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有十经)(第四分别诵)

  分别六界处观法温泉林释中禅室尊阿难说意行

  拘楼瘦无诤鹦鹉分别业

  (分别六界经、分别六处经、分别观法经、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阿难说经、意行经、拘楼瘦无诤经、鹦鹉经、分别大业经。)

  一六二、分别六界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弗迦逻娑利未曾见佛,而自称他是佛的弟子,佛乃为他而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及成就第一真谛、智慧、布施、止息等四住处。并且教他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学至寂(息)等法。弗迦逻娑利闻法后,乃得住果证,遂向世尊忏悔其因不识如来,而称如来为「君」之过咎。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摩竭陀国,往诣于王舍城,拟在那里宿夜。于是,世尊乃往至于陶师之家,对陶师而说:「陶师!我现在欲寄住于陶屋过一宿,你是否同意吗?」陶师回答说:「我无所违(我乃没有问题的),然而有一位比丘,已先住在于里面,如果他听允的话,则欲住随意(可任意住下来)。」

  那时,尊者弗迦罗娑利(受频婆娑罗王之劝,而出家,为觐见世尊而至王舍城,宿于陶师家。后和世尊不期而遇,世尊为他说法后,即得证果),已先住在于那个陶屋之中。于是,世尊乃步出陶师之家,而入于那个陶屋里,对于尊者弗迦逻娑利而说:「比丘!我现在欲寄住在于陶屋一宿,你是否见听码(许允吗)?」

  尊者弗迦逻娑利回答说:「君!我无所违(我不要紧的),而且此陶屋已敷草座了,君如欲住下来的话,自可以随意的。」

  那时,世尊从那个陶屋步出外面,去洗其足后,

  还入于屋内,在于草座上敷其尼师檀(坐具),就结跏趺之坐,整夜都默然静坐,而定其意,尊者弗迦逻娑利也同样的一夜默然静坐,而定其意。那时,世尊曾作如是之念:这位比丘住止寂静,可说是甚奇!甚特!我现在宁可问这位比丘:你师到底是谁?到底是依谁去出家学道受法的呢?世尊作此念后,就问而说:「比丘!你的师父是那一位?是依谁去出家学道受法的呢?」

  尊者弗迦罗娑利回答说:「贤者!有一位沙门瞿昙,为释迦的种子。他曾经舍弃其释迦的宗族,去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去学道,后来已觉证无上的正尽觉。他就是我的师父,我乃依他而出家学道,而受法的。」

  世尊就又问他而说:「比丘!你曾经看见过你的师父吗?」尊者弗迦逻娑利回答而说:「不曾看见过。」世尊问说:「你如果看见你的师父时,你认识与否呢?」

  尊者弗迦逻娑利回答说:「不认识!然而,贤者!我乃听说那位世尊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就是我的师,我乃依他而出家学道,而受法的。」

  那时,世尊又作如是之念:这位族姓子说他乃依

  我而出家学道受法的,我现在宁可为他说法吗?世尊作此念后,就对尊者弗迦逻娑利说:「比丘!我现在要为你说法。所说之法,乃初也善,中也善,竟也善的。是有义有文,是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分别六界,你当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尊者弗迦逻娑利回答而说:「唯然!(好的!)」

  佛陀告诉他说:「比丘!人们有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之聚(人身聚集此六法),有六触处(六根所触的有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有十八意行(十八受,指意识为近缘而行之受,有十八种之别,所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有四住处(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如果有人住于其境界的话,就不会再闻忧戚之事,不闻忧戚之事后,其意便会不憎、不忧、不劳,也不会有恐怖。像如是的有教,而不放逸于慧,能守护真谛,长养其惠施。比丘!应当要学习最上的,应当要学习至寂的(息止),应该要分别六界。

  像如是的,人们有六界之聚的。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比丘!人们之所谓有六界聚,就是由于此而说的。

  比丘!人们之有六触处,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所谓,比丘!眼触,即见色境(尘),耳

  触,即闻声尘,鼻触,即嗅香尘,舌触,即尝味尘,身触,则觉触尘,意触、即知法尘。比丘!人们之所谓有六触处,就是由于此而说的。

  比丘!人们之有十八意行,这是由于甚么而说的呢?所谓,比丘!眼根看见色境时,会观色喜住(会伺察到喜处之色),会观色忧住(会伺察到忧处之色),会观色舍住(会伺察到不喜不忧之舍处之色)。像如是的,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时,也会观法喜住(会伺察到喜处之法),会观法忧住(会伺察到忧处之法),会观法法舍住(会伺察寨到不喜不忧之舍处之法)。比丘!这六喜观、六忧观、六舍观,合之而为十八行。比丘!人们之所谓有十八意行,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比丘!人们之有四住处,是由于甚么之原因而说的呢?所谓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是。比丘!人们之所谓有四住处,就是由于此而说的。

  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放逸之慧呢?如有比丘,能分别其身界而说:现在我的此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的。这是甚么呢?所谓:发、毛、爪、齿、粗细之肤,皮、肉、骨、筋、肾、心、肝、肺、脾、大肠、胃、粪,像如是之比类是。在此身中,其余的都在内,所摄于身内的,就是坚的,坚性就是住于

  内的,而于生所受的,这叫做比丘之内地界是。比丘!如有内地界,以及外地界的话,这一切都总说为地界。这一切均为是非我所有的,我也不是其所有的,也不是神(神我,不是我之我)。像如是的以慧而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知其真相),心不染着于这个『地界』的话,这就叫做比丘之不放逸于慧。

  又次,比丘!不放逸于慧。如有比丘分别其身界,而说:现在我的此身,有内水界,而受于生的。这是甚么呢?所谓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等,像如是的比类是。在此身中,其余的都在内,内所摄之水,其水性会润于内,于生所受的,这叫做,比丘!内水界是。比丘!如有内水界,以及外水界的话,这一切都总说为水界。这一切并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不是我之我)。像如是的,以慧而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知其真相),而心不染着于此水界的话,这叫做比丘!不放逸于慧。

  又次,比丘!不放逸于慧。如有比丘,分别此身界,而说:现在的我的此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的。这是怎么说呢?所谓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所谓消化饮食,像如是的比类是。在此身中,其余的都在内,内所摄之火,其火性热在于

  内,于生所受的,这叫做比丘!内火界是。比丘!如有内火界,以及外火界的话,这一切都总说为火界。这一切均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不是我之我)。像如是的以慧而观,而知其如真,心不染着于此火界,这叫做比丘!不放逸于慧。

  又次,比丘!不放逸于慧。如有比丘,分别身界,而说:现在我的此身,有内风界,而受于生的。这为怎么说呢?所谓上风、下风(上行风、下行风)、胁风、掣缩风、蹴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流通于肢节的风)、息出风、息入风等,像如是之比类。此身中,其余的都在内,内所摄之风,其风性,动于内,于生所受的,这叫做比丘!内风界是。比丘!如有内风界,以及外风界的话,其一切都总说为风界。其一切,并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不是我之我)。像如是的以慧而观,而知其如真,心不染着于此风界,这叫做,比丘!不放逸于慧。

  又次,比丘!不放逸于慧。如有比丘,分别于身界,而说:现在的我的此身,有内空界,而受于生的。这是怎么说呢?所谓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所谓食噉含消(饮食物),安徐而住于咽,或者下过而出,像如是的比类是。在于此身中的其余的都在于内,内所摄之空,在于空,而

  不被肉、皮、骨、筋所覆,这叫做,比丘!内空界是。比丘!如有内空界,以及外空界的话,其一切都总说为空界。其一切并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不是我之我)。像如是的,以慧而观,而知其如真,心不染着于此空界,这叫做,比丘!不放逸于慧。

  比丘!如有比丘,对于此五界,能知其如真(如实而知,知道其真相),知道其如真(真相)后,心不染着于它,而能解脱的话,就唯有其余的识的了。此为何等之识呢?所谓了别乐之试、了别苦之识、了别喜之识、了别忧之识、了别舍之识是。比丘!由于乐更乐(乐触)之故,而生乐觉(乐受),他就会感觉受乐之觉(乐受),觉受乐觉(乐受)之后,就会知道正在觉乐觉(知道自己正在感受乐受)。如果有比丘,灭除此乐更乐(乐触),而灭除此乐更乐后,如有从乐更乐(乐触)而生乐觉(乐受)的话,他也会消灭息止,也会知道已冷的了。

  比丘!由于苦更乐(苦触)之故,而生苦觉(苦受)。他会感觉苦觉(苦受),感觉苦觉之后,就会知道正在感受苦觉(苦受)。如有比丘,灭除此苦更乐(苦触),而灭除此苦更乐(苦触)之后,如有从苦更乐(苦触)而有苦觉(苦受)的话,他也会消灭息止,也会知道已冷的了。

  比丘!由于喜更乐(喜触)之故,而生喜觉(喜受),他会感觉受喜觉(喜受),感觉喜觉(喜受)之后,就会了知正在觉喜觉(正在感受喜受)。如有比丘消灭此喜更乐(喜触),而消灭此喜更乐之后,如有从喜更乐(喜触)而生喜觉(喜受)的话,他也就会消灭息止,也会知道已经冷的了。

  比丘!由于忧更乐(忧触)之故,而会生忧觉(忧受),他就会感觉忧觉(忧受),感觉忧觉(忧受)之后,就会了知正在觉忧觉(正知自己在受忧受)。如有比丘能灭除此忧更乐(忧触),灭除此受更乐(忧触)之后,如果有从忧更乐(忧触)而生忧觉(忧受)的话,他就会消灭息止,也会了知已冷的了。

  比丘!由于舍更乐(舍触)之故,而会生舍觉(舍受),他会感觉正在受舍觉(舍受),感觉舍觉(舍受)之后,就会知道正在觉受此舍觉(舍受)。如有比丘灭除此舍更乐(舍触),灭除此舍更乐(舍触)之后,如有从舍更乐(舍触)而生的舍觉(舍受)的话,他就会灭除而息止,也会知道已经冷的了。

  比丘!由于彼彼的更乐(种种的触)之故,而生彼彼之觉(而生种种的感觉纳受)。如果灭除彼彼的更乐(消灭种种的感触)的话,则彼彼之觉(种

  种的感受)也会消灭。他知道此觉(受)乃从更乐(触),是以更乐(触)为本,以更乐(触)为习,由于更乐(触)而生,以更乐(触)为首,依于更乐(触)而行的。

  比丘!犹如火母,乃以钻,以及人的方便,而使其有热相之故,而生火的那样。比丘!如果把那彼彼众多的林木相离,把它分散的话,如果从它而生火时,其火乃会数热,于生而数受的(屡次所生之火),它都会消灭而止息,则会便为冷的樵木(无木堆,火就不遍延,而息止)。像如是的,比丘!由于彼彼的更乐(触)之故,而会生彼彼之觉(有种种的觉触,才会有种种的感受),灭除彼彼的更乐之故,彼彼之觉,也会消灭(觉触灭除,则感受自会消灭)。他于此时,会知此觉(受)乃从更乐(触)而来,是以更乐为本,以更乐而习,从更乐所生,以更乐为首,依于更乐而行的。如果比丘,不染着于此三觉(苦受、乐受、舍受),而解脱的话,则那位比丘,乃唯存于舍,而极为清净的。比丘!那时,那位比丘,会作如是之念:我此清净之舍,移入于无量的空处,修如是之心,依于它,住于它,立于它,缘于它,系缚于它。我此清净之舍,移入于无量的识处,移入于无所有处,移入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而修如是之心,依于它,住于它,立于它,缘于它,系缚于它。

  比丘!犹如巧于炼金的上妙的师傅那样。炼金师以火烧金,锻炼而使其极薄,之后,又用火而使其为燣(音力,黄色),数数(屡次)添足其火,熟炼而令净,极为使其柔软而有光明。比丘!此金乃在于金师之处,而以数数添足其火,而熟炼令净,极使其柔软而有光明之后,那位炼金的师傅就随着所施设的,或者縺为缯彩,严饰新衣,或者为指镮、臂钏、璎珞、宝鬘,都能随意而所作。像如是的,比丘!那位比丘乃作如是之念:我此清净之舍,移入于无量的空处,而修如是之心,依于它,住于它,立于它,缘于它,系缚于它;我此清净之舍,移入于无量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如是之心,而依于它,住于它,立于它,缘于它,系缚于它。

  那位比丘又作如是之念:我此清净之舍,依于无量空处的话,故是有为(本来也是属于有为法的)。如果为有为之法的话,就是属于无常的;如果为无常的话,就是苦的;假若是苦的话,便知为是苦的。知道苦之后,他的此清净之舍,就不再移入于无量空处。又想:我此清净之舍,依于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的话,故是有为(本来这些地方,也是有为之法)。如果为有为的话,就是属于无常的;假若为无常的话,就是苦的了。如果是苦的话,便会知道为苦。他知道为苦的

  之后,他的此清净之舍,就不再移入于无量识处,不再移入于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比丘!如果有比丘,对于此四处(四无色界天处),以慧去观察它,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道其真相),心不成就于它,不移入于它的话,他就在于那个时候,不再为有为,也没有所思,所称有,以及无是(绝于有无)。他受身,而为最后觉(受)的话,就会知道为受身之最后觉;受命为最后觉(最后之受命)的话,就会知道为受命的最后觉(最后所受之命)。其身坏命终,寿命已讫之时,其所觉受的一切,都会消减息止,会知道至于冷(无烦热,无烦恼)。

  比丘!譬如燃灯那样,都是由于油,由于炷(灯心)而燃的。对于它,如果没有人更增益油,也不续换其炷的话,就会成为前的火焰已灭后,后面之火不能相续而燃,可说就是无所复受的了。像如是的,比丘之受身为最后觉的话,就会知道为受身之最后觉;受命为最后觉的话,就知道为是受命的最后觉。其身坏命终,寿命已完讫之时,他所觉受的一切都会消灭而息止,会知道为至冷(不烦热,无烦恼)。比丘!这叫做比丘之第一正慧,所谓至于究竟灭讫,为之漏尽的比丘而成就于那种境界,成就第一的正慧处。比丘!此解脱乃住于真谛,而得而不移动。所谓真谛,就是所谓如法是。假若是妄

  言的话,那就是所谓妄法的了。比丘!乃成就于那第一真谛处。

  比丘!那位比丘施设布施时,如果本来必有怨家的话,他就在于那个时候,把其放舍、吐离、解脱、灭讫。比丘!这叫做比丘之第一正惠施。所谓尽于舍离一切世间,而无欲,而消灭,而息止,比丘成就于此境界,成就于第一惠施处。比丘!那些比丘之心如被贪欲、瞋恚、愚痴所秽污的话,就不得解脱。比丘!此一切淫怒痴(贪瞋痴)如果究尽,而无欲,而消灭,而息止的话,就能得第一之息(止息、寂静)。比丘!成就于其境界的话,就是成就于第一息处。

  比丘!所谓我者,就是自举(自抬举、妄想),我当会有,这也是自举,我当为非有非无,这也是自举,我当为色有;这也是自举,我当为无色有,这也是自举,我当为非有色非无色,这也是自举,我当为有想,这也是自举,我当为无想,这也是自举,我当为非有想非无想,这也是自举,是贡高,是憍傲,是放逸。比丘!如果没有这一切自举、贡高、憍傲、放逸的话,其意就叫做息(息止、寂静)。比丘!如果为意息的话,便不会有憎、不会忧、不会劳,不会怖畏。为甚么呢?因为那位比丘成就法之故,不再会有可说憎的。如果不憎的话,就会不忧,不忧的话,就不愍,不愍就不劳,不劳

  就不会有怖。由于不恐怖之故,便当会般涅槃,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真理。)

  说此法后,尊者弗迦罗娑利,乃远离尘垢,诸法之法眼,由之而生。于是,尊者弗迦罗娑利,见法而得法,而觉白净之法,所疑度惑,更没有余尊,已不再由于他人,已没有犹豫,已住于果证,对于世尊之法,已得无所畏。就从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而白佛说:「世尊!我悔过,善逝!我自首(发露忏悔其过失)。我乃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解,不识良田,而不能自知。为甚么呢?因为我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您,为『君』啊!唯愿世尊您,听许我的悔过!我悔过后,此后不会更作如此之咎!」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你实在是愚痴,你实在是不定,你实在是不善解,而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君。比丘!你如果能自悔过,发见后发露,护持而不再更作的话,则,比丘!像如是的,就对于圣法与律当中,有益而不损,所谓能自悔过,见后发露,护持而不再更作如是之事是。」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尊者弗迦罗娑利,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六三、分别六处经第二(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六内处、六更乐(六触),一一都配合六尘,而分别有喜住、忧住、舍住等十八意行。依此六喜、六忧、六舍,而又有执着与无欲之别,就遂成为三十六刀(有情的足迹。)如能断灭,就成就无量的说法。又谓三意止(三念住)为圣人之所习,圣人所习后,则可教大众。最后,说无上的调御士,乃调御士夫,趣于一切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为你们说法,所说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为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的。所谓分别六处经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唯!当会受教。」

  佛陀说:「你们的六处,当知为内(当知六内处),六更乐(六触)处,当知为内(当知六触身),十八意行,当知为内(当知十八意的考

  察),三十六刀,当知为内(当知三十六种有情的足迹)。在于其中,断除于彼,而成就于是(依此而舍此),无量的说法,当知其内!

  三意止(三念住),就是所谓圣人所修习的。圣人所习后,就可教化大众。所谓无上的调御士,乃调御士夫(众生),趣向于一切的方处,这叫做分别六处经之事。

  (1)六处当知为内者,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因为六处,就是所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六处当知为内,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2)六更乐处(六触处)当知为内者,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因为六更乐处就是所谓:眼更乐(眼触)乃为见色境,耳更乐(耳触)乃为闻声境,鼻更乐(鼻触)乃为嗅香境,舌更乐(舌触)乃为尝味境,身更乐(身触)乃为觉触境,意更乐(意触)乃为知法境,六更乐处,当知为内者就是由此之故而说的。

  (3)十八意行(十八意的考察),当知为内者,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当比丘的,眼根看见色境后,应分别色的喜住(喜处之色,会生喜的色),分别色的忧住(忧处之色,会生忧的色),分别色的舍住(舍处之色,会生不喜不忧之色)。像如是的,对于耳、鼻、舌、身之分别声、香、

  味、触等事,也是同样之理。对于意根知道法境后,应分别法的喜住(喜处之法,会生喜的法),分别法的忧住(忧处之法,会生忧的法),分别法的舍住(舍处之法,会生不喜不忧之法)。这叫做分别六喜、分别六忧、分别六舍,总说为之十八意行(十八意之考察)。十八意行当知为内者,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4)三十六刀(三十六有情之迹),当知为内者,这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说的呢?因为有六喜依着(六种依在家之喜,也就是世俗的之喜),也有六喜依无欲(六种依出离的生活之喜);有六忧依着(六种依在家之忧,也就是世俗的之忧),也有六忧依无欲(六种依出离的生活之忧);有六舍依着(六种依在家的不喜不忧之舍,也就是世俗的之不喜不忧),也有六舍依无欲(六种依出离之生活的不喜不忧之舍)。甚么为之六喜依着?甚么为之六喜依无欲呢?由于眼根看见色境后,会生喜的,当知为有二种的,(1)或者就是依于着(世俗的之执着),(2)或者就是依于无欲(出俗的之无欲)的。

  甚么叫做喜依着呢?眼根知道色境为可喜,而意念(内心即起思念),而爱其色相,而有爱欲相应之乐,如未得到的,就欲得它,已得到的,就会回忆后,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是叫做喜依着。甚么叫做喜依无欲呢?如知道色境为无常,为变易之

  法,而应灭尽,而应无欲,而应灭息,从前的(过去的),以及现今(现在)的一切色为无常的,为苦的,均为是变灭之法,这样的思忆后,而生喜的心。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无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之对于声、香、味、触等事,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后,而生喜,当知也是有二种,(1)或者依于着(俗法),(2)或者依于无欲(出离法)。甚么叫做喜依着呢?意根知道法境为可喜,而意念(心理思念),而爱其法境,而有爱欲相应之乐,未得到的,就欲得到它,已得到的话,就会回忆后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着。甚么为之喜依无欲呢?知道法境为无常,为变易之法,而当灭尽,而无欲、灭息,从前(过去的),和现在的一切法,均为是无常的,是苦的,会有生灭之法,思忆后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无欲。

  甚么叫做六忧依着?甚么叫做六忧依无欲呢?如眼根看见色境后,而生忧,当知为有二种的。(1)或依于着(俗世的),(2)或依于无欲(出俗)的。甚么为之忧依着呢?眼根知道色境为可喜,而意念,而爱其色相,而为爱欲相应之乐。然而未得到的,乃不能得到,已得到的却已过去、散坏、毁灭、变易,因之而生忧。像如是之忧,就叫做忧依着。甚么为之忧依无欲呢?知道色为无常,为变易,会灭

  尽,而无欲,而灭息,从前(过去)的,以及现在的一切色,均为是无常的,为苦的,为变灭之法,这样的思忆后,而作如是之念:我到底甚么时候才能在于彼处(圣者的境地),而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呢?所谓处,就是诸圣人成就游止的境界。这叫做对于上具触之愿(对于无上解脱而生起愿望),而恐怖,而知苦忧,而生忧(由于愿望而发生忧)。像如是的忧,就叫做忧依无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知法后,而生忧,当知为有二种,(1)或者依于着(世俗的),(2)或者依于无欲(出世的)。

  甚么为之忧依着呢?如意根知道法境为可喜,而意念,而爱法,而为爱欲相应之乐。而未得到的,乃不能得到,已得到的,却已过去,而散坏、消灭、变易,而生忧。像如是之忧,就叫做忧乃依于着(俗世的)。甚么为之忧依无欲呢?如知道法为无常,为变易,为灭尽,而无欲,而灭息,从前(过去)的,以及现在的一切法,均为是无常,是苦,是变灭之法,思忆后,而作如是之念:我到底要到甚么时候才能于彼处(圣者的境界),而成就游止于其间呢?所谓处,就是诸圣人成就游止的境界。这就是上具触愿(对于无上解脱而生起愿望),而起恐怖心,而知苦忧而生忧。像如是之忧,就叫做忧依无欲(出俗的)。甚么为之六舍依

  着?甚么为之六舍依无欲呢?如眼根看见色境后,已生舍(无喜无忧),当知有二种。(1)或者依于着,(2)或者依于无欲。

  甚么为之舍依着呢?如眼根知道色境而生舍。他乃平等,而不多闻,无智慧,为愚痴的凡夫(是一介平凡的人),这种人对于色境而有的舍(不喜不忧),乃不离于色(此舍,乃未超越色),这叫做舍依着。甚么为之舍依无欲呢?如知色为无常,为变易,会灭尽,而无欲,而灭息。从前(过去)的,及现在的一切色,均为是无常的,为苦的,为变灭之法,这样的思忆后,而舍住(依住于舍)。如有至意(专心一意)的修习舍的话,这就叫做舍依无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后,而生舍,当知有二种。(1)或者依于着(俗世的),(2)或者依于无欲(出世的)。

  甚么为之舍依着呢?意根知道法境而生舍。平等而不多闻,而没有智慧,为愚痴的凡夫(指一介平凡的人),为了法,而有舍(不喜不忧),乃不离于法(此舍,乃不超越于法),这叫做舍依着。甚么为之舍依无欲呢?如意根知道法境为无常的,为变易而灭尽的,而无欲,而灭息。从前(过去)的,以及现在的一切法,均为是无常,为苦,为变灭之法,这样的思忆后,而舍住。如有至意(专心

  一意)的修习舍,这就叫做舍依无欲。以上就是所谓六喜依着,六喜依无着,六忧依着、六忧依无欲、六舍依着、六舍依无欲,总说为之三十六刀(三十六种有情之迹)。当知为内者,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5)在于其中,断彼,而成就是者(依此而舍此),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所谓此六喜,乃依于无欲,而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在无欲里)。所谓此六喜,乃依于着,而能灭于彼,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断于彼(都断灭执着,为出世的)。所谓此六忧,依于无欲,而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为无欲而住)。所谓此六忧,依于着,即灭于彼(灭除着),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断于彼(断灭着)。所谓此六舍,乃依无欲,而取于是(取无欲),依于是,住于是(均依住于无欲)。所谓此六舍,乃依于着,即灭于彼(灭着),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断于彼(均断着)。所谓此六忧乃依于无欲,则取于是(取无欲),依于是,住于是(均依住于无欲)。所谓此六喜乃依于无欲,即灭于彼,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断灭于彼(断依无欲之喜,未克服之喜,依此而断此)。所谓六舍,乃依无欲,即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依于无欲之舍)。所谓此六忧,乃依无欲,即灭于彼,除于彼,吐于彼,如是而断

  于彼(断除未克服而生之舍,所谓依此,而断此。)

  有舍,无量的更乐,若干的更乐(有舍的种种杂多的更乐-感触性,而依在于此种种杂多的感触性)。有舍,为一更乐,而不是若干的更乐(有一种为第一之性,而依止于此单一之性)。甚么叫做有舍,为无量的更乐,若干的更乐呢?如舍,乃为了色,为了声,为了香,为了味,为了触的话,则此舍,乃为无量的更乐,若干种的更乐的。甚么为之有舍,为一更乐,而不是若干种的更乐呢?所谓舍,或者依于无量空处(依空无边处,无色界之一),或者依于无量识处(依识无边处,无色界之二),或者依于无所有处(无色界之三),或者依于非有想非无想处(无色界之四)的话,则这种舍,乃为一更乐,而不是若干种的更乐。所谓此种舍,为有一更乐,而不是若干种的更乐的话,则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如果说,此舍乃有无量的更乐,若干种的更乐的话,就消灭它,除弃它,吐尽它,像如是的断除它。取于无量,依于无量,住于无量,所谓此舍,乃为有一更乐,而不是若干种的更乐的话,就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所谓此舍,为有无量的更乐,有若干种的更乐的话,就消灭它,除弃它,吐尽它,像如是的断除它。于中断彼,而成就是(此)者,就是由于此因由之故,而

  说的。

  (6)无量的说法,当知为内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如来有四类的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而成就第一辩才,乃至寿命活到百岁,如来都为他们说法满于百年,除弃了饮食的时间,和大小便的时间、睡眠休息的时间,及聚会的时间。他们对于如来所说之法的文句、法句、观义,都能以慧而速观其义,不再更问于如来之法。为甚么呢?因为如来所说之法,乃为无有极,不可穷尽之法。所谓文句、法句、观义,乃至四众弟子之命终等事。犹如四种善射的人,挽强而俱发其箭那样,善学而善知,而有方便,速彻其过去。像如是的,世尊有四种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而成就第一辩才,乃至寿命活到百岁,如来也为他们说法至于满百年,除了饮食、大小便之时、睡眠休息之时,及聚会之时,他们对于如来所说之法,其文句、法句、观义,都以慧而速观其义,不再更问于如来之法。为甚么呢?因为如来所说之法,乃为无极,而不可穷尽之故。无量的说法,当知为内者,就是由于此原故而说的。

  (7)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后,即大众可教者(三念处,由于圣者修习后,可以教与他人),这是怎么说的呢?假若如来为弟子们说法,

  怜念而愍伤弟子,为弟子求其义,以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之心,都是为了饶益,都是为了快乐,都是为了饶益之乐的。如果那些弟子不恭敬,也不顺其教而行,不建立于智慧,其心不趣向于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违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的话,则世尊并不会以此为忧戚。因为世尊,乃舍无所为,而常念常智之故。这叫做第一意止(念处),是所谓圣人所习的,圣人所修习后,众可教也(可堪任教化群众)。

  其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弟子,为弟子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而发慈悲之心,都是为饶益,都是为快乐,都是为饶益之乐。如果那些弟子能恭敬顺行,而建立于智慧,其心归趣而向法,而依次第之法,而受持正法,不违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话,世尊也不会以此而为欢喜。因为世尊乃舍无所为,乃常念常智之故。这叫做第二意止(念处),是所谓圣人所习的,圣人所修习后,大众可以教的了(可堪任教化群众)。

  其次,如来为其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之心,都是为了饶益,都是为了快乐,都是为了弟子之饶益之乐。然而或者有弟子,并不恭敬,也不顺其教而行,不建立于智慧,其心不趣向于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而违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者。或者有弟子,能恭

  敬顺行,能建立于智,其心都归趣而向于法,依于次第之法,受持正法,不违于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话,世尊也不会以此为忧戚,也不以此而欢喜(都无忧喜之心)。因为世尊乃舍弃一切,而无所为,而常念常智。这叫做第三意止(念处),是所谓圣人所修习的,圣人所修习后,大众可教也(堪任教化群众)。三意止(三念处,或三念住),就是圣人所习的,圣人所修习后,大众可教者(堪任教化群众者),就是由于此缘故而说的。

  (8)无上的调御士者,调御士夫,趣向于一切方者,这是由于甚么因由而说的呢?所谓调御士,这就是说调御士夫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调御象的人那样,乃能调御大象,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调御马的人的话,则能调御马匹趣向于任何的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样。如调御牛只的人的话,则能调御牛只趣向于任何一方,或者是东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样。所谓无上的调御士的话,则能调御士夫于任何一方。就中,所谓方,则以色,而观察色,就是所谓第一之方(内有色想,而观外色解脱。所谓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外之死后之不净之青瘀等色,使贪不

  起)。内无色想,外观色,就是所谓的第二方(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净解脱身触成就游,就是叫做第三方(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使贪不起,名叫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而住于定,名叫身作证,具足住)。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之想(有对立而有障碍的想法),不思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之空,就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就是第四之方(空无边处解脱)。度一切无量的空处,而为无量识,是无量识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识无边处解脱),这就是第五之方。度一切的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无所有处解脱),这就是第六方。度一切的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这是非有想非无想,成就而游止于其中(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叫做第七方。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而为想知灭尽,而身触,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以慧而观,漏尽而断智(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为灭尽定,是厌受想等之心,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这叫做第八方。所谓无上的调御士,就是调御士夫趣向于一切之方的人,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

  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四:分别观法经第三(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初中后善,文义具足,梵行显现的分别观法经。所谓心出外洒散,心不住内,不受而恐怖,则会生起生老病死。反之而心不出外洒散,心住于内,不受而不恐怖的话,则不会再有生老病死。佛陀仅略说,诸比丘未能了解,故请尊者大迦旃延广为分别此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法,将说之法,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分别观法经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唯!(是的!)当会受教!」

  佛陀说:「比丘们!应该要如是如是的观察。如

  你们观察后,就会发见,比丘们!心奔出于外,而洒散,心不住着于内,而不受(不执取),而会恐怖。比丘们!应当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如此如此的观察之后,比丘们!你们如发觉心不奔出于外,不洒散(不扩散)于外,心住于内,而不受,而不恐怖(心既不执取,则不会生恐怖),像如是的不会再有生、老、病、死(没有恐怖就不会有未来之生死)。这叫做说苦边(已没有生死的苦恼事)。」佛陀说如是之语后,就从其座站起,然后进入室内去燕坐。

  于是,诸比丘们,便作如是之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说,就从座起后,进入室内去燕坐,世尊说:「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发见心乃奔出于外而洒散(扩散于外),心不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会有恐怖。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如发见心不奔出于外,而不洒散(心不扩散于外),心乃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话,就不再有生、老、病、死,是说苦边(心既安住而不执取,而不恐怖的话,就不会有未来的生死的苦恼。)」

  大众又作如是之念:诸贤者当中,到底那一位能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说的咯说之义呢?他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善分别义,敷演道教第

  一的比丘),常常被世尊之所称誉,以及被诸有智的梵行人所称誉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广分别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诸位贤者!应该要共同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去请说此义。如果尊者大迦旃延为我们分别解说的话,我们应当要善于受持!

  于是,诸比丘们,就这样的共同往诣尊者大迦旃延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大众白说:「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曾咯说此义,并不广为我们分别解说,就从其座起后,进入室内去燕坐。世尊是这样说的:『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则发觉心乃奔出于外而洒散,心不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会有恐怖。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比丘们!如发见心不奔出于外,不洒散,心乃住于内,而不执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话,就不再会有生、老、病、死之产生,这就是说苦边(所谓的苦边)』。我们便作如是之念:诸位贤者当中,到底那一位能广为我们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呢?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常被世尊之所称誉,以及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称誉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慈愍我们之故,为我们广说其义!」

  那时,尊者大迦旃延告诉他们说:「诸位贤者!

  请听我说譬喻,有智慧的人,听喻,就能了解其义的。诸位贤者!犹如有人,欲求得实(树心),为了求实之故,持斧而入于树林。他看见大树之成根、茎、节、枝、叶、花、实。然而那个人却不触其根,不触其茎、节、实,但触及枝叶,诸位贤者所说的也是如是,世尊乃活现现的存在,而却舍弃,而来就我,而问此义。为甚么呢?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将,而说真谛之义,显现一切义,乃由于彼世尊啊!诸位贤者!你们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问此义而说:『世尊!这是怎么说?这是甚么义?』如果世尊为你们解说的话,诸位贤者们!就应当善于受持。」

  这时,诸位比丘们白尊者说:「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义,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将,都说真谛之义,显现一切义,都由于彼世尊。我们应该往诣世尊之处,去问此义而说:『世尊!这是怎么说?这是甚么义?』如果世尊为我们解说的话,我们就应当善于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之所称誉,以及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称誉的。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为我们广分别解说世尊刚才所略说之义的。唯愿尊者大迦旃延您,为了慈愍我们之故,为我们广说此义吧」

  尊者大迦旃延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们!请共听我所说的吧!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奔出于外而洒散呢?诸位贤者!比丘的眼根看见色境时,其识食于色相,识着于色之乐相,识被色之乐相所缚,被那色相之味所结缚,心即奔出于外而洒散(扩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于这个道理。而意根攀知法境时,其识食于法相,识被法之乐相所著,识被法之乐相所缚,被那法相之味所结缚,即心奔出于外而洒散。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奔出于外而洒散。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不奔出于外洒散呢?诸位贤者!比丘的眼根看见色境时,其识不食于色相,识不着于色之乐相,识不被色之乐相所缚,不被那色相之味所结缚,心不奔出于外而洒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攀知于法相,其识不食其法相,识不着于法的乐相,识不被法的乐相所缚,不被那些法相之味所结缚,心不奔出于外,而不洒散。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不奔出于外,并不洒散。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不住于内呢?诸位贤者!比丘离欲,离开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有粗寻,有细伺),有由于远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的识,乃着于离味,依于彼(离生喜乐),而住于彼,缘于彼,而

  缚在于彼,而识乃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之觉与观都已息,内静、一心,而没有觉,没有观,而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于禅定之味,依于彼(由于定而生的喜乐),而住于彼,缘于彼,而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离开于喜欲,于舍,于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则会觉得快乐,所谓那圣者所说的,那圣所舍、所念、所乐、所住、所空(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彼识着于无喜之味,依于彼(离喜妙乐),而住于彼,缘于彼,而缚在于彼,而识乃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其乐已灭,苦已灭,喜、忧之本已灭,而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乃着于舍,以及念清净之味,依于彼(舍念清净),住于彼,缘于彼,而缚在于彼,而识不在于内。

  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之空,在于此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于空智之味,依于彼(无量空),住于彼,缘于彼,而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无量空处,而为无量识,在于此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在于识智之味,而依于彼(无量

  识),住于彼,缘于彼,而被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在于此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着在于无所有智之味,依于彼(无所有),住于彼,缘于彼,而被缚于彼,其识乃不在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在于此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乃着于无想智之味,而依于彼(非有想非无想),住于彼,缘于彼,而被缚于彼,识乃不在于内。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的心,其心乃不住着于内。

  (4)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之心,住在于内呢?诸位贤者!比丘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有觉(有粗寻)有观(有细伺),由于离而生的喜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离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离生喜乐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之觉与观已息,内静,而一心,无觉,而无观,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定之味,不依于彼(不依定生喜乐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离开于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其乐,所谓那圣者所说

  的,那圣者所舍、所念、所乐、所住,所空(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无喜之味中不依于彼(不依于离喜妙乐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不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其乐已灭,苦已灭,喜与忧之本已灭,而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乃不着于舍,以及念和清净之味,而不依于彼(不依舍念清净地),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

  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之空,在于此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空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无量空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乃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量空处,而为无量识,在于此无量识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识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识无边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在于其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量识处,而为无所有,在于此无所有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无所有的智味,不依彼(不依于无所有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住于内。又次,诸位贤者!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而为非有想非无想,在

  于此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其识不着于无想智之味,不依于彼(不依于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住于彼,不缘于彼,不被缚于彼,而识住于内。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其心住于内。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不受(不取着)而有恐怖呢?诸位贤者!比丘不离开于色染,不离开色欲,不离开色爱,不离开色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不离开色染,不离开色欲,不离开色爱,不离开色渴的话,则他会欲得色,而求色,而着于色,而住于色,会以色即是我,色就是我所有。他欲得色,而着于色,而住于色,以色即是我,色就是我所有之后,则其识定会扪摸(抓取,执着)于色。其识既扪摸(执着)色后,则变易其色之时,其识就会转于色。识既转于色后,则他就会生恐怖之法,而心住于其中。由于心不知之故,便会怖惧烦劳,不受(不取着),而会有恐怖的了。像如是的,对于那些觉(受)、想、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比丘不离开于识染,不离开于识欲,不离开识爱,不离开于识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不离开于识染,不离开识欲,不离开识爱,不离开识渴的话,他就会欲得识,会求识,着于识,住于识,会以识即是我,识是我所有。他既欲得识,而求识,而着于识,住于识,以识即是我,识就是我所有之后,则其识就会扪摸(抓取,执着)于识。识

  扪摸于识后,则变易其识之时,其识就会转于识。识转于识后,则他就会生恐怖之法,而心住于其中。由于心不知之故,便会怖惧烦劳,不受(不取着),而会有恐怖的了。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不受(不取着),而会有恐怖的了。

  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比丘不执受(不取着)而不恐怖呢?诸位贤者!比丘离开色之染,离开色之欲,离开色之爱,离开色之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能离开色之染,离开色之欲,离开色之爱,离开色之渴的话,则他就不欲得那些色,而不求于色,不着于色,不住于色,而认为色并不是我,色并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色,不求于色,不着于色,认为色不是我,色不是我所有之后,识就不会扪摸(不抓取,不执着)于色。识不扪摸于色后,则变易其色之时,识也不会转于色。识不转于色后,他就不会生起恐怖之法,心就不会住于其中。由于心清楚知道之故,便不会有怖惧,不会有烦劳,不受(不取着),不恐怖的了。像如是的,那些觉(受)、想、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比丘离开于识之染,离开识之欲,离开识之爱,离开识之渴。诸位贤者!如果有比丘离开于识之染,离开于识之欲,离开于识之爱,离开于识之渴的话,他就不会欲得识,不会求于识,不着于识,不住于识,而认为识并不是我,识并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

  于识,不求于识,不着于识,不住于识,认为识并不是我,识并不是我所有后,则识就不会扪摸(抓取,执着)于识。识既不扪摸识后,则变易其识之时,识就不会转于识。识既不转于识之后,他就不会生恐怖之法,心就不住于其中。由于其心清楚而知之故,便不会有恐怖,不会烦劳,不受(不取着),不恐怖。诸位贤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不取着),而不恐怖。

  诸位贤者!所谓世尊只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释,就从其座起后,进入室内去燕坐,也就是说:『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则,比丘们!由于心奔出于外而洒散(心扩散于外境),心不住于内,不执受,而会有恐怖。比丘们!应如是如是的观察,如你们观察后,则,比丘们!由于心不奔出于外而不洒散,而心住于内,不执受(不取着),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话,就不会再有生、老、病、死,就叫做苦边。』(脱离生死而不会再有苦恼)。以上的世尊之略说,并不广为分别其义,而我乃以如上之句,如上之文,广说如是。诸位贤者!你们可以往诣佛陀,去向佛具陈这些事。如果为世尊所说之义的话,诸位贤者们!便可以受持的了。」

  于是,诸比丘们,听闻尊者大迦旃延所说,都善于受持而诵,就从其座起后,绕尊者大迦旃延三匝

  之后,离开那里,而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而说:「世尊!刚才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解说,就从座起,入于室内去燕坐。尊者大迦旃延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为我们广说。」

  世尊听后,赞叹而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当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为甚么呢?因为所谓师傅为其弟子略说此义,并不广为分别解说,然而他的弟子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为广说其义。如迦旃延比丘所说的,你们应当依如是的去受持!为甚么呢?因为说观义,应该就是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