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编者的话及缘起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各位手上拿的《圆觉经直解》,是明末四大老莲池、藕益、紫柏、憨山之中的憨山大师所著。憨山是他的号,法名德清,道德文章好得很,《梦游集》是他一生之著作。另有《憨山大师年谱》希望大家详加研读,尤其是出家的同学们更应细读,看人家如何读书,如何出家,如何修行,如何修道

  憨山的母亲很了不起,对儿子读书督课甚严。他年纪小被母亲逼得紧,便问母亲为什么读书,母亲说:考功名做官呀!他问:做什么官?怎么做?母答:从小做起,最高可到宰相。又问:做了宰相,然后如何呢?母亲答说:最后就是罢官(退休免职的意思)。他说:那有什么意思?一生辛苦,到后头罢了,做他何用?有没有可以不罢的?母亲亦觉得此儿思想特殊,就告诉他说:那你当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话,还可以成佛做祖。他一听,好!做这个好!所以,十二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把他送到庙里。

  他的祖师亦了不起,看这个小孩骨气不凡,为他请了许多名师,教他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诗、词、古文等等。他的祖师一直培养他,并没有马上要他出家,而且要入世或出世,随他自己的意思。到了十九岁,他才要求祖师为他披剃。各位看看古人的胸襟气派,不像现在,一进庙里就把你的头剃得光光的。

  他的一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各方面,贡献都非常之大。他后来当了国师,连明朝的皇太后都归依他,万历皇帝没有儿子,皇太后急死了,皇帝没有儿子很严重,请憨山主持法会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儿子。皇太后对他倍加尊重,同时也因此而涉及到宫廷政治,曾经被贬到广州地区。在那里,他复兴了曹溪六祖的道场,岭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扬开来。

  以上是对《圆觉经》的译者佛陀多罗,及注者憨山大师,所作概略的介绍。至于此经题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暂时不讲,等全经讲完之后,再回过来解释。现在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

  如是就是这样。我闻,我听到。一时,某个时候。这是佛弟子当年集结佛经时,记性第一的阿难,将释迦牟尼佛所说过的话,凭着记忆原原本本地重讲一遍。为了征信于在场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罗汉们,每一部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表示是我阿难听到佛这么说的,并不是阿难自己随便说的。“一时”的道理以前我已说过很多,此处不赘(ZHUI4)。

  【婆伽婆。】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号。翻译佛经时,从来不翻,而只是音译,因为没有相等的字义。英文则叫作BUDDHA

  婆伽婆这个名称包含六个意义:

  一、自在:证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假如一身都是病,痛苦不堪,烦恼多多,这样就不自在了。

  二、炽盛:功德炽盛,智慧炽盛。般若经上说菩萨之功德如孔雀食毒。孔雀鸟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艳丽更漂亮。大菩萨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门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广大。所以,大般若经上亦说诸菩萨之智慧如大火炬,无论好的如黄金、白银、金刚钻、坏的如臭袜子、烂东西等等,丢进大火里,全被烧得精光,化为火焰光明。

  三、端严:端正而庄严,无量相好。举足投足,任何动作都中规中矩,令人钦敬。

  四、名称:名称普闻,天上天下,无所不知,因为佛是人天之师。

  五、吉祥:大吉利,大吉祥。成佛是真正的大吉大利大吉祥,不是世间普通的吉祥。

  六、尊贵:佛称世尊,此“世”不只是指人世间,还包括物质世界、众生世界,乃至佛菩萨世界,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婆伽婆有此六种意义,只称大自在或世尊,均不恰当。因此,一真法界的《圆觉经》,翻译时为避免以偏概全,“婆伽婆”只好译音不译义。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真正证了道,自然进入此大光明定中,同时也得大神通成就。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无相之光,永远清净。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音,三昧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禅静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亦是八万四千境界中的一种。但是,唯有大彻大悟成佛以后,才有此三昧正定。也就是说,一切凡夫将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之后,才进入正受三昧的境界。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并非一两个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个佛成就以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个凡夫众生,自己本身本来就具备这个境界,只是没有悟道,没有证道。只要证了道,一定进入此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所谓佛佛道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光严是光明庄严,住持是永恒不变保持,住持正法,亦谓护持正法。除非悟了道,才有资格称住持,称护法。后来禅宗丛林中,也尊称寺庙之大方丈为“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以上所说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一样可以进入此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来就有。不只是人,就连猫、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细菌等一切众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而一般众生为什么不能达到此清净光明境界呢?因为住在无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净,自性光明被障碍了。被什么所障碍呢?因为一世众生昼夜始终沉没在“散乱”与“昏沉”两个境界中。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中,所谓散乱包括善念、恶念、无记(不善不恶),普通谓之妄想。不散乱的时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觉是大昏沉,打瞌睡是细昏沉。人生就在此两个境界中,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与昏沉合起来谓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净,自性光明就被障碍了。

  为什么要禅坐、念佛、念咒、观想?就是要做到既不散乱又不昏沉。不散乱又不昏沉就是戒,心中没有善念,没有恶念,也没有无记,一片天真,这是持戒,也就是定;因为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就是慧,因为就在清净般若智慧觉地之中。那么,又如何能达到此清净觉地呢?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若能把握住这段经文,《圆觉经》不需要讲,已经讲完了,再讲就是多余,再讲就是第二义。以下我们姑且作多余的讨论。

  严格来说,学佛禅坐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灭,而不是为了头疼、肾脏病等各种病痛,或是除去烦恼,逃避现实等等。一般人学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贪求好处。

  那么,身心如何寂灭呢?现代人不要说寂灭,得止就很难了,平时我们的心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烦,打坐愈坐愈乱,如何寂静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灭,灭掉一切烦恼,灭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灭。心寂灭还可以想象,“身”如何寂灭得了?这个肉身之躯处处给我们障碍,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乱,可是你三天不吃东西,便饿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来,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详,此身如何寂灭?

  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做到“身”“心”寂灭,才可以进入自心本性的清净觉地,才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自心本来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灭,身也要寂灭。纵然你修到心能寂灭,但是身未必能够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指示,赶紧修不净观---白骨观。必须走这条路,“身”才能得寂灭。否则,无论什么气脉、明点,单身法、双身法都没有用。因为末世的众生业力重,哪有可能修成这些法门?非修不净观、白骨观不可,千万注意。

  平等本际,修持达到身心寂灭以后,更进一步就是平等本际。西方希腊哲学亦提倡政治人权之平等,释迦牟尼佛则更彻底提出一切众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没地位,有钱没钱,受教育没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连狗呀!猫呀!牛呀!猪呀!也都和人一样平等。甚至连诸佛菩萨也一律平等,如文殊师利菩萨及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仍现菩萨相度众生。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早远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当教主,他化身为菩萨,辅助徒弟教化众生。无论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只要达到身心寂灭,清净觉地,一念圆觉以后,都一律平等。没有说过去佛比我早在几千亿劫前成佛,我现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没有这回事,只要你悟了道,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律平等,这是形而上道体的平等。什么是本际?此际不是国际,不是人际,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形而上的道体,任何三世诸佛与一切六道众生在形而上的道体上,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灭以后,才能达到平等本际。到了平等本际,自然是圆满十方。在诸佛菩萨自性平等本际里,没有一处不清净,没有一处不圆满。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渗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充满十方,无所不在。东西南北上下谓之十方,充满整个空间,超乎空间,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隅(YU2:角落)不是固定于某一处所。

  “不二随顺”,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即是圆觉境界,干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性相平等,此谓不二法门。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净土。既不散乱,亦不昏沉,一念清净,真正净土现前。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部经是大经,佛说此经时,与十万个大菩萨在一起,此十万大菩萨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举出十二位菩萨名号,《圆觉经》是释迦牟尼佛答复此十二位菩萨所提问题的经典,所以大陆上的圆觉寺,一进门便供着这十二位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与其眷属小菩萨们都同样进入三昧,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大小菩萨都一律平等,都无我相。无我才能平等,大家无我,同一法界。

  现在各位看看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有没有道理?读经要用第三只眼---用脑筋想想看,此为思维修。《圆觉经》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已经告诉我们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后,就要起“行”。光想自己修,不入世,不修菩萨行,那是不对的,所以古人骂禅宗容易流入小乘偏空之果,非菩萨道也,这骂得也不无道理。但是,达摩祖师的禅不同,有理入及行入,理入智慧成就以后,须入世修菩萨行。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以后,接着便是大行大愿普贤菩萨。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须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大乘菩萨无论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无所不通,法门无量誓愿学,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才足以摄受折服各种不同的众生。这就是普眼菩萨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萨的境界以后,修持才能达到金刚藏菩萨颠扑不破的境界。金刚藏的意思一是不为外界所迷惑动摇,再则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后是未来继承佛位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为天主。兜率天与我们一样声色犬马,五欲俱全,吃喝玩乐样样都来,并不清净。但是,其中有座内院,摒除一切声色犬马,弥勒菩萨在此说法,“瑜伽师地论”便是弥勒菩萨在此内院说的。印度的无著菩萨夜晚入定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早晨出定,作记录,如此写成一百卷之“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下一生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剃光头,以出世法表相,现出家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须先得到清净智慧,有了清净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上座即将说法时,引磬一敲说:“说法竟”。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未说,又进去了。文殊菩萨此时说了两句话:“我为法王,为法自在。”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后就是辨音菩萨,辩才无碍,法音清净。辩才无碍,必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由多生累世说法之功德而来。并且还要净诸业障,我们的业障可并不那么容易消除,《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业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业障除净以后,才能普觉圆觉等妙二觉,等同于佛。成了佛之后如何?是否就不来了呢?不,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贤善首菩萨所代表的意义。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十二种法门。看懂了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才有资格来研究《圆觉经》。

  好,下面好戏要开锣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