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揭密玄奘取经途中如何克服语言障碍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揭密玄奘取经途中如何克服语言障碍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让唐僧家喻户晓;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让他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唐僧因风度翩翩、斯文有礼,又心地善良、单纯易骗,常遭妖魔鬼怪侵扰俘获,或惹来杀身之灾,历尽磨难才修成正果。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是什么样的呢?是否有着与神话中同样的传奇经历?

襁褓中的他是被金山寺和尚救下的吗?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母亲只好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听天由命。结果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那么,真实的玄奘是否有着同样传奇的出生经历呢?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告诉记者,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出生地在哪,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玄奘出生时是否有着什么异常迹象呢?九华山玄奘寺主持传真法理告诉记者,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法师小时候表现不同常人确有其事。灵谷寺净然法师告诉记者,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生,父亲大约在50岁左右才得此子,对他格外疼惜,他幼年也确实聪颖早慧、过目不忘、日记千诵。杨维中教授告诉记者,在《靖迈古今译经图记》中记载陈祎向曾子学习避席的故事,大家都觉得他将来必成大器。

玄奘出家是被逼无奈?

  玄奘大师是佛学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注定的。然而专家告诉记者,真实的玄奘出家其实另有原因。

  杨维中教授说,关于玄奘出家的原因,现存文献语焉不详。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讲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少年时期生活颇显困顿,其兄由此才携其住于佛寺。也就是说,玄奘出家有两种原因:一是少年困苦,二是从小就信仰佛学。

  那么,玄奘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是否有依据呢?杨教授说,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法师是第四子,母亲在玄奘很小时就去世了,《古今译经图纪》说玄奘“鸠车之龄落彩”,也就是五岁丧母的意思。而玄奘的父亲在玄奘八岁前就辞官归故了。母亲去世,父亲年迈多病(上文说过玄奘是父母晚年得子),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顿的局面。

  那信仰之说依据何在?在玄奘年少的时候,父亲教他的都是儒家、道家典义。也就是说,玄奘出家之前似乎还没有接触到佛教,那信仰之说是怎么来的呢?不过杨教授说,隋唐是佛教鼎盛时期,因此推断,佛学不用教习,也会耳濡目染。因此信仰之说也应该可行。

是谁促使他西行取经的?

  玄奘西去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小说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中是这么说的:观音菩萨在唐僧举办水陆法会时,试探他可会谈大乘法,唐僧正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很虚心地就向菩萨请教,菩萨就指点他到西天取大乘经普度众生,于是玄奘就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然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杨维中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西行者不止玄奘一人,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促使玄奘西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玄奘早期活动时期是中国由繁荣的学派佛教向宗派佛教的过渡时期。玄奘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显露出了巨大的诠释差异,这种歧义百出不能统一的局面,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作为弘法之雄杰,玄奘西行也就成必然。

真唐僧胆识过人偷越边境取了经

  在后人小说演绎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玄奘结拜,对他非常支持。然而,专家给出的历史真相却出人意料,玄奘西行的主要障碍竟然是来自朝廷。

  杨教授说,玄奘的出行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是偷偷出关的。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不允许国人出境,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都未获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随丰就食”,于是玄奘混入灾民中,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但玄奘依然不为所动,即使后来多次被抓,最终都能顺利过关。真实的玄奘显示了其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杨教授说,小说中其实将玄奘丑化了。

没有本事高强的徒弟,金钵、金红袈裟也不靠谱

  玄奘西行过程中都带了什么上路?神话中说他不仅在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还带了观音的三宝:锦蝠袈裟、九环锡杖、三个金箍,以及御赐的金钵等。但这只是神话演绎,现实的玄奘是否带了这么多东西,途中是否收过徒弟呢?

  杨教授说,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帮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徒弟的话,有一个叫石盘陀的人是请玄奘为他受戒的。史料上有这个人的记载。当时,玄奘潜入边关,苦于无人向导,正焦急的时候,得胡人石盘陀皈依玄奘受五戒。受戒后,石盘陀表示愿意跟随他送他过五峰,还送他一匹识途老马。但中途石盘陀又反悔了,害怕前途险远,一旦被发觉,自己也要死,玄奘宽容地将他放走了。于是玄奘又孤身一人上路。

  至于玄奘路上还带了些什么,杨教授说史料也无记载。观音三宝肯定没有的,金钵也不可能,钵应该有,但不可能是金的,应该是木制或陶制的。记者注意到,在后来演绎的《西游记》影视作品中,玄奘的袈裟和僧袍都是红色、黄色甚至白色。那么玄奘当时的袈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杨教授说,袈裟的颜色到宋朝时期才变得丰富起来,唐朝时期的袈裟是以黑色基调为主的,如青色、灰色等。玄奘西行时应该带有两种僧服,一种是便装,一种是正式的袈裟。

玄奘确实相貌堂堂但并未到过女儿国

  在《西游记》中,唐僧英俊的外貌惹得各色美女、妖女垂爱,特别是到了女儿国,女国王更是对他百般勾引。那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女儿国这样的地方呢?现实的玄奘是否相貌英俊呢?

  杨教授说,文学作品中大部分国度都是虚构出来的,比如女儿国等国家,现实中不存在,都是作者根据玄奘写的《在唐西域记》一书中玄奘路途中的见闻而虚构出来的。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黄征则告诉记者,火焰山这个地名确实是有的,在今天的吐鲁番附近,但玄奘实际路线并没有经过那个地方,而是在离火焰山较远的一个地方驻扎。火焰山并不如小说中描述的在喷火,只是因为山上的土壤是红色的。

  关于玄奘的相貌,杨教授说没有记载,但对他父亲的外貌有描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其父陈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父亲应该相貌堂堂。灵谷寺净然法师则告诉记者,玄奘出生后,大家都觉得他“法相庄严”,大致就是很有成佛的相貌。

确实经历过“渡河失经”之难?

  在《西游记》里,唐僧不仅经历了很多很奇妙的国家,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那现实中的玄奘是否也经历了这些苦难呢?

  杨教授说,玄奘遇到妖魔鬼怪这些肯定不存在,但《西游记》中最后一难,就是“渡河失经”这一难,这在历史上倒是有的,玄奘回国时就碰到这个情况。据记载,在回国途中,玄奘从僧诃补罗国启程,到了呾叉尸罗国。在渡印度河时,突然狂风大起,巨浪滔天,船只几乎要覆没。等风停浪歇,发现丢失了五十夹经本以及花种等。国王迦毕试听说此事后,将玄奘接往乌铎迦汉荼城。这时玄奘又派人到乌仗那国补抄渡河失落的迦叶臂耶部三藏。经文补抄齐全后,玄奘才随迦毕试国王继续向西北进发。

玄奘西天取经拜见到了谁?

  在《西游记》中,唐僧要到达的目的地是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见的是如来佛祖。而现实的玄奘到达的目的地是哪里?拜见的又是谁呢?

  杨维中教授说,真实的玄奘西行目的地,没有雷音寺,更没有如来。真实的如来即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并于80岁涅盘,而玄奘西行已经是公元6世纪的事情,中间已相隔千年,玄奘到那里当然见不到如来了。

  在玄奘时期,令众佛教徒无限神往的佛教圣地是那烂陀寺 (在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以东的巴腊贡村),它是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玄奘到达这里时受到的迎接盛况和小说也有得一比,那烂陀寺的僧众闻玄奘已抵金刚座,特派四位长老前往迎接,到达寺庄。更有二百余僧与千余檀越捧幢盖花香前来迎引,在众人赞叹围绕下将玄奘迎入那烂陀寺。

  而玄奘到那烂陀寺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大师住持此寺。这时,戒贤已百余岁,据说是留寿等候玄奘的,对玄奘异常器重。

西行途中他是怎么克服语言障碍的?

  我们知道,玄奘是个伟大的佛学翻译家,他对印度梵文是非常精通的,但同时有一个问题可能令众人困惑,那就是:玄奘取经所到的国家语言都是一样的吗?玄奘在这些国家怎么跟人交流呢?在神话小说中,语言问题根本没有涉及,所有妖魔鬼怪、各路神仙都说一种语言,而现实中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么多国家的语言玄奘都懂吗?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杨维中教授说,在西行路途中经过的国家,如果语言不通可以找到侨民和商人沟通。而他的梵文,在国内一些名师那里可以学习,也有可能在国内拜外国僧人学习。但杨教授告诉记者,玄奘对语言的学习和佛教学习,是在印度系统完成的。

  原来,在玄奘到达西天后,除了求取那里的佛学经典外,他还做了另一件事情,就是兼习印度古代各种学说。《慈恩传》介绍,除了学习佛家哲学中的大小乘各派学说外,印度古典哲学以及论理学(因明)、音韵学(声明)、医学(医方明)、术数工艺(工巧明)等学科均在必修之列。而其中的声明就相当于语言学,玄奘杰出的翻译技能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征教授也告诉记者,初唐时期,各族混杂,在中国西部地区已经居住了大量从西域来的胡人,语言自然也五花八门,而玄奘西行前应该会做准备。而且,在玄奘西行的那么多国家中,很多当时也在中国管辖之内,如高昌国、龟兹、阿耆尼国等,都在新疆境内。

玄奘回国都是谁护送?

  玄奘西去历经艰难险阻,那回来的途中是否也同样波澜壮阔呢?小说中对唐僧的归来简单带过,直接由如来座下的金刚搭乘祥云护送回国。回到大唐后,师徒四人受到热烈迎接,盛况空前。现实是怎样的呢?

  杨维中教授说,玄奘归国的路途平坦无阻,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七日,玄奘进至漕上,百姓闻声奔集,围观若堵,从者如云。迎接他的排场不比电视上小。

除了佛经,大师还给我们带回了什么?

  大师最终带回了许多经书,除了经书,他还带回了什么?在《西游记》中,唐僧为换经书,还把御赐的紫金钵当作“人事”送给了佛祖。

  送金钵那是吴承恩讽刺人间猫腻,是不可能的,但杨教授说,玄奘归来后,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佛学经典,还带来了丰富的异域文化。根据文献记载,玄奘总共带回经卷五百二十夹。除此之外,还得了佛像,肉舍利等。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在上述渡河失经过程中,除了经书还丢失了“花种”,也就是说他还带了很多异域物种回来。

大师归来后的真实生活怎样?

  《西游记》的结局,说唐僧师徒将经书送回大唐后,又由金刚带回到西天,如来给几个人分别授了职位,那真实的情况如何呢?玄奘回国后被封为什么?之后的生活又如何呢?

  杨教授说,大师是个淡薄名利的人,回国后,唐太宗曾让他还俗辅政,但被大师婉言拒绝,他的心思都在带回的经书上,要求做翻译工作。回国后大部分时间玄奘都是在做翻译工作。但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的着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不仅给本国人开阔了视野,对印度考古界也提供了大量史料,现在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古代印度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书,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任何其他书中都找不到的。

  对玄奘生平所写的着作,知道的人大多以为只有《大唐西域记》,但杨维中教授说,玄奘还有几本着作不太为人所知,这些书都是在印度所写,并且如今都已失传,书名分别是《会宗论》、《制恶见论》和《三身论》。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圆寂后,大师遗骨前往何处了呢?留下谜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