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序分
第一节·通序
序分中诸经多有两序:一、证信序,确指“如是我闻”等句,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众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由是经初必须证信,正如《智论》所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发起序,即发明兴起正宗之法的原由,如《净名》之宝盖香云,《法华》之眉端毫光等。
又证信序亦名通序,诸经之首“如是我闻”等句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结集时安置故。发起序亦曰别序,诸经发起因缘不同故;亦曰经前序,如来说法先自发起因缘而方说正宗故。
序分中之二序,通序别序一对、证信序发起序一对、经后序经前序一对,相互交映,总成一序,含有多义。务须以通定别、摄通入别,由证信明发起、因发起显证信,由后彻前,因前赅后。
第一节?通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字
[闻]耳根发识,听彼外声曰闻。这里代指阿难亲从佛闻此盂兰盆经。即如来宣说此经之音声经阿难耳根流注八识田中,字字句句皆归自心,故尊者能于佛灭后之结集大会上代佛重宣此经。可见,此“闻”须专心致志、不攀缘六尘外境,方能达预期的效果。
[如是]宗密云:“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藕益云:“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这里,“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代指这部《佛说盂兰盆经》全卷玄文。
[一时]若无良时,安成嘉会?故宗密云:“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简异余时也。”藕益云:“机感相扣,法席周圆,曰一时。”二师所说,大致相同。简单地说,指佛陀宣说此经之时,从开始到结束,以简余时。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此中“一时”含有说听不二,机教相扣之意。可以译为“当时”、“那时”、“那天”。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略,佛者觉也、悟也。含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乃“三觉圆、万德具”之大觉悟者。这里,指宣说此经之人——释迦牟尼佛,有史可考,并非从神话而来。
[在]即“住”。也就是说佛宣说此经的那年,佛与诸弟子等游化至舍卫国,应波斯匿王之请结夏安居于祗园精舍。
[舍卫国]梵语“舍卫”,义译为“闻物”、或“丰德”。意谓此都城有贷财、欲境之丰,此地人具多闻、解脱之德,以名远诸国故。唐?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作“名称大城”。《楞严经》作“室罗筏城”。其实,“舍卫”即是指北憍萨罗国都城之名,即波斯匿王所都。因有南憍萨罗国同名,故匿王以舍卫之都城为国名,以简别之。据《智度》则知,正因此城物丰便于比丘乞食故,而又人皆多闻解脱故,佛与弟子住此地的时间较长,达二十余年之久。
[祇]乃梵语“祗陀”之简略,正云“逝多”,义译为“战胜”,太子之名。因生时其父波斯匿王与外国战,胜故立此美名。
[给孤独]亦名“善施”,是梵语“须达多”的义译,是波斯匿王的重臣,亦是舍卫城中之大富长者,因乐善好施孤独者,乡人美之号曰“给孤独”也。
[园]宗密曰:“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这种解释较为合理,可知此园甚大,可容多人。
[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洹精舍”、“祗园”等。因园是须达长者所买,树乃祗陀太子所施,故双标二人之名。此园在舍卫大城郊外五里处,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杂人不往,占地广大,建有讲堂、精舍,可供佛及弟子们说法安住。
说文
在结集大会上,阿难尊者对众说:
(我)亲从佛闻如是之(盂兰盆)经,当时,佛在北北憍萨罗国舍卫大城郊外的祗树给孤独园,(领众结夏安居)。
会意
凡佛经,一般皆以“如是我闻”等语起首,这是佛陀于双树下最后的四事遗嘱之一,诸大弟子谨当遵从,千百年来已形成了一种固定文分。当然,如《佛说四十二章经》、《心经》等并未有如是之语。以这种形式开启全卷之灵文以普利后人,其意味深长,一番咀嚼一番新。
如上之文,是本经之证信序,诸经皆同。经文之所以如是起首,其根本意旨在于取信于众,以说明此经乃如来金口亲宣,以冀后人能以虔诚恭敬之心读、诵、受持、书写、流通之。所以,此中“闻”标师承,“如是”标信顺,“一时”标机感,“佛”标化主,“在”标垂范,“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标说经处。从文句会,此中以“闻、信、时、主、处”等五种因缘成就了这次盂兰盆经之垂范。可谓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
不列众成就者,但知文略。准后文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等句,当知必有同闻众也。
鉴赏
1、倒文的互用,本经以“闻如是”开首,他经多是“如是我闻”。当然,曹魏?康僧铠所译之《佛说无量寿佛经》,也是以“我闻如是”之倒文开首的。这里,译人却是采用西域倒文,意谓我(阿难)亲从佛闻如是之经,目的在于令物证信。对此藕益云:“闻如是或云如是我闻。西域多用倒文,译人各随其便,实无异义也。”
2、此中在闻成就中省略了“我”字,当然,在《阿含经》中以“闻如是”开首的经甚多。对此藕益云“闻者,阿难亲从佛闻,顺世流布,称假名我,顺无我法。则但称闻,义亦无在也。”
又略去了“同闻众”,在文句上看似乎缺引众同闻之列席,但从流通分之“四辈弟子,欢喜奉行”例知,法会中必有同闻众。
其实,“我”与“同闻众”皆是这次法会出席人,之所以列同闻众,就是为了更加证明阿难尊者确实是亲从佛闻如是之经而已,故引众同闻以证信。既然前省“我”,故后略去了“同闻众”。这样,前省后略使证信序更为精简,并不因后文“四辈弟子”的出现而使经文显得累赘。
3、用词十分恰当,如“闻”字,因为佛陀时代不注重文字的记载,而讲究口口传诵,故那时以声尘为经,直到贝叶的成文才以色尘为经。又因此界众生的耳根最为聪利故,如来以音声为佛事。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便择耳根圆通法,“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闻”突出了听经闻法,贵在摄耳谛听,不杂用心耳。
“如是”一词,含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意义,可知此经是如来依如如不变理而随机称性直谈的。所以,此经以人人本具之“自性三宝”为体,以说明孝顺之道乃天然性德也;以“离苦得乐”为用,以显示随缘拔救之无功孝行。
“一时”,说明如来说法没有时间界限,并无延促之分,可谓如来无时不在说法也。折服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
“佛”,在其他译本中有种种不同的译法,而此处采用诸佛之第九之通号——“佛”,亦是出自译人的独具手眼。此则说明释迦佛是契悟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如如理,具有“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之德能,堪为天人师范。意思是说惟有如是之“觉者”,才能宣说如是之经,以杜绝妄说者的笼统、颟顸。就此一“佛”的巧妙运用,反映出了佛陀临终嘱咐的良苦用心。
“舍卫国”,以舍卫皇都代表拘萨罗国,说明皇都大,故以城例国。
“祗树给孤独园”,梵华并举,正施助舍,君尊臣卑。言“祗园”,说明道场大,在此举办法会,能容多人。
总之,倒文之互用,给人一种逆向思维、新颖之感观;同闻众之省略,有言简义周之特点,说明读经贵在会意,不应拘泥于文字表面,应前后问贯通融会才是;用词只准确,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出典
此中二典,复述如下?:
1、“如是我闻”之由来
经首安置“如是我闻”等,是弟子们遵从如来遗训而来的。佛临灭度前,在双树间,阿难请佛问四事,佛令置此言也。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诸比丘应依四念处住;二、佛弟子应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处若干人俱”。诸经多具这六种成就,文或阙略,文义必具之。谓信、闻、时、主、处、众等。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千百年来,已成经文开首之固定格式。
2、祗园之启建因缘
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第四十一》而说,因其文长,今略说其梗概如下:
据说,当时佛陀止宿于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与此同时,有舍卫国王的辅臣——须达长者,时为国中巨富,因其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乏及诸孤老,观行立号,人称赞曰:“给孤独”。长者生有七男,其六子皆已长大纳娶,惟独最小之第七幼子,尚未成家。
长者为幼子聘妇,入王舍城,寄宿于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于其中夜而起,招呼家人,急急庄严舍宅,营办肴膳。须达因问其故,才知是请佛赴供。
须达长者因其宿世善根所感故,身毛皆竖,复问:“何以名佛?”珊檀那亦见机行事,随即广说佛之种种功德。
须达长者赞叹说:“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现居何处?”
珊檀那答曰:“在往舍城竹林精舍。”
尔时,须达长者遂往见佛,佛为其说法。达多闻已,当下便获初果。达多欲请佛曰:“惟愿临顾,受我微供。”佛受请,即答应次年到舍卫国说法。又因其徒众甚多,并嘱其择地构建精舍,以便弟子们止宿。
于是,须达长者放弃聘妇之事,便偕同舍利弗前往舍卫国,商议建立精舍之事。见其祗陀之园,地平博大,树木郁茂,环境幽雅,又远离愦闹,宜建精舍。长者欲购太子之园,太子戏言说:“若能将园布满金砖,放能出卖。”
不料,长者毫不犹豫,即使人布之,才布将半,太子被其诚心所感动。则随喜赞叹其功德,以园中树木施佛,与长者共建精舍供佛及弟子们居住。经家不隐檀信布施盛德,故兼称“祗树给孤独园”。
据经所说,在这期间,舍利弗与六师外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辩。尊者以其卓越的睿智和不可思议之神通,全盘驳倒了外道的危言耸众之谬说。而六师辈亦皆于此皈信舍利弗座下,尊者并为其说法,各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证道果。从是以后,六师辈便为佛陀之弟子,常时随侍身边。这便是祗园精舍的来历,千年来已成为佛教史上的布施佳话。
料简
问:佛说此经时,阿难尊者是否真的在场?
答:按理说,佛陀成道日生阿难尊者,尊者20岁出家,所以前二十年如来所说法未闻,但尊者多闻便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出家以来一直随侍佛陀。因尊者之请,佛将二十年前所说法又给尊者重说过。
从时间上推论,此经说在“目连始得六通”那年的七月十五日,但目连与舍利子出家很早,是如来上首弟子。所以,此经通序分中略去了“我”及“同闻众”,是否如来初次宣说此经时阿难尊者还未出生,故有如是之省略,是佛后来重说给尊者自己听的,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
点评
这段经文是全卷经文的开始部分,被古人称为是“序分”中的“通序”、或“证信序”、亦“经后序”。为一般佛经所共有,是用来叙述本经法会得以成就的六种因缘,主要是交代法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主要听众等,用以证明此《佛说盂兰盆经》乃佛说,令其闻者彻底谛信,依教奉行。而“闻如是”等语,已成为诸多经文开首的普通习惯,千年来形成了一种佛经固有的体裁和风格,古来大德对“如是”之文可谓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但又因其诸经所指不同故,其所发挥之义理亦不尽相同,各有所擅。但愿后人,亦能效诸前人发挥其中的无量变幻奥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盂兰盆经》,即是佛陀为后世弟子开示一条孝亲的捷径法门,是佛弟子修孝顺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绝佳的机会。大众依经持诵《佛说盂兰盆经》,并加奉咒章,虔诚供养三宝。上供圣贤,集十方众僧之威神,下施三涂,则济六道含灵之沉沦。
我(阿难)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时尊者大目乾连刚证得六神通,打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以道眼观看世间;可是却发现他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没有饮食且瘦得皮与骨相连。尊者目连看见此情形,感到非常悲哀,便以自己乞食的钵装满饭菜;以神通力送去其母亲处。尊者目连的母亲一看到饭,便以手拿饭来吃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遍)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净身业真言 唵,修多唎,修多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诃。
中国自有盂兰盆会,最先出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就有此胜会施设,以后此法逐渐普遍,在初时梁武帝依佛法制施行,设斋供佛及僧,求其灭罪增福,可是到了后来弊制发生,将供僧一法,变为施鬼神食,实有违佛原则,世人未读佛经,固然不能明其详细,其实施鬼神食,肇始出在阿难的恳求,原非本经的立意。但本经佛令目连,要救其母重罪,须在七月十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国,住在祗洹太子和须达多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当时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由毅力达到六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由父母所生的肉眼,具有透视事物的天眼。二、一般人的耳朵,能够听到别世界的声音。三、脑袋能清楚他人的想念。四、关于自己过去多生的事情,能够了如指掌。五、只要想到其它的地方,转眼间便抵达。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指的是救倒悬之苦,“倒悬”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起来。“盆”指的是盛饮食用的器具,三恶道的痛苦实在是无法解说。经中提到七世父母,因为人人皆有父母。父亲有父母,母亲也有父母;既祖父也有父母,如此祖先逐级增加,若以三十年为一代,以三十三代计算,前后应有祖先三十万万三千三百九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的翻译的情况,大家不要在文字上执着。因为一切经都是“如是我闻”,哪个经都如是。但是这部经翻译的它没有了,给调个字,“闻如是”。人家是“如是我闻”,它没有,它给调过来了,“闻如是”,说我听见的就是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妈求鱼;孟宗他妈妈要吃笋子,冬天哪有笋子?
《盂兰盆经》的经题——佛说盂兰盆经六个字。 佛,指说法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演说。 盂兰盆,盂兰是梵语,华言倒悬。因为三恶道的剧苦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借助倒悬一词来比喻彰显。 盆是盛饮
这部经以目连尊者救母为缘起,讲述了自古以来人们所尊崇的孝道,是一部典型的“以孝亲为宗”的经典。《盂兰盆经》的大意是说,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救拔在饿鬼道受苦的母亲,向佛请教救母的方法。佛教令他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诸佛及十方僧,以此超拔他的母亲脱离苦难。
经文解说 经文大分三段: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此三分,始出唐道安法师之手,法师判一切经,皆作序、正、流通三分,序,是序述一经发起因缘,正宗,陈述一经所说要旨,流通,即将此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
梦参老和尚:佛说盂兰盆经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