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
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师父前两天讲“学做一个明白人”。什么样才是明白人?平安就是明白人,能够一生平安就叫做真的明白人。当我们没有得到良好的平安,身体有障碍,家庭有障碍,事业有障碍,心态有障碍,精神有障碍,就会让我们生活苦不堪言。
“轮回六道,苦不可言”。因为生活当中想做什么都不能够如意,处处好像都是对着你来,甚至都是找你麻烦。不如意了我们心里面就会很苦,心里面有障碍自然精神上就有障碍。
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没有良好的转变,就是一个痛苦的人。必须把我们的心转到佛号上。唯有心态与佛号同步,我们才能够快乐、开心地念佛,身体障碍、精神障碍才会得到良好的改变,得到康复回家。佛法并不是让我们多求才有作用,而是告诉我们,心态转变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们每天嘴巴念佛号没有间断,心里面从早到晚都是在想他人的不好、不对。这样念了一天,晚上会觉得累而不是轻松,因为心与佛号不相应。古大德讲我们念佛有口无心,喊破喉咙也没有功德。如果我们能够处于平和的状态,一句佛号,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念念都有功德。即“念佛一句,罪灭河沙”。罪灭了,业障就消除,身心就得到安乐。
所以我们要懂得守本分,完善本分。诸位,我们来到寺庙,本分就是接受做一个离苦得乐的人。每天都跟法会同步,每天都能够依教奉行,老实把一句佛号念好,必然得到法会的加持和佛的慈悲成全,离苦得乐。
做父母,有父母的本分。做妻子,有妻子的本分,不能让父母来照顾你。是丈夫,要守丈夫的本分,承担起这个家的责任。夫妻之间有太多的计较就会有矛盾,就会导致离婚,这个家就是地狱的家。愿我们诸位,不管是做丈夫还是做妻子,都能够认真做好本分,这样才会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常常过分的人未来会很痛苦。
我们学佛要学会明白:保持做一个守本分、乐观的人,让我们身心都能够快乐、舒畅。这个快乐是谁给我们?阿弥陀佛?法师?还是南山寺?从因缘和合而讲,快乐来自多方面。但是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肯给自己快乐,是众缘和合,而自己是主要的因素,自己要定位好,接受做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人。
当你有这样的认识,能够这样来接受,必定每天念阿弥陀佛都会有不同的灵感,状态就会得到良好的改变。这是与佛相应。
如果与佛相应,那你就能够做一个永远快乐的人。极乐世界的主人是阿弥陀佛,既然他要建造一个快乐的世界,那主人必定是快乐的主人。我们与快乐的主人能够相应了,我们就是快乐的人。
原标题:圣旭法师|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
转自微信公众号:佛法在人间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佛世界没有边,各有各的佛世界。所谓无量是没有办法计算,无边是没有止境。试以银河系来讲,究竟画哪条线为边界?再举个简单的比方,像菩提寺也是无量无边,因为关庙的人知道,在南部、中部、北部、东部,甚至国外都有人知道,可见它是无边的。
“提起”,一定是有所计较,有所执着,所以,就要去了解自己为什么计较,为什么执着,为什么放不下。不是只要说一句“放下就好!”问题就解决了。里面一定有很多的“为什么”。才告诉你别忘了还有一个“放下”的动作,倘若只是计较、执着,你会很累的,这些都会成
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事实上是四种相对法,一般人都喜欢得到称赞,不喜欢别人讥讽,喜欢得到利益,也就是成功、快乐而不喜欢失败、痛苦。因此,一般人常常被这八风吹得晕头转向,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公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其实不变随缘也是十二因缘法里面所说的,应该是随缘而不变。随缘而不变即随缘不变,其义如何?比如说:“烦恼即菩提”经典上有,如果杜撰一句“菩提即烦恼”,那是说不通的。不变的本身是以真如来讲;真如是个不变相或是个不变性,随缘是随着缘境你去化解什么问
阿罗汉是个果位,未成阿罗汉之前为因位。阿罗汉只少了个“愿”——自度度他,帮助更多人的愿,不发起此愿,也不能回小向大,必须要舍弃声闻乘的思想观念,还要再世投胎为人,不可以化身。已成就罗汉的人入涅槃再转世投胎为人,原具法身的基础,再世也不会迷失,舍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这四个字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常乐,一是我净。但二者乃相辅相成,往往也就一起运用。常乐,“常”乃永远存在而不起变化。凡住于三界之内,即使有乐也是短暂的,不会永远存在而不起变化;只有出离三界所得才是常乐。我净,“我”本是不净的,要做到我净才能入于
其实你会问这个问题,就已经知道了,是不是如此?想想众生不是皆有“觉性”,可是“觉”有层次,应该说众生皆有“佛性”,不是说有“觉性”。那我们说“佛”是什么?是“觉悟”的意思,可是觉悟有层次,从觉一直到圆觉或者究竟觉,都有层次,皆可成佛,只是说可以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佛法中谈及妙都是圆的意思,为何圆说是妙呢?因为圆是整体性的,它的任何一面都没有缺失,从任一角度显现的都是圆,所以称之为妙。不过,平面的圆也是圆,比如,铃子也有圆的地方
不能把定不定法与乱不乱法混为一谈。定是有乱时,能做到不乱;而定不定法是讲业,不是讲禅定。业有所作一定要受,是为定法,也有的业所作不一定要怎么受,即是不定法,与禅定不能混为一谈。共不共法、定不定法是依因果而说法,不是依修养而说法。
不执着表示不起污染之心。如自己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但一天到晚却为钱烦恼,这是执着。又如自己有钱拿去救济贫人,却不把它当回事,认为我该做、我能做的,这是不执着。可是当自己在救济之时,生起分别,认为他可怜需要帮忙,而我是学佛的人,应该帮助他,这是污
你怎么把缘起与妄想放在一起呢?“缘起”是因什么而发起叫作缘起,如果妄想就是缘起,那我们佛法里面谈缘起法都是谈妄想法了。不能放在一起的,因为妄想是不实在的,缘起是探讨它的真面目。
成就了罗汉境地乃不留色身,如果还执着于色身,表示未入空相,通常罗汉死了之后,不留肉身,会留肉身的是菩萨;要成肉身也是要有条件的,必须要有七地以上之修养,而罗汉尚有微细惑。佛教讲究以智慧、觉悟为目标,至于舍不舍报则是在于所发的愿力,并不是有没
不是感应交道,而是应身说法,这种程度想要知道的话,要修养到成佛菩萨,否则讲了也没有用。比如写毛笔字,写得炉火纯青,随便爱怎么写都可以,是不是慢慢修养而来的?有一句“不假思索”,不假思索是曾经已有这种条件才可以,从来都没有这种条件,那是陌生的
菩萨依于觉的层次来说,已入八地的话,可说已进入到整体的圆,但那并不表示圆满,还要调整;如一个整体的圆切成不同平面的圆,如果兜不好,就圆不起来。菩萨到八地以后是增上位,为什么是增上位?因为还得把每个平面的圆调整得很好,以完成整体的圆;到八地以后,
佛法不谈灵魂,也不讲出窍,更出不了窍。佛法只讲“我”。依唯识学来谈是第七识,发动它的力量有两个:一为第八识,是依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的力量;一为前六识的造作,是依根与尘相接触后,造作而成为力量的。所以,我是依前、后两种力量才会发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