多之物,而为一物,一则住于一,而有知有见,不碍石壁(石壁不能阻碍他的通过),犹如行在空中那样的自在,没地如水(攒入地中,有如浮沉在水中)那样,而履水则如行在于地上(在水中可行走,不会沉没于水中,好像在陆上行走那样),结跏趺坐,而可上升于虚空,有如禽鸟之飞翔于空中那样。现在看得到的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可用手扪摸,其身也能至于梵天。摩纳!这就是叫做如意足示现。

  摩纳!甚么叫做占念示现呢?有一沙门梵志,以他人之相,而占其人之意,认定为有此意,有如是之意的话,就实在有此意;也能作无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为真谛,而并不是虚设的(能指点出非常多的事,都能如实而不会有异,都能占对)。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意的话,则但以听闻天声,以及非人之声,而去占其人之意,如果认为有了此意、有了如是之意的话,就实在会有如是之意,能作无量的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为真谛,而并不是虚设的。

  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听闻天声,以及非人之声,去占其人之意的话,则但以其

  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说(伺察者寻思者所发的伺寻之声),而听其声后,去占他之意,认定为有这种意念,有如是的意念的话,实在为有如是的意念。也能作无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真谛,而并不是虚设。假如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听闻天声,以及非人之声,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其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说,而闻其声后,去占其人之意的话,则但以看见他人之入于无觉无观定(无伺无寻之定,无粗与细的思量之禅定),看见后,就能作如是之念:像如是的贤者,乃达到不念不思,能如其意之所愿啊!那位贤者从此禅定寤醒后,也能知道其时所作之念为如是之念。则那位入定的人从其禅定寤觉后,必定就是作如是如是之念。那位沙门梵志也能占卜他人的过去,也能占卜他人的未来,也能占卜他人的现在。他人之久来所作的,久来所说的等等事情(能指点出过去、未来、现在的因果等事)。也能占卜他人之在于安静处,而定能安住于静处。也能占卜他人之心,和心所有之法(心王、心所等法)。摩纳!这叫做占念示现。

  摩纳!甚么叫做教训示现呢?有一位沙门梵志,自己去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去行此道,行此道迹后,至于诸漏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得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

  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实而知,而脱离生死)。这时,就为他人讲说:『我自己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后,诸漏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你们也一同来,也来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后,诸漏会已尽,会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他们也因此而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后,也同样的至于诸漏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他们也就一再的为他人说,为他人说后,乃如是的展转而至于无量百千之数。摩纳!这叫做教训示现。此三种示现,到底是那一种示现为最上、最妙、最胜呢?」

  伤歌避摩纳回答说:「瞿昙!如果有一位沙门、梵志,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对于如意足,其心乃得自在,乃至及于其身能至于梵天者,瞿昙!此乃自作,而自有,而自受其果报的。瞿昙!在于诸示现当中,这种示现为示现

  大法。瞿昙!如果有沙门、梵志,以他人之相,去占卜其人之意。乃至占其人之心,占其人之心所有法的话,瞿昙!这也是自作而自有,而自受其果报。瞿昙!在于诸示现当中,这种示现,也是示现大法。瞿昙!如有一沙门、梵志,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后,诸漏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他这样的得道证果而解脱生死苦恼后,为他人讲说。他为他人讲说而度人,而像如是的展转而度无量百千之人的话,瞿昙!在于此三种示现当中,这种示现乃为最上、最妙、最胜的。」

  世尊又问伤歌逻而说:「你对于此三种示现,到底称叹那一种示现呢?」

  伤歌逻摩纳回答说:「瞿昙!对于三种示现来说,我乃称说沙门瞿昙您。为甚么呢?因为沙门瞿昙您,乃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而心得自在,乃及能以身而至于梵天。沙门瞿昙您,也能以他人之相,而占卜其人之意,乃至占人之心,占人之心所有法。沙门瞿昙您也能示现修如是道,修如是道迹,而行此道、行此道迹后,诸漏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沙门瞿昙成正觉后,为他人说,他人也一再的为他人讲说,像如是的展转而至于无量的百千之数。瞿昙!因此之故,对于此三种示现当中,我乃称叹沙门瞿昙您!」

  于是,世尊告诉他说:「摩纳!你善能通达于此论。为甚么呢?因为我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对于如意足,乃心得自在,乃及于身,能至于梵天。摩纳!我以他人之相,而能占其人之意,乃至占人之心,占人之心所有法。摩纳!我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道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后,诸漏已尽,而得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我得道后,为他人讲说,他人也一再的为他人讲说,像如是的展转而至于无量的百千之数。摩纳!因此之故,你乃善于通达此论,你应当如是的善受善持。为甚么呢?因为此所说之义,应当就是如是。」

  于是,伤歌逻摩纳白佛说:「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自归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伤歌逻摩纳、尊者阿难,

  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四四、算数目揵连经第三(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算数目揵连梵志,以鹿子母堂,以及算数为喻,请教佛陀有关于佛法中的次第,佛陀乃为之分别解说。又问由于甚么因缘,有的得究竟,有的不究竟者,佛陀乃为之说问路之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那时,有一位名叫算数的梵志,姓目揵连,在于中午后彷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欲有所问,如能听许的话,乃敢陈述。」世尊告诉他说:「目揵连!任你所问,不可自为疑难。」(不要客气)。

  算数目揵连就便问佛而说:「瞿昙!此栋鹿子母堂(鹿子母所捐建的精舍),乃渐渐的依次第而作

  (依建筑法,一段一段的工作,有次序的),转后成讫(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来,终至于建筑完成)。瞿昙!此鹿子母堂的橙梯(梯子),初始时升于一隥,然后升上二、升上三、升上四隥(由一梯,梯的登上去)。瞿昙!像如是的,此鹿子母堂,乃渐渐的依次第而上。瞿昙!此调御大象的人,也是渐渐的,依次第而把牠调御成就的,所谓由于用钩故。瞿昙!此调御马匹的人,也是渐渐的,依次第而把牠调御成就的,所谓由于用之故。瞿昙!此剎帝利也是渐渐的,依次第而至于成就的,所谓由于执捉弓箭之故。瞿昙!这些诸梵志们也是渐渐的,依次第而至于成就的,所谓由于学习经书之故。瞿昙!我们都学习算数,以算数而存命(为生活的工作),也是渐渐的,依于次第而至于成就。如果有弟子,不管是男,或者是女,最初都教他一一之数,依次而教他二数,由二而教他三之数,由三乃至于十,乃至于百、千、万,都依次第而数上去的。瞿昙!像如是的,我们这些学算数的人,都以算数而依存其生命,都是以渐渐的,依次第而成就完毕。沙门瞿昙!您的此法与律当中,是怎样的渐渐的,依于次第而成就完毕的呢?」

  世尊告诉他说:「目揵连!如果所谓有正说,就是说渐渐的,依次第而作,乃至成就完毕的。在我的正法与律当中,这种论说,乃为正说的。为甚么

  呢?目揵连!我乃在于此法与律当中,渐渐的,依次第而作(而修行),乃至于成就完毕的。目揵连!如果有年少的比丘,最初来学道,而始入于法与律的话,如来我,就会首先教他而说:『比丘!你来!要护你的身,如生命的使其清净,要护你的口与意,如生命的使其清净。』目揵连!如果比丘其身如护命的使其清净,其口与意,如护命的使其清净之后,如来就又再教训他而说:『比丘!你来!应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法(所谓身受心法之四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目揵连!如果比丘已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法的话,如来就会再教训他而说:『比丘!汝来!应观察内身如身,不可思念与欲相应之念,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受、心、法,都不可思念与非法相应之念。』

  目揵连!如果比丘尼观察内身如身,不思念与欲相应之念,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都如受、心、法,都不思念与非法相应之念的话,如来就会再教训他:『比丘!你来!应守护诸根,应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其念心,而得到成就,而恒起正知。如果眼根看见色境,但是乃不受其相,也不味着于色相。所谓会忿诤之故,应该要

  守护眼根,而心中不可生起贪伺、忧戚等恶不善之法。为了趣向于防护眼根不生诸恶法之故,应该要守护眼根。像如是的,对于耳、鼻、舌、身也同样的道理。如果意根知道法境时,然而不受于其相,也不味着于法境,所谓会忿诤之故,而守护意根,而心中不生起贪伺、忧戚等恶不善之法,而趣向于那防护不善之法之故,应该要守护意根。」

  目揵连!如果比丘已守护诸根,常念于闭塞,念欲那个明达,守护其念心而得到成就,而恒起正知。如眼根看见色境时,然而不受其相,也不味着于色,所谓恐会忿诤之故,而守护眼根。心中不会因此而生起贪伺、忧戚等恶不善之法。为了趣向于防护不善之法之故,而能守护眼根。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同样的道理。如意根知法境,然而不受其相,也不味着于法境,所谓恐会忿诤之故,而能守护意根,心中也不会因此而生贪伺、忧戚等恶不善之法,为了趣向于防护不善之法之生起之故,已守护意根的话,如来就会再教训他而说:『比丘!你来!应该要正知平时的出入,应善于观察而分别那些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起一动,所谓一举手,一投足等,都应有次序而端严),应善着僧伽梨(大衣),以及诸衣与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统统都要正知它(都应知时,知仪,而正

  念)。』

  目揵连!如果比丘正知平时的出入,善于观察而分别那些屈伸低仰,仪容洋号序,善着僧伽梨(大衣),以及诸衣与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都能正知的话,如来就再教训他:『比丘!善来!应该要独住于远离之处,应在于无事处,或者至于树下空寂安静之处、山岩石室、露地穰积(禾茎之堆积处),或者至于林中,或者住在于冢间之处。你如果已经在于无事处,或者至于树下空寂安静之处后,就敷尼师檀(坐具),而结跏趺之坐,而正身正愿,应反念而不向于外,应断除贪伺(贪念),心应没有诤。看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之具时,不可起贪伺,不可欲令我得,你对于贪伺,应该要净除其心。像如是的,对于瞋恚、睡眠、掉悔,也同样的道理。应该要断疑,度惑,对于诸善法,要没有犹豫,你对于疑惑,应净除其心。你应断除此五盖(指贪、瞋、睡、掉悔、疑),应断慧羸(应断会使智慧羸者),应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的功行),乃至得到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目揵连!如果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的话,目揵连!则如来乃为诸年轻的比丘,多有所利益,所谓训诲教诃之力是。目揵连!如果有比丘的长老、上尊、旧学(耆旧)的梵行的人的话,如来会再教训他,所

  谓:修学至于究竟后,而至于一切漏尽!」

  算数目揵连就再问而说:「沙门瞿昙!对于一切的弟子,施之以这些训诲,这些教诃后,是否统统会得究竟智,都必定会得涅槃吗?」世尊回答说:「目揵连!不一向得(不一定统统会得证),有的会得证,有的不会得证的。」

  算数目揵连又再问而说:「瞿昙!在此里面,到底是由于甚么因,甚么缘,有涅槃,有涅槃之道,而沙门瞿昙现在乃为导师,而有的比丘受如是的训诲,如是的教诃,而能得究竟涅槃,或者又是不能得证呢?」(同样的涅槃,同样的教主,同样的受其教导,却有人能证,有人不能证?)

  世尊告诉他说:「目揵连!我还问你,你就随你所知的来解答我。目揵连!你的意见如何呢?你知道王舍城的地方,能谙(熟悉)那边的道路吗?」算数目揵连回答说:「唯然!我乃知道王舍城的地方,也熟悉那边的道路。」

  世尊问他说:「目揵连!如果有人来,乃欲拜见那位国王,而欲至于王舍城。那个人问你而说:『我欲拜见国王,而欲到王舍城。算数目揵连!知道王舍城的地方,熟悉于那个地方的道径,可以示语于我吗?』(可以提示到达王宫的途径与否?)你就告诉他而说:『从这里向东而去,至于某村,从某村而去,当会至于某邑,如是展转而至于王舍城。那王舍城外有好的园林,其地乃为平正,有楼观浴池,有若干的华树,有狭长的流河,又有清泉,可以尽见尽知。』那人听闻你所说的话,受你的教示后,就从此而向东而行,然而须臾不久,便舍弃正道,而从恶道还回,那些王舍城外的好的园林,其地平正,楼观浴池,若干的华树,狭长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统统不能看见,也统统不知。

  又有人来,他也欲拜见那位国王,欲至于王舍城,那人问你而说:『我乃欲拜见国王,欲至于王舍域。算数目揵连!您知道王舍城在甚么地方,也熟悉那边的路径,您是否可以提示我吗?』你就告诉那人说:『从此向东而行,至于某村,从某村去,当会至于某邑,如是的展转,而至于王舍城。在王舍城外,有好的园林,其地平正,有楼观浴池,有若干的华树,有狭长的流河。又有清泉,可以尽知尽见。』那个人听你之语,受你的教示后,就从此向东而行,而至于那个某某村,从某村出去,而得至于某邑,像如是的展转而至于王舍城。那王舍城外有好的园林,其地平正,有楼观浴池,有若干的华树,有狭长的流河,又有清泉,都尽见尽知。

  目揵连!此中,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同样的有王舍城,有王舍城之道,你现在为其导师(提示到王宫的指导人员),而那第一人虽然受你的教示,然而在后不久,就舍弃平正之道,而从恶道还来。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园林,其地之平正,楼观浴池,若干的华树,狭长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统统不见,也统统不知呢?那位第二人,随受你的教示,从平正的道路展转而得至于王舍城。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园林,其地之平正,楼观浴池,若干的华树,狭长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统统能看见,能知道呢?」

  算数目揵连回答说:「瞿昙!我都无事(赋闲)而知道有那个王舍城,有那个王舍城之道,我现在为导师,而提示他们如何到达那个地方去见到某某情景之事。然而那位第一人却不随我的教示,而舍弃平正之道,而从恶道还来。自然的,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园林,其地之平正,楼观浴池,若干的华树,狭长的流河,以及清泉,他就统统看不见,也不知道的。那位第二人,乃随顺我的教示,而从平正之道展转而得至于王舍域,则那些王舍城外的好园林,其地平正,楼观浴池,若干的华树,狭长的流河,以及清泉,他都统统能够看见,能够尽知而已。」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目揵连!我也无事。也知道有那涅槃,知道有涅槃之道,我为导师,为了那些比丘,如是的训诲,如是教诃,然而有的得证究竟涅槃,有的却不能得证。目揵连!唯各自随比丘之所行,那个时候,世尊我便会记他之行,所谓究竟漏尽而已。」

  算数目揵连白佛说:「瞿昙!我已知道了,瞿昙!.我已了解了。瞿昙!有如在良地里有娑罗林,在那里有守护娑罗林的人。这位守护人,是一位明健而不懈的人。他对于娑罗的树根,都按时而用锄去掘整,都平高而填下,都按时施粪肥,使其沃养,都常于溉灌,这些都不失其时。如果其旁边有秽恶草之杂生时,都尽拔而弃之。假如有横曲而不调直的话,就把它尽(剔)而整治它。如果有极好而中直的树的话,便拥而养护,就随时以锄而掘,而以粪令沃,灌溉令润,都不失其时,像如是的那个良地的娑罗树林,乃展转而茂,而盛好。

  瞿昙!如果有人,乃为谀谄、欺诳,极为不庶几(不希望),为无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心狂,诸根都掉乱,持戒又宽缓,而不广修沙门之道。瞿昙!像如是的人,则不能和他共事。为甚么呢?瞿昙!因为像如是之人的话,乃秽污梵行之故。瞿昙!如果又有人,他乃不谀谄,也不欺诳,庶几(有期待)而有信,精进而不懈,有念、有定,也有智慧,为恭敬禁戒,乃广修沙门之道。瞿昙!像如是的人,乃能与之共事。为甚么呢?瞿昙!因为像如是的人,乃为清净梵行之故。

  瞿昙!犹如在诸根之香当中,乃以沉香为最第一的。为甚么呢?瞿昙!因为那沉香,乃在于诸根之香当中,为最上之故。瞿昙!犹如诸娑罗树香(取树心所作之香,和娑罗树似同音,而不是娑罗树)当中,乃以赤栴檀为第一。为甚么呢?瞿昙!因为赤栴檀乃在于诸娑罗树香当中,为最上之故。瞿昙!犹如诸水华当中,乃以青莲华为第一,为甚么呢?瞿昙!因为青莲华在于诸水华当中,为最上之故。瞿昙!犹如诸陆华当中,乃以修摩那花(善意花)为第一。为甚么呢?瞿昙!因为修摩那花乃在于诸陆上之花当中,为最上之故。瞿昙!犹如在世间中的诸有论士当中,乃以沙门瞿昙为最第一。为甚么呢?因为沙门瞿昙论士,乃能降伏一切外道异学之故。世尊!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都自归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算数目揵连,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