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大家新年吉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善导大师的《劝念佛偈》,大家可以先欣赏一下书法,这是传印长老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写的墨宝,也就是最近写的。老和尚已经是95岁高龄,以墨宝做佛事,在此时写出这个墨宝,也是用意深远。这个偈子也许我们都读过,但是读懂了没有?
善导大师的著作留在世间的叫五部九卷,那是比较完整的系列,然而散见的文稿、诗偈不是太多,除这个念佛偈外还有一个临睡观想法。这个《劝念佛偈》自唐代以来影响深远,这个偈子又称为《劝化偈》,有时称《劝世偈》,有时又叫《劝化径路修行颂》。我先整体念一下: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大家听下来感觉有点苍凉,在佛法中直接从生命的本质来思维生命的现象、苦难、生老病死。所以这个偈子直接把我们生命中的衰老、疾病、死亡的主题开门见山揭示出来。
这个主题亦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他作为一个王子,能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的一个转轮圣王,为什么他要舍弃一切出家?其出家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这位太子观察到我们生命中的疾病、衰老、死亡的现象。
当这个生命现象存在的时候,一切的荣华富贵,一切的五欲的享受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位太子毅然出家,去寻找超越生死的方法。
终于,在菩提树下找到了方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把这种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和盘托出,令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生老病死的苦难。所以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在这个生命的本质中所升华出来的一个慈悲智慧的法门。
对这个法门的认知和信受,是要从生命的衰老、疾病、死亡刻骨铭心的感受中才能生发出离心,才会和盘接纳这个法门的。但我们常常是无明暗冥,对生命的苦难现象麻木,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如暮鼓晨钟——木铎之音在警醒我们。怎么警觉我们?看第一句: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我们投生在这个世间,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死亡,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谁也摆脱不了的。“渐渐”就是它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由于过程是逐步渐进的,往往我们就麻木了,不了解。我们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走向衰老、走向坟墓。
“鸡皮”就是我们的皮肤起皱了;“鹤发”——我们的头发变白了;衰老来临了。既然鸡皮鹤发,当然伴随着衰老全体现象的出现:眼睛花了,牙齿掉了,妄想还特别多。年老了,打妄想都是想他这辈子春风得意时如何,为什么老年人寂寞之余要找人谈话,想当年我怎么样,他都是想当年。
而且年老了,他的贪心还很重。你老了,没有自知之明,老是把这个烦恼习气呈现出来,那人家就更离你远。从中看到文化的重要,为什么需要孝道?对年老的人,子孙后代要孝顺他,不能遗弃。但从个体的生命来说,衰老是不美好的,而又不可避免。
“看看行步龙钟”,“看看”就是转瞬间,很快走路都很艰难,“龙钟”,颤颤巍巍,这是抓住衰老一个本质特点。树老根先老,人老从腿部衰老开始,腿部一衰,他走路就摇摇摆摆,为什么要拄拐棍呢?
三条腿走路,他再想爬山,可能望山生畏了,不能春游了,走不动了。背也慢慢驼了,牙齿快掉光了。衰老还是很可怕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如果得个病躺在床上,求死不得,求生不能。所以不要说别人衰老,自己不衰老。我们照样衰老,要观照到这一点。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假饶”就是纵使你有黄金美玉,充满在你的堂上,就是你很富有。富有又意味着什么呢?他的金钱是为了享受五欲的,这些五欲:美色、喝酒、歌舞,财色酒气。所以众生追求财富是为了满足五欲的,但是在你享受五欲的甜蜜时,别忘了难免衰残老病。
你在青壮年时好像觉得自己永远年轻,永远身体强壮,永远有能力享受五欲,但你刹那刹那都在衰老,每时每刻都在变老。而且疾病就伴随而来,你红光满面的脸色马上会充满皱纹,你浑身的力气马上也就没什么力气了。
有时看到那些疲惫的中年,衰残的老年人,可能年轻时像铁塔一样壮,一到中年开始要拿着保温杯,放几颗枸杞了。这是不可避免的,要警觉这一点。你不要以为我在五欲享乐的万贯财物中,身体能永葆健康,寿命能万寿无疆。没有这回事。
就是贵为皇帝,像秦始皇这样的,为了追求长寿,派三千人到仙山去求取长生之丹药,但是他又能活多长时间呢?也就是51岁嘛。反而当那些皇帝的人寿命比平均人的寿命还短,何以故?他太纵欲了。
因为他有条件纵欲。他不知道,贵为天子,照样都是要衰老、死亡的,在衰老死亡面前它是大平等的。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看你的身份。
所以要警觉到“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任汝”,你放任自己,千般快乐,快乐是多种多样的。五欲的快乐,五根接触五尘,色声香味触法,现在的商业最大限度地调动你的欲望,所以你在这里就很快乐。但这种感官的快乐是烦恼、是苦、是造业、是堕落。这种感官的快乐越多,离我们清净的佛性越远。
他就完全迷失在这里了,起不了一念求解脱的道心。人间的快乐跟天上相比还是少很多,你看忉利天、夜摩天,到处都是花园,去每个园子娱乐,天女很多,音乐美妙,而且不需要上班,不需要打卡,树上自然就有衣服,他的享乐比人间高出太多。但为什么佛没出现在天上成佛,而是出现在人间?
(天上)享乐太过度了,他就很难生起道心。他很难体会苦空无常的真相。而人间是苦乐参半,甚至是苦多乐少,人有智慧,会反省,在苦难中会让他醒过来。就好像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开始走向宗教。
有些原来不怎么念佛的人开始念佛了,有些虽然信佛、信净土但不怎么念的人开始每天有几万声佛号真修实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苦难敲醒的。
在四大洲中,北俱卢洲最享乐,正因为太享乐了,他不修道,他没有出离心。佛法也没有可能在那里推广,所以那是佛法不流行的地方。韦驮菩萨为什么三洲感应?在其他三洲有佛法,唯有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韦驮菩萨是除北俱卢洲外“三洲感应”。
所以享乐不是一件好事,在享乐的时候一定要警觉:这些乐是无常的,不能长久,马上会乐极生悲的。为什么呢?你再快乐,要知道你是挡不住它的脚步的,就是死亡。无常终是到来,无常就是死亡。在这一期生命的业缘中,你只能活到一定的寿命。你能活多长呢?自古七十为稀,平均寿命也就是七十几岁。
你的上寿,原来希望活到120岁,看来现在都没有活到120岁的人,吉尼斯最高纪录是117岁,能超过百岁的是极少数人。这个时代寿命将会越来越短,佛说的你不要怀疑。
九零后都脱发那么厉害,就开始注重保健,要吃各种保健品。年轻力壮的人都开始注重身体,说明身体已经有提前衰老的症状了。欲望又很大,发育又早,这些都是寿命缩短的表现。
年纪大的人身体反而健康一点,年纪越轻身体越不好,这里有社会问题,也有他自己的业缘问题。生存压力大,尤其更重要的是一出生就活在化学的世界中,这些化学的东西都是有毒素的。
生活在有毒的环境中,他的身体会好吗?反而是年纪大的人在青少年阶段没什么化学的东西。现在太多了,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新冠病毒,所以无常终究是要到来的。
面对这句话,我们要深刻地体会到得人身之难,用盲龟值木来表达,用须弥山下垂一根线穿针孔来表达得人身之难。所以得到这个宝贵的人身,你不去闻佛法修行得解脱,那真是入宝山空手而回,这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悲哀,失去人身,再想得可能是万劫难复。
所以看到佛陀这么慈悲的开示,我们真的要非常警觉,得人身很难,生命是这么短暂,大乘佛法是这么难以遇到、难以相信。我们不抓住这么一个宝贵的机缘在这一世解决轮回问题,我们真的亏就吃大了。太冤枉了,太辜负我们宝贵的生命了。
所以善导大师慈悲地点醒我们,最后两句话“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如果我们觉悟到自己有佛性,知道轮回路险,我们开始求解脱之道,菩提心芽绽开了。那选择什么法门呢?“唯有”,“唯”就是独特的,没有其他的选项,只有一条径路。“径路”就是直接到达,快速、不弯曲的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
这个修行的径路是阿弥陀佛慈悲的施设,是释迦牟尼佛惊入三界火宅慈悲的转述,让我们快速出离三界火宅,快速圆成佛道,这是径路。径路就像坐电梯一样,你到一百层的高楼,不是爬楼梯,是坐电梯几秒钟就上去了。这个径路法门是佛力法门,是阿弥陀佛在果地上慈悲的施设。那这个了生脱死、成就佛果的径路怎么获得?
“但念阿弥陀佛”,就这么直接。“但”也是没有选项,唯一的,只要,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不需要其他方便,你只要信愿持名,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直接了当的。“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建立在我等众生的心性上的,无量光寿。我等众生的无量光寿是性德,就是佛性、如来藏。
阿弥陀佛是依据众生本有的无量光寿建立无量光寿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果地上的一个结晶,我等众生有因地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寿。所以要借助已经成佛的名号,来带起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这叫“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是同构的、是同体的、是平等的、是不二的、是无差别的,这就是心佛一如。能念的心之外无有佛号为我所念,所念的佛号之外没有能念之心,心佛一如。心佛一如,就单刀直入,执持名号是直接在心性最核心处展开,就像大势至菩萨说的“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当你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入到我们的心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能念佛的心当下就是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时,回归到真如法性,这就是入无生忍,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时就表达为:吹开万里白云,涌出一轮红日,宝池华树现前,语言文字难述。
这是楚石梵琦大师的四句话。执持名号,吹开万里白云,我们的无明烦恼像云遮蔽了我们本有的佛性。佛性比喻为红日,那个红日永恒在,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厚重,遮盖了。这句佛号就是般若波罗蜜,如般若之风能够吹开乌云,红日自然现前。
佛性,红日的现前展开的妙用就是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宝池华树法尔自然现前,这就是念佛三昧。在这种情况下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没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间隔,当下即是。娑婆的当下就是极乐。
这是念佛功深可以达念佛三昧,那现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可能烦恼很重,得不到念佛三昧。得不到念佛三昧不能说我就没办法了,不是这样。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我等悠悠凡夫得不到念佛三昧,但是具足信愿(持名),阿弥陀佛的名号光明愿力慈悲地摄受我等众生,临命终时拿着莲台来接引我们,叫带业往生。
我们一念间神识入到莲台里面,随阿弥陀佛往生,往生后这个莲花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我们由于业障重,可能会滞留莲花或七天、四十九天、一劫、六劫,乃至五逆十恶的罪人要滞留十二大劫。无论滞留时间长短,总之都能从莲花里出来,这叫莲花化生。
当我们从莲花里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不是这个身体了,那个莲花就是转凡成圣的玄妙的大冶洪炉,我们在里面完成了转凡成圣的过程。我们的样子就不是这个丑陋的样子,就不是鸡皮鹤发了,而是像佛一样的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金刚那罗延身。
这时你自然欢喜地从莲花出来去礼拜阿弥陀佛,那是阿弥陀佛座下的法王子,这时你已然就是菩萨了,阿鞞跋致的菩萨,不退转的菩萨。在那里由阿弥陀佛的加持,一生圆成佛果。这就是我等众生可以带业横超得殊胜利益的一个胜妙法门,乃是阿弥陀佛赐与给十方九法界众生的一个大不可思议的摩尼宝珠。
今生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末法晚秋,还能够遇到这个法门,要生稀有难遭之想,要一往情深把这句佛号作为命根子,尽形寿持念。一定超越这个火宅,到极乐世界清凉池去做菩萨,去做佛。然后再以慈悲愿力回到这个火宅,广度有缘的众生。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问:弟子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深怕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经常担心来担心去的,怎么办?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