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产生了以佛陀为主人公的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想,并由本愿思想在激荡中汇成了净土思潮。弥陀净土正是这股思潮中涌现出来,并逐渐跻达高峰。净土思潮虽源于印度,但弥陀净土信仰却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到隋唐时期,及至发展便形成了净土宗。
中华净土宗的先驱者与奠基者是慧远、昙鸾、道绰等,而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并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态,则实始于善导。他不仅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善导,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圆寂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幼年出家,师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明胜法师,常诵《法华》、《维摩》诸经。唐贞观五年(631),受具足戒,随妙开法师修业、研读《观无量寿经》,遂以《观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十六种观法修善持戒。笃信思念或口念阿弥陀佛,便可灭罪消灾,死后也能往生极乐净土。他认为这一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遇僻难行。后因仰慕东晋慧远结众念佛之高风,便往江苏庐山叩寻遗范。这一时期,善导主要是访问高僧、广探博求道津,并为此而过着艰苦的行脚生活。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道绰在河西(今山西省交城县)盛弘净业,四众咸归。善导便带着疑问到北风呼啸的石壁玄中寺拜谒高僧道绰。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冰封地冻。《往生瑞应传》说,善导在见到道绰之后,便提出了“念佛实得往生否?”的疑问,道绰遂授于其《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的是一个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顾,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来成佛,名“无量寿”,国土在西方,称“安乐”。善导通过对经书的探究研习,更坚定了对净土法门的信仰。后又进一步觉悟,指出“忏悔三罪,方得往生。”这“三罪”中的第一点是对佛不敬,第二点是触犯了佛之“众生平等”的根本宗旨,第三点则是伤财害命。要想到达净土世界,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在从贞观十五年(641)到贞观十九年(645)四年中,善导住在玄中寺,从道绰师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三味,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这一时期,善导在道绰主持的净土九品道场中,确立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入佛之要津”的认识,形成了唯有净土法门才能速超生死的教理。
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离开玄中寺,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弘法生涯。他先后在终南山的悟真寺、光明寺、实际寺等广收门徒,大弘净土法门,历尽难辛。经善导的虚心化导,遂使“满长安城内皆受化”。《佛祖统记》载云:“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精恶自寿”。此即为善导修行的真实写照。言其将施主布施之财物,既用来修复破败寺院、旧砖塔,并使燃灯续明,又用来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1909年,日本学者桔瑞超等在东土耳斯坦吐峪沟(高昌国故址)附近,发现善导所著的《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残片,后者附有善导的《发愿文》,便是善导所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经末题为“愿生比丘善导愿写”。
善导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以般舟行道礼佛为已任。三十多年,不别定寝处,不举同视好,也不受沙弥礼拜。据说,当时人们看到他念佛,每念一声,总有光明从嘴内流射出来,即使百声千声,都亦皆如此。是故,信徒们又称他为“光明和尚”。善导入寂后,唐高宗赐寺额曰“光明寺”。净土法门在佛教各宗竞相传布的长安达到鼎盛。
善导一生,广布净土,信徒很多,也出现了一批很有造诣的弟子,据《高僧传》卷六和《佛祖统纪》卷二十七的记载,感怀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初学法相,博通佛教经典,鉴于善导在长安造成的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感怀谒见了善导,在善导的引导下,发现净土法门所提倡的原来是入佛的易行道。于是入念佛教场,精诚念佛。经过善导的刻苦修持和虔心化导,净土法门在长安得以发展,信众巨增。感怀本人也被尊称为“弥陀化身”、“肉身菩萨”。三年后,修得念佛三味,写了《土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另一位高足是怀恽,侍座下十余年,尽受善导之学。善导圆寂后,怀恽在神禾原为善导建香积寺,内有灵塔,并在塔边构筑伽蓝,造十三级大
窣堵波。后来,他奉敕当了长安寺的实际寺住持。
善导继承和发展了昙鸾、道绰的思想,力倡依靠佛本愿力,强调持名念佛,主张凡入报土论。他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由于《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往生礼赞偈》等四部,由于叙述的是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仪分。共称“五部九帖”。
《往生礼赞偈》又称《六时礼赞偈》,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礼赞弥陀及观音、势至的仪式。
《净土法事赞》上卷标题为《转经行愿生净土法事赞》,下卷标题为《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主要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
《般舟赞》,是依《观无量寿经》等说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
《观念法门》,是说明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与忏悔发愿的方法。
宋代宗晓《乐邦文类》载善导《临正念诀》一篇。宋代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载《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与《临终正念诀》的内容文字大体相同。
1、一切善恶凡夫二乘,根缺及女人得入净土之论。
善导针对隋慧远、智顗的观点,批驳了“弥陀净土是为圣人而设,凡夫不在九品之内,不得往生”。这种排斥凡夫的思潮,大力提倡凡夫得入净土论,指出弥陀净土就是为沉沦于苦海中的凡夫而设的,并不是为圣人所设。圣人已离苦海,何用救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善导进而把弥陀经典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净土门扇一概拆除,力倡“善恶凡夫可入净土”的主张,赋予那些曾经犯五逆及谤法之罪的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二乘、根缺,一切善恶凡夫、女人通通可生净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并由此而奠定了净土教迅速发展的基石。
2、称名念佛
善导认为,念佛是万行中之行,念佛可以往生、可以脱离生死,直到成佛。口念(包括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简称“阿弥陀佛”四字。善导指称佛名号即是愿行具足,为称名念佛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从此,净土宗转向专称佛名,并完成了由昙鸾的观想念佛、道绰的小豆念佛、掐珠念佛,到善导的称名念佛的过渡。善导所倡扬专称念佛,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和普遍接受,一直沿续至今。
3、“地狱思想”
地狱为佛门“十界”中最恶的一界,数量之多,名目之繁,刑罚之酷,大大超过人间牢狱。善导在《净土法事赞》中大谈地狱诸苦,而在《般舟赞》中,则又以偈的形式对地狱诸苦作了具体的描述。地狱为六道中最苦的一道,并与净土相对。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净土理论坚称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乐果与苦果相对立,其中乐果为净土;苦果为秽土,包括人、天在内的六道通通都是苦果。一切凡夫,因其旷劫以来曾造作无量无边罪恶,所以按因果报应规律,其死后将入地狱。这该怎么办?善导指出路就是:诚心忏悔,求生净土。凡夫死后,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地狱,一条通向极乐世界。按众生之宿业,就应该入地狱去。把凡夫明确定为造恶无量的罪人,把地狱从六道轮回中提出来与净土作对比,这无疑加重了众生的危机感,加强了他们对净土的欣求,并给予凡夫以道德上的约束,从而促进了净土教的流行,以致形成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4、净土仪轨
(1)、转经行道的仪轨
“转经”即读诵经典,与讽经同。“行道”,指排列成行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行,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以至百千周。除绕行佛殿内、堂内之外,尚颂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在此,诵经、唱梵呗的内容即为善导的《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净土宗的忏法:依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的仪轨。
(2)、六时礼忏之法
善导主张昼夜六时必须拜佛忏悔,为此制定了各时唱诵之赞文及其礼拜之法,故称《往生礼赞偈》,是为净土宗之每日课。并常常附以曲调,在法会时使用,此为净土宗举行法会时所必用的重要法仪。六时礼忏为:一日没时礼,二初夜时礼,三中夜时礼,四后夜时礼,五日起时礼,六日中时礼。六时礼毕,归命忏悔。忏悔意在鼓励人们努力追行上品,不取造罪之念。
(3)、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
“般舟”,梵文音译,意译为佛立、常行。“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般舟”意为常行道。修行时,独居闲处;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肴及佳果,盥沐其身。修行期内,在阿弥陀佛佛像周围步行,口中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想念阿弥陀佛,除用食外,常行无休息。步步声声念念:阿弥陀佛。
善导撰《般舟赞》,旨在说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强调身、口、意三业相应,“三业无间”。
(4)、观念法门
善导所撰《观念法门》,旨在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以之引导人们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也作此想。《观念法门》强调五缘功德,从而突出了佛力为增上缘,表达出了易行道的特色。
《净土史传》载:善导“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净土变相”就是把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在现实中用能感、能摸、能形、有性的形象表现出来,是一种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化导方法。在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记》、张彦远的《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中,都提到当时所存的变相佛画。如光宝寺、兴唐寺、安国寺、云花寺、敬爱寺、大云寺、昭成寺等处的变相,即“皆基于大师的模型”。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唐代几达顶峰。以佛教人物、故事、相境为内容的“净土变相”壁画的出现,也因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被载入史册。日本三善清行的《园珍传》和《宋高僧传》中的“越州神智传”篇均载曰:唐咸通八年(867),温州内道场圆座主曾托婺州詹景全将则天皇后缝绣的极乐变相一铺,并织绘灵山净土变一铺,赐与园珍。由此,善导所倡导的净土艺术便传到日本。据传,日本当麻寺的当麻曼荼罗,即为则天皇后之赐物。这幅曼陀罗的图样与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所叙,完全吻合。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四月一日,善导奉高宗皇帝之命从长安实际寺前往洛阳主建龙门石窟——奉先寺群像雕刻。
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的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94),后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长达400年的连续营造而成。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中,以大卢舍那像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最为宏硕精妙,无论从规模、技艺方面,都堪为首屈一指的,充分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鲜明风格与突出成就。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露笑意,两旁迦叶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伟尚武。整个佛龛深40米,宽36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窟洞。
此窟佛雕由皇后武则天力倡,并带头捐钱二万贯。工程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完成。历时三年另九个月。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入寂,其弟子怀恽在古都长安城南,终南山正北建香积寺,内有善导大师舍利塔,塔边构筑伽蓝,塔身上书《金刚经》全文,又建有十三级大窣堵波,供奉唐高祖所赐舍利子。香积寺建成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尽沧海桑田、兴衰更替。其中王维的《过香积寺》有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随善导的净土思想一并传入日本的,还有王维的这首诗。由于此诗与日本最为感念和崇仰的善导大师有关,故被选入日本的小学课本,施行了广泛的普及。
日本的佛教思想是在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由中国传入的。到了唐代,京都长安已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佛教弘化的中心。中日两国互派留学生、学问僧、请益僧,他们来中国学佛,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经卷、佛像、法器。这其中,便有净土宗的“三经一论”和善导大师的著作“五部九帖”。据日本大正学大野法道《中日佛教关系研究、善导大师与日本》所载,善导著作最早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天平时代,其具体情况是:
天平十四年(742),《往生礼赞》一卷二十九纸首入日本。
天平十五至十六年间,《西方法事赞》被传写。
天平十六年以后;《观经疏》四帖渐次传写。
天平二十年(748),《般舟赞》传写,至贞永元年(1232)刊行流传。
及至到了平安时代的承和六年(839),园行再次带回《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等善导的佛学著作。
善导著作传入日本后,广为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诸大师引用与弘扬。
源空(1133—1212),号法然、黑谷。美作国(今冈山县)久郡南条稻冈庄人。源空在比睿山的延历寺学习,博览群经,在研读了源信的《往生集要》后,正式接受净土教义。后又通过精读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并将“观念念佛”在与“称名念佛”作过比较之后,认为以“观想念佛”的念佛法门不容易为人理解和修行,而“称名念佛”则易于为“乱想凡夫”所接受。由此,源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经疏》等佛论,确立了以称名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教说,同时舍弃了所修持的诸宗教义和修持方法,并以此的发端而开始弘传“称名称佛”法门,在日本创立了净土宗。随之,于建久九年(1198),其便以汉文撰成《选择本愿念佛集》。后来,这本书成了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
源空创立的净土教,影响颇大,受到日本朝野的关注。日本皇廷和很多公卿、武士以及庶民百姓皆纷纷皈依,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也因而成为日本净土教的根本法典。
日本净土教的僧侣信众对善导大师是十分景仰与崇拜的。据源空在日本建久九年五月二日写的《梦感圣像记》记载:一天,源空在虔心念佛,一阵倦意袭来,不觉悠然入梦。有一朵五彩祥云从西方冉冉飘来,云端站着一位慈祥的面带微笑的长老。法然便虔诚礼拜,叩问这位大师从何而来。大师回答说,他是从唐朝来的善导,知道净土宗当兴于日本,所以特意来造访。梦醒后,源空特意请来一位画师,把梦中所见善导大师的容貌画下来,留存寺内。这就是被日本净土教信众极为珍视的祖师像。“二祖对面”尊为“国宝”。继源空之后,弟子们分为五派,各自弘传净土思想。特别是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更是把净土宗的他力性、简易性和民众性推到了极致。
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传承善导大师的教理、教义而开宗立教,迄今已历经800余年,久盛不衰。有资料说,现在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两大净土教派的寺院多达两万余处,两大净土教派的信徒已占到日本总人口的40%以上。
近年来,日本净土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大师的遗迹,朝拜山西交城玄中寺、西安香积寺。善导不仅是中日两国净土宗共同的祖师,而且也是两国佛教徒一致敬慕的祖师。“共同的祖师”把两个民族的子孙联系在一起,在促进两大民族的团结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善导从在玄中寺归心净土,到长安弘扬净土法门,被人称为“弥陀化身”。这不仅见证了善导与净土宗的发展历程,而且也确证了善导及净土宗对唐代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满长安城,皆悉念佛”,“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
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使净土宗从此具有了真正的宗教形态。善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其完备的理论创造而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弘法和净土宗发展的时代,始于唐太宗由早期利用、抑制佛教至晚年崇信佛教这个过渡时期,终于唐玄宗开元之世。这一时期的唐朝社会政治清平、经济上升、思想活跃,为净土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面对浩繁深奥的佛教经书,广大信众感到从佛无路、入法无门,净土法门把佛教教义通俗化,将繁难的修行方法简约化,从而为广大的信众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净土宗所描绘的弥陀净土,既形象,又直观,无论对于士大夫阶层或者对于广大劳动人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者,统治阶级的支持,高宗敕善导为检校僧,武则天皇后助钱二万贯造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群雕。特别是善导圆寂后,高宗又为善导灵塔赐舍利、捐国宝等等,都说明了善导的声望和净土宗的兴盛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范文澜先生在《唐代佛教》一书中指出:“凡是已经消失和现在留存的巨大佛教遗迹,大多与净土宗有关系……这些消失或尚存的遗迹当中,又以唐代的居多,可见,当时,净土宗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在晚唐时期,由于武宗灭佛,而致佛教一蹶不振,只有净土宗和禅宗因其简便易行而继续广为流传。宋代,由于禅净合流,从而带动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同归净土,净土宗由此普及于法门。特别是明清以后,净土更尤为各宗的共同信仰。
善导创立的净土宗,显然只是学派意义上的“宗”,因为它始终没有自己的组织和法嗣相传制度;在中国佛教各宗中,它的哲理最少,修行内容最简便易行,但它的影响之久,信众之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其它宗派不能比及的。善导以后,净土宗还陆续出了许多净土高僧大德,致其社会影响不断得以扩大。昙鸾、道绰、善导、慧风、法照、怀感、飞锡、延寿、袾宏、智旭、印光等,他们都是其所处时代的学者、思想家,都以其著作和思想而丰富了净土宗的教义,充分发挥他力的作用,他们并旁采道家儒家经论以及民间信仰,不仅传承了佛家中观学派及瑜伽行派的基本哲学理论,而且吸收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三论宗、律宗、密宗的教义和行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这种简易修行之法,便论证了“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四字洪名,万德具备”的道理,赢得了信众,风行于天下,遂使净土宗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
善导大师不仅集中国净土学说与行仪之大成,使净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态,并得以风行于天下;而且也对中国佛教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善导大师的“净土理论”,对我们提升道德水准和净化社会风气仍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