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佛学经典书籍

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八十华严》、《新华严》、《唐经》、《杂华经》。八十卷三十九品。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

  本经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我国华严宗即是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就本经经题而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一经要旨,皆在其中。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轨范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也就是总说一心法界的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是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是成就万德圆备果体的因行譬喻;因此开演因位的万行,以严饰佛果的深义,则称为佛华严。总之,大方广佛华严是所诠的义理,而「经」则为能诠的言教。

  本经是如来成道后的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是教法中的根本法轮,所以称为「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因此也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略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本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全经所说教法甚深微妙,所以称为妙法。莲花是用来比喻稀有无上的妙法。因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法是本来清淨的,如同入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又莲花是花与实同时俱有,因此以花果同时的莲花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据法华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当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时,就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相似。由于莲花有此独特殊胜之义,因此以莲花喻妙法。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闍崛山(灵鹫山)所说,内容共有二十八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品〉、〈从地踊出品〉、〈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如来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主旨在「开权显实」,也就是区别小乘而显示大乘,经过这种区别,最终达到「会三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二十八品的各品教义都很重要,为了便于说明,可大别为本门和迹门二门。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迹的一切,称为迹门,以〈方便品〉为主,开三乘的权巧方便,而显一乘的真实义,这就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以〈如来寿量品〉为主,开伽耶始成佛的近迹,而显久远成佛的本迹,这就是「开迹显本」。这都是佛陀出现于这娑婆世间所说的言教。

楞严经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唐般剌密谛译,十卷。

  《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阿含经》

  《阿含经》分为四类,即《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为北传四阿含之一。《杂阿含》,意思是传来的事相应圣教集。也就是以「事类相应」结集佛陀的教法。「相应」意指「结合」或「归纳」,也就是将述说同类旨趣的经典,经过归纳而编集在一起,如阴相应、六入处相应、界相应等。

  本经是汉译四阿含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四阿含中最早成立者。本经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其中虽然含有后代的编纂,但绝大部分皆为早期结集者。本经的法句大多简明,在实践上的修行法门,列有念住、蕴、界等道品。经由佛陀及弟子对话中,显现出四双八辈的差别,依八众而说「众相应」,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诸大弟子等都能领受法益。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为北传四阿含之一。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中者,是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之义。因此,所谓《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圣教集。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载,《中阿含》是佛陀为利根众生说示诸种深义,为学问者所习。全经共有五诵,十八品,二二二经。内容以叙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教法为主,其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的教诫。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又作《长阿鋡经》。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北传四阿含之一。本经是纂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的经典而成。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本经共四分三十经,第一分,以叙说佛行,称讚佛德为主。第二分,是诸行的修习及佛陀说法的纲要。第三分,收录对外道异学的论难。第四分,记载世界的起源相状。本经的特色在于著重社会的教化,并由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及摄化诸天、魔、梵之中,表彰了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

  《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又作《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北传四阿含之一。

  关于本经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本经是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

  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全经共分五十二品,四七二经。初设序品,叙述阿难传诵、本经结集、优多罗受法的因缘等;次则依增数法将各小经分类辑集。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维摩诘经》、《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经》。三卷,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维摩,是人名,梵名vimalakirti。音译毗摩罗诘利帝。又作毗摩罗诘、维摩诘、无垢称、淨名、灭垢鸣。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中印度毗耶离城的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是本经的中心人物,故称《维摩经》。又本经旨在阐说维摩诘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

  本经是基于般若空的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的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的宗教德目。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的方式,宣扬大乘佛教真理。本经约成立于西元一世纪顷,是继《般若经》后,初期大乘经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论》等诸论典皆常引用之;在我国更是广被传译、诵持。

圆觉经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祕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迹不详。

  《圆觉经》是透过文殊师利、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辩音、淨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十二位菩萨,与佛陀的问答,而宣说大圆觉的妙理,并为不同根机众生开示各种修行方法,使众生能随顺悟入圆觉。全文分为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圆觉章,共十一大段,每段先长行,后重颂;最后贤善首菩萨章是属流通分。内容结构严谨,譬喻精彩,南宋后流通甚广。

《阿弥陀经》

  《阿弥陀》,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四纸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

  《阿弥陀经》是淨土三经之一,内容叙述阿弥陀佛西方淨土的清淨庄严、诸佛真诚讚歎众生往生淨土、六方诸佛的印证,及持名念佛、往生不退等,使淨土信仰明确而平易。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师三国时代译经僧。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曹魏嘉平(249-253)末年至洛阳,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四分杂羯磨》一卷等。

  《无量寿经》是淨土三经之一,主旨在叙说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成就依正庄严的清淨国土,并叙及淨土的庄严,宣说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劝发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淨除业障生诸佛前》、《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

  《观无量寿佛经》是淨土三经之一,是说观想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淨土庄严的方法。又于十六观中,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是最重要的观行,因此,经名亦依之而立。全经内容主要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淨土,并为说修三福、十六观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又称《宝积经》。一二○卷。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是集录诸经编纂而成者。为五大部之一。内容主要叙说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

  宝积,是「积集法宝」的意思。以其为大乘深妙之法,称之为「宝」;聚集无量法门,称之为「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诸译经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馀,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是新旧译之合编本。

  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的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也都各有其独立的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的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淨土的信仰;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的各种重要教义。

  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因此,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系统。又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是初次翻译者,其馀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本经是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授禅法所引用的经典。本经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犹如一大集要的经典;又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此经明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名但名为「一切佛语心品」。如宋苏轼序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内容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四法门,不外就是心,亦即是一心。是说示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起信论》真如缘起建立的根据,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

药师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一卷。唐代玄奘(602?-664)大师译。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淨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

地藏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地藏经》。二卷,分十三品。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

  本经在教界有佛门孝经的美誉,是佛陀在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所宣说的经典,主要内容是叙说地藏菩萨「因地」的孝行故事;本生的大愿大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及因果报应,地狱情状等;并强调受持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消灭无量的罪业。

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本经是四大部之一,全经旨在说明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