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齐民要术 卷十

  ●五谷、果瓜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聊以存其名目,记其怪异耳。爰及山泽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种者,悉附于此。

  ○五谷一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播琴,犹言播种,方俗言也。”“爰有膏稷、膏黍、膏菽。”郭璞注曰:“言好味,滑如膏。”

  《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名曰‘□’。其实如大麦,从七月熟,人敛获,至冬乃讫。名曰‘自然谷’,或曰‘禹馀粮’。”又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

  ○稻二

  异物志曰:“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

  俞益期《□》曰:“交趾稻再熟也。”

  ○禾三

  《广志》曰:“梁禾,蔓生,实如葵子。米粉白如面,可为□粥。牛食以肥。六月种,九月熟。”

  “感禾,扶疏生,实似大麦。”

  “扬禾,似□,粒细。左折右炊,停则牙生。此中国巴禾——木稷也。”

  “大禾,高丈馀,子如小豆,出粟特国。”

  《山海经》曰:“昆仑墟,……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郭璞曰:“木禾,谷类也。”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

  《魏书》曰:“乌丸地宜青□。”

  ○麦四

  《博物志》曰:“人啖麦橡,令人多力健行。”

  《西域诸国志》曰:“天竺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腊麦熟。”

  《说文》曰:“□,周所受来□也。”

  ○豆五

  《博物志》曰:“人食豆三年,则笛重,行动难。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理。”

  ○东墙六

  《广志》曰:“东墙,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纲、凉、并、乌丸地。”

  河西语曰:“贷我东墙,偿我田粱。”

  《魏书》曰:“乌丸地宜东墙,能作白酒。”

  ○果□七

  《山海经》曰:“平丘,……百果所在。”“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枣,叶如桃,黄花赤树,食之不饥。”

  《吕氏春秋》曰:“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旁,众帝先升遐者。”

  《临海异物志》曰:“杨桃,似橄榄,其味甜,五月、十月熟。谚曰:‘杨桃无蹙,一岁三熟。’其色青黄,核如枣核。”

  《临海异物志》曰:“梅桃子,生晋安侯官县,一小树,得数十石。实大三寸,可蜜藏之。”

  《临海异物志》曰:“杨摇,有七脊,子生树皮中。其体虽异,味则无奇。长四五寸,色表黄,味甘。”

  《临海异物志》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味甘,胜梅。”

  “猴闼子,如指头大,其味小苦,可食。”

  “关桃子,其味酸。”

  “土翁子,如漆子大,熟时甜酸,其色青黑。”

  “枸槽子,如指头大,正赤,其味甘。”

  “鸡橘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

  “猴总子,如小指头大,与柿相似,其味不减于柿。”

  “多南子,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相似。出晋安。”

  “王坛子,如枣大,其味甘。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无知其名,因见生处,遂名‘王坛’。其形小于龙眼,有似木瓜。”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刘欣期《交州记》曰:“多感子,黄色,围一寸。”

  “□子,如瓜大,亦似柚。”

  “弥子,圆而细,其味初苦后甘,食皆甘果也。”

  《杜兰香传》曰:“神女降张硕。常食粟饭,并有非时果。味亦不甘,但一食,可七八日不饥。”

  ○枣八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馀。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覆盖,大如鸡子。’”

  傅庇《赋》曰:“有枣苦瓜,出自海滨;全生益气,服之如神。”

  ○桃九

  《汉旧仪》曰:“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各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主领恨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荼、郁□,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音垒。《史记》注作“度索山”。)

  《风俗通》曰:“今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高五十压丈,叶长八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食之令人短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令侍女更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颗与帝,三枚自食。”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着子。此儿不良,以三过偷之矣。’”

  《广州记》曰:“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色黑而味甘酢。人时登采拾,只得于上饱啖,不得持下,——迷不得返。”

  《玄中记》曰:“木子大者,积石山之桃实焉,大如十斛笼。”

  甄异传曰:“谯郡夏侯规亡后,见形还家。经庭前桃树边过,曰:‘此桃我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学道术,各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其一:夫人□者,两枝相斗击;良久,纲所□者,桃走出篱。”

  ○李一○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索君’。人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祷。见一人着白单衣,高冠,冠似鱼头,谓度索君曰:‘昔临庐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运河后,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

  ○梨一一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征,在武昌。速求运河,不许。象言病,帝以美梨一□赐象。须臾,象死。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柰一二

  《汉武内传》曰:“仙药之次者,有圆丘紫柰,出永昌。”

  ○检一三

  《异苑》曰:“南康有□石山,有甘、橘、橙、柚。就食其实,任意取足;持归家人啖,辄病,或颠仆失径。”

  郭璞曰:“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手指。通岁食之。亦名‘卢橘’。”

  ○橘一四

  《周[收考工记》曰:“橘□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江浦之橘。”

  《吴录地理志》曰:“朱光禄为建安郡,中庭有橘,冬月于树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变青黑,味尤绝美。《上林赋》曰:‘卢橘夏熟’,盖近于是也。”

  裴洲《广州记》曰:“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剥皮□则酢,合食极甘。又有‘壶橘’,形色都是甘,但皮厚气臭,味亦不劣。”

  《异物志》曰:“橘树,白花而赤实,皮馨香,双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

  《南中八郡志》曰:“交趾特出好橘,大且甘;而不可多□,令人下痢。”

  《广州记》曰:“卢橘,皮厚,气、色、大如甘,酢多。九月正月□色,至二月,渐变为青,至夏熟。味亦不异冬时。土人呼为‘壶橘’。其类有七八种,不如吴、会橘。”

  ○甘一五

  《广志》曰:“甘有二十一核。有成都平□甘,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县,出好黄甘。”

  《荆州记》曰:“枝江有名甘。宜都郡旧江北有甘园,名‘宜都甘’。”

  《湘州记》曰:“州故大城内有陶侃庙,地是贾谊故宅。谊时种甘,犹有存者。”

  《风土记》曰:“甘,橘之属,滋味甜美特异者也。有黄者,有□者,谓之‘壶甘’。”

  ○柚一六

  《说文》曰:“柚,条也,似橙,实酢。”

  《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云梦之柚。”

  《列子》曰:“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音柚,碧树而冬青,生实丹而味酸。食皮汁,已惯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化为枳焉。”

  裴渊《记》曰:“广州别有柚,号曰‘雷柚’,实如升大。”

  《风土记》曰:“柚,大橘也,色黄而味酢。”

  ○□一七

  《尔雅》曰:“□,□也。”郭璞注曰:“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供食之,少味。”

  ○栗一八

  《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木高四十丈,叶长五尺,广三寸,名‘栗’。其实径三尺,其壳赤,而肉黄白,味甜。食之多,令人短气而渴。”

  ○枇杷一九

  《广志》曰:“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子,小者如杏,鼓掌甜酢。四月熟。出南安、犍为、宜都。”

  《风土记》曰:“枇杷,叶似栗,子似□,十十而丛生。”

  《荆州土地记》曰:“宜都出大枇杷。”

  ○□二○

  《西京杂记》曰:“乌□于□,赤棠□。”

  “定都出大□。”

  ○甘蔗二一

  《说文》曰:“□蔗也。”按书传曰,或为“芋蔗”,或“干蔗”,或“邯□”,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

  雩都县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馀县所无,一节数寸长。郡以献御。

  《异物志》曰:“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馀,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家政法》曰:“三月可和中甘蔗。”

  ○□二二

  《说文》曰:“□,芰也。”

  《广志》曰:“钜野大□,大于常□。淮汉之南,凶年以芰为蔬,犹以预为资也。钜野,鲁薮也。”

  ○□二三

  《尔雅》曰:“□,□其也。”郭璞注曰:“□,实似柰,赤可食。”

  ○刘二四

  《尔雅》曰:“刘,刘□也。”郭璞曰:“刘子,生山中。实如梨,甜酢,核坚。出交趾。”

  《南方草物状》曰:“刘树,子大如李实。三月花色。仍连着实。七八月熟,其色黄,其味酢。煮蜜藏之,仍甘好。”

  ○郁二五

  《豳诗义疏》曰:“其树高五六尺。实大如李,正赤色,食之甜。”

  “《广雅》曰:‘一名雀李,又名车下李,又名郁李,亦名棣,亦名□李。’《毛诗七月》:‘食郁及□。’”

  ○芡二六

  《说文》曰:“芡,鸡头也。”

  《方言》曰:“北燕谓这□音役,青、徐、淮、泗谓之芡,南楚江、淅之间谓之鸡头、□头。”

  《本草经》曰:“鸡头,一名□喙。”

  ○□二七

  《南方草物状》曰:“甘□,二月种,至十月乃成卵。大如我卵,不者如鸭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约得风,乃淡泊。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也。”

  《民物志》曰:“甘□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蒸、炙皆香美。□这酒食亦施设,有如果实也。”

  ○□二八

  《说文》曰:“□,樱也。”

  《广雅》曰:“燕□,樱□也。”

  《诗义疏》曰:“樱□,实大如龙眼,黑色,今‘车鞅藤实’是。《豳诗》曰:‘六月食□。’”

  ○杨梅二九

  《临海异物志》曰:“其子大如弹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吵甜酸。”

  《食经》藏杨梅法:“择佳完者一石,以盐一升淹之。盐入肉中,仍出,曝令干□。取□皮二斤,煮取汁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好,要堪数岁。”

  ○沙棠三○

  《山海经》曰:“昆仑之山,……有木焉,状如棠,黄华赤实,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时使不溺。”

  《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三一

  《山海经》曰:“盖犹之山,上有甘□,枝干皆赤黄,白花黑实也。”

  《礼内则》曰:“□、梨、姜、桂。”郑注曰:“□,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神异经》曰:“南方大荒中有树,名曰‘□’。二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其花色紫。主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七尺,广四五尺,色如绿青。皮如桂,味如蜜;一如甘草,味饴。实长九围,地瓤、核,割之如凝酥。食者,夺以万二千岁。”

  《风土记》曰:“□,梨属,同坚而香。”

  《西京杂记》曰:“蛮□。”

  ○椰三二

  《异物志》曰:“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叶如束蒲,在其上。实如瓠,系在于巅,若挂物焉。实外有皮如胡卢。核里有肤,白如雪,厚半寸,如□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肤里有汁升馀,其清如水,其味美于蜜。食其肤,可以不饥;食其汁,则愈渴。又有如两眼处,俗人谓之‘越王头’。”

  《南方草物状》曰:“椰,二月花色,仍连着实,方相连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了。横破之,可作□或微长如□蒌子,从破之,要为爵。”

  《南州异物志》曰:“椰树,在三四围,长十丈,通身无枝。至百馀年。有叶,状如蕨菜,长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天。共实生叶间,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莲状。皮中核坚。过于核,里肉正白如鸡子,着,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各馀。实形团团然,工如瓜蒌,横破之,可作爵形,并应器用,太人珍贵之。”

  《广场》曰:“椰出交趾,家家种之。”

  《交州记》曰:“椰子有浆。截花,以竹筒承其汁,体饮之,亦醉也。”

  《神异经》曰:“东方荒中,有‘椰木’,高三二砂,围丈馀,共枝不桥。二百岁,叶尽落而生华,分别甘瓜。华尽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熟。熟后不长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经四五寸,萼覆其顶。此实不取,万世如故。取者掐取,其留一如初。其子形如甘瓜。瓤,基美如蜜,食之令人有泽;不可过三升,令人醉,半日乃醒。木高,凡人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罗树,人能缘得之。一名曰‘无叶’,殒‘倚骄’。”经茂先注曰:“骄,地上不可那也。”

  ○槟榔三三

  俞益期《与韩康伯□》曰:“槟榔,信南游之可观:子既非常,木亦特奇,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面最,其节似重型而□。其内空,其外劲,其屈如覆虹,其申如缒绳。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斜:调直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则寥朗,庇其荫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自令人恨深。”

  《南方草物状》曰:“槟榔,三月花色,仍连着实,实大如卵。十二月熟,其色黄;剥其子,肥强可不食,唯种作子。青其子,并壳取实曝干之,以扶留藤、古贲灰合食之,食之即滑美。亦可生食,最快好。交耻、武平、兴古、九真有之也。”

  《异物志》曰:“槟榔,若□竹生竿,种之精硬,引茎直上,不生枝叶,其状若柱。其颠近上未五六尺间,洪洪肿起,若□黄圭切。又音回。木焉;因坼裂,出若黍穗,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又生棘逃走,重累其下,所以卫基实也。剖其上皮,煮其肤,熟而贯之,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下宿食、白虫,消谷。饮啖设为口实。”

  《林邑国记》曰:“槟榔树,高丈馀,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森秀无柯,顶端有叶。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子。家有数百树。”

  《南州八郡志》曰:“槟榔,大如枣,色青,似莲子。彼人以为贵异,婚族好客,辄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广州记》曰:“岭外槟榔,小于交耻者,而大于□子,土人变呼为‘槟榔’。”

  ○廉姜三四

  《广雅》曰:“蔟□相维切,廉姜也。”

  《吴录》曰:“始安多廉姜。”

  《食经》曰:“藏姜法:蜜煮乌梅,去滓,以渍廉姜,再三宿,色黄赤如琥珀。多年不坏。”

  ○枸橼三五

  裴渊《广州记》曰:“枸橼,树似橘,实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糁。”

  《异物志》曰:“枸橼,似橘,大如饭□。皮有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若酸浆。”

  ○鬼目三六

  《广志》曰:“鬼目似梅,南人以饮酒。”

  《南方草物状》曰:“鬼目树,大者如李,小者如鸭子。二月花色,乃连着实。七八月熟。其色黄,鼓掌酸;以蜜煮之,滋味柔嘉。交耻、武平、兴古、九真有之也。”

  裴渊《广州记》曰:“鬼目、益知,直尔不可啖;可为浆也。”

  《吴志》曰:“孙皓时有鬼目菜,生工作黄□家。依缘枣树,长丈馀,叶广四寸,厚三分。”

  顾微《广州记》曰:“鬼目,树似棠梨,叶如楮,皮白,树高。大如木瓜,而小邪倾,不周正,味酢。九月熟。”

  “又有‘草昧子’,亦如之。亦可为糁用。其草似鬼目。”

  ○橄榄三七

  《广志》曰:“橄榄,大如鸡子,交州以饮酒。”

  《南方草物状》曰:“橄榄子,大如枣,大如鸡屯。地月华色,仍连着实。八月、九月熟。生食味酢。蜜藏仍。”

  《临海异物志》曰:“馀甘子,如梭且全反初入口,舌涩;后饮水,更甘。大于梅实核,两头锐。东岳呼‘馀甘’、‘柯槛’,同一果耳。”

  《南越志》曰:“博罗县膈成树,十围,去地二丈,人为三衢:东向一衢,木棒妻,叶似楝,子如橄槛而硬,削去皮,南人以为糁。南向一衢,橄榄。西向一衢,‘三丈’。三丈树,岭北之猴□也。”

  ○龙眼三八

  《广雅》曰:“益智,龙眼也。”

  《广志》曰:“龙眼树,叶似荔支,蔓延,缘木生。子如酸枣,色黑,纯甜无酸。七月熟。”

  《吴氏本草》曰:“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椹三九

  《汉武内传》:“西王母曰:‘上仙之药,有扶桑丹椹。’”

  ○荔支四○

  《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将已时,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

  “犍为□道、南广荔支熟时,百鸟肥。工名之曰‘焦核’,小次曰‘在花’,次曰‘胡偈’:此三种为美。似‘鳖卵’,大而酸,以为醢和。率生稻田间。”

  《异物志》曰:“荔支为异: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的以成其味。可饱食,不可使厌。生时,大如鸡子,其肤光泽。皮中食,干则焦小,则肌核不如生时奇。四月始熟也。”

  ○曾智四一

  《广志》曰:“益智,叶似□,长丈馀。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地华萼,工子丛生着之,大如枣,肉瓣黑,皮白。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出万寿,亦生交耻。”

  《南方草物状》曰:“产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花色,仍连着实。五六月熟。味辛,发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

  《异物志》曰:“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发枳□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

  《广州记》曰:“益智,叶如□荷,茎如竹箭。子从心中出,一枚有十子。子内白滑,四破去之,了外皮,蜜煮为糁,味辛。”

  ○桶四二

  《广志》曰:“桶子,似木瓜,生树木。”

  《南方草物状》曰:“桶子,大如鸡卵。三月花色,仍连着实。八九月熟。采取,盐酸沤之,其味酸酢;以蜜藏,滋味甜美。出交耻。”

  刘欣期《交州记》曰:“桶子如桃。”

  ○□子四三

  竺法真《登罗浮山疏》曰:“山槟榔,一名‘□子’。干似蔗,叶类柞。一丛十馀干,干生十房,房底数百子。四月采。”

  ○豆□四四

  《南方草物状》曰:“豆□树,大如李。二月花色,仍连着实,子相连累。其核根芬芳,成壳。七月八月熟。曝干,剥食,核味辛,行一味。出兴古。”

  刘欣期《交州记》曰:“豆□集体□树。”

  环氏《吴记》曰:“黄初二年,物来求豆□。”

  ○□四五

  《广志》曰:“□查,子甚酢。出西方。”

  ○馀甘四六

  《异物志》曰:“馀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乃更甜美足味。盐蒸之,尤美,可多食。”

  ○□子四七

  《广志》曰:“□子,蔓生,依树。子似桑椹,长数寸,色黑,辛如姜。以盐淹之,下气、消谷。生南安。”

  ○芭蕉四八

  《广志》曰:“芭蕉,一曰‘芭菹’,工曰‘甘蕉’。式如荷、芋,和皮相裹,大如盂升。叶广二尺,长一丈。子有角,子长六七寸,有□在四寸,角着□生,为行列,两两共对,若相抱形。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亦饱人。其根大如芋魁,大一石,于色。其茎解散如丝,织以为葛,衣之‘蕉葛’。虽□而发,色黄白,不如葛色。了交耻、建安。”

  《南方异物志》曰:“甘蕉,划类,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馀。中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馀。华大如酒□,表色如芙蓉。茎末百馀子,大名为房。要似芋魁,在者如车谷。实随华,每华一阖,各有六子,称后相次,了俱生,华不俱落。

  “此蕉有三种:一种,了大如拇指,和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中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似牛乳,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生产方式七寸,一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

  “共茎如芋,取,□而煮之,则如丝,可纺绩也。”

  《异物志》曰:“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了,□百煮之,则如丝,要纺绩,女工以为□□,则今‘交耻葛’。其内心如蒜鹄头生,□。因为实房,着其心齐;一房有数十枚。其实皮赤如火,剖之中黑。剥其皮,食其肉,如饴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馀滋味,犹在齿牙间。殒‘甘蕉’。”

  顾微《广州记》曰:“甘蕉,与吴经、这、要、叶不异,直是南土暖,不经霜冻,四时花叶展。其熟,甘;未熟时,亦苦涩。”

  ○扶留四九

  《吴录地理志》曰:“始与有扶留藤,缘木而生。味辛,可以食槟榔。”

  《蜀记》曰:“扶留木,根大如箸,视之似柳根。又有蛤,名‘古贲’,生水中,下,烧以为灰,曰‘牡砺粉’。先以槟榔着口中,又取扶留藤长一寸,古贲灰少许,同嚼之,除□中恶气。”

  《异物志》曰:“古贲灰,特砺灰也。与扶留、槟榔三物合食,然后善也。扶留藤,似木防己。扶留、槟榔,所生相去远,为物甚异而相成。俗曰:‘槟榔扶留,可以忘忧。’”

  《交州记》曰:“扶留有三种:一名‘获扶留’,其根香美;一名‘南扶留’,叶青,味辛;一名‘扶留藤’,味亦辛。”

  顾微《广州记》曰:“扶留藤,缘树生。其花实,即□也,可以为酱。”

  ○菜茹五○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寿木之华;括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括姑,山名。赤木、玄木,其叶皆可食。”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馀瞀,南方山名。有嘉美之菜,故曰‘嘉’,食之而灵。若碧,青色。”

  《汉武内传》:“西王母曰:‘上仙之药,有碧海琅菜。’”

  韭:“西王母曰:‘仙次药,有八□赤韭。’”

  葱:“西王母曰:‘上药,玄都绮葱。’”

  □:《列仙传》曰:“务光服蒲□根。”

  蒜:《说文》曰:“菜之美者,云梦之□菜。”

  姜:《吕氏春秋》曰:“和之美者,蜀郡杨朴之姜。”“杨朴,地名。”

  葵:《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列仙传》曰:“丁次卿为辽东丁家作人。丁氏尝使买葵,冬得生葵。问:‘冬何得此葵?’云:‘从日南买来。’”

  《吕氏春秋》:“菜之美者,具区之菁”者了。

  鹿角:《南越志》曰:“猴葵,色赤,生石上。南越谓之‘鹿角’。”

  罗勒:《游名山志》曰:“步廊山有一树,如椒,而气是罗勒,土人谓为‘山罗勒’也。”

  葙:《广志》曰:“葙,根以为菹,香辛。”

  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此菜。”又《吴都赋》云:“纶组紫菜”也。《尔雅》注云:“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焉。”

  芹:《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云梦之芹。”

  优殿:《南方草物状》曰:“合浦有菜名‘优殿’,以豆酱汁茹食之,甚香美可食。”

  雍:《广州记》云:“雍菜,生水中,可以为菹也。”

  冬风:《广州记》云:“冬风菜,陆生,宜配肉作羹也。”

  □:《字林》曰:“□菜,生水中。”

  □菜:“音□,味辛。”

  □:“胡对反。《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云梦之□。’”

  □:“似蒜,生不中。”

  □菜:“音谨,似蒿也。”

  □菜:“紫色,有藤。”

  □菜:“叶似竹,生水旁。”

  □菜:“叶似竹,生水旁。”

  □菜:“似蕨。”

  □菜:“似蕨,生水中。”

  蕨菜:“□也。《诗疏》曰:‘秦国谓之蕨,齐鲁谓之□。’”

  □菜:“似蒜,生水边。”

  □菜:“徐盐反。似‘□荃菜’也。一曰:‘染草。’”

  □菜:“音唯。似乌韭而黄。”

  □菜:“他合反。生水中,大叶。”

  □:“根似芋,可食。”双云:“‘署预’别名。”

  荷:《尔雅》云:“荷,芙渠也。……其实,莲。其根,藕。”

  ○竹五一

  《山海经》曰:“□冢之山,……多桃枝、□端竹。”

  “云山……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今始兴郡出□竹,大者围二尺,长四丈。交耻有篥竹,□中,劲强,有毒,锐似刺,虎中之则死,亦此类。”

  “龟山……多扶竹。”“扶竹,筇竹也。”

  《汉书》:“竹大者,一节受一斛,小者数数斗,以为柙音匣□。”

  “邛都高节竹,可为杖,所谓‘邛竹’。”

  《尚书》曰:“杨州,……厥贡……□、□。……荆州,……厥贡……□、□。”注云:“□,竹前箭;□,大竹。”“□、□,皆美竹,出云梦之泽。”

  《礼斗威仪》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竹、紫脱常生。”其注曰:“紫脱,北方物。”

  《南方划物状》曰:“由梧竹,吏民家种之,长三四丈围一尺八九寸,作屋柱。出交耻。”

  《魏志》云:“倭国,竹有条、干。”

  《神异经》曰:“南山荒中有沛竹,长百丈,围三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为大船。其子美,食之可以已疮疠。”张茂先注曰:“子,笋也。”

  《外国图》曰:“高阳氏有同产而为夫妇者,帝怒放之,于是相抱而死。有神鸟以不死竹覆之。七年,男女皆活。同颈异头,共身四足。是为蒙双民。”

  《广州记》曰:“石麻之竹,劲而利,削以为刀,切象皮如切芋。”

  《博物志》云:“洞庭之山,尧帝之二女常泣,以其涕挥竹,竹尽成斑。”“下□县有竹,皮不斑,邓刮去皮,乃见。”

  《华阳国志》云:“有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持归,破竹,得男。长养,有武才,遂雄夷狄,氏竹为姓。所破竹,于野成林,今王祠竹林是也。”

  《风土记》曰:“阳羡县有袁君冢坛喧,有数林大竹,并高二三丈。枝皆两披,下扫坛上,常洁净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临贺谢休县东山有大竹数十围,长数丈。有小竹生旁,皆四五尺围。下有盘石,径四五丈,极高,方正青滑,如弹□局。两竹屈垂,拂扫其上,初无尘秽。未至数十里,闻风吹此竹,如箫管之音。”

  《异物志》曰:“有竹曰‘□’,其大数围,节间相去局促,中实满坚强,以为柱榱。”

  《南方异物志》曰:“棘竹,有刺,长七八丈,大如瓮。”

  曹毗《湘中赋》曰:“竹则□□、白、乌,实中、绀族。滨荣幽渚,繁宗隈曲;萋□陵丘,□逮重谷。”

  王彪之《闽中赋》曰:“竹则苞甜、赤苦,缥箭、斑弓。度民推节,征合实中。□□函人,桃枝育虫。缃箬、素笋,彤竿、绿筒。”“□□竹,节中有物,长数寸,正似世人形,俗说相传云‘竹人’,时有得者。育虫,谓竹□,竹中皆有耳。因说桃枝,可得寄言。”

  《神仙传》曰:“壶公欲与费长房俱去长房畏家人觉。公乃书一青竹,戒曰:‘卿可归家称病,以此竹置卿臣处,默然便来还。’房如言。家人见此竹,是房尸,哭泣行丧。”

  《南越志》云:“罗浮山生竹,皆七八雨围,节长一二丈,谓之‘龙锺竹’。”

  《孝经河图》曰:“少室之山,有爨器竹,堪为釜甑。”

  “安思县多苦竹,竹之丑有四:有青苦者,白苦者,紫苦者,黄苦者。”

  竺法真《登罗浮山疏》曰:“又有筋竹,色如黄金。”

  《晋起居注》曰:“惠帝二年,巴西郡竹生紫色花,结实如麦,皮青,中米白,味甘。”

  《吴录》曰:“日南有篥竹,劲利,削为矛。”

  《临海异物志》曰:“狗竹,毛在节间。”

  《字林》曰:“季,竹,头有父文。”

  “□间模,竹,黑皮,竹浮有文。”

  “□音感,竹,有毛。”

  “□力印切,竹,实中。”

  ○□五二

  《吕氏春秋》曰:“和之美者,越□之□。”高诱注曰:“□,竹□也。”

  《吴录》曰:“鄱阳有□竹,冬月生。”

  《□谱》曰:“鸡胫重型,□肥美。”

  《东观汉记》曰:“马援至荔浦,见冬□名‘苞’。上言:‘《禹贡》厥苞橘柚,疑谓是也。其味美于春夏。’”

  ○荼五三

  《尔雅》曰:“荼,苦菜。”“可食。”

  《诗义疏》曰:“山田苦菜甜,所谓‘□、荼如饴’。”

  ○蒿五四

  《尔雅》曰:“蒿,□也。”“蘩,皤蒿也。”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蘩,白蒿。”

  《礼外篇》曰:“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曰‘蒿宫’。”

  《神仙服食经》曰:“‘七禽方’,十一月采旁音彭勃。旁勃,白蒿也。白免食之,寿八百年。”

  ○菖蒲五五

  《春秋传》曰:“僖公……三十年,……使周阅来聘,飨有昌□。”杜预曰:“昌蒲菹也。”

  《神仙传》云:“王兴者,阳城越人也。汉武帝上嵩高,忽见仙人长二丈,耳出头下垂户。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人也。闻嵩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帝谓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乃采草蒲服之。帝服之烦闷,乃止。兴服不止,遂以长生。”

  ○薇五六

  《召南诗》曰:“陟陂南山,言采其薇。”《诗义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如小豆。藿,可羹,亦可生食之。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也。”

  ○萍五七

  《尔雅》曰:“□,苹。共大者苹。”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仑之苹。”

  ○石□丈之切五八

  《尔雅》曰:“□,石衣。”郭璞曰:“水□了,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或曰:‘□叶似□而大,和水底,说可食。’”

  ○胡□五九

  《尔雅》云:“□耳,苓耳。”《广雅》云:“□耳也,亦云胡□。”郭璞曰:“胡□了,江东呼为‘棠□。”

  《周南》曰:“采采卷耳。”秘云:“苓耳也。”不云:“胡□民。”《诗义疏》曰:“苓,似胡荽白花,经茎,蔓而生。可鬻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云‘耳□草’。纲州人谓之‘爵耳’。”

  《博物志》:“洛中有驱羊入蜀,胡葸子着羊毛,辊人取种,因名‘羊负来’。”

  ○承露六○

  《尔雅》曰:“□葵,蘩露。”注曰:“承露也,大茎小叶,花紫黄色。实可食。”

  ○凫茈六一

  樊光曰:“泽草,可食也。”

  ○□六二

  《尔雅》曰:“□,苦□了。”注曰:“□葵也,叶似柳,了如米,□食之,滑。”

  《广志》曰:“沦为羹。语曰:‘夏□秋□滑如粉。’”

  ○芸六三

  《礼记》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云:“香草。”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阳华之芸。”

  《仓颉解诂》曰:“芸蒿,叶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可食之。”

  ○莪蒿六四

  《诗》曰:“菁菁者莪。”“莪,萝蒿也。”《义疏》云:“莪蒿,生泽田渐洳处,叶似斜蒿,细科。二月中生。茎叶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

  ○□六五

  《尔雅》云:“□,□茅也。”郭璞曰:“□,大叶白华,根如指,正折,可啖。”“□,华有赤者为□;□、□一种耳。亦如陵茹,华黄、白异名。”

  《诗》曰:“言采其□。”毛云:“恶菜也。”《义疏》曰:“河东、关内谓之‘□’,幽、兖谓之‘燕□’,一名‘爵弁’,一名‘□’。根正白,着热灰中,温□之。饥荒可蒸以御饥。汉祭甘泉或用之。其华有两种:一种茎叶细而香,一种茎赤有臭气。”

  《风土记》曰:“□,蔓生,被树而升,紫黄色。子大如牛角,形如□,二三同□,长七八寸,味甜如蜜。其大者名‘□’。”

  《夏统别传》注:“获,□也,一名‘甘获’。正圆,赤,粗似橘。”

  ○苹六六

  《尔雅》云:“苹,□萧。”注曰:“□蒿也,初生亦可食。”

  《诗》曰:“食野之苹。”《诗疏》云:“□萧,青白色,茎似蓍而轻脆。始生可食,又可蒸也。”

  ○土瓜六七

  《尔雅》云:“菲,芴。”注曰:“即土瓜也。”

  《本草》云:“王瓜,……一名土瓜。”

  《卫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毛云:“菲,芴也。”《义疏》地3:“菲,□,茎粗,叶厚而长,用场。三月中,蒸为茹,滑美,亦可作羹。《尔雅》谓之‘□菜’。郭璞注云:‘菲昌,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今河南谓之‘宿菜’。”

  ○苕六八

  《尔雅》云:“苕,陵苕。黄华,□;白华,茇。”孙炎云:“苕华色异名者。”

  《广志》云:“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

  《陈诗》曰:“邛有旨苕。”《诗义疏》云:“苕饶也,幽州谓之‘翘饶’。蔓生,茎如□力刀切豆而细,叶似蒺□而青。其茎叶绿色,可生啖,味如小豆藿。”

  ○荠六九

  《尔雅》曰:“菥□,大荠也。”犍为舍人注曰:“荠有小,故言大荠。”郭璞注云:“似荠,叶细,俗呼‘老荠’。”

  ○藻七○

  《诗》曰:“于以采藻。”注曰:“聚藻也。”《诗义疏》曰:“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茎大似箸,可长四五尺;囊茎大发钗股,叶如蓬,衣之‘聚藻’。此二藻皆可食。煮熟,□增腥气,米面糁蒸为茹,佳美。荆扬人饥荒以当谷食。”

  ○蒋七一

  《广雅》云:“蒋,菰也。其米谓之‘雕胡’。”

  《广志》曰:“菰可食。以作席,温于蒲。生南方。”

  《食经》云:“藏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盐薄洒,抑着燥器中,密涂稍用。”

  ○羊蹄七二

  《诗》云:“言采其□。”毛云:“恶菜也。”《诗义疏》曰:“今羊蹄。似芦菔,茎赤。煮为茹,滑而不美。多啖令人下痢。幽、扬谓之‘□’,一名‘□’,亦食之。”

  ○菟葵七三

  《尔雅》曰:“□,菟葵也。”郭璞注云:“颇似葵而叶小,状如藜,有毛。□啖之,滑。”

  ○鹿豆七四

  《尔雅》曰:“□,鹿□。其实,□。”郭璞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

  ○藤七五

  《尔雅》曰:“诸虑,山□。”郭璞云:“今江东呼□为藤,似葛而粗大。”

  “□,虎□。”“今虎豆也。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刺。江东呼为‘□□’音涉。”

  《诗义疏》曰:“□,苣荒也,似燕□,连蔓生,叶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谓之‘椎□’。”

  《山海经》曰:“毕山,其上……多□。”郭璞注曰:“今虎豆,狸豆之属。”

  《南方草物状》曰:“沈藤,生子大如齐瓯。正月华色,仍连着实。十月、腊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耻。”

  “□藤,生山中,大小如苹蒿,蔓衍生。人采取,剥之以作□;然不多。了合浦、兴古。”

  “闲子藤,生缘树木。正月、二月华色,四月、五月熟。实如梨,赤如雄鸡冠,核如鱼鳞。取,生食之,淡泊无甘苦。出交耻、合浦。”

  “野聚藤,缘树木。二月华色,仍连着实。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瓯。里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苍梧。”

  “椒藤,生金封山。乌浒人往往卖之。其色赤。——又云,以草染之。——出兴古。”

  《异物志》曰:“葭蒲,藤类,蔓延他树,以自长养。子如莲□侧九切,着枝格间,一日作扶相连。实外有壳,里又无核。剥而食之,煮而曝之,甜美。食之不饥。”

  《交州记》曰:“含水藤,破之得水。行者资以止渴。”

  《临海异物志》曰:“锺藤,附树作根,软弱,须缘树而作上下条。此藤缠裹树,树死,且有恶汁,尤令速朽也。藤咸以缚船,及以为席,胜竹也。”

  顾微《广州记》曰:“□,如□榈,叶疏;外皮青,多棘枣。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小者如笔管竹。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藤。

  “藤类有十许种:续断草,藤也,一曰‘诺藤’,一曰‘水藤’。山行渴,则断取汁饮之。治人体有损绝。沐则长发。去地一丈断之,辄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刀陈岭有膏藤,津汁软滑,无物能比。

  “柔□藤,有子。子极酢。为菜滑,无物能比。”

  ○藜七六

  《诗》云:“北山有莱。”《义疏》云:“莱,藜也,茎叶皆似‘□,王刍’。今兖州人蒸以为茹,谓之‘莱蒸’。谯、沛人谓鸡苏为莱,故《三仓》云:‘莱、茱萸’,此二草异而名同。”

  ○□七七

  《广志》云:“□子,生可食。”

  ○□七八

  《广志》云:“三□,似翦羽,长三四寸;皮肥细,缃色。以蜜藏之,味甜酸,要以为酒啖出交州。正月中熟。”

  《异物志》曰:“□实虽名‘三□’,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头之间正岩。以正月中熟,正黄,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

  《广州记》曰:“在□愉酢,瓣说蜜为糁,乃美。”

  ○蘧蔬七九

  《尔雅》曰:“出隧,蘧蔬。”郭璞注云:“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

  ○□八○

  《尔雅》曰:“钩,□。”郭璞云:“大如拇指,嚓,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

  ○□八一

  《尔雅》曰:“□,□蓄。”郭璞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

  ○□芜八二

  《尔雅》曰:“须,□芜。”郭璞注云:“□芜,似着蹄,叶细,味酢,可食。”

  ○隐□八三

  《尔雅》云:“蒡,隐□。”郭璞云:“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藏以为菹,主可瀹食。”

  ○守气八四

  《尔雅》曰:“皇,守田。”郭璞注曰:“似燕麦。了如雕胡米,要食。生废田中。一名‘守气’。”

  ○地榆八五

  《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名‘玉札’。北方难得,故尹公度曰:‘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珠。’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言‘玉豉’。与五茄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真人曰:‘何以支长久?食石畜金盐;何以得长寿?食石用玉豉。’此草雾而不濡,太阳气盛也,铄玉烂石。炙其根作饮,如茗气。其汁酿酒,治风痹,补脑。”

  《广志》曰:“地榆可生食。”

  ○人苋八六

  《尔雅》曰:“蒉,赤苋。”郭璞云:“今人苋赤茎者。”

  ○莓八七

  《尔雅》曰:“□,山莓。”郭璞云:“今之木莓也,实似□莓而大,可食。”

  ○鹿葱八八

  《风土记》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人带佩,必生男。”

  陈思王《宜男花颂》云:“世人有女求男,取此草食之,尤良。”

  嵇含《宜男花赋序》云:“宜男花者,荆楚之俗,号曰‘鹿葱’。可以荐宗庙。称名则义过‘马舄’焉。”

  ○蒌蒿八九

  《尔雅》曰:“购,□娄。”郭璞注曰:“□蒌,蒌蒿了。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

  ○□九○

  《尔雅》曰:“□,□。”郭璞注曰:“□即莓也,江东呼‘□莓’。子似覆□而大,赤,酢甜可啖。”

  ○□九一

  《尔雅》曰:“□,月尔。”郭璞注云:“即紫□也,似蕨,可食。”

  《诗疏》曰:“□菜也。叶狭,长二尺,食之微苦,即今莫菜也。《诗》曰:‘彼汾沮洳,言采其□。’”不可一世作“莫”。

  ○覆□九二

  《尔雅》曰:“□,□□。”郭璞云:“覆□,实似莓而小,亦可食。”

  ○翘摇九三

  《尔雅》曰:“柱夫,摇车。”郭璞注曰:“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俗呼‘翘摇车’。”

  ○乌□音丘九四

  《尔雅》曰:“□,□也。”郭璞云:“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

  《诗》曰:“葭、□揭揭。”毛云:“葭,芦;□,□。”《义疏》云:“□,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即刈,谓之‘□’。三月中生。安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有黄黑勃,着之污人手。把取正白,啖之甜脆。一名‘□□’。扬州谓之‘马尾’。故《尔雅》云:‘□□,马尾了。’幽州谓之‘旨苹’。”

  ○□九五

  《尔雅》曰:“□,苦荼。”郭璞曰:“树小似栀子。科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

  《荆州地记》曰:“浮陵荼最好。”

  《博物志》曰:“饮真荼,令人少眠。”

  ○荆葵九六

  《尔雅》曰:“□,蚍□。”郭璞曰:“似葵,紫色。”

  《诗义疏》曰:“一名‘芘□’。华紫绿色,可食,似芜菁,微苦。《陈诗》曰:‘视尔如□。’”

  ○窃衣九七

  《尔雅》曰:“□□,窃衣。”孙炎云:“似芹,不河间食之。实如麦,两两相合,有毛,着人衣。其华着人衣,故曰‘窃衣’。”

  ○东风九八

  《广州记》云:“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香气似马兰。”

  ○□丑六反九九

  《字林》云:“草似冬蓝。蒸食之,酢。”

  ○□而□反一○○

  “木耳也。”

  按木耳,煮而细切这,和以姜、橘,可为菹,滑美。

  ○莓亡代反一○一

  “莓,划实,亦可食。”

  ○□音丸一○二

  “□,干□也。”

  ○□一○三

  □,《字林》曰:“草,生水中,其花可食。”

  ○木一○四

  《庄子》曰:“楚之南,有冥泠一本作“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司马彪曰:“木,生江南,千岁为一年。”

  《皇览冢记》曰:“孔子冢茔中树百,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人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持其国树来种之。故有柞、□、雒离、女贞、五味、□檀之树。”

  《齐地记》曰:“东方有‘不灰木’。”

  ○桑一○五

  《山海经》曰:“宣山,……有桑,大五十尺,其枝四衢。“言枝交互四出。”其叶大尺,赤理,黄花,青叶。名曰‘帝女之桑’。“妇人主蚕,太以名桑。””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大帝宫,东王所治。有椹桑树,长数千丈,三千馀围。两树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个人食其椹,全作金色。其树虽大,椹如中夏桑椹也,但稀而赤色。九千岁一生实,味甘香。”

  《括地图》曰:“昔乌先生避世于《芒尚山》,工子居焉。化民食桑,三十七年,以丝自裹;九年生翼,九年而死,其桑长千仞,盖蚕类也。琅邪二万六千里。”

  《玄中记》云:“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以三泉也。”

  ○棠棣一○六

  《诗》曰:“棠棣之华,萼不□□。”《诗义疏》云:“承花者曰萼。其实似樱桃、□;麦时熟,食美。北方呼之‘相思’也。”

  《说文》曰:“棠棣,如李而小,子如樱桃。”

  ○□一○七

  《尔雅》云:“□,白□。”注曰:“□,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紫赤,可食。”

  ○档一○八

  《尔雅》曰:“要,其实□。”郭璞注云:“有□□自裹。”孙炎云:“栎实,橡也。”

  周处《风土记》云:“《史记》曰:‘舜耕于历山。’而始宁、邳、郯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于山下,我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栎帮曰‘历山’。”

  ○桂一○九

  《广志》曰:“桂出合浦。其生必高山之岭,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要间无杂树。”

  《吴氏本草》曰:“桂,一名‘止唾’。”

  《淮南万毕术》曰:“结桂用葱”

  ○木绵一一○

  《吴录地理志》曰:“交耻安定县有木□,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如蚕之□也。又可作布,名曰‘白□’,一名‘毛布’。”

  ○□木一一一

  《吴录地理志》曰:“产耻有□木。其皮中有如白米屑者,干捣之,以水淋之,似面,可作饼。”

  ○仙树一一二

  《西河旧事》曰:“祁连山有仙树。人行山中,以疗饥渴者,辄得之。饱不得持去。平居时,亦不得见。”

  ○莎木一一三

  《广志》曰:“莎树多枝叶,叶两边行列,若飞鸟之翼。其面色白。树收面不过一斛。”

  《蜀志记》曰“莎树出面,一树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桃榔。出兴古。”

  ○□多一一四

  裴洲《广州记》曰:“□多树,不花而结实。实从皮中出。自根着子至杪,如橘大。食之。过熟,内许生蜜。一树者,皆有数十。”

  《嵩山记》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山西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

  ○缃一一五

  顾微《广州记》曰:“缃,叶、子并似椒;味如罗勒。岭北呼为‘木罗勒’。”

  ○娑罗一一六

  盛弘之《荆州记》曰:“巴陵县南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生旬日,势凌轩栋。道人移房避之,木长便迟,但极晚秀。有外国沙门见之:‘名为娑罗也。彼僧所憩之荫,常着花,细白如雪。’元嘉十一年,忽生一花,状如芙蓉。”

  ○榕一一七

  《南州异物志》曰:“榕木,初生少时,缘□他树,如外方扶芳藤有,不能自立根本,缘绕他木,傍作连结,如罗网相络,然后皮理连合,郁茂扶□,高六七丈。”

  ○杜芳一一八

  《南州异物志》曰:“杜芳,藤形,不能自立根本,缘绕他木作房,藤连结如罗网相□,然后皮理连合,郁茂成树。所托树既死,然后扶疏六七丈也。”

  ○摩厨一一九

  《南州异物志》曰:“木有摩厨,和于斯调国。共汁肥润,工泽如脂膏,馨香馥郁,中以煎熬食物,香美如中国用油。”

  ○都句一二○

  刘欣期《交州记》曰:“都句树,似□榈。木中出屑如面,可啖。”

  ○木豆一二一

  《交州记》曰:“木豆,出徐闻。子美,似乌豆。枝叶类柳。一年种,数年采。”

  ○木堇一二二

  《庄子》曰:“上古有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司马彪曰:“木堇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椿’。”

  傅玄《朝华赋序》曰:“朝华,丽木也,或谓之‘洽容’,或曰‘爱老’。”

  《东方朔传》曰:“朔书与公孙弘借车马曰:‘木堇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

  《外国图》曰:“君子之国,多木堇之花,人民食之。”

  潘尼《朝菌赋》云:“朝菌者,世谓之‘木堇’,或谓之‘日及’,诗人以为‘□华’。”又一本云:“《庄子》以为‘圾菌’。”

  顾微《广州记》曰:“平兴县有花树,似堇,又似桑。四时常有花,要食,甜滑,无子。此□木也。”

  《诗》曰:“颜如□华。”《义疏》曰:“一名‘木堇’,一名‘王蒸’。”

  ○木密一二三

  《广志》曰:“木蜜,树号千岁,根甚大。人之四五岁,乃断取不腐地为香。和南方。”

  “枳,木蜜,枝可食。”

  《本草》曰:“木蜜,一名木香。”

  ○枳柜一二四

  《广志》曰:“枳柜,叶似蒲柳;子似珊瑚,其味如蜜。十月熟,树干者美。出南方。邳、郯枳柜大如指。”

  《诗》曰:“南山有枸。”毛云:“柜也。”《义疏》曰:“树高大似白杨,在山中。有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江南者特美。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本从江南来。其木令酒薄;若以为屋柱,则一屋酒皆薄。”

  ○□一二五

  《尔雅》曰:“□,□梅。”郭璞云:“□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

  《山海经》曰:“单狐之山,其木多□。”郭璞曰:“似榆,可烧粪田。出蜀地。”

  《广志》曰:“机木生易长。居,种之为薪,又以肥田。”

  ○夫□一二六

  《尔雅》曰:“唐棣,□。”注云:“白□。似白杨。江东呼‘夫□’。”

  《诗》云:“何彼□矣,唐棣之华。”毛云:“唐棣,□也。”《疏》云:“实大如小李,子正赤,有甜有酢;率多涩,少有美者。”

  ○□音诸一二七

  《山海经》曰:“前山,有木多□。”郭璞曰:“似柞,子可食。冬夏青。作屋柱难腐。”

  ○木威一二八

  《广州记》曰:“木威,树高大。子如橄榄而坚,浊去皮,以为粽。”

  ○□木一二九

  《吴录地理志》曰:“庐陵南县有□树,其实如甘焦,而核味亦如之。”

  ○韶一三○

  《广州记》曰:“韶,似栗。赤色,子大如栗,散有棘刺。破其外皮,内白如脂肪,着核不离,味甜酢。核似荔支。”

  ○群迁一三一

  《魏王花木志》曰:“君迁树细似甘焦,子如马乳。”

  ○古度一三二

  《交州记》曰:“古度树,不花而实。实从皮中出,大如安石榴,正赤,可食。其实中如有‘蒲梨’者,取之数日,不煮,皆化成虫,如蚁,有翼,穿皮飞出。着屋正黑。”

  顾微《广州记》曰:“古度树,叶如栗而大于枇杷。无花,枝柯皮中生子。子似杏而味酢。取煮以为粽。取之数日,不煮,化为飞蚁。”

  “熙安县有孤古度树生,其号曰‘古度’。俗人无子,于祠炙其乳,则生男。以金帛报之。”

  ○系弥一三三

  《广志》曰:“系弥树,子赤,如□枣,可食。”

  ○都咸一三四

  《地方草物状》曰:“都咸树,野生。如手指大,和三寸,其色正黑。三月生花色,仍连着实。七八月熟。里民啖子,及柯皮干作饮,工香。出日南。”

  ○都桷一三五

  《南方草物状》曰:“都桷树,野生。二月花色,仍连着实。八九月熟。一如鸡卵。里民取食。”

  ○夫编一本作“□”一三六

  《财方草物状》云:“夫编树,野生。三月花色,仍连着实。五六月成子,及握。煮投下鱼、鸡、鸭羹中,好。亦中盐藏。出交耻、武平。”

  ○乙树一三七

  《南方记》曰:“乙树,生山中。取叶,捣之讫,□中汁煮之,再沸,止。味辛。曝干,反鱼肉羹中。出武平、兴古。”

  ○州树一三八

  《南方记》曰:“乙树,生山中。取叶,捣之讫,和□叶汁煮之,再沸,止。味辛。曝干,投鱼肉羹中。出武平、兴古。”

  ○前树一三九

  《南方记》曰:“前树,野生。二月花色,连蓍实,如手指,长三寸。五六月熟。以汤滴之,削去核食。以糟、盐藏之,味辛可食。出交耻。”

  ○石南一四○

  《南方记》曰:“石南树,野生。二月花色,仍连着实。实如□卵,七八月熟。人采之,取核,干其皮,中作肥鱼羹,和之尤美。出九真。”

  ○国树一四一

  《南方记》曰:“国树,了如□卵,野生。三月花色,连着实。九月熟。曝干讫,剥壳取食之,味似栗。了交耻。”

  ○楮一四二

  《南方记》曰:“楮树,子似桃实。二月花色,连着实。七八月熟。盐藏之,味辛。出交耻。”

  ○□一四三

  《南方记》曰:“□树,子如桃实,长寸馀。二月花色,连着实。五月熟,色黄。盐藏,味酸似白梅。出九真。”

  ○梓□一四四

  《异物志》曰:“梓□,大十围,材贞劲,非利刚截,不能克。堪作船。其实类枣,着枝叶重曝挠垂。刻镂其皮,藏,味美于诸树。”

  ○□母一四五

  《异物志》云:“□母树,皮有盖,状似□榈;但脆不中用。南人名其实为‘□’。用之,当裂作三四片。”

  ○五子一四六

  裴渊《广州记》曰:“五子树,实如梨,里有五核,因名‘五子’。治霍乱、金疮。”

  ○白缘一四七

  《交州记》曰:“白缘树,高丈。实味甘,美于胡桃。”

  ○乌臼一四八

  《玄中记》云:“荆、扬有乌臼,其实如鸡头。迮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脂。”

  ○都昆一四九

  《南方草物状》曰:“都昆树,野生。二月花色,仍连着实。八九月熟,如鸡卵。里民取食之,皮核滋味醋。出九真、交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