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佛法慧海,博大精深,让人颇感震撼,继而心生欢喜,认为它能让自己破无明,断烦恼,出离轮回,解脱自在。“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就是自己苦苦寻觅、梦寐以求的修行法宝;这就是自己前世今生,盼望已久的般若之舟……当你内心的向往与此正好相应契合时,在决定自己必须要修行的那一刻,信心生起,你就踏上了修行之路。与法相应,与道相合,随着修行进步,身心改变,智慧增长,你会更加坚信自己择定的方向目标和所要究竟了达的目的。
信心,是你踏进佛门的第一步。若无信心,即便踏入佛门,落脚也不踏实,心会动摇。信心,是你能否相应修行乃至最终成就的前提。若无信心,一遇到逆境,你就会畏惧退缩,甚至放弃修行。
那么,如何把自己的信心提升到一个至高之点?造就一个坚韧的力度?信心如何,取决于人对这个事情知明多少和不同层次的看法。若你对此事朦胧含糊,尚未认识到它的根本实质和真正意义,以及对自己的重要程度,你的信心自然生不起来。假如你认为自己有信心,可就是缺乏积极上进的动力,那你这所谓的信心,是假非真,只停留在表面上,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信心就有无穷无尽的动力!
没有信心的修行,那不叫修行,因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修行中途退失信心,莫抱怨其它,要怪就怪自己福薄命苦。修行,应从信起意,信字当头,从愿出发,愿力促使,于行上真落实为,在生活点滴中历境炼心,体悟大道。
充满信心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缺乏信心的人,事业难有建树,做人也憋屈。
充满信心的人,修行得力,道业有成,定能荷担如来家业;缺乏信心的人,修也修不好,解脱更难,顶立不起佛法大梁。
你信心大,修行的道路就很明畅,不论什么障碍都能一马平川;你信心小,凡遇到事,出现问题,就会被境缘所困而跳脱不出来。你有信心,万法随行化转,毕竟圆满;你无信心,修行遥远无期,难达所愿。没有信心,万事难成;若具足信心,把握好当下脚步,掌控好修行火候,逢遇人事顺应无住,那你脚下定能走出一条广阔无边的解脱大道。
信心满满,一步一步;信心支撑,不动不摇。宏愿当立,在平常行中用功办道,你就是真修,你就是会用心修的大修行人。若走一步,左顾右盼,疑神疑鬼,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前行行不得,后退又不甘,你说自己有信心,无非自欺欺人!
信心提起来,什么事都好办,尤其是修行。若信心脆弱,纵勉强起脚迈步,也不会长远,很快夭折。浅薄的信心,就像水上浮油花,有油也有限。坚固的信心,犹如万里长城,牢不可破永不倒!
脚跟立不稳,问题出在心上。应看好脚下路,毫不犹豫,直下当取。如是,什么人也障不了你的道,任何事也阻挡不了你前行的步伐。若不然,你起脚不易,落脚更难,这一步不安生,下一步定错乱。
修行之路坎坷不平,艰辛漫长。如果你没有虔净的信心,真实的信心,坚定的信心,不退转的信心,一旦魔考到来,境界现前,肯定会昧主作奴,万劫不复!而对佛菩萨,对善知识,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无论任何磨难困境,无论任何障道因缘,皆能坦然面对、无所畏惧,皆能化物转境、一脚踏过。此时,他会感到庆幸,他会无比感恩这打造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难得机缘,这非常得力的助修助缘。
若认为自己很有信心,那就在逆境中来验证吧!
若认为自己很有信心,那就在人事中来验证吧!
若认为自己很有信心,那就在行为中来验证吧!
若认为自己很有信心,那就看你修行的路能走多远!
道是自己选择的方向,心是自己所行定位的目标。心行如一,当下即得成就者,总不离方寸。只有在心田上耕耘,才能因花觉果,撷取那无上菩提般若果。
信心,直教你踏过寒热地,自得转身脱困,归往家乡故土;
信心,直教你历经沧桑,长成参天大树,为众人遮风挡雨;
信心,直教你不疑当下,自肯承当,明心见性,还复本来;
信心,直教你早日成就,堪当佛门龙象狮子儿,接引广济。
你有信心吗?若有,那就坚定自己脚下的路,大踏步地往前走,直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若无,那就赶紧提起来,否则,在这无明漫长的黑夜之中,你永远看不到黎明的光辉。修行,只要有信心,就能把修行之路走得完好,走得精彩,走得与三世诸佛,与历代祖师把臂同行,一个鼻孔出气!
原文标题:脆弱的信心不会长远,很快夭折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海德禅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