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无求品自高

宗门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无求品自高

从前有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受到过两户好心人家的施舍,一户人家给了他很多奶油,另一户人家给了他一大块肉。这些奶油和肉帮助他渡过了难关,存活了下来。为了报答这两户人家的恩惠,他在来生转世为奶牛,供给了他奶的人家挤了几十年的奶。后来有一次发洪水,这头奶牛被水冲走了,冲到了给过他肉的人家。那家人正被洪水围困,处于饥饿之中,就高兴地吃起了冲到他们家的牛肉。等到牛肉被吃完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牛骨上有一小行字,写的是:奶油和肉的债已经还了。这个小故事说明,逆缘——看似困难或不如意的事,反而可以转化成为修学佛法道路上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说,当我们有损失时,都会感到失落痛苦,但如果按照修心的法门来讲,这却是好事,因为它意味着宿债已还。因此表面上是损失,其实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更多。

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物质财富,但除了维持生活真正需要的以外,拥有的财富过多并不是什么好事,真正希望修行的人会把它看作一种障碍。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人获得了一大块田地,他可以选择自己耕种或变卖这块地,他选择前一种。为了能得到足够的劳动力来帮他耕种,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很多孩子。有人问他说:“你的孩子怎么这么多啊”,他回答说:“我需要帮手”。他把一辈子都花在了这块田上,就这样,他获得了一块田,却把自己的一生都困在这块田里。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我们的财富有多少,一旦获得财富,我们就只想维护它或增加它,将全部的心思都卷入到里面去,而贪婪、吝啬等恶习也就浮出了水面,也就是说,使我们的生活走进困境的因会不断被加强。

有句谚语说道:喝醉的人越是想喝酒。同样的,富人一心想的是怎样才能更有钱,甚至财迷心窍,昧着良心打穷人的注意,掠夺穷人可怜的一点财产。所以财富就像一条充满魔力的绳索,牢牢将人套住,已有的财富往往会变成贪恋更多的财富的基础。当然也有例外,许多富有而明智的人并不为财富所羁绊,他们善于运用财富,以便为更多的人们谋取福利,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例如许多富商将他们的财产捐献出来,或者设立各种基金,用于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的教育、卫生等事业,或者用于赈济救灾等慈善事业。

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幻流转之中,如果把快乐寄托在事物的恒常不变之上,无疑只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失望。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因缘依据:发生,然后保持一段时间,最后慢慢变化消失。即使你再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发生,改变的趋势还是不会因此而中断,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许多事就会变得好接受得多。

如同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被剧情吸引,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好像演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一样,我们会随着电影或快乐或悲伤,浑然不觉自己只是一名远离银幕故事的观众。其实我们所看见的,只不过是投射在白布上的变幻的彩色光束,所听见的也是人们有意配上的一些声音,但观众们却信以为真,让剧情的发展牢牢牵住他们的心。同样的,生命中的苦乐也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幻象而已,并不会维持得太久,只是当事人身置其中,才觉得是天大的事情。生命中的责任固然要紧,但也毋需过于介怀结果如何,不妨把生命也看作一场电影。

如此说来,快乐其实很简单——一帆风顺时要清醒地意识到福乐并不会永恒;遇到挫折失意,要学会视困境为过眼烟云。根本不需要太过认真地看待各种体验,要知道苦乐总是来去而变幻的,并且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看透了这一点,你自然就会变得从容镇定,冷静地看待世事的起伏反复。

当你同时听到鸟鸣和狗吠时,也许你会对这两种自然界的声响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认为鸟鸣令人心旷神怡,而狗吠却让人心烦意乱。引起你愉悦或烦恼的并不是鸟鸣或狗吠,而是你自己的心。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早就写过这样睿智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人看见风吹幡动,也曾表示过相似的看法,认为这一现象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因此,不要掺杂过多个人的感情色彩去看待事物,就可以做一个快乐的人。

常人都会有这种心理:喜欢听到赞美表扬,不愿意被指责批评;希望名利双收,不想失去它们。这些心态就像沉重的锁链,把我们与深重的内心痛苦永恒地捆绑在一起。一天不超越它们,就一天也得不到心灵的自由宁静,也没有快乐可言。

一个秋天的下午,两个闲来无事的好朋友呆在街角的一家小餐馆喝酒聊天。当时店里很清闲,除了他们两个以外没有别的顾客,因为他们是店里的老主顾,老板跟他们很熟,也端了杯啤酒过来加入了他们的闲聊。

吃到一半的时候,有个老乞丐推门进来了。小餐馆所在的街道甚是热闹繁华,来乞讨要饭的很常见,三人都没把这个老乞丐当回事。餐馆老板挺乐善好施,见了这些人多少都会给店钱表示一下,这次也不例外,掏出两块钱递给老人。奇怪的是,老人居然不接,他明确说他不要钱,只想讨口饭吃。三个年轻人觉察到了这位老人的与众不同,开始仔细打量起他来:这位老人的年纪约在80岁上下,身板还算硬朗,尤其是腰挺得直,一点也不显得老态龙钟,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基本上还算干净,这在乞丐中是很少见的。

几个年轻人很好奇,对老人产生了兴趣,他们让服务员为老人拿来一把椅子,请老人坐下和他们一起吃,店老板还让服务员为老人端来了店里最拿手的烧卖,请老人品尝。老人对所受到的招待受宠若惊,一遍遍地跟几个好心的年青人道谢。坐下来之后,老人抖抖嗦嗦地从包里摸出一个搪瓷缸,想要点水喝,年轻人中的一个眼尖,看见老人的搪瓷缸上依稀可见的一行红字,写的居然是:献给最可爱的人!

年轻人心里一震,他出身军人世家,祖父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任何与军队有关的人和事都能引起他特殊的感情。与此同时,他的朋友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位朋友和他一样,热爱军事。他们对老乞丐手中的缸子兴趣陡增,问他缸子从哪来的,老人的回答大出两个年轻人的意料,他居然说缸子是他的,是发给他的!两个好朋友对望了一眼,隐约感到这位老人不一般,他们决定好好跟老人聊聊。

一番对话下来,他们才知道,老人是安徽人,曾经当过7年兵,1946年入的伍,当时参加的是新四军六军,也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两个熟悉军事的朋友不禁肃然起敬。他们知道,这是我军历史上一支著名的英雄部队,因为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张灵甫部而一举成名。老人还参加过后来的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了伤才退的役。老人说到这里,两个年轻人开始面露狐疑了。按说当了七年兵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老人见他们不相信,急忙辩解,他没文化,当不了干部。为了证实他的话,他从怀中摸出用手帕仔细包起来的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一个是二等伤残军人证书。然后,老人慢慢卷起了左腿的裤管,三个年轻人看见的是一条木腿。

手帕里还有一张迭得工工整整的白纸,坐在老人旁边的年青人顺手拿起看了一下,半晌沉默无语,随后将它递给了其他两个人。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说持信者是该村的残疾复员军人,无儿无女,因为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而本村又有财政困难,没有能力扶养,特许其外出就食,希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落款上面盖着村委会的印章。

两个好朋友都被这一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才缓过劲来,赶忙结结巴巴对老人说:“老人家,以后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到我这儿来,我这饭店开一天就有您一天……”老人打断了他,说:“不,只要我还能走一天,我就要走。”

两个朋友之中的一个不解地问老人,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先是使劲盯着他,继而目光黯淡下来,喃喃地说:“我是当过兵的人,我怎么能……呢?”围在老人身旁的三个年轻人眼里都有了泪光。

不居功,不自傲,甚至不去计较本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做乞丐也不放弃原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