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头脑是国王,心灵是皇后,本能是仆人

宗门故事 | 作者:果宁法师 [投稿]

拈花智慧 头脑是国王,心灵是皇后,本能是仆人

拈花智慧:传递心灵的智慧

释果宁

头脑是国王,心灵是皇后,本能是仆人

当我们知道了人生的痛苦烦恼来自于对“五欲”的执着,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执着其实是“不可得”。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因为执着于“五欲”,反而难以看清生命、生活的本来面目,被眼前如流云一般的浮华所麻痹,再也难以找寻人生的真谛

千万不要以为得到了金钱名利就是快乐,要知道,一切你能看到的,能摸到的,却不是长久的。今天你得到了,可是转眼之间,这些物质财富又到了别人手中。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呢?那是一种心灵的富足。

要得到真实的、永恒的快乐,其实要比得到那房子车子容易得多!因为心灵上的喜悦只在于你的一念之间,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流行着一个词——“郁闷”,似乎觉得“郁闷”是一种时尚的情绪。可是,用你真实的情感去想想,是“喜悦”让人舒服,还是“郁闷”让人舒服呢?我想大家都不会选择后者。很多人说,现在这种紧张压抑的生活状态下,哪还有什么让人喜悦的事儿呢?怎么没有!就拿一天之中的点点滴滴来说,就有让人无尽喜悦的事情——早晨起床,家人为你准备好了油条豆浆,和那些没人照顾甚至没有饭吃的人来说,这不是幸福么?你去上学或者去工作,你可以得到知识和报酬,不要说这是无奈、是劳累,相比起那些没有学上的孩子和那些奔波求职的人来说,这不是幸福么?傍晚回到家里,守着温馨的灯光和家人共叙天伦之乐,和那些在寒风酷暑中流浪的人们相比,这不是幸福么?甚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能够盖着温暖的被子入梦,这也是很幸福的啊……试着把烦恼的事情抛却,试着把每一件细小的幸福扩大,那么你的精神财富就真是用之不尽了!

然而,获取心灵上的富足又是那么的困难,有的人终其一生,为了财富劳碌、为了名利奔波,最终他虽然在物质上称为了一个富翁,可是他却并不快乐。他的一生都在感叹,为什么我不快乐啊,为什么我现在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了,可是心里却那么空虚呢?问问自己,你为什么不快乐啊?因为你把你自己的心全都放在了你所追求的那个东西上了。你的心里只有你所谓的“目的”,你的心里再也容不下别的事情。做生意的赔钱了,心里便升起了无限的焦虑烦恼,时时刻刻盘算着怎样进行下一步的投资,怎样扭亏为盈;做官的降职了,心里便升起了无限的惶恐不安,左思右想是哪里做错了,要怎样把失去的地位挣回来……如果短短的人生中,你所盘算的都是这些事情的话,那么你怎么能快乐呢?

我们应该认真地自省一下,我们到底是怎么迷失了自我?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烦恼?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样被撕得四分五裂的?

如果我们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的根源,那么我们便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来自我治疗,解除心中的苦闷。

我们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归结起来,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头脑,第二是心灵,第三是本能。

当我们提到头脑、心灵、本能的时候,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有什么啊,这很容易理解啊,其实不然。你真正理解当你行为处事的时候,是哪一方面在支配你么?你真正了解头脑、心灵、本能所带给你的真实感受么?如果你要了解你是怎样迷失了自己,你是怎样分裂的,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着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我们提到头脑,总是会想到一个人聪明与否,想到一个人的智商高低,想到头脑所储存的知识,想到逻辑判断里以及思考力。头脑所带给我们的是理性的判断,是我们生活中众多信息的储备和积累,也正是头脑指导着我们理性的生活。

心灵不同于头脑,它是用来感受的,而不是用来判断的。心灵是感性的。我们的言谈举止,我们行为处事的风格、习惯都来自于心灵。同样,我们对于某件事物、某个人的喜恶都是因为心灵最直接的感受。心灵所具备的是情和爱,它反映的是我们最直观、最真实的想法。心灵的感受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

本能属于什么呢?套用古人的一句话,就是“饮食男女”。简单的四个字,就基本概括了本能的含义。当然,这个概念并不是最全面的,比如,当我们在受到威胁时所做出的一些举动,也是本能的范畴。本能可以说是人们下意识的反映,着重于生理上。

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看来,重视理性思考的人,重视头脑的人,是高等的人;相对的,一味追求本能,重视欲望满足的人是低等的人; 而处在头脑和本能中间的,用心灵来面对一切事物的人是情绪化的人。

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三副面孔。

第一副面孔就是我们的本能。本能是人们最直接最原始的一面,是人们作为一个生灵而天生具有的需求和欲望。这是人与动物共同具备的,也可以说是人在进化过程中还未泯灭的甚至无法消除的兽性。人的本能的面孔,也是一张写满了欲求的面孔,这张面孔往往是我们不愿意拿出来示人的。世间的人大多如此,越是欲望强烈,就越是隐藏得深,人们在以本能面孔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在黑暗之中,不愿让人察觉,不愿让人发现。似乎本能的欲望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人们习惯了把本能的欲望在暗地里进行,尽量不将其暴露。

所以,本能的面孔是非常隐秘的。

第二副面孔就是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情绪化的一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情绪化的面孔时隐时现。有些时候,情绪会控制的好一些,可有些时候,情绪又是难以控制。心灵是最难以捉摸的,它不能像头脑一样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判断。每个人的感受力不同,有些人的心灵比较敏感,可能会比较多的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有些人可能感受力不太强,或者他的头脑又常常压制着自己的心灵,所以可能会比较少的显露出自己的情绪。

所以,心灵的面孔在我们生活中是时隐时现的。

再来看这第三副面孔,就是我们的头脑。头脑这副面孔,唯恐表现不及。头脑代表的是我们的知识,是我们的才智,聪明才智当然要展示在众人面前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头脑灵活的人往往比心灵丰富的人要有市场。做家长的,喜欢头脑聪明的孩子;做老板的,喜欢头脑灵活的职员……所以我们的环境教育出人们要积极地展示自己头脑的这副面孔。

这三副面孔,包含了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源,我们每个人也不断的游离在头脑、心灵和本能之间,不断地转换着这三副面孔。

如果让我们给这三副面孔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么我们可以把头脑称为“国王”,把心灵称为“皇后”,把本能称为“仆人”。“国王”、“皇后”和“仆人”只有各司其职、互相扶助,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平衡。

由此,我想起了《进化论》的作者,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自传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在青少年时期,非常喜欢音乐、绘画和诗歌。这三者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愉和喜悦。然而当我埋头在大量收集来的资讯中,要去找到进化论的普遍定律时,我丧失了对音乐、绘画、诗歌的感受力。丧失了这种感受力,我就丧失了人生的快乐。”

达尔文的这一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当头脑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当人们过于重视头脑所带来的严谨的知识的时候,心灵就被禁锢了,心灵的感受力就弱化了。如达尔文所说,音乐、绘画、诗歌是出自心灵的艺术,不仅是由心灵生出的,更是需要用心灵来体会的。艺术是感性的,是不被理性的条条框框束缚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心灵的感受能够给人带来喜悦。但是,当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生物学家,去著书立说,去寻求论据的时候,他就完全进入了头脑的世界,一丝不苟。当一个人习惯了用头脑了看问题,用理性来思量一切事物的时候,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欢乐。

不幸的是,这正是现今人类的写照。当下的人们,大都只重视头脑的能力,而忽略和心灵的重要。正如这个国王,他失去了皇后,也没有了仆人,那么他该是怎样的一个国王呢?他势必失去了一切生机,他的生活一定枯燥乏味。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总是让人感觉得有点冷冰冰,人与人之间变得愈加冷漠,为什么会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们太过重视头脑的发育,我们只知道用头脑来解决问题,不知道用心灵去感受人间冷暖,也不知道去合理的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事实上,一个纯理性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也是非常冷酷的。试想,如果我们的人生中,只有头脑这个国王在高高的宝座上指点江山,而下面没有皇后、仆人,那该是多么凄凉与孤独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