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西方的“十字信仰”和东方的“圆形信仰”

宗门故事 | 作者:果宁法师 [投稿]

西方的“十字信仰”和东方的“圆形信仰”

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决定了东西方信仰的不同。

西方人选择的是基督教、天主教这样的信仰,他们尊奉的是十字架,是“十字”信仰。而这个“十字”就像是坐标轴一样横平竖直地显示在我们面前,体现在西方人的心里。这就是西方人善用逻辑思考问题的体现,坐标轴不是yes,就是no,是或不是直接就告诉你了,表达得非常明确,非常清晰。所以西方人的信仰是“十字”信仰。

在西方人看来,我心里面想的是什么,就是要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就拿表白爱情来说,西方人很直接,一句“我爱你”,就把问题给搞定了,同样他们也常常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很炽热,很激烈。但是到了东方人这里呢,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方式了。东方人的含蓄表现在爱情上就更加突出了,东方人示爱却从来不说爱,明明很爱你,嘴上却说“讨厌你”。东方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需要去猜的,鸿雁传书也好,借物传情也好,从来都是一种情绪的酝酿,是让你用心灵去感觉的,所以有时候,西方人不能明白为什么东方人会有“口是心非”一说。

东方人在行为处事上往往是“回环”式的,往往是模糊的。东方人不会直接地告诉你,要还是不要,好还是不好。所以东方人选择的信仰就是“圆形”的信仰。什么是“圆形信仰”?在道家来说,这个“圆”就是太极。我们都见过太极图,正是一个圆形。道家的理论是“有无相生”、“阴阳互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阳极了阴生,阴极了阳生。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相互转换,这就告诉我们世间事,没有绝对的是和非,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在佛教看来,这个“圆”就是*轮,“圆”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随性,代表着圆满,也代表着平和。同时,当这个“圆”走了一周之后,它依然会回到起点,这便是一个轮回。道家讲“阴阳互转”,佛家讲“因果轮回”。这都是这个“圆”给予我们的启发。

所以东方人选择的是“圆形信仰”,东方人是含蓄的,是不拒绝的。

正是由于东方人重视心灵感悟,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中寻找平衡,所以才更加接近“道”。

心灵更接近“道”,而头脑却远离了“道”。

“道”是用来感悟的,而不是用来述说的。佛家有一句话,叫做“但可言说,皆为戏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倘若你用你思考对它加以判断,用你的语言对它加以总结,那么当你把对于这件事物感受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时候,你所叙述的东西,已经不是这件事物的本身了,你已经远离了这个事物的真相。

那么对于基督教,有一句话这么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可不单单是句笑谈,要知道,并不是说人类的思想永远不及上帝那么高远,而是告诉你,真理是不能靠人为去思考的,当你开始思考,那么你就已经远离了真理了。真理就是这个“道”,它是需要心灵去感悟的,然而我们“思考”,却是在用头脑,当你用头脑去分析,去思考这个“真理”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不能真真切切地进行感受了,当然也就偏离了事物的真相。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的《道德经》里开篇便有这么一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你真的能表达出来的那个东西,已经不是“道”了,而是你自己主观的臆想,加入了个人的东西,已经不纯粹了。你所说出来的并非事物的“本质”,而是你的“认为”。“道”是要靠心灵去“感受”的,而不是让你去“思考”、去“描述” 的。所以说,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力越强,他越是能够感受到真正的“道”,相反的,当一个人的头脑愈加发达,那么他就远离了“道”,远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说的形象一点,就如你喝茶,当你喝下一口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这茶水在你口腔中的感觉。它的温度,它的口感,它是香还是苦,是浓还是淡……这些你自己都能够感受到,可是你能把他描述出来么?当你用语言、文字把你的感觉描述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茶原本的那个味道了,而是成为了“你的”感受,“你的”所感,又怎么会是“茶”的本质呢?

又如赏花,一样的花,一样的姿态,可是你能把这朵花的“本质”给描述出来么?可能黛玉看花,便觉得有一种“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戚,而换作毛主席看花,可能就是“她在丛中笑”的豪迈……赏花的人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不同,所抒发的想法当然也就不尽相同,可是这花却没有变啊,那么谁说的更接近于花的本质呢?花的本质就是它本身,它本身生长在那里,就已经代表了“道”了。所有描述出来的东西都已经远离了它。因为在我们描述它之前,首先会去用你的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来分析,?后来组织语言,可是当事物的形象经过了大脑的“过滤”,就再也难以还原出它的真相了。

既然花的本身就是“道”,那么我们要想去接近“道”,就要通过心灵来感受。当我们一眼看到这朵花的时候,它的姿态给予我们怎样的感受,它的气味给予我们怎样的感受,这些原始的感受汇聚到心头,使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情绪,这种自然而生、由内而外的体悟就是这朵花的本质。当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了这点,不必言传,只需会意,这时的我们是在同花交流,我们已经完全接近了“道”。

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次活动,把一些作家聚集一堂,并不是要做什么学术研讨,而是就一个词语,各抒己见,表达一下自己的领悟。同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可是在众多作家们的笔下,呈现出来的却完全不相同。这些作家的语言水平、理解力都是不俗的,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文字修养,可是为什么最后描述出来的却千奇百怪?其实不用举办这样一次活动我们也能从古代诗词中得到这个结论——我们中国的唐诗宋词卷帙浩繁,就拿写“月”的来说,就有数不胜数的名篇,同样一轮明月,古今中外共视之,可是却找不出两篇完全一样的诗词。睹月思人者有之,借月抒怀者有之,以月言志者有之……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在经历了文字的定格后,便具有了千种姿态?

这是因为不同的头脑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头脑是知识,是学问,是思考,是逻辑,是文字。问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他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简单的说,每个人的大脑都不一样,那又怎么能要求所做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呢?

人与人之间相接近的部分,不是头脑,而是心灵。

我们今天的人们,你有没有分清楚头脑到底是哪一部分,心灵又是哪一部分呢?好好想一想你自己,是你的心灵更发达一些,还是你的头脑更发达一些呢?要明确一点,只有二者达到平衡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做到你自己。头脑的过分运用,会让人精神产生分裂,这时,就需要你用心灵来平衡它,调和它。增强心灵的感受力,可以使你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身体。

当今这个社会,倘若你要考察一个国家的某一地区,它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发达,它的文明进程是不是很高,那么你只要去考察一下这一个地区有多少精神病医院就可以了。从这个地区的精神病患者数量和心理医生的多少就能很直观的反应出这个地区的发达程度和进步程度。总结起来说,越发达、越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它的精神病患者就越多,心理医生就越多,精神病医院也就越多;相反的,越是落后的地方,这三者的数量就越少。因为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是因为头脑的进化,头脑的高度发达势必会造成心灵的缺失以及精神的分裂。就像现在的西方乃至于日本,几乎每100人中就会有一个心理医生,而且,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心理顾问。这就是因为过分使用头脑,而精神也就随之产生了极度的分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